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得道梯橙錫杖經

失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得道梯橙錫杖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諸佛執持錫杖,未來諸佛執持錫杖,現在諸佛亦執是杖。如我今日成佛世尊,亦執如是應持之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教諸弟子亦執錫杖。是以我今成佛世尊,如諸佛法,以教於汝。汝等今當受持錫杖。所以者何?是錫杖者,名為智杖,亦名德杖。彰顯聖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聖人之表式、賢士之明記、趣道法之正幢、建念義之志,是故汝等咸持如法。」

爾時尊者迦葉從坐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跍*月]跪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錫杖?云何而受持?唯然世尊!願敷演說,我等奉行。」

佛告迦葉:「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所言錫杖者,錫者輕也。依倚是杖,得除煩惱,出於三界,故曰輕也。錫者明也。持杖之人,得智慧明,故曰明也。錫言不回。持是杖者,能出三有,不復染著,故曰不回。錫言惺也。持是杖者,惺寣苦、空、三界結使,明瞭四諦、十二緣起,故曰惺也。錫言不慢。持是杖者,除斷慢業,故曰不慢。錫者言疏。持此杖者,與五欲踈,斷貪愛結,散壞諸陰,遠離五蓋,志趣涅槃,疏有為業,故曰踈也。錫言採取,持是杖者,採取諸佛戒、定、慧寶,獲得解脫,故曰採取。錫者成也。持是杖者,成就諸佛法藏,如說修行,不令缺減,悉具成就,故曰成也。」

佛告迦葉:「如是錫字,其義廣多,不可具陳,汝今且當如是受持。」

迦葉白佛言:「世尊!是錫杖者,其義如是,云何智杖,乃至建念義之志?唯然世尊!願為敷演。」

佛言:「是錫杖者,為修智士,廣修多聞,解世出世,分別善惡,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了智無礙,智慧成就,故曰智杖。

「為持禁戒、忍辱、禪定、一心不亂、常修福業、無時懈怠,如救頭然,故曰德杖。

「攝持是杖,如斯之人,內具十六行(謂四諦:苦、集、滅、道。四等:慈、悲、喜、捨。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無色定:空處、識處、不用處、非想非非想處),復具三十七行(謂:三十七助道法)。於是法中,了了分別,自身作證,不隨音聲;於是法中,而自遨戲,入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自在無難,名之為聖。內有是德,外執錫杖,表式此人,必有聖德。戒定忍慧,三明六通,及八解脫,皆悉具有,以記此人,望表生敬,故曰聖人之表式也。

「賢士之明記者:內有智性,故曰賢士。明記此人內有智性,習功德本,於法增進,善心成辦,故曰賢士明記。

「此人不久之間,智慧成就,入無為處,寂然宴靜,涅槃安樂,第一義道,故曰趣道之法幢。

「建念義之志者,是杖有三鬲。見三鬲重,則念三塗苦惱,則修戒、定、慧;念三災老病死,則除三毒貪、瞋、癡;念三界之無常,則信重於三寶、除三惡、斷三漏、淨三業,欲具三明、入三解脫、得三念處、通三達智,故立三鬲,以相重也。

「復有四鈷者,用斷四生、念四諦、修四等、入四禪、淨四空、明四念處、堅四正勤、得四神足,故立四楞。

「通中鬲五,用斷五道苦惱輪迴,修五根、具五力、除五蓋、散五陰,得五分法身,故立五也。

「十二環者,用念十二因緣,通達無礙,修行十二門禪,令心無患。

「三重四楞合數成七,以念如來七覺意法,成就七聖財。

「通鬲鑽八,用念八正道,得八解脫,除滅八難,故用八也。略說錫杖其義如是!汝當善持。」

迦葉白佛:「如是世尊!如聖法教。」

爾時迦葉復白佛言:「世尊!三世諸佛法同是也?」佛言:「有杖是同,若用不同,或有四鈷;或有二鈷,環數無別;但我今日四鈷十二環,用是之教。二鈷者,迦葉如來之所制立,令諸眾生記念二諦(世諦、第一義諦),以立其義。」

爾時世尊!說此法已,尊者迦葉、千二百眾及諸大會!皆悉歡喜,頂戴奉行。

凡體法,上台法天,下台法地,四支法四天王;十二環法十二因緣,包含天地人天上下,無不斯盡。凡發慈,廣生萬行,物不准此,已起善本。

持此杖法,齎天挾地,著左脅下,以小指句之;使兩頭平正,不令高下;鳴則常鳴,不令聲絕;其聲均細調和,恆使若初;若初無聲,訖一行處不令有聲;若初有聲,訖一行處常令有聲;亦使麁細一等,不得或麁或細;僧置左足、尼置右足;不得著地;若檀越不出,近至三家,遠滿七家,若不得,更不容多過,若過非行者法。若限內得食,持杖懸之樹上,勿令著地;若無樹著地,就地平處一,不令傾側。眠時安杖與身相順,置之床後,正與身齊,不令前卻。持行路、止息時,頭常向日,勿令倒逆違背。持此杖即持佛身,萬行盡在其中,謂持天挾地。

並觀十二因緣,為護身一切。如其傾側,一切萬物皆亦傾側;如其平正,一切含生皆令安隱無為。若下台著地之時,令三塗眾生苦劇逾增;若不著地,令三塗眾生因之得拔。如其顛倒,則逆世界,亦令行者其心迷亂;若能順持,彼此俱利。若如是持,具現得威儀出入護助,後得獲果,速成正覺。

持錫杖威儀法,有二十五事。持錫杖十事法:一者、為地有蟲故。二者、為年朽老故。三者、為分越故。四者、不得手持而前卻。五者、不得擔杖著肩上。六者、不得橫著肩上手垂兩頭。七者、出入見佛像,不聽有聲。八者、杖不得入眾。九者、不得妄持至捨後。十者、杖過中不出。

復有五事。一者、遠請行宿過中得出。二者、至病瘦家過中得出。三者、送過世者過中得出。四者、外道請者過中得出。五者、不得將杖指人畫地作字。

復有五事。一者、三師俱出不得持杖自隨。二者、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三者、到檀越門好正威儀。四者、入檀越門三抖擻三反,不出,從至餘家。五者、檀越出應持杖著左肘中央。

復有五事。一者、杖恆在己房中不得離身。二者、不聽下頭著地。三者、不聽杖許生衣。四者、日日須好磨拭。五者、杖欲出時當從沙彌邊受,若無沙彌白衣亦得。

 錫杖四鈷應四諦,  環應十二因緣,
 中召明中道義。  上頭應須彌頂,
 第二應須彌山,  中央木應於空,
 下錯應須彌根。

沙門之法,解空得道,執此惺寣世間一切眾生。諸比丘等!至心奉行。

得道梯橙錫杖經


又持錫杖法(依天竺藏經重出,使後人看閱,知其源流也)

錫杖有二十五事威儀。持錫杖有二十五事者:一者、為蛇蟲故。二者、為年老故。三者、為分衛故。四者、為出入見佛像不得使頭有聲。五者、不得持杖入眾。六者、中後不得復杖出。七者、不得擔著肩上以手懸兩頭。八者、不得橫著膝上以懸兩頭。九者、不得手掉前後。十者、不得持至捨後。十一者、不得復持在三師前後,已杖出不得復杖隨。十二者、若四人俱行,一人已持,不得復持隨。十三者、若至檀越家,不得捨杖離身。十四者、至人門戶時,當三抖擻,不出,應當更至餘家。十五者、主人出,應當杖著左肘挾之。十六者、若至室中,不得使著地。十七者、當持自近臥床。十八者、當數取拭之。十九者、不使頭有生。二十者、欲行當從沙彌若白衣受。二十一者、至病人家宿應得暮杖。二十二者、欲遠送過去者,應得暮杖。二十三者、遠請行宿應得暮杖。二十四者、遠迎來者應得暮杖。二十五者、常當自近,不得指人若畫地作字。


上篇:佛說十二頭陀經

下篇:佛說木槵子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法身經

佛說法身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佛說鸚鵡經

佛說鸚鵡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甚希有經

甚希有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八陽神咒經

佛說八陽神咒經...

佛說八吉祥神咒經

佛說八吉祥神咒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 古吳藕益 釋 智旭 著 經題七...

佛說法華三昧經

佛說法華三昧經一卷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

【註音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佛教詞典】寶樹觀

(術語)觀經所說十六觀中之第四,觀淨土寶樹之相也。...

【佛教詞典】毗曇宗

(術語)小乘二十部中之薩婆多部也。此部以發智六足等...

賬災濟恤救了好多人,能抵罪過嗎

大家看過《影塵回憶錄》就知道,有位朱子橋老將軍,他...

時時微笑念佛,每一念都改造命運

我們無法要求環境都順我們的心,但是要練習把一切都當...

蕅益大師開示學道要門

學道要門 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

向地藏菩薩學習些什麼

首先地藏菩薩說不可做的事,我們堅決不做。菩薩在《地...

淨土祖師們一生的總結

這句六字大經王具足圓融、圓滿、頓捷。所以大家遇到這...

文殊菩薩出生時的十種瑞相

文殊師利菩薩出生的時候,由於他無量劫以來積功累德,...

善良需要覺悟

生長在北極圈附近的獵人靠獵殺動物為生,動物的肉用來...

文殊普賢,指歸念佛

【原文】 按高僧傳三集,法照大師傳雲。大師於大歷二年...

菩提心中的佛號

心為修持之主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

戒定慧

(一)修戒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

世俗觀點認為的快樂,並不是真實的

大家都知道,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不真實的事情。譬如一...

呂洞賓成道前的十次考試

一,洞賓自外遠歸,忽見家人皆病死,洞賓心無悔恨,但...

【視頻】《金剛經》法鼓山念誦

《金剛經》法鼓山念誦

【視頻】《百喻經》聆志居士念誦

《百喻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