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017/10/1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九講)

好,我們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各位學子們,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請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我們今天是《金剛經》的第九講。每次開始,我們都要希望大家合掌端身,三稱本師,這樣開經偈,然後再念皈依。也有的善友建議說這個時代,而且在網上講法,為了更方便的接引大眾就不要這樣的太宗教化、儀式化覺得有點刻板。後來我想想,不敢太苟同。就是說拿我自己這種下劣根性來講吧,雖然講《金剛經》是說得好,但是如果再缺乏了我們恭敬、虔誠、提正念這樣的一種方便的話,很可能就是空性也沒有悟到,甚至連感覺也沒有,最後把僅有的一點點皈依心,清淨念都收拾不起來了,所以反而弄巧成大拙。所以我想請大家也堅持,而且我這個執著也是越有人這樣說,我就越要回歸我們傳統,要回歸我們如法如律。心地上你怎麼悟都行,徹底的往開了放,往平了抹。但是在心地悟的過程中,並不是說我們行為上放開了瀟灑了,似乎你的心地就瀟灑的快,很可能是成反比的。這個給大家說一下,就是你越虔誠、越恭敬、越凝神靜慮的來聽,很可能跟這個空性悟的速度是成正比的,就像印祖講到說「竭誠自可轉凡心」。其實講空的這個《金剛經》也是如此。

好,那我們在上一講,講到說對於這個章句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淨信的人,就是諸佛菩薩都能夠從外能夠知見他內心的無量無邊的功德,講到這裡了。今天開始我們要了解到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功德?佛講到說「何以故」。好,我們先把這段經文,大家一起來聞熏一下。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我們來看這一段,由此首先是提出來最著名的四相:人、我、眾生、壽者。這裡講到的說「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說我們活的好好的,大家每天都在盡量生活,希望能夠實現理想,能夠幸福平安,這不都是為我服務的,為我所而生起的願力、理想。你說佛講的真理,非得說我也是假的,人也是假的,眾生也是假的,壽命、時間也是假的。所以為什麼信俗了就不信真,談真就會逆俗,就是這樣子。

你想我們的這個「我相」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就很教理的來講,一句話:在色受想行識精神物質的結合體上,起了一念有「我」的心,這就叫「我相」。然後這一念起來了以後,就斷不了覺不了了,不斷的相續住在這個世間,就一直這樣作用,就有了「眾生」。有「我」就會有「眾生」,那麼有「我」和「眾生」的這種攀比,這個攀比就是說由他而感覺我,由我而認識他們。這樣的這種心理作用下就是覺得一定會有一個「我」,身體就是我的命根子,然後我會有一條命。

大家參究一下,我們常說我活著我有一條命,這條命在哪兒?所以這樣不斷的相續強化,有個我就稱為「命者」,也就是人,「人相」。由於有這個「人相」乃至包括我們佛法裡也講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但是大家要知道那是一個緣起法,本質上是如夢幻泡影的。可是呢,我們以為真的有一個神我,從這死了,從那生出來,每天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直至壽命的終結。乃至有宗教信仰的還覺得還會投胎轉世,這就叫做「壽者」。由於這樣的一種人、我、眾生、壽者一結合,再加上我們現前的一念參與進去,就真五花大綁了,把我們死死的綁定在「我」的這個幻想中。所以這裡才講到說,為什麼這樣的人有這樣的福德呢?就沖著他這個一念心,能夠相信沒有「我」。

後面大家來看還講到「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裡的「法相」和「非法相」,這就講到我們說的法空了,這裡有一個知識要給大家傳遞一下,因為我們破到「我」,是佛法的根本,沒有我了,佛就成。但是破我的過程中,有一種叫做「人無我」,就是四大五蘊組成的這個假我,以為真的有,所以要破這個「人我」。還有一種叫做「法無我」,就是我們往往把「我」破了以後,又執著說破我的這個方便法。

比如說你看《心經》裡面講到「照見五蘊皆空」,那就認為說五蘊法是真實存在的,五蘊法是空的真理,是一定有的,這也錯了。所以這裡大家看其實是什麼呢?是三種次第。雖然這裡不見「我」了,但是還以為有一個真實的、執著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之法,所以這裡才講到「亦無法相」。那我們再進一步,比如說你的心地調的還能夠再究竟一些,說五蘊之法也是空的,這就叫做「亦無非法相」。就是五蘊法也是空的叫做非法,但是你認為他一定是空的,跟執著「我」執著「五蘊」是一樣的執著。所以這裡才講到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大家來看何以故呢?「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所以這句話講的就是,不見有一個真實的「我」叫做眾生是空的;「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不見有一個真實的法,那麼這就叫做法也是空的。「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這是什麼呢?不見非法,就講到空也是空的,也就是不但破了「我」,那麼破「我」的這些法也得放下,最後成佛的頂點也得擺平,這才叫做真正意義上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所以大家看,為什麼在這兒從理論思辨上我們理解,講這三種空根本的情懷是在於有「我見」。也就是說其實「我」一破,究竟都破了。但是由於有時候我們破到一半兒的時候,以為破了實際上沒有破,佛就把他差別相這樣做了一個講解。因為「我見」是所有眾生煩惱的根本,你在「我見」就是有「我」的情況下,我們會怎樣認為呢?大家發現沒有,一切的認為中離不開兩點:一個是以為都是有的正面的,一個是以為都是沒有的反面的。就叫我們說的斷見和常見,邪見的根本,最障道,這兩種本能的思考性,習慣。

所以這裡才講到說「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一切法都不取。那大家想想這裡我們應該還有一點突破性的認識,這裡前面講的如果執著四相的話,若心取相,那麼就有「我。人。眾生。壽者」。那怎麼這裡講到的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都是著我。人。眾生。壽者呢?因為如果沒有「我」誰去執著法?誰去執著非法呢?所以實際上根本上就是從有「我」開始起動了煩惱,所以這裡我們的常態中就是這樣的。從教法上講到這四相,其實都是「我相」,「我相」他是一個假相。

大家再悟一下,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我有一條命,這條命到底在哪?哪能算這條命?可是我們就在本有的清淨心中,就徒生起來這樣的一個「我」執。有時候我們講到人家說多此一舉,我們這叫多此一我。那佛在這裡又鞏固這種決定的信心,這段跟前面講到一念淨信是連著的,為了鞏固信心才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因為你要是取法的話就屬於有執著,「取」嘛。那麼你「不應取非法」的話,大家想「取非法」是個什麼概念?就認為真的有一個,一切都要捨的這樣的一個法,所以叫非法,所以這恰恰就是一種捨。「不應取法」叫做取,「不應取非法」叫做捨,取捨之念一起動,你能捨掉什麼呢?都在取中。所以這裡講的真正的取捨之念都能夠捨了,最後捨到沒有一個取,沒有一個捨了,這才叫做「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所以大家看我們聽聞《金剛經》,一方面對這個「空性」的理解越來越圓滿,越來越立體,越來越破除迷信。另一方面,確實對於「空性」的理解他不是一個渺渺然的東西,他是真真實實的一個現前、清淨,他一直就在,我們也沒有失去,也沒有得到,他就是這樣子的。我們也沒辦法把他弄錯,也沒辦法說這才是對,沒有對錯。所以我們一般的執著,就像修行的一個「前方便」中的體系,我們一般覺得有執著了,然後再破執著,結果在破的執著中又起執著,這些只能說稱之為「前方便」,都沒有入真修。就是你識不得路頭,不知道這個不取不捨,這才叫畢竟空、中道、佛性。

所以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事,這段時間因為講《金剛經》,回了普陀山,雖然事情碎片比較多,但是也不像在北京法務催的我一天就是被動的很,相對閑,在某些時刻倒是挺閑散自在的。結果那天呢,早上陪著師父們一塊兒出去散步,下了早殿,散步完了回來的時候,我就又心念把金剛這個空性給參起來了,就現前這個走的路中,看看前面走的師父,後面走的師父,左邊的這個海,右邊的山。就這麼參,正在參到覺得說到底是怎麼個回事兒呢?旁邊有善友突然間就冒了一句說:「哎呀,這個雨呀,」正好那幾天下雨嘛,說「這個雨呢,多也不行,少也不行。」為什麼呢?因為說多呢下多了就潮氣太潮了,受不了。不下呢,植被就乾巴巴的沒有油綠色。他借著這個雨來了這麼一句,被我當時聽見了,哎呀就覺得太妙了,多也不行,少也不行。所以大家看我們有時候為了不去執著,一念了《金剛經》以後,「我相。人相。眾生相」得使了多大的勁兒去不執著,結果最後有可能更加執著。當然這些執著還是有道心的人,可是他其實跟解脫是兩碼事。

從成道而言,當然我們現在來講確實有時候根器不足了,因為離心太遠了,我們這些心太粗了,實際上如果你使力氣去修,哪怕你修的很細還是一樣的。你不知道有多少功夫在用,但是還是人我四相在頓起,只有不取不捨,是真正的不著相。一任因緣自然自在,但是大家也不要搞錯了,因為有時候我們以為說隨緣自在就搞錯了,以為說隨業就叫隨緣,這就往往弄錯了。所以你看佛就說了,要「度眾生而實無眾生度」。我們往往就是執了度眾生了,就不知道空的沒有眾生,執著了空的沒有眾生了,就不去度眾生。說這可怎麼辦呀?一弄錯就這麼難。難難難,十擔油麻樹上攤,怎麼辦?告訴大家念佛呀!如如不動,依然修行。怎麼辦呢?「是人但念阿彌陀,便是無上深妙禪」。這個話不假。但是因為我們用情做佛事做慣了,特別是淨土的行人,我們有時候又想阿彌陀佛慈悲,又想我一定要往生,又擔心能不能往生?恐怕到時候接不接引?覺得我的信心過關了沒有?我念得好還是不好?誠心還是散心?這個計較呀。所以就成就了什麼呢?全部都散掉了,人、我、眾生、壽者就起來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句話的核心在哪裡?但念的「但」最重要。什麼都不要管,只管去念「南無阿彌陀佛」「但」念。連誠心、散心都不要計較,只管念。只要你「但」念阿彌陀,便是無上深妙禪。為什麼呢?就是不取於相,無我、人、眾生、壽者的當體境界。

所以說「不取於相」的乾淨度,要求太純粹。我們套用一個教法:像天台宗,大家都學過,以前講過「六即佛」嗎?六即佛講到最後,究竟即佛。所有的執著,一掃而光,說「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就是一切法都是佛法。本來就不動,從來就沒有動,一直是這樣。其實就是說的「不取於相」。天台宗的有個觀法叫做「即空、即假、即中」。也就是說一心三觀、圓融三觀,當體就是「既是假有,又是空不可得」。實際上假有可空,都由中道來把他統攝。統一切法。統一切法的時候就不需要使勁兒了。一切都是現成兒的,你還使什麼勁兒呢?

所以這叫做「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那問題是《金剛經》在佛講法的時候,已經到了後二十二年的般若時了。般若時的時候,大家聽了好多法。所以,佛的方便上說「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由於大家要依著「畢竟空」的這個意思,所以佛引證一下說,我常在比丘們講到,做這個講法呀,就像一個筏喻一樣,船筏的筏。在經典裡面也講過,當時說,就好比有的人被賊追逐著。這個時候沒有辦法,他趕緊把草編成一個船筏子,渡到彼岸。那麼到了彼岸以後,怎麼樣呢?就說河也得捨掉、筏也得捨掉。因為是「渡河」嗎?拿什麼渡呢?拿「筏」來渡。就像我們要了生死,拿什麼了呢,用佛法來了,但是這兩樣最後都得捨了。

其實比喻的非常妙!為什麼這個比喻非常妙?剛開始,以法來舍人,以空來捨有,慢慢的,人法都得除、空有都得淨。這才叫做「畢竟空」。才叫做「真相」。所以龍樹菩薩都講過說,一切法不生,般若就自然而然生了。這樣的因才叫做成佛的正因。所以這裡講到的,「如筏喻者」,太妙了!這個筏喻者。大家想想,這個筏喻者等於說雙保險。首先他是有法、需要法的時候,你是有法可度的。並不是在你還沒有得度的時候就得捨法。但是你得度了以後,並不是真的有法可度。就是這樣。「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當然,這個見解很多。像我們參考,比如說吉藏大師的一種見解。他說:比如說我們修善斷惡,這裡就以善為法,以惡為非法。還有一種見解是,以空破有。這個有就為非法,空就為法。這樣來講的話,就等於說,從究竟的層面,說惡法屬於非法,善為法。說最後連善法都得捨掉了,何況惡法,能不捨嗎?我們有時候講到談空了,覺得自在了,就不修善,不斷惡。結果,善法捨了,惡法倒是全提起來了。如果說以有為非法,以空為法的話,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智慧呀,菩提道呀,成佛的果呀,等等這些法都得捨,何況我們世間的執著呢。

理解不了,我們打個比方。好比我們去餐廳吃飯,今天吃一頓飯,怎麼樣呢?我連五塊錢的都不吃了,你認為我還會花一百塊錢去吃嗎?我頂多吃三塊的。或者換一種說法,我連一百塊的我都不去吃,你想我還會吃五塊的嗎?也是一種理解方法。大家自己去參悟參悟。

所以通過這一段的講解,大家都知道。後半部分基本上還是講「觀心」,從心地上來觀。就知道學佛就是要簡明純真、本來原始,這才叫當下,才叫真如實相。我們都被這個詞兒給嚇壞了,就以為不知道得有多遠,要多離譜才叫做真如實相。卻不知道說捨去了虛相,當體就是實相。

所以我想到,八十年代生人的話,應該還記得有首歌。「這樣飄蕩多少天,這樣孤獨多少年」。然後說「疲憊的我驛動的心已漸漸平息」。那麼最終的一句話說「終點又回到起點,到現在才發現。」可能我們真正悟道的時候,就是這個意思。由於驛動的心已漸漸平息了,所以說終點又回到起點,到現在才發現。我記得有一首歌裡這麼唱過。你看,這也是一切法都能夠表法,法無定法。

下面,我們再看一段。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這依照昭明太子的判,叫做「無得無說分」。那我們來學習《金剛經》,大家一定要有一個時刻準備,就是《金剛經》是始終圍繞著第一義諦,究竟理始終不放鬆,圍繞著來展開的。就是每一句,都是為入第一義諦的真理而服務的。非常圓、頓的一個法,直叫人成佛的法。就看我們的承擔力。

所以你看這裡,佛就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大家不知道怎麼看待這個「於意云何」,因為後面一直有。大家要知道是一語雙關的。一個就佛來講,可以說是叫做「試法」,試驗的試。另外一個呢,可以說是一種護法。當然從第二種護法上來講,剛才我們講的,就是說害怕我們用錯了心,就是誤入了方便而忘了根本。不能夠領悟佛的根本的意圖、義趣。

所以這裡「於意云何」就等於是一種護法。怎麼護的呢?他是從試法上來護的。為什麼呢?他就試試看須菩提,他依什麼來聽這個法,理解這個法,來用這個法。他是依情,依識來用呢,還是依智慧來用。所以叫「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就問須菩提。那大家要知道我們聽法,諸位也要面臨這句「於意云何」。大家聽聞,是以什麼心來聽。這段時間呢,我們就是有時候對於法呀,你相應,是以什麼心。是跟法相應呢,還是跟教相應。從某種意義上,我們現在理解,這個教跟法還是不一樣的。教就是這些文字、義理、道理。法呢,是心地上,不起心動念。所以說這裡的「於意云何」,大家也要會聽。

這又講到我這段時間回普陀山呀,長時間的不在師父身邊,因為回來了,也體驗一把做侍者的生活吧,也藉機我說正好是培培福報,侍奉一下師父,跟著師父出去參加法會呀,前後照料照料。結果,這也是在北京講法,諸位同修弟子們給慣的。這什麼都是現成的,不用考慮。只要一登座,請大家合掌。完了以後,大家一起迴向,什麼事都不用考慮,只管講法。這回了普陀山以後呢,不行。跟著師父出去,得我侍奉他老人家,所以一開始不習慣,連水也給忘燒了,背的包兒也給落在車上,用的時候找不著。那天,把他的房間給開了以後,直接就把他的房卡揣在兜裡,回我房間了,害得他一下午沒有電。後來就發了個心,說我得把這個圓滿一下,認真的學習。從出門,水杯的溫度調好,常備的果品呀,乾糧呀、再一個祖衣、海青。到了那以後,會場在哪裡,用餐在哪裡,廁所在哪裡。有法會的話,師父坐在哪裡,站在哪裡,發言稿在哪裡,寫了個單子。慢慢的總覺得說,我這一定能夠,至少算及格了吧。一定能夠侍師侍的究竟圓滿。好,結果被師父給加持了。那天在無錫,開一個理事會議。他坐在主席台,上了主席台以後,我就想想,這總得要大家散會了,那麼大家才離場嗎。我到散會的時候,聽主持人的口吻差不多了,那我就在旁邊就可以了。結果一困呀,打盹就趴在那兒,打個小盹,等到起來的時候呢,會倒是沒有散,往主席台一看,師父沒了。到處去跑,最後小跑的一路,跑出去人家已經上車了。還說你看:「你這當侍者要師父等你。」我這好慚愧呀,非常自責,又有點難為情,那回了山以後,向師父懺悔,頂禮師父,說:「這個心沒有用好。」結果我一頭磕下去,起來一看師父的臉,笑的跟這個中秋的圓月一樣,成竹在胸。哎喲,我心裡一下就怎麼樣啊,上當了!就在這個法上,再做的圓滿,但是你心地沒有往道上匯。就是你「於意云何」。你是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怎麼把這個事情,好像弄得你很有本事呢?還是在這過程中,你沒有取法,沒有捨法。一直心是平的。

所以大家看,任何世間法的事呀,你做的再究竟圓滿,如果心沒往道上,用這麼一念,那就是用錯心了。這就是你用情,用識在用,還是以智來用。「於意云何」。所以說這裡每一次,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大家也要生起這樣的一種正念。

那麼這一段經文,為什麼從這裡講起呢。前面我們不是講到了,說信般若的要一念淨信,屬於無所得信。無所得信,給大家講了說法也要捨、非法也要捨。但是,這裡最後一句我們剛才讀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都是依這個法才悟成就的。那說明這個法是可信的。可信的話,我們這樣一路聽來,他會心裡犯嘀咕,為什麼呢?

前面我們不是講到,不能以身相見佛、見如來。因為佛的無為法身不是以相來見的。那依照這樣理解的話,那釋迦牟尼佛,他一定不能夠以相來見。既然不能以相來見,那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得成佛道,也沒有這個相。給大眾說法也沒有這個相。那就說明沒有得證菩提,沒有說正法。可是問題是,現在釋迦牟尼佛又確實在菩提樹下,真實的成道,在鹿野苑確實給大家講法,確實是樹下證道,四十九年說法。所以這裡就問須菩提說「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就是說,佛真的當時在菩提樹下成就的嗎?如來有所說法,也真的這四十九年一直在說法嗎?這是破聽法者的疑情。結果大家來看,「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這是須菩提的回答。沒有真正可以得的菩提,也沒有真實可以說的法。

那我們要理解這個話,大家首先再傳達一個知識,就是說佛的三身,我們要理解一下。一會兒說成道降生在印度,一會兒又說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到底怎麼個層次分明呢?大家知道佛有法身,報身和化身,這我們都知道。法身比較難以理解,因為《金剛經》不好理解,就是因為他一直在講法身,無為法身,正法為身。那報身呢?我們見不到,因為他已經因果滿了,就因地所有的點點滴滴,一點兒的功德已經修得都具足了,沒有漏了,所以果報來酬這個因的時候呢,就極其莊嚴。只有這個應化身,那我們都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他屬於應化身佛,不是真佛。

這裡大家不敢理解錯了,一講不是真佛就以為說釋迦牟尼佛不是佛了。他不是報身佛,法身佛,是化身佛。既然如此的話,他的成佛之道,也是化現,是化現的證了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十九年說法也是化說的,化現地說了這麼多法,他不是真正的實證實說的。釋迦牟尼佛生滅,也是化生化滅的,非是真實的生,真實的滅的,所以說如來的身是無為的。就這個層面,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所說。」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化身的。那這是須菩提說「如我解佛所說義。」

那後面又講到說「何以故」呢,「如來所說法」,大家看這句,「何以故。如來所說法」,我們卡在這兒。這是說既然一聽說釋迦牟尼佛是化佛,既沒有真實的證佛果,也沒有真實的說佛法。這樣的人一聽又死執崖板,說哎呀,沒有法說,沒有果、佛可證,而否定掉他化現地說和化現地證,還是有的。所以這裡又講到「何以故。如來所說法」,是指的他化證化說的,這個還是有,如來所說法。但是你不能夠把它當作實法實證,故而說「皆不可取。不可說。」

這段我們這樣貫解一下,因為他比較繞,大家聽的思路清就可以了。行者一看就有化證化說又執說有法可說,認定佛有說。所以大家要知道,因為以為有說,那就一定會用語言思維斷不了。那麼我們一聽這個法,執取了佛真的說了法了,那這樣的話,你的起心動念又滅不了,言語也斷不了,心行也滅不了,這就成了凡夫了,所以這才說「皆不可取。不可說」。「不可說」就是你不要在語言上面打轉。「不可取」就是你不要在心念上面琢磨,犯思維,這都是識,非智。

大家看後面又講到說「非法非非法。」你既然不可取,不可說,那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真理嘛,實相嘛。實相你不能在有和無的這個語境下面去描繪。大家看這非法呀,從正面作用描繪就是非有。非非法呢,是從反面作用來講就是非無,非有非無那當然是不可取不可說。所以說「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這一套話就是這個意思。你聽到此就對啦,不要再往下想了。

所以大家再做一個觀心釋,你看為什麼這裡說沒有定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有內涵的。一個是我們一聽說沒有定法的話,就以為說沒有法。我告訴大家一切法,從另外一個層面悟,其實一切法都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但是你只要把心念定在哪個上面的時候,這就成了有法了。所以說你在現前的我們心法也就精神世界,色法也就是物質世界,所有的一切法外,你再單立一個有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才叫做心向外求。我們也不要離開現前的一切法外,又以為有一個決定的、真實的說如來所說的法,沒有。就在當下一切法中,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體就是這個境界。如來所說,沒有說,如來所說,還是在沒說法的法中。

所以大家來看從這個層面來觀照一下,當你有一個定法,有一個定境界,叫做正等正覺,定法叫做佛法的時候,就已經超出了佛的境界,超出了佛的正法。這需要我們從微細心念上去思察。由這一點能夠悟得到的話,你才能知道說,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不是從外得來的。只要你心裡沒有一個能所對待,因為我們一旦覺得真的有一個,決定真實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會對待為其他所有的都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把所有的法給排開了。所以心離開能所的對待,當體即是法,不用說的法,就是。所以說的這些。另外一個理解層面就是,我們通常就好理解了,什麼理解法呢。沒有定法,是因為說為了對病所設的藥,隨機而說的,由於眾生的種種根基,所以才說種種法,但是法無定法,你不要去執著,這是從淺白的角度來講,可以這麼理解。

後面一句話「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大家看這句話,就總結得非常到位,就是一切的賢聖,皆是體悟這個無為,大家聽明白,無為,體悟這個無為法,本來面目法而悟道的。那為什麼有差別呢?就是在這個無為法上,看你能夠無為到什麼地步。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就像往空中升一樣,有遠有近,往水裡面跋涉一樣,有淺有深。所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麼多的菩薩也罷,羅漢也罷,我們說佛也罷,為什麼有究竟,有的還沒到頂,有的還差點兒意思呢,就是因為他們對這個無為法,在上面有的還有一點兒點兒為,有的還有一部分為,有的還有一半為,只有佛徹底無為。

所以你看像如果這裡講到的「一切賢聖」。這個我們了解一下,如果是從小乘聲聞教法上來講,真正的賢,七賢位,其實還沒有入到無為法中,只不過是前方便。這個暫時想不起來了,回去查一下,什麼叫做七賢,從五停心觀開始,別相念,總相念,暖,忍,頂,世第一,這叫七賢位。從入了羅漢果的預流位,下面還會有這個內容,我們再仔細把這個位次的、斷了多少煩惱、證到什麼地步,給大家釐清一下。四聖位其實就是指的,從預流到羅漢,四聖。這是從小乘法。那麼從大乘法來講的話,菩薩的地步,像前面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還有四加行,這都屬於賢位。只有登地的菩薩,也就是從初地到等覺已回,這才叫做聖位。到了等覺一直到成佛就成了極聖了,其實也就是徹底徹證無為法了。

所以你再看看我們說起心動念,真正的不起心動念,有那麼容易嗎?只有佛才能做得到。有的人就讀了《金剛經》就以為他不起心動念,我遇過這樣的人,讀了個「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結果我那會兒剛出家在佛頂山,他說他原來不知道,後來讀了佛法,了解了《金剛經》,他看人都不是人了。旁邊有我們也是掛單的一個善知識師父,一看這樣兒,啪的就給了他一巴掌,來護持他的這個正念,破他這個邪知見。一巴掌過去說:「你疼嗎。」這很有意思哈。這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大家知道不僅僅「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賢聖度化眾生也是以無為法而設的差別。

你看我給大家講一下,比如說我們佛教裡面,像臨濟宗,這是禪宗的一個門派,影響最廣的臨濟宗。臨濟宗祖師爺們在接引前來參禪的這些行者,就要揣他們的根性,怎麼揣摩呢?應機施教,叫做奪。奪就是破的意思,就是給你點醒的意思,把你的執著給你破掉就叫做奪,奪取的奪。那麼中下根人來了,就是中等的偏下的這些根性的人來了,怎麼樣呢。奪境不奪法,就是把你所有的貪著的境界給你破掉,但是你的佛法不破,你還得依照著佛法破你的粗重的貪著呀。那麼中等上根的人來了,奪境奪法不奪人,就是說外面的境界貪著,乃至修法的方便,都給你破掉,可是成佛的這個法,不奪人其實就是我還要做佛嘛,這個還是不破的。只有什麼呢,上上根器的人來了,那麼外境也奪,人也奪,也就是沒眾生可度,沒佛可成,人境兩具奪。最厲害的是什麼呢,告訴大家是出格的人來了。出格的人來了怎麼辦呢?人境具不奪,也不破人,也不破境,也不破法,什麼都不破。為什麼,因為本來無一物,何處「奪」塵埃嘛。這才叫做「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但他們所證、所修,就這一條無為道去方便接引眾生,還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你看多有意思。當然今天跟同修一起來討論的時候,另外一種理解也很到位。什麼叫做「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呢,就是說就這些聖賢而言,特別是就聖者而言,一切度眾生的諸佛菩薩,他們都是什麼呢,叫做不動作中起身動作。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們都已經徹證住到究竟無為法中,然後,方便善巧的示現。無為法中方便善巧附著所謂的住水月道場,做夢幻佛事。就是說無為法來講,佛佛是道同的。但是他們有差別相,差別在哪裡呢。你看釋迦牟尼佛應現在娑婆,染土苦不堪言。那麼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內院,這就跟娑婆世界有差別。為什麼,人家在天道,而且是內院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所居的。東方的琉璃世界是藥師佛,藥師如來發的十二大願所成的淨土。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你說諸佛菩薩有差別嗎?沒有差別呀,這就叫皆以無為法。為什麼?入的就是法境界,皆以無為法。但是說沒差別,還有差別。為什麼?而有差別是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做的道場,緣起不一樣,所以他接引眾生方便不一樣。那我要格外的通知一下大家,在這個而有差別中,阿彌陀佛是老大,是一哥,誰都比不上他。為什麼?因為他因中所提煉的差別就直接佔據到果位的高低,所以說我們現在才說,就著空相法中念佛往生西方絕對能夠成就。

好,這是我們今天給大家講到「無得無說分第七」。時間關係,就講到這裡,下一講我們開始再講「依法出生分第八」。好,下面請大家一起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

大家知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啊...

心安處便是吾鄉

為了盡快成佛,有好幾個月,一休和尚獨自一人在禪堂打...

達摩大師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而見形。今...

法佈施為一切佈施之首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

如何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

問: 《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麼意思? 成...

落空還不如先執著有

有人問我,佛來佛斬是初學者,還是有禪修經驗的人才能...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法是指什麼

問: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是指什麼?如果是...

學佛困難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

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酒戒的開遮持犯有哪些

前面的四條戒,我們叫作性罪,就是殺盜淫妄,它的本質...

嗔心的火燒的是自己

佛法是認為生命重在過程,你這個過程是用什麼心態來面...

十大防癌的食物

飲食不當可以致癌,但吃對食物也可以防癌。不久前,湖...

在寺院當義工,接受物品是否會犯戒

問: 道場分給師父們的水果、飲料等,師父們可以給居士...

法門無量,願為先導,世出世法,無願不成

問:發菩提心最勝功德,利他自利,為菩薩行。如諸比丘...

十種方法教你遠離睡眠昏沉

睡眠是修行人非常大的障礙,睡不著我們會焦慮,覺得身...

寬容是一劑良藥

古代有一老禪師,夜晚出房門巡夜時,發現牆腳有一把椅...

把佛號重視到超越生命的程度

佛施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但這個法門是方便當中的...

改惡行善,罪自消滅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錯事,肯承認錯誤,...

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是誰」最易得力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但知隨...

喻解無生四句

宇宙間一切萬法是因緣所生,今試依《瑜伽師地論有尋有...

《雜寶藏經》白話

雜寶藏經 卷第一 十奢王緣 第一 往昔人的壽命在一萬歲...

拒絕眼前利益的智慧

上世紀80年代初,一位大學剛畢業的上海小夥子,經營起...

河邊的蘋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邊聚攏著一幫虔誠的弟子。這一天,他...

遇到事要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自己快樂,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前面的五度就像一個人的雙腳,福德的資糧,它是讓一個...

【佛教詞典】罣礙

(術語)言障於前後左右上下而進退無途也。掛為四面之...

【佛教詞典】夢氎

(故事)頻婆娑羅王夢見一氎分為十八片。佛記為滅後十...

【視頻】文殊菩薩發願記

文殊菩薩發願記

【視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