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017/10/1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十五講)

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學子們,我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大家放掌,諦聽。

各位非常歡喜,今天晚上如約而至,又是我們講《金剛經》第十五講。應該從內容上來講,今天的內容可以說在前半部分有所了結,後半部分將要展開。今天是臘月初六,明天初七,後天初八,臘月初八是我們的根本導師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所以我們今天來聞熏《金剛經》,也是三世諸佛之母的般若法門,可以說在世尊成道的前夕,也是一個好的兆頭,說明我們也將帶著學修《金剛經》的因緣,將來必定有成道的一刻。特別有意思,我們週一是在講《金剛經》,週三在講《印光法師文鈔》,可見正好後天是《印光法師文鈔》,應著成道的因緣,以念佛作為我們成就的根本法門,這樣的話相得益彰,非常的殊勝,在此也隨喜大家一直能夠把《金剛經》聽聞下來。

另外來講,已經到臘月了,我們修道的人最注重的就是年關,也就是我們的生死之際。一輩子其實就跟過年一樣,到了年關了,回想一下自己一年來的日子過得怎麼樣,我們現在每一天的積累都是為我們人身的年關作為準備,包括我們聞熏《金剛經》。

特別是大家要對這部經典的功德生起豐滿的信心,立體的信心。我們循著世尊的教導,一直在講《金剛經》能夠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真的有這樣的功德,功德是一浪一浪的越來越大,大家都覺得,真的是一下子說完了,大家都受不了,不相信有這樣的功德。可是你如果真的不相信或者很麻木的沒有往這上面考慮,心地上去思維,可能由於信心上的不太飽滿,真正無所得的功德,當然也就打折扣。如果你當真如此聽,當真如此思維,當真如此信受,那麼你的覺受,對於法跟進的飽滿度和充滿感,就會在我們的身心世界中起到確實是不可思議的作用。成佛的必由之路,如果你只要一上這個道,成佛就是本來的事情,近在咫尺的事情,這就是上乘法門,所以我們今天從這兒開始講起,正要說這一句,大家來看經文。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我們上一講的時候講到結尾,今天開始從這講起。這句把核心的法義給描繪出來,也就是《金剛經》的功德,大到什麼程度呢,他能夠出生諸佛,大乘上乘那就是佛乘。我們學習《佛說無量壽經》的時候也講到佛的不可思議的智慧,大乘的廣大的智慧,最上的智慧,無等無倫的智慧,其實就是這裡的最上乘。有佛的功德,具足了佛的功德,這部經典。不思議不可稱無邊的功德,從佛的功德來講,抽像的說沒有感受,具體表現出來,能夠得到怎樣的功德作用呢?

其他的不說,我們從佛的法身報身和化身的描繪層面,大家就著我們現實的生活來對比一下,這個功德是怎樣的一種,我們佛教常說的殊勝。法身功德就是遍一切處,如如不動的境界。如果我們每每被煩惱充斥,情緒左右時候,你想想這個絕待的如如不動遍一切處的境界,設想一下。從報身的角度來講,他的相好光明不可稱量。我們再設想,我們生活中這個沉重的色身,每天柴米油鹽,要洗涮要吃喝拉撒等等,這都是最陋劣的障礙,非常粗重的煩惱,報身相好光明沒有這些。再從化身上來講,我們從這個房間進到另外一個房間,都要這門開了還得進那門,前幾天我要進對面的房間,鑰匙生鏽了就開不了。可是化身的功德能夠千百億去示現,出沒在九法界中自在地去度化眾生。

這部經典出生諸佛,諸佛就是有這樣的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的功德。我們往往會對法身、報身、化身的距離非常久遠,好像離自己的凡夫作用。然後這麼抽像的描繪,屢屢在經典或者法師們講解中,老是聽聞好像跟自己不搭界。我告訴大家,其實剛才描繪的這些功德,本來是應當在我們現前一念心中就可以具有就可以發生作用。但是,就是因為我們著相,在虛幻著相中把我們鎖定,就得不到這樣的無邊功德。

這部經典就是為了要給有志向現前就要具足這些功德的人來說的,前面說到不可思議不可稱是讚歎法,下面為發大乘者最上乘者說,就是讚歎人。大乘和最上乘其實本質上也沒有區別,但是有時候把大乘也叫做菩薩乘,把佛乘作為一乘最上乘,也會分開論。

在《妙法蓮華經》裡不是有「火宅三車喻」嘛,三車喻裡邊大富長者為了把他的兒子們引誘出三界火宅,所以他說有什麼小羊車呀,中等的鹿車呀,還有大一點的牛車呀,結果出去以後呢,給他們所呈現的就是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就是指的這裡的最上乘。大乘就是從廣博上而言,大乘其實還包括了小乘法,或者人天法,他其中圓滿的包括。這個最上乘的就等於說揀擇出來了,超越了人天法、聲聞法乃至菩薩法,就直指佛乘,成佛做祖,所以這裡講到的大乘最上乘。

再一個呢,大就是指的從大乘的始教而言,邁入大乘淺行的人而言,比較淺。無上乘就是從大乘的終,終教而言,是對深行人來講的。我們讀《心經》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也可理解作為一個大乘和最上乘的區別。但是大家不要一聽馬上就得意了,「哎呀,我們能夠聽到《金剛經》原來我也是大乘最上乘的人」。可是我要告訴諸位,我們當然是,可是現在只是具備了大乘和最上乘的因緣。你是否能夠真的是大乘和上乘的根器,能夠生起真正的大乘的知見,大乘的行門,大乘這種不生滅無所得的因地的因行,才算得上大乘最上乘。

所以這個法就這樣的痛快,但是就這樣的難以對接。進一步我們來看,下面的經文。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看這一段《金剛經》就是如來的家業。我們身為佛弟子最後要成就佛道,《金剛經》就提供了所有的必須的,就這一個核心法,都要匯到般若波羅蜜中來。「若有人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就是荷擔如來家業。我們大家要知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不僅僅在人道裡面說廣為人說,當我們受持讀誦的時候,異類的眾生都會歡喜讚歎,踴躍前來聽聞。一定會有的,此時此刻就有,雖然我現在是一個人坐在普濟寺的僧寮中,但是大家要知道,還是要有有緣眾生來這裡聽聞。這樣的人才能夠荷擔如來家業,就是把佛的家業給承擔起來,就這一點獅子乳。

怎麼才能稱之為「荷擔」呢,因為有德行,是真德行。通常大家知道什麼叫做德行,順帶的講一講。非常慚愧,本人德行太差太淺,我們通常把德行認為是什麼呢,比如說淺見一點的人,就容易在外相上看,覺得這個人很隨和和善,或者和顏悅色,給人感覺印象還挺好,就稱之為有德行慈悲,當然是這樣。或者再有一些帶著修一點善法,我老在微信上發點放生呀,又講法了呀,又希望大家佛法上有點兒受用呀,但是不可否認都是帶著凡夫心。

為什麼,雖然發心是希望大家見聞後能夠得到一點受用或者引導,乃至對大家的悟性有些幫助,可是確實不是無所得心,只能算是積累點福德,不是究竟的不能稱為功德。大家要知道真正的德行,就是要具備般若空性的證量。證量就是聖者,才能稱之為德行。無所得才叫真得,德行。

所以大家既然聽《金剛經》就要知道荷擔如來家業,真正是需要什麼樣的德行。為什麼六祖慧能大師是中國禪宗革命性的人物代表,迦葉尊者是佛的苦行頭陀,但是佛當時給他讓了一半座位的時候,並不是認為沖著他的苦行頭陀,而是他拈花只有迦葉微笑。這個法他應到了,心地應到了,才把半壁的法座分給迦葉,為什麼?這才叫荷擔如來家業。阿難雖然聽得多,連阿羅漢都沒有證,結果結集經典的時候,都不讓他去。所以記得多也不行,真正荷擔如來家業就是要證到般若空性。就是《金剛經》講的境界。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來看,「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就是不能夠受持這個法。比如我們為什麼不能夠一直讀誦不能夠相續,因為你沒有受用不能夠相信,有逆心。為什麼為人解說的時候很難發起這個心,現在說實在的,雖然我們現在號稱在大乘地,其實大家基本上修的都是小法。為什麼現在居然有邪知邪見「大乘非佛說」。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樂小法喜歡小法。小法是怎樣的,第一個表現是接地氣容易接受,稍微琢磨琢磨就好像離地已經三尺。當然我是就著此情此景說的,大家不要理解錯了,一棒子打死,我這裡講到的小法就是這樣的。

聲聞乘我們常叫做小乘法,小乘法只是把「我」空掉了,「法」空不掉。這個修為我們已經遠遠夠不著呀,我們現在生怕把「我」空掉一點,空掉半點都不行,哪能忘了「我」呢,沒「我」怎麼行。現在有時候這些外道法,典型的一種表現就是深深的執著「我見」為核心而展開,很精進的修法,所以大家要知道修行人特別容易淪為外道。但凡修一修,自己感受有一點,或者見到別人有兩刷子,雖然有「我見」修法,也能把一般凡夫沒有修到的法,能夠修出來,能夠攝受住,能夠忽悠你。現在還少嘛,現在的外道太難辨了,就是因為自己懷揣的是一顆樂小法的心。如果鎖定「有所得就有所不得」,這個定海神針定在你的正知見中,你還會遇上外道嘛。你把《金剛經》受持在胸懷,外道見到你都害怕都要跑,邪魔外道一看就跑了,根本不敢碰你。為什麼,金剛般若波羅蜜,無上乘。

所以現在我們「若樂小法者」不行,外道法還有點玄,更多的我們現在是世間的人天福報法。大家都關心這個,連下輩子都尚且要靠邊,就是企盼今生一定要好。求來生能夠得人天的人呢,算是已經在修大法了。只會計較今生今世,甚至今生後半輩子都不管,只管這一年的運氣或者這件事兒能不能成,就一心要想著生活幸福美好下去。你給他講畢竟空性的無上乘無所得,哪能受得了嘛,我們常說的只獲人天果報。這部經典的價值所在,就在這裡。「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後面大家來看: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這種讚歎是進一步的讚歎,如果我們能從前面的內容聯繫起來的話,前面我講到:這部經典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貴,在誰手裡誰就尊。此處的讚歎,不但讚歎經所在的處處貴,連受持此經的人,他所在的行住坐臥。也像什麼呢,像塔和廟一樣、寺院一樣,要恭敬供養。也就是只要本經在哪怕某一個點的時空之處,一有「在」的緣起。不論是這個法還是這個人,只要是本經的受持,皆應恭敬。所以大家看,這就等於一個人拿著這本經,走到哪兒,哪兒哪兒就是塔廟。大家要作禮圍繞,要散香花,以散其處來莊嚴,這就是《金剛經》的功德。

我們再往下看,下面的一段經文。這段開始呢,就是要講到能淨業障。大家來看: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非常重要,這個話講的。我們要聯想一下了,在我們一般覺得不要說讀《金剛經》了,學佛皈依了三寶以後,就必須要暢通無阻,皆要合我之意,稍微有點不對勁:「哎呀,這不靈了吧。學佛怎麼成這樣了,請的菩薩還供不供了,要不送到廟裡吧。」所以從這一點兒法義中,就可以見到凡夫見和聖人見的差別。

前面不斷的在講《金剛經》受持的功德如此之大,怎麼會還弄得會有人輕賤呢。就是輕視你屈辱你委屈你。為什麼我們覺得一不順了,就認為學佛不靈了。就是因為不具足三世的正知見解,就鎖定在這一世。所以大家要知道這裡還是在講《金剛經》的功德,不是在說《金剛經》的罪過。但是前面都是從正面來闡揚功德,這是從側面來顯現他的更加妙不可言的功德。

換句直白的話,我一說大家聽明白了,就是正面來講,是可以生無所得的實相智慧;從側面來講就是可以消我們的三障重罪,而且這裡講到的是消的是重罪和定業。所以前面的無量功德確實是真實不虛的。持經不但能得無量的功德,此處還能離無邊的罪業,能夠摧諸煩惱患難。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趣」,什麼叫先世呢,統而言之就是指幾部分:一個,我們下意識都會想那就是前生,我告訴大家這個範圍就比較小了;或者我們就要想到那一定是過去世,這才對了,就是無量劫來的過去世,這裡都可以算為先世。我們又只會往遠著想,忘了往近著想。這個先世還指的什麼呀,我們的前半生,或者你現在開始讀誦受持《金剛經》之前,你所經的人世,在人世間活的。持經之後的之前就叫做先世罪業。

說白了就是你過去世和這輩子所有的重罪要招感墮三途,哪怕五逆十惡的罪業必然要墮的定業,都可以由受持《金剛經》,招感的這個業障逼出來,輕描淡寫的顯現成被別人輕視了一下,給了點侮辱或者看不起一下,就消掉了。而且這裡是「先世罪業則為消滅」,這個很重要,這就是金剛的力量。我們一般呀,比如常說到重罪輕受,這真是發揮到極致,因為我們一般稍微有一些的修行功德,只能能夠轉不能夠滅。什麼叫做轉呢?我們過去造的善惡業果報要現前。你的惡業佔了上風的時候,你的惡報先現前,苦報現前。正當要苦報現前的時候呢,你趕緊修法,修的能轉的讓善業拔了頭籌,佔據了主要的力量,就讓惡業先伏在那裡,把善的果報先給牽引出來,讓它先成熟,就是這種就算作修行就轉了命了。

可是大家看到這裡,「先世罪業即為消滅」,也就是把種子都給剷除了,斷掉了,能把五逆的重罪十惡重罪當場斷掉。消滅就如同是一個很嚴重的病就要發作,就要讓你得絕症的時候呢,突然間來了一個好的因緣,或者換了一個環境,新的人事,心情舒暢了。(就像)身體不舒服了一下,感冒了一下,咳嗽了幾聲,輕描淡寫的就把這個業斷掉了過去了,這個梁子就解了,永遠不再復發。就像《地藏經》裡面講的「拔出根本業緣」種子的生長機會已經經歷過了。在計劃中的規模,就由於這樣的一個小小的經歷就給它拔出剷除了,是這個意思,大家理解到啊,不是轉化。這就叫金剛智慧。

由於有《金剛經》,就像免疫力非常好一樣,輕描淡寫的就受過去了。而且後面講到的,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斷掉了轉化成為什麼呢,還要生的是成佛的智慧,不是斷掉以後顯現的是世間的福報。就是沒有降低因緣後果的檔次。所以大家信受信受殊勝無比。

好再往下看: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又在校量上功德了,一直在說這個功德。但是這裡的功德,確實跟前面就不一樣。首先我們來看,「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我想起我們在學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我們不要被佛菩薩這些話給粗淺的蒙過去了。他們雖然依照著我們的能力,我念好像就是我想起來了,我憶是我回憶起來,其實他們都是現前一念中看到這個量。就現前就是在掃瞄過往,所以才這樣有板有眼的說,「於然燈佛前」,就是到燃燈佛出世之前這麼久,遇到多少佛呢?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怎麼樣呢?「悉皆供養承事」。效果如何呢?「無空過者」。這幾句話已經把培的福量化到極致。

為什麼,大家來看。這麼多的佛就不給大家數了,就光說那由他是什麼意思,就是一萬萬的意思,可見碰到多少佛。時間這麼久供佛這麼勤快,講得很透。而且是如法的供養,皆供養承事。供養就那我們都知道從醫藥、飲食、臥具、衣服等等這些法務上。承事的話,就是盡心盡力的侍奉這些佛陀。從中可見就是在質量上都是過關的,沒有不到位的。佛這麼多,投入的發心這麼大。

最重要的還有一個什麼功德呢?這一句至關重要:「無空過者」。就是發心發的沒有退過。「無空過」的功德太非常難得了,從對境上而言,一個佛也沒有落下。佛每次的法會在哪裡,一個地兒也沒有落下。什麼時候講的一個時間也沒有落下,總之就一次機會都沒有落過錯過叫做「無空過者」。因為佛是最勝的福田,這是從對境而言。從發心來看的話,每次都如法到位,狀態都是最佳的,沒有狀態不好的時候。我們現在狀態好的時候,一發心恭敬供養三寶起心起來了,承侍心起來了。一心態不好馬上就自顧自了,根本就不吃這一套了,誰管你們,什麼恭敬心啊,我凡夫我做不到,恭敬我還不能夠到那地步,所得的功德也不能到那地步。

這裡的功德,跟前面來講又不一樣了,可以說這個因緣升級的太多了。為什麼,前面講的是從內施、外施、外財和內色身來講,都是從現世而言。大家回過頭來聽的時候,可以翻一下,就是從這一世他能夠供養多少七寶像三千大千世界,或者說舍多少次身,恆河沙數,都是從現世而言。

這次的功德是講的從過去世全部算上。前面來講是被度化者所做的功德,這次把佛的大福田也給拿出來,佛的應供的功德也算上,但是還是不如持經的功德大。而且沒有講到「為人講說」,只說了後世末世能夠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怎麼樣呢,供養諸佛的功德都不到百分之一、千萬億分之一,你說這太欺負人了,包括都欺負開佛了,不如他的功德大。

為什麼呢,因為供佛乃至佛來應供,有能和所的對待都叫做「有所得」,自己受持或者為他人所說的是什麼,說的是無所得法。前面的有所得法永遠不能趨向於無上正覺。只要你受持為他說一定是趨向無上的正覺,這個上面沒得比。大家會覺得,為什麼說「於然燈佛前」呢,因為燃燈佛是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分水嶺,到燃燈佛的時候給他授記,他已經證到無生法了,也不是以帶的有所得心,可是在此之前釋迦牟尼佛修道,皆是還是帶的有所的心來做培福的資糧。我們大家要捫心。到我們現實來講呢,帶有所得心,就是帶點不太正確的有所得心,都說難得你能舍一點供一點,能真正生起趨向於三輪體空見的人都很少。

所以鑒於這樣的功德,大家來看: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大家看到了,這裡「我若具說者」,不能夠把受持此經的功德具說,具說的人聽了以後怎麼辦呢,就瘋了,或者就徹底疑惑的不行了,完全就不能夠信受承擔。這就是具說,不敢具說。

什麼叫具說呢,當然首先一點我們正面理解,字面理解就是把功德全部說出來的話,凡夫的心承受不了。經的不可思議,果報的不可思議,就是凡夫心根本吃不消。就像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發的那麼多願,釋迦牟尼佛只在我們這兒說的四十八願,大家都覺得是難信之法,一樣的道理,佛要把《金剛經》的功德全部說的時候,凡夫沒辦法信。

再一個來講,具說者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為什麼到這,才講到這個地步。前面一撥一撥的慢慢循序漸進的說,一次比一次大。就是不要說不能說的,就算能說的這些,一下子說出來也不行,所以具說也可以理解為一下子全說。

先從前面的功德,慢慢的說到此處,才說到極致,也就是過去無量的時間所對的大圓滿佛,這樣的功德還是不如受持經典。一下子說到這裡,害怕大家聽了以後得了這個功德,沒有心裡慢慢適應的狀態,他也受不了,會生懷疑心,即刻就生懷疑心了。大家知道懷疑非常傷我們的法身,每個人好不容易入三寶知見,怎麼入的呢?你想我們在因緣中去度化一個人,如果第一念是讓他對佛產生了排斥心,那就把他害慘了。就這一念心,將來生生世世的輪轉中擴大,他再對三寶很難生起清淨心和信受心,而是生的排斥心懷疑心。所以最初一念就是定學佛成就的乾坤的,度化眾生多危險,我們誹謗三寶多可怕。

再一個具說是什麼呢,就是佛說《金剛經》就說這麼多,就差不多了,功德說這麼多,就差不多。為什麼,不斷的說,麻煩。因為一直這麼說,不斷的用語言來表達功德之大,害怕聽法的人不明白佛的意思,把無相的功德而生起了有相著相的求心,反過來妄談般若。

妄談般若是什麼呢,就是心極狂亂,不但自己,讓別人都懷疑不信,你說的有這樣的事嗎。現在好多行人就喜歡妄談般若,踏有談空。大家肯定親近或者接觸到這樣的一種學佛的,就光說第一義諦,什麼都講空,什麼都講不著著相,講著講著兩眼都泛藍光,自己說起來的時候頭頭是道,那個狀態就好像入了什麼道一樣,這就叫心極狂亂,不是說他瘋了,或者說發狂,就是他體現成這個狀態的時候就著了頑空斷見,佛來了也沒辦法。

所以後面加到「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其實另一個意思就是你不要在上面去思維了,頓悟第一義諦隨順諸佛教誨就可以,不要犯思維了。入了第一義諦的話,經義也是果報,果報就是經義,當體就是不可思議境界。所以世尊講《金剛經》隨處講隨處掃,就是這兒給你講了這麼個法,但是即刻就把意義傳達給你,把名詞概念即刻給他破掉。所以大家的心能不能跟著佛的用意,來做這樣的觀照和承擔,是這個樣子的。

菩薩度化人,你看我正在給大家講經,來了一個法師的電話,他說要來朝普陀山了怎麼怎麼樣。往常的話我就會心生不快,今天由於給大家講《金剛經》的功德,讓我從始至終柔軟的把電話接了,還回掉,也不耽擱我們現前學《金剛經》,還給了我一次觀照的機會,這大概就是生活中修行吧。現前的法說給大家聽,就破知見分別心。一旦破不了,分別心一旦把它量化粗化,那就是情緒,就是煩惱。所以現前把這個也供養給大家,要是念念皆能如此,成佛都有餘了。

為什麼成佛有餘,因為究竟無我。下面的經文就進入到太子劃的叫「究竟無我分」,到第十七分了,當然我們這次講法也沒太依這個講,我們就順著經文貫解就可以。好,大家先來聽一段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段話聽起來似曾相識,可是也同樣極其重要。後一句「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大家先從字面上這麼觀照一下,就是我們要發心,什麼叫真正意義上的發心,什麼叫做我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體就是發無所得的心,就發一切法皆了不可得的畢竟空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發心。如果你真的當真去發一個「我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的時候,離無上正等正覺就一念間,已經像祖師講的「白雲萬里」了,就是遠了。

所以這段經文我們讀起來似曾相識,為什麼,這一部分開始,可以說是《金剛經》前半部和後半部的分界線。所以這段經文聽起來跟一開始講《金剛經》的時候內容完全一樣,粗淺看完全一樣,可是細細的分析來講,它是有差別和增進作用。

這兩部分的經文,祖師們把它分為一週說和二周說,就是在此之前,我們講的經全部算先說了一個回合,此處開始算再說一個回合,所以好像所問所答的內容都是一致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佛在這裡又要重複一遍,這個是有講究的。

我們從幾點來認識一下,前面的經文一開始到講到剛才,都是講無住。但是無住是從什麼層面講的,是就著境而講的,就境界而言。有時候我們聽對境而言,也聽不太明白,什麼意思呢,就是針對所認識的理論對像而言,討論引導應該這樣發心。那麼此處講的是就心而講無住,而不是就境,就是當體的這個心。不要你在理論上去計較分別說了解了,領悟了。理論是為了挽回我們的分別心,而不是促成我們的分別心,所以前面講的是「當如是住」,就是給你講道理應該怎麼怎麼住,此處是「當生如是心」,即刻就發這樣的心。「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無我相、人相、眾生相」「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體一念心就升到這個層面。這是差別,前面是就境而言理論而言,此處是就心而言,當體就入,這是差別。

第二點來看,為什麼說了一週又要說第二周。就是大家要知道,悟門不可限量。我們以為一遍就聽到位了,太差的遠了,聽一遍是一遍的悟,聽一次是一次的解。有時候大家也聽經聞法,也是這樣,好像聽得有所悟解,歡喜的,結果就把自己扔到一個窠臼,入了死胡同。為什麼,因為你的法喜心生起來的時候,生到一個境界,你一定會住到這個境界中,就容易死在那。死在那就不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所以說這裡再說一週,就等於說要提升層次,把原來的住再給它踢出來,再往高了究竟深處的去領悟,悟也有淺深。所以就像我們聽經,剛剛聽經的時候跟後來再聽一遍,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就叫悟門不可限量。

再一個第三點,為什麼要說第一週第二周,前面的法是給利根人講的,利根一聽就明白,一說就悟,從這裡開始為鈍根人而說了。就是讓你再聽再聞再修,不斷的給你轉變一下形式,讓前面好像沒聽得懂,或者聽著偏了,那麼再給你轉一個角度,來讓你試著用用心。這樣說看能不能理解,這樣說不理解,那樣再說一遍。大家看佛講法也是掰開了揉碎了講。

像吉藏大師也做了一個比喻,打比方其實是一種米,大米一樣,那麼早上給你熬成了粥。你看我們寺廟裡面早上都是吃粥,「粥有十利,饒益行人」嘛。早上的粥熬好了吃了以後有十種利益,著相的人你喜歡美容,粥吃好了,可以美容,可以治病的。但是有的人吃不下粥,那麼中午再給換一個年糕,同樣還是米做的,做成年糕你吃。有的人就覺得這個炒一下比粥好吃。就是這個意思,為利根人為鈍根人,前面一週說,這裡再說。

最後一點講的特別重要,要求我們一定要悟這句話,「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個心地法就是我們發心的根本法,什麼叫做菩提心的發心,這才叫。可是我們聽了以後,一聽說發菩提心,就真的拽菩提心就發去了,不知道要天高地厚的怎麼去發。怎麼發呢,就這麼發。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發定見的去發,所以說這一點比較重要,大家要善於巧解,巧妙的來理解,因為前面講般若空性是從三個角度,像三個門一樣的。從它的本體的角度,從我們能信受的角度,從它所得的功德的角度來講,但是後面開示就有所不同,為什麼,從這一部分開始後面差不多有十五個環節,都是鉤索相扣相生的。後面我們一直講可能就會比前面放的快一點,為什麼,因為它很流暢,而且是迅雷不及掩耳這樣的解釋疑難,斷你的疑心。

怎麼叫做鉤索相生,前面講到了所言什麼什麼,即非什麼什麼,是名什麼什麼,以這樣來泯我們的人相、我相,所以這裡大家要會到什麼,前面可以說是講怎麼怎麼去發心修行,後面就講怎麼怎麼泯除你要有修有行的心。大家記住,不是去泯你的修行的行,而是泯你的定見這個心,前面講怎麼發心怎麼修行,後面就講到實無有心要發,實無有行要修,這樣發這樣修。這才叫真修,而不是緣修。

以前好像給大家講過什麼叫真修緣修。此處這樣一種發心才叫真修。真修就是你摸到脈了,打到七寸了,入到道了。緣修就是你要保持著這個狀態,圍繞在周圍,但是你沒有入門。我只能保證你一直圍繞著這個周圍,有一天有可能門一開,你一邁進去了。但是現在你不在門內,這就叫緣,緣分的緣,叫緣修。

現在我們所有的包括善法,或者發心等等幾乎都是在緣修。少有能碰見真修的,這樣有本事的人,上根器。所以前面講和這裡開始講,就是這個關係,前面是著眼,這裡開始要下手了。那麼這樣的話,我們就可能認為有矛盾了。因為前面你勸發心修行,好不容易這麼聽下來以後,這裡為什麼要泯除發心修行,這不是相違背的嗎。

告訴大家,正是這樣才成就了真正的發心修行。再說一遍,就是由於泯除了所謂發心修行的分別心,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發心修行,所以前面講的是發心,但是真正在泯除發心。此處在泯除發心,可是才是講的真正的發心。

好,只能到此為止,希望大家認真領悟,用神去領悟。下面一起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一個小時很快,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我們下次再見。在此預祝諸位臘八節吉祥如意,法喜充滿!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夢參老和尚講《金剛經》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 2009-6-16 【第一天】 和尚...

可否理解極樂只是一個化城,並未真正到家

問: 《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

慧律法師:心無所住就是安住

世間沒有中庸,無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無所住就是中庸...

《金剛經》的十大威力與持誦事蹟

金剛經十大威力依《金剛般若經旨讚》開示:此經有『十...

誦《金剛經》為人輕賤,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

《普門品》和《金剛經》不能一起誦嗎

問: 現在每天早晨我誦《金剛經》,《普門品》,《大...

聖嚴法師《不住於相而行佈施》

不住於相,相的意思在《金剛經》中講得很清楚,即不住...

金剛經的功德利益作用與十大威力

一、金剛經中佛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導我們對一切...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大藏經】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佛陀會做這7件你我都難做到的小事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

淨除雜念一心念佛

真正修行用上功的話,一定能淨除雜念,一心念佛。同時...

少碰9種對腦部有害的食物

研究證實,腦部退化與飲食有關。食用具有提高體內抗氧...

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摩...

如此忍辱

從前的時候,在拉薩的空地上,有一個人在繞行經走,而...

教育兒女比送經書更重要

一位居士經常請經書送給別人。印光大師對她說:你有這...

心中有戒,行中有定

「世間一切有形之物,皆是四大假合、會因聚緣而來。將...

初習禪應如何調身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

人生為什麼不能十全十美

經云:財富從佈施中來,貧窮從慳貪中來。長壽從慈悲中...

憑求佛速來接引的強烈願心,能否當下蒙佛接引往生

問: 單憑求佛速來接引的強烈願心,能否當下蒙佛接引往...

心靈美容

漫步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美容店,這美容店的作用的確不小...

師父您出家時家人反對嗎

問: 師父您出家的時候家人反對嗎? 慧律法師答: 反...

佛門裡的四尊大財神

十方財神中的財神之王多寶如來 佛教認為宇宙在時間上和...

如何分辨虛妄與真實

虛妄的東西是變化的。你看到這個東西,看起來非常莊嚴...

我是個好人,為何還會得癌症

為什麼會得癌症?很多人一聽到醫生宣佈自己得了重病時...

念佛後該如何迴向

念佛迴向,不可偏廢,迴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迴向祗...

【佛教詞典】法喜

(一)又作法悅。指聽聞佛陀教法,因起信而心生喜悅。舊...

【佛教詞典】七種不淨

乃對自他「身份」貪著所說之七種不淨。即:(一)種子不...

【視頻】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26-淨戒門》

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26-淨戒門》

【視頻】界詮法師《南山律學教程居士選篇》

界詮法師《南山律學教程居士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