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聖嚴法師  2010/06/15  大字體  護眼色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不曾在其他學術和其他宗教裡提過;它是指佛的世界、菩薩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的煩惱是不存在的。 

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生命,非常脆弱,沒有絕對的安全,無法抵抗天災人禍。因此,釋迦牟尼佛就提出了淨土的理想境界,讓我們有個追求、嚮往的去處。最重要的,是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照著去做,等到臨命終時,真正的佛國淨土就會立即現前。

接受世間是苦的事實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二十一年前出生於印度,在身為王子時,就發現人間有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既使貴為王子、國王,也得接受生老病死等人間苦難的事實。於是他就出家,希望能為人間發現解決苦難的方法與觀念。佛在悟道之後的四十多年之間,將他所覺悟的佛法傳授給苦難之中的眾生。也許有人會覺得只有窮人、病人,或是科技文明落後地區的人才會有苦難。其實不然,不論是健康的、有錢的,即使在富足的美國,也是會有苦難的人。一般來說,只有在自己發生問題,沒辦法解決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苦難的事實。但是,對許多暫時沒有碰到問題的人而言,可能無法接受佛法所說的世間是「苦」的這個觀念。因為他們認為有很多快樂的事,譬如吃飯、看電影、游泳、跳舞、聽音樂、打球、結婚、生子、陞官,甚至含飴弄孫等等,為什麼一定要說苦呢?其實,這是醉生夢死,苦中作樂;因為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短暫的、無常的,所以世人所說的歡樂,在佛法稱為「壞苦」;歡樂是忍苦而得的結果,在享樂的同時,又種下了必將受苦的原因。譬如說,從媒體報道得知,某地有個人,他沒有「痛」的神經,不知道什麼叫痛。也許我們會認為,這樣不是就沒有痛苦了嗎?可是,因為他沒有痛的感覺,當他割傷、燒傷時都不會知道,因此經常遍體鱗傷。人間有許多人的情形不是跟他一樣嗎?這就是為什麼佛把我們這個世界稱為苦趣、苦海的娑婆世界的原因了! 

我是個出家人,所以會有許多人寫信、打電話,或者當面來向我傾訴他們遭遇到的種種苦難。因此,佛告訴我們有一個理想的淨土境界。那麼,淨土究竟在什麼地方呢?從佛經裡或傳統的角度來看,都是把佛國淨土放在他方世界,其中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老早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 

許多人會存著一個不正確的觀念,希望早死早超生,早點到西方淨土去。這是不負責任而且是誤解了佛法的人。當我看到《無量壽經》裡說:娑婆世界雖是多苦、多難、多惡,人們若能依佛法在此世界修行的話,要比到極樂世界修行的功德,來得大而且來得快!我看到這段話時,感到好歡喜,慶幸我是生在這個世界上,更能體會到佛法的可貴。 

我們必須有個觀念,在西方淨土中,一切都是現成的,沒有差別,沒有所謂的淨土或非淨土;淨土,不是對於佛國的佛及菩薩說的,它完全是針對我們此界的眾生而有的名詞。 

那麼,誰應該去西方極樂淨土呢?在《觀無量壽佛經》裡,將淨土分為九品;在《無量壽經》裡則分為三輩,也就是三個等級,各有三品。如果想生到「上上品」,第一是要出家,第二是發菩提心,第三是持五戒、修十善;此外,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發慈悲心、念佛、修淨土法門,並且發願要去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由此可知,要去西方淨土,必須先累積往生資糧,在此有限的生命中,盡量多做有意義的事,至少要能信佛、學法、敬僧、念佛,發願以佛法廣結眾生緣,迴向臨終往生到西方淨土。如果只想算計他人,貪瞋癡慢疑不斷,沒有多做一點佈施、持戒、習定、修慧、積福的功德,縱然去了西方極樂淨土,也只是下品而已! 

事實上,我們在人間要修、能修的功德是蠻多的,如果能經常念佛號,與佛相應,使自己心中的煩惱、怨恨少一些;常把現實人間的每一個人,觀想成為西方淨土的諸上善人;把慈悲心放在人間,也會把恭敬心、尊重心,及佈施心放在人間,那麼,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一個人間淨土了。

發覺自心本具的佛性

在我們到佛國淨土之前,一定要先把我們人間當成佛國淨土;當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他內心看到的世界就是佛國淨土。看到的眾生是平等的,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是佛。這並不是佛在說謊或是在自我陶醉,因為佛陀的確已知一切眾生都具有佛的智慧、佛的本性,只是眾生自己尚未覺悟,乃是還沒有醒來的佛。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多年的法,就是希望我們發覺自己本具的佛性。 

《法華經》裡有篇「常不輕菩薩品」。常不輕菩薩看到每個人,都會向他們頂禮,口裡還說著:「我絕不敢輕視你們!你們都是未來的佛!」但是,我們為什麼不知道自己是佛呢?因為多生多劫累積的煩惱、執著把我們的佛性蓋住了。以煩惱的心來看世間萬象,是有好、有壞、有美、有丑的,它是有分別的;由於眾生分處於不同的年齡層次、文化層次、性別,以及貧富、貴賤、健康、病弱等不同的立場,都會對各種事物有不同的體會和看法。事實上,我們本具的佛性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名字標籤,也沒有貧富貴賤,只因有累世積聚的業障,形成種種煩惱纏繞著我們,產生分別心、執著心,才使我們清淨的智慧心無法顯現,見不到自心中的本具佛性,淨土的景象也就無法在我們的面前出現了。

人間淨土就在自己心中 

常常有人問我:「法師!你什麼時候才可建好人間淨土啊?」我說:「你這樣問我,會使你很失望的!因為我的人間淨土是處處建、時時建。如你能在這一念之間建淨土,在這一念之間,淨土就在你面前;如果你下一念生起惡念、口說惡言、身做惡事,下一念中人間地獄就在你面前出現了!」因此,我講的人間淨土,不是找個社區,大家一起來建設它,而是在我們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時時提起菩提心,深信自己心中有佛性;從心念清淨、口業清淨、身業清淨著手做起。 

我們是凡夫,不可能完全清淨,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無量劫帶來的煩惱習性,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裡,會不經意表現出來。但是請你不要在發現不清淨時就討厭自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旦發覺缺點時就提醒自己說聲慚愧,下次不要再犯,若再犯時就再懺悔;經過不斷慚愧、懺悔、改惡向善,煩惱習氣就會減弱;只要知錯能改,身口意三業自然漸漸就會清淨了! 

淨土一定是由有形相到無形相,從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到他方的佛國淨土;這兩個觀念一定要建立起來,否則,就會變成一般宗教的天國信仰了。至於我們這個人間淨土,是要在現實的社會環境條件下,盡量努力,使我們的心能體驗到安靜與清淨,那麼,這個世界才會是一個有意義的人間淨土,而不是一個空想幻思中的烏托邦。 

諸位菩薩,人間淨土就在你們的心中,就在你們的家裡,就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個處所,只要一念之間心念清淨,此一念之間所見,就是人間淨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具足信願一定往生

往生淨土的三資糧就是信、願、行。 首先,這個願就含攝...

為什麼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佛第一呢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

淨界法師:唯識與淨土

這次跟大家共同學習唯識跟淨土這兩個思想的交互應用的...

阿彌陀佛的因地|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經文】 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①大眾...

淨宗五祖-少康大師

1.生平 少康大師(?---805年),俗姓周,浙江省縉雲縣...

你聽到佛號會生起什麼想法

我經常問很多的念佛人──你聽到佛號的時候,你生起什...

預知時至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古德的往生實例中,有許多人是預知時至而往生的,那...

大安法師: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體會,在我們青少年的時候,...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

【大藏經】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大藏經】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聖嚴法師《別讓鬼住在心裡》

人為什麼怕鬼? 原因是對不可知的事物產生恐懼,害怕...

陞遷如何避免被嫉妒

被上司賞識、陞遷,本來是件好事,卻惹得同事眼紅、流...

放下「自我」的幻覺

一般人認為,活著的時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死亡以後...

聖嚴法師《好事多磨》

俗話說:好事多磨,成就一樁世間好事,尚且要費盡心力...

憶念三寶遠離怖愄

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時,有一天為比丘...

聞此極難信法能生信解,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原文】 又,舍利子!於此雜染堪忍界中,五濁惡時,若...

受持八關齋戒,轉現世貧窮

釋迦牟尼佛在羅閱祇竹林精舍弘化時,當時有無數已證得...

惟賢長老:如何做人

2005年6月16日至6月22日,惟賢長老應邀到北京進行為期...

【推薦】給人生一個更準確的定位

一位外國作家的小說講了一則故事。有個小鎮上來了一個...

普賢十忍

在《華嚴經、十忍品》裡,普賢為菩薩摩訶薩提出十忍,...

臨終時所有貪戀通通現前,這樣如何生西方

再接下來一段兒是《臨終勸誡》,《臨終勸誡》就是臨命...

佛示比丘四法要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等五百...

《梁皇寶懺》十卷都說了些什麼

禮拜《梁皇寶懺》是佛門中修懺悔的主要法門之一,流傳...

隨順遠離之道

過去佛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時,一日,舍利弗尊者告諸...

佛法宇宙觀之三界

好,各位,上一期我們跟大家分享了一個概念,叫做四土...

兩隻流浪狗的遭遇

一隻流浪狗因為偷吃了一戶人家廚房裡的食物,所以被這...

【佛教詞典】欲界

(界名)梵名Kāmadhātu,三界之一。淫慾食慾二欲強有...

【佛教詞典】伊羅樹

伊羅,梵語 elā。屬襄荷科。產於南印度,外觀略似葦,...

【視頻】妙境法師《遠離三種顛倒》

妙境法師《遠離三種顛倒》

【視頻】慧律法師《入佛正見》(2009年新春開示)

慧律法師《入佛正見》(2009年新春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