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五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種種信解智力?謂佛如來於諸眾生諸補特伽羅所有信解種種差別,如來一一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本住貪愛、於瞋起解、廣如經說。若諸眾生本住著癡、於瞋起解,如來一一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本住不善之法,於不善法起解,如來一一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本住善法、於善法起解、如來一一如實了知。若諸眾生修下劣行、於殊勝法而起信解,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修殊勝行、於下劣法而起信解,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修下劣行、於殊勝分位而起信解,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修殊勝行、起下劣解,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於邪定聚而起信解,取彼定法,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於正定聚而起信解,取彼定法,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於正定聚取彼解脫,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信解欲界定法,從欲界入,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信解色界定法,從色界入,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信解無色界定法,從無色界入,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信解三界定法,遍三界入,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本住下劣分位而得殊勝之法,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本住殊勝分位而得下劣之法,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起種種信解、種種色相、種種受用、種種領納,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信解以先業故當感墜墮,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信解脫之法取彼解脫,如來悉如實知。如來如是如實知已,隨其所應即為說法。

「舍利子!此是如來信解智力,無有邊際與虛空等。若諸住信菩薩於佛如來種種信解最勝智力,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世間種種信解法,  過未現在無限量,
 即彼信解如所思,  佛人中尊皆曉了。
 若於貪法起信解,  而本住著瞋分位,
 若瞋若癡義亦然,  佛隨信解皆明瞭。
 住貪住癡等諸法,  隨心所持難思度,
 相續無間遍所行,  能仁勝智皆明瞭。
 若諸眾生下劣行,  還覆信解廣大法,
 行勝解劣義亦然,  佛調御尊皆明瞭。
 若眾生取邪定聚,  來還所起亦復然,
 所有三界解脫門,  佛隨信解皆明瞭。
 所生色相種種異,  受用差別亦復然,
 隨先業故報無差,  二足勝尊皆明瞭。
 隨其信解了知已,  如其所應為說法,
 第三勝解智力門,  佛子當生清淨信。

「舍利子!如是如來第三信解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以具勝智力故了知勝處,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轉妙梵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悉不能轉,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種種界智力?謂佛如來於種種界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於諸世間以諸福行而為長養,如來悉能如實了知。若諸眾生以非福行而為長養,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以不動行而為長養,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修出離行,如來悉如實知。又舍利子!如來如實了知眼界、色界、眼識界。云何能知?謂佛了知內空、外空、內外空故。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悉如實知。云何能知?謂佛了知內空、外空、內外空故。又舍利子!如來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及虛空界,悉如實知。云何能知?謂如虛空故亦然了知。如來悉知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分別所起,知有為界是造作相,知無為界是無造作相,知雜染界是客塵煩惱相,知清淨界是自性明亮相,知諸行界是不如理作意無明相,知涅槃界是如理作意明智相。

「又舍利子!若諸界依止、諸界安住、諸界隨順、諸界建立、諸界作用、諸界意趣、諸界寂定、諸界住著,如來一一如實了知,隨所知已即為說法。舍利子!此是如來種種界智力,如是勝力無有邊際。若諸住信菩薩於佛如來如是智力,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一切世間諸眾生,  以種種界為依止,
 隨轉界趣義亦然,  佛無上尊皆明瞭。
 福非福及不動行,  諸出離界義亦然,
 隨諸界趣安住心,  涅槃無動常寂靜。
 所有眼界及色界,  彼眼識界亦復然,
 耳鼻舌身意界中,  如來如實皆明瞭。
 於其法界了知已,  彼意識界亦復然,
 了知諸法內外空,  此即能仁大智力。
 地界水界及火界,  而彼風界亦復然,
 如是諸界遍了知,  猶如虛空等無異。
 所有欲界及色界,  彼無色界亦復然,
 如來如是遍了知,  及彼分別所起等。
 而彼虛空無邊際,  諸界無邊亦復然,
 佛於一切雖遍知,  不起我心能了解。
 了知諸界無所生,  亦知諸界無所滅,
 如是諸界寂靜心,  無上丈夫皆明瞭。
 如其虛空無邊際,  佛智無邊亦復然,
 以無礙智悉了知,  種種信解皆解脫。
 知心所起信解已,  俱胝眾生悉調伏,
 如來第四力圓成,  佛子當生清淨信。

「舍利子!如是如來第四智力,廣說乃至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根勝劣智力?謂諸眾生所有根性若勝若劣,如來一一如實了知。云何能知?謂下根、中根及彼利根,亦復遍知殊勝諸根,乃至積集分別從貪所起諸業根性、從瞋所起諸業根性、從癡所起諸業根性,如來悉如實知。如是分別諸業虛妄所起貪瞋癡等,皆如實知。如是分別諸根從貪瞋癡少分所起者,如來悉如實知。分別諸根從貪瞋癡廣大所起者,亦如實知。分別諸根從貪瞋癡執著所起者,亦如實知。若善因根性、若不善因根性、若不動因根性、若出離因根性,如來悉如實知。

「又舍利子!如來遍知一切眾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二十二根,如來悉如實知。又諸根中,若眼根因通耳根分位,非鼻根、舌根、身根,如來悉如實知。若耳根因通鼻根分位,若鼻根因通舌根分位,若舌根因通身根分位,若身根因通眼根分位,如是諸根因及分位,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有佈施根性修持戒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佈施之法。若諸眾生有持戒根性修佈施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持戒之法。若諸眾生有忍辱根性修精進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忍辱之法。若諸眾生有精進根性修忍辱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精進之法。若諸眾生有禪定根性修勝慧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禪定之法。若諸眾生有勝慧根性修禪定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勝慧之法。總略乃至諸菩提分法,亦如是說。若諸眾生具聲聞根性修緣覺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聲聞乘法。若諸眾生具緣覺根性修聲聞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緣覺乘法。若諸眾生具大乘根性而修聲聞緣覺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大乘之法。若諸眾生具最上乘根性修大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最上乘法。若諸眾生具不堪任非法器根性,如來了知無所堪任非法器已,即當捐棄。若諸眾生有所堪任是法器者,如來即為宣說正法。舍利子!如來於一切眾生中,若觀察諸根而悉了知,不觀察諸根亦悉了知;若出離根者而悉了知,不出離根者亦悉了知。隨諸眾生何等根性,若諸行法、若意樂因、若緣若障、若究竟處、若最後根,如來一一皆如實知。」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趣向彼岸諸根性,  知眾生性及意樂,
 世間諸根遍了知,  人中師子宣正法。
 普觀下中上根器,  未曾有智而遍轉,
 知解脫器諸眾生,  智宣勝法令開曉。
 決定煩惱諸所起,  隨眾生根少或多,
 如諸根性遍了知,  隨順宣說智行法。
 若諸眾生具善根,  或具不善諸根者,
 眼耳鼻舌身意根,  苦樂憂喜捨根性,
 信進念定慧根等,  男女命根亦復然,
 如其宣說彼信根,  餘根勝義亦如是。
 根性所行及諸相,  隨眾生意而遍轉,
 應根宣說勝法門,  智善明瞭諸苦法。
 聲聞諸根難解脫,  唯佛菩提善出離,
 聲聞不知佛智因,  為說菩提最勝力。

「舍利子!此是如來第五智力,廣說乃至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至處道智力?謂佛如來遍一切處所向之道,皆如實知。云何能知?若眾生界住正定聚者、住不定聚者、住邪定聚者,一一了知。若住正定聚眾生界者,所有因力及彼先行,而悉具足開明利根。如來知彼有所堪任是解脫器,隨昔因力而為說法。若住不定聚眾生界者,以彼緣力成熟相故,隨其所應說法教授即得解脫。若緣力未熟即不解脫,如來俟其因緣和合,值佛出世即為說法。彼於佛所得聞法已,深固勤行乃得勝果。若住邪定聚眾生界者,不修正業、根性癡暗、非其正器,如來不為說法。以其無所堪任非解脫器,如來知已即當損棄。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行被精進鎧。又舍利子!如來了知三種貪處,謂有貪處善相所起,復有貪處邊際相所起,復有貪處先因所起。如來了知三種瞋處,謂有瞋處惱害相所起,復有瞋處貪不滿意所起,復有瞋處宿習所起。如來了知三種癡處,謂有癡處無明因所起,復有癡處有身見因所起,復有癡處疑惑因所起。如來一一如實了知。又舍利子!如來於諸苦處,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以其利根故。或於苦處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以其柔軟根故。又復如來於諸樂處,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以其利根故。或於樂處,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以其柔軟根故。又於遲緩處,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以障道故。於遲緩處,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令得輕安故。於迅速處,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以無畢竟安隱故。於迅速處,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以無別異故。又復有處,得抉擇力圓滿非修習力,有得修習力圓滿非抉擇力,有修習力及抉擇力皆得圓滿,有修習力及抉擇力皆不圓滿,如來一一如實了知。又復有處,意樂具足行不具足,有行具足意樂不具足,有意樂具足行亦具足,有意樂不具足行亦不具足,如來一一如實了知。又復有處,身業清淨非語非心;又復有處,心業清淨非身非語;又復有處,身語心業皆不清淨;又復有處,身語心業皆悉清淨;如來一一如實了知。

「舍利子!所有一切眾生於一切處,所作因業若動若寂,如來以無礙智隨眾生轉。舍利子!如是如來至處道智力,無其邊際與虛空等。諸住信菩薩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一

 

上篇: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下篇:佛說胞胎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寶積部目錄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上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我聞:...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迦葉品) 晉代譯失三藏名 聞如...

父子合集經

父子合集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

佛說法印經

佛說法印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 比丘善導集記  依...

佛說摩達國王經

佛說摩達國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誦經結誦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心賦註

注心賦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覺王同...

密菴和尚語錄

密菴禪師語錄序 密菴禪師示寂之三年。其得法真子。住...

【註音版】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普門會

文殊師利普門會...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瑞品第一...

【註音版】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

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

【佛教詞典】教亨

(人名)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州治)人,姓王氏,字虛...

【佛教詞典】三不善根

(名數)貪瞋癡之三毒也。新譯仁王經中曰:治貪瞋癡三...

居士的正淫範圍及其意義

男者俱通自他。非支分者,謂除產門所有餘分,馬鳴阿闍...

勝鬘夫人的故事

勝鬘夫人,出自佛教經典《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者,凡...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何含義

原文: 《觀無量壽佛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

誦普賢行願就能不墮地獄,那因果怎麼體現呢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

眾生肉、子女肉、父母肉,有何區別

張居士學歷很高事業有成,信佛多年,在全國的佛教界很...

人生要八戒更要悟空

人生在世,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慾望得到滿足與失落的不...

修行想快速、超近、想超過別人,這一念魔障就來了

一個人從幼兒園小班大班、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

處理雜務也是修行

峨山慈棹禪師在月船禪慧禪師處得到印可,月船就對他說...

慾望永遠都不能滿足

有一位禁慾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

禮拜《梁皇寶懺》的意義與功德

相信大家都知道,《梁皇寶懺》的緣起,這個懺本是南朝...

如何讓心養成專注的習慣

問: 在企業工作結果是導向的,需要高效率,而且很多...

【視頻】《佛說佈施經》楮訾讀誦

《佛說佈施經》楮訾讀誦

【視頻】《普賢菩薩行願品》聆志居士讀誦

《普賢菩薩行願品》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