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宏海法師  2019/06/20  大字體  護眼色

宏海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講)

好,諸位,我們一起合掌。

還是依舊,先念三皈,請大家,各稱法名。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各位佛子,各位有緣,大家上午吉祥。

非常感謝,我們居士林同仁的這些護持、成就,使得我們又一次再續前緣吧。真的,時間的流淌非常快,如果在這兒聽過的話,去歲一別,算是因緣暫告段落。那我想,總歸是藕斷絲連,今天又再續在這個維摩講堂。

雖然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我放眼這麼一看,有很多老面孔,依舊的面孔。在無常的這種迅速中,我們還是在盡自己的發心、心力、願行,在學修佛法,這一點是特別難能可貴的。也是共同的願行,把我們感召在了一起。

特別是這次,來講的叫《華嚴經》。有時候我自己捫心想一想,真的有時候實在讓人不敢相信,這個殊勝之事,好事來的呢,真是如同我們有時候這個逆境違緣來的也是措手不及。這個殊勝的因緣現前的時候,我們也是,有時候真的是,再次感恩,不敢相信說居然有這樣的因緣。在這個閻浮提濁亂的世中,已經到了末法時代,居然我們還能聚首在這裡,來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

雖然今天坐在這兒,我感覺也很奇妙。好像又這麼長時間,彈指一揮,又好像恍如隔世。這個學修不得力的分別知見中,又來給大家算是說食數寶了。

回到普陀山一年多來,也真的是見了好多高人。在觀世音菩薩的琉璃世界裡,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匆匆一過,燒香拜佛,遊玩一番,結個緣而已。我回去住了這麼近一年的時間才發現說,真的是觀世音菩薩依然住世,就在南海普陀。這些羅漢們是緊隨其後,不離不棄。所以很多大修行人,就隱在普陀山,深藏不露。甚至這個天天就在一起,生活中上殿、過堂,也認不出來,只能夠信心來支撐。

有一個法師見了我們,你們以後有機會到普陀山普濟寺去參學,也許能見得到他。他見了人就說:「你是佛,你是佛。」有時候,又一次給我講到說,「成佛,都不需要一秒鐘的事。」說「要一秒鐘的時候,已經就在一秒鐘以後。」他說成佛不需要一秒鐘的事。哎呀,但是我說我們三寶弟子們,把時間也不知道浪費虛耗在哪裡了,不能轉身,轉不過來。

為什麼又來說食數寶呢?眼睜睜的看著這個虛度光陰,好像毫無辦法。與其乾著急,還不如發心,讓心念有一個業處,就是來學修佛法。因為我們不聽聞、不思惟、不觀照、不念佛的話,那所有的時間,依然還是在做,在幹事情,就不知道起心動念在哪裡了。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們還應當依然如故地,精進勇猛地聞思修。縱然說這一輩子,哪怕說沒有從凡轉聖的這個出頭之日,可是我們還有西方極樂世界,作為大後盾、大靠山。

這次來講《華嚴經》,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做「自讀首楞嚴,從此不嘗人間糟粕味;認識華嚴經,方知已是佛法富貴人。」在這樣的大乘經典中,我們常講到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而這個華嚴經呢,直接就說的是佛的境界。大家要曉得,我們今天開始直接就是講的佛的境界。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剛剛成佛,即刻圓滿的那一剎那,就開始以他最暢快的心情,全情地來分享他的所見所聞,在法界的所見所聞。

所以說,非常的因緣,我自己也覺得這個不可思議。為什麼呢?好像本人在講到這個完整的大部頭的經典,好像都在維摩講堂為主。你看前一部,我們剛剛講到說《楞嚴經》,現在又開這個華嚴法。

《華嚴經》的殊勝,等下我們還要講到緣起。佛佛道同,每一部經典,大家學佛教的經典,每一部經典其實都是通的,都是為了開示悟入佛知見。雖然只有在《法華經》裡面這麼明說,其實《華嚴經》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直接就是把這個佛知見已經敞開了,沒有遮沒有擋地全盤地托出來。可是當時只有這個大菩薩能聽得懂,能相應。連羅漢爺們往回的這些根性都搞不明白,就像聾子啞巴一樣,想說點問題,讚歎一下,也說不出來個所以然。聽了嘛,如雲裡霧裡,搞不清楚來龍去脈。為什麼?就是因為當時直暢本懷,就是這個佛知見開示給他,但他沒有辦法悟,沒有辦法入。所以後來才開始有了這個什麼《阿含經》呀,《般若經》呀,這一系列的講法,最後又才回到了佛知見。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講法這個脈絡大概就是這樣子的。

我要告訴大家,《華嚴經》的功德在哪兒呢?我們能夠聽到這部經,現在我就在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能聽到這個經的名,你已經就開佛知見了,就這麼殊勝。你能夠見到這個經文,翻開經文,能夠讀誦這個聖言,這就是示佛知見了,示給你了。你能夠學修,能夠讀誦,把它作為行門來一直相續,那麼這就是入佛知見了。就是開示悟入。所以從開到入,其實不離一心,收放自如的教法。所以,經典裡面講到《華嚴經》,佛門裡面常說叫做華嚴什麼呢?叫「教海。」三藏十二部的內容,全部就在這個經典裡。這是先跟諸位同修交代一下。

下面我們說幾點,因為每次講經,它總要有個緣起。怎麼就因緣具足得這麼殊勝,我們就此時此刻,今天九月二十七號上午九點,就在維摩講堂,就開始了呢?怎麼就過去多虧,本來可能因緣中也可能說去,也可能不去,最後去了。就這個因緣種在那兒,多虧種了這個因,今天有了這個緣。所以,你看因果多重要。

因為我們在居士林常規的緣起中,一直在讀誦《華嚴經》,有這麼一個修法。這樣殊勝的法會,我們也算是配套地來展開學習聽聞一下《華嚴經》。要給大家講的是,這一次講《華嚴經》,不是像《楞嚴經》一樣,也可能暫時的條件,不可能像《楞嚴經》一樣逐字逐句地講了,因為八十卷。在梵文裡面,號稱有十萬頌。我們現在就是要叫貫講。這次來把《華嚴經》利用,可是也得幾年的時間。因為一個月一次嘛,現在的因緣,來把它貫解一下。希望大家能珍惜因緣。

另外,因為在我去年十一月份走之前,不是正在講《彌陀要解》,《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那麼《彌陀要解》現在已經因緣轉到觀音菩薩座下去了。在那邊講的,給續上了,有的同修也在直播或者網上的視頻也能看得到,就不再重複建設了。

原來我是準備再說講《法華經》來著,結果呢,因為在居士林已經有大德在講法華了。後來想想說那講什麼呢?就講《維摩詰經》吧。每次一進門就看見他老人家坐在那兒,覺得不好意思,也沒有讚歎,也沒有稱揚讚歎過他。說講一部《維摩詰經》,後來說也有法師在講了。哎呀,就我這個福報就大到這麼個地步。你看看,硬著頭皮把我逼著推著,要講這八十卷的《華嚴經》。所以,真的是跟諸位一起來,能夠學習《華嚴經》,也算是末法時期的百花齊放了吧,太難得了。特別我自己也學習一下,講學相長。雖然世尊一開始就講,那我們這麼多年也沒有學,不夠意思。今天算是因緣到了,自他皆利。

第二點,還要給諸位同修匯報一下,真的,這個世界太不可思議,就無獨有偶。如果你們的記憶力還可以的話,記得我那會兒說要講《楞嚴經》開始講的時候,就有一個法源寺的小師父,給我把所有《楞嚴經》的註釋,給我抱過來,也是就水到渠成這麼開講的。在居士林說,到底要講什麼經典,就在這個時間段,我不知道在座的,有的可能認得,有一個金居士。老帶著大家,有一個慈悲壇放生,在北京,他還挺精進的,這麼多年如一日。他呢就莫名其妙,就在這個時間點上給我發信息,微信說,師父,有一套《華嚴經疏鈔》的合刊,就是解釋,所有解釋《華嚴經》的這些著述,訂在一起,兩箱子書。說你要不要?我回到普陀山以後,所有的書,我也懶得打開,那還潮嘛。

原來都塑封好了。因為還沒有一個地方確定下來,在哪裡住,還在塑包著。我說,我參考的書也沒有,講《彌陀要解》和《淨土或問》就靠這個,有時候把手機打開了,查一下,來來迴迴參考一下,就說暫時用一用吧。哎呦,我說正好沒書。以前裝得很有學問,在書架裡塞得滿滿的。說現在沒書,我就心裡想,反正沒書了,你就寄兩箱子來吧。就動了這麼個念。結果一寄來,也放在對面供佛菩薩像和護法像,回去這面起居,那邊是供佛菩薩,一個小屋。就堆在那兒摞著,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再用,就忘記這事了。等到林裡跟我核實時說,內容到底講什麼呢,我說沒辦法,講《華嚴經》,上哪找《華嚴經》的著述去呀。誒,突然間那天早上上完香的時候,突然看見這兩箱子書了。

拿剪刀把它一打開,正好是一部最權威的著作,就叫《華嚴疏鈔》。所以,我們這次跟大家講的註釋的這個,是澄觀法師,華嚴宗的祖師,著的《華嚴疏鈔》,是我們主要的依據參考著述。另外一個就是李通玄長者著的《華嚴合論》。這兩部著述,在此給大家說一下,是《華嚴經》最代表性的著述。我們正好也就從此講起吧。菩薩加持。

第三個緣起,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點。大家都知道,我們講到淨土經《無量壽經》的時候,號稱是什麼?是什麼?對,是《華嚴經》的小本。《彌陀經》又是小本的《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正在講《彌陀要解》,就在學《彌陀經》。也就是說,從這個境界,法界而言,它是直通的。怎麼個直通法呢?極樂世界是我們今生的歸宿,華藏世界海是整個這個宇宙的現前狀態。那麼,我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說華藏世界海,因為我們現在凡夫心量打不開,為什麼《華嚴經》說這麼的部頭大呢?它描繪的整個是華藏世界海。

你說我們這個凡夫的心力、腦子呀,你就是承載都承載,從理論上都承載不下來,何況你去觀去受用。所以說,淨土的極樂世界,恰恰就是華藏世界海,我告訴大家,記住啊,是一個截圖,一模一樣的,原汁原味的截圖而已。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現在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就是在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海抽取出來的一個樣品,提供給我們。知道嗎?所以我們,這就變得我們這次講《華嚴經》有很大的增上作用。

為什麼?學習《華嚴經》以後,可以居高臨下了,居高臨下。這就是說,我們凡夫的小心、小願、小行、小智,特別不得入其門。所以才極力地提倡說,一門深入,信願持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如果我們現在把《華嚴經》在心地上,把它這個緣結一遍的話,你就能夠懷著這個華藏世界這種毗盧性海,用佛的知見佛的境界,把自己的凡夫心,能夠擴充到同步的法界。在這樣的知見中,我們再迴首看說,從娑婆世界立這個信願念佛的方便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套修學體系,就是完全是順理成章,符合事實,最簡捷明快的方便善巧的手段,也是現在這個法界本來就是這樣的面目。那麼還有何不可,有何不能呢?這是我們對於《華嚴經》最重要的,要學到的一點增上因緣。

從第四緣起了,這我自己打妄想了,真的是這個世界,大家要知道,我們雖然是凡夫的這個同居國土,可是真的從來都沒有離開諸佛菩薩的這種住持、清淨、大威德力,不可思議因緣,從來都沒有離開。為什麼呢?你看,我自己現在打妄想,雖然我現在身居普陀山,南海普陀。那麼到咱們京城西四維摩講堂來講這個《華嚴經》。

我就想說,因為這觀音菩薩現在是把我加持得一愣一愣的。已經不是說以前說,偶爾的點化一下,讓你歇一歇,再來。現在就是連發的,知道吧。一個因緣完了再一個因緣,連個十字路口等著,就不容你等了。所以我說,觀音菩薩正好借這個,觀到我們這個緣法了,法緣了。他老人家有情有義,想稱揚讚歎文殊之智,普賢之行,《華嚴經》的主要功德。所以呢,毗盧遮那如來的無盡功德,希望我們能夠同入華藏玄門,所以才在中巧作安排,成就這個因緣。所以,我想我們來學這個教法,一個是學觀音菩薩自利的這種慈悲,佛母嘛,以悲。一個也帶上利他的,就像地藏王菩薩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真的這次講《華嚴經》,也算是四全其美,不負在我們這個娑婆國土震旦國中,還有四大名山這個因緣。其他地方沒有的呀,四大名山。

所以希望我們大眾從這裡能夠信入,才算是法喜無邊。當然我也同時提出,因為這些年講法,我也在成長,大家也都在成長。真的是同修道友結伴而行。我們一直都在積累,都在種因,都在感果。

再次聲明一下,因為我是凡夫僧,那麼講的是如來的知見,聖知見。請大家有一個要緊的地方,就是千萬不能合為一談。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講的這個法,這個境界,是究竟圓滿的,是佛知見。那麼能講的人呢,我依然還是一個業障凡夫僧。就是希望大家能夠,不要因為我是凡夫,而對這個圓滿的法生起不敬。當然,也不要因為講的是聖法,就認為我,要求我也是個聖人。這我也要特別說明一點,給自己找一個台階。所以,這裡我們就於情於理地來和合學習,就可以啦。唯一的就是,我們一起把心安住在教法的殊勝法義中。那好,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呢,我們在講之前,先要對《華嚴經》有一個背景性的了解。因為上午有的居士同修,就已經把這問題提出來了,正好今天開始,我們就要講這些問題。先講三點,第一個回合。背景性的了解。一個是這部經典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什麼情況下講的;第二點,這部經典中途有什麼因緣,怎麼在這個世間流通的;第三點,這部經典怎麼到了咱們東土的。有的可能也知道,有的一知半解。我們稍微有序地把它了解一下。通常我們劃分,就是釋迦牟尼佛一輩子講法,你們有沒有聽過這麼一個偈子,就是所佔的時間上來講。一輩子他講法時間的管理和劃分。宋代有一個孤山智圓禪師,他做了一個偈頌,給大家念一下,叫做「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華嚴最初三七日,法華涅槃共八載。」

這裡講到的說「華嚴最初三七日」,其他的我們不管。華嚴最初三七日,什麼意思呢?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在菩提樹下成大圓滿覺了。大圓滿覺,他由於一勸請,他開始講法。為什麼呢,為諸大菩薩說的內證境界。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後來的所謂的三藏十二部,當然也包括《華嚴經》,其實在《華嚴經》中已經就說完了。一代教法就《大方廣佛華嚴經》七個字中,就總持把它說盡了,已經講到頭了。可能我們現在還覺得說講到頭了?那這四十九年說法呀,我們不是一場一場地聽,現在一部一部的經嘛。我們學習《華嚴經》,大家一定要要有這個見解,提起來。你看剛才迎請我,我就進來的時候,就一種加持力。我就感覺到說,現在華藏世界海聽法的菩薩,一直也是,我們也是在其中的一員,也是在一個法會,在一個時空點上而已。

所以說在我們國土裡,好像是以文字講說,我們的漢語,對不對,我們在用音聲。可是大家要知道,在華藏世界海中,人家是就用這個境界,現前就來學習的,你能理解嘛。就不是要這樣嘚啵嘚地講,不要一字一句地說,是現前的境界,就是法,就是模版,就是這種稱性的表達。所以人家是這樣地來聽什麼呢,聽毗盧遮那法界身佛,在蓮花藏世界海講。到我們這了以後,才說是有釋迦牟尼佛,在頭三七二十一天中,講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我們眼中的華嚴的稱性宣說,世尊宣說的情節。實際上在法界來講,他是在海印三昧,後面我要講到海印三昧,在這樣的一個大境界中,現圓滿的報身相,放光說法。這些我們聽起來,現在就覺得,以佛的無量光加持諸大菩薩,為普賢菩薩為首的海會大眾所說的。

哎呀,我們聽一聽這樣的話,就真的有時候很難同步到這個境界裡。但是你要知道,它就是這一番的情形。所以說,每一會,後面我們要講到《華嚴經》有七處九會;每一品,一共有三十九品;每一句話,每一個法義,都是遍十方虛空法界的。今天我們算熱身,大家一定要把這個無盡的,無邊無際無盡的這個概念給樹立起來。一念就可以把無窮劫的法,一念中不斷地說,不用休息,而且還不是語言文字的這種表達。就是現前境界的這種修習。但是呢,雖然這個境界如此深廣。如果說流通到我們人世間的話,還不能離開具體我們這兒這個法,這個具體的現象。所以顯現出來的好像就是,釋迦牟尼佛不僅僅在人間菩提樹下,普光明殿也講,上升到忉利天,兜率天,夜摩天,也在講。那麼就這個層面來講,他花的時間是最初的三七二十一天。而且有一種說法是,前七天呢,自己在一直享受這個佛的境界,證到佛果以後的這種法喜,後二七三七開始講的《華嚴經》。這麼簡略的大家了知一下。這是第一點,世尊的宣說。

第二點,就要開始說到經典的流傳。因為眾所周知 ,經典不是一開始都有文字的。我們一般在講到「如是我聞」的時候,都會講到這麼一個典故。就是當時佛滅度了以後,不是開始結集經典嘛,對不對。通常我們在說到結集三藏教法的時候呢,最多的關注是有五百羅漢,在七葉窟內,就在現在的印度,七葉窟內誦出三藏教法,這是大家結集成經律論。這是最為我們熟知的理論經典結集。但是還有一個情節呢,我們往往就把它一筆帶過。今天必須要面對,是什麼呢?就是當時同步的時候,還有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和阿難。阿難,大家要知道,證了羅漢果了,一邊在這個七葉窟內誦經典,一邊又跟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在鐵圍山外面集結大乘摩訶耶藏,《華嚴經》主要就在這個結集法會上。

結集以後呢,佛滅了以後,經典流通中,看它呀就跟一個人一樣,要看你有因緣。這個因緣是很重要的,為什麼呢?就跟咱們,你說來居士林聽法也是,今天人很多,人山人海,感覺不錯,相續中呢,就看看每個人的因緣就不同了。經典也是如此,這個關係到所有的因緣中的善根福德等等這一系列的條件。那麼《華嚴經》,當時佛滅度以後,有好幾百年的時間,因為大家學小乘法學得太濃了,幾乎就忘了大乘的這種究竟體系。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華嚴經》就淹沒了,在世間沒有流通的跡象了。大家知道嘛。將近有近六百年的時間,這麼久。因為沒有人福報能夠召感《華嚴經》在世間流通。所以大家要了解到,後來全憑我們講到第二個,就是龍樹菩薩取藏龍宮。

《華嚴經》的傳譯者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何許人?他是繼釋迦牟尼佛以後,當時在印度佛教史上最偉大的,旗幟性的代表大乘佛法的人物,龍樹菩薩。在當時他是個婆羅門種姓的出身,現在我們中國人把他譽為八宗共祖。龍樹菩薩是我們八大宗派所有的都公認的,都認他一個人是祖師。你看看他對佛教的貢獻。但是他還沒有學佛之前,非常聰明,世間的這些書一學就通,什麼外道的教典呀,一些術呀,道呀。最後還練,練,練什麼呢?練到有一個什麼本事呢?隱身,就突然間大家都看不見他了,他有這個隱身術。不知道也是持咒了還是修觀,練出來這個隱身術。就跟三個好朋友動了邪心了,到皇宮裡面去轉悠。轉悠轉悠,看見皇宮裡面這個女眾非常的漂亮,就動了這個情慾心了。就把皇宮裡的這些女眾呢,他們隱身術,看不著,就侵犯這些女眷。結果被發現了,發現了以後呢,由於皇宮也不是一般的人的福報能住的呀,皇帝也是有福的呀。那你的福壓不過,雖然你有這點彫蟲小技,就被給逮著了。逮著了,另外三個人就全部給國王所殺,只剩龍樹菩薩一個人,因為他後面有一系列的法任務,所以就倖免於難。

但是呢,由於這件事,他悟到了,人世間是以什麼為苦,為本的。以什麼?對,以欲為本,為苦的根本。悟到這一條以後,即刻就出家受戒。但是,他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有一番經過,可是學習經典的時候,並沒有開正知見。後來還是在雪山上遇到一個老比丘,授予他大乘經典,雖然學習也沒有通達,就是一知半解。類似於我們現在就是看了好多經書,可是他的見解沒開。而且對當時因為他,很多人就辯論不過他,就生起了大的我慢心。就準備自成一派。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一個大龍菩薩,大龍菩薩見他時機已經成熟了,就把他引入龍宮,授他無量大乘經典。這樣他才熏習了大乘的知見以後,才對佛法的教理,證悟,有了全盤的了解。開始弘揚大乘佛法,特別是我們現在講的般若波羅蜜的這一部分經典,主要就是龍樹菩薩開始宣揚弘揚起來的。要不然我們現在根本就不知道,般若波羅蜜是什麼。就是他老人家一脈相承,一直在弘揚。當時把外道也給摧破了很多,把小乘的有所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這些見解,也給把他們拔起來,把真正的佛法給彰顯出來。所以他著作了很多著述,叫做千部論主,在印度有這個美譽。

那我們現在要回想起來很多,又要講到說龍宮裡面怎麼會有經典?現在我們去看一看,我也跑到普陀山的海邊,說龍王老爺在哪兒呀?看見的只有一浪一浪的水嘛,到底在哪兒呀。眼睛眯起來說,這就跟那個什麼水漫金山寺,還是什麼演電影一樣,說哎呀,特技做出來,帶了好多蝦兵龜將,那是你自己的那個妄想啊,這就叫法界。後面再來給大家講到「世主妙嚴品」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說,原來我們人太狹窄了。所以現在學術上很多所謂的學者也研究說,哪裡有龍宮呀,最後講著講著,講成什麼呢?說有一個叫大龍的,也是學佛的,那麼號稱叫菩薩,他家裡藏書很多,把他帶到他們家看了一下,就研究成這樣。大家要知道,這是在經典裡面的,龍樹菩薩從龍宮裡取出經典,這在《海龍王經》裡面有記載。

記載著什麼意思呢?在請佛品裡面,就是海龍王當時曾到靈鷲山聽佛陀講法,在印度靈鷲山。他心裡生起非常大的歡喜心,就當時化出宮殿,請佛到海中的龍宮去應供。大家知道嘛。為什麼現在說叫天龍八部護法啊,他受這個益了呀。受益了以後,天龍八部他們聽法的話,他們對法的相應甚至比人高得多。你比如說,不要看魔王,魔王大家知道最喜歡聽的是什麼法,魔王最喜歡聽什麼經,知道嗎?《妙法蓮華經》。所以為什麼我們居士林這兒,也是正法能夠久住,住持,沒有這些邪魔外道能夠侵佔呢?就是因為在講《法華經》。魔王特別喜歡聽《法華經》。所以你看這一個業習,一個福報,一個因緣,各種各樣。那麼,他當時把佛請到龍宮裡面應供了以後,就發願在佛法隱沒的時候,他發願將護持,只要有經卷所在的地方,他就發心護持,成為護法。所以我們現在呢,你看很多經典裡面,特別是提到有一位龍王是因緣最深的,是誰呢?就是娑竭龍王,娑竭龍王是最相應世尊的教法的。

等到龍樹菩薩出世的因緣成熟了以後,他又把《華嚴經》終於給請到人間來了。但是我要跟大家講,當時龍樹菩薩在龍宮裡見到的《華嚴經》有三大本。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算在我們三藏教法中,最大部頭的一部經典。但是,是當時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最小部頭的一部《華嚴經》,而且還不全。什麼意思呢?當時在龍宮裡面,他看到上本《華嚴經》大家知道有多少頌,就是多少偈頌嗎?偈還懂嗎?偈頌還懂,三十二個字為一組,就叫一個偈頌。如果是詩,或者四六句子的話,就是四句叫一個偈頌了。那麼上本有多少偈頌呢?有十個,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就一顆微塵一個偈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這麼多的偈頌。有多少品呢?

一四天下,就南瞻部洲,北俱蘆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這四大部洲也磨成粉的微塵數這麼多品。我們現在只有三十九品,給大家講的。就這麼多,這是上本的《華嚴經》就這麼多。中本的有多少呢?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當然我們從數字上就可以形容描繪它了,但是從內容上呢,我們還是沒辦法入進去。我們現在學習的這個《華嚴經》,是當時龍宮裡面的下本,就是最簡潔的一本。就像《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心經》只有二百七十個字一樣,對不對。這個我們學的《華嚴經》,在人家那兒,當時就處於在咱們這兒《心經》這麼短小的地位,知道嘛。你想想我們現在還要,真覺得呀講這麼大的經,這可怎麼學呀,啥時候講完呀。

剛開始,我想想,我說,一句一句地講,我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那麼長嘛,對呀,一個月一次,你說這來不及,往生了。所以說,上本,中本的偈頌太多了,不是凡夫的智力心力能夠受持的。隱而不傳。他傳出來,他老人家就是用了九十天的時間,把下本十萬偈,十萬個偈頌,四十八品,當時這裡記載的是四十八品,因為後面還有《普賢行願品》,單行本。用了九十天的時間給背下來,帶到印度。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但是我還要跟大家講,現在我們只有四萬五千偈,三十九品。為什麼呢?因為他也只是下本十萬偈中的一部分,另外一半還在龍宮。也就是龍樹菩薩看到,能夠利益閻浮提眾生的也就這個版塊,這麼多了,就足夠學了。這是第二個,龍樹菩薩怎麼讓《華嚴經》流通起來的。

流通起來呢,它有第三個階段,就是什麼呢?大法東來。怎麼傳到東土的呢,大家知道嗎?有知道,有學習過的嗎?我們現在也很少互動,有知道怎麼傳到東土的嗎?首先我們看,你們去過東林寺,有去過的嗎?這一呼就有很多應。東林寺,知道有兩個祖師塔,知道嗎?誰,遠公上人,對,遠公上人的祖師塔很特別,一塊一塊石頭把它砌在一起,一個圓的,像饅頭一樣。還有誰?這就不多了,相對少了,但是也說對了,還有一個祖師爺就叫做佛陀跋陀羅。所以你看這種歷史感真實感多強呀。佛陀跋陀羅是何許人也的呢?漢語叫做覺賢。他是公元四到五世紀最出名的翻譯經典的僧人,十七歲出家。學修的天資很出眾,他是一位有修有證的大德。

當時應智嚴法師的邀請,在公元四世紀的時候,入到長安來弘揚佛法,弘揚禪學。但是大家要知道,他為什麼後來葬在東林寺了。由於他的因緣不在北方,當時在長安城裡,還有一位著名的人,我們都知道是誰嗎,長安城裡誰是法主,鳩摩羅什嘛。你們都忘了嗎,鳩摩羅什法師是當時長安城裡的法主。他當時在逍遙園裡西明閣翻譯經典,翻譯經典手下特別出眾的弟子都很多,號稱四聖八俊。最出名的四個最頂樑柱,四大天王一樣,還有八個,再加起來另外四個稍次一點的,加起來叫八俊。這都是最出色的。僧肇大師呀,寫《肇論》的。道生法師呀,就這些都在其中。所以說佛陀跋陀羅的這個因緣,當時一個是長安城裡太繁華了,他不喜歡繁華地,這個山裡住得久了。

我也能有理解,為什麼,你看,今天早上一路過來,哎呀,車來車往,從故宮那邊來,空氣還是不太好,你們可不知道我們普陀山可真的沒有這種情況,一早上起來就洗肺。所以說,他不太習慣了,因為住久了,可能是山裡。他就喜歡山裡面住,不喜歡外緣太多。再加上另外一點,他跟羅什法師門下的一些弟子們,在見解上不是很相應。這兩個因緣。這兩個因緣當然我們要把它視作增上的推動,就促使他當時帶了四十多個門人,到他真正的有緣之地,廬山東林寺。當時中國的兩大佛教中心,就跟在印度的祇桓精舍和竹林精舍是一樣的。在咱們中國,一個是長安,羅什法師的逍遙園,另外一個就是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的。這是南北的兩大中心。

到了東林寺以後,他繼續從事他的翻譯經典。這是佛陀跋陀羅。那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就是說《華嚴經》的梵文本,當時藏在哪裡呢?有一個叫遮拘盤國。在這個西域,這個地方,他把它作為傳國之寶。當時不知道西域有這麼一種風氣,現在我們講講嘛,這個佛法生怕別人不知道,但是他們當時不知道為什麼就作為鎮國之寶,我們有一部經典,別的地方沒有,就害怕他們知道,取走一樣。你看《楞嚴經》不也是這樣。前些天還有一個居士,在微信上說,說法師您講的《彌陀要解》我能不能分享給別人?哎呀,我說這個你還要問我,我說你是怕佛法讓別人知道嗎?他們就是有這樣的知見,雖然國王很敬信三寶。內宮裡面藏了很多的大乘經典。特別是對《華嚴經》特別重視。就藏在哪裡呢?那個山間的石窟裡邊。把它封起來,咱們的房山的石經也是。

所以要嚴防外流,定為國法。就是國家的法律裡邊,誰流出去,這個要處置的。那麼當時有一個東晉的沙門叫做支法嶺,他弘揚大乘,聽到這個國家有這個經典,就前往求取。你看他有這個因緣。所以我們在世間,你觀察一下,一切都是因緣。什麼樣的人,就跟什麼樣的東西或者什麼樣的事有緣。它一定是他帶著的。你仔細觀察。這個求法的法師們,他就跟經書有緣。所以他一去求,國王定的國法本來是不許人拿走,他一去求,反而一下就被感動了,就把《華嚴經》全給他。就這麼個因緣,就把一共三萬六千偈就給取回來了。大家發現了沒有,又少了一點。是不是。讓他帶回來。那麼當時已經到了公元四世紀,到了四一八年,當時有著名的官員就恭請佛陀跋陀羅祖師爺,把它譯成漢文。

翻譯的時候已經在南方了,不在北方了。在南京的一個叫道場寺。跟很多有才華的高賢譯出來《華嚴經》。我要告訴大家,佛陀跋陀羅,現在的塔在東林寺,七十一歲圓寂,被稱為廬山十八高賢。他翻譯的這部《華嚴經》叫做《六十華嚴》,要記住,佛陀跋陀羅翻譯的叫《六十華嚴》。因為他的內容一共只有六十卷。《六十華嚴》是晉朝翻譯的最早的《華嚴經》。這是第一部。

再給大家說一下,還有一部華嚴叫做《四十華嚴》。《四十華嚴經》是什麼內容呢?是我們現在讀誦的《普賢行願品》,很短,對不對,一會就讀誦完了,《普賢行願品》的廣本,大家明白吧。講的一樣的道理,但是它是《普賢行願品》的廣本。一共有四十卷,也是入法界品的內容,就是單行本。這個《四十華嚴》怎麼來的呢?八世紀七百九十六年的時候,這個印度,到了南印度有個烏荼國。所以你看當時《華嚴經》也是在各地流通,各種請,各種版本,就像我們的大正藏一樣。這個國王聽到了大唐的勢勝,當時全球是大唐帝國嘛,當時是德宗皇帝,也非常信仰佛教。他聽說有這個事了以後,他就把它這個經寫出來,作為貢品,進貢給大唐的德宗皇帝。把它視為珍寶。後來就讓般若三藏法師,這個出家人叫般若。般若法師在長安崇福寺譯為漢本。一共有四十卷,所以叫做《四十華嚴》。大家要記住。晉朝的時候叫《六十華嚴》,是佛陀跋陀羅。《四十華嚴》到了唐朝了,是般若三藏翻譯的。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個根本法本啊,叫做《八十華嚴》,也就是你們常讀誦的。我們能夠學修這部寶典完全歸功於一代女皇武則天。她說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當時就是她怎麼也聽不懂《華嚴經》,特別是這個什麼說,不是裡邊有一個比喻嘛,叫金獅子章,怎麼如獅子的毛孔呀,一毛孔又有無量的。這個你們到時候聽的時候,我們今天不知道能不能講到,要講到一個無盡緣起的這麼一個概念。大家要知道,這就是當時連武則天都聽不懂,那你們都比武則天都強了啊。她呢非常的力弘大乘,她是一直有一個遺憾,武則天覺得《六十華嚴》的內容沒有完備,沒有全嘛,她心中特別遺憾。因為大家要知道,當時這個《華嚴經》呀,就是《六十華嚴》譯出來,還有大德在講的時候呀,看出《六十華嚴》不太全,又從其他的經典裡面翻譯把它的內容呢,甚至有一些增補進來,把它給貫過去的。

因為有一些內容就好像有點小斷,隔斷了一樣。在這樣的情況下呢,她聽到了于闐國。于闐是哪裡知道嗎,于闐是新疆的哪裡?對,現在你一想和田玉就知道了,現在我們都心貪了嘛,都一說和田是想它的玉。你沒想到原來的《華嚴經》八十卷的梵本,全部的取經全的時候,就供在于闐國。所以武則天就派特使去求訪得來,請誰呢,叫做實叉難陀尊者,在東都洛陽的遍空寺進行翻譯。遍空寺。那麼她親自監督,並且寫序文呀,題品名呀,當時最著名的,跟大家講,比如說菩提流支。可能你們有的沒聽過啊,我說的這些名詞,當時教內響噹噹的代表性的人物。像這個義淨法師,三大翻譯家,那麼這些呢經過四年的時間,翻譯成為華嚴宗的寶典,就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和《八十華嚴》的出處。

我們現在這次能夠學習的就是《八十華嚴》。所以大家就是要感動我們能夠遭遇,真的是難遭遇的遭遇,感恩這個遭遇。因為大家想嘛,在華嚴會上的時候連羅漢都聽不懂。他不適應還居然有這樣的法。藏在龍宮裡幾百年,人們就完全不要說聽聞了,連名字就聽都沒聽過,我們居然還能在這末法時期來作見聞、學習、讀誦,這是何等的因緣。所以說這是第二個,就是說經前的一個背景了解,大家先有耐心要聽一下。因為這次,我們今天一天的法務呢,是不可能講,連經題估計都講不到,可是前期的這些呀,大家要知道,為什麼叫做部類。如果你真的是說,就是不是說我們聽法呀,好多種,你不能聽個就是說輕描淡寫。

或者說大家相似的這樣的一種會心一笑啊,覺得還聽起來很好,很好聽,內容呢比較活潑生動。可是呢最主要的聽法,大家要往心地上開。這也是本人一直講法的一個宗旨,要往心地上開。我自己大概過去的願力就負責這一個層面的聽法眾。所以我總結觀察自己這麼多年來,好像更能夠相應什麼樣的聽法眾呢?就是已信者能夠令增長。我覺得這一層面,可能因緣比較更多一些。所以我們學習一部經典呀,你要知道它屬於什麼階段,什麼情況下講的,宣講的背景,特別是像《華嚴經》這麼一部大的廣的經典,大家要知道,《華嚴經》它,像華嚴宗就是依著《華嚴經》成立的,這麼一個根本經典。那麼它一定有一些在平等法中的差別相上突顯出來的特色思想。其實也就是提供給我們一些開悟,這個開悟不是說一下子就大徹大悟,就是讓你聽了心有所悟,或者說受用,至少可以增上信心,有這麼一些點提供給我們。所以本著這樣的狀況呢,我們在講經前呀,大家也要做一點功課,以點帶面地了解,這個也是本身是一種因緣的具足。

因為大家知道,天台宗啊,你們聽啊,跟華嚴宗,是我們中國本土發展起來的兩個弘揚的宗派。那麼天台宗呢常講經呀,你看我在普陀山這次講這個《徹悟禪師語錄》,也是用的叫五重玄義這個方法。就是從五個層面、五個角度來講這部經典,先把它總的了解一下。大家要知道,《華嚴經》常用的方法叫什麼,有知道的嗎?對,叫十玄門。就是它更龐大,就分十個點,來給你各種各樣的了解。所以我們先依著這個推展一下,就把《華嚴經》的一些思想、境界,在一代教法中的特殊之處,先分門做一個了解。一個,是我們這樣的話,再學習經,慢慢地就覺得不那麼突兀了,是一個漸入的狀態,漸入的狀態。否則你看,羅漢他都突然起來了,講《華嚴經》都聽不懂了。二一個呢,也算是先搭一個架構,先搭起來這麼一個架構,後面的學習呢,也深入,就有這個綱宗所依了。

你就知道說講到哪了,這個是怎麼個情況,怎麼個境界,等等這一類的。第三個來講,因為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些思想、特色,當然這個在祖師爺們來講,其實是他們的一種境界流淌。這個是不一樣的。我跟大家講,這個學習教法呀,現在不是說,我們不帶著憤青的批評,可是我確實要提醒大家:學習教法,學習教法,就是學這個教、這個法,它真的不是知識、不是學問、不是考量。所以說你一旦經過那樣的一個層面去了解的時候,因為我知道,好多聽法的,一個方面他這樣也來聽,但是另外一個方面,他很感興趣很多種層面的了解。不管從學術上的,整個歷史上的,教史上的等等,他都會有這個興趣。可是你千萬不能把自己的心念覺得太自信了。

人的心念呀,是你緣到什麼法,你就跟著什麼走,知道吧。所以我們來聽這個教法呢,就是要受這個教,受持這個法,這是唯一的目標和最正的正路。你一旦滑落到偏旁裡邊的話,你很難再上到這個路了。有可能你離得很近,我告訴大家,有可能就是平行的,離得很近,你就是已經過不來了,不在這個狀態。所以我們要堅信這些古來的祖師大德,他們的總結和考量,那麼我們有所依,有所序,來先來聽。

下面開始呢,我們就一點一點地講啊,先要講兩個概念,今天呢在此也寫一下,好久也不寫了,今天寫一下。因為它比較專業,後面的看不到的,等一下聽講就可以。大家不要擔心啊,肯定讓你們聽懂。現在這個是列出來,讓大家先心裡在字面上,因為這個字你不一定聽得多。好,這是我們先要講的兩點啊,後面的同修不必,我給你念一下就知道了。第一個是所依的判教,第二點是所依的教乘,這兩點主要告訴大傢什麼呢,就是說《華嚴經》講出來以後,它度化眾生上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個什麼範圍,那麼它當時起的作用呢,主要在哪些人群中起到的作用。它在釋迦牟尼佛講的一代教法中,它擔當了怎樣的一個版塊,這是第一點我們要了解的,它有什麼特色。那麼第二點了解的,所依的教乘是什麼意思,教乘差別是說,它這個教的特色,就是說跟其他,比如說跟《法華經》不一樣在哪裡,我們待會兒有很好的例子,大家一聽就懂,所以不必擔心。

現在我們先了解一下第一個詞,叫做日出先照時,是在講《華嚴經》。你們以後再一聽到這個內容你就知道,什麼叫做日出先照?見過太陽升出來嗎,太陽先升起來的時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因為它是斜的,對吧,躍出了地平面,所以它一定要照在山頭上,先給大家講這個比喻啊,因為它是一個比喻。就像我們,我們每天早上你看,在普濟寺三點半上殿,還黑著呢,很黑,很黑了以後,開始楞嚴咒啊什麼咒都念完了以後,再一唱讚偈開始什麼呢,繞佛。每天都要普佛、要念消災延壽藥師如來,念消災延壽藥佛的時候,所有的師父們都帶著,每天都來打普佛,在普濟寺每天的普佛有好幾百堂。也就是說,比如說上早殿的師父有二百個人,那麼打普佛的遊客也罷,居士也罷,反正那兒都是一起的,你也不知道他是什麼,差不多有一千個人,這是最少的。那個殿叫活大殿,能盛三千個人。

那麼繞的時候,我自己在備這個法義的時候,自己就看見真實的情景,就是正好那會兒太陽出來了,正好太陽出來有時候還是霞光萬道的時候,它的這個光呢,不要說山了,就是說大殿的那個屋簷,每個殿堂每個殿堂不是有屋簷嗎,它先照的都是那個龍頭,哇,一下子亮起來了,但是屋簷下面的瓦呀,或者說這些柱子呀梁呀挨地近,就慢慢地再說,是不是?等到繞佛開始的時候是這樣,繞佛完了以後,往大殿走的時候,有時候就開始照到柱子了。所以為什麼《華嚴經》在華嚴宗祖師裡面,把它判為日出先照時,因為還有一個叫日昇轉照時和日末還照時,這叫三時判教。《華嚴經》就代表釋迦牟尼佛所有說法中第一個,叫做日出先照時。

我這麼一講呢,你就明白了,為什麼呢?因為《華嚴經》在一代時教中的定位,它屬於先講的法,叫做日出嘛,對不對。釋迦牟尼佛剛剛證到佛境界,開始就講,叫做日出。日出問題是那柱子呀、屋簷下呀黑咕隆咚的,就是說先照到山頭了,那麼山坳裡邊或者還沒照著這就屬於什麼呀,如聾若啞的那一部分,知道吧。就是羅漢們聽不懂,聽不懂沒辦法,為什麼?因為太出來它只能先照到,從法界來講,從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來講,它只能先照高山,比如說須彌山,它先照到了,這就比喻的登地的大菩薩,法身大士,一講馬上就通。照著了,他就亮了。所以在經典裡面我給大家念,這個在如來出現品裡邊有一段經文,叫做「譬如日出於閻浮提」,太陽出現,咱們這兒就是閻浮提,那麼,「先照一切須彌山等諸大山王」。地球上也是呀,你們看看網上有那照片,你看那個什麼喜瑪拉雅山呀,什麼珠穆朗瑪峰,早上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就是把那個山頭上那點兒雪先照亮,這一樣的情景。

「次照黑山,次照高原。」就是再升的,日昇轉照的時候是什麼呢?就是再升高陞高開始才能照什麼,把山與山之間的這些黑影,還有這些高原,高原就比山要低一些了,也開始照到。「然後普照一切大地。」再進行,日當午的時候才什麼呀,才所有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才能夠完全照得顧及得到。這就是佛陀講法的一個步驟。所以我們要明白,《華嚴經》就代表日出先照的這個法,照到的全是大菩薩,山頭。那麼後面的這些黑山呀,普照大地時開始講《阿含經》,慢慢地再講方等經,再講般若經,慢慢地就照去了照去了,最後都照了,最後來了一個日末還照時,太陽又落山了,對吧?最後收的還是把大家全部照完了以後,再提升一個高度,這就叫做攝末歸本法輪。第一個叫做根本法輪,第二個叫做依本起末法輪,依根本而起枝末。

第一個日出先照時叫做根本法輪,叫初轉法輪,這從大乘華嚴的角度,不是我們說小乘剛剛在鹿野苑講了,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說這個叫日出先照時。依本起末叫日昇轉照時,攝末歸本叫日末還照時,就是指的誰?哪部經典?《法華經》。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大家要知道。如來等正覺,他講到說,「亦復如是」,就是也跟太陽一樣,是這麼講法的一個套路。

但是我們要知道,因為《法華經》裡面不是講到說,你不是說下的雨都一樣嗎,怎麼這會兒又成了太陽先出來後照呀,說不是像雨一樣嗎?所以經文裡邊也講說,他說「日不作念」,就是太陽它不會想說,我要先照這個山,然後再照那個土,可是因為我們聽法人的山地有高下,是因為山有高下,導致了這個現象。明白吧。所以大家要知道所依的判教,我們現在在講《華嚴經》,叫做日出先照時。這是第一個概念,所依的判教。問一下判教是什麼?今天又要互動一下了,我們互動問一下,誰知道什麼是判教?對對對,判教就是對於釋迦牟尼佛說法的組織說明,給它定位,是為什麼講,講這個有什麼作用,什麼情況下講的,屬於哪一類,你明白就好了。

這在三時裡邊屬於第一時,叫做日出先照時。在法的類別裡邊叫做根本法輪,先轉根本法輪,這是第一個。那麼知道了這個以後,我們下面再學習《華嚴經》就知道,原來這是,為什麼說華嚴大法,為什麼是富貴了,因為他一口就吐盡了。太陽一出來,太陽是一覽無餘的,對吧,只要它跳出地平線就已經全體顯現出來了。但是因為山有高下,所以才導致說,一會兒說聽的這個法,一會兒說聽的那個經,不一樣。慢慢地大家同步來接受,就跟下雨一樣,下的雨是一樣的,你的樹有大小,草呢吸的水就少,樹呢吸的水就多,那參天大樹的話呢就更多。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要記住,這叫無上根本法輪,這叫做初轉法輪。像這個日昇轉照時呢叫做中轉,就慢慢給你說小乘法,因為你大乘聽不懂嘛,只好給你說小乘法。然後再慢慢地引向大乘,這是第一個概念,大家要了解。我這樣講能聽明白嗎,都能聽明白是嗎?

第二點叫所依的教乘,就是我講的這一套法,是個什麼法。那我要告訴大家,既然我講的是根本法輪,那麼就說明一定是一乘教法。那首先大家要明白「乘」是什麼意思,乘是什麼意思?大乘小乘,運載的意思。大乘嘛,乘,我們現在乘車不是叫乘嗎,乘飛機,乘車,乘船。佛法就跟一個船一樣,大乘就意味著能運載得多,小乘就意味運載得少,但是都是在過河,都是在渡生死海。那麼一乘為什麼叫做一乘呢,還記得嗎。因為還有什麼,看見了嗎,還有三乘,三乘是怎麼來的?《法華經》講到哪裡?有講到火宅喻嗎,有嗎?火宅喻,火宅喻是大富長者給那些小孩們講的什麼,有什麼?有羊車,有鹿車,有牛車,這就代表三乘知道吧。

三乘是什麼意思?是《法華經》裡面的為實施權,權巧地,因為他這個小孩太小了,他不懂人事,你給他說有大白牛車不知道有多麼莊嚴,他不相信有這麼好這麼大。你只能最小的一丟丟的,小不點兒,給他說有羊車呀,他就喜歡小羊,不是小小的嗎,拉個車,就足夠他享受了,所以就給他講羊車,就相當於小乘。又給他說中不溜的,說鹿車,有一個鹿給你拉著出來就可以了,大小就這麼就乘載了。那麼給大一點的叫什麼,說有牛車,那這些就都被他給勸化得,給循循善誘出了這個三界火宅,這就叫三乘教法。那麼三乘教法大家要知道,《法華經》最後是什麼,不是叫會三歸一嗎?所以我現在先把《法華經》給你們交待清楚,叫同教一乘,為什麼叫同教一乘,就是《法華經》的內容裡邊,即有羊的內容,也有鹿的內容,也有牛的內容,但是最後給你的內容是什麼呀?是大白牛的內容。把他們都給哄出院子去了,結果這個火宅燒起來了也燒不到他們了,因為跳出三界了嘛,了生脫死了嘛。最後出來發現說,原來整個哪有什麼羊車鹿車牛車,都沒有。那難道佛是騙人的嗎?不是的,給他一個大白牛車,是最莊嚴的,那個牛的毛呀特別細,肥,整個拉的這個車子上面無盡的寶藏,隨便你取,這就叫做一乘。所以叫會三歸一,《法華經》裡面這麼講的。

好,現在《法華經》你這麼厲害,可是《華嚴經》我要更厲害,怎麼辦啊?就說《法華經》你還有叫個同教一乘,就是雖然最後的內容是會到一乘裡邊來了,可是你前面還兼顧了三乘,有三乘的內容。三乘和一乘在同一個法中因人而異地受用,因人而異地宣說,所以叫做同教一乘,聽明白了嗎?就是究竟圓滿是究竟圓滿了,但是他是還有妥協,還有善誘,循循善誘,有這些內容在中。也就是說,我告訴你最好的東西要給你,但是你實在達不到了,好吧,那我先給你搭個台階,放下點兒身段把你給拽上來,有這個法。知道吧。但是現在我們要告訴大家,在《華嚴經》裡邊沒有這個法。我最直接地,行,你就給我跟著一乘走,就有大白牛車,直接就告訴你就是大白牛車,只有成佛的教法沒有其他法,你成佛你就來,其他的概不在此列。你能跟得上你就上,跟不上就只好如聾若啞,所以叫做別教一乘。完全沒有羊車鹿車牛車,只有大白牛車,就這一條,你其他的你不要,有別於你們其他的,不要再跟我這兒論了,這就叫做別教一乘。純粹的佛法,圓滿的教法,沒有方便施設,沒有所謂的善巧,就這麼直接痛快,所以為什麼叫直暢本懷,日出先照。能聽得懂嗎大家?

你看確實如此,我跟大家說一下,你們了解的時候真的要了解到這一步。你看比如說,我們說一個修行人,我們很淺白地講,我們修行人一定要具足三個條件,對不對。第一個你得有出離心吧,要有出離心。第二個你要有菩提心吧,要度眾生的心,這是成就佛道。第三個你要有空性見吧,這個真正的緣起性空。這三點是滋生你成佛,成佛這必須的內容,你沒有這個內容你怎麼去修怎麼去成就。其實我跟大家講,在《華嚴經》裡邊,就這些內容都講過了,知道嗎。什麼內容,你比如《華嚴經》裡面大家讀,有一個品叫做什麼品,出離心,品名就講出來了,叫做離世間品,《華嚴經》裡面有一品叫離世間品。那什麼叫做菩提心呢?就是度化眾生,在入法界品裡邊,入法界品,而且還有一個十迴向的內容,就是把所有的功德都迴向眾生,這就叫菩提心。

那我要告訴大家,還有一個情節就是入到彌勒住的地方了,彌勒菩薩住的叫做彌勒閣樓,重重無盡相互緣起,像我們說的華藏世界海的鏡子一樣相互影照,重重無盡,這個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見。空性不是啥都沒有,我們理解般若波羅蜜,這才叫真般若波羅蜜。所以一部《華嚴經》裡邊已經講到說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見了,都在它的內容中鑲嵌著。如果你實在讀不懂了,沒有辦法才開始日昇轉照,講的什麼內容呢?《阿含經》裡邊是小乘法,給你講什麼?出離心。了生死要到涅槃,要了生死,要脫離生死。在方等教裡邊讓你什麼呢,迴心向什麼,向大,就是你不要光顧著自己了,要修大乘法,這個就叫菩提心,給你往上撥了。那麼在般若波羅蜜多講什麼呢,講空性見,其實就是把這些法給分開,一部一部地講了,雖然是這麼多的部頭這麼多的教典,無非就是這三個法。其實在《華嚴經》裡邊已經講到了,但是沒有辦法大家聽不懂了,最後才叫法華涅槃說,依然還是一乘法。所以大家看了嗎,從一開始的三七二十一天就說盡了,沒有辦法了,又說了四十九年還是說盡,一個盡,這就叫同教一乘和別教一乘之別。

可能你們還是有點兒太教條了,我舉個例子,舉個例子你們就有感應了,什麼例子,什麼叫同教一乘和別教一乘。在《法華經》裡面,大家講到的內容可能哪怕你沒讀過《法華經》我現在告訴你也能明白,《法華經》裡面有一個情節是誰一下子就成佛了呢?你看這你們就都知道,龍女在《法華經》裡邊,當時她給佛獻了一個摩尼寶珠,對吧。獻了一個摩尼寶珠,於剎那之際,當時經典裡形容的是以剎那之際就轉女身,即為男身,具足菩薩行,到南方世界無垢世界就成佛去了,這是在《法華經》裡邊。那我們現在如果不說這個的話,聽起來,誒呦,這已經多快了呀。你看,我們成一尊佛要那麼長的無量劫才能修成就,除非你到極樂世界快點兒,在《法華經》裡面一生就圓滿成佛,而且成佛還這麼快,一個龍女就速速圓滿。

大家要知道一個龍女,首先一個她是畜生啊,直接成佛,畜生她以女身又轉成男身,直接轉,不要隔下一輩子,轉成男身又直接成佛也不要隔下一輩子,所以大家看這個有因有果,從因到果,因果是圓滿的。對不對?前面有這一系列的轉,後面才有一系列的成,是不是,這就叫同教一乘。光說這個法你就要了解到,原來這就叫同教一乘。為什麼,因為他從發心,一個畜生女轉成男身,又轉成佛直接就成佛去了,眼看著就這麼辦,那得多快呀。可是我要跟大家說,在《華嚴經》裡面都不認這一套,為什麼不認這一套呢?

我們現在又在學《維摩詰經》,就著我們常在聽的經文說一說。《維摩詰經》大家還看到有一個情節嗎?就是(天女)散花吧好像是,散花的時候往身上沾,說聲聞羅漢們啊,那些花散下來都沾在他們身上,菩薩,這個花散下來沾不到他身上,因為他是大乘畢竟空嘛, 不執著嘛,所以這個花就沾不在他身上。這個舍利弗沾了一身,結果呢這個舍利弗還不服,他就問這個天女說,意思說,就像我們現在很多的居士也一樣,你要好好兒修行呀,你怎麼怎麼,給你設了好多指標。人家天女呢不買這一套賬。怎麼個賬呢?舍利弗問就說:你為什麼不女轉男身呢?你這麼有神通你為什麼還用這個女身來,意思說顯現這個表這個法呢?結果大家知道人家天女對舍利弗說什麼呢?說我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說你還讓我女轉男身,哪兒有個女呀哪兒有個男呀?你怎麼看見有個女的?誰告訴你我是女的?所以這個法就在這一念之間啊,你看為什麼我一開始給大家講的說成佛不需要一秒,舍利弗就退了十二年。他就給這個女身就說你為什麼不轉,人家說我本來就沒有男相女相,你讓我轉,轉什麼呢?從哪兒轉呢?轉成個啥呢?這就是法啊,大家要聽明白,這就是法。就是現前即是果,沒有從因地轉起了,還轉什麼呢?因果就即因即果,非因非果,本來如此,畢竟如此。一切法自然而然不住法,你現在讓我轉什麼呢?

好,大家聽明白這個法了,我再給大家講就明白了啊。在《法華經》裡邊為什麼叫同教一乘呢?就是龍女她還有個轉,雖然也是成佛了,轉成男身,轉成佛相。可是,在《華嚴經》裡面,他是怎麼樣?怎麼個情形呢?他認為,萬法當體即是圓滿,當體就是佛境,當體全是佛。你要轉什麼呢?能聽明白嗎?這就是同和別的差異。同教一乘在這個時候他還有轉,還有妥協,還有羊車牛車鹿車;但是別教一乘裡邊就說,本來就是佛境,何必多此一轉。這就叫別教一乘。所以我們聽法這就是有漸有頓,有深有淺,就在這些一念之間,見這個深淺。所以這樣的例子,給大家一說,那麼我們就可以明瞭了。

後面開始呢,要講一個更加高妙的內容了。希望大家能夠有準備。後面呢要講到一個詞,叫做「性起」,又叫「法界緣起」。這個是我們《大乘起信論》,有了解嗎?

好,這是我們上午的最後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提到這個內容的話,可以說是這次來講呢,大家最要了解到的。如果你能夠把這個法能夠接得住的話,對於《華嚴經》所有的境界呢,後面的講解中呢,想必你就已經能夠一目瞭然了,一心瞭然了。這時候我們就是要跟大家,既然講到別教一乘和同教一乘,那麼它所顯的差別,就是為什麼同教裡面還包容了那麼多妥協呢?它是因為有次第有淺深的。但是我們現在講的《華嚴經》呢,它裡面沒有次第沒有淺深,深就是淺,淺就是深。就這麼一個深,就這麼一個淺,就這麼一個。所以說,首先我們來看啊,這講到性起,第三個性起呢,後面我們注了幾個小題兒,一個叫做業感緣起,一個叫阿賴耶緣起,一個叫真如緣起,最後一個叫無盡法界緣起。

我想問一下大家,你們一聽到一看到這個緣起和性起的感覺,你覺得它有什麼差別?誰能給我說一下?誰能給講講,什麼叫緣起,什麼叫性起?可以站起來說,你說,大聲點兒。(眾:我覺得性起應該是從那個佛性當中自然的流淌,緣起是借助於各種條件,一個是從真而起,一個是從妄而起。)好好好,阿彌陀佛,好,說得好。還有會說的嗎?你說。(眾:阿彌陀佛,性起是本性,佛性本身,主要指空性,緣起是依因緣而起,應該講說,性起和緣起是真空妙有的圓滿統一。)好好好,阿彌陀佛。哎呀,這下我不傷心了。這兩位同修呢說得真的非常好,就是這個樣子的。不過有一點我不知道,因為每個人的這個境界呀領略啊。我們這樣看,從果上,從因果上來看啊,從果位上,因為我們要學習《華嚴經》呀,《華嚴經》不是直接講的是佛果的境界麼,我們不妨這麼了解啊。

他們說的也是對的,各個角度。我們不妨這麼了解,如果說果上來談,所有萬事萬物萬法的發生,這叫做什麼?果上呀,就叫性起。從因上來講,萬事萬物的發生和顯現就叫什麼?就叫緣起。對。所以說大家一定要了解,緣起一定是從依緣而起的意思,就是從因地的境界而說事物的現起。你看剛才我們說,從畜生女轉女身男身對不對?然後轉成佛身,這個就叫緣起。所以大家不要,這幾個點我們雖然前面講後面講,可是一卯扣一環的啊,你不要脫離開來。那麼,就如同我們今天的因緣和合,相互作用,那麼才有現前的一場法務,知道吧。如果說,從果上來講萬事萬物的發生,你比如說我們雖然說因緣和合相互作用,南來北往聚集一堂叫做緣起,可是這是從下而上來講啊,從上往下來看,就這一場法會就是這樣子的。

從你從哪裡來到這兒,我從普陀山來,昨天過來,從早上往這兒走,大家各自往這兒就聚,所有的從那兒來到這兒聚,從這兒聚完了再回,就是從來到走,從走到來都沒有一點點來去之相,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沒存在因和果的差別。是不是?就是一切現前就是這個樣子,就是這個本性的顯現。這就叫做性起。所以不要搞錯了,以為緣起多麼低性起多麼高,緣起就是性起,性起就是緣起,問題是看你以緣起的因緣看,還是以性起的境界看,來定它是緣起還是性起。由這一點我們就會了解到,為什麼我們通常把釋迦牟尼佛講法叫做,一個概念名詞叫做什麼?叫做設教。明白吧?說諸佛菩薩設教度化眾生,施設教法,就看你怎麼說。

怎麼說怎麼會,來定這個緣起和這個性起。所以由此呢,我們也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一下對比。對比是怎麼對比呢?也要感受一下,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宗教儀式,虔誠的這種形象,乃至佛法不可思議的這種威德加持,諸佛菩薩的顯現靈驗呀,往往容易我們忘了一個層面,就是佛法的先進性。《華嚴經》裡面講的所有的這些境界也罷,思想也罷,乃至說成道理也罷,都是帶有無比的對於這個現實世界解釋的先進性。很多時候我們是顧及不到這一點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流於信仰佛教,反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像流行於民間的這種迷信一樣的。這也是這次我們講《華嚴經》,這為什麼?就是我們要把佛法的先進性、引領性和真正解釋這個世界的這種高尚性呢,要把它給帶出來。這也是一種設教。

所以現在我們看啊,你看我們通常講的緣起叫做什麼緣起呢,我們現在最多說的,比如說你業障,你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要好好兒地持戒清淨,這都屬於業感緣起。業感緣起,我們常說「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我常講到這個輪迴的時候呢,會講到這個業力甚大,什麼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經典裡面就是信手都(拈來)。所有的宇宙萬法都是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的驅動,這為什麼?都是由於業感的召。大家聽這些詞兒,業、感和召,這樣的驅動力來進行一切萬法的這個運動節奏。所以為什麼叫感召感召呢,你的心一發,這就叫感。召感來的這個外在的這種一切的因緣境界,這就叫召。感召,感召來的時候,就說明這個因和果呢合作已經現前了。

所以呢,不論是有情的四大色身,外在的山河大地,山川河流,都是由業力作為原動力,來進行發展的。我記得我講《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時候,不是就講到業力嘛。輪迴中還給大家介紹了很多業,什麼滿業呀、引業呀、定業呀、不定業呀、善惡業呀、身口意三業呀,都叫做業。但凡你起心動念,這個行為,思想。可是現在我們把它解釋為說,比如說三千大千世界,咱們這裡南閻浮提三千大千世界,它也是由於宇宙萬法的緣起,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都是由業感顯現的一大緣起。所以這個法,它是有最大的利益是什麼呢?大家發現了嗎?最大的利益是就是讓人幹什麼?斷惡修善,這個法,這是公共法。我們今天講了,雖然我們今天好像說業感緣起是把它放在最低位,可是不要忘了這也是根本法,讓人斷惡修善。

但是,發現了沒?有的人喜歡深度思索,知道吧。深度思索的時候呢,好提問題這就可以,他會提出來,雖然讓我們斷惡修善,但是他必定說,既然說輪迴,輪迴的本體是什麼?你說業感緣起在主宰輪迴的成住壞空,正報依報,那麼輪迴的主體是誰在承載這個輪迴的轉化呢?這個時候就需要進一步提升。為什麼佛陀設教設教,我又給大家講到設教這個詞兒了,進一步提升就是,再進一步施設一種教法。當然這個設教不是說沒有的事兒我把它拈來,假的弄這麼一套啊,是他巧妙地在我們現實世界中設,引你上道兒。一切的佛法都是為了引你上道兒。所以再設教第二種說法,深化了一層就建立了什麼啊,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對吧,這是前六識。還有第七識末那識,認為有我的存在,錯覺。還有一個識叫做阿賴耶識。好了,這就把前一個問題解決了,對不對?阿賴耶識建立了輪迴的主體,就是阿賴耶識在藏種子嘛。我們造的業藏在裡邊,下輩子再發揮種子嘛。每個人的阿賴耶識,就是每個人的遭遇,每個人的因果,每個人的前生後世。這是,誒,這個說法,好啦。

可是大家要知道,這個阿賴耶識特別容易被我們誤以為有我,佛陀當時講的時候,就提前就給我們說了這個,打了預防針了說。哎呀,本來我不想說這個法,給凡夫也不能說,甚至給二乘也不能說,為什麼,他們一下兒就認為有個我。所以說,他說「我與凡愚不開演」,說「阿陀那識甚深細」。阿賴耶識又叫阿陀那識。說太細微了,他根本搞不清楚。但是呢我們還是知道了這個法說,內變根身外變器界,說萬法唯識所現。我再跟大家討論一下,萬法唯識所現啊,唯識所現的這四個字裡邊,最重要的是哪個字?(眾:識),你看吧,無一例外,就錯了。(眾:現),我告訴大家,萬法唯識裡邊,最重要最容易得益、最容易讓你得禪定受境界的,是「唯」字,知道吧。

「唯」就叫不二法門。為什麼說唯呢?就是你不要認為有我,不要認為有外在世界,不要認為有能認的主體,萬法唯唯就是說,只有唯有佛性,唯有緣起,唯有性起,唯有本來面目,唯有一真法界。一切的你把這個唯字能給鎖死了,那麼你才真正了解到,什麼叫做唯識,叫八識二無我呀。那你看我們現在為什麼說,你看這釋迦牟尼佛老早就,明明告訴我們學了這個法就會這樣兒,我們依然還是這樣,大家說,哎呀,唯獨有識,有現。最重要的是唯。可是我們走偏了以後,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啟建了阿賴耶識緣起啊,可是深度思維的人又出現了,為什麼呢,他說,既然阿賴耶識是緣起輪迴的對吧,那它應該是一個什麼呢,染的,對不對?因為它是種子,都是染污不淨,縱然有一些善法種子,但是它是還是帶有執著性的,還是帶有我的性質的。我在做善法。

所以你這個生滅法、染污法,一切種子都是變現的成果。那麼,證悟的境界怎麼辦呢?聖人的清淨解脫種子,從何而來?怎麼辦?這個深度思維的人,就無漏法你是怎麼在這個有生滅的有漏的阿賴耶識裡邊,無漏法出現了。說白了啊,就是說,好啊,你說阿賴耶識講輪迴輪迴,我承認了,我就是造業感果有前生後世,這個我確實明白。但你光闡述這一套體系,那我是修行的人呀,修行的人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一我一念萬緣放下了,我入到這個無相之境了,這從這兒怎麼說呢?你要給我搞清楚要說明白,這是釋迦牟尼佛設教。你比如說唯識裡面講到轉識成智,轉識成智啊,大家聽過這個詞兒沒有?就修行的成功了以後叫轉識,識是染污的、煩惱的、分別的,叫識。智呢是平等的法性的,叫轉識成智。

那我現在就問大家,轉識成智怎麼轉呢?轉識成智怎麼轉?現在我們不在講淨土法呀,就是一個?就是一個,問題是你既然是一個,怎麼叫做識和智呢?你說這個智是有智轉呢?還是沒有智轉呀?已經有智了,本來就有智了,還要轉什麼呢?你沒有智的話,你沒有這個東西,你能轉出來嗎?所以這時候又要講到這個「設教」這個詞了,明白嗎?設教設教,叫施設教法。如果你這個人你的業感緣起就能夠直通法界了,業感緣起就後面的就不需要,知道吧。好深度思維的人他要講到,那只好建立阿賴耶識緣起。所以這些法我們也要了解啊,這是開顯心性的啊,不是增加戲論的。所以大家在這個上面要知道,這個緣起,都不是《華嚴經》講的法,都不是《華嚴經》講的法,都是剛才講的同教一乘中有因有果,因緣相互作用,這個事物互做增上,有前有後才叫做緣起。

所以在這樣情況下又有了第三種的設教,就叫做真如緣起,這個我就不用太講了,因為曾經給你們講過了,《楞嚴經》裡邊有一個叫做什麼,如來什麼?如來藏。它就把萬法所有的一切的這種一致性本來就都叫做真如實相。佛性,本具的這個,如是我聞,如如不動,就是這個。然後把一念無明,就是由於一念,我們不是常說了一念無明從哪兒來的嗎,說,誒,無量劫中來,一念無明啟動了,就像我們睡覺一樣,不知道哪兒來的,反正睡著了。然後一念無明啟動了,終於把這個真如實性呢,給妄想分別背覺合塵成生滅的現象世界。就是,依據就是說,因為你不知道這個真如本來就是真如,然後你才起的妄想。很多聽得又聽不知道。我給打個比喻啊,怎麼不知道,這個我剛才講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咱們說佛教裡面講到的一切法無我,是這個意思吧。

那你說我們天天說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我,剛才那會兒大家聽法的時候啊,我講得這麼好像呼來喊去的,大家聽得,呦,這個眉目傳法的,你說剛才那會兒誰想起有我了?有你嗎?有一念嗎?我堅信反正我是沒有一念,哎呦,宏海,我是宏海,沒生起一念。大家發現了嗎,本來就沒有我,一直是沒有我。什麼時候出現我的?誒,我告訴大家,你要知道一切法無我的時候,大家一起,哎呦!真的,我哪兒去啦?要無我。這個法就是這麼來的。所以,真如緣起根本無明就是不知道真如就是真如,一念起來還要從真如回到真如。第三重叫真如緣起。由於根本無明轉成分別對待,所以平等的佛性就成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成了生滅的宇宙。

所以真如緣起的先進性就是又推進了一層,不但有染污還有解脫境、如來藏妙真如心,這個就又具備得更加完善。可是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三種全部都屬於同教一乘。為什麼叫同教一乘?大家發現了麼你看,業感緣起,由能造的人和所造的業,有因緣,對不對?那麼這個阿賴耶識緣起,阿賴耶識不是能藏所藏嘛,能藏種子嘛,所藏的這個,我造的業藏在阿賴耶識,那麼這個時候它就叫能藏,再發揮的時候,它就叫所藏,它是能藏所藏的對待。真如緣起,既然有真如作為本體,那一定就有虛妄的另一方面出現。這都屬於同教一乘。所以大家現在開始理解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一證到佛境界的時候,就不想講法了,能理解了嗎?那好,既然理解了,那我們的法界緣起呢,上午就到這裡,下午是幾點開始來?下午是一點半時開始是嗎?下午一點半,我們繼續講《華嚴經》的經前略講。

好,請大家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我們下午再見。

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觀一切法都是清淨無染的

這依法界觀,觀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清淨的。你這個觀念...

棒喝透出華嚴五教

宋朝徽宗皇帝的時候,有一位丞相把各宗各派的長老都請...

宣化上人:華嚴經所在處就是佛所在處

華嚴經,也就等於虛空裡邊的祥雲,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華嚴字母的殊勝之處

華嚴字母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承,已成為佛教梵唄的一顆明...

夢參老和尚《覺林菩薩偈》講述

覺林菩薩在《華嚴經》是十林菩薩的第九位。凡是印《地...

星雲大師《修學華嚴的利益》

修學華嚴宗,或受持《華嚴經》,能得到諸多利益,所謂...

「華嚴九心」說顏回

在佛法的修學中,尋找善知識並如理依止,成為入門一件...

持誦《華嚴經》的感應,到底有多麼不可思議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菩提樹下...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沒有僧寶,二寶居士能獨立存在嗎

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二寶居士就是指信佛、信法...

南懷瑾老師談睡眠

根據醫學和我的體驗觀察,一個人真正睡著覺最多隻有兩...

眾生最大的也是最難斷的貪

柏林禪寺在唐朝出過一個偉大的禪師趙州從諗禪師,他的...

餓鬼道之苦

看第二個。餓鬼的苦,我們看這個飢渴寒熱,刀杖驅逼之...

寒門佛子成就六祖慧能祖師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正念應供

過去佛陀在婆羅園弘法時,一天,著衣持缽入婆羅村乞食...

出家人托缽意義何在

出家,乃出離俗家牽纏雜務之束縛,以期證悟無上菩提為...

善人楊自懲的故事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

不求萬事如意,只求萬事如法

奉勸各位,在社會裡邊,不要熱衷名利。名利好比過眼雲...

如何處理做義工與念佛修行的關係

問: 學佛人如果想依教奉行,把念佛排在第一位而無暇參...

羅漢的含義

我們常說的羅漢實為阿羅漢的簡稱。為聲聞四果之一,如...

略記一代高僧明學長老的慈悲與智慧

明學長老德高望重,慈悲為懷,平易近人,心胸寬大,大...

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受到什麼樣的熏習

你要想成道,想斷煩惱;你想精進,想多念念佛、多拜佛...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

問: 請師父開示,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

欲報父母恩,應當一心念佛,代父母懺悔業障

汝兄立田,天姿甚好,惜其未學。然已大半輩子過了,無...

信心就像如意寶稀有難得

談這個信心的功能作用,我們也常常會引用《華嚴經?賢...

【佛教詞典】二種忍辱

(名數)一、非眾生忍辱,於風雨寒熱等非情法之迫害而...

【佛教詞典】一字破多

密教所立十六玄門之一。與「多字破一」相對稱。密教解...

【視頻】慈悲忍辱菩提心

慈悲忍辱菩提心

【視頻】慧律法師《能見之性,是心非眼》

慧律法師《能見之性,是心非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