佛弟子文庫

法界次第初門

陳隋國師智者大師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界次第初門總序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輒依經附論。撰法界次第初門三百科。裁為七卷。流傳新學。略為三意。一為讀經尋論隨見法門。脫有迷於名數者。二為未解聖教所製法門淺深之次第。三為學三觀之者。當以此諸法名相義理。一一歷心而轉作。則觀解無礙。觸境不迷。若於一念心中。通達一切佛法者。則三觀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三百科。名教仍當。名下略辨體相。始得三卷。

法界次第初門目錄

 卷上之上

  名色初門第一

  五陰初門第二

  十二入初門第三

  十八界初門第四

  十六知見初門第五

  見愛二煩惱初門第六

  三毒初門第七

  五蓋初門第八

  十煩惱初門第九(亦名十使)

  九十八使初門第十

  十惡初門第十一

  十善初門第十二

 卷上之下

  三歸初門第十三

  五戒初門第十四

  四禪初門第十五

  四無量心初門第十六

  四無色定初門第十七(亦名四空定)

  六妙門初門第十八

  十六特勝初門第十九

  通明觀初門第二十(亦名通明禪)

 卷中之上

  九想初門第二十一

  八念初門第二十二

  十想初門第二十三

  八背舍初門第二十四

  八勝處初門第二十五

  十一切處初門第二十六

  十四變化初門第二十七

  六神通初門第二十八

  九次第定初門第二十九

  三三昧初門第三十

  師子奮迅三昧初門第三十一

  起越三昧初門第三十二

 卷中之下

  四諦初門第三十三

  十六行初門第三十四

  生法二空初門第三十五

  三十七品初門第三十六

  三解脫初門第三十七

  三無漏根初門第三十八

  十一智初門第三十九

  十二因緣初門第四十

  卷下之上

  四弘誓願初門第四十一

  六波羅蜜初門第四十二

  四依初門第四十三

  九種大禪初門第四十四

  十八空初門第四十五

  十喻初門第四十六

 卷下之下

  百八三昧初門第四十七

  五百陀羅尼初門第四十八

  四攝初門第四十九

  六和敬初門第五十

  八自在我初門第五十一(亦名八種變化)

  四無礙辯初門第五十二

  十力初門第五十三

  四無所畏初門第五十四

  十八不共法初門第五十五

  大慈大悲初門第五十六

  三十二相初門第五十七

  八十種好初門第五十八

  八種音聲初門第五十九

  三念處初門第六十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上

陳隋國師智者大師撰

名色初門第一

 一名 二色

今辨法界初門。先從名色而始者。至論諸法本原清淨。絕名離相。尚非是一。何曾有二。不二而辨其二者。以行者初受一期妄報歌羅邏時。但有名色二法。當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攝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諸大聖分別說一切法門。皆約名色而分別之。無有一法出於名色。故智度論偈云。

 一切諸法中  但有名與色
 若欲如實觀  但當觀名色
 雖癡心多想  分別於異事
 更無有一法  出於名色者

一名 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及相應數法。雖有能緣之用而無質礙可尋。既異於色而有心意識及諸數法種種之別名。故謂之為名也。

二色 有形質礙之法謂之為色。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質礙之法。並無知覺之用。既異於心意識法。故稱為色也。

五陰初門第二

一色陰 二受陰 三想陰 四行陰 五識陰

次名色而辨五陰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聖教門開名則為四心。對色合為五也。此五通稱為陰者。一往而釋。陰以陰覆為義。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通名為陰。

一色陰 有形質礙之法名為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並是色法也。

二受陰 領納所緣名為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但境既有違順。非違非順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異也。

三想陰 能取所領之緣相名為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為六想也。

四行陰 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行有六種。大品經中。說為六思。思即是行。謂於六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無動業也。

五識陰 了別所緣之境名為識。識有六種。即是六識。若諸論師多雲。識在二心之前。諸大乘經中。明識最居後。今依經為次料簡。

十二入初門第三

內六根入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

外六塵入 一色入 二聲入 三香入 四味入 五觸入 六法入

次五陰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聖教門。開色為十。心但為二。合為十二也。通稱入者。入以涉入為義。根塵相對則有識生。識依根塵仍為能入。根塵即是所入。今此十二從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內六入者。此之六法親故屬內。為識所依。故名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為義。此六既並有生識之功。故通名根也。

一眼入 身份對色。能見色之處名眼。眼是四大造色。體為十色共成。所謂四大四微。身根微。眼根微也。

二耳入 身份對聲。能聞聲之處名耳。耳是四大造色。亦為十色共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耳根微。

三鼻入 身份對香。能聞香之處名鼻。鼻是四大造色。亦為十色共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鼻根微。

四舌入 身份對味。能知味之處名為舌。舌是四大造色。亦為十色所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舌根微也。

五身入 六分假合之體對觸。能覺觸處皆名為身。身是四大造色。但有九色所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

六意入。心對一切法。即有能知法之用。名之為意。意者即心王也。是中除諸心數法。但取心王。以為意入。

外六入者。此六法疎故屬外。識所游涉。故名為入。亦名塵者。塵以染污為義。以能染污情識。故通名為塵也。

一色入 一切對眼。所見之色名為色。色有二種色。攝一切色。一正報可見色。眾生身色。青黃赤白黑色等。二依報可見色。外無知青黃赤白黑色等也。

二聲入 一切對耳。所聞之色曰聲。聲有二種聲。攝一切聲。一從正報色出聲。眾生語言音聲也。二從依報色出聲也。

三香入 一切對鼻。所聞之色名香。香有二種香。攝一切香。一正報色處香。眾生身中香臭也。二依報色出香。外一切無知色中所有香臭。

四味入 一切對舌。所知之色曰味。味有二種味。攝一切味。一正報色處味。眾生身中之六味也。二依報色處味。外一切無知色中所有六味也。

五觸入 一切對身。所覺之色名觸。觸有二種觸。攝一切觸。一正報色處觸。眾生身中。冷暖澁滑等十六觸也。二依報色處觸。外一切無知色中冷暖等一十六觸也。

六法入 一切對意所知之法名法。法有二種法。攝一切法。一者心法。是中除心王。但取相應諸心數法也。二者非心法。即過去未來色法。及心不相應諸行。及三無為法。

十八界初門第四

內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外六塵界 一色界 二聲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觸界 六法界

六識界 一眼識界 二耳識界 三鼻識界 四舌識界 五身識界 六意識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於名色俱重故。開色為十。離名作八。合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別為義。此十八法各有別體。義無渾濫。故通受界名也。

內六根界 此具如前明。內六根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欲使修觀之徒推析無謬。不滯十六知見之妄計也。

外六塵界 此具如前。外六塵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識界者。若根塵相對即有識生。識以識別為義。識依於根。能識別於塵。故此六通名識也。若了識從緣生。豈計有神使知謬取也。

一眼識界 眼根若對色塵。即生眼識。眼識生時。即識色塵。故名眼識界也。

二耳識界 耳根若對聲塵。即生耳識。耳識生時。即識聲塵。故名耳識界也。

三鼻識界 鼻根若對香塵。即生鼻識。鼻識生時。即識香塵。故名鼻識界也。

四舌識界 舌根若對味塵。即生舌識。舌識生時。即識味塵。故名舌識界也。

五身識界 身根若對觸塵。即生身識。身識生時。即識觸塵。故名身識界也。

六意識界 五識生已即滅。意為意識。此意識續生。意識生時。即識法塵。若五識能生意識。即以前五識為根。後意識為意識。此意識滅次識續生。是則前意識生後意識。如是亦脫傳受根識之名。皆以能生為根。所生為識。今說所生之識。為意識界也。

十六知見初門第五

一我 二眾生 三壽者 四命者 五生者 六養育 七眾數 八人 九作者 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 十二使起者 十三受者 十四使受者 十五知者 十六見者

次名色陰入界。而辨十六知見者。名色等法中。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見道者。悉於名色等法中。妄計有我。我所。計我之心。歷緣略辨。即有十六知見之別。廣對諸緣。則妄計不可稱數。因此顛倒。備起一切煩惱生死行業。今為欲於後明生法二空等一切觀門。必須善識假實之法。故略依傍大智度論釋之也。

一我 若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無明不了。若即若離中。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故名我為也。

二眾生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計有我生。故名眾生。

三壽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有我受一期果報壽有長短。故名壽者。

四命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命根成就連持不斷。故名命者。

五生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起眾事。如父生子。名為生者。亦計我來人中受生。故名生者。

六養育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養育於他。故名養育。亦計我從生已來。為父母養育。故名養育。

七眾數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名色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諸因緣。是眾法有數故名眾數。

八人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是行人。異於非行之人。故名為人。亦計我生人道。異於餘道。故名為人。

九作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役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造後世罪福業。故名起者。

十二使起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令他起後世罪福業。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當後身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當令他受苦樂果報。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有五根能知五塵。故名知者。

十六見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眼根故。能見一切色。亦計我能起邪見。我起正見名見者。

見愛二煩惱初門第六

 一見煩惱 二愛煩惱

次名色陰入界。及我等十六。而辨見愛者。若迷此假實二法。則倒想紛然。故三界流轉無際。皆是煩惱使之然也。若論煩惱根本。不出見愛。枝派分別。則科目甚多。所謂三毒五蓋十使。九十八煩惱。八萬四千乃至塵沙等數。此諸科目雖數有多少。而同是煩惱潤生之力。體無殊別。但教門善巧。乃約增減之數而制立之。故纓絡經云。見著二法迷法界色心。廣起一切三界煩惱。通名煩惱者。煩以喧煩為義。惱以逼亂為義。能喧煩之法逼亂行者心神。致使真明不得開發。故名煩惱也。

一見煩惱 邪心觀理名之為見。若於假實之理。情迷而倒想邪求。隨見偏理妄執為實。通名為見。見煩惱者。謂五利使。見諦所斷八十八使。及六十二見等也。

二愛煩惱 貪染之心名之為愛。若於假實二事。情迷隨心。所對一切事境。染著纏綿。通名為愛。愛煩惱者。謂五鈍使。思惟所斷十使。及所斷結流。愛扼纏蓋纏等也。

三毒初門第七

 一貪毒 二瞋毒 三癡毒

次見愛而辨三毒者。此二科既有合離之異。事須分別。若合但取癡一分為見。餘一分及貪恚。併合為愛也。若離則見愛之中各有三毒。如此歷三界五行。則離出九十八使。一切煩惱通名毒者。毒以沉毒為義。惱壞之甚。故云沉毒。以其能壞出世善心。故名為毒也。

一貪毒 引取之心名之為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即是貪毒。歷三界五行。十五貪使並是貪毒。但上二界煩惱既薄故。別受愛名。

二瞋毒 違忿之心。名之為瞋。若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瞋毒。歷欲界五行下。即有五瞋使。並是瞋毒。數人義上二界無瞋也。

三癡毒 迷惑之心名之為癡。若迷一切事理之法。無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諸邪行。即是癡毒。亦名無明。無明有二種。一者相應無明。即是與三界五行下八十八使。相應共起。二者不相應無明。即是三界五行下十五癡使也。

五蓋初門第八

一貪慾蓋 二瞋恚蓋 三睡眠蓋 四掉悔蓋 五疑蓋

次三毒而辨五蓋者。若論三毒之體。豈異五蓋。但科目不同。名字增減有異。故次分別。所以然者。若沒癡毒之名而離癡法。為睡眠掉悔疑三蓋。足貪瞋為五蓋也。若開五蓋則煩惱無量。通名蓋者。蓋以覆蓋為義。能覆蓋行者清淨善心。不得開發。故名為蓋。而此五蓋既的為在下所明諸禪正障。故須略辨其相。

一貪慾蓋 引取心無厭足為貪慾。分別體相。具如貪毒中說。三界五行中十五貪使。即是貪慾蓋。

二瞋恚蓋 忿怒之心名為瞋恚。分別體相。具如前說。欲界五行五種瞋使。即是瞋蓋也。

三睡眠蓋 意識惛熟曰睡。五情暗冥名眠。若心依無記則增長無明。故意識惛惛而熟。五情暗冥無所覺知。謂之睡眠也。數人說為增心數法。猶屬見思所斷十五癡使攝也。

四掉悔蓋 邪心動念曰掉。退思憂悴為悔。若縱無明謬取。則戲論動掉心生。既所為乖失。退思則有憂悔也。亦是增心數法。正屬見諦所斷三十二見使。攝思惟斷。亦有少分也。

五疑蓋 癡心求理。猶預不決。名之為疑。若修道定等法。無明暗鈍。不別真偽。因生猶預。心無決斷。皆謂疑也。世間通疑。非一正論。障道之疑。即是見諦所斷。三界四行十二疑使也。

十使初門第九

五鈍使 一貪使 二瞋使 三無明使 四慢使 五疑使

五利使 一身見使 二邊見使 三邪見使 四戒取使 五見取使

次五蓋而辨十使者。豈有十使異於五蓋。若教門但為修定者說。略立三毒五蓋之數。若為修慧者說。欲使明識所斷之惑無謬。故須分別為十使也。所以然者。貪瞋二蓋。即是貪瞋二使。睡蓋之本。即是癡使。離癡出慢。即為慢使。疑蓋即疑使也。是為五鈍使。掉悔即是邪思掉動之心。若細分別其相。則有五利五鈍使之別。而此推之還是五蓋。分別為十使也。若開十使。則出一切煩惱。此十通名使者。使以驅役為義。能驅役行者心神。流轉三界。故通受使名。亦名十煩惱。煩惱義如前說。

一貪慾使 引取無厭。名曰貪慾。分別其相。具如貪毒中說。見思所斷。三界五行中十五貪。皆是貪使。

二瞋恚使 忿怒之心。名之曰瞋。分別其相。具如瞋毒中說。見思所斷。欲界五行中五恚。即是恚使也。

三無明使 迷惑不了之心。名為無明。若以迷心緣境。隨有所起。則念念永失。而不知慚愧者。皆是癡也。見思所斷。三界五行下十五癡。即是無明使。

四慢使 自恃輕他之心曰慢。若自恃種姓富貴有德才能。輕蔑於他。即是慢也。慢有八種。在下別出。乃至見思所斷。三界五行下十五慢。皆是慢使也。

五疑使 迷心乖理。猶預不決曰疑。分別其相。具如疑蓋中說。三界四行十二種疑。並是疑使也。

六身見使 若於名色陰入界中。妄計為身。名為身見。若以無明不了。則於五陰中。起二十種身見。則身見有二十種。見諦所斷。一行中歷三界有二身見也。

七邊見使 執邊之心。名為邊見。若於四邊。不了隨見。一邊為實。餘邊悉為妄語。如其所見。互執一邊。悉墮邊見。歷三世五陰。即有六十二見。並是見諦所斷。合六十二見。同是一邊見攝也。又約見諦所斷。一行中歷三界即有三邊見。

八邪見使 邪心取理故名邪見。若無明不了。四諦因果。邪心推獲。謂無此理。因斷滅出世間善根。乃至世間善根。作闡提行。是為邪見。見諦所斷三界四行中。有十二邪見是也。

九見取使 於非真勝法中。謬見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見取。若行道之時。雖入種種觀門。而真明未發。無明不了。便謬計所得。以為真為勝。生心取著。皆名見取也。見諦所斷。三界四行。有十二見取是也。

十戒取使 於非戒中。謬以為戒。取以進行。故曰戒取。若取雞狗牛戒。乃至九十五種外道所行之戒。以為真戒。皆名戒取。若人雖持佛戒。見有戒相。亦是戒取。見諦所斷三界二行。有六種戒取是也。

九十八使初門第十

見諦門八十八使 欲界有三十二使 色界有二十八使 無色界二十八使

思惟門十使 欲界有四使 色界有三使 無色界有三使

次十使而辨九十八使者。正為見思兩道惑障不同。欲使修觀之者。精識所治之惑。斷伏無濫。故教門歷三界五行。細分別十使。則有九十八也。亦名九十八煩惱。通名為使。名煩惱者。類如前釋。若離九十八使。則出一切煩惱。今依數人明九十八使也。若成實論人。所解則異也。

見諦惑欲界三十二使 苦諦下具有十使。集諦下有七使。除身見邊見戒取。滅諦下有七使。亦除身見邊見戒取。道諦下有八使。但除身見邊見。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三十二使。

見諦惑色界二十八使 苦諦下有九使除瞋。集諦下有六使除瞋。及除身見邊見戒取。滅諦下有六使。亦除瞋及身見邊見戒取。道諦下有七使。亦除瞋使及身見邊見。故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也。

見諦惑無色界二十八使 苦諦下有九使。集諦下有六使。滅諦下有六使。道諦下有七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別。故無色界四行下。合二十八使。合三界四諦下。有八十八使。並是能障見諦之惑。為須陀洹見道之所斷也。分別使相略說。並如前十使章門辨也。

思惟惑欲界四使 一貪使。二瞋使。三癡使。四慢使。

此使從斯陀含向。入修道斷。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盡。

思惟惑色界三使 一貪使。二癡使。三慢使。

此三使並是阿羅漢向。用修道智斷也。

思惟惑無色界三使 一貪使。二癡使。三慢使。

故三界思惟惑合有十使。足前見諦。合為九十八使。但此三使亦是阿羅漢向斷。至果方盡也。

次此應廣出諸煩惱科目。所謂三漏。四流。四縛。八邪。八倒。九結。九惱。十纏。乃至五百煩惱。八萬四千諸塵勞門。及恆沙等數煩惱。皆從見愛九十八使。離合而辨。若具出科目(云云)。今略出數科。足以顯教門明煩惱離合惑障潤生之法。諸煩惱科目。至第六卷中。別當更隨要而出。

十惡初門第十一

 身有三惡 一殺生 二偷盜 三邪淫

口有四惡 一妄語 二兩舌 三惡口 四綺語

 意有三惡 一貪慾 二瞋恚 三邪見

次諸煩惱結使而辨十惡者。以煩惱既是惑亂之法。能驅役行者心神。乃令觸境顛倒。若縱此惑情而起身口意者。則動與理乖。故於三業所起。備有十惡也。通名惡者。惡以乖理為義。此十並是乖理而起。故名為惡。亦名十不善道。以其能通苦報。故非善道也。

一殺生 斷一切眾生命。故名為殺生。

二偷盜 盜取他財物。故名為偷盜。

三邪淫 於非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四妄語 以言誑他。故名妄語。

五兩舌 搆鬪之言間他。令致得失分。乖名為兩舌。

六惡口 惡言加彼。令他受惱。名為惡口。

七綺語 綺側語辭言乖道理。名為綺語。

八貪慾 引取順情塵境。心無厭足。名為貪慾。

九瞋恚 若對違境。心生忿怒。名為瞋恚。

十邪見 撥正因果。僻信求福。皆名邪見。

次此應出四重。五逆。七逆。謗方等經。用僧鬘物。作闡提行。十六惡律儀等。諸輕重惡業科目。皆從十惡中。離合分別而說者。今欲論諸入道要門具出(云云)。至後第六卷中。別當更出。

十善初門第十二

身三種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口四種善 一不妄語 二不兩舌 三不惡口 四不綺語

意三種善 一不貪慾 二不瞋恚 三不邪見

次十惡而辨十善者。若人能知惡是乖理之行故。現在將來由斯招苦。則必須息惡行善。可以來世永致清升之樂果。是以次十惡而明十善也。但十善有二種。一止。二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此二通稱善者。善以順理為義。息倒歸真。故云順理。止則息於重倒之惡。行則漸歸勝道之善。故止行二種。皆名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樂果也。

一不殺生 即是止善。止前殺生之惡行。善者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 即是止善。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善者當行佈施之善。

三不邪淫 即是止善。止前於非妻妾淫欲之惡行。善者當行恭敬之善。

四不妄語 即是止善。止前虛言誑他之惡行。善者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 即是止善。止前搆鬪兩邊之惡行。善者當行和合之善。

六不惡口 即是止善。止前惡言加人之惡行。善者當行軟語之善。

七不綺語 即是止善。止前綺側乖理之惡語行。善者當行有義語饒益之善。

八不貪慾 即是止善。止前引取無厭之惡行。善者當行不淨觀。觀諸六塵皆欺誑不淨之觀行善。

九不瞋恚 即是止善。止前忿怒之惡行。善者當行慈忍之善。

十不邪見 即是止善。止前撥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惡行。善者當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上


上篇:大乘止觀法門

下篇:法華經安樂行義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觀音義疏

觀音義疏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此文既別...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師言安般守意。當知色心相因而...

阿彌陀經義記

阿彌陀經義記 天台智者大師記 夫至聖垂慈照機應跡,開...

金光明經玄義

金光明經玄義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此金...

淨土警語

淨土警語 菩薩苾芻 行策 截流 勸發真信 念佛三昧。...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重刊汾陽和尚語錄疏 昔風穴和尚謂首山曰。不幸臨濟之...

海印三昧論

海印三昧論一卷(並序)依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皛所述 若夫...

雲棲淨土匯語

雲棲淨土匯語 開示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竊惟淨...

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菩薩經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

淨土警語

淨土警語 菩薩苾芻 行策 截流 勸發真信 念佛三昧。...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劉宋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聞...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咒三首經

咒三首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佛說三轉法輪經

佛說三轉法輪經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

法句譬喻經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佛教詞典】善黠慧

【善黠慧】 p1139 瑜伽八十四卷五頁云:善黠慧者:全分...

【佛教詞典】真法界

法界之理體真如而絕虛妄,故稱真法界。此外,密教則以...

大乘佛法皆說空與不空兩方面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

毛巾熱敷的十種保健方法

中醫上講溫則通,通則不痛,用毛巾熱敷實際上就是達到...

六和敬的意義

「六和敬」是佛教僧團的生活原則,也就是讓彼此能夠和...

不正知者,於所觀境謬解為性

隨煩惱二十:不正知者,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

不學弟子規,往生淨土就會落空嗎

問: 現在有人說《弟子規》就是佛的戒律,不學《弟子...

祭祖時可以燒紙錢元寶嗎

問: 法師,我們佛弟子在祭祖的時候,還可以燒紙錢元...

你對「感受」還看得很重,你就不可能離開三界

我們開始不再隨順我們的感覺而走,我們一個修行者,你...

明月之心不可無

有一個老和尚到了垂暮之年,決定把衣缽傳給弟子,無奈...

修行十想 解脫證果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佛陀告訴諸位比丘:如...

念佛的利益

《華嚴經》云: 寧受地獄苦,也要得聞諸佛名。 一稱南...

念佛這件事,所求都能如願

原文: 念佛一事,所求皆得。為現在椿萱求福壽,為過去...

持戒佈施者易生淨土

持戒者容易往生是遠離諸染故。 持戒對於我們居士來說至...

【視頻】《心經》、阿彌陀佛聖號(中國佛教梵唄藝術團)

《心經》、阿彌陀佛聖號(中國佛教梵唄藝術團)

【視頻】《央掘魔羅經》聆志居士念誦

《央掘魔羅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