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起信論別記

海東沙門元曉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起信論別記(本)

海東沙門元曉撰

將釋此論略有二門。一者述論大意。二即依文消息。言大意者。然夫佛道之為道也。簫焉空寂。堪爾沖玄。玄之又玄。之出萬像之表。寂之又寂。之猶在百家之談。非像表也。五眼不能見其軀。在言裹也。四辯不能談其狀。欲言大矣。入無內而莫遺。欲言微矣。苞無外而有餘。將謂有耶。一如由之而空。將謂無耶。萬物用之而生。不知何以言之強為道。其體也曠兮。其若大虛而無私焉。蕩兮其若巨海。而有至公焉。有至公故。動靜隨成。無其私故。染淨斯融。染淨融故。真俗平等。動靜成故。昇降參差。昇降差故。感應路通。真俗等故。思議路絕。思議絕故。體之者乘影響而無方。感應通故祈之者。超名相而有歸。所垂影響。非形非說。既超名相。何超何歸。是謂無理之至理不然之大然也。自非杜口開士目擊丈夫。誰能論大乘於無乘。起深信於無信者哉。所以馬鳴菩薩。無緣大悲。傷彼無明妄風動心海而易漂。愍此本覺真性睡長夢而難悟。同體智力。堪造此論。讚述如來深經奧義。欲使為學者。暫開一軸遍掬三藏之指。為道者永息萬境遂還一心之源。其為論也。無所不立。無所不破。如中觀論十二門論等。遍破諸執。亦破於破。而不還許能破所破。是謂往而不遍論也。其瑜伽論攝大乘等。通立深淺。判於法門。而不融遣自所立法。是謂與而不奪論也。今此論者。既智既仁。亦玄亦傳。無不立而自遣。無不破而還許。而還許者。顯彼往者往極而遍立。而自遣者。明此與者窮與而奪。是謂諸論之祖宗。群諍之評主也。所述雖廣。可略而言。開二門於一心。栝摩羅百八之廣誥。示性淨於相染。普綜踰闍十五之幽致。至如鵠林一味之宗。鷲山。無二之趣。金鼓同性三身之極果。花嚴瓔珞四階之深因。大品大集矌蕩之至道。日藏月藏秘密之玄門。凡此等輩眾典肝心一以貫之者。其唯此論乎。故下文雲。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然以此論。言邇理遐。文少義多。從來釋者。尠得其宗。良以各守所習。而牽文。不能虛懷而尋旨。由是不近論主之意。或望源而述流。或把葉而雲幹。或割領而補袖。或折杖而帶根。今直依此論文屬當所述經本。略舉綱領。為自而記耳。不敢望宣通世。述大意竟。

第二消文者。初歸敬偈及因緣分文相。可知立義分中立二章門。謂法與義。法者是大乘之法體。義者是大乘之名義。初立法者。起下釋中初釋立法之文。後立義者。起下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以下釋立義文也。初立法中。亦有二立。一就體總立。起下釋中初總釋文。二約門別立。起下言真如者以下別釋之文初中。

言法者謂眾生心者 自體名法。今大乘中。一切諸法。皆無自體。併用一心。為其自體故。言法者謂眾生心。

言是心即攝一切法者 顯大乘法異小乘法。良由是心通攝諸心。

言是心即攝一切法者 顯大法自體。唯是一心。不同小乘一切諸法。各有自體皆得作法。故說一心為大乘法。所以依此心法。顯大乘義。

何以故 下約門別立。此文望上釋總義。望下立別門也。心法是一。大乘義多。以何義故。直依是心。顯大乘義。

言何以故 下解意。雲心法雖一。而有二門。真如門中。有大乘體。生滅門中。亦有相用。大乘義雖多。莫過體相用。故依一心顯大乘義。

言是心真如者 總舉真如門。即起下即是一法界以下文。

言相者 真如相。起下復次真如者依言說有二種以下文。

言是心生滅者 總舉生滅門。起下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以下文。

言因緣者 是生滅因緣。起下復次生滅因緣以下文。

言相者 是生滅相。起下復次生滅相者以下文。

言能示大乘自體者 是生滅門內之本覺。本覺即是生滅之因。是故示於生滅門也。真如門中。直雲大乘體。生滅門中。乃雲自體。不無所以。至下釋中。其義自顯也。

言相用者 含有二義。一者能示如來藏中無量性德相故。名為相。亦示如來藏不思議業用。故名為用。即是相大用大義也。二者真如所作染相名相。真如所起淨用名用。如下文雲。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即有染相。無明染法。本無淨用。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所言義者 已下。第二立義章門。此中亦二。一顯大義。二明乘義。此二起下釋中二文。至彼屬當也。

顯示 正義中。大分有二。一正釋上名義分。二復次從生滅門以下。略明尋參入理之方。正釋之中。依上有二。初釋法章門。二復次真如自體已下。釋義章門。初釋法中亦二。一者總釋。釋上總立。二者別解。解上別立。

言依一心法有二種門者 如經本言。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此言心真如門者。即釋經本寂滅者。名為一心也。言心生滅門者。是釋經本一心者。名如來藏。是義云何。以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唯是一心。如是一心。是名為心真如門。故言寂滅者。名為一心。又此一心體。是本覺。而隨無明。動作生滅。故於此門。如來之性。隱而不顯。名如來藏。如經云。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通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反現諸趣。如是等義。是生滅門。故言一心者。名如來藏。是顯一心之生滅門。如下文雲。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乃至此識。有二種義。一者本覺。二者不覺。故知非但取生滅心為生滅門。通取生滅自體生滅相。皆為生滅相。皆為生滅門內義也。以生滅因及生滅緣與生滅相。為生滅門。故二門義如是。所言一心者。染淨諸法。其性無二。真妄二門。不得有異。故名為一。此無二處。諸法中實。體異虛空。性自神解。故名為心。然既無其二。何得有一。一無所有。將誰曰心。如是道理。離言絕慮。不知何以自云強為一心也。

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者 釋上立中是心則攝世出世法。言以此二門不相離故者。是釋二門各總攝義。何者真如門。是諸法通相。通相外無別諸法。諸法皆為通相所攝。如微塵是法。器通諸相。諸相外無別瓦器。瓦器皆為微塵所攝。真如門亦如是。生滅門者。即此真如。是善不善因與緣和合。反作諸法。雖實反作諸法。而恆不壞真性。故於此門亦攝真如。如微塵性聚成瓦器。而常不失微塵性相。故瓦器門即攝微塵。生滅門亦如是。設使二門雖無別體。二門相乖不相通者。則應真如門中攝理而不攝理事。生滅門中。攝事而不攝理。而今二門互相融通。際限無分。是故皆各通。攝一切理事諸法。故言二門不相離故。

問若此二門。各攝理事。何故真如門中。但示摩訶衍體。生滅門中。通示自體相用。答攝義示義異。何者真如門。是泯相以顯理。泯相不除故。得攝相。泯相不存故。非示相。生滅門者。攬理以成事。攬理不壞得攝理。攬理不泯故。亦示體。依此義故。且說不同。通而論之。二義亦齊。是故真如門中。亦應示於事相。略故不說耳。問二門不同其義已見。未知二門所攝理事。亦有隨門差別義不。答隨門分別。亦有不同。何者真如門中所攝事法。是分別性。以說諸法不生不滅本來寂靜但依妄念而有差別。故心生滅門所說事法。是依他性。以說諸法因緣和合有生滅故。然此二性雖復非一而亦不異。何故以因緣所生生滅諸法。不離妄念而有差別故。分別性不異依他。亦在生滅門也。又因緣之生自他。及共皆不可得。故依他性不異分別。亦在真如門也。如是二性雖復不異。而亦非一。何以故。分別性法。本來非有。亦非不無。依他性法。雖復非有。而亦不無。是故二性亦不雜亂。如攝論說。三性相望。不異非不異。應如是說。若能解此三性不一不異義者。百家之諍。無所不和也。二門所攝理。不同者。真如門中所說理者。雖曰真如亦不可得。而亦非無。有佛無佛。性相常住。無有反異。不可破壞。於此門中。假立真如實際等名。如大品等諸般若經所說。生滅門內。所攝理者。雖復理體離生滅相。而亦不守常住之性。隨無明緣。流轉生死。雖實為所染。而自性清淨。於此門中。假立佛性本覺等名。如涅槃華嚴經等所說。今論所述。楞伽經等。通以二門。為其宗體。然此二義。亦無有異。以雖離生滅。而常住。性亦不可得。雖曰隨緣。而恆不動。離生滅性故。以是義故。真如門中。但說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不動實際。建立諸法。生滅門中。乃說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不染而染。染而不染。同真如門中。說唯空義。生滅門內。說不空義。為不如是耶。答一往相配。不無是義故。上立義分真如相中。但說能示摩訶衍體。生滅門中。亦說顯示大乘相用。就實而言。則不如是。故下論文。二門皆說不空義。問若生滅門內二義俱有者。其不空義。可有隨緣作生滅義。空義是無。何有隨緣而作有義。答二義是一。不可說異。而約空義。亦得作有。何者若空定是空。應不能作有。而是空亦空故。得作有。然此空空亦有二義。一者有法性空。是空亦空。有之與空。皆不可得。如是空空。在真如門。如大品經云。一切法空。此空亦空。是名空空。二者猶如有無有性故得為空。是名曰空。如是空。無空性故。得作有。是名空空。如是空空。在生滅門。如涅槃經云。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是是非是。名空空。如是空空。十住菩薩。尚得少分。如毫釐許。何況餘人。二門差別。應如是知。上來釋上總立法竟。

心真如者 以下。第二廣上別立廣二門即為二。初中品二。一廣真如。二復次已下。廣真如相。此二文意有異者。初是總釋。後是別解。又初文。明不可說。顯理絕言。後文。相可得說。顯不絕言。故初文中。

言離言說相離名字相乃至言真如者 因言遣言。後文中。

言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謂如實空如實不空 然後。文亦說一切分別皆不相應。當知一切言說。亦不相應。此即顯理離言絕慮。又初文中。要依因言遣言之言。乃得顯其理之絕言。此亦顯理不離言說相。問理實而言為絕。若不絕言。則非絕慮。若言得說理實絕言者。則隨自宗相違過。先以絕言之言不絕而理實絕言故。若使絕言之言亦言絕者。則墮自語相違過。先以絕言之言亦絕而言得說言故。又若不絕言者。正體離言則過於理 若實絕言者。後得帶言則倒於理。又若不絕言。則初段論文。斯為妄語。若實絕言。則後段論文。徒為虛設。如說虛空為青黃等。答或有說者。是故當知。理非絕言。非不絕言。以是義故。理亦絕言。亦不絕言。如是等言。無所不當故。無所當。由無所當故。無所不當也。真如門中絕不絕義。既如是說。生滅門中亦同此說。

言生滅者 已下。第二釋生滅門。於中有二。初正廣釋。二復次有四種熏習已下。因言重顯。初中有三。一廣上立義分是心生滅。二復次生滅因緣已下。廣上生滅因緣。三復次生滅相已下。廣上生滅相初中有二。一約體總明。二依義別解初。

言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者 謂不生滅心。因無明風動。作生滅。故說生滅心依不生滅心。然不生滅心與生滅心。心體無二。但將二義。取心為二。以說依耳。如不動水為風所吹而作動水。動靜雖異。水體是一。而得說言依靜水故有其動水。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如下論雲。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又四卷經云。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熏名為識藏。又言剎那者。名為識藏。當知此雲有生滅心。正謂識藏。今通取所依如來藏與能依生滅心。合為心生滅門。故言心生滅門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非舉如來藏。而取生滅心。為生滅門也。如下文之此識有二種義。故知二義。皆在生滅門也。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者 此不生滅。即上如來藏。言生滅者。是上不生滅心之生滅。言與和合者。不生滅心動作生滅。名之曰與。此生滅之心。心之生滅。不相捨離。名為和合。如下論雲。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此中水之動是風相。動之濕是水相。雖有二相。而無二體故。不相離。心亦如是。心之生滅。依無明成。生滅之心。從本覺成。而無二體。不相捨離。故為和合。正是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也。言非一非異者。此心與生滅非一故。恆不失不生滅性。又心與生滅非異故。亦舉體作生滅相。若是一者。作生滅時。失不生滅。如其異者。此不生滅不作生滅。故言非一非異。雖有二義。心體無二。此合二義。不二之心名為梨耶識也。如四卷經云。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如是。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非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差別。如是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異。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非真識滅。但業相滅。今此論者。正釋此經文。故言非一非異。此言轉識者。梨耶識內生滅見相。名為轉識。於中體名為藏識。如十卷經云。如來藏阿梨耶識。共七種識生。名轉相。故知。轉相亦在阿梨耶識。言自真相者。十卷經中。真名自相。本覺之心。不藉妄緣。性自神解。名為自真相。是約不一義門說也。然隨無明風。作生滅時。神解之性。與本不異。故亦得名為自真相。是依不異義門說也。當知自真名。不偏在不生滅。問如瑜伽論等說阿梨耶識。是異熟識一向生滅。何故此論乃說此識具含二義。答各有所述。不相違背。何者。此微細心。略有二義。若其為業煩惱所感義邊。辨無令有。一向生滅。若論根本無明所動義邊。熏靜令動。動靜一體。彼所論等。依深密經。為除是一是常之見。約業煩惱所感義門。故說此識一向生滅心。心數法差別而轉。今此論者。依楞伽經。為治真俗別體執。就其無明所動義門故。說不生滅與生滅和合不異。然此無明所動之相。亦即為彼業惑所感故。二意雖異。識體無二也。問為當。心體常住。心相生滅體相不離。合為一識。為當。心體常住。亦即心體生滅耶。答若得意者。二義俱許。何者。若論其常住不隨他成曰體。論其無常隨他生滅曰相。得言體常相是無常。然言生滅者。非生之生。非滅之滅。故名生滅。是心之生。心之滅故。乃名生滅。故得言心體生滅。如似水之動名為波終不可說是動非水之動。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設使心體不動。但無明相動者。則無轉凡成聖之理。以無明相一向滅故。心體本來不作凡故。難曰。若使心體生滅。則真心有盡。以生滅時無常住故。又若心體本靜而隨緣動。則生死有始。是為大過。以本靜時無生死故。又若心隨緣變作生滅。亦可一心隨緣反作多心。是三難不能得離。故知。此義不可立也。解雲。此義無妨。今從後而答。如說常心。隨無明緣。反作無常之心。而其常性恆自不反。如是一心。隨無明緣。反作多眾生心。而其一心常自無二。如涅槃經云。一味之藥。隨其流處。有種種味。而其真味亭留在山。正謂此也。又雖曰本靜。隨緣而動。而無生死有始之過。以如是展轉動靜皆無始。如說雲。先是果報。後反成因。而恆展轉。因果皆無始故。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又雖心體生滅。而恆心體常住。以不一不異故。所謂心體不二。而無一性。動靜非一。而無異性故。如水依相續門則有流動。依生滅門而恆不動。以不常不斷故。所謂不度亦不滅。故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是故所設三難。無不消也。上來約體總立已竟。

此識有二種義 已下。第二約義別解。此中有三。一門義總摽。略明功能。二云何為二已下。依義別釋。廣顯體相。三復次覺與不覺已下。總約二義。明同異相。初中。

言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者 能攝之義如前已說。然說二門各攝一切。今明一識含有二義。故一識能攝一切。不言二義各攝一切。以此二種唯在生滅門內義故。又此二義。不能各攝一切法故。又復上於二門。但說攝義。以真如門中無能生義故。今於此識亦說生義。以上生滅門中。方有能生義故。此義云何。由不覺熏本覺故。生諸染法。由本覺熏不覺故。生諸淨法。如此二義。和合方能遍生一切故。言識有二義生一切法。此言即起下有四熏習已下文也。問上言一心有二種門。今雲此識有二種義。彼心此識。有何差別。解雲。上就理體。名為一心。體含絕相隨緣二義門故。言一心有二種門。如經本言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義如上說。今此中識者。但就一心隨緣門內。理事無二。唯一神慮。名為一識。體含覺與不覺二義故。言此識有二種義。是故。心寬。識狹。以心含二門識故。又門寬。義狹。以生滅門含二義故。如四卷經云。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七識流轉不滅。所以者何。彼因舉緣諸識生故。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十卷經云。如來藏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識有生有滅。如來藏不生不滅。何以故。彼七種識。依諸境界念觀而生。此七識境界。一切聲聞外道修行者。不能覺知之。二文同明此識不生滅義。何者。欲明境界風所動故藏海中七識浪轉。是故七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者。即是藏識。雖不離轉。而體不轉故。如來藏不生不滅故。言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等。十卷意者。欲明七識。是浪不非海相。在梨耶識海中故有生滅。如來藏者。是海非浪。不在阿梨耶識海中故無生滅。故言如來藏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識。有生有滅等。以如來藏即是阿梨耶識故。言不在。若使如來藏不在生滅梨耶識中者。即應下云是故八種識有生有滅。何故。但言。是故七識有生滅耶。當知。此二經文。其本是一。但翻譯者異故。致使語有不同耳。又四卷經云。阿梨耶識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離無常過。自性清淨。餘七識者。念念不住。是生滅法。如是等文。同明梨耶本覺不生滅義。又四卷經云。剎那者。名為識藏。十卷雲。如來藏阿梨耶識。共七識生名轉滅相。如是等文是。顯梨耶生滅不覺之義。此今論主。總括彼經始終之意故。言噵此識有二種義也。

云何為二 已下第二依義別解。

言覺義者 即有二種。謂本覺始覺。

言本覺者 謂此心性離不覺相。是覺照性名為本覺。如下文雲。所謂。自體有大智惠光明義故。言始覺者。即此心體。隨無明緣。動作妄念。而以本覺熏習力故。稍有覺用。乃至究竟。還同本覺。是名始覺。言不覺義。亦有二種。一者根本不覺。二者枝末不覺。枝末不覺者。謂梨耶識內根本無明名為不覺。如下文雲。依阿梨耶識。說有無覺而起故。言枝末不覺者。謂無明所起一切染法。皆名不覺。如下文雲。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若依識相差別簡本異末義門。則梨耶識中。唯有本覺及本不覺。若就識體無二攝末歸本義門。則彼始覺及末不覺。亦是梨耶識內之義。故上云此識有二義者。通含如是二種之意。故下釋中。通舉本始二覺及二不覺義也。問。為當。心體只無不覺故名本覺。為當。心體有覺照用名為本覺。若言只無不覺名本覺者。可亦無覺照故是不覺。若言有覺照故名本覺者。未知此覺為斷惑不。若不斷惑則無照用。如其有斷則無凡夫。答非但無闇。亦有明照。以有照故。亦有斷惑。此義云何。若就先眠後覺名為覺者。始覺有覺。本覺中無。若論本來不眠名為覺者。本覺是覺。始覺則非覺。斷義亦爾。先有後無名為斷者。始覺有斷。本覺無斷。本來離惑名為斷者。本覺是斷。始覺非斷。若依是義。本來斷故。本來無凡。如下文雲。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入於涅槃菩提之法。然雖曰有本覺故本來無凡。而未有始覺故。本來有凡。是故無過。若汝。言由有本覺本來無凡。則終無始覺。望何有凡者他。亦終無始覺則無本覺。依何本覺以說無凡。當知由有本覺故。本無不覺。無不覺故。終無始覺。無始覺故。本無本覺。至於無本覺者。源由有本覺。有本覺者。由有始覺。有始覺者。由有不覺。有不覺者。由依本覺。如下文雲。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當知如是。展轉相依。即顯諸法。非無而非有。非有而非無也。問此本覺性。為當。通為染淨因性。為當。但是諸淨法性。若言但是淨法因者。何故經云。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乃至廣說。若通作染淨者。何故唯說具足性功德。不說具足性染患耶。答此理通與染淨作性。是故唯說具性功德。是義云何。以理離淨性故。能隨緣作諸染法。又離染性故。能隨緣作諸淨法。以能作染淨法故。通為染淨性。由離染淨性故。唯是性功德。何以得離染淨性。乃成諸功德。取著染淨性。皆是妄想故。文中先明覺義。於中有二。一略明二種覺義。二又以覺心原故以下。廣二種覺相。略中先明本覺。後明始覺。初中有二。一顯覺體。二釋覺義。

言心體離念者 謂離妄念顯無不覺也。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者 非唯無闇。無闇即是智惠。光明遍照法界平等無二故。言等虛空界。如下言智惠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

何以故 已下第二釋本覺義。是對始始覺。釋本覺義。文相可知。

始覺義者 以下明始覺義。是對不覺。釋始覺義。文相可解。

又以覺心原故 以下第二廣明二覺。於中有二。初即依近廣始覺義。

復次本覺 以下第二廣本覺。初中亦二。先總摽滿不滿。

此義云何 以下第二別解。別解之中。約四相以明究竟不究竟義。此中先略。抉擇四相之義。然後消文。問此中四相。為當同時。為是前後。此何所疑。若同時耶。論說四位覺時差別。答前後耶。下言四相俱時而有。或有說者。此依薩婆多宗四相。以四體同時四用前後。用前後故覺時差別。體同時故名俱時有。或有說者。是依成實。前後四相。而言俱時者。以本覺望四相。則無四相前後差別故。言四相俱時而有而無自立。或有說者。此是大乘秘密四相。覺四相時。前後淺深。所覺四相。俱時而有。此義云何。夫心性本來離生滅相。而有無明。迷自心性。由違心性離相寂靜故。能生起動念四相。無明四相相應力故。能令心體生住異滅。如似小乘論議之中。心在未來。逕生滅而由業力。引能令心體生住異滅。大乘四相義。亦如是。如經云。即此法界。為諸煩惱之所漂動。流轉五道。名為眾生。此論雲。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正謂此乎。總相雖然。於中分別者。四相之內。各有差別。謂生三。住四。異六。滅七。生相三者。一名業相。謂由無明。不覺念動。雖有起滅。見相未分。猶如未來生相將至正用之時。二者轉相。謂依動念。轉成能見。知彼生相至正用時。三者現相。謂依能見。境相已現。如未來生至現在時。無明與此三相相應。熏動心體。與相和合。心隨動轉。乃至現相。譬如小乘未來藏心。隨其生相。漸至現在。大乘之中如來藏心。義亦如是。此三皆是梨耶識位所有差別。於中委曲至下文說。是名甚深三種生相。住相四者。由此無明與生和合。迷所生心無我我所故。能生起四種住相。所謂。我癡。我見。我愛。我慢。如是四種。依生相起能生相心。令至住位。內緣而住。故名住相。此四皆在第七識位。果相六者。無明與彼住相和合。不覺所計我我所空。由此能起六種異相。所謂。貪。嗔。癡。慢。疑。見。如新論雲。煩惱自性。唯有六種此之謂也。無明與此六種和合。能相住心令至異位。外向攀緣。故名異相。此六在於生起識位。滅相七者。無明與此異相和合。不覺外塵違順性離。由此發起七種滅相。所謂身口七支惡業。如是七支。能滅異心令入惡趣。故名滅相。猶如小乘宗中滅相滅現在心令入過去。大乘滅相義。亦如是。是故當知。四相生起一心流轉。一切皆由根本無明。如經云。無明住地其力最大。此論雲。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也。又所相之一心所來。能相之相。無相所起。無相所起故。隨其所生。用有差別。取塵別相。名為數法。由其本無明違平等性故。一心所來故。隨所至處。皆作總主。了塵總相。說名心王。由其本一心諸法總原故。由是義故。諸外道等。多於心王。計為宰主作者受者。以不能知由無自性隨緣流轉故。如中邊論雲。唯塵智名心。差別名心法。長行釋之。若了別塵通相名心。取塵別相名為心法。瑜伽論中。亦如是說。大乘四相。相心道現。略說如是。次正消文。總別四相名為一念。紛此一念四相。以明四位漸次。欲明本依無明不覺之力。起生相等種種夢念。動其心原。轉至滅相。長眠三界。無始流轉。今因本覺不思議業。起厭樂心。漸次趣向。始息滅相。終歸心源。朗然大悟。覺了自心。本無所動。今無所靜。本來平等同一覺也。如經夢度河喻。此中應廣說。大意如是。文中有二。初紛四相。以明究竟義。二又心起者以下。明究竟覺同覺義。此四位中。各有四義。一能覺人。二所覺相。三覺利益。四覺分齊。初中。

言如凡夫人者 是能覺人。位在十信。

覺知前念起惡者 是所覺相。未入此位。以前具起七支惡業。今入十信。即知前惡實是不善。故言覺知前念起惡。此明覺於滅相義也。

能止後念令不起者 是覺利益。前由不覺起惡念。今即覺故能止滅相也。

言雖復名覺即是不覺者 明覺分齊。雖知滅相實是不善。而猶未覺滅相是夢也。第二位中。

言初發意菩薩等者 十解已上三賢菩薩也。十解初心名發心住。是故此中名初發意。

覺於念異者 異相之中。分別內外。計我我所。此三乘人。皆能了知內無神我外無我所。欲明所相心體。為無明眠夢於異相。而今漸與智惠相應。從異相夢。少得覺悟。故言覺於念異。由得此覺。六種異相。永滅不起。故言念無異相。是覺利益。

捨麁執著故名相似覺者 分別內外。計我我所。名麁執著。雖捨如是麁分別想。而未證知唯識實性。名相似覺。是覺分齊。第三位中。

法身菩薩等者 初地以上十地菩薩也。

覺於念住者 住相之中。雖不能計心外有塵。而執人法因緣而住。法身菩薩。覺人法相唯是識性。欲明所相心體。前覺異相。而眠於住相之夢。今與唯識真智相應。從住相夢。而得覺悟。故言覺於念住。由得此覺。四種住相滅。而不起故。言念無住相。

以離分別麁念相者 人我見名分別。簡異異相麁分別故。不加麁言。我執名麁念。簡異生相微細念故。名為麁念。雖復覺知唯識實性。而猶睡於生相之夢故。名隨分覺也。第四位中。

菩薩盡地者 謂無垢地。是總舉一位。如本業經說。無垢地菩薩。逕百千劫住。下之二句。別明二道。

滿足方便者 是方便道。

一念相應者 是無間道。如對法論雲。究竟道者。謂金剛喻定。此有二種。謂方便道攝。無間道攝。此之三句。明能覺也。言覺心初起者。是明所覺也。

覺心初起者 依無明有生相。迷心體令動念。今乃證知。離本覺無不覺。即動念是寂心故。言覺心初起。如迷方時。謂東為西。悟時乃知。即邪西是正東。覺心初起義。亦如是。本由不覺。動心無起。今既覺故。心無所起故。言心無初相。前三位中。雖各除相。動念未盡故。言念無住相等。今究竟位。動念頓盡。唯一心在。故言心無初相。是覺利益。

遠離 已下明覺分齊。業相動念。念中最細。名微細念。此相都盡。永無所餘故。言遠離。遠離之時。正是佛地。前來諸位。未覺心源。生相未盡。心猶無常。今至此位。無明永滅。還歸心源。無更起動。故言得見心性心即常住。更無所進名究竟覺。又說未歸心源。夢念未盡。欲滅此動。望到彼靜。今既見心性。夢想都盡。覺知自心本無流轉。今無息滅。常自一心。如住一床。故言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如是始覺即與本覺。等同無別。名究竟覺。是明覺分齊也。問若言始覺同於本覺離生滅者。此說云何通。如攝論雲。本既常住。未依於本。相續恆在。乃至廣說。答二意異故。理不相違。何者此論主意。欲顯本由不覺。動於靜心。今息不覺。還歸本靜故成常住。彼攝論意。欲明法身。本來常住不動。依彼法身。起福惠二行。能感萬德報果。既為因緣所起。是故不離生滅故。說相續具義。而說始成萬德。要具二義。依前義故常住。依後義故生滅。生滅常住不相妨礙。以一一念迷遍。三世不過一念故。如似一一毛孔。皆遍十方。雖遍十方。不增毛孔。佛佛如是。無障無礙。豈容偏執於其門哉。如花嚴經偈云。牟尼離三世。相好悉具足。住於無所住。法界悉清淨。因緣故法生。因緣故法滅。如是觀如來。究竟離癡惑。今二論主。各述一義。有何相妨耶。又如經。依諸伏道。起事心滅。依法斷道。依根本心滅。依勝拔道。根本心盡。此言諸伏道者。謂三十心。起事心滅者。猶此論中捨麁分別執著相。即異相也。依法斷道。在法身位。依根本心滅者。猶捨分別麁念相。是住相也。勝拔道者。金剛無礙。根本心盡者。猶此遠離微細念也。此謂生相。是故已下。引經證成也。

言又心起者 已下二明始覺不異本覺。此中亦二。初即因言重覈始覺分齊。

而實無有 已下正明不異。言一切眾生不名為覺者。金剛已還一切眾生。長眠無明。未曾相離。依是義故。不得名覺。由永離眠。方名覺故。然若對四相差別。有漸覺義。義如前說。今紛無明之眼無差別相故。皆是不覺。如仁王經云。始從伏忍至等覺位。照第一義諦。不名為見。所謂見者。唯佛如來。

言若得無念則知心相生住異滅者 由未得無念時。不能遍知一切心相。皆悉是夢。故不得名覺。佛得無念故。能遍知一切眾生眠於無明夢於四相。方得名覺。

言以無念等者 是釋成上義。此中有伏疑。雲佛得無念。眾生有念。如是隔別。所以自得無念知他有念者何。由彼一切有念。其性本來無念。今佛所得無念。與彼無念平等無二。言以無念平等故。既得平等無念。故能遍知諸念也。此中正明無異之義。雖曰始得無念方成始覺。而覺於四相本來無起。得何不覺。而有始覺。故言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云何無異者。以四相生起。義有前後。而從本已來同時相依。又此四相。為心所成。除心以外。無別自體。故言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猶如海水之動。說名為波。波無自體故。無波之動。水有體故。有水之動。心與四相義。亦如是。為顯是義故。四卷經云。大惠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又夫人經云。於此六識及心法。智此七法。剎那不種眾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世尊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槃。又云生死者。是二法。是如來藏。世間言說故。有生有死。非如來藏。有生死法。此二經意。同明即如來藏。流轉生死。生死根本。無自體。無自體故。無別流轉。相既無轉。體何由動。故言非如來藏有生有死。由是義故。四相唯是一心不覺即。同本覺故。言本來平等同一覺也。

復次 已下第二廣明本覺。於中有二。初明本覺功能能生二相。

復次覺體相 以下二明本覺體相。相有四種。初中。

智淨相者 明本覺隨染還淨。

不思議業者 是還淨之用。

言滿足方便者 在無垢地。破和合識相者。謂不生滅與生滅和合。名和合識。今破其所合之生滅相。故不生滅體離相。而影故下言影。顯現法身是本覺也。

言相續心相者 猶是阿梨耶識。但通攝生滅與不生滅。名和合識。為顯法身本覺義故。偏取生滅相內自相。名相續心。為顯應身始覺義故。相是業相。此不滅相續心。但滅相續心相。相滅之時。其相續心永離識相。轉成圓智。故言智淳淨故。即是應身始覺義也。然此始覺無別始起。即本覺體隨染作染。今自染緣還得淳淨。名始覺耳。是故始覺。即是本覺之隨緣義也。如經言。是故大惠。諸自相滅。自相滅者。業相滅。若自相者。不異外道斷見戲論。外道說離諸境界。相續識滅。相續識滅。已即滅諸識。大惠。若相續識滅者。無始世來。諸識應滅。正謂此也喻中。

言水非動性者 今雖非靜。而此動若。不由自性故。動但是隨他而動。心亦如是。隨緣而動。不由自性故動。故言非動性也。

若無明滅相續則滅者 相續相滅也。

智性不壞者 相續心體。相續不滅。即是自相。神解之性名為智性。

復次 以下第二明本覺體相。四種鏡中第二。

因熏習者 此性功德。能作正因。熏眾生心。能起厭樂及諸加行。乃至佛果言因熏習。一切諸法悉於中現。故名為鏡。如花嚴雲。譬如深大海彌寶不可盡。於中悉顯現。眾生形類像。甚深因緣海功德寶。無盡清淨法身中。無像而不顯。正謂此也。

第四緣熏習者 始起圓智。作增上緣。熏眾生心。令起厭樂及諸加行。乃至佛果。故名緣熏。此諸行德。不離圓智。是波智影。故名為鏡。如佛地經說。大圓鏡智。能起一切眾生諸善法影。此之謂也。餘二種鏡義。顯可知。

起信論別記(本終)

大乘起信論別記(末)

海東沙門元曉撰

此下明不覺。中有二。一明根本不覺。二復次以下。明枝末不覺。初中立二。一正明不覺依本覺立。二明本覺待不覺有。

言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者 即是根本無明。此如迷方。

而有其念者 是業相等之動念。是如邪方。如離正方。外無別邪方。邪方即是正方。故言念無自相不離本覺。次明本覺待不覺義。

言不覺者 猶是無明。

妄想心者 不覺所起諸取相心。是舉本而取末。

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者 由妄想心知名義故。方有言說。說於真覺。是名能說真覺之言。要依不覺所起妄想。

言若離不覺則無真覺自相可說者 是明所說真覺必待不覺。若不相待。則無自相。待他而有亦無自相。自相既無。何有他相。是顯諸法無所得也。如下文言。當知。一切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智度論雲。若世諦如毫釐許有實者。第一義諦亦應可實。此之謂也。

復次 已下第二明支末不覺。此中先三相。是微細猶在阿梨耶識位。後六麁相。是餘七識。但望彼根本無明。皆是所起之未。通名枝末不覺也。

言無明業相者 無明所起業相也。起動義。是業義。故言心動名為業相。

覺則不動者 是反釋。如得始覺時。永無動。當知。今動只由不覺。

動則有苦者 如得寂靜。寂靜是樂故。今雲動即是苦也。

果不離因者 無明是無集。業相是無苦。無苦無集。一時而有。不相離也。然業相雖有生滅。最是微細。能所未分。無明亦爾。如無想論雲。問此識何相何境。答相及境不可分別。一體無異。問若爾云何知有。答由事故。知有此識能生一切煩惱業果報事。譬如無明常起。此無明可欲分別不。若可分別。非謂無明。若不可分別。相應非有。而是有無。亦由欲嗔等事。知有無明。本識亦爾。阿毘達摩藏經中。亦同此說。如是等文。正約業相。而說也。第二能見相即梨耶見分。第三境界相。是梨耶相分。如四卷經云。譬如藏識。頓分別自心。現身及身安立具等。頓分別者。是能見相。自心及現等。是境界相。瑜伽論中。亦同此說。如是等文。是約後二相。說此二。雖有二分。不離業相。是唯量門。業相雖無能所。含有二分。是唯二。此三皆是異熟識攝。但為業煩惱。所惑義邊。不別業相動轉差轉相等異。是故總說。為異熟識。為無明風。所動義邊。從細至麁。動轉差別。是故細分。立三種相。又此三。但為無明所動故在第八。後六乃為境界所動故在七識。即由是義故。說七識一向生滅。不同梨耶俱含二義也。

以有境界緣故生六相者 前細相中。依能見現境界。非境界動能見。此後六相。為彼所現境界所動。非此六種能現彼境。別義如是。通而而言。雲彼亦還依自所現境。此還能作自所依境。今此論中。宜就別門。故言有境界故生六種相。如經本說。境界風吹動。七識波浪轉。正謂此也。六相中。初一相。是第七識。次四相。是生起識四陰。後一相。是行陰為因。所生果報。言智相者。此第七識麁中之始。始與惠相應分別我我所故。名智相。如夫人經云。於此六識心法智。剎那不住。言心法智者。惠數也。故知。此中智相。正在第七識。

言依於境界心起者 依前境界相。第七識心起也。若在善道。分別可愛法。為我我所。在惡道時。分別不愛法為我我所。故言分別愛與不愛。具而言之。計能見相為我。計所現境為我所。而今直就相顯而說。是故但說依於境界。又此第七識。雖復通緣梨耶能見及境界相。然此境界。不離能見。如鏡中影不離鏡面。此第七識。直爾內向。自計我我所。非計為外故。餘處說緣梨耶識。不言緣境界。又略說故。但就我執之境。故說緣識。除我所執境故。不說亦緣境界。問云何得知。此第七識不但緣心。亦緣境界。答此有二證。一依比量道理。二依聖言量。比量道理者。此意根。必與意識。同緣境界。是立宗也。為彼意識不共所依故。是辨因也。諸是不共所依。必與能依同境。如眼根等。是隨同品言也。或不同緣者。必非不共所依。如次第滅意根等。是遠離言也。如是宗因譬喻無邊。故知。意根亦緣六塵。若言此意與意識不心同緣者。亦可眼與眼識不必同境。俱是不共所依故。眼等識根。既不得爾。無同類故。義不得成。若言此意非不共依者。則無不共依。識不應起。如眼識等。只是自教相違過失。如佛經說故。眼不壞故。眼識得生。乃至意不壞故。意識得生。乃至廣說。又論說此不共依。故知。此意但緣於識不緣餘境。是義不成。若依此。能依意識。緣一切法。當知。所依意根。亦對一切法。是故此意亦緣自體。以有自證分故。亦緣自所相應心法。以無能障法故。彼諸心法。背證自體。有自證分。是故不度。同一所緣。當知。此義通於八識。所以得知。故莊嚴論雲。已說求染淨說。成唯識偈曰。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釋曰。上半者。成唯識人。應知。能取所取。唯是心光。下半者。貪等煩惱光。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無染淨二法。以不離心光別有貪等信等法故。以此文證。故知。諸心數法。亦為心光所照故。不離心光。以不離心光故。即是心光也。如鏡中像鏡光所照。是故此像不離鏡光。以不離故。即是鏡光。當知。此中道理亦爾。然雖似影像。無別本法所不緣者。設有本法心數異影像心數者。則同一所緣之義不成故。聖言量者。如十卷經云。彼七種識。依諸境界念觀而生。又云。境界風吹動。七識波浪轉。今此論中。釋彼經意雲。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由此等文故得知乎。次。

第二相續相者 即是識蘊。是麁分別。通緣一切。得長相續。名相續相。又此識起愛。引持過去諸業。亦得潤生。能令未來果報相續故。名相續識。

言依於智者 依前智相。相續始生也。所依是細。唯一捨受。能依是麁具起苦樂。故言生起苦樂。又所依智相。內緣而住。似眼。此相續識。遍馳外境。如覺故。言覺心起念。起念即是法執分別。識蘊與此麁執相應。遍馳諸境故。言相應不斷故。

次執取相 即受蘊。

次計名字相 是想蘊。

次起業相 是行蘊文。自顯不須煩釋。

復次 以下。第三明同異。

言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者 無漏是隨染幻差別。無明是性染幻差別。何者。其無明。是違平等性。故其所起一切染法性。自差別。無漏法。是順平等性。直置其性。應無差別。但隨染法差別。故說無漏有差別耳。何者。對彼業識染幻差別故。有本覺無漏性德差別。又為對治彼染差別故。成始覺萬德差別。是故無漏。但隨彼染。而有差別。不由自性有差別也。然此染淨。皆悉相待。性無所有。故言幻也。上來總為廣上立義分中是心生滅。已竟。

復次 已下。第二廣上生滅因於中有二。初正明生滅依因緣義。二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以下。重顯所依因緣體相。初先總表。後別釋。

言因緣者 梨耶心體。反作諸法生滅。是生滅因。生滅諸法。細麁相資。而起。是生滅緣。如經云。如來藏是善不善因故。又無明住地。能熏心體轉作諸識。名生滅因。所起諸識。轉相資因緣。如下文雲。一切染因。名為無明。故今此文中。二義俱有。

言眾生依心者 諸生滅法。聚集而生。故名眾生。而無自體。唯依心體故。言依心能依眾生只是意。意識故言意意識轉。此即表二章門。

此義云何 以下。釋二章門。先釋意中有三。初略明意。次廣辨意。是故以下。結成唯心。初言依阿梨耶識者。釋上依心義。相本無明。親依識體。而有。故言依識說有無明。如上文雲。此識有二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正謂此也。四卷經云。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當知。無明住地。非七識攝。亦非為彼所熏種子。

言不覺而起者 心體為此無明所熏。動作生滅故。名起。又即此心體。由無明熏。轉成能見。乃至轉成。起念相續。如是心體。有此五用。對境界能生意識。故名為意。此中第五。猶是意識。而約生後義。通入意中攝。

此意 以下。第二廣解。開上五用。立五識名。初業識義。如前已說。

言轉識者 是能見相。緣境而轉。名為轉識。然轉識有二。若說無明。所動能見。名為轉識者。是在阿梨耶識。如其境界。所動能見。名轉識者。是謂七識。二義不同。不可相濫。又有處說。諸是能見。通名轉識。則通八識。今此中轉相。是緣初義也。

三現相者 猶是上三相中境界相。但此中。為明離轉識無別境相故。舉能現明所現境。

言猶如明鏡現色相者 如四卷經云。大惠。廣說有三種識。廣說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又此文中。說現義雲。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當知。現識定在第八。其業識等。與此作本。其相彌細。如何強將置七識中。甚可乎。

言隨其五塵對至即現者 隨所起相皆不離見。唯於能見鏡中而現故。言對至即現。就實而言。亦現法塵。且約塵顯。略舉之耳。問此識境界寬狹云何。此論中。但說五塵。楞伽經云。阿梨耶識分別現境自身資生器世間等。一時而知。非是前後。瑜伽論說。此由了別二種境故轉。一由了別內執受者。謂了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及諸色根。根所依處。謂有色界。若無色界。唯有妄執習氣了別。二了別外無分相器者。謂了別依止。緣內執受阿梨耶識。故於一切時。無有間斷。器世界相。譬如燈炎。生時。內執受識。外發光明。如是阿梨耶識。內緣執受境。外緣器世界境。生起道理。應知。亦爾。中邊論雲。此識所取。四種境界。謂.塵.根.我.及識所攝。所取既無。能緣本識。亦爾得生。若依中邊論及楞伽經則習氣等。非此識境。若依瑜伽論。聲塵及七種識等。非其所緣。依此論說。現根及識等。亦非此識所現境界。如是相違云何和會。答此非相違。何以故。不以言唯緣如此法故。不言餘法非境界故。問雖無相違。而有不同。不同之意。可得而聞乎。答不同之意。各有道理。如中邊論。欲明現起諸法。皆是本識所現。離識之外。更無別法。是故唯說。現行諸法。習氣種子。其相不顯。與識無異。是故不說。瑜伽論等。為顯諸相無有離見自相續者故。除心心法。以外諸餘相續之法。說為此識所了別。諸心之法。離塵不立。其義自顯故。不別說。諸餘論顯沒之意。准此可知。不可偏執一隅。以謗通方之說也。且止傍論今釋大文。

第四智識者 是第七識上六相中初智相也。愛果名染淨法。分別彼法。計我我所故。言分別染淨法也。

相續識者 即是意識。上六相中相續相也。

以念相應不斷故者 是約自體不斷。釋相續名。

住持 以下。約其功能。釋相續名。此識能起愛取故。能引持過去無明所發諸行。令成堪任來果之有。故言住持過去之果令不失故。此義具如瑜伽論說。又識能起潤生煩惱。能使業果續生不絕。故言成就現未等報無差違故。如是三世因果流轉不絕。功在意識故名相續。

言念已[這-言+至]事慮未來事者 顯此識用不同智識。以彼但緣現在境故。由此文證。故知。此相續識。正是意識。不同上說相續心也。

是故 以下。結成唯識。是上所明五種識等。無別自體。皆依一心義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也。

言以一切法皆從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者 如十卷經偈云。身資生住持。若如夢所見。中應有二種心。而無二相。如刀不自割。指亦不自指。如目不自見。其事亦如是。此義云何。若其夢中所見諸事。如其所見是實有者。則有二故。而其夢中實無能取所所二相。三界諸心。皆如此夢。故言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而論自心不能自見。如刀指等。故言心不見心。現無他可見。亦不自見。則無所見。所見無故。能見不成。能見所見。皆不可得。除此之外。更有何相。故言無相可得。如彼偈云。非他非因。非分別分別事。五法及二心。寂靜無如是。問如集量論諸說。心心法皆證自體。是名現量。若不爾者。如不曾見。不應憶念。此中經說雲。不自見如是。相違云何會通。答此有異意。欲不相違。何者。此經論意。欲明離見分外無別相分。相分現無所見。亦不可說即此見分反見見分。非二用故外向起故。故以刀指為同法喻。集量論意。雖其見分不能自見。而有自證分用。能證見分之體。以用有異故。向內起故。故以燈炎為同法喻。由是義故。不相違背。又復此經論中。為顯實相故。就非有義。說無自見。集量論主。為立假名故。依非無義。說有自證。然假名不動實相。實相不懷假名。不懷不動。有何相違。如此中說。離見無相故。見不見相。而餘處。說相分非見分故見能見相分。如是相違何不致怪。當知。如前亦不相懷。又說。為顯假有故。說有相有見。為顯假無故。說無相無見。假有不當於有故。不動於無。假無不當於無故。不懷於有。不懷於有故。宛然而有。不動無故。宛然而無。故如是甚深因緣道理。蕭焉靡據。蕩然無礙。豈容違諍於其問哉。

復次 以下。第二釋意識章門。意識猶是先相續識。但就其能與法執麁念相應生後義邊。名相續識。約其從前念生。能起見愛煩惱義邊。名為意識。故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上六相內受相行蘊。相從入此意識中攝。又此論且依一意識門故。不別出五識相也。文相可知。

言依無明熏習 以下。第二重顯因緣體相。於中有二。一約心體。顯因體相染淨難測。二不達以下。約諸染淨。明緣體相差別之義初言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牒上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此文正明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故言無明所起識也。若此心體。一向生滅。直是染心。則非難了。又若一向常住。唯是淨心。亦非難知。設使體實淨。而相似染者。亦可易解。如其識體動。而空性靜者。有何難了。而今此心。體淨而體染。心動而心靜。染淨無二動靜莫別。無二無別。而亦非一。如是之絕故難可知。

言心自性淨而有其染心者 是明淨而恆染。

雖有染心而常恆不反者 是顯動而常靜。由是義故。唯佛窮了。如十卷經云。以如來藏是清淨相。客塵煩惱垢染不淨。我依此義。為勝鬘夫人及餘菩薩等。說如來藏阿梨耶識。共七識生名轉滅相。大惠。如來藏阿梨耶識境界。我今與汝及諸菩薩甚深智者。能了分別此二種法。諸餘聲聞辟支及外道等執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是二法。正謂此乎。

不達 以下。明緣體相及差別義。於中有三。一明諸染相差別麁顯治斷位地。二相應義者以下。明諸染法相應不相應義。三又染心義以下。舉諸染法明二障義。初中亦三。先明無明相。次明染心差別。兼顯治斷。後方明。前無明治斷。所以不次第者。欲明直就無明漸治之相。不顯但除甚染心。從麁至細。能令根本無明。隨有漸捨漸輒之義。為是義故。無明治斷。在後方說。此中雲染。即上意識。並開五種意。但令除時從麁至細。故逆次說耳。

初執相應染者 是上意識所起見修煩惱。如上云。計我我所。種種妄執。乃至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言信相應地能離者 三賢之中十解位也。如仁王經云。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信十心賢心。入此位中。見修麁惑。不得現行。故名為離。當知。此論上下所明。皆約現行。以說治斷。不論種子。是故與餘經所說治斷位地。亦有懸珠。不可致怪。

第二不斷相應染者 五種意中第五相續識。與法我執相應不斷故。得入初地法空觀時。究竟離也。第三分別智相應染者五意之中。第四智識。七地已還。二空起時。則不現行。出觀緣俗。任運心時。亦得現行。故言漸離。七地以去。永滅不起。名究竟離。此義如解深密經說。論其種子。至金剛心。方乃頓斷。如離論中之所廣說。上來三染。行相是麁。具三等義。故名相應。

第四現色不相應染者 即五意中第三現識如明鏡中。現諸色像故。

色自在地者 是第八地。

第五能見心不相應染者 五中第二轉識。依於動心能見相故。

心自在地 是第九地。

六根本業不相應染者 五中第一業識。依無明力不覺念動故。

菩薩盡地者 是第十地及無垢地。總為一位也。就實。論雲。八地以上。亦有微細現相起。但此地中。已得淨土自在。麁色永不現起。故說離耳。又九地以上。亦有微細能見。但得心自在。見相轉細。故說離也。所以得知。故下文雲。依於業識。乃至菩薩究竟地所見者。名為報身。若離業識。則無見相。知業識未盡之時。能見之相亦不相離也。次下。第二明相應不相應義。初三染名相應。後三染及無明。是不相應。如上言心不相應忽然起念名為無明故。

心念法異者 謂煩惱數法。其相各異。如分別智相應染中我見愛我我慢業異也。迦延經中說雲。心及心所念法。當知。此中心念法者。是心所念法。皆是心數之別名也。

依染淨差別者 分別染淨諸法。計我我所差別等也。

知相同者 能知相同。

緣相同者 所緣相同。此中依三等。說相應名。

言心念法異者 是體等義。諸煩惱數。各有一體。皆無第二故。

知相同者 是智等義。

緣相同者 是緣等義。具此三義。故名相應。問瑜伽論說。諸心心法。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一時俱有一一而轉。而此中說知相亦同。如是相違云何和會。答二義俱有。故不相違。何者。如我見是見性行。我愛是愛性行。如是等別。各不同行。而見愛等。皆作我緣。約此義邊。名知相同。故知此二爾不相妨也。

言即心不覺常無別異者 此明無體等義。以離心外無別煩惱數法差別。故言即心不覺常無別異。既無體等餘二何寄。由是不有同知同緣。故言不同知相緣相故。問瑜伽論說。阿賴耶識。五數相應。即是此中能見心染。何故此中說不相應。答此論之意。約煩惱數差別而轉。說名相應。能見心染。無煩惱數。名不相應。故不相違。雖有微細遍行五數。心與法通達無相。而取相故。是通法執。而無別討惠數之見。故無別相法我執也。所以得知。阿賴耶亦是法執者。如解深密經說。八地已上。一切煩惱。皆不現行。唯有所知障。為依止故。而此位中。餘七識惑。皆不現行。唯有阿賴耶識現行。故知。此識是所知障。若論有種子者。煩惱障種。亦猶未盡。故知。彼說正約現行所知障也。

又染心義者 已下。第三束作二障。然二障之義。略有二門。二二棄通障。十使煩惱。能使流轉。障涅槃果。名煩惱障。菩薩別障法執等惑。迷所知境。障菩提果。名所知障。此門如餘經論所說。二一切動念取相等心。違如理智寂靜之性。名煩惱礙。根本無明。昏迷不覺。違如量智覺察之用。名為智礙。念此論中。約後門義。故說六種染心。名煩惱礙。無明住地。名為智礙。然以相當。無明應障理智。染心障於量智。何不爾者。未必爾故。未必之意如論自說。論五。

復次 以下。廣上立義分中生滅之相。於中有二。初明生滅麁細之相。此二以下。次明麁細滅盡之義。初中亦二。先正明麁細後對人分別。

言生滅相有二種者 此明生滅之法相有麁細。非謂生滅剎那有著有微。

一者麁與心相應者 六種染中初三。是心相應。其相麁顯故名相生滅也。

二者細與心不相應者 後之三染。是不相應。無麁心數差別之相。其體微細。恆流不絕。故名相續生滅也。如十卷經云。識有二種滅。何等為二。一者相滅。二者相續滅。生住亦如是。說四卷經云。諸識有二種。生住滅所說流注生及相生住滅。亦如是。說經中直出二名。不別顯相。故今論主顯其相也對人分別中。

麁中麁者 前三中初二是也。

細中麁者 後三中初二是也。

麁中之細 前中後一。

細中之細 後中後一。以前中初二。俱在意識。行相是麁。凡夫所知。前中後一。是第七識。行相不麁。非凡所了後中初二。能所差別菩薩所知。最後一者。見相未分。唯佛窮了。此下明滅盡義。將說滅義。先明智緣。

言二種生滅依無明熏習而有者 是總說也。

所謂 以下別明因緣。

言不覺義者 根本無明也。

妄作境者 現識所現境也。通而言之。二種生滅。皆依無明為因境界為緣別而論之。依無明因故。不相應心起。依境界緣故。相應心而起。今明滅時。且依別義故。言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故相應心滅也。具義而說。此二種各有二。因如四卷經云。大惠。不思議熏及不思議反。是現識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言不思議熏者。所謂。無明以能熏真如不可量故。不思議反者。所謂。真如愛無明熏不可。遍而反。故此熏及反。甚微且隱。故所起現識行相。微細不是相應也。言無始妄相者。即此現識。以從本來未曾離想故。如上文雲。從本已來。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無始妄想義。亦如是。言種種塵者。猶是現識所現諸境。以此二法熏動梨耶自相令起七識波浪。以妄想及境麁而且顯故。所起七識。成相應心也。今此論中。互舉一邊故細中。唯說無明熏。麁中。單舉境界緣也。此就從細至麁之義。以明因緣差別相也。又四卷經。大惠。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相識滅。是名相滅。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依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所以者何。是其因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現等識境妄想。此經就通相門。故作是說。論約別義故。如前說也。若汎論生因緣。諸識各有四種因緣。如十卷經云。有四種因。眼識得生。何等數四。一者不覺自內身取境界故。二者無始世來虛妄分別色境界熏習故。三者識自性體如是故。四者業見種種色相故。四卷經云。四因緣故。眼識轉。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是名四種因緣。流處藏識轉識浪生。言自心現攝受不覺者。是明根本無明因。其色麁相。現識所現。不在識外。自心所攝故。言自心現攝受。言不覺者。無明不覺色塵非外故。能生眼識。令取為外。是為初因。言無始虛偽乃至計著者。是顯無始妄想熏習因謂現識本來取着色塵。由此習氣。能生眼識。令取色塵也。言識性者。是顯自類因。由前眼識自性分別。由此熏習後生眼識。如前自性也。言欲見種種色相者。是顯名言熏習因。謂前眼識。能見色相。意識緣此能見眼識。意言分別。取著欲見也。如說眼。其餘諸識。准之。可知。問曰以下。往覆重明滅不滅義。言若心體滅則眾生斷滅無所依止者。自相梨耶名為心體。其餘諸識說名眾生。如十卷經云。若相續識滅者無始世來。諸識應滅言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者。但心動相滅。非動相滅。非動相滅。非動之心神滅。即是業相滅。自相不滅義也。問此識自相。為當一向染緣所起。為當亦有不從緣義。若是一向為緣所起。則染緣盡時。自相亦滅若便自相義門。不從染緣而成。則此自相自然而有。或有說者。心體但是業惑所辨。是異熟法故。或業盡時。本識頓盡。然於佛果。亦有福惠二行。所辨鏡智。相應淨識。雖復業惑。福惠所減之義不同。而其心義。二處無異。由是義說。心至佛果耳。或有說者。自相心體。舉體為彼無明所起。而有是動靜。令起。非是辨無合有。所以此心之動。因無明動名為業相。此動之心。本自為心名為自相。自相義門。不由無明。然即此無明。所動之心。亦有自類相生之義。是故雖無自然之過。而有不滅之理無明盡時。業相即滅。心隨始覺還歸本源評曰。二師所說皆有道理。皆依聖教之所說故。何者。若依顯了門如前說者。好是得瑜伽論等意故。若依隱密門如後說者。好得此起信論等意故。是不可偏執一隅。又亦不可如言取義。何以故。若如初說現而取義者。即是法我見。若後說而取義者。即謂人我執。故彼二義。皆不可說。雖不可說。而亦可說。以雖無所然。而非不然故。復次有四種熏習以下。廣釋生滅門。中有二。初正廣釋意在於前。此下第二因言熏明。何者上言。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其能攝義。上已廣說能生之義。猶未分明。是故此下。廣明此識二義。相熏能生一切染淨法義。於中有三。初即總明染淨熏義。二云何以下。別顯二種熏習之相。三復次以下。總約二法明盡不盡義。初中言真如者。是本覺義。無明者是不覺義。良由一識含此二義。更互相熏遍生一切。此是正釋經本之中不思議熏變義也。餘文可解。問攝大乘說。要具四義。方能受熏故。說常法。不能受熏。何故。此中說以無明熏於真如。答彼論且約可思議熏故。說常法不能受熏。此論就於不思議熏故。說無明熏真如真如熏無明。如是二種熏義異故。二論不相違也。第二別明。中先明起染。初略後廣。言以熏習故即有妄心者。是業識也。以此妄心熏於無明。令彼無明不了無相。故使妄心有能見現諸境相故。言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不覺念起是轉相也。妄境界是現相也。以此境界熏前妄心。起七識浪執著前境。故言即熏妄心合其念著等。略說竟。此下廣釋。言增長念者。法執分別也。增長取者。四取煩惱也。言業識根本熏習者。以此業識熏習無明迷於無相故。起能見及境界相。見相相續生死不絕。此見及相。在梨耶識。彼三乘人雖離分別事識分段系業麁苦。猶受梨耶微細行苦。故言三乘生滅苦也。言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者。所謂意識見愛煩惱之所增長故。能受三界系業之果。故言凡夫業系苦也。無明熏中。言根本熏習者。謂根本無明熏習真如。令其動念。是名業識。故言成就業識義也。言所起見愛熏習者。根本無明所起見愛。熏其意識。起麁分別。是名分別事識。如上文雲。意識現名分別事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言成就分別事識。起淨法中。亦先略後廣。略文可知。廣明中。言分別事識熏習者。通而言之。七種識皆名分別事識。義如前說。就強而言。但取意識。以分別用強遍緣諸事故。今此文中。就強而說。此識不知諸塵是轉識現故。執心外實有境界。凡夫二乘雖有趣向。而計為生死可厭涅槃可欣。不異本執。故名分別事識熏習。言意熏習者。通而言之。上五種識。皆為名意。義如上說。就本而說。但取業識。名之為意。以此識最細而作本。故業識義者。雖有動念。見相無別。唯是識量是為業識。此諸菩薩。智心妄動。無別境界。餘一切法。唯是識量。皆前麁執。似業識相。故名業識熏習。亦名意熏習。非謂無明所起業識即能覺知唯識道理也。用熏習中。差別緣者。為彼凡夫二乘分別事識熏習。而作緣也。能作緣者。從初發意菩薩。乃至諸佛。皆得作緣。如文廣說。平等緣者。為諸菩薩業識熏習。而作緣也。能緣者。法身菩薩已上。方得作緣。要依同體智力。故依於三昧乃得。平等見諸佛者。十解已上諸菩薩等。皆業識見佛報身。無量相好。皆無有邊離分齊相。故言平等見也。若在散麁心中。得見如是不思議相。則無是處。故言依於三昧乃得見也。未相應中。言意意識熏者。菩薩依於業識熏習。名之為意。凡夫二乘分別事識。名為意識。此中對彼法身菩薩證法身時離能見相故。說地前菩薩名意熏習。以依業識有能見相故。若依俗智見報佛義。則金剛已還皆有見相。通名業識熏習。如下說也。復次染法以下。第三總明淨盡不盡義。文相可解。復次真如自體以下。顯示正義分內正釋之中。本有二分。一釋法章門竟在於前。此下。第二釋義章門上立二種義。今依復次。先釋大義。於中亦二。先則總釋體大相大。復次以下。次明用大。言自體相者。總舉二種。本言一切眾生乃至諸佛無有增減畢竟常住。是釋體大。上立中雲。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言從本以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以下廣釋相大。上云。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復次真如用者以下。廣釋用大。上言。用大能生一切善因果故。言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者。如上所說五種識內第二轉識。所現色相。不離轉識。而意識不知如是道理。謂自心外實有佛。身來為我說法也。言業識者。義如前說。然餘處說。地前所見。名反化身。地上所見。名受用身。為異已證未證故。今此中。說凡夫二乘所見。名為應身。十解初心以下所見。名為報身。為明菩薩深信唯識順業識義不計外來不同凡小故。又復此中。就此三賢菩薩依三昧心所見妙相故。屬報佛攝。餘經論中。約此菩薩散心所見麁相故。屬化身也。餘文分明故則可知。第三廣釋。立義分中二種乘義。而此二義。是釋用大。文中已兼顯故。不須別釋。如言諸佛本在因地發大慈修諸度行。乃至廣說。是初乘義也。如上立中雲。一切諸佛本所乘故。又說菩薩發心已玄見佛差別修證之相。是後乘義。上云。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佛地故。復次已下。顯示正義。中大分有二。一正顯亦分所立法義竟。在於前。此第二開示從答八旨。雲方文相可解。對治邪執中有二。初別明治諸執。復次以下。總說究竟離邪執義。此中邪執。是佛法內。學大乘凡夫及二乘人所起執也。言人法二執者。計有總相宰主之者。名人我執。計一切法各有體性。名法我執。此中前五執者。皆依法身如來藏等總相之主。以起執著故。名人執。後一執者計五陰法各有體性故。名法執。文相可見。發趣分中。信成就發心。位在十解前在不定聚時。修習信心。逕一萬劫。信心成就。入正定位。即是十解。亦名十住。亦名十信。亦名習種性。如本業經云。是信相善菩薩。於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信心。入初住位。仁王經云。習種性有十心。已超二乘一切善地。此習忍已前。行十善菩薩。有退有進。猶如輕毛隨風東西。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發菩提心。乃當入習種性。彼經云十千。此論一萬同一數也。言以少分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相利益眾生者。如華嚴經嘆十住中初發心住菩薩雲。此發心菩薩。得如來一身無量身。悉於一切世間。示現成佛故。又瑜伽論雲。彼及所餘。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於十方界。當知。究竟不可思議。數數現作一切有情諸利益事。是名最極如來秘密。此秘密勝解行地修行菩薩。下忍轉時。隨其勝解。差別而轉。從此轉勝。乃至九地。展轉增進。第十地中。最善清淨。當知。如來如是秘密不可思議。超過一切度量境界。如是等文。皆十解以上菩薩。能起八相之化物也。言如經中說或有退墮惡趣者非其生實退乃廣說者。如本業經云。七住以前名為退分。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淨目天子法財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知識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今釋此意。但是權語。非實退也。言解行發心。位在十行十迴向也。證發心中。言三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者。欲明菩薩二智起時非專無累。不同佛地。是故猶有微細動念。謂根本業。不相應染。恆行不絕。與二智俱故。言發心有三種相。非謂業識亦為發心之行德也。以起滅為其相故。言於色究竟處示高大身者。如十卷經偈云。欲界及無色佛。不彼成佛。色界中。上天離欲成菩提。今釋此經意雲。若論實受用身之義。遍於法界。無處不在。而言唯在彼天之身而成佛者。為菩薩所現色相。化受用身。非實報身。唯在彼天。為顯此義。故言界也。此後二分者。但可依文深起信心。勤息妄想。不可執言。分別是非。以諍論故。今釋煩不更消息也。

大乘起信論別記(末終)

             塞部撰

萬治二歲九月吉日


上篇:起信論疏

下篇:大乘起信論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成唯識論述記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一(本) 沙門基撰 竊以。六位精微。資...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大乘光撰 將欲造文...

俱舍論頌疏論本

阿毘達磨俱舍論略釋記 正議大夫持節諸軍使晉洲刺史賈...

金剛般若論會釋

金剛般若論會釋卷第一 大乘基撰 一部分三。初敬所師。...

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佛說道神通足無極變化經

佛說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卷第一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 聞...

禪行法想經

禪行法想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佛說鸚鵡經

佛說鸚鵡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甚希有經

甚希有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八陽神咒經

佛說八陽神咒經...

佛說八吉祥神咒經

佛說八吉祥神咒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 古吳藕益 釋 智旭 著 經題七...

【佛教詞典】雜染行

【雜染行】 p1411 瑜伽八十一卷八頁云:雜染行者:略有...

【佛教詞典】愚中周及

(1323~1409)日本臨濟宗僧。美濃(岐阜縣)人。十三...

四十八大願——(第19願)勤修我皆接引

意謂:我成佛時,十方眾生髮起成佛度眾生的菩提心,修...

常見的居室異味消除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居室空氣清新,可是由...

永遠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在這個世界上,會有很多人沒你混的好,但是也有很多人...

當你感知念佛妄念紛飛,這就是一個進步

從這裡我們要了解到它是一個過程,如果到了以念佛心入...

淨慧長老初見虛雲老和尚的難忘回憶

老衲在十五歲時知道有參禪這件事。當時我住在三佛閣,...

以心燈來照亮一切迷茫的人

佛教的典籍中有一個故事。持世菩薩有一天在靜坐時,有...

三種佈施為修道積攢福德資糧

為什麼要以財物濟施貧窮呢?就是說,人在修行中必須得...

懺悔的前提和方法

問: 懇請法師慈悲詳解慚愧心和懺悔心以及如何懺悔? ...

讀誦楞嚴咒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

很多在問,讀誦楞嚴咒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 答案是:能...

如果不懺悔,罪業會增長廣大

《龍舒淨土文》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

聖嚴法師:關於自殺的問答

問:自殺到底算不算殺生? 答:算。用自己的意志、自...

好人緣就是巨大財富

好人緣是一個人的巨大財富。有了它,事業上會順利,生...

【視頻】佛說耶祇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耶祇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三十五佛名懺

三十五佛名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