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四

「復次舍利子!住信菩薩於佛如來十種智力不可思議,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如來以具十智力故了知勝處,於天人世間能師子吼轉妙梵輪,所有一切天人魔梵悉不能轉,無與如來同其法者。云何十力?一者處非處智力,二者業報智力,三者種種信解智力,四者種種界智力,五者根勝劣智力,六者至處道智力,七者禪定解脫等持等至染淨智力,八者宿住隨念作證智力,九者天眼作證智力,十者漏盡作證智力。舍利子!如是名為如來十種智力。如來以具十智力故了知勝處,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轉妙梵輪,乃至一切世間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云何如來處非處智力?謂佛如來以其無上最勝智力,於處非處如實了知。何者是處?何者非處?舍利子!所言非處者,謂不容受,身作惡者、語作惡者、意作惡者能感悅意光澤可愛果報,若如此者無有是處。而或可容受者,謂身語意造作諸惡,不能招感悅意光澤可愛果報,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身語意業造作諸善,而能招感不悅意光澤可愛果報,無有是處。可容受者,謂身語意造作諸善,而能招感悅意光澤可愛果報,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慳悋人感大富果,無有是處;若慳悋人感貧窮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行施人感貧窮果,無有是處;若行施人感大富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破戒人得生天人,無有是處;若破戒人當墮地獄餓鬼傍生趣中,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持戒人返墮地獄、餓鬼、傍生趣中,無有是處;若持戒人生天、人中,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瞋恚人感端正果,無有是處;若瞋恚人感丑陋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忍辱人感丑陋果,無有是處;若忍辱人感端正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懈怠人而能獲得現前三昧,無有是處;若懈怠人不得現前三昧,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精進人不得現前三昧,無有是處;若精進人而能獲得現前三昧,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散亂心人得出離道,無有是處;若散亂心人不能獲得出離之道,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能安住心一境性之人不能獲得彼出離道,無有是處;若能安住心一境性之人得出離道,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無慧人而能除斷一切種子習氣,無有是處;若無慧人不能除斷一切種子習氣,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有慧人不能除斷一切種子習氣,無有是處;若有慧人能斷一切種子習氣,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殺生人起殺害因感長壽果,無有是處;若殺生人感短壽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殺生之人感短壽果,無有是處;若離殺生之人感長壽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偷盜之人感大富果,無有是處;若偷盜之人感貧窮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偷盜之人感貧窮果,無有是處;若離偷盜人感大富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邪染之人得有子妻室,無有是處;若邪染之人不得有子妻室,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邪染人不得有子妻室,無有是處;若離邪染之人得有子妻室,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妄語之人不招譭謗,無有是處;招其謗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妄語之人返招譭謗,無有是處;不招謗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兩舌之人眷屬不離,無有是處;若眷屬分離,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兩舌之人眷屬分離,無有是處;若眷屬不離,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惡口之人常聞悅意語言,無有是處;若其不聞悅意語言,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惡口之人不聞悅意語言,無有是處;若其聞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綺語之人得決定辯才,無有是處;若其不得,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綺語之人不得決定辯才,無有是處;若其得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多貪人得大富者,無有是處;若其不得,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貪人大富斷續,無有是處;若不斷續,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瞋恚心人不墮地獄,無有是處;若其墮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瞋人不於善趣天界中生,無有是處;若其生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邪見人積集邪見之因能得聖道,無有是處;若邪見人積集邪見之因不得聖道,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正見人積集正見因故不得聖道,無有是處;若正見人積集正見因故獲得聖道,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修施行之人若不得淨心分位,無有是處;若其得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持淨戒人不得淨心分位,無有是處;若其得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起有所得見之人獲順忍者,無有是處;若其不得,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證空解脫人不得順忍者,無有是處;若其得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惡作之人得住輕安心者,無有是處;若其不得,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惡作之人得心調伏及輕安者,無有是處;若其不得,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諸女人成轉輪聖王,無有是處;若男子得成,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諸女人成帝釋天主,無有是處;若男子得成,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諸女人成梵王者,無有是處;若男子得成,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諸女人現成佛果者,無有是處;若八人地次第得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須陀洹人現轉證成第八位者,無有是處;若於此蘊中趣涅槃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斯陀含人現轉第三位者,無有是處;若於此蘊中趣涅槃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阿那含人還來人間,無有是處;於此蘊中趣涅槃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阿羅漢人有結習者,無有是處;若其無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諸聖人趣求異類師尊教授異義所生法者,無有是處;若不然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得無生法忍之人有退轉者,無有是處;乃至得證菩提,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諸菩薩坐菩提場已而不證成菩提果者,無有是處;若諸菩薩坐菩提場已,決定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然後起座,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諸佛如來於種子習氣有所表現者,無有是處;若佛如來所有一切種子習氣悉能除斷,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佛如來智有障礙,無有是處;若佛如來智無障礙,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能觀見諸佛如來最勝頂相,無有是處;若不能見佛頂相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能知佛心所行者,無有是處;若不能知諸佛如來心所行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佛如來住等引心有所得相者,無有是處;若佛如來常住等引心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謂如來語言虛妄不決定者,無有是處;若佛如來言無虛妄,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謂如來有其過失,無有是處;諸佛如來離諸過失,斯有是處。

「舍利子!如是等法!如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中廣說。

「復次舍利子!若謂諸佛如來於現在世中若知若見有障礙者,無有是處;若諸佛如來於現在世中若知若見無障礙者,斯有是處。舍利子,如是所說如來所有處非處智力無有邊際,若欲知其邊際之者,譬如虛空所可知耶?若其虛空不知邊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處非處智力邊際亦然。諸住信菩薩得聞如來不可思議處非處智力已,發生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十方虛空無邊量,  處非處智力亦然,
 智力真實遍世間,  廣說最上真實法。
 若人圓具解脫器,  知彼所行為說法,
 彼圓法器諸眾生,  知處非處住捨行。
 虛空大地尚可動,  佛說果報無虛妄,
 處非處智若圓成,  世出世間十力具。

「舍利子!此是如來第一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以具如是勝智力故了知勝處,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轉妙梵輪,乃至世間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業報智力?謂佛如來以無上智,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所作諸業積集因處位、若身根因通眼根分位,如是諸根因及分位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有佈施根性修持戒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佈施之法。若諸眾生有持戒根性修佈施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持戒之法。若諸眾生有忍辱根性修精進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忍辱之法。若諸眾生有精進根性修忍辱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精進之法。若諸眾生有禪定根性修勝慧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禪定之法。若諸眾生有勝慧根性修禪定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勝慧之法。總略乃至諸菩提分法亦如是說。若諸眾生具聲聞根性修緣覺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聲聞乘法。若諸眾生具緣覺根性修聲聞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緣覺乘法。若諸眾生具大乘根性而修聲聞緣覺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大乘之法。若諸眾生具最上乘根性修大乘行,如來了知實了知。若諸眾生於現在世積集樂因,未來世中感其苦報,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於現在世積集苦因,未來世中感其苦報,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於現在世積集樂因,未來世中感其樂報,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舍利子!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世中一切眾生,所有諸業若因若果,如來真實無異無別,決定一一如實了知。如來隨所知已,如其所應皆為說法。舍利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諸業果報、積集因處,皆如實知。如來智力無有邊際,若欲知其邊際之者,譬如虛空所可知耶?若其虛空不知邊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業報智力邊際亦然。諸住信菩薩得聞如來不可思議業報智力已,發生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佛善了知諸因果,  業法智眼悉能觀,
 無礙智遍三世中,  諸眾生行悉明達。
 苦樂諸因及所願,  遍諸眾生五趣中,
 輪轉一切諸苦因,  善逝決定皆明瞭。
 所有黑白諸業報,  因果願求亦復然,
 能仁真實悉了知,  猶觀掌中如意寶。
 若諸業法修因少,  當來果報獲無量,
 若因無量果還微,  善逝真實皆曉了。
 修聲聞行果如願,  緣覺菩提因願同,
 無上智果願亦然,  善逝如實皆曉了。
 若於先業修苦因,  後復當招於樂果,
 若於諸業修樂因,  後復當招於苦果;
 苦因苦果如是法,  樂因樂果亦復然,
 自業自果和合因,  善逝如實皆曉了。
 諸有苦法三世轉,  遍諸眾生五趣中,
 真實無斷無異門,  佛無上智皆明瞭。

「舍利子!此是如來第二智力。如來以具勝智力故了知勝處,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轉妙梵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皆不能轉,乃至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

 

上篇: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下篇:佛說胞胎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寶積部目錄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佛說如幻三昧經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

大方便佛報恩經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序品第一 如...

【註音版】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卷上 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 聞如是:一...

【註音版】佛說不增不減經

佛說不增不減經...

學菩薩戒法

佛前自誓受戒。肇於梵網。詳於地持瓔珞等經。今參以諸...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劉宋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聞...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咒三首經

咒三首經...

【佛教詞典】有無二邊

(術語)執有之邊際,執無之邊際,皆為邪見,故云邊見...

【佛教詞典】隨順

(術語)信他之教,從他之意也。文句二曰:供養諸佛者...

如何參究「念佛是誰」這個話頭

念佛審實公案者,單提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就於提處,...

真正跟外境接觸,也就這麼一念而已

這個果報的受用,我們來看看它的差別。這個差別有兩種...

學佛要學結緣

我們佛教,其實主要就是「結緣」,我們今天拜佛、普佛...

培養自己心靈的力量

佛教對人生的解釋,它主要依止的理論就是建立因緣觀,...

有兩件事我們非常需要去做

朝拜五台山,不是每個人都能來的,這需要因緣。不管信...

禪對生命的重要性

禪對於我們的生活、生存、生命極為重要。佛經上講,眾...

六根之相是生滅的影像,沒有真實的體性

我們再看第二段,破異。異就是彼此不同體。 若此見精,...

在地下入定七八年, 生死卻仍未了

明朝有一位皇帝要到紫金山的寺院上香,當時是一個下大...

淺講《信心銘》

第一句話:【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就是你要悟入佛...

處處不滿意又很苦惱,如何改變刻薄的分別心

《唯識學》特別強調分別變的重要,因為我們的第六意識...

鐵窗下的懺悔

再度入獄,雖近不惑之年,卻開始對自己生命產生疑問:...

牛舌與啞巴

《法苑珠林》記載著一個故事。 說在唐朝武德年間,在大...

【視頻】晚課(靈泉禪寺新版)

晚課(靈泉禪寺新版)

【視頻】《安士全書》悟勝法師讀誦

《安士全書》悟勝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