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佛要學結緣

寬運法師  2012/11/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我們佛教,其實主要就是「結緣」,我們今天拜佛、普佛,就是和藥師佛、十方諸佛: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都結了緣。你看我們「六度」裡頭,第一度就是「佈施」;而「四攝法」裡頭,第一還是「佈施」;這個佈施就是結緣;當然要結緣所結的都是好緣,而不是惡緣,希望眾生都喜歡皆大歡喜。佛教以「法」結緣的方式,就好像超級市場貨品的陳列一樣,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顧客們可以自由選擇,購買與否完全看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

那麼,我們法師用什麼結緣啊?就是用佛法的開示來結緣。我們都知道,佛教的佈施分為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講經說法即屬於法施;還有,我們亦可以用音聲來結緣,像有些法師他們的梵唄唱得非常之好,非常的動聽,讓人聽了生歡喜心,這就是很好的結緣;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佛教的梵音其實有很多種,如梵腔、道腔、書腔等等。這個梵腔原本是唱給誰聽的?是給佛菩薩聽的。那道腔是唱給誰聽的?是給天人聽的。而書腔又是唱給誰聽的?是給六道的苦難眾生聽。據《無量壽經鈔》所說,往生極樂之人,聞七寶樹林之音聲,而得三種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是悟道的至極也。其中的「音響忍」,即是由音響之啟發而悟道。

佛教修行的根本精神,實離不開苦、集、滅、度四聖諦,正如《諸法無行經》卷一所說:「若行者能見一切法即是無生性,是名見苦。若能見一切法不集不起,是名斷集。若能見一切法畢竟滅相,是名證滅。若能見一切法無所有性,是名修道。若行者能如是見四聖諦。是人不作如是分別。是法善是法不善。(中略)於法無所取無所捨,於三界中心無所礙,見一切三界畢竟不生,見一切善不善法虛誑不實,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世界一切的有為法,其本性都是「虛誑不實」的,都是空的,所謂「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所以,一切都是「幻化、幻化、幻化」,可是愚迷眾生卻執以為實,顛倒夢想,難以捨離。因此,佛菩薩就用種種的善巧方便,「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也就是說用種種的方法來接引眾生、化度眾生、幫助眾生。這就是諸佛菩薩真正的本懷。因為諸佛菩薩志在什麼呢?志在敷化。如何敷化呢?因為眾生的根性不一,所以諸佛菩薩就施設各種不同的法門;我們就是學習他們這種精神,比如說,有些人喜歡梵唄;好,我們就來唱梵唄;又有些人喜歡聽講經,好,我們就來講經,有些人喜歡禪修,好,我們就來教授習禪打坐;有些人喜歡念佛,我們就帶動他們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種種不同的法門,其實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還有些人學佛以後喜歡修佈施;佈施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所謂「財到山門福歸施主」,佈施就是種福田,確實是大好事,既是自利復能利他,何樂而不為呢? 以前本煥老和尚,他說法非常的善巧;看到做生意的就對他們說:「發財、發財、發大財!」發小財還不行,要發大財才可以。當見到當官的就說了:「當官、當官、當大官!」這樣誰聽了不開心啊!可能有人會說了:「法師啊!這不是很市儈嗎?怎麼老是讓人家發大財呢?」他說:「不是啊!只有發大財,你佈施的才會多啊!你做了大官,一個政策就能令很多人受惠,那比捐一百萬、二百萬要好的多啊!」原來他是對菩薩講的;菩薩有了大財,就會廣行佈施;所以我們要學菩薩,有了大財必須要捨得,所謂捨得、捨得,不捨就不會得;所以佈施就是結緣,我們結緣多了,自然就有人來幫助。

最後,我想講一個故事,而且是真實的故事;在1974年的時候有一個企業家,因為做生意需要錢周轉,可是手上只有九萬塊錢,還差五萬塊錢才夠,那個時候,五萬塊錢已經是很多了,因為十萬、八萬就可以買一層樓,所以他不好意思跟人家借五萬,只敢開口借二萬,這個人看他面帶難色,就問他二萬塊錢夠不夠啊?他說,實在是不夠的,但是我不好意思借那麼多。這個善士看他這個人很誠懇,就說:沒有問題的,我可以借給你,但是你不要跟人家說,我借了五萬元給你。」就是因為這筆,結果這個人便度過了難關,現在更是風生水起,發達到不得了。當然五萬塊錢早就還清了。後來,突然有一天,他知道借錢給他的人,身體不好,生病了,於是沒有等對方同意,就幫他廣做佛事。我問他為什麼呀?他說我錢還了,但這個情還未還,而自己今天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成就,都是多得他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真心實意的幫助。

所以學佛就要學結緣,就要有報恩的心,就要有謙卑的心。因為我們一般人都是貢高我慢的多,謙卑的少,所以佛教教我們要謙卑、要誠懇;即是你很有本領、很有能力,也必須要謙卑。所以我們學佛應該從那裡開始啊?從謙卑開始。我們禮佛、拜懺目的就是消除貢高我慢,讓我們謙卑。佈施也是謙卑。所以佛教不單教我們佈施,還教我們供養;為什麼要供養呢?因佈施的時候「我高你低」,我站在高處給予你,這樣的話,可能就會產生憍慢心。但是供養卻是「我低你高」,我向上奉獻給你,這個才是真正的謙卑所以,我們出家人在接受供養之後都會幫齋主迴向:「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我們給他祝福、加持,讓他淨障增福;福無量、壽無量。這就是皆大歡喜,這才是真正的消災延壽呀!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寬運法師文章列表

各國學者說佛教

二十世紀的英國史學家韋爾思說:佛教的教義,由今研究...

學佛人不必不食油鹽

不必不食油鹽 不食油鹽,固不必也。佛制無此一說,外道...

老人學佛有用嗎?晚年犯了錯如何彌補

問: 老人學佛有沒有用?晚年犯了錯誤如何彌補? 濟群...

佛教徒如何過父親節,報答父親的深恩

一年一度的父親節就要到了。佛教徒怎樣才能過好父親節...

學佛以後是否能萬事如意

問: 學佛以後,是否能萬事如意? 知義法師答: 這個...

學佛的三種目的

學佛的目的總結起來有三種: 一是追求今生的福報。 健...

佛法讓煩躁心變平靜

從來我就是個性格暴躁的人,以自我為中心,意氣用事起...

大安法師:文化人學佛的通病

文化人學佛,大多好樂研究教理,總想從經卷中得大總持...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家庭順利吉祥之因

人們都渴望過著美好的生活,家庭中事事都如意,事事都...

不殺生,不教他殺,不見殺隨喜

五戒的第一條不殺生,對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太有意義了。...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淨界法師:測試自己有沒有出家的因緣

你想到出家的時候,你想到什麼?我們也可以測試一下你...

僧人可以頂禮講經的居士嗎

問: 請問師父,現在有不少居士在講經說法,其實大部分...

閻王的感嘆

有個事業有成的年輕人,正值壯盛之年,卻被黑白無常帶...

不貪不染,這就是出世法

我們對於社會上這一切境風,音聲色相,男女飲食,你沒...

彌勒菩薩的象徵意義

到寺院朝拜過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漢傳佛教寺院的天王...

別總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裡

不要因為細小的摩擦、嫌隙就疏遠至親好友,不要因為新...

【推薦】晝執火炬的人

佛經中有一則典故。佛世時有一位修行者,他覺得修行是...

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不可能給你煩惱

清覺禪寺的心明禪師,悟性很高,感應靈敏,對禪對世間...

以自我為中心,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

禪觀是把心帶回家;那麼淨土的人,是從家裡面再重新出...

老婦人清淨無染的愛

佛陀時代,有一位氣質很好、但衣著襤褸的老婦人來到一...

心能夠無住,得這四種好處

這個地方講到真如三昧的第四種功德。我們前面講過引發...

家庭為何不和睦

平時,不少在家學佛的居士向師父訴說煩惱:自己很想精...

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豎窮橫遍,故廣...

【佛教詞典】加行無分別智有三種

【加行無分別智有三種】 p0526 攝論三卷十頁云:此中加...

【佛教詞典】福慧

(術語)福德與智慧之二種莊嚴也。法華經方便品曰:見...

【視頻】惠空法師《禪宗祖庭朝聖之泉州承天禪寺》

惠空法師《禪宗祖庭朝聖之泉州承天禪寺》

【視頻】夢參老和尚《一切財寶皆是無常,不要貪愛》

夢參老和尚《一切財寶皆是無常,不要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