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清淨樂欲,而於受持讀誦正法者應當發起善知識想,勇勐精進正攝受心,為欲發彼正願及四正斷,於一切法相應得無障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陀曰:

「尊重善知識,  得為說法師,
 作彼聽法眾,  常住於正行。
 不惜其身命,  精勤而最上,
 安住實智中,  得勝慧清淨。
 自了知正法,  淨信無不達,
 由覺出離故,  如佛廣開示。
 亦如諸智者,  善達文句義。
 常修清淨行,  得預諸學位,
 所有染淨分,  皆悉無所著,
 以無所著故,  於法而無減,
 由精進樂欲,  身速獲輕安。
 聽聞是法已,  智增無失念,
 常住於智念,  了善不善法。
 由學最上乘,  通達念慧力,
 知彼有情意,  如我於長夜。
 以學是法故,  得勝慧清淨,
 了有情意已,  為開示正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微妙清淨光明法門及諸聖者發起正見,如佛所說而修行之。以二因緣,當如是學。何等為二?一者獲他言音,二者謂自作意。若諸菩薩於相應行菩薩藏正法不能聽聞,聽已於深法律三摩地門而得少分歡喜知足者,應知彼是懷增上慢墮魔網中,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及隨煩惱。著五欲樂輪迴相續。如來以是說彼有情隨順有漏無能解脫。舍利子!若有親近法師於此正法聽已了知,而不作罪遠非義利,增長聞慧見妙涅槃,清淨勇勐得勝妙樂。如是菩薩摩訶薩當知是為於此菩薩藏正法希有法律殊勝義利,受持讀誦乃至聽聞、廣大開示為他人說,得相應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此菩薩藏正法若不聽聞,無能獲得彼相應意,而與聖道極相違故。如來以是說彼有情於老死解脫而常作意。云何是相應意?謂此菩薩摩訶薩遠離相應及不相應是相應意,於相應意得無增語。又菩薩相應意,謂於音響無能發起,諸阿羅漢亦無能發,然彼所出音響了不可得,於前際後際隨所伺察,當云何生?至何所滅?若通達過去所說音響則過去已滅,若通達未來所說音響則未來未至,若通達現在所說音響則現在不住。如是已說未說當說,遍一切處尋求俱不可得。於相應意當如是學。

「舍利子!若菩薩相應意如是學者,云何觀察?謂此菩薩觀一切法自性本滅,觀一切法自體本寂,觀一切法自性平等,觀一切法畢竟不生,觀一切法畢竟不起,觀一切法畢竟不集,觀一切法畢竟無滅。於此時分說如實觀亦非所觀,如是非所觀非不所觀,說此是名為觀察意,當如是學。若有菩薩於此正法,疑惑癡瞑無能入解,謂言是法非解脫門,斷諸勤勇不起通達,而於彼意悉不相應。又復於此諸法正見即如如見。云何諸法即如如見?所謂無見。如是無見即不生增語,不生增語則不積集。云何不積集?謂於增語而無有對。如來以是所說,觀察諸行無生無作,於正見中由是獲得正出離行。又復正出離行以何為因?謂一切法即為佛法。是故欲求正出離行,應當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受持讀誦聽聞為他人說,乃至於此正法得相應意。是名正出離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此微妙清淨光明法門正善覺悟,於意處觀察生入解意。何等意處?云何入解?謂此菩薩於三摩地加持處,毘缽舍那尋伺處,最上希望處,心樂欲處,相續不斷處,無常處,因緣處,緣生處,無我無人無壽者處,無住無不住無去無不去處,不集不壞因果處,空無相無願慣習處,非空無相無願所取處,三摩地三摩缽底所取處,非依三摩地三摩缽底發生處,神通智所取處,非漏盡處,觀察無生處,非出離行處,觀察一切有情無我處,不舍大悲處,見一切生恐怖處,有執心處,出離貪處,不離現行貪法處,舍五欲樂處,不舍法樂處,離一切戲論處,不舍善巧方便處,如是諸法皆生入解。舍利子!說此是為意處入解。

「復次舍利子!於彼意處,云何說為正理道?所謂以意是道、以門是道、以面門是道、以因是道、以合集是道、以不相違是道、以無諍論是道、以舍是道、無入無不入是道、無戲論是道、無毀呰是道、不增是道、不減是道、不生是道、無所轉易是道、無所對治是道、真如是道、實際是道、如來是道、無別異是道、如如是道、三世平等是道、分別不住色受想行識是道、不住眼界色界眼識界是道、不住耳界聲界耳識界是道、不住鼻界香界鼻識界是道、不住舌界味界舌識界是道、不住身界觸界身識界是道、不住意界法界意識界是道、隨順勝義是道、隨順正智是道、隨順了義契經是道、隨順正法是道。舍利子!說此是名為正理道。又菩薩摩訶薩以入解意於正理道,由是觀察即無所觀,如是非觀察非不觀察。說此是名為觀察意。

「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相應意於此正法而有癡瞑,謂言是法非解脫門,斷諸勤勇不起增勝無所通達,而於彼意悉不相應。又諸有情,如是正見即如如見。又復云何為如如見?所謂無見。無見則不生增語,乃至無所對名,如前廣說。於此菩薩藏勝慧波羅蜜多之行,當如是學。

「又復於意無我,於一切法無我亦然。若一切法無我,則於諸有情無我亦然。如是觀察,是觀察意。又輪迴界與涅槃界平等相應,如是煩惱體性與一切法體性相應,彼相應與不相應都無所著,於觀察意而得勝解。乃至菩薩所有相應無餘,加持一切有情而不棄舍,加持正法而無相違。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獲相應意所聞之相。於意入解、如是觀察,彼如如見勝慧不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得勝慧住,於一切有為法而不共故。所謂無明乃至老死,悉不共住。又於薩迦耶見乃至本末六十二見,悉不共住。世間八法若毀若譽,悉不共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乃至一切攀緣,悉不共住。又於慢增上慢邪慢乃至二十隨煩惱,悉不共住。又於上中下品若麁若細乃至一切煩惱,悉不共住。又於癡闇盲瞑翳障系縶等處,乃至一切下劣分法,悉不共住。又於煩惱魔、蘊魔、天魔、死魔,乃至一切魔業,悉不共住。又於我、人、眾生、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乃至一切我見,悉不共住。又於業障、煩惱障、法障、見障、報障、智障,乃至一切相續習氣,悉不共住。又於相障思惟分別、見聞覺知諸所纏縛,悉不共住。又於慳貪佈施、毀戒持戒、瞋恚忍辱、懈怠精進、散亂禪定、惡慧勝慧,乃至一切波羅蜜多有無對治、是智非智,悉不共住。又於一切僻報,常與無常、善與不善、有罪無罪、輪迴涅槃,乃至一切邪對治法,悉不共住。又於種種佛法、種種剎土、種種有情,悉不共住。又於世俗勝義、有智無智,乃至一切有情作意相等,悉不共住。又於勝慧勝行、有為體相,乃至一切住心意識所造作者,悉不共住。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於如是無量有為行法,悉不共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菩薩藏而能安住,於一切法以勝慧抉擇,而能獲得十種善巧。何等為十?一者蘊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處善巧,四者諦善巧,五者正知善巧,六者隨順善巧,七者智識善巧,八者菩提分善巧,九者聖道善巧,十者緣生善巧。云何名蘊善巧?謂此五蘊,如聚沫、如水上泡、如陽焰、如芭蕉、如幻、如夢、如空谷響、如影、如浮雲、如鏡中像。謂色蘊者猶如聚沫,彼聚沫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士夫、無意生、無儒童。若世間體性如是,則色蘊體性亦復如是。說此是為色蘊善巧。謂受蘊者如水上泡,彼水泡中無有我、人、眾者、壽者、士夫、意生、儒童。若世間體性如是,則受蘊體性亦復如是。說此是為受蘊善巧。謂想蘊者猶如陽焰,彼陽焰中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乃至說此是為想蘊善巧。謂行蘊者猶如芭蕉,彼芭蕉中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乃至說此是為行蘊善巧。謂識蘊者如幻,於彼幻中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乃至說此是為識蘊善巧。

「又復說此五蘊,是彼世間剎那變異壞滅之相。若此世間體性如是,則彼世間體性亦然。云何體性?所謂苦無常性。彼蘊體性亦復如是。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諸蘊善巧。

「又復云何名界善巧?所謂地界即法界,法界無麁澁相。水界即法界,法界無柔軟相。火界即法界,法界無溫熱相。風界即法界,法界無動轉相。眼識界即法界,法界無瞻視相。耳識界即法界,法界無對表聲相。鼻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嗅香相。舌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了味相。身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覺觸相。意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觀察相。如是自體界與法界無二無別。又復欲界、色界、無色界無二無別。輪迴界、涅槃界無二無別,此空界、一切法界無二無別,由性空故、離分別故,無二無別。以入解有為界,則入解無為界,乃至說無量界如是抉擇入解。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諸界善巧。

「又復云何名處善巧?謂此眼處本空,及耳鼻舌身意處本空,彼無有我亦無我所。彼菩薩如是於眼體性乃至於意體性如實了知,則無處抉擇、無種種抉擇、無善抉擇,於善不善法無二相轉。說此是名為處善巧。

「又此處善巧,謂眼處、色處。如是眼見於色而生厭離,如是厭離則非正行。又彼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如是乃至意識而生厭離,如是厭離則非正行。又復菩薩於聖道處、非聖道處,皆應積集成證大悲,於諸險難非聖道處諸有情類令住正道,於其道處亦不棄舍。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諸處善巧。

「又復云何名入解諦善巧?此諦善巧復有四種,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云何苦智?謂不起蘊故,是為苦智。云何集智?謂離愛集故,是為集智。云何滅智?謂滅已不生故,是為滅智。云何道智?謂於平等法無平等可得故,是名道智。若菩薩於此四諦如是智慧而不作證成熟有情,說此是為諦善巧。

「又諦善巧復有三種,所謂世俗諦、勝義諦、相諦。云何世俗諦?謂諸想像音聲、語言文字,乃至世間所行,是為世俗諦。云何勝義諦?謂心無所緣,況覆文字,是為勝義諦。云何相諦?謂諸相一相,一相無相,是為相諦。彼菩薩於世俗諦說無疲倦,於勝義諦不失正行,於相諦中隨順無相,是真實相。說此是為菩薩於諦善巧。又復一諦此無二種,所謂寂諦,此實一諦。於諸平等及不平等,而能隨轉真妙作用,而能獲得於諦善巧。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

 

上篇: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下篇:佛說胞胎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寶積部目錄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發覺淨心經

發覺淨心經卷上 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隋言志...

佛說太子和休經

佛說太子和休經一卷 僧祐錄雲失譯今附西晉錄 佛在羅閱...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前涼月氏國優婆塞支施侖譯 聞如是: 一時...

修行道地經

偷迦遮復彌經晉名修行道地卷第一(並序) 造立《修行道...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說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卷上(一名普賢菩薩定意) 西晉月氏...

天童山景德寺如淨禪師續語錄

天童遺落錄序 夫佛祖道實際理地。本離言語相。然佛事...

【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

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佛說八陽神咒經

佛說八陽神咒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教詞典】遍滿所緣境事

【遍滿所緣境事】 p1125 瑜伽二十六卷十三頁云:云何遍...

【佛教詞典】蛇足

(譬喻)譬情有理無之妄見也。萬善同歸集五曰:起龜毛...

為什麼有時會突然閃現非常惡的念頭

問: 有時非常惡的念頭會突然閃現,這是為什麼? 大安...

老年人的三大要事

對於年老的人,生前應辦好三件要事: 第一,少說話,...

果報的不同,源於認知的差別

佛法並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符合因果法則的真理,既然...

慈悲一百語

1.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 福莫大於心善。 3. 一點...

兵小功大黃豆芽

兵小功大黃豆芽 盡管世界各國飲食文化不同,可對於吃...

枸杞泡水喝好處多

枸杞中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A1、B1、B2、C等鈣、...

印光大師講故事

你在沒有辦法中,還有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可以依靠,有...

有位老者皈依後一直睡不著是怎麼回事

問: 請問法師今天我遇到一位老者,他說:今年4月份皈...

念佛時不好的念頭經常浮現,該如何去對治

問: 末學在念佛時經常妄想紛飛,而且淫慾心很重,不...

用溫柔優雅的態度來生活

有位花匠,他家院子裡的一棵葡萄樹今年結了不少葡萄,...

安住一念心性會讓念佛的檔次提高嗎

問: 師父慈悲,關於這個安住大乘一念心性的安住,那結...

業力

社會上,由於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經營運作,因此...

【視頻】《怡山發願文》廣行法師教念

《怡山發願文》廣行法師教念

【視頻】《維摩詰經》聆志居士讀誦

《維摩詰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