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土法語

明天台山幽溪沙門傳燈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夫修行法門,乃如來對病之良藥也。藥隨病廣,數逾恆沙。求其至捷徑,最簡要者,莫勝於念佛求生淨土法門。可謂速出生死之玄關,疾成覺道之秘訣也。蓋凡修行,求出離生死,須仗三種力。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之力。若惟務自修,悟明心地,裂無明網,出愛慾河,成佛作祖,謂之自力。是為沒量好漢,真大丈夫。如佛在世,及正法中諸大菩薩聲聞緣覺,及諸大祖師,是其人也。若像末之世,去古既遠,根器譾劣。有雖修而不悟,悟而不精。內照似脫,對境仍迷。縱使不迷,猶然坯器。

菩薩有隔陰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隨流。此自力之無功,出塵之不效。一錯百錯,實可寒心。是以諸佛菩薩,曲垂方便,又有仗他之法門興焉。此之法門,經論發明,其品亦夥。求其苦口叮嚀,極言稱嘆。列祖弘通,人心崇奉。惟極樂世界念佛一門為究竟。可謂言言闡唯心淨土之心宗,句句演本性彌陀之妙法。悟此者,達生心與佛心平等,心土與佛土無差。修此者,獲妙觀與妙境相符,自力與他力兼濟。況本有功德之力,無始性具者,因此以全彰。曠劫積累者,藉之而頓發。故得娑婆報滿,淨土現前。蓮華化生,不迷生陰。一入永入,更不退轉。故曰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數甚多。

比夫在娑婆而入道,歷塵境之粗強。險難惡道,無處不有,固不侔矣。然而說之匪難,行之為難。行之匪難,心要為難。此昔人之所誡,在我輩之當遵。若求其為吾真切教誡,莫要乎楊次公之兩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夫念佛以一其心,懇切持名,專志不亂,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無他,為情愛之所牽也。夫輕愛以杜其妄,斬斷情根,脫離愛網,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盡。此無他,為念心之不能一也。

故念佛求生淨土之人,尋常有娑婆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之所牽,而不得生,矧多愛乎。即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之所轉,而不得生,矧多念乎。蓋愛之所以為愛者,有輕焉,重焉,厚焉,薄焉,正報焉,依報焉。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種種妙好,不可枚盡。大而重於泰山,小而輕於鴻毛。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也。有一愛之存於懷,則念不一。

有一念之不歸於一,則不得生。嗚呼,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可謂刮翳眼之金鉍,治膏肓之聖藥。凡有志於求生極樂者,宜以此書之於屋壁,銘之於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撕。於娑婆之愛,日務求其輕。極樂之念,日務求其一。輕之又輕之,以漸階乎無。一之又一之,以漸鄰乎極。果能如此,則此人雖未脫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雖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臨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必矣。

或問,輕愛有道乎。曰,輕愛莫要乎一念。又問,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輕愛。或者莞爾謂曰,師言首鼠兩端,似無主正。俾學者乎何從。曰,非兩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蓋念之所不能一,由散心異緣之使然。散心異緣,又由逐境紛馳之使然。故娑婆有一境,則眾生有一心。眾生有一心,則娑婆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種種法生。法生故,種種心生。聚緣內搖,趣外奔逸。心境交馳,塵沙莫盡。愛苟不忘,念能一乎。故欲一其念者,莫若輕其愛。欲輕其愛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眾境皆空,則萬緣都寂。萬緣都寂,則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輕愛。欲輕其愛,莫若一念。蓋愛之與念,勢不兩立。

若日月之代行,明暗之相背也。或曰,杜境有道乎。曰,餘所謂杜境者,非屏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將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也。正以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物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萬法空,萬法空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強。楞嚴所謂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體物虛。

體物虛,則情自絕。情自絕,則愛不生,而惟心現,念一成。故圓覺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去一留,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學道之士,於此宜盡心焉。又問曰,輕愛與一念,同乎異乎。對曰,能輕娑婆之愛,未必能一極樂之念。能一淨土之念,必能輕於娑婆之愛。此約無志有志間說也。若去無志而獨言有志,則愛非念一而不忘。念非忘愛而不一。兩者功夫,初無間然。

又問曰,輕愛既聞命矣。一念為之奈何。對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願。夫不疑謂之信。苟有疑焉,則心不得其一矣。是以求生極樂者,要以敦信為之始。必須遍讀大乘,廣學祖教。凡是發明淨土之書,皆須一一參求。悟極樂原是我唯心之淨土,不是他土。了彌陀原是我本性之彌陀,非是他佛。大要有二。一悟妙有遍週遍具,以為欣淨之本。一悟真空圓離圓脫,以為捨穢之原。第二修行者。前敦信如目視。今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猶有目而無足。行而不信,猶有足而無目。

是故信解既備,應當念佛修行。猶如目足兼備,然後能到涼池。故次信而說行也。行門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復二。一稱名,二觀想。稱名如小本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稱佛名,係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鬚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此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至多。

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則極樂之淨因成就,而垂終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無他法。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二觀想者。具如觀無量壽佛經。境有十六,觀佛最要。當觀阿彌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黃金色像。立七寶華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狀。身有三十二種大人相,相有八十種隨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則以心繫佛,以佛繫心。初觀足下安平猶如奩底,次觀具千輻輪相。如是次第,逆緣至於頂中肉髻。復從肉髻,順緣至於足底。了了分明,無分散意。理一心者。

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如來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汝等應當繫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此義具明微妙三觀,具如觀經疏,妙宗鈔中說。然此二種正行,要當相須而進。凡於行住睡臥時,則一心稱名。凡於趺坐蒲團時,則心心作觀。行倦則趺坐以觀佛。坐出則經行以稱名。苟於四威儀中,修之不間,往生西方必矣。

二助行亦有二。一者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凡是一切有利益之事,若能迴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者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亦須以迴向心而修之,無非淨土助行。更有一種微妙助行,當於歷緣對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之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其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

若生恩愛想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苦。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苦。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其樂無央。凡是所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於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第三願者。夫淨土般若舟航,要以信為點頭探水,行為篙櫓風帆,願為船柁撥正。無點頭探水,則不知通塞淺深。無篙櫓風帆,則不能至其所止。無船柁撥正,則無約束要制。故次行以明願也。第所發之願,有通,有別,有廣,有狹,有遍,有局。通如長途修懺課誦,古德所立迴向發願之文。別則各隨自己之意所立。廣如四弘,上求下化。狹如自修自度,決志往生。局如課誦有時,隨眾同發。遍則時時發願,處處標心。

要須體合四弘,不得師心自立。大率所發之願,宜別不宜通。通恐隨人語轉,而自無繩准。別則自己標心,克志進取。若能隨通文而生決志,此則雖通而別。若於別文而久生濫漫,此則別亦成通。又宜廣而不宜狹。廣則所發之心大,而所克之果勝。狹則所發之心小,而所獲之果劣。宜遍而不宜局。局則標心有限,數數間斷於期心。遍則念念要心,刻刻圓成於樂土。如此三法,可謂生淨土之弘綱,覲彌陀之寶筏。一切淨土法門,舉不外乎是矣。


上篇:肇論新疏

下篇:大乘法苑義林章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念佛警策

念佛警策卷上 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纂 無量壽經 佛告...

【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蓮邦詩選

蓮邦詩選序 經云。清泰國土。寶樹珠網。德水珍禽。常...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止...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

八識規矩補註

八識規矩補註序 八識頌凡八章。文略而義深。乃集施頌...

明佛法根本碑

明佛法根本碑 大興善寺大曼拏攞阿闍梨三藏智慧論述 佛...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覺,子於...

佛說泥犁經

佛說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摩訶剎頭經

佛說摩訶剎頭經(亦名灌佛形像經) 西秦沙門釋聖堅譯 「...

【註音版】佛說迴向輪經

佛說迴向輪經...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止...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譯 聞如是...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如是我聞:...

佛說腹中女聽經

佛說腹中女聽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佛在羅閱祇,與...

【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教詞典】四種金剛藏菩薩

(名數)凡密教有四種之金剛藏,百八名讚以文殊為金剛...

【佛教詞典】二果

聲聞乘的果位名,梵語叫做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思是...

老比丘尋死為佛所救

佛陀時代,有一國家名為多摩羅,在都城外七里處有間精...

半信半疑的人能否往生

問: 如病人生前半信半疑,阿彌陀佛能帶他往生西方嗎...

將慾望轉化為修行的助緣

慾望,是世界上所有動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種本能。人...

心為萬法之根源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關於心地法門。一個老嫗住在深...

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無論做消災延壽還是薦亡的佛事,印祖別具慧眼,提倡:...

佛現前先不要太高興,你繼續念佛

這個祖師有講過,魔王可以模仿阿彌陀佛,有可能。但是...

河潭和尚念佛成就的不凡事蹟

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位在韓國佛教界不太出名的老和尚...

生漏梵志皈依佛本緣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位名...

佛陀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

佛陀來到人世間以後,他看到了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

一次施捨的福德

在舍衛國裡有個名叫拘留的老人,他非常富有,卻一點也...

把童年丟了,把青春掉了

一個年輕人在網上迴首往事,發出一句頗帶禪機的話,我...

包裝紙上有佛像該如何處理

問:請問用過的香盒和裝香用的紙袋(上面印有佛、觀音...

【視頻】《佛說佛名經》(萬佛懺)

《佛說佛名經》(萬佛懺)

【視頻】《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釋大力讀誦

《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釋大力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