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起信論疏筆削記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一

此文之作本乎石壁。石壁慈甚蔓於章句。凡伸一義。皆先問發。次舉疏答。後方委釋。雖不忘本母之體。而有太過。大不及焉。講者用之。未至穩暢。今就其文取要當者筆而存之。其繁緩者削以去之。仍加添改。取其得中。俾後學者不虛勞神智照無昧也。故曰。筆則筆。削則削。因以筆削命題云爾。

長水沙門子璿錄

中印度境有噳羅尾儞者。此方翻為馬鳴。於佛滅後六百年內破邪見幢。樹正法寶。宗諸實教。造茲一論。名曰大乘起信。說有五分。大判為三。初因緣分。即序分也。明論發起由八因緣。非同率爾無利益故。後之一分勸修利益。即流通也。勸於論生信思惟修習。得大利樂流至後代益眾生故。中間三分。即是正宗。謂立義一分。略標綱要。立一心法列二。種門。舉三大義。因果俱運。略為下文而張本故。解釋一分。由前略標義理未暢。是宜廣釋令義昭然。以生解故。信心一分。說四種信五種修行。令諸眾生信根成熟入不退故。此上三分是前因緣所起。是後一分所勸。由是俱號正宗。已知論文三分大節。應知能解疏文。若何以疏前有序。為序分。開章已下為正宗分。後文既無批。述迴向。乃闕流通。既而三分不具。即分為二。

初論疏題目二。初標題目者。以題是一部大綱。不得不預知悉故。須略解題中五字。可對天台五重玄義。天台凡解經題。皆約五義。今言大者體也。乘者宗也。起信用也。論者教也。一論所詮唯體宗用五字合故。是即名也。大謂體者。此有總別。總以一心為體。論之主質無出於斯。謂信所緣故。解所了故。行所趣故。證所入故。因所感故。果所顯故。故論初標以為法體。文雲。摩訶衍者。一法二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等。此是直目其法。名之為大。謂竪窮橫遍無礙圓融。當體受名不因待小。故涅槃雲。不因小空名為大空。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別者約義所論。即有三種。謂體相用。即開前一心以為三義。即大涅槃三德是也。如下文雲。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故大之一字通於三也。乘謂宗者。即從因至果以取體故。乘者就喻彰名。運載為義。如世舟車可以運重致遠也。即喻菩薩乘。此大法越生死野。度煩惱河。到菩提鄉。登涅槃岸。故下文雲。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此中能乘是始覺。所乘是本覺。能所冥符始本不二。名究竟覺。即是所至之處。一相一味究竟平等。更無三異。於一體中義分能所爾。亦名一乘。亦名無上乘也。起信謂用者。以此論中能破疑執生正信故。起即顯發。信謂忍樂。謂於前大乘一心三義境上。顯發忍樂之心。名為起信。故論雲。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此信起時。必內由本覺為因。外由師教為緣。因緣和合內外相資。故能顯發。下論雲。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等。然信之一法為眾善之源萬行之始。解行修證皆悉由之。證極之處名得涅槃。苟非其信焉辦斯事。故華嚴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河。開示涅槃無上道。然此論中不唯起信。亦兼解行。謂五分。論文二三是解。四五是行。既含多義普協輿情。欲令自淺之深。是故但標起信。論謂教者。即聖人被下之言。教愚成智教凡為聖故。論者。議論也。謂假立賓主自問自答。循環研覈。究暢真宗。商議論量。如上法義。教誡學徒也。然論有宗釋之異。此宗論也。謂馬鳴大士宗法華涅槃楞伽思益等百餘部。實教大乘之所造故。實謂義豐文約。無法不收。故下文雲。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又云。如是摩訶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又云。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隨順總持說等。然此論文是證真大士。後得智中宗經所造。後人不思綆短。卻謂泉枯。往往謗之言非圓實。下文勸信非不慇勤。聞思修益備彰功利。不信譭謗受苦彌劫。豈不勉哉。如上五字。即法喻因果。解行理智能化所化。能詮所詮無不具足。括盡一論以立此名也。疏者。疎也。決也。謂疎理法義旨趣。抉擇文言章句。令悉通暢也。然上大等六字。約六釋分別。總成五對。一能乘所乘對。謂人為能乘。大為所乘。所乘即大。能乘之大大之乘故。持業依士依主三釋兼通。二能起所起對。謂大乘為能起。信為所起。即大乘之起信。依主釋。三能信所信對。謂信為能信。大乘為所信。所信即大乘。大乘之能信。持業依主二釋。四所詮能詮對。謂大乘起信為所詮。論為能詮。五能釋所釋對。謂疏為能釋。上五為所釋。二皆依主。並者。兼共及也。序者。敘也。謂敘述一論之大意故。又訓緒也。此文即製疏入作之端緒故。

二述注人名。西太原寺者。即長安崇福寺也。以天下有五寺。俱名太原。為揀餘四故言西也。東即揚州。南即荊南府。西即長安。北即太原(亦名崇福)中即東都(今之福先)俱稱太原者。以則天生於太原。此既皆彼舍宅所置。為敬生處故以為名。沙門者。釋眾之通號。此雲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惑業苦故受斯稱。法藏者。俗姓康氏。華嚴第三祖。勅諡賢首大師。德業恢隆廣如傳錄。述者。明非造作也。如仲尼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明己勞謙故云述也。草堂寺名。在終南山。宗密者。姓何氏。諡為定慧禪師。是乃學窮內外道映古今。盛德大業備所聞見。先以論疏二本別行。致其學者不能周覽。既成互闕功進難前。今列疏文以就於論。既論下有疏論上有科。文義昭然章段備矣。學者披釋。得不荷其優賜乎。

序文二。初總敘宗旨二。初序論之大意。文四段。所以列此四者。蓋敘一論之意。論之大意。莫越於斯。從始至末攝無不盡。今初四句明一心法立義。文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解釋文雲。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乃至二門不相捨離等。今此敘之也。言夫者。發語之詞也。如雲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又云。夫易廣矣。大矣。或句中句下皆語詞也。真心二字正指法體。真謂真實揀非偽妄。心謂靈鑒要妙中實。凡言於心。然有其四。一者梵語訖利馱耶。此雲肉團心。則人之心藏也。其色赤形如蓮華。上有七葉。色法所攝。二者質多此雲集起。即第八阿賴耶識。以能集諸種子起現行故。三者緣慮心。此通八識心王。以各能緣慮自分境故。四者乾栗馱此雲堅實心。謂如來藏自性清淨不生不滅心也。今所明者。正是此爾。所言真者。揀餘心故。若稱實言之。但是一心貫於真妄。以論標立為大乘法體。即總相心也。於一心中方開二門。今雖云真。乃是以別顯總。此心若在初門但名真如。若在後門但名本覺。應知真心是總。真如是別。寥謂空寂。廓謂曠大。空即中無妄染。寂乃其性湛然。曠謂德用無邊。大則體周法界。故下文雲。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此心之空義也。又經云。妙覺湛然週遍法界。斯寂義也。又經云。覺性遍滿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遍滿法界。斯曠義也。又下論雲。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等則大義也。既而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湛然常住妙德無邊。由是乃雲。真心寥廓故。華嚴疏雲。寂寥虛曠沖深包博。總該萬有。即是一心也。問太虛空界亦空寂亦曠大。與心何異。答太虛則以無為體故云空。一向凝然故云寂。闕其德用曠義不成。為心所包大義無准。豈同真心彌滿清淨。中不容他。德用無邊性起為相。沖虛妙粹炳煥靈明。越彼太虛方之海印也。此上則顯心之德相也。絕言下明心之離過。絕謂斷絕於辭也。言謂語言。即聞慧境。象謂似像屬於義也。即思慧境故。系辭雲。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筌是捕魚之器。罤即網兔之具。此二即言象喻也。今顯真心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云絕也。謂心體離言非可以言語取。心體離念不可以識情求。口談詞喪心緣慮亡。故下文雲。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又云。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等。皆明心離過也。筌罤喻言象者。罤能網兔。喻言能取象。筌能捕魚。喻象能取意。今法喻雙舉者。為成文故。然筌罤之語。是周易略例正文故。彼文雲。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得意忘象得像忘言。猶罤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罤。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然則言者。象之罤也。象者。意之筌也。存言者非得像。存象者非得意。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易中舉此明尋言得像。尋象得意。得意須忘象。得像須忘言。苟不能忘皆非得旨。此乃約人以明勸人捨筌。今文但約本性。直就法體說離言象。非約勸修。雖借彼文不同彼意。苟欲強說於字來由。恐乖文旨。沖漠下別約橫竪。以顯心之德相。沖謂深也。此明心之體性。竪窮三際而洞然無底。故經云。甚深法性諸佛行處。又云。幽邃深遠等。漠謂沙漠。此顯心之德相。橫遍十方而曠然無邊。故經云。覺遍十方界本性圓滿故。此乃窮三際而三際不遷。遍十方而十方無外。又衝謂剛柔得所。漠謂名目難及。以此心性雖體離相。而隨緣成事。雖隨緣起而本性不變。此隨緣不變之體。不可以智知識識名言名目。故云漠也。經云。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難可了知。希謂無聲。夷謂無色。老子云。聽之不聞曰希。視之不見曰夷。此乃重顯深廣之相。深故聽之不聞。廣故視之不見。謂此心體唯證相應。非是見聞之所及。故忘境等者。此亦顯心離過。忘謂於法不記。斯亦絕無之義。境謂所證之理。智謂能證之心。凡言境智能所者。蓋約反迷從悟。對染說淨。皆屬生滅。今此顯示非染淨之一心。絕迷悟之極致。尚不可立真妄之名。豈存乎能所境智。故楞伽雲。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遠離覺所覺。又圓覺雲。覺所覺者。不離塵故。以一心之體絕凡聖亡因果。離性離相不有不無。焉可更言境智能所。故云忘也。楞嚴雲。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斯之謂歟。

非生滅下二顯真如門。前門但約絕待亡詮旨離性相故。雲寥廓沖漠等。今門約對生滅顯不生滅。待妄立真故云真如門。即下立義文雲。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解釋文雲。心真如者。即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乃至雲。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今疏敘彼故云。非生滅等。非無也。不也。然生滅與不生滅。須約三性分別。且約三性自相說者。謂遍計妄法一向生滅。圓成實性一向不生滅。依他假法相同遍計似生似滅。性是圓成不生不滅。若稱實言之。則三性皆無生滅。雖然且無義不同。何則謂遍計即無法可生無法可滅。如繩上蛇。依他乃即生無生即滅無滅。如麻上繩。圓成即中。無前二生滅之法。如麻上無繩無蛇。唯識頌云。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圓成實性。即是真如。故云非。生滅也。然此但明圓成當體不生不滅。亦不和會泯於生滅之法。故圓覺雲。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故下文雲。所謂心性不生不滅。又云。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恆常等。此即顯真心不變也。四相等者。四相有三種。一微細四相。謂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但是有為皆為所遷。即生住異滅也。二果報四相。即生老病死。涅槃經中名為四山。如彼經云。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人民。當有何計而能免彼。波斯匿言。設有此來無逃避處。唯當專念持戒佈施。佛讚善哉。我說四山。即是眾生生老病死。常來切人等。三一期四相。謂始從迷真終至造業。八相生滅通束為四。謂生相有一。住相有四。異相有二。滅相有一。若反迷斷時。始從初信止滅相。終至十地斷生相。如下具明。今言不遷者。即微細四相兼於餘二。以四相但遷有為之法。心是無為非所作性故。不能遷。文中略舉初後以攝中間。故云非生滅也。無去來者。謂此真心不向前際去。不從後際來。亦不現在住。現在住者。即是諸有為法故。成唯識雲。住表此法暫有用。今不同彼。故云無也。三際等者。際時限也。莫無也。易謂變改三際。雖是能易之法。但能遷變有為。令其改易心非有為故。不能易。淨名雲。但以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但以下三敘生滅門。即下立義。文雲。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解釋文雲。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乃至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今敘之也。文有四句。於中上句標生滅。所以餘句釋生滅相。初句言但者。詞也。以由也。此性雖寂寥虛曠沖深包博。非生非滅不垢不淨。然不住此一向寂滅。非染淨中而隨彼能熏成一切法。隨染即九相生滅。隨淨即三乘聖道。皆由真如。以無住為其種性。亦由性是無住故。能然也。淨名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楞嚴雲。本此無住以立世界及諸眾生。非同他宗明真如體。一向堅密猶如玉石。不受熏習不能隨緣。但說賴耶為染淨本。受熏持種也。隨派下喻明也。水分流謂之派。路分徑謂之岐。今取岐派共為一喻。謂如一源之水隨何岐路分流成派。真心亦爾。隨何因緣作凡聖等。如下即明。逐迷下正辨生滅之相。逐隨也。任從也。迷則背覺合塵。悟則背塵合覺。然其迷悟各具因緣。迷中以無明為因。境界為緣。悟中以本覺內熏為因。師教外熏為緣若隨從迷中因緣。即沉於生死。則一切有漏染法。起一切無漏淨法滅(滅則隱滅)若隨從悟中因緣。即升於覺路。則一切無漏淨法起。一切有漏染法滅(滅即亡滅)如下文說。無明為因生三細。境界為緣生六麁。即沉淪五道。是為逐迷也。本覺內熏為因。師教外熏為緣。發解起行即超升佛果。是為從悟也。迷之與悟皆是性為。迷悟雖殊不思議一。故經云。無始時來性一切法依止。由此有諸趣及證涅槃果。華嚴經中性起法門。即斯義也。又涅槃雲。佛性隨流成眾味等。楞嚴雲。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日照則明。雲屯則闇等。皆顯真如不住自性。隨緣成法也。

雖復下四明二門不二也。上說真如生滅其義迢然。雖行相不同。然理歸一揆二而不二故。有此門。即下解釋文雲。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乃至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今此敘之也。文二。初法二。初正明不二。文中四句。前二句明生滅不礙真如。後二句明真如不礙生滅既互不相礙。即不二之義也。今初雖復者。詞含縱奪貫下二句。繁多興起鼓動躍跳也。繁則染淨多途。興則新新生起。鼓則體非常住。躍則相不久停。以染淨因緣繁多興起鼓動跳躍。念念生滅未曾暫住。雖不暫住而其體不變。不變之性即是心源。心源即未甞有動故下文雲。覺心初起心無初相。圓覺雲。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又下文雲。雖念因緣善惡果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故云未始等。靜謐下二句明真如不礙生滅。謐亦靜也。靜中之靜故名為謐。靜則相非生滅。謐則體絕有無。虛乃無礙圓通。凝則寂而常照。又無惑之喧煩曰靜。無業之遷流曰謐。離色之質礙曰虛。非心之生滅曰凝。雖真體若是而用常隨緣。隨緣之用為業為果。善惡樂苦形影不差。故云未甞乖等。甞曾也。乖違也。業因果報皆通善惡漏與無漏。即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故。淨名雲。無我無造無受者。所作之業亦不忘。下文雲。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善惡苦樂等報。不失不壞。

故使下二釋成無礙。前二句釋真如不礙生滅。後二句釋生滅不礙真如。言故使者。即因前起後之詞。亦通下二句故者。所以義使令也。由前真如不礙生滅。所以令其不變之真體。任運隨緣起成染淨。染淨二字無法不攝。從來不同非適今也。故云恆殊。然此染淨全性所起故。下文雲。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如是無漏無明皆同真如性相。不舍下二句釋生滅。不礙真如由無礙故。所以令其不捨差別妄緣。即是一真實性。妄緣差別凡聖收盡。凡聖相異而體是一。一體之內。本無凡聖故云致一。致理也。遂也。故下文雲。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恆等故圓覺雲。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又云。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其猶下二喻也。此中四句前二句喻真如不礙生滅。後二句喻生滅不礙真如。其者。指法之詞。猶如也。波動喻生滅染淨不同。水濕喻真如一體無異。波以動為相。水以濕為性。初句反顯。以喻生滅門中無有異真如之染淨也。故云波無等。故即下順喻由不異故遂能即於一心而辨生滅。故云即水等。即喻前文不變性。而緣起染淨恆殊也。水無下二句喻生滅不礙真如。初句反顯以喻真如門中無有異染淨之一心也。故云水無等。次句順喻由不異故。遂能即彼生滅而顯真如故。雲即波等。此喻前文不捨緣。而即真凡聖致一也。

是以下結成不二也。是以二字結指之詞。動靜等三對說有通別。通則不出真如生滅兩義。謂動俗生死即生滅。餘皆真如別則動靜約喻。真俗約諦。生死涅槃約染淨。此諸二法本不相是法相迢然。今以一性通之。令動靜無別。真俗不殊染淨同體。一無所異。良以性起為相。境智歷然。相得性融身心廓爾。故下文雲如大海水因風波動。風相水相不相捨離。又經云。二諦並非雙恆乖未曾各。又大集雲。生死涅槃二界平等。即是佛界。此中交徹雙融夷齊。一貫等正顯二法不二之語。徹通融和夷平齊等貫通也。對文可見。然上四門旨趣微妙。初則標本以彰末。使萬有星羅於義天。後則攝末以歸本。俾群像泯同於性海。乍舒乍卷或存或亡。法乃同時義無前後由是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毘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圓實之旨其在茲焉。問初敘一心。後辨二門不二。亦即一心初後何別。答初之一心心當能起。後之一心心當所歸。雖前後體同。且始終義異。但以本是一心離名絕相。由其迷悟萬法隨生。生法本空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由是論依法說。疏約論明次第四門故無所越。一論之旨其在茲焉。

但以下明造論因由二。今初反顯者。欲顯菩薩造論。先明不假論。時如來在世。即時勝緣勝根熟易調。即根勝行勝。謂牟尼釋尊成道已來。未涅槃時法化流行。聖賢輔讚人根成熟性行調柔。非一佛所種諸善根。於無量劫久植德本。一稟下明根行勝相不須再聞。故言一承順聖旨。故云稟尊言者。八音四辯金口親宣。聞而獲益逮無生忍。故云懸契。又懸者。遠也。不必親從金口。但展轉傳聞。如身子聞馬勝因緣。目犍連承舍利轉教。此之根性尚不藉結集之經。豈假菩薩造論。故下論雲。若如來在世眾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

大師下正明二。初敘謬述迷二。初總敘也。大師者。德業高勝可軌可范。即十號中天人師一號也。緣終息化佛日韜光。故云沒後。即時緣俱劣也。爾時則昏衢失照世皆闇冥。正法陵遲。故名為劣。異執下明根行俱劣。顛倒計著名為異執。亂於正理故曰紛綸。紛亂綸理也。此有三類。執計不同故名為異一。凡夫依於鈍惑執五蘊色心。計為常樂我淨。二外道依於分別。於五蘊上計其有我。或即蘊離蘊著斷著常。起六十二見等。三小乘雖破我執。而起法見。不知真常而計無常等。四隨自見解各立己宗。分為二十餘部。互相是非。此即俱名異執。或趣下明其劣相。或者。不定之詞。此等根性既劣。或隨利鈍使成凡外。或聞權淺教為小乘也。凡夫外道非佛正法。故名邪途。宗習歸向名之為趣。小徑者。已離我執不名為邪。未得法空不名大道。趣理偏僻厭心勤勞。切募化城不求寶所。唯貪自利豈能運他。既匪大途故云小徑。

遂使下別顯二。初迷理。遂使者。躡前起後之詞。由前根緣既劣異執仍繁。遂令迷本真心逐妄流轉。功德法寶本有而無用。圓解神珠垢覆而不現。孤窮生死之路。佣賃涅槃之門。動經塵劫飄然浪跡。三德秘藏莫之能入也。此中二喻各出一經。一貧家寶藏喻。即如來藏經九喻中之第五也。彼文雲。譬如貧家有珍寶藏。寶不能言我在此中。既不自知。又無語者。不能開發此珍寶藏。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如來知見大法寶藏在其身內。不聞不知。耽惑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等。匿隱濟救乏闕也。少而無父曰孤。無財之極曰窮。合法可知。二衣內明珠喻。即法華五百弟子受記之文。廣說如彼。賃力曰佣。給使曰作。餘文可解。

加以下二迷教也。言加以者。以如來滅度之後。雖不親承金口。然有結集教文。可以尋言見象尋象得意。眾生根性雖劣。多起異見。苟能聞於大法。自然改正。今又否能尋繹廢置敷宣圓理。既而蔑聞邪見於焉難革聖人既滅根行仍微。圓實之教抑又不行故云加。以文中四句。前二句明大教頹綱。後二句明迷者難改。教非小道運至無上。故曰大乘。終極圓實揀異權淺。故名深旨。貝葉者。即多羅樹葉也。猶此方竹帛簡牘之類。載能詮文可以披取。見所詮理如說而行。反迷歸悟今隱廢不行。故云沉也。下二句明迷者難改。群有者。即前凡夫外道小乘類。各眾多故云群有。無正法眼不見佛性。故曰盲徒。馳謂奔趣異路。即邪途小徑也。既不能就之於有道正之以圓乘。迷謬日深習以成性。服藥不瞑眩。厥疾何瘳。還復無因。故云莫反。

爰有下二興悲造論。三今初悲嘆人法也。初二句能嘆爰曰也。謂如來滅度已。六百年人根雖劣正法尚存。聖人示生興我真教。故云爰有大士。謂馬鳴論主。本成正覺號大光明。跡居八地為法身菩薩。發大心信大法。解大義修大行。證大道趣大果。非其小流故云大士也。馬鳴者。謂此菩薩生時及說法時。感眾馬悲鳴故受斯稱。如下廣釋。慨此下二句所嘆。初句嘆教無聲之嘆。曰慨頹綱者。喻也。圓實之教尋繹既罕。沉廢不行。如大綱既頹綱目何整人天魚。無其澇漉佛彼岸何由得致。游泳苦海無能出期。道之不行職由斯也。悼斯下傷迷悼傷淪沉溺沒也。大士見教綱沉綱頹而不舉。迷徒溺喪淪而不升。嘆之傷之寧不思救。故經云。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乃至不求大勢佛及以斷苦法。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等。

將欲下二述造論意。文有六句。初二句明教顯理。次二句破邪歸正。後二句令獲頓益。今初。將者。當也。且也。欲謂希願。啟謂開發。了義大乘名為深經。終實圓理故曰妙旨。佛親說時利根者得入。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滅度之後昏鈍性障。諸阿顛迦其猶昏衢。昏衢之體是謂二障。大士思欲發揮圓實旨趣。令彼迷者失無明闇。佛昔曾破今更重明。故云再曜。次二句破邪歸正。斥謂指破。心行理外總名邪見。非但不信因果而已。此乃凡夫外道二乘。俱名為邪。故迦葉言。我等自此已前皆名邪見人也顛頂也。以頭向下故名顛倒。或顛者。病也。眸即目瞳。此舉喻也。如人眼之有病。妄見空華毛輪二月等。又顛即心狂。由心狂故目覩諸物。皆悉不正。謂非親見親等。彼邪見者亦復如是。於性空處見生死涅槃。於妙明中成分別見妄。正趣者真菩提路也。往而卻還曰歸。眾生迷見不依正道。旁行五趣。縱出三界亦落無為坑中。今欲令彼不循異轍。還向直道。無諸委曲也。後二句結成頓益。初喻。次法。水初出可以濫觴。曰源者。即人也。如人泝洄窮其水本。名為還源。以喻行者反生死流歸於本際也。得本際者。名覺心源。故下文雲。覺心源者。名究竟覺。若准他說。三無數劫修習廣大行願。方成正覺。如挹流討源也。今言可即非遙者。謂只於生滅之處。示彼因緣無性。四相本自不生死即真實。如下論雲四相本來平等唯一覺故。又云。一切法悉皆真故。皆同如故。圓覺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又南嶽雲。道源不遠性海非遙。肇公亦云。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斯皆可即非遙之義也。如示萬派之水。即是本源之水。無二別也。如是則一念契真。即名為佛。豈待多劫而遠求耶。頓益之義昭然可見。

造廣下三正造諸論二。初廣論。謂甘蔗論。釋中本楞伽經義味豐美。故立斯稱。又造一心遍滿論。融俗歸真論。真如三昧論等一百餘部。如來滅度方六百載。人根稍利堪受廣說。故云當時遐遠群眾品類也。即普該眾類遠及未來。凡是當機皆獲斯利。故云遐益群品。

既文下二略論三。今初出所以也。既者。已也。即印前之詞。文多謂甘蔗論六百卷。或云一百卷。此方無本難定是非。邈遠也。文句既多義又深遠。後代雖有圓頓根性。心力劣者於此文義廣博之論。不能備覽。非謂一向權小之機名為淺識。以此略論。正為大乘頓根令悟入故。故下文雲。自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又云。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等。斯則正為大乘信解位人。而作因緣反知。於此廣中但無心力。名為淺識。

悲末下二正造論。悲謂菩薩造論之心。菩薩發心體於三種。謂大悲大智大願。悲則度生智則求證。願則總攝。今為拔眾生苦與究竟樂。而造斯論。故須悲也。下論雲。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末葉約時迷倫約類。以佛滅後二千五百年去。解脫智慧多聞禪定俱不牢固。但隨迷見唯起諍論。如斯類也。誠堪慜之故造此論。令其悟入。葉世也。倫類也。

可謂下三彰功益二。今初略能含廣。可謂者。印嘆之詞。論唯一軸二十四紙。故云文約約略也。所詮之法義備河沙。故云義豐豐多也。斯則攝盡十方三世諸佛法藏。故下文雲。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隨順總持說。又云。如是摩訶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解行等者。解即立義解釋二分。所詮令生解故。行即修行信心及勸修利益。所詮令起行故。又云。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又云。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等。俱即是兼義意無別。解行兩足故曰俱兼亦可。俱則具於解行。兼則解中有行行中有解。目足更資方到清涼池爾。

中下下二巧被根緣。謂中根已下之類。皆由此論。開示而得悟入佛之知見。若約位說。悟當信解入當行證。若依天台兼於開示。總對圓教四十位人。即住行向地。如次以配開示悟入也。今以深該淺故云悟入者矣辭也。然此中下之言。非謂對大指小名為中下。以大乘圓頓之根自有上中下別。今是圓根之中下也。如圓覺經三根之義。正同於此。今言中下悟入。以讓上根廣論被故。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一

 

上篇: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

下篇: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陳那菩薩造論 三藏法師玄奘譯 護法...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晉水 沙門...

俱舍論頌疏論本

阿毘達磨俱舍論略釋記 正議大夫持節諸軍使晉洲刺史賈...

瑜伽論記

瑜伽論記卷第一(之上)(論本第一卷) 釋遁倫集撰 論本卷...

佛說諸法本無經

佛說諸法本無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婆伽婆...

【註音版】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歸命一切...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東晉西域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大乘密嚴經

大乘密嚴經卷上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奉 制譯 密嚴會品...

【註音版】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菩薩戒者。返流歸...

拔陂菩薩經

拔陂菩薩經 僧祐錄雲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經初異譯 聞如...

【佛教詞典】應縣木塔

中國現存最古的樓閣式木結構佛塔。位於山西應縣佛宮寺...

【佛教詞典】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p1184 集異門論...

經行有六點好處

經行和靜坐是禪修過程中最基本的主要形式,這在經律論...

今日方閑,成辦大事

蓮池大師在他的《竹窗隨筆》裡面寫了一個他同時代的故...

佛弟子如何看待儒道思想

問: 弟子熏習道德教育多年,今方聞正宗佛教一年,倍有...

心能轉業賣齋立斃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

《法華經》對漢傳佛教的六層意義

《法華經》對漢傳佛教來講,意義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讓心靈富裕起來

2010年4月28日,中國首屆心靈富豪榜在北京大學百年講...

窮畫師的佈施

《大智度論》裡講到一位貧窮的畫家,很有意思。他是在...

如何做好臨命終時的準備

從唯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生,我們知道唯識的整個生命的因...

真明白佈施的道理了,就不會等

每個人的心是一塊田,自己種什麼,就得什麼樣的果。起...

人生百病的百藥對治法

《大藏治病藥》是唐代高僧釋靈澈所著,選取了一百種人...

抽煙對外貌的十五大危害

抽煙對健康損害多多。一照鏡子您就能看出來!如果您抽...

大安法師:配偶邪淫有年,應怎麼辦

問: 配偶已邪淫有年,怎麼講都不改,請師父開示怎麼...

【視頻】《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聆志居士念誦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分別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分別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