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017/10/1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十二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聽聞學子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諸位放掌,諦聽。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是我們宣講《金剛經》的第十二講。在此之前,我們主要落到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也就是說,在有為相中把心安住在無為法上,因為無為的福德一定會勝過有為的福德之量,那我們今天就開始從「無為福勝分第十一」來貫解進行下去,首先請大家諦聽一段經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好,我們來看,首先在這個譬喻中引入到一個恆河,恆河可以說是每一位佛弟子的母親河,幾乎出現在每部經典的譬喻,或者是佛陀當時現場當作教材的一個運用中。我記得在講《楞嚴經》的時候就講過說,當時一個老國王回憶他母親在他幾歲的時候,帶著他去恆河邊禮拜,那麼他已經六七十了,去恆河的時候恆河還是老樣子,佛陀就引發他的智慧說,生滅中總有不生滅的本性在,就問他說你少年時候去,老年時候再去,雖然你人從少年到老年變化很大,但是你能觀能見恆河的作用沒有變過。後來大德講這段經法的時候還講到「白霧浪頭觀河見,猶是童年過後心」,好像是這樣。所以說在經中,幾乎每部經典都會提到恆河。恆河是因為他的源頭在一個阿諾達池的地方。

因為咱們這個世界叫做南瞻部洲,南瞻部洲在北方有大雪山,阿諾達池就在這個雪山上,阿諾達就是沒有熱惱、清涼的意思,裡邊有八功德水,那麼這個池子四面都有出口,每條口流出來一條大河來流貫四大部洲。從東口流出來的就叫做恆河。另外一個名字,可能大家讀過《藥師經》的話,會記得叫做殑伽河。恆河的沙是非常的細,所以佛經中總以恆河為比喻,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在這四條河中恆河是最大的,它的沙數是最多的,沙子的數量,因為沙子非常細、白,所以也是比喻佛法的周量是不可思議。

另外,當時印度所有這些修道者,所說的外道都信仰恆河。那我們現在去印度朝拜,恆河是一個必到之處,他們認為這個河非常的吉利,這也是佛陀在這裡運用這樣的一種方便,把這個法的說教依附在這樣一個全民皆知的載體地段上,這是一個勝方便。再一個古德註釋的時候也說到為什麼用恆河呢?其他的河隨著歷史的流轉,文明的沒落,它的名字不斷地改變,但是恆河這條河的名字,從來沒有改變。而且在當時在印度,天竺,天竺不是有五天竺國嗎。東西南北中,那麼大部分的天竺國的人都在這條河邊住,所以佛弟子可以說是都能夠眼見為實。所以現在用恆河中所有沙數來作比喻。

當然恆河確實也是一條神奇的河,那我們現在幾乎大部分的佛弟子都親眼目睹,甚至坐船已經渡過恆河,去踩過金剛沙。它的各種信仰匯聚在一起,充滿了宗教的張力,而且從科學上,現在驗也說它的水的能量很特別。我想這就是唯心所現,業力招感。就像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對這個杭州的西湖,總是情有獨鐘呢。一方面它的風景,另一方面它的這種濃到極致的人文,歷史上有名的事件人物,都圍繞著在這一池的水中,所以這也是一種某種意義上的業感吧。那麼從佛世尊加持的法的這個角度來講,恆河從比喻上來講是一條金剛河。你看上段時間有一個叫做岡仁波齊山,這樣的金剛山,包括我們五台山也是金剛道場,這就是它的地位就有這樣的一種功德魅力。

所以說這裡說「如恆河中所有沙數。」那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多到什麼地步。就是這個量非常大。首先就是說這一條恆河中所有沙的數量,有這麼多沙的數量的恆河,又這麼多沙的數量的恆河的沙,就問這個沙多不多?須菩提就說:「甚多。」為什麼多?「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就光像這一條恆河沙這麼多條恆河,已經多的數不清了,何況又這麼多條恆河中的這麼多沙。

所以你看,在《金剛經》裡,包括在《華嚴經》講到這種不可思議,什麼計數這種的話,佛教裡面確實是非常的宏大。這樣來襯托就是要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功德有多大,所以說下面開始可以說第二次舉是什麼呢。舉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用於佈施,而且滿爾所。那為什麼要連續地在前面講過以後再講呢?前面講佈施,但是佈施得少。為什麼呢。它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所以說不如受持經的功德。此處的佈施已經這麼多了,諸恆沙世界的珍寶,那一定好像要比持經的功德大,但是還是比不上。再一個前面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重在用於佈施眾生,所以它這個福田來講的是劣的,現在這個恆沙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珍寶來供養諸佛,那麼它的福田是非常殊勝的。盡管如此,就是為了說明是應該比這個持經的功德要厲害了吧?還是不行。所以總而言之,就是佈施的多了,福田勝,雖然殊勝可是它是有所得佈施,不及持經的功德。

也就是說有為法的量就是有到極致,再怎麼多再怎麼大,可是它還是有得會有失,有量在就有這個量消亡的時候。那麼這個無為法本性見性來講,就不在這個範疇束縛之內。所以大家也可以現前觀照,你看這裡講到的說這麼多的佈施得福多否,須菩提說甚多,可是世尊還是告訴他「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我們現前觀照一下,我們現在的任何一件事情,皆有前因後果。我們在這一件事上擺弄它的影響力或者回報、運籌、投入多少等等,就一定會把心牽在那裡拔不出來,你就在這個過程中見不到本性。如果你在因果法有量法中,你超拔出來,把心安住在本性這個理上,就是在這個理中,我們讀過《地藏經》有段叫做「拔除根本業緣」,這是真福德。「拔除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還記得《地藏經》裡有這麼一句,為什麼?因為它的功德到了無為中了,無所得了。那麼一但無所得就全部都能夠得。所以才能夠「遣悟宿世之事」,就是你的心完全在現前的這個業力因緣中,那你就當真就成了凡夫了,就成了有量,你拔出來以後,就能夠「遣悟宿世之事」就說明無量了,你想知道多少就知道多少。這也是對我們這裡經文的說明。

所以說般若法真的是不可取、不可說,雖然四句偈這麼少,可是表示什麼呢。是真法是究竟的無為境界,那麼如果能夠受持為人說,入的就是無為境,結的是解脫緣,就稱之為其福甚多。福德多,為什麼?因為這是根本福德,再多的事相上的福德都成了枝末,我們常講到但得本不愁末,那一定是永遠沒法超越。而我們去行佈施的時候,你就再怎麼量大,你認真地當真地去執行,那就是有可取法、有可說法、可行法,所以福德少。

好,到這裡我們就看到,把這個法又引到財和法的佈施較量功德上。我們也要認知,這裡我們再重複提升一下這個財施和法施。

首先說財佈施,它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我們現在也常在進行,當然也能進行到的也就是這個水平了。但是,所謂的財佈施它不是說讓這個形式,或者依著這個形式的目的能夠停留在這個階段,他是為了依著財佈施而入這個法、得這個法。得什麼法呢?得《金剛經》講的無所住法,根本法見性法。所以佛說財佈施是為了入這個法,為了顯這個法。那麼法佈施,就能夠直接讓我們脫離顛倒,脫離顛倒的福報才能往道上匯,更加地清淨廣大,而且受法施的人也感恩心更廣大。所以是生生世世,一發不可收拾,財佈施的話,就是一時有施,一時有報,就是一個片段,了完就完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法佈施是根本,財佈施還是為法佈施服務的。我們打個比方吧,就像去買首飾,在北京不是有菜百嗎。不管你去買戒指買項鏈買手鐲耳環,不是為了去買這個戒指項鏈耳環,而是因為它是金的,是為了因為金性這麼貴,大家才去買去收藏。如果這個戒指耳環是泥做的,那再怎麼漂亮,大家肯定就不看重它,所以為什麼這就叫較量,真正的福德顯在哪裡,顯在黃金的這個金子的本性上。真正的顯在這個無為,佛說的解脫根本,空性法中,要有這樣的見地。

當然具體來講,法施和財施真的有差別。為什麼?因為法佈施它能佈施的人,必須是聖人或者是有智慧的人,但是能財佈施的人就不一定,愚人也能夠行這個佈施。可是,受法施的人,接受法佈施的人,他一定是也是智慧的人才能夠領受。如果是愚癡的人或者畜生,他不能夠接到這個法施。從中看出法佈施殊勝,財佈施陋劣。

另外來講,講到為什麼說福德要更為殊勝呢。因為財佈施只能讓行佈施的人得福報,受他佈施的人得不到福報,有時候還要失福報,因為你拿了人家的,那你就損福了嘛,至少你欠了這一個。但是法佈施呢,他就能讓所施的人和受佈施的人都能夠得福。你看為什麼經典裡面講到說樂聽法和樂說法的兩種人都能夠增福最快。財佈施只能夠止我們的貪著,但是法佈施能夠斷我們的煩惱。財佈施只能有益於我們的色身肉身,法佈施能有益於我們的法身。等等諸如此類的,確實這講到的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那麼我們這裡,特別是我想跟大家提醒,這裡有一句話「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然後七寶三千大千佈施不如這個。為什麼佛在這裡要講這麼一句話啊?因為,說到較量福德是真實不虛的,但是我們很多時候,在佈施的時候,只能夠視野中有這個財的功德,但是摸不著法的功德這個邊兒。就好像躍不過這個龍門一樣,當然有這個躍的概念也不對。所以就是一個水到渠成,這樣的。

可是佛在這裡先說了「我今實言告汝」。實言這兩個字呀,最難承擔。我們把佛說的能夠純粹的當成就是實言、真實語、不妄語,只要全體承擔,就成道了、就圓滿了。當然這部經裡面,佛講的實言並不是說其他時候說的是虛言;或者說只有《金剛經》說的是實言,不是如此的。其他的只是方便言,有時候會講方便。

實言難信,你看為什麼在五時的說法中,光《般若經》的內容講了二十二年,太難信了。前面執著世間法就不要說了,後面執著佛法,就為了說這個畢竟空,讓大家放下、讓大家甩開,特別是已經修法修到一定程度的人,更難甩開這個法的執著。那為什麼小乘人聽了般若、畢竟空,就跟刀子傷他的心一樣。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我們人世間,有的人一看就是人天福報來的。讓他說這個空法,舍他一切擁有這個福德,都是空的、無所謂的,他受不了,他不想聽,只鎖定財的佈施功德。那麼,還有一些修行者已經修到一定的清淨,甚至已經不在人道了,在天道。修到這個什麼大梵天,或者化樂天等等,這樣的一種境地;甚至一些修的開始向出世間修。可是給他講這個畢竟空,他受不了。因為他有點兒心地上的感受,有點兒小通,或者有點兒別人到不了的境界,讓他往這個放,更難放;比凡夫貪著的錢財還要難放的多得多。所以佛才提倡「我今實言告汝」,就給須菩提都要這樣來打保票,是真實語、實言。這就是讓我們要承擔,要敢這麼認為,確定就是這樣。

我們對於「實言」的理解也有幾個層面:一般佛講法呀,有一種應該可以說叫做方便方便言。什麼是方便方便言呢?就是說,首先用語言表達已經是一種方便。因為真實法不是用語言,沒有這個語言相。那用語言表達是一種方便,說的更是方便法。比如說人天善法,它不是究竟法,它讓你不墮三途,先說人天果報。但是它並不是解脫法,所以這就叫方便方便言。

還有一種層面是叫什麼「方便實言」,方便真實言,這個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雖然他說的是一個方便的一個局吧。但是他讓你能夠入這個真實境,能夠入到真實的境界,能夠起到入真實境的這個作用,這就叫做「方便真實言」。

還有一種叫做實言方便,真實言方便。這是什麼呢。說的是實言,真實不虛、實言,但是起的是什麼呢?方便的用。最落腳的是什麼?就是實言實言。就是這裡世尊給須菩提說的,我今實言告汝的實言。實言實言是什麼呢?你只要依教奉行就可以。不要在上面認什麼方便、什麼真實,佛說的他就是究竟圓滿的、是無漏無失的。雖然他說的方便,但是起的真實作用。說的真實,體現的善巧方便,全體都在其中。依著我們的根性、時節,恰似其分,不偏不倚就對了,你就依教奉行,當真的信受他所說的這句話,簡單的就去相信,不要有一點點的修飾,它就是真的。此處的「我今實言告汝」就是「實言實言」。

《金剛經》就是這樣直指本性,能見性,能成佛。不但自己了脫,還能讓眾生了脫。所以確實這個功德,真實廣大、不可思議的。當然我們聽了「我今實言告汝」,我們要懂得說,你看這裡「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就是受持或者為他人說。怎麼個受持法?不是讓我們執著好像這麼多美妙的文字,不是依著它。是讓你聽著文字,而放手文字,受持在文字所傳達出的法境之中,這才叫受持。受持這個法境。為他人說,也不是講得讓把他給說住了,是開啟他的心性,引發他也住到這個空性的、不執著、不著相的法境中。這才叫做受持為他人說。

所以大家想,其實我們,你看有時候為什麼要去誦經,不讓依文解意。上次也講過的很殊勝。很多時候我們還是不信這個法。我們總是把眼光鎖定在數量上、量化上、功德大。你看,我們就是現在,很多同修其實也蠻精進的。包括《金剛經》或者其他的《佛說阿彌陀經》,或者什麼誦的多少部多少遍。可是,一直只能停留在結緣的水平,他就難入到真實的受持法。為他人說,他也引發不出來這個真功德,就是這樣的。所以就是體悟不到這個「實言」。他對這種「實言」是有所言,對。但是有些他認為不對,不能夠承擔。或者不是不對,而是他下意識地拒絕。他的心性,不想朝那裡去受用。

所以這是這段經文,我們再往下看,尊重正教分第十二。這段經文。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經文。

這段經文開始,就開始讚歎。一個是讚歎,講說這個經之所處,第二個是稱揚受持這部經的功德之人。那表明一個什麼問題呢,表明《金剛經》呀,在處、就是在哪個地方這個處就貴,這個地方就尊貴。你看「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隨說是經四句偈等,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這是在處就處貴,在人則人尊,怎麼個尊貴呢。「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所以大家看到這裡,你看「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這裡佛講法呀,講得非常透徹的。我們首先看,這個「隨說是經」,就是說這個《金剛經》的功德,大到什麼地步,只要一句一偈,都充滿整個現前時空法界。只要種下這麼一個因緣,這個地方就是一個金剛道場。只要能聽聞到這麼一句金剛法語,那這就是你的金剛菩提之道已經就鋪就了、圓滿了,要表達的就是《金剛經》的功德,就是這麼個意思,這是正教、佛的正教。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下,第一個關鍵詞叫做「隨說是經」。「隨說」,「隨說」是一個什麼。就是一個沒有局限的、最根本的一個界定。就是只要有說本經的這樣一個舉動,你就根本不需要什麼場面、什麼氣勢、什麼儀軌,你只要依著此方真教體而說,就是嘴說一句,哪怕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達到這個標準。這就叫「隨說是經」。

從人而言,不管你說這部經的人,是凡夫還是聖者,隨人。隨根器而言,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各種根器。隨經文而言,不管說多、說少、廣說、略說。隨處所而言,不管是在靜處呀、鬧處呀、城市鄉村、清淨處、染污處等等,哪個處所不計較。隨時間,晝說也行,夜說也行,長也行、短也行,隨時間。隨眾,不管一個人聽、還是多個人聽。只要有機緣說,這就叫隨說。所以大家一定要看,這部經典的功德,隨說就是乃至四句偈等,就這麼一下,「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大家看這就叫金剛。金剛的功德,只要一開口說本經,哪怕就是在一半句的一種因緣中,就是在當下這種時空中,就建立了一個金剛的緣起,就成就一個金剛道場。《金剛經》的這個法幢呀,就樹在了當處。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當知此處」,就是應當知道應該決定性的明白信受,不要懷疑,也不可以輕視。此處就是,說經的這個地方,就要受到供養。而且不僅是人道的供養,一切世間天道、修羅道,整個護法八部都來供養。就比如說,我們去到祇園精舍。雖然我們在凡夫的這種無常惑業中,感覺到那已經是世尊講法的遺跡了,現在去了都是一堆磚頭。當然現在也有供養,佛弟子去了給貼金的,那個金紙貼上去還蠻莊嚴。可是只能去給貼點金了。有時候會去感受一下,當時世尊在那兒講法那種殊勝,《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都是從那個金剛地流出來。

可是大家要知道,就在那個地方,現在我們肉眼看不到多少天龍護法在那兒守護、供養,受金剛加持。就是沖著什麼呢,就是沖著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以,有讀過的《大品般若經》中就有這樣的內容,說十方世界裡面所有的舍利作為一份子,般若經的經卷作為一份子,佛就問這個天王說,這兩份子中,你喜歡哪一份子。結果這個天主就說,寧願要般若經卷。為什麼,因為般若經能生一切佛法,是佛的根本舍利,是法身常住之相。

所以,我們最近也是天天在奢盼求舍利。夢參長老的舍利奢盼出來了,大家就鬆了一口氣了。一誠長老現在也圓寂了,大家又想看看這老和尚的修行怎樣了。可是大家知道靠舍利來講,這不是佛的法身,不是常住法身。真正的《般若經》,才是佛的法身舍利。為什麼這裡講到的「如佛塔廟」。就是說般若經卷所在之處,就像佛的塔、像舍利一樣的。這是從理而言的,從世間來講的話,從理講的話,因為它的功德要過於塔。但是世間因為我們對於塔生恭敬心,所以借這個來做比喻。實際上像佛遺留下來的塔廟,也不能跟《金剛經》這個經卷比的。為什麼我們以前也常有大德說過,說「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淨心是什麼意思,就是跟般若相應,淨心就是空心。

所以你看,這就是《金剛經》所在之處,這個處所就貴,要受供養。這裡,當然說皆應供養,那無非就是世相上的供養,我們說的香花燈塗果呀,等等這些,什麼寶珠衣呀;再一個就是修法上的供養,那如果讀過《普賢菩薩行願品》的都知道。如說修行呀,利益眾生呀,代眾生受苦呀,等等這些,不離菩提心啊等等,都屬於法供養,如佛塔廟一樣的。

你看我們去到印度,佛成道的大金剛塔下,那麼大家都各種各樣的供養,有的拿著千里迢迢帶來的供品,世相上的奇珍異果呀,上好的飲食呀,或者說奶呀、水呀。那麼還有一些人,就在繞塔、在打坐、在禮拜,這就是法供養,都是供養。不僅我們人道,我們要知道,比如說在忉利天,忉利天主呀在他們那個世界裡面有一個地方也常講法,叫善法堂。忉利天善法堂常為天眾說波若波羅蜜善法,但是有時候如果他不在的話,天人如果來了也要向講法的空的座位作禮供養。所以我們現在這個世界金剛塔,菩提迦耶塔也是很珍貴的,因為塔非常高和險,佛生處的時候也有塔,成道的時候也有塔,轉法輪的時候也有塔,涅槃的時候也有塔,各種各樣的塔,這叫供養。

但是我們現在說實在的不要說尊重供養了,賤賣佛法的太多了。在佛講法的時候也講到說,說法者為名利說法,什麼叫做名利說法,賤賣佛法?就是把佛法的法,成佛的法,換成錢,或者換成利,為了這個就是賤賣佛法。現在有時候我們說做生意,號稱叫流通三寶,打著這個(名號),其實目標不是重在流通三寶,而是眼睛緊緊的鎖在過水的利潤上,甚至有的還提倡說為了讓人信佛結緣給大家種善根,就種了這個因。你想把這個因緣就這麼錯的種下去,在他種這個因的時候,這個因果,這個目標就是錯的、顛倒的,那麼這樣一發心,他跟佛法結這樣顛倒緣,哪怕他再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他在這個顛倒中就再怎麼也顛倒不過來了,正確不了了,這就是賤賣佛法就這樣的一個果報,很可憐。

包括我們現在所謂的經懺佛事也是這樣的。轉讀經,轉讀經迴向功德主這是可以的,可是問題是不是把目光執著到錢上,而不是說在法的利益上來利益,錢是一個附帶品,當然常住吃穿用度,可是你光為了錢,反而法成了一個做戲的,這樣一個地步的話,那就賤賣佛法。你看為什麼民國的時候淪為鬼神佛教,就是因為目光鎖定錢,超度。不是說超度有問題,而是超度的過程中是為了錢,成了賺錢的超度,不是法佈施的超度。

當然我們現在還沒有說一敗塗地,全部的賤賣這種地步,但是求善法的太多,求解脫法的太少。你看,我們現在來求法也是來求相好,求壽者,求福報,總是求這個求那個就是不求解脫,其實某種意義上,這也是賤賣佛法。但是沒有辦法,這就是這個時代人的根性,所以說真正的能夠皆應供養的話,我們也很多時候只能發點心供養,財供養。真正法供養很難供養起來。

所以後面講到能夠隨說幾句都是這樣,何況有人竟能受持讀誦。這就是更加進一步來講,更何況有人把整部的經用來受持讀誦。那就說明「當知世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大家看到「成就第一希有之法」,這個是什麼法呢,這個法就是佛的無上正等正覺。前面已經講過了,講到「希有。世尊。」的時候,是說人稀有,現在強調的是指法稀有,這個「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還還記得在同一個講《金剛經》的同一個地方佛在《彌陀經》裡也講過,說「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也是第一稀有,「能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就的這個希有,無上正等正覺。《心經》裡面不是也講到「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無等等咒。」就是說稀有,第一稀有。再沒有能夠過於它,「當知世人。成就第一希有之法」,這是講的人尊。

下面又開始講到「處」,所處的處貴,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大家知道這部經典是諸佛之母,他能生諸佛的三乘聖者和十地菩薩。為什麼這裡講到的「即為有佛」,我們要知道般若所在之處,就包括我們現在也給大家講,這就叫般若所在之處。只要我們起觀,起一念無心,不著相。就只要這麼一念金剛,只要這麼一念《金剛經》,那麼十方諸佛就常在其中,所以這裡講到「經典之處。即為有佛。」

為什麼大家覺得般若所在之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我們還是容易把它理解成這是一種抽像的讚美,或者說十方諸佛常在其中,是常在佛國淨土,多麼殊勝,大菩薩圍繞,海會清淨。般若這個東西好像就空空,說是空也沒空掉,不知道怎麼可能十方諸佛常在其中。告訴大家,這是真的,只要能跟般若相應,當體就能見十方諸佛。因為這個事理永遠是無礙的,而且不但能夠見十方諸佛,更殊勝的是發現自己與十方諸佛也是無二無別的。所以供養般若就是成就般若,成就般若就是成就佛。般若與佛也是無二無別的,所以這裡講「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能夠依著《金剛經》去讀誦、領解、體悟無相之理,那麼你的所行所在之處,常修的就是佛行,念念所在就是佛念,念念與佛相應,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當然就是「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了。

你看成佛多簡單,多純粹。為什麼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得業盡情空,物我兩忘的時候,念佛三昧現前了,就能見佛呢。就跟這個道理一模一樣,為什麼修般舟三昧念佛念到一定的地步,十方諸佛就能夠現前呢。還是入到這個理境中,所以這就是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成就了這個法,那麼就是這個經典所在之處,就是有佛,不但有佛,還有一句叫「若尊重弟子」。那就說明什麼呢,經典所在之處,經在,三寶就在。為什麼呢,經就是法寶,則為有佛就是佛。若尊重弟子是誰呢,就是僧寶,一切聖賢僧,若尊重弟子就是說為一切人所尊重的佛弟子,那大家就去發揮想想,這裡包括的不但有舍利弗、目犍連、迦葉尊者等等這些,須菩提,還有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摩訶薩,就是菩薩弟子,沒有一位能夠超出到般若之外,就是乘般若理,起無盡的行願,不離般若。般若不離三寶,三寶不離般若,所以這裡才有佛有僧,依法而有,三寶是一體的,這才叫做自性三寶。

大家知道就算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說水鳥樹林一聽,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下意識的就生呢。還是念的自性三寶,一樣的道理。所以可以說經典所在之處,可以現見極樂情景,極樂世界所有的天人菩薩乃至所有的場所都有《金剛經》所在,這樣的話才能夠叫通,沒有此界他方了,所以大家要好好的悟一悟,省一省。

我們在往下看就是「如法受持分」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你看這裡講到的「爾時。須菩提。」為什麼此處又要開始來了一個「爾時」,就是指的在此處之前的一段經文,我們已經差不多學習聽佛開示到了一個段落完畢了,就像另起一個開頭一樣,所以我們來聽聞《金剛經》,大家也要入神,在聽的時候我們就要入神,在理解,在解《金剛經》的時候就是在起行的時候,這樣來聽,否則你入不了這個法性。解時就在行時,不是前後能夠差錯開來的,所以這裡雖然語氣是「爾時」,有另起的感覺,但是這裡是上文將本經的功德,你看處尊人貴極為稀有之時。那麼要告訴一下這個經題,到底怎麼稱呼呢?又應當如何去奉持呢?

所以大家看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學習一部經典,也就是說聽聞佛法,所有的佛說的稀有難遇珍貴的佛法,核心作用就是讓我們解行並進。這就等於說這個法,這一套金剛法語已經這麼行雲流水的講到此處,聽聞者已經心入到這個般若空性。但是最後這是一套修學體系,非常珍貴,現場這個過程就非常的珍貴。要把它圓滿地進行流通,得有一個經的題目。所以解行並進,就是首先要問「當何名此經」,怎麼去冠名這個經題。其實這個經題的問題,目標就是要怎麼去解這個經義。因為經題就是經義的根本體現,這部經講什麼,它的綱領一定就在題目中。

大家看我們以前講過五重玄義,以後我們一直講經,大家一定要去學會慢慢兒適應這種五重玄義的講經方法。特別是我們在講到《佛說阿彌陀經》的時候,全部用五重玄義。那《金剛經》開始我們只講了經,就是釋題,題解金剛,釋名,這個經的名字。五重玄義裡邊首推就是釋名,解釋這個經的名題。那說明這個經的名題就是這部經內容的總括、涵蓋。

大家想想五重玄義是經的綱目,而這個綱目的眼目就是解釋這個綱的題,所以我們常說的顧名思義。為什麼須菩提這裡問這個經的名字呢,就是說要了解理解經的法義,就是要問這個經叫什麼題,題就是總括這個經的法義,這叫做解。怎麼行呢,就是這裡講到的「我等云何奉持」。就是行,依教奉行,「奉持」,「奉」是什麼意思,奉旨,我們常說的奉旨而行,佛的法旨,依這個旨而起這個心行,就叫如法受持。

那我們了解一下,這裡有一個細節。就是說一般的經典都是在最後才請問經典的名字,為什麼在《金剛經》裡面中間就開始請問「當何名此經」呢?那是因為《金剛經》的後半部分內容其實還是依著前半部分而展開的。這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算一個分水嶺吧,後面的部分是前面的更加詳細地領解,就是緣起於須菩提,對於佛,對於金剛般若義的再一次的祈問。

所以說,「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那麼佛就告訴他說。這部經典的經名,「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你看講到「以是名字。汝當奉持。」這又到了非常要緊的關口了,怎麼以是名字而奉持呢?而且我們從觀心的層面來講,這個經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這個般若波羅蜜法,我們當體就要在這個因緣法境中來奉持。你說時遲那時快,我們這樣嘚不嘚滔滔不絕地講,大家不斷的在聽,講聽,就在這因緣中,當下就奉持,這才能夠感覺一點什麼叫做後面佛說的「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聽這個法的時候,依這個名,依這個法,依這個境,依這個因緣,當下就受持,這才叫解行並進。

好,今天時間關係,先講到這裡,下一講的時候我們再依著這個問經,佛答經名,這個奉持開始講起。

請大家合掌,一起來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夢參老和尚講《金剛經》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 2009-6-16 【第一天】 和尚...

可否理解極樂只是一個化城,並未真正到家

問: 《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

慧律法師:心無所住就是安住

世間沒有中庸,無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無所住就是中庸...

《金剛經》的十大威力與持誦事蹟

金剛經十大威力依《金剛般若經旨讚》開示:此經有『十...

誦《金剛經》為人輕賤,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

《普門品》和《金剛經》不能一起誦嗎

問: 現在每天早晨我誦《金剛經》,《普門品》,《大...

聖嚴法師《不住於相而行佈施》

不住於相,相的意思在《金剛經》中講得很清楚,即不住...

金剛經的功德利益作用與十大威力

一、金剛經中佛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導我們對一切...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大藏經】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佛陀會做這7件你我都難做到的小事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

淨除雜念一心念佛

真正修行用上功的話,一定能淨除雜念,一心念佛。同時...

少碰9種對腦部有害的食物

研究證實,腦部退化與飲食有關。食用具有提高體內抗氧...

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摩...

如此忍辱

從前的時候,在拉薩的空地上,有一個人在繞行經走,而...

教育兒女比送經書更重要

一位居士經常請經書送給別人。印光大師對她說:你有這...

心中有戒,行中有定

「世間一切有形之物,皆是四大假合、會因聚緣而來。將...

初習禪應如何調身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

人生為什麼不能十全十美

經云:財富從佈施中來,貧窮從慳貪中來。長壽從慈悲中...

憑求佛速來接引的強烈願心,能否當下蒙佛接引往生

問: 單憑求佛速來接引的強烈願心,能否當下蒙佛接引往...

心靈美容

漫步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美容店,這美容店的作用的確不小...

師父您出家時家人反對嗎

問: 師父您出家的時候家人反對嗎? 慧律法師答: 反...

佛門裡的四尊大財神

十方財神中的財神之王多寶如來 佛教認為宇宙在時間上和...

如何分辨虛妄與真實

虛妄的東西是變化的。你看到這個東西,看起來非常莊嚴...

我是個好人,為何還會得癌症

為什麼會得癌症?很多人一聽到醫生宣佈自己得了重病時...

念佛後該如何迴向

念佛迴向,不可偏廢,迴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迴向祗...

【佛教詞典】法喜

(一)又作法悅。指聽聞佛陀教法,因起信而心生喜悅。舊...

【佛教詞典】七種不淨

乃對自他「身份」貪著所說之七種不淨。即:(一)種子不...

【視頻】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26-淨戒門》

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26-淨戒門》

【視頻】界詮法師《南山律學教程居士選篇》

界詮法師《南山律學教程居士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