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017/10/1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十九講)

好,各位正法學堂的同修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

今天是大年的初四,在此祝大家春節吉祥自在,拜個晚年。

既然是初四,我們的因緣中是看在週一的份上,這就是時間相吧。從陽曆來講是十九號,從陰曆來講是初四,從星期來講是週一。所以你看過去現在心不可得,佛已經把它說清楚。我們現在生活在芸芸眾生、大千世界裡邊,所以才有這樣的一種相狀、幻相。《金剛經》的學修中,就是一直提醒我們在幻相之中不要打失不要忘本。

為什麼說幻相呢,你看這過年,過的是來來往往,熙熙攘攘,大家都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這麼歡樂相聚一回,幸福一把,有的為了回家啊,舉家買火車票千里迢迢,整個春運就跟一個大遷移一樣。有時候我們想想,在三千大千世界裡邊,很多眾生其實步調是一致的。身在人道裡邊面看到螞蟻搬家上樹下樹的,覺得螞蟻它怎麼這樣。或者看到海里邊的螃蟹,成批成批地往岸上湧,看到大雁南飛北飛,都認為是一種自然現象。我們人呀,執在過年的相上,所以才有這樣的一種動作,這樣的一種因緣法。

佛法無時無刻不是依附在現實生活中的因緣法上來做提醒和修正。這個修正就是顛倒的見解幻相,再把它顛倒過來就正確了。所以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等,其實也就是受持這個,不管說「無所住生心」也罷,「所有相虛妄」也罷,「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也罷,都是以我們現實的真切的生活的節奏中,呈現裡。你把正確的心態,就一種人生觀吧,更說淺白一些,你把它相續起來就對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不要每天跟打仗鬥爭一樣那麼辛苦。只要人生觀念念不忘,只要你念念的不忘,結果必然就是這樣的走向,就會出現這樣的成果。所以每一個星期一講的《金剛經》供養給大家,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裡,更加地在道業上能夠增進,智慧和福德越來越高越來越廣。

上一講十八講,我們經講到「所謂凡夫者,如來說是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隨說一個概念,隨掃一個概念,就是掃除一個概念,不讓你在上面點點滴滴生執著。所以這就是我們上次講到,其實這何嘗不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

今天我們進入十九講。跟大家開始要貫解的這段經文,相信我們已經非常的熟。如果按照昭明太子的劃分叫「法身非相分」,就是佛的法身、真身,不是用差別相或者是有為相,或者說具體的形象、物質、輪廓等等這些來表現,不能用這個表現。那到底怎麼表現呢,我們來看。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來看這段,我突然讀完這段經文想起什麼呢,想起釋迦牟尼佛降生以後,大家還記得嗎,在《佛傳》裡邊降生以後,有高人、世間的外道相術給他來看相算命,說悉達多太子長大以後,如果在家就是轉輪王的福報,如果出家就是世間的覺者能夠成佛。所以大家看,為什麼他能得出這樣的推測呢,還是從他的相貌和命格中來進行一個整合和推敲吧。

所以我有時候跟大家講過年了,大家都想去問個卦,看個風水,來年的運勢。我們佛教裡面也講風水的。什麼是風水,就是我們的依報,唯心所感的世界。什麼是八字呢,就是我們的正報呀。色受想行識所組成的這個假我呀,僅此而以。所以當時這個算命的可以給佛推出來這樣的,就是因為他的相是圓滿的,是同步於世間的轉輪王。他的智慧也是圓滿的,從智慧上看就是佛的境界。

一體的兩面,並沒有分開,但是佛陀這裡為什麼要這麼講呢?後面我們講下去大家都了解了。為什麼「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如果這樣,轉輪聖王難道就是佛嗎?因為轉輪聖王就具足了三十二相,特別是這一段裡邊有一個容易引起誤會的偈子。我們在開題的時候已經講過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一聽以後,原來念「阿彌陀佛」是邪道,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依正莊嚴也是不能見如來的。這就等於說謗法因就種下了。

為什麼有這一段的這個提示法呢,因為前面講到法無高下,前面有一句經典叫「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前面就先說了「下」,什麼「下」呢,從沒有眾生可度而言,「凡夫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沒有「下」,就「下」而言。這裡說不可以三十二相能夠見佛的法身真身,就說沒有什麼呢,沒有高,沒有佛的所謂的三十二相。既然沒有眾生可度,沒有三十二相,佛的莊嚴可成,才叫做「法無高下」。

可是我們也要了解,是你在佛和眾生差別相中,不見有佛有多高,不見有眾生有多下,不是沒有佛和眾生。因為前面講到佛的法身無形無相,沒有是一體或者是有差別的存在這樣一個定式。可是大家想想我們身處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個作用,自我存在感的太久了,凡夫之徒嘛。所以下意識都會用某種相,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來形容。三十二相怎麼來的,你得修三十二種福報業,才能感來的。

這裡首先佛就問,可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呢,須菩提說是的,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這裡我們要知道並不是須菩提倒退了,因為前面講到有法身報身,他是不異的,他已經意識到從清淨的法身平等中可以發揮出來這個色相,這個形象圓滿的佛的三十二圓滿相。由三十二相的表寫能夠入到佛的無相的真身法身中,這兩個東西是不一不異,既一既異的。

可能大家聽到這又說繞,上次我講完了以後有的同修就說「法師呀,這次講怎麼感覺到你在念繞口令。」我說「這可不是文字遊戲呀,這是文字般若。」你會不會用這個文字呢。哪怕你用起來一念,今天晚上也不是白過了,不知道在菩提道上省了多少劫,所以佛就說他這個過失呢,說他凡聖不分嘛。

為什麼呢,因為轉輪聖王,大家知道轉輪王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轉輪聖王裡邊最殊勝的是金輪王,金輪王一出世他的福報大的不得了,世間人也跟著沾光。我們現在就是因為人類的福報沒有招感到這樣的一種金輪王。所以他說轉輪王也有三十二相,難道他就是如來嗎。

為什麼(他們)的差別相在哪裡呢?佛的三十二相是從清淨法身流露出來的,發揮出來的。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是修有為的善法依業力的牽引果報而呈現出來的。色相雖然相同,但是所依的根本有異,大家要記住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佛在這裡說的就是轉輪王跟大圓滿覺的佛同具三十二相,因緣果報不同。不能夠用色相來比之佛的真身存在,不是真法身。所以這裡講到,雖然有福德力能夠成就三十二相的莊嚴相,像轉輪王一樣。可是大家要知道,不能夠成就大菩提呀,這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弊病。莊嚴相跟大菩提是分開有定見的話,就入到煩惱中了。

這就不一樣,極樂世界人家不是這樣的,告訴大家,極樂世界一切的莊嚴相當體就能成就你是大菩提。我們這沒這個功能,所以才說以色以聲音求啊見啊,說白了就是不能用見聞覺知的方法來認識佛的正覺境界。你一旦入到見聞覺知的層面,「見聞覺知」大家聽得懂,以眼睛來見色相,以耳朵來聞,以身體來觸有覺觸感,以第六意識來知道了別。滑落到這個心態的時候呢,就行到邪道了。

我們都知道佛道呀,唯有一道。其實反過來邪道呀,也唯有一道。不管你是邪道、外道、魔道呀,只要一念有為心生起來就落到邪道。一念邪一切都邪了,邪的質量其實它也沒有輕重的。雖然我們有時候說大魔頭大外道,好像還有小魔頭小外道,只要一念落到差別有為法中,所以我們現在每個凡夫都是魔子魔孫。

所以說大家要知道佛的境界是離開見聞覺知的,離開這個層面,這個感官層面的。本來真正的法身其實就是在莊嚴相上體現的,這是本來狀態。但是因為我們從具體的相貌和本有的法身,把它分開得太久了,合不到一塊。在色相的呈現上我們就一定會在上面起妄想,進一步妄想就離開了本性。所以本性沒有獨立的本性,不是離開具體的相貌。

我講這一段也特別感覺到吃力,因為可能是我們的共業吧,就是生怕大家提不上來。要知道離開具體的相貌也沒有一個獨立的本性,他只是在相貌上用真理的統一而已。也就是幻相本來就是真相。這個本性本來就是幻影,他是統一的。但是由於我們現在是把他割裂的分裂的太久了,所以佛在這裡說「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能以色見以聲音來求,這不是佛的本來面目。因為我們現在一說有光明相好,就覺得自己見到佛了,一說有經法文字,就說我要依著佛的教法而行。就以為如來是這麼來的。可是實際上佛沒有這些攀緣相,它是本來面目呈現出來就行了,可是我們一旦攀緣的時候,這裡講到的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好了,要放鬆一下了,講一個故事。馬祖呀,就是我們禪宗的祖師在南嶽衡山坐禪。馬祖,歷史上有名的大禪師祖師級的。當時南嶽懷讓禪師就知道這有一個法器。他看見他住在那,上面天上有異相,一觀察,以前的大祖師都是有這個能力的,就去找他。他看到馬祖在那坐禪,就說「這個大德你在這坐禪,圖個啥呢,你為什麼坐在這。」結果馬祖就說「我圖做佛,我打坐要成佛呀。」下來的情節我們都知道,結果南嶽懷讓禪師就趕緊拿來一塊磚在那磨。馬祖禪師說「你拿個磚在那磨,磨啥呀?」說「我要磨鏡子呀。」「磚怎麼能磨鏡子呢?」說「那你坐怎麼能成佛呢?」你看這個法表的就是你是見性還是著相。所以懷讓禪師就是說:「磚既不能磨鏡,坐禪豈能成佛呀。」

大家不要以為這個公案已經聽了百千萬次了,生生世世在聽,我告訴你,你的境界提升一層,你聽的時候感悟真得進一把。大家想,我們現在要圖成佛,怎麼成呢。佛是後天成的嗎,那怎麼成呀,大家想想。你是個凡夫你怎麼成佛呢,所以佛就是解縛,把我們的上面多餘的給解掉,它顯現出來了,本來就是佛。那怎麼解掉呢,去相、觀空遣相。所以懷讓禪師就給他開示說「汝學坐禪,為學做佛。」還是學坐禪,如果你要坐禪,禪是坐或者臥,也就是說你想要入禪定,禪定難道是坐出來的還是睡出來的,有行住坐臥的差別嗎?如果你要做佛,佛是什麼,哪有什麼定相呀,你要做佛,什麼叫佛呢?所以讓他「於無住法,不應取舍」。你如果天天就坐著要成佛,你這等於說殺佛呢,這樣給他開示了一番。

好了,我們一聽的話,又把這個抱在懷裡了。哎呀,覺得聽了法師講過一個「禪是坐成的嗎」。明天就去禪堂,說千百年來這個僧人,禪堂坐在那一一不動,都是入了魔道了嗎?你看,這就叫有利即刻就生弊。你不要搞錯了,雖然禪不是坐成的,但是禪也不是不坐而成的。你該坐就坐,不要在上面生執就可以。這就是「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的根本內涵。

當然我這裡再多說一點吧,在講經開題的時候已經給大家說過,所有的人呢,都將這一段經文作為否定淨土校正來引用。他不去做綜合全面的領悟,至少他沒有參與到後面的一段經文說「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不作斷滅相」。這個經文要前後血脈連起來,他才有血有肉的。很多時候就斷章取義,一聽說「哎呀,不能以色見聲音求。你念阿彌陀佛這不是聲音嘛,極樂世界那麼好,不是求色嘛。」大家知道我們在這裡強調一下,以色見以聲音求啊,是我們的眼耳鼻舌等這個六根攀緣六塵,心向外求的。我要特別的提醒大家,你認為不以色見不以聲音求,不要忘了你的心還是向外求的,只是換了一個反面的立場,其實煩惱分別之心是一致的,這就是我們常犯的毛病。

為什麼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恰恰是印證淨土法門的可行性,念佛的正確性呢?他是從什麼呢,如果說不能以色聲音求我見我的話,這是一個教理。就是佛陀講的一個方法指導。你在理論上你要明確這個狀態。既然真正理解了不以色見不以聲求,才能明白,《心經》裡面不是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嘛。可是你明白了空性你達不到怎麼辦呢,你身在有中啊,怎麼去達到不以色見以聲音求呢,用什麼?就用念佛之念來替換一切見色求聲之念。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念佛求生西方,正是擺脫邪道的最佳手法,這兩個是一致的,一個是教理,一個是手段,合二為一才是真正的真義。如果你只依著教理去解釋,一定會墮到不以色見不以聲音求的斷滅定見中。所以後面才使得佛講到不說斷滅相。可是我們往往把念阿彌陀佛當作表面,跟教法來相衝突,不知道他們倆是正好是匹配的。

這是千古奇冤,大家一定要,我們在開題的時候已經講過了,今天再給大家重複一遍。好,那我們接著再往下面貫解經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大家想,為什麼這裡緊接著佛就給須菩提說,你不要聽了說不能以色見聲音求,結果你就認為佛不以三十二相得的無上正覺,說你不要這樣想「如來不以莊嚴相而得的正覺」。為什麼呢,我從來沒有說過「不以相而得正覺,要去除相才能夠成正覺」。

所以,這段經文的來意是緊緊的追隨著剛才的經文開示。不以色聲來求見,就等於說破前面所有現前的,已經講到極處了呀。你想想不以色見不以聲音求,那就徹底讓你脫離六根六塵的相互作用,可是如果你執著的把這個破相的開示,又轉為一種相,那就落入偏空,這就入了斷滅的因果。所以真正的呀,為什麼說般若空性難以把握,怎麼都不對。就是雖然有,但是你不著相,這才是因也是清淨的因,果也是清淨的果,才是真正的莊嚴。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段經文呢,可以說對前面的又進行了一個,怎麼說呢,害怕聽聞者起了斷見以後的一次撥亂反正。為什麼,因為前面一系列一直在講嘛,大家還記得吧,一會說「實無有法發菩提心」一會說「說法也無有少法可說。實無眾生如來滅度。不應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就是一切,把眾生也罷,佛也罷,因也罷,果也罷,等等這一切都講的歸了空,都是了不可得。

可是大家要知道,在佛而言,他是為了去除我們凡夫人執著「有」的執著之心。為什麼在祖師的言教裡面說「但盡凡情,莫作聖解」。《楞嚴經》裡面講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所以大家要知道,如果我們依著自己凡夫這種慣性,隨著佛的語言不斷的執定一種正確的見解等等,窮追不舍。那麼就不達此義,就是你沒把這個法聽明白。一旦沒聽明白,就會馬上生起,「原來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的人,一定是沒有相的」。那沒有相,佛怎麼成呢?「如果有相的話,他就是轉輪王,不是佛了」。這就等於說,剛剛離開有見,又入到空見,就是等於我們收拾不住的執著,大家想多可怕,收拾不住的執著。

所以這裡才又進行了可以說是補救吧。因為害怕執著的不以三十二相見佛的話,就認為這是個究竟法。這樣務必會落入到無因無果的邪見裡面斷滅相,這個危害太大了。就跟我們六度萬行裡邊光聽了般若波羅蜜,萬法皆空,他就不去再行佈施呀,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前五度他不去幹了。所以佛法是清淨無為法,不增不減法,當體如如不動法,不在上面起心動念,順著這個怎麼都行法。你在上面,如果起一點點多餘的心就是增益,增進。「增益」就是增加的增,利益的益,叫增益謗法。你在上面執一點點空,執著了,就叫損減謗法,都在謗法。前面害怕入增益謗,這裡又害怕入損減謗。所以前面說不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這裡說不於法說斷滅相。

大家搞清楚,其實這個思路層次是非常清晰的。我就不知道你們過年過得會不會糊塗,好吃的吃多了,宿世的親朋好友,愛恨情仇聚在一起了,玩的玩,唱的唱,喝的喝,吃的吃,最後把上一星期所有的一點小感覺越弄越糊塗。所以大家要找對感覺。

我們再往下看一段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段經文,我們來先倒著講一下啊,後面的一段呢。是佛告訴須菩提說,菩薩摩訶薩菩薩修行呀,他不會執著福德的相,不會貪著這個相。如果他貪著這個相了,他就不名菩薩。因為他不受這個福德,不是說不去修福德,大家要搞清楚啊,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裡說諸菩薩不受福德故,是指他不執著福德,不是不去修福德。須菩提問佛,「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呢」,佛說了,須菩提,就是菩薩所做的福德,他是不貪著福德的。

在這個層面說不受福德。所以從中校量,來我們回到前面,這一小排比較重要。就是有菩薩以滿恆河沙世界的七寶來佈施,都不如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可以說前面講到開知見「知一切法無我」,前面不斷地講所有相虛妄,就是說法無我,不在一切法上有執著。誰去執著呢,因為有我才執著,有執著誰去執著,就是因為有我。來來迴迴換算,就這一念。只要你這一念轉為無我的清淨法,能夠相續不斷、守持不移,就稱之為「得成於忍」。

所以大家對於這段經文,我們回顧一下。前面也講到,須菩提,佈施呀,乃至恆河沙生命等等這些,總是跟受持四句偈相比。我們一直受持四句偈,他要出現效果呀,出現什麼效果呢?就是要知一切法無我。在一切萬事萬法上,也沒有我這個人。我也不會因為講說沒有我這個人,而去執著哲學理論「沒有我這個人」的這一套法,這兩個都把它克服掉,就叫做一切法無我。

我們常知道說人無我法無我嘛。一直這樣的話,慢慢慢慢就能夠證到什麼?這裡講的得成於忍,其實就是無生法忍。就是不見一法真的生起來,一法真的消滅掉,就是入到無生法忍的境界裡。我們對於「無生法忍」這個概念也就是聽聽罷了,你找感覺,這怎麼講呢,真的還不夠格。

確實如此,給大家說說,最近我在普陀山這段時間,中午有時候休息了,因緣成熟了,就去放生。但是我給大家講,我們行放生法,當然非常值得隨喜讚歎,你看我昨天發微信,叫有為法中排名功德第一。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受了福德。「哎呀,隨喜讚歎放生功德,又救了這麼多條命。」你想去放生的時候太多的執念,覺得什麼時候去呀,這個環境能不能放得好呀,價錢貴賤呀,品種呀,斤兩呀,是否能不能活呀,大家想這一系列都是執著的念。你帶著這種雖然行的是善法,可是他不是空法不是解脫法。所以大家要知道,再大的這種救命的法喜,都比不上一念無為清淨的功德。

這也是一樣的。這個法一定要告訴大家。不是放生就不好,那我們恰恰因為這個要更多地放。為什麼,放本身就是一種舍執著嘛。你在順著這種因緣中,輕輕的走過,我們在放的過程中全情的投入,投入完了以後輕輕地走過,沒有罣礙,都放下。能放也罷,所放也罷,甚至活物也罷,都了不可得。都不生一念執著心,這才叫真放。

給大家今天說一個真放生法。好了,我們又開始執著說,「那以後就不放了呀,法師講過的太執著了」。我告訴你,拚命的放,全情投入盡力而為地放,放著放著就放出效果了。什麼效果,不受福德了,福報夠了呀,福報夠了才能顯現不執著福報。很多時候,我們套路搞不清楚,一下子又落到斷滅見。能夠這樣,這才叫做離一切相修一切善。

所以大家要知道不是我們不放,而是在放的過程中提升我們的心地清淨無為的相應法。所以說,如果菩薩做福德心生了貪著,那這個因就是有漏的,果也是有漏的。所以這裡大家要知道「得成於忍」,特別妙。我們現在,有我嘛。不管是染法還是淨法中,大家想想,這裡講到「知一切法無我」,什麼是一切法呢?我們現在當下聽了這個法,生起什麼樣的一個概念,一切法到底是什麼法?一切法專業來講無非就是境行果。所對的境界,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其實都是我們所對的境界。說白了,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感受。

「行」是什麼呢,從凡夫到聖者,我們要修行有法門呀,這一切的法。

果位是什麼呢,我們證到了聖人要有果位,十住、十行、十地等等,等覺妙有無上的菩提,這都叫果位。

從凡夫到佛、聖人的果位,從我們現前的六根、六塵門頭等等這一切法,只要在所有的法中,不起「我」的覺受,一直能夠這樣,就能夠得成於「無生法忍」。所以凡情不可以執著,聖解也不可以執著。都沒有「我」,既沒有煩惱我斷,也沒有聖道我修,也沒有佛果我成,這才叫真斷真修真成,這叫忍。

你忍得到這個地步了,什麼叫忍,忍就是忍可契合,無間的意思,完全重疊在一起。因為在我們分別念的慣性中,如果我們不間斷的一直受持無分別的正確的導向,就是《金剛經》講的智慧,就會把自己的迷惑轉為智慧,智慧的質量,一旦與我們了解的道理,完全脗合相應,就叫做「得成於忍」。這就叫修行。

所以其實大家都在「得成於忍」的路途中。你想,我們從不知道佛法,慢慢的開始起了緣,慢慢的從聞思中起步,《金剛經》也罷、《心經》也罷,對於空性的狀態。從開始的陌生感,到嘗試,乃至到適應相應。一開始不知道何去何從,慢慢的做幾次實驗,再乃至入了心以後,帶到生活的境界中去試,好比演習一樣的去練,直到有一天純熟了,走對了,突然明白了,這叫「得成於忍」。

關於「得成於忍」,我還想再給大家進一步的緒論一下,看能不能有助於我們,再比較精準一點的投放我們的智慧。這個「忍」,就是一切法中無我的這個「忍」,如果微細的論,大家想,因為我們一聽「一切法無我」,就去尋求「無我」,一聽佛法講空,就去追求得空。其實是把道理聽後,把心地給用偏了。

能夠在一切的現前法、現前境界中生活中,當體能夠全空掉,而無有我。就是既要跟「空法」相應,可是跟「空法」相應的途中,並不是我們空不掉,而是我們「自以為是」的空掉,這是最難去除的執著。就是你會的這個空性以後,不能住到這個空性中,第二個層面是最難的。所以我們真正在調頻到微細的角度來講,怎麼叫做「一切法中得成於忍」呢,就是在「我法」和「無我法」中,都能忍住。

怎麼忍呢,在「有我」的境界中也是「無我」,在「無我」的境界中還是「無我」,這才叫「忍」。快的根器,彈指一揮就入進去了。慢的話,久經歲月也決定能夠成就,了了分明,那個時候才知道什麼叫做「轉凡成聖」「得成於忍」。聖人的境界也不過就是如此。當真去修,認真去觀照。

所以這兩個一校,恆河沙世界的七寶來佈施,都不如有人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兩個比較的話,就不僅僅單純的說,前面講到的「福德」不一樣了,這裡開始進入到實修了。要得成於忍的話,「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當然說完了,後面又是我們剛才講的,雖然所得功德,但是你不要執著真的有個福德功德,不要貪著這才叫「菩薩」。

我們再往下看一段,又換了個說法: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你看佛講法,多麼的有意思。一會給你提出來一個概念,一會即刻就讓你對他的執著破滅。所以這個疑問是怎麼生起來的呢,前面講到了,菩薩不受福德。如果菩薩不受福德,他就沒有福德果報呀。不會隨著福德,而投生成世間的人王,天界的天王,他怎麼往來六道去利益眾生呢?既然不受福德,所謂的法身常住。所以這裡講到的法身常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化身是有往來的,我們要搞清楚,這是就法身的層面來講的。這個已經不止一次的說了。

大家要依著我講的話跟進上來。有時候我們雖然知道法身和化身,理論明白了,可是心上面透不過來。比如我們常用黃金比做法身。化身,比如用黃金做成項鏈臉盆,這個比喻不止一兩次,上幾十次給大家講經的時候用。可是大家要知道,金子來比喻法身,我考一道題:金子真的是項鏈是臉盆嗎?仔細的純真的去觀照一下,不是讓你想,觀照一下,金子永遠都是金子,不能用項鏈或者臉盆來表達它。

我們總是說金項鏈金耳環,其實首肯的永遠是它的金子。這就是「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代表它的金子。什麼叫化身呢,它做成項鏈臉盆等等這些,它各種各樣的。你把目光鎖定項鏈臉盆的時候,它就是一個形象,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幻相」,幻相就是化身。已經離開金性的本質了,雖然並沒有離開,可是我們凡夫的眼中,見到的只有項鏈。你不信試一試,你只看到的是「項鏈」這個概念,不是一眼見到金子、金性。這就是凡夫,剛才給大家講半天了。

所以這裡講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讓我們著眼於見它的金性,故名如來。這樣才能叫「解如來所說義」。你光在上面擺弄,做個項鏈耳環戒指等等,你眼裡只有個耳環戒指項鏈。我可以打個保票,我們雖然知道它是金戒指金項鏈金耳環,可是你的概念中,第一執著念,一定是依附在戒指耳環項鏈,而不是金子。你去北京的菜百,去挑去,因為你不會顧及到它的金性,不會關注的,只會看它打的怎麼樣,什麼款,上面有沒有福字呀。這就叫見相沒有見性。一樣的比喻,隨著心境悟性的不同,就會有更加微細的觀照,妙不可言,請大家好自為之。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為什麼「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呢。第二個版塊,要分析一下。前面講到「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不能見如來」。有人就懷疑如來明明有時候說話,有時候打坐,經典一開始,序分中不是佛去乞食,吃完了洗一下,又坐在那裡了。四威儀行住坐臥,大家有目共睹的呀,佛講法有耳皆聞呀,你怎麼在這說「不能見如來,行邪道」呢?所以佛在這裡藉機而說,有人以為真的入舍衛國去了,或者從祗桓精舍歸來了,有時候在結跏趺坐,有時候又在吉祥而臥。你真的去這樣來見我的時候,就說明你只關注了戒指項鏈耳環的分別相,而沒有關注如來者「諸法如意"的不來不去的金子本質。金子沒有變,任何時候任何形狀沒有變。

所以這個「如來」不好理解,理解了你悟不到。所以這裡講到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對我們很有幫助。從解脫的角度來講,為什麼說《金剛經》的手法比較高妙。一般我們通常說解脫,那一定是從輪迴出來,再進入到解脫境界、涅槃境界。進入到六道輪迴了,投胎轉世來了。得解脫涅槃了,稱之為已經成佛而去。我們就會覺得有一個來有一個去。

可是大家要知道,既然前面說不可以色相觀,又不可以斷滅說沒有色相,就說明他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常度眾生,是如來的真正常態。涅槃真的有一個涅槃真實所在的去處嗎,哪有涅槃?涅槃在哪嘛,假名為成佛而去。我們雖然說六道輪迴,真正的生死從哪生從哪死,真是臨終的一口氣和生的那一念間嗎。就沒有斷過呀,生死從來沒有斷過,從哪找一個停靠說,這死了叫去,那生了叫來,生死相續不斷不常。所以「假名為來、假名為去」,實際上是不來不去的,這才是如來的定義。

可能我們大家聽了以後,覺得今天又講繞口令了。給你們講一個道理,就知道我們真正的「習以為常」,真的經不起推敲。比如這裡講到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就是我們說的「來去」的概念。你看這來了普陀山,大家都是來了,從其他地方,離開普陀山的就叫做去了。真的有一個實在性的來去嗎?我們把心提起來想,其他的不說,我們就說「去」這個事物或者動態吧。有沒有「去」這個概念,或者形象,乃至動態,有沒有?沒有的,信不信。

什麼時候有去呢,我們從理論哲學思辨上分析一下。已經去了,或者還沒有去,或者正在去的時候。如果你要找到這個「去」,只能在「已去」和「未去」乃至「去時」來建立「去」的存在。除了這三條,哪裡找「去」嘛。那我們就在這三條找一下,已經去了,也就是去的形式去的事件已經發生了結束了完了,還有「去」嗎?「去」的動作已經過去了,「去」已經過去了,就沒有「去」了,找不著、抓不住了。還沒有去之前,去的動作還沒有發生,去哪裡去找一個「去」呢,哪裡去找去啊。去的時候我們說,已經去了也就「去」完了,沒有去還沒開始,一定在去的時候,誰去的時候去,正在去呀,去吧去吧,這個時候不是在「去」嗎?「去」的時候也沒有一個「去」呀。

為什麼,大家思辨一下「去」的時候是怎麼建立的,是去的狀態去的形象正在發生,正在「去」,才有「去」的時候,沒有「去」的動作,哪有「去」的時候。可是我們現在要找「去」都找不上,上哪去提供一個"去"的時候。沒有「去」的時候,怎麼捉住這個"去"呢。所以說,去的時候也沒有"去"。

剛才講的,從哲學思辨上其實已經很通透。如果聽不懂啊,真是有點業障。教理你都搞不清楚,要懺悔,要多拜佛念佛。既然「去」建立不來「去」,來也亦復如是,就沒有真正上的一個「去來」。所以最後我們說「故名如來」,為什麼我們成為凡夫呢?就是本來沒有「去來」,我們錯誤的妄見以為有一個「去來」。

縱然佛應機而現,比如說化身,好像示現的有一個「來去」,有一個「坐臥」,其實這個形態是怎麼出現的,不是佛真的在示現,是我們的幻覺錯覺。就好比什麼呢,祖師們講到叫「雲馳月運」,就是雲彩在奔馳,我們就以為月亮在走。其實月亮在天上如如不動,是雲彩在走,襯托著月亮在走。我們的心裡有「來去」的妄相幻相妄解,所以才以為佛有去來。「舟行岸移」,江河兩邊的岸是不動的,可是我們的妄想,心念分別的船在走的時候,我們就會以為岸在動船不移。實際上,月也沒有走岸也沒有移,可是凡夫因為有云的妄想在奔馳,有舟的前行在變化,所以就以為佛在去來,實際上是我們的妄心所使。

這個比喻應該是非常到位的。所以我們不能以「去來」來見如來,就好像月亮映在水裡一樣。月亮並沒有一定要映在水裡的要求、條件和刻意,是水一定要自己在那映月的。水就好比凡夫一樣,自己要見佛,他來了,佛並沒有說要來,是凡夫。就跟經典裡講到的,不是醫生有過,而是眼睛瞎的人沒辦法看清。

真正能夠悟到這一點上,大家就知道,不但佛沒有從祇桓精舍,就是祗樹給孤獨園出來去乞食,連這一生的八相成道,從兜率天降下來,都沒有來。乞完了,不但沒有去向舍衛國回程而去,包括一生八十歲了,最後在雙樹林間涅槃,也沒有去,這才叫做「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好,時間到了,下面我們一起來合掌,大家共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願以今日的講法聞思功德,迴向給上道下生長老。祈請他老人家慈悲不舍,早日乘願再來。並願以功德迴向一切法界眾生,已故者離苦得樂,現在者福慧增長。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我們下週再見,大家新年吉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夢參老和尚講《金剛經》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 2009-6-16 【第一天】 和尚...

可否理解極樂只是一個化城,並未真正到家

問: 《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

慧律法師:心無所住就是安住

世間沒有中庸,無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無所住就是中庸...

《金剛經》的十大威力與持誦事蹟

金剛經十大威力依《金剛般若經旨讚》開示:此經有『十...

誦《金剛經》為人輕賤,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

《普門品》和《金剛經》不能一起誦嗎

問: 現在每天早晨我誦《金剛經》,《普門品》,《大...

聖嚴法師《不住於相而行佈施》

不住於相,相的意思在《金剛經》中講得很清楚,即不住...

金剛經的功德利益作用與十大威力

一、金剛經中佛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導我們對一切...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大藏經】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佛陀會做這7件你我都難做到的小事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

淨除雜念一心念佛

真正修行用上功的話,一定能淨除雜念,一心念佛。同時...

少碰9種對腦部有害的食物

研究證實,腦部退化與飲食有關。食用具有提高體內抗氧...

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摩...

如此忍辱

從前的時候,在拉薩的空地上,有一個人在繞行經走,而...

教育兒女比送經書更重要

一位居士經常請經書送給別人。印光大師對她說:你有這...

心中有戒,行中有定

「世間一切有形之物,皆是四大假合、會因聚緣而來。將...

初習禪應如何調身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

人生為什麼不能十全十美

經云:財富從佈施中來,貧窮從慳貪中來。長壽從慈悲中...

憑求佛速來接引的強烈願心,能否當下蒙佛接引往生

問: 單憑求佛速來接引的強烈願心,能否當下蒙佛接引往...

心靈美容

漫步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美容店,這美容店的作用的確不小...

師父您出家時家人反對嗎

問: 師父您出家的時候家人反對嗎? 慧律法師答: 反...

佛門裡的四尊大財神

十方財神中的財神之王多寶如來 佛教認為宇宙在時間上和...

如何分辨虛妄與真實

虛妄的東西是變化的。你看到這個東西,看起來非常莊嚴...

我是個好人,為何還會得癌症

為什麼會得癌症?很多人一聽到醫生宣佈自己得了重病時...

念佛後該如何迴向

念佛迴向,不可偏廢,迴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迴向祗...

【佛教詞典】法喜

(一)又作法悅。指聽聞佛陀教法,因起信而心生喜悅。舊...

【佛教詞典】七種不淨

乃對自他「身份」貪著所說之七種不淨。即:(一)種子不...

【視頻】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26-淨戒門》

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26-淨戒門》

【視頻】界詮法師《南山律學教程居士選篇》

界詮法師《南山律學教程居士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