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惟賢長老《佛教哲學的現實意義》

惟賢長老  2011/09/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一、現實的定義

現實的定義:顧名思義,現,就是現在;實,就是真實。說現在,既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雖然它和過去未來也有聯繫,但我們說的是現在。實,是真實,就是說這一個境界不是幻想的,不是臆斷的,不是空洞的,這就是現實。哲學上講現實,科學上也講現實,但是佛教所講的現實,既有理解,又有教義,還有實證。從認識到實證來了解現實,這就與科學、哲學所講的現實不同,佛教講實證,這個實證是世尊自證的境界,由自證境界流於言教,流於言說,這與其他學術不同。

(一)佛教的世界觀

對於佛教來講,世界分為三種:

一種是有情世界,也叫做眾生世界。三界五趣、流轉生死的世界都叫做眾生世界。有情世界,佛教講得比較寬,不但是人,還包括動物,與植物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聯繫的整體。

一種是器世界,指一切眾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因國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納眾生居住。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從微觀到宏觀。微觀,在佛教上稱為微塵、芥子,科學上講的分子、原子、電子、粒子等,這是微觀世界。宏觀世界就是以微觀世界為基礎而集合起來的一個星球、一個世界。從佛教來講,一個日月星辰照明就是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由此推論,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就像現在天文學講的,一千二百個恆星組成一個銀河系,有若干個銀河系,有無量無邊的星球。

一種是聖者世界,即是淨土,指修行人淨化了心靈,經過修行後進入賢位、聖位。小乘為三賢四果;大乘為三賢十聖,就是菩薩行;地前因位菩薩叫賢位,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乃至證得究竟的菩提果位就是聖位。《華嚴經》上講的菩薩修行之五十二位階梯,就是從賢位到聖位,從因位菩薩到果位菩薩,乃至等覺、妙覺,這些都是聖者世界。同時在佛教來講,有幾種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凡聖同居土就是凡聖交叉,有凡有聖;方便有餘土就是聲聞、獨覺所居,修解脫行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菩薩所居;常寂光土就是佛的法身所居。分析得很詳細,很有等次。

以上所介紹的是佛教對於世界的看法,有有情世界(眾生世界)、器世界、聖者世界。這些世界面對現實可證、可觀察、可了解,由現證因量而知就可推論。所以過去有人認為,佛教亦宗教亦科學亦哲學。原因就是:說它是宗教,是因為它有信仰,信仰三寶,信仰因果,類似宗教,但卻不是一般宗教。一般宗教講神權,講上帝,講真主,講神權統治,佛法不講這個,它信仰三寶,信仰真理,是正信。說它亦科學,因為佛教講實證,講因明、現量、比量、聖言量,有分析歸納,符合科學方法。佛法也是哲學,講思辨,佛法的哲學除思辨外還有實證。但說佛教完全是宗教、完全是科學、完全是哲學,也是不對的,一般意義上的宗教、科學、哲學都不能包括它的內涵。所以說佛法是真理,有最精深博大的教義,境界很高。

(二)太虛大師對現實的定義

從佛法的修持來講,不管是聞思修三慧還是戒定慧三學,都是很實際、很現實的。三慧就是三種智慧:聞慧、思慧、修慧。聞慧在三量中稱聲量,也叫聖教量,由音而入,由音聲而了解。思慧,一般講就是比量,由推度而知、觀察而知、比較而知,得出結論。修慧,就是通過實踐,達到實證境界。佛家的實踐方法就是戒定慧、八正道,當然進入菩薩位次後的實踐又要廣大一些;在修中由於內心的自證境界,就是真現量。這個現量是如何產生的呢?由根本智產生。入真見道後,一般來說就是開悟,就產生根本智,這個根本智離言說,絕百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不可思議的。基於佛陀的悲心,為了方便接引度眾生,由根本智建立教法,就稱後得智。

太虛大師有本著作叫《真現實論》,原名《現實主義》。我在漢藏教理學院讀書時,太虛大師親自給我們講過,他在解釋「現實」的定義時,有這麼幾句話,對「現實」的四種甄別:

一種現變實事

二種現事實性

三種現性實覺

四種現覺實變

現變實事:我們看見眼前變化的現象,一切現像在眾生境界,分別多,執著多,什麼都要分別自他、人我、男女、尊卑、上下,劃出若干鴻溝,眾生就片面執以為實,引起貪求。但在佛法講,一切都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是變化的,沒有實性。所以現變實事的「實事」,眾生執以為實,佛法就認為是幻現。執以為實就顛倒妄想,攀緣追求;幻現就可以拋棄執著,達到《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的境界。

現事實性:現在的現象裡面,從它的變化來看,不是常存的,不是自在的,不是有主宰的,是變化的。因此它的真實性質是空性、真空之性、諸法實相之性;在真空中有妙有,妙有中有真空,即《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一種辯證統一的觀點。這種空性要怎樣才能知道呢?

現性實覺:必須經過修行階段,由聞而思、修止觀,就可知道空性。唯識修四尋思觀、四如實智。經過加行位,進入真見道位,就可以了解諸法空性,這就是現性實覺。這是經過實踐得來的,不是理論上的,只講理論稱為佛學,不是學佛。真學佛者必須親自實踐,經過修行階段,才能達到現性實覺,得到真實的覺悟,達到悟性境界。

現覺實變:覺悟以後,再反過來,看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一切如幻如化,分分清楚。所以菩薩在修行中不執著,隨緣度生,方便度生。這是後得智引生的,叫現覺實變。

這是太虛大師在《真現實論》裡對現實的定義。我覺得解釋得很好,層次很清楚,從理論到現實,又從了解到實踐。

太虛大師還作了一首詩:

【佛法欣聞坦蕩途 人人在握有靈珠 四邊莫觸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無】

這是鼓勵新青年:你們聽到佛法,走上了坦蕩、光明的道路。為什麼?人人在握有靈珠!我們每個人都有靈珠,靈珠就是心靈。明心見性,就是指找到這顆靈珠,常人的靈珠就是被灰塵、塵埃蒙蔽了,不能發光,現在我們就要經過修持,把靈珠上的塵埃拂去,使它發光。

「四邊莫觸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無。」知見上去掉常見、斷見,從因緣生法來了解一切法當體即空,這是第一義諦,就可見道,見什麼道?中道實相。中道實相就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從真空到妙有,從妙有見真空。所以說「中道何曾落有無」。

從太虛大師關於現實的定義,從這首詩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到佛教對現實是怎麼解釋的。以上就是簡單所講現實的定義。

二、佛陀的現實觀

(一)出家的原因

那麼佛陀對於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偉大,他為什麼出家?一般人對出家沒有正確的認識,根據歷史的記載,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

1.觀察人生

人生不夠滋味,生下來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加、無常變化,因此生起厭離心、出離心,尋求解脫之道。

2.樹下觀農

當農夫拿犁頭把泥巴犁起來的時候,蚯蚓被翻出地面,在地上翻滾,樹上的飛鳥馬上跑去啄食。世尊生起悲心,他看到人生現實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狀況,眾生都在痛苦之中,痛苦不堪。再加上世尊對當時印度的等級制度也非常不滿,印度的等級制度十分森嚴:婆羅門等級最高,掌握神權;剎帝利擁有政治權力;吠舍屬工商階層;首陀羅相當於賤民,連貴族衣服都不敢踏,受壓迫,受歧視。世尊本人誕生於王族,他同情平民,認為這種制度不平等,不自由。面對現實,覺得生老病死,一切無常,生起厭離心。

「樹下觀農」以及印度社會的不平等制度,使他生起大悲心。厭離心和大悲心是學佛的中心思想。從解脫行到菩薩行的中心思想就是出離心和大悲心,也叫廣大心,也叫菩提心。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原因。世尊出家的根性和智慧與眾不同,是很有智慧、很有根性的。

我們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出家是因為婚姻、生活貧窮等問題,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要認識出家的真正意義,就要看世尊出家的原因。後來的弟子出家就是學習釋迦牟尼佛,常隨佛學嘛,是根據這個主因,而不是因為婚姻、貧窮等問題而出家,不是那回事,那些都是錯誤的觀點。釋迦牟尼佛面對現實既有出離心,又有大悲心,要解決現實問題,廣度眾生,這是世尊之所證。

(二)世尊之所傳

世尊由根本智證空,由後得智觀緣起,之後,建立經教,有三藏十二部教典、八萬四千法門。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實叉難陀譯本)中說:「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這是什麼意思呢?如來的真如境界、法性境界、實相境界,一切眾生都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佛性平等。佛是已成佛,眾生是未成佛。法華會上,常不輕菩薩見人就拜,別人罵他他還拜,別人打他,他跑得遠遠的,還拜,他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他拜的是佛,為什麼呢?眾生是未來佛,他尊重。佛法不分什麼男女、大小、尊卑、貴賤,佛性平等,眾生平等,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愛護。

那麼在《法華經》上是這樣講的: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為什麼出世?是個大事因緣,就是為眾生開示悟入佛所證得的境界:諸法實相。也就是佛所講的真現實的道理,使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要有這個智慧。為了這個大因緣而出現於世,這是一個公案。

另一個公案,就是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供奉金色缽羅花,佛得到花後,拈花示眾,大眾默然不知所得。此時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於是當眾宣佈:「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與摩訶迦葉。」

這是個禪宗公案,正法眼藏、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是個什麼法門呢?就是宣示在現實中的諸法實相、緣起性空的道理。諸法緣起,當體即空。這就是佛傳的心印法,由迦葉尊者在西天傳到二十八祖,第二十八祖即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說過一句話:我到中國來只是為了找一個不受別人迷惑的人、一個真實有智慧的人、一個可傳法的人。後來達摩傳法給二祖慧可,並代代相傳至六祖慧能,此時禪法在中國就盛行了,成為中國八大宗派之一:禪宗。

禪宗的特點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且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參禪,就可以悟道。行住坐臥,搬柴運水,都可以行道,都可以對現實的真理,以平常心悟道,不脫離生活,不脫離現實,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安詳寂靜。人到此境界就能智慧提高,就可以正確對待學習、工作、社會、國家,所以禪學現在流行海內外。

以上所講都是世尊所傳,傳的什麼?宗下是他傳的,教下也是他傳的。宗下,是禪宗所講的,參空,見真如;教下,就是講的教義、緣起。而這個宗下、教下都是面對現實而言,不是離開現實而說的,不是一般人所誤會的以為佛法是玄學,是空洞的,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它不同於普通的哲學。

三、佛教的基本教義

(一)緣起論

佛教緣起論說明一切事物和現象,不管精神的、物質的、社會的、自然的,都是因緣生,離不開因、緣、果三個字。一切現象生起來會有果,果生起來離不開因,離不開主因也離不開助緣,不是無因生,不是自然生,不是偶然生,是因緣生。世間上沒有偶然生、自然生的事物,都是有因緣的。這個因緣當然有善的、惡的、無記的、染污的、清淨的不同性質,性質不同的因感性質不同的果。

因果定律,非常嚴謹,時間長,空間寬。時間長,通於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世也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世也有過去、現在、未來,相續不斷。從空間來講,緣外有緣,無盡無邊。因為這個緣生法,彼此相望,相資相助,互相依存,不是孤立的。所以佛教經典《華嚴經》的法界觀講: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有大,大中有小。從數量上講,一多不能分離。從形象上講,小大不能分離。所以,一粒微塵可觀大千世界,一滴水可知大海,一朵花可知整個世界的自然現象,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這個現象叫緣生法,而這個緣生法是怎麼生起來的呢?萬法唯心。

萬法唯心和因緣生法是佛教教育中的主要兩點。「應觀法界性,一切由心造」,「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都離不開「心」,離開心就沒有「法」。佛教所講的心,不是一般心理學、哲學講的心。佛法講的心是心物的總和,有心就有物,有正報就有依報,不能分開。有諸內必形諸外,外與內不能分開,這是總和的觀點,這就是佛法所講的「心」,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要點。一切唯心,一攝一切,一心攝一切法,一切法入一心。以事物的互相聯繫來講,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見大,大中見小,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這些道理從微觀到宏觀都是一種客觀真實的存在,不是離開現實來講的。所以緣起論這個論點很重要,是佛法的基本論。

佛教有六大緣起:

1.業感緣起

講業報,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個果,現在的條件成熟了現在受,條件不成熟後世受,條件再不成熟,後世以後的後世還要受,那是逃不掉的。業報,是信不信佛法的分水嶺。講因果,科學也講,哲學也講,但是業報是佛教所講,佛教特有的。信不信佛教的分水嶺就是業報論,業報是通於三世的。

2.流轉緣起

這就是佛教的生死觀。解脫生死,生死怎麼形成的呢?十二有支,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假如要解脫,無明滅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滅,佛家有個基本論點「此生故彼生,此滅則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是流轉還滅論。一個流轉,一個解脫,屬出世法,三乘所共修。

3.賴耶緣起

這是唯識法相所講的。唯識法相分析,有情有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眼、耳、鼻、舌、身是感官,對外。第六意識是既對內又對外,觀察、思維、分析、總和,為一種思辨功夫,是思辨認識、理性認識。末那識就是一種自私的東西,即「我執識」,執法為我,觀察一個事物有一個「我」,有人我、法我,就分出種種相,有種種分別、種種執著,乃至顛倒妄想。這就是末那識、我執識。禪宗講的打破黑漆桶,就是要把末那識斬斷,末那識不斬斷,你始終在生死中,在黑漆桶中。末那識斬斷後,就可以轉識成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後一片光明,大圓朗照,像鏡子一樣。

阿賴耶識是就染污位來講的,在凡夫位稱為阿賴耶識。為什麼賴耶緣起呢?就是在凡夫位,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就是潛在的功能,潛在的因,這種能,遇緣就發生現行:人生現象、宇宙現象、其他各種現象,現行後又熏成種子,即種生現、現熏種。沒有遇到緣,就是種子又生種子,種子相續不斷,叫做種生種,這種種現熏生,凡夫位就是染污的熏生。到了聖者位,就由聞法開始,熏習善法種子、清淨種子,轉變阿賴耶識的體,恢復如來藏,達到妙明真心的境界,就是如來的境界,就是大圓鏡智。所以賴耶緣起就是種現相熏,相續不斷。

4.性空緣起

觀諸法皆空,一切現象都空。證得諸法實相,叫性空緣起。

5.法界緣起

就是《華嚴經》講的法界觀。中國的賢首宗(華嚴宗),講法界緣起,就是觀察一切現象,一攝一切,一切入一,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見大,大中見小,都是互相聯繫的。法界就是包括一切法: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這都是一個整體,是互相聯繫的、是緣起的。

6.六大緣起

這是密宗所修的。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在密宗來講由這六大組成清淨世界、佛國世界,稱曼陀羅、壇場、壇城。這是佛菩薩所居的世界,是清淨的世界。修密的人,觀此世界,三密相應,達到即身成佛。這就是六大緣起,其定義就是即事而真,即相而見法身,即相而成佛。在事上證入佛道,見法身,叫即事而真。

(二)《瑜伽師地論》講述的四種真實

世尊根據對現實世間真實的觀察,世出世間結合,得出四種真實:

第一,世間真實。尊重世間習慣,各個地方、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語言、風俗、習慣、文字、藝術、禮儀等,凡世間上人認為是真實的,我們就要尊重這種真實,順俗成真。比如外國人到中國來,到了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若不尊重人家的習慣,人家就要反對、排斥你。

第二,道理真實。就是由各種現象,從現象論、本體論中建立的科學和哲學。科學從現象上來分析、來實證,哲學也是從現象上來追查它的本體,這都是講道理的。這兩種真實都是世間上講的真實。

第三,煩惱障淨智所證真實。這是佛家從理論到實踐,經過修行,淨化內心,使內心這顆靈珠煥發光輝,就必須要消除煩惱。由於消除煩惱而證得人空、我空,涅槃境界就證得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就是有漏之身已經得到解脫,不再受果,已出離生死。

第四,所知障淨智所證真實。這是菩薩所修的了。除主觀上消除煩惱,證得人空、我空外,還要進一步對所可了知的一切現象,消除疑惑、障礙,進入真實的道理,達到法空,證得二空所顯真實,即如來所證境界的真實:法性真如的真實、中道實相的真實。

這就是《瑜伽師地論》所分析的四種真實、唯識學上的「轉四智成三身」。佛法就是信解行證,信後必解,解後必行,行後才能得到受用,才能與佛陀境界、真如境界相契合,這是佛教基本教義的第二點。

四、面對現實世界的思考

佛法弘揚講究契理契機。契理,即要與佛教的真理相契合,不能違背佛法的優良傳統,不能違反佛教教義,這是原則性問題。契機就是因地點、時間、人物的不同,以及各種根基不同而施設教法,要與時代相合,廣行方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與時俱進。

我們來看現在的世界是怎樣的。就我們國家來講,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建設一個和平穩固的小康社會,這是我們國家的政策方針。拿世界來講,世界需要和平時代。但實際上,我們的國家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激發了某些人的貪心,形成權錢鬥爭,爾虞我詐,難免貧富懸殊,影響社會穩定。國際方面,強權主義為了爭奪世界,就從軍備方面發展,國防方面的預算很大,造軍艦、大炮、原子彈、核武器、氫彈等來備戰。中東地區民族宗教戰爭不斷潛伏著戰爭危機。

有智慧、有理性的人必須面對現實,要想出一個如何把社會淨化的方法。這一點太虛大師早在60年前就提出建立「人生佛教」。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居士根據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建立「人間佛教」思想,據此思想推動全國的佛教工作。現在不管大小寺廟、各個佛學院,都是據此思想推動工作。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做人要完成人格,要有道德;在完成人格的基礎上,再結合菩薩行,以大悲心、大智慧、大願力,以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從各種方面來淨化人心,淨化世界。在各個階層,不管文化界、教育界、宗教界、工商界、軍界、政界、經濟界,都能夠根據此思想,發揮此思想,使社會淨化,人心淨化,這樣就可以制止社會的動亂,使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建設,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

這次我在三亞開會,會上提出四和:和睦、和諧、和平、和解。宗教界要和睦,社會要和諧,世界要和平,祖國統一要和解,這就是根據菩薩精神所講的「和」。菩薩大行重在「和」,僧人講「六和合」,和諧的意義很高。所以太虛大師提倡在人生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菩薩行,來淨化人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但此莊嚴,不是形式的莊嚴。《金剛經》講「如來說莊嚴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來說此莊嚴,不是形式的莊嚴,而是內心的莊嚴,內心結合形式,才是真正的莊嚴。

內心和諧,內心淨化,就會做到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和諧相處,這是真實的和諧,做到這些必須要有菩薩精神。所以面對現實,在我們國家來講,必須實行人間佛教的理論,以人間佛教的思想為指導,在做人的基礎上修菩薩行,淨化人間,從而促使社會、世界和諧,這是我們的觀點和行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無盡大悲 矜哀三界——宏海法師浴佛節開示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是農曆的四月初八,是我們大...

在生命當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

破妄顯真─妄想是很抽像的,我講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大...

你不發願的話,修行就會進進退退

問: 請問一下:師父提到第七意識對過去沒有興趣,對未...

聖嚴法師《辦公室哲學》

通常,一個辦公室裡總是有不同部門的人在一起工作,每...

如何花錢花的有意義

在現今社會上,有一些人的生活過得非常奢華,出入坐的...

寺院過堂儀軌及意義

在齋堂裡,不可在中堂走動,保持安靜,關閉手機,端身...

《地藏經》最能解決現實生活問題

地藏王菩薩的法過去講的人很少,一般人以為《地藏經》...

送接灶神的意義和儀規

一、送接灶神來歷 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二十三日,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推薦】誘人的菜名背後 都有一個殘忍的故事

有一種花鱸魚,耐熱最久。湯鍋裡面正在加熱的時候,它...

昌聖法師談人生的四種境界

人有四種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階段;二是...

天人果報的缺點和優點

天人的身心果報,我們從經典上跟祖師的傳記,得到兩個...

判斷「生滅心」與「不生滅心」的方法

這一段是講到我們凡夫的現前一念心識,這個真妄不二的...

要正確的憶念娑婆世界

我們這一塊應該準備什麼東西呢?按照《念佛圓通章》的...

徹底斬斷娑婆想和發願來生矛盾嗎

問: 我們經常說要徹底斬斷娑婆想,與彌陀誓願無間隔,...

遇到逆境時,應存三種觀想

我們看第三段的歷事練心,轉逆緣成菩提道。我們先念一...

只此浮生是夢中

許多時候,一些從事演藝工作的人,不覺都會發出對生命...

肆意口業,墮畜難言

不誠實的人你就被人瞧不起,你就是再富貴,由於你不誠...

生存沒有絕境,只看你肯不肯

大海邊,一家漁民陷入了絕境之中。嚴冬來了,海風掀翻...

你念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問: 請教法師,《了凡四訓》消業障,福報現前,做得...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彎腰,是為了昂起頭

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總,腰纏萬貫。他很久沒有坐過公...

真如本在自心,佛性即在自心

過去,有一個人專門雕刻夜叉羅剎,他天天要構思、仿真...

十善業道之不偷盜

《地藏經》云:「若遇盜竊者,說貧窮苦楚報。」 世間上...

大安法師:修學淨土是否也需傳承

問: 有些人說修學佛法,沒有傳承不能成就,請問修學...

【佛教詞典】天神

(天名)梵語曰泥縛多Devarā,為梵天,帝釋等一切天眾...

【佛教詞典】多阿摩羅跋陀羅

(雜名)Tāmrapattra,譯曰藿葉香,亦銅葉。名義集三...

【視頻】絕美極樂國

絕美極樂國

【視頻】許俊華《隨喜自在念佛》

許俊華《隨喜自在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