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017/10/1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五講)

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學子們,我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大家放掌,諦聽。

各位非常歡喜,今天晚上如約而至,又是我們講《金剛經》第十五講。應該從內容上來講,今天的內容可以說在前半部分有所了結,後半部分將要展開。今天是臘月初六,明天初七,後天初八,臘月初八是我們的根本導師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所以我們今天來聞熏《金剛經》,也是三世諸佛之母的般若法門,可以說在世尊成道的前夕,也是一個好的兆頭,說明我們也將帶著學修《金剛經》的因緣,將來必定有成道的一刻。特別有意思,我們週一是在講《金剛經》,週三在講《印光法師文鈔》,可見正好後天是《印光法師文鈔》,應著成道的因緣,以念佛作為我們成就的根本法門,這樣的話相得益彰,非常的殊勝,在此也隨喜大家一直能夠把《金剛經》聽聞下來。

另外來講,已經到臘月了,我們修道的人最注重的就是年關,也就是我們的生死之際。一輩子其實就跟過年一樣,到了年關了,回想一下自己一年來的日子過得怎麼樣,我們現在每一天的積累都是為我們人身的年關作為準備,包括我們聞熏《金剛經》。

特別是大家要對這部經典的功德生起豐滿的信心,立體的信心。我們循著世尊的教導,一直在講《金剛經》能夠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真的有這樣的功德,功德是一浪一浪的越來越大,大家都覺得,真的是一下子說完了,大家都受不了,不相信有這樣的功德。可是你如果真的不相信或者很麻木的沒有往這上面考慮,心地上去思維,可能由於信心上的不太飽滿,真正無所得的功德,當然也就打折扣。如果你當真如此聽,當真如此思維,當真如此信受,那麼你的覺受,對於法跟進的飽滿度和充滿感,就會在我們的身心世界中起到確實是不可思議的作用。成佛的必由之路,如果你只要一上這個道,成佛就是本來的事情,近在咫尺的事情,這就是上乘法門,所以我們今天從這兒開始講起,正要說這一句,大家來看經文。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我們上一講的時候講到結尾,今天開始從這講起。這句把核心的法義給描繪出來,也就是《金剛經》的功德,大到什麼程度呢,他能夠出生諸佛,大乘上乘那就是佛乘。我們學習《佛說無量壽經》的時候也講到佛的不可思議的智慧,大乘的廣大的智慧,最上的智慧,無等無倫的智慧,其實就是這裡的最上乘。有佛的功德,具足了佛的功德,這部經典。不思議不可稱無邊的功德,從佛的功德來講,抽像的說沒有感受,具體表現出來,能夠得到怎樣的功德作用呢?

其他的不說,我們從佛的法身報身和化身的描繪層面,大家就著我們現實的生活來對比一下,這個功德是怎樣的一種,我們佛教常說的殊勝。法身功德就是遍一切處,如如不動的境界。如果我們每每被煩惱充斥,情緒左右時候,你想想這個絕待的如如不動遍一切處的境界,設想一下。從報身的角度來講,他的相好光明不可稱量。我們再設想,我們生活中這個沉重的色身,每天柴米油鹽,要洗涮要吃喝拉撒等等,這都是最陋劣的障礙,非常粗重的煩惱,報身相好光明沒有這些。再從化身上來講,我們從這個房間進到另外一個房間,都要這門開了還得進那門,前幾天我要進對面的房間,鑰匙生鏽了就開不了。可是化身的功德能夠千百億去示現,出沒在九法界中自在地去度化眾生。

這部經典出生諸佛,諸佛就是有這樣的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的功德。我們往往會對法身、報身、化身的距離非常久遠,好像離自己的凡夫作用。然後這麼抽像的描繪,屢屢在經典或者法師們講解中,老是聽聞好像跟自己不搭界。我告訴大家,其實剛才描繪的這些功德,本來是應當在我們現前一念心中就可以具有就可以發生作用。但是,就是因為我們著相,在虛幻著相中把我們鎖定,就得不到這樣的無邊功德。

這部經典就是為了要給有志向現前就要具足這些功德的人來說的,前面說到不可思議不可稱是讚歎法,下面為發大乘者最上乘者說,就是讚歎人。大乘和最上乘其實本質上也沒有區別,但是有時候把大乘也叫做菩薩乘,把佛乘作為一乘最上乘,也會分開論。

在《妙法蓮華經》裡不是有「火宅三車喻」嘛,三車喻裡邊大富長者為了把他的兒子們引誘出三界火宅,所以他說有什麼小羊車呀,中等的鹿車呀,還有大一點的牛車呀,結果出去以後呢,給他們所呈現的就是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就是指的這裡的最上乘。大乘就是從廣博上而言,大乘其實還包括了小乘法,或者人天法,他其中圓滿的包括。這個最上乘的就等於說揀擇出來了,超越了人天法、聲聞法乃至菩薩法,就直指佛乘,成佛做祖,所以這裡講到的大乘最上乘。

再一個呢,大就是指的從大乘的始教而言,邁入大乘淺行的人而言,比較淺。無上乘就是從大乘的終,終教而言,是對深行人來講的。我們讀《心經》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也可理解作為一個大乘和最上乘的區別。但是大家不要一聽馬上就得意了,「哎呀,我們能夠聽到《金剛經》原來我也是大乘最上乘的人」。可是我要告訴諸位,我們當然是,可是現在只是具備了大乘和最上乘的因緣。你是否能夠真的是大乘和上乘的根器,能夠生起真正的大乘的知見,大乘的行門,大乘這種不生滅無所得的因地的因行,才算得上大乘最上乘。

所以這個法就這樣的痛快,但是就這樣的難以對接。進一步我們來看,下面的經文。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看這一段《金剛經》就是如來的家業。我們身為佛弟子最後要成就佛道,《金剛經》就提供了所有的必須的,就這一個核心法,都要匯到般若波羅蜜中來。「若有人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就是荷擔如來家業。我們大家要知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不僅僅在人道裡面說廣為人說,當我們受持讀誦的時候,異類的眾生都會歡喜讚歎,踴躍前來聽聞。一定會有的,此時此刻就有,雖然我現在是一個人坐在普濟寺的僧寮中,但是大家要知道,還是要有有緣眾生來這裡聽聞。這樣的人才能夠荷擔如來家業,就是把佛的家業給承擔起來,就這一點獅子乳。

怎麼才能稱之為「荷擔」呢,因為有德行,是真德行。通常大家知道什麼叫做德行,順帶的講一講。非常慚愧,本人德行太差太淺,我們通常把德行認為是什麼呢,比如說淺見一點的人,就容易在外相上看,覺得這個人很隨和和善,或者和顏悅色,給人感覺印象還挺好,就稱之為有德行慈悲,當然是這樣。或者再有一些帶著修一點善法,我老在微信上發點放生呀,又講法了呀,又希望大家佛法上有點兒受用呀,但是不可否認都是帶著凡夫心。

為什麼,雖然發心是希望大家見聞後能夠得到一點受用或者引導,乃至對大家的悟性有些幫助,可是確實不是無所得心,只能算是積累點福德,不是究竟的不能稱為功德。大家要知道真正的德行,就是要具備般若空性的證量。證量就是聖者,才能稱之為德行。無所得才叫真得,德行。

所以大家既然聽《金剛經》就要知道荷擔如來家業,真正是需要什麼樣的德行。為什麼六祖慧能大師是中國禪宗革命性的人物代表,迦葉尊者是佛的苦行頭陀,但是佛當時給他讓了一半座位的時候,並不是認為沖著他的苦行頭陀,而是他拈花只有迦葉微笑。這個法他應到了,心地應到了,才把半壁的法座分給迦葉,為什麼?這才叫荷擔如來家業。阿難雖然聽得多,連阿羅漢都沒有證,結果結集經典的時候,都不讓他去。所以記得多也不行,真正荷擔如來家業就是要證到般若空性。就是《金剛經》講的境界。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來看,「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就是不能夠受持這個法。比如我們為什麼不能夠一直讀誦不能夠相續,因為你沒有受用不能夠相信,有逆心。為什麼為人解說的時候很難發起這個心,現在說實在的,雖然我們現在號稱在大乘地,其實大家基本上修的都是小法。為什麼現在居然有邪知邪見「大乘非佛說」。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樂小法喜歡小法。小法是怎樣的,第一個表現是接地氣容易接受,稍微琢磨琢磨就好像離地已經三尺。當然我是就著此情此景說的,大家不要理解錯了,一棒子打死,我這裡講到的小法就是這樣的。

聲聞乘我們常叫做小乘法,小乘法只是把「我」空掉了,「法」空不掉。這個修為我們已經遠遠夠不著呀,我們現在生怕把「我」空掉一點,空掉半點都不行,哪能忘了「我」呢,沒「我」怎麼行。現在有時候這些外道法,典型的一種表現就是深深的執著「我見」為核心而展開,很精進的修法,所以大家要知道修行人特別容易淪為外道。但凡修一修,自己感受有一點,或者見到別人有兩刷子,雖然有「我見」修法,也能把一般凡夫沒有修到的法,能夠修出來,能夠攝受住,能夠忽悠你。現在還少嘛,現在的外道太難辨了,就是因為自己懷揣的是一顆樂小法的心。如果鎖定「有所得就有所不得」,這個定海神針定在你的正知見中,你還會遇上外道嘛。你把《金剛經》受持在胸懷,外道見到你都害怕都要跑,邪魔外道一看就跑了,根本不敢碰你。為什麼,金剛般若波羅蜜,無上乘。

所以現在我們「若樂小法者」不行,外道法還有點玄,更多的我們現在是世間的人天福報法。大家都關心這個,連下輩子都尚且要靠邊,就是企盼今生一定要好。求來生能夠得人天的人呢,算是已經在修大法了。只會計較今生今世,甚至今生後半輩子都不管,只管這一年的運氣或者這件事兒能不能成,就一心要想著生活幸福美好下去。你給他講畢竟空性的無上乘無所得,哪能受得了嘛,我們常說的只獲人天果報。這部經典的價值所在,就在這裡。「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後面大家來看: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這種讚歎是進一步的讚歎,如果我們能從前面的內容聯繫起來的話,前面我講到:這部經典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貴,在誰手裡誰就尊。此處的讚歎,不但讚歎經所在的處處貴,連受持此經的人,他所在的行住坐臥。也像什麼呢,像塔和廟一樣、寺院一樣,要恭敬供養。也就是只要本經在哪怕某一個點的時空之處,一有「在」的緣起。不論是這個法還是這個人,只要是本經的受持,皆應恭敬。所以大家看,這就等於一個人拿著這本經,走到哪兒,哪兒哪兒就是塔廟。大家要作禮圍繞,要散香花,以散其處來莊嚴,這就是《金剛經》的功德。

我們再往下看,下面的一段經文。這段開始呢,就是要講到能淨業障。大家來看: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非常重要,這個話講的。我們要聯想一下了,在我們一般覺得不要說讀《金剛經》了,學佛皈依了三寶以後,就必須要暢通無阻,皆要合我之意,稍微有點不對勁:「哎呀,這不靈了吧。學佛怎麼成這樣了,請的菩薩還供不供了,要不送到廟裡吧。」所以從這一點兒法義中,就可以見到凡夫見和聖人見的差別。

前面不斷的在講《金剛經》受持的功德如此之大,怎麼會還弄得會有人輕賤呢。就是輕視你屈辱你委屈你。為什麼我們覺得一不順了,就認為學佛不靈了。就是因為不具足三世的正知見解,就鎖定在這一世。所以大家要知道這裡還是在講《金剛經》的功德,不是在說《金剛經》的罪過。但是前面都是從正面來闡揚功德,這是從側面來顯現他的更加妙不可言的功德。

換句直白的話,我一說大家聽明白了,就是正面來講,是可以生無所得的實相智慧;從側面來講就是可以消我們的三障重罪,而且這裡講到的是消的是重罪和定業。所以前面的無量功德確實是真實不虛的。持經不但能得無量的功德,此處還能離無邊的罪業,能夠摧諸煩惱患難。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趣」,什麼叫先世呢,統而言之就是指幾部分:一個,我們下意識都會想那就是前生,我告訴大家這個範圍就比較小了;或者我們就要想到那一定是過去世,這才對了,就是無量劫來的過去世,這裡都可以算為先世。我們又只會往遠著想,忘了往近著想。這個先世還指的什麼呀,我們的前半生,或者你現在開始讀誦受持《金剛經》之前,你所經的人世,在人世間活的。持經之後的之前就叫做先世罪業。

說白了就是你過去世和這輩子所有的重罪要招感墮三途,哪怕五逆十惡的罪業必然要墮的定業,都可以由受持《金剛經》,招感的這個業障逼出來,輕描淡寫的顯現成被別人輕視了一下,給了點侮辱或者看不起一下,就消掉了。而且這裡是「先世罪業則為消滅」,這個很重要,這就是金剛的力量。我們一般呀,比如常說到重罪輕受,這真是發揮到極致,因為我們一般稍微有一些的修行功德,只能能夠轉不能夠滅。什麼叫做轉呢?我們過去造的善惡業果報要現前。你的惡業佔了上風的時候,你的惡報先現前,苦報現前。正當要苦報現前的時候呢,你趕緊修法,修的能轉的讓善業拔了頭籌,佔據了主要的力量,就讓惡業先伏在那裡,把善的果報先給牽引出來,讓它先成熟,就是這種就算作修行就轉了命了。

可是大家看到這裡,「先世罪業即為消滅」,也就是把種子都給剷除了,斷掉了,能把五逆的重罪十惡重罪當場斷掉。消滅就如同是一個很嚴重的病就要發作,就要讓你得絕症的時候呢,突然間來了一個好的因緣,或者換了一個環境,新的人事,心情舒暢了。(就像)身體不舒服了一下,感冒了一下,咳嗽了幾聲,輕描淡寫的就把這個業斷掉了過去了,這個梁子就解了,永遠不再復發。就像《地藏經》裡面講的「拔出根本業緣」種子的生長機會已經經歷過了。在計劃中的規模,就由於這樣的一個小小的經歷就給它拔出剷除了,是這個意思,大家理解到啊,不是轉化。這就叫金剛智慧。

由於有《金剛經》,就像免疫力非常好一樣,輕描淡寫的就受過去了。而且後面講到的,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斷掉了轉化成為什麼呢,還要生的是成佛的智慧,不是斷掉以後顯現的是世間的福報。就是沒有降低因緣後果的檔次。所以大家信受信受殊勝無比。

好再往下看: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又在校量上功德了,一直在說這個功德。但是這裡的功德,確實跟前面就不一樣。首先我們來看,「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我想起我們在學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我們不要被佛菩薩這些話給粗淺的蒙過去了。他們雖然依照著我們的能力,我念好像就是我想起來了,我憶是我回憶起來,其實他們都是現前一念中看到這個量。就現前就是在掃瞄過往,所以才這樣有板有眼的說,「於然燈佛前」,就是到燃燈佛出世之前這麼久,遇到多少佛呢?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怎麼樣呢?「悉皆供養承事」。效果如何呢?「無空過者」。這幾句話已經把培的福量化到極致。

為什麼,大家來看。這麼多的佛就不給大家數了,就光說那由他是什麼意思,就是一萬萬的意思,可見碰到多少佛。時間這麼久供佛這麼勤快,講得很透。而且是如法的供養,皆供養承事。供養就那我們都知道從醫藥、飲食、臥具、衣服等等這些法務上。承事的話,就是盡心盡力的侍奉這些佛陀。從中可見就是在質量上都是過關的,沒有不到位的。佛這麼多,投入的發心這麼大。

最重要的還有一個什麼功德呢?這一句至關重要:「無空過者」。就是發心發的沒有退過。「無空過」的功德太非常難得了,從對境上而言,一個佛也沒有落下。佛每次的法會在哪裡,一個地兒也沒有落下。什麼時候講的一個時間也沒有落下,總之就一次機會都沒有落過錯過叫做「無空過者」。因為佛是最勝的福田,這是從對境而言。從發心來看的話,每次都如法到位,狀態都是最佳的,沒有狀態不好的時候。我們現在狀態好的時候,一發心恭敬供養三寶起心起來了,承侍心起來了。一心態不好馬上就自顧自了,根本就不吃這一套了,誰管你們,什麼恭敬心啊,我凡夫我做不到,恭敬我還不能夠到那地步,所得的功德也不能到那地步。

這裡的功德,跟前面來講又不一樣了,可以說這個因緣升級的太多了。為什麼,前面講的是從內施、外施、外財和內色身來講,都是從現世而言。大家回過頭來聽的時候,可以翻一下,就是從這一世他能夠供養多少七寶像三千大千世界,或者說捨多少次身,恆河沙數,都是從現世而言。

這次的功德是講的從過去世全部算上。前面來講是被度化者所做的功德,這次把佛的大福田也給拿出來,佛的應供的功德也算上,但是還是不如持經的功德大。而且沒有講到「為人講說」,只說了後世末世能夠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怎麼樣呢,供養諸佛的功德都不到百分之一、千萬億分之一,你說這太欺負人了,包括都欺負開佛了,不如他的功德大。

為什麼呢,因為供佛乃至佛來應供,有能和所的對待都叫做「有所得」,自己受持或者為他人所說的是什麼,說的是無所得法。前面的有所得法永遠不能趨向於無上正覺。只要你受持為他說一定是趨向無上的正覺,這個上面沒得比。大家會覺得,為什麼說「於然燈佛前」呢,因為燃燈佛是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分水嶺,到燃燈佛的時候給他授記,他已經證到無生法了,也不是以帶的有所得心,可是在此之前釋迦牟尼佛修道,皆是還是帶的有所的心來做培福的資糧。我們大家要捫心。到我們現實來講呢,帶有所得心,就是帶點不太正確的有所得心,都說難得你能捨一點供一點,能真正生起趨向於三輪體空見的人都很少。

所以鑒於這樣的功德,大家來看: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大家看到了,這裡「我若具說者」,不能夠把受持此經的功德具說,具說的人聽了以後怎麼辦呢,就瘋了,或者就徹底疑惑的不行了,完全就不能夠信受承擔。這就是具說,不敢具說。

什麼叫具說呢,當然首先一點我們正面理解,字面理解就是把功德全部說出來的話,凡夫的心承受不了。經的不可思議,果報的不可思議,就是凡夫心根本吃不消。就像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發的那麼多願,釋迦牟尼佛只在我們這兒說的四十八願,大家都覺得是難信之法,一樣的道理,佛要把《金剛經》的功德全部說的時候,凡夫沒辦法信。

再一個來講,具說者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為什麼到這,才講到這個地步。前面一撥一撥的慢慢循序漸進的說,一次比一次大。就是不要說不能說的,就算能說的這些,一下子說出來也不行,所以具說也可以理解為一下子全說。

先從前面的功德,慢慢的說到此處,才說到極致,也就是過去無量的時間所對的大圓滿佛,這樣的功德還是不如受持經典。一下子說到這裡,害怕大家聽了以後得了這個功德,沒有心裡慢慢適應的狀態,他也受不了,會生懷疑心,即刻就生懷疑心了。大家知道懷疑非常傷我們的法身,每個人好不容易入三寶知見,怎麼入的呢?你想我們在因緣中去度化一個人,如果第一念是讓他對佛產生了排斥心,那就把他害慘了。就這一念心,將來生生世世的輪轉中擴大,他再對三寶很難生起清淨心和信受心,而是生的排斥心懷疑心。所以最初一念就是定學佛成就的乾坤的,度化眾生多危險,我們誹謗三寶多可怕。

再一個具說是什麼呢,就是佛說《金剛經》就說這麼多,就差不多了,功德說這麼多,就差不多。為什麼,不斷的說,麻煩。因為一直這麼說,不斷的用語言來表達功德之大,害怕聽法的人不明白佛的意思,把無相的功德而生起了有相著相的求心,反過來妄談般若。

妄談般若是什麼呢,就是心極狂亂,不但自己,讓別人都懷疑不信,你說的有這樣的事嗎。現在好多行人就喜歡妄談般若,踏有談空。大家肯定親近或者接觸到這樣的一種學佛的,就光說第一義諦,什麼都講空,什麼都講不著著相,講著講著兩眼都泛藍光,自己說起來的時候頭頭是道,那個狀態就好像入了什麼道一樣,這就叫心極狂亂,不是說他瘋了,或者說發狂,就是他體現成這個狀態的時候就著了頑空斷見,佛來了也沒辦法。

所以後面加到「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其實另一個意思就是你不要在上面去思維了,頓悟第一義諦隨順諸佛教誨就可以,不要犯思維了。入了第一義諦的話,經義也是果報,果報就是經義,當體就是不可思議境界。所以世尊講《金剛經》隨處講隨處掃,就是這兒給你講了這麼個法,但是即刻就把意義傳達給你,把名詞概念即刻給他破掉。所以大家的心能不能跟著佛的用意,來做這樣的觀照和承擔,是這個樣子的。

菩薩度化人,你看我正在給大家講經,來了一個法師的電話,他說要來朝普陀山了怎麼怎麼樣。往常的話我就會心生不快,今天由於給大家講《金剛經》的功德,讓我從始至終柔軟的把電話接了,還回掉,也不耽擱我們現前學《金剛經》,還給了我一次觀照的機會,這大概就是生活中修行吧。現前的法說給大家聽,就破知見分別心。一旦破不了,分別心一旦把它量化粗化,那就是情緒,就是煩惱。所以現前把這個也供養給大家,要是念念皆能如此,成佛都有餘了。

為什麼成佛有餘,因為究竟無我。下面的經文就進入到太子劃的叫「究竟無我分」,到第十七分了,當然我們這次講法也沒太依這個講,我們就順著經文貫解就可以。好,大家先來聽一段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段話聽起來似曾相識,可是也同樣極其重要。後一句「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大家先從字面上這麼觀照一下,就是我們要發心,什麼叫真正意義上的發心,什麼叫做我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體就是發無所得的心,就發一切法皆了不可得的畢竟空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發心。如果你真的當真去發一個「我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的時候,離無上正等正覺就一念間,已經像祖師講的「白雲萬里」了,就是遠了。

所以這段經文我們讀起來似曾相識,為什麼,這一部分開始,可以說是《金剛經》前半部和後半部的分界線。所以這段經文聽起來跟一開始講《金剛經》的時候內容完全一樣,粗淺看完全一樣,可是細細的分析來講,它是有差別和增進作用。

這兩部分的經文,祖師們把它分為一週說和二周說,就是在此之前,我們講的經全部算先說了一個回合,此處開始算再說一個回合,所以好像所問所答的內容都是一致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佛在這裡又要重複一遍,這個是有講究的。

我們從幾點來認識一下,前面的經文一開始到講到剛才,都是講無住。但是無住是從什麼層面講的,是就著境而講的,就境界而言。有時候我們聽對境而言,也聽不太明白,什麼意思呢,就是針對所認識的理論對像而言,討論引導應該這樣發心。那麼此處講的是就心而講無住,而不是就境,就是當體的這個心。不要你在理論上去計較分別說了解了,領悟了。理論是為了挽回我們的分別心,而不是促成我們的分別心,所以前面講的是「當如是住」,就是給你講道理應該怎麼怎麼住,此處是「當生如是心」,即刻就發這樣的心。「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無我相、人相、眾生相」「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體一念心就升到這個層面。這是差別,前面是就境而言理論而言,此處是就心而言,當體就入,這是差別。

第二點來看,為什麼說了一週又要說第二周。就是大家要知道,悟門不可限量。我們以為一遍就聽到位了,太差的遠了,聽一遍是一遍的悟,聽一次是一次的解。有時候大家也聽經聞法,也是這樣,好像聽得有所悟解,歡喜的,結果就把自己扔到一個窠臼,入了死胡同。為什麼,因為你的法喜心生起來的時候,生到一個境界,你一定會住到這個境界中,就容易死在那。死在那就不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所以說這裡再說一週,就等於說要提升層次,把原來的住再給它踢出來,再往高了究竟深處的去領悟,悟也有淺深。所以就像我們聽經,剛剛聽經的時候跟後來再聽一遍,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就叫悟門不可限量。

再一個第三點,為什麼要說第一週第二周,前面的法是給利根人講的,利根一聽就明白,一說就悟,從這裡開始為鈍根人而說了。就是讓你再聽再聞再修,不斷的給你轉變一下形式,讓前面好像沒聽得懂,或者聽著偏了,那麼再給你轉一個角度,來讓你試著用用心。這樣說看能不能理解,這樣說不理解,那樣再說一遍。大家看佛講法也是掰開了揉碎了講。

像吉藏大師也做了一個比喻,打比方其實是一種米,大米一樣,那麼早上給你熬成了粥。你看我們寺廟裡面早上都是吃粥,「粥有十利,饒益行人」嘛。早上的粥熬好了吃了以後有十種利益,著相的人你喜歡美容,粥吃好了,可以美容,可以治病的。但是有的人吃不下粥,那麼中午再給換一個年糕,同樣還是米做的,做成年糕你吃。有的人就覺得這個炒一下比粥好吃。就是這個意思,為利根人為鈍根人,前面一週說,這裡再說。

最後一點講的特別重要,要求我們一定要悟這句話,「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個心地法就是我們發心的根本法,什麼叫做菩提心的發心,這才叫。可是我們聽了以後,一聽說發菩提心,就真的拽菩提心就發去了,不知道要天高地厚的怎麼去發。怎麼發呢,就這麼發。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發定見的去發,所以說這一點比較重要,大家要善於巧解,巧妙的來理解,因為前面講般若空性是從三個角度,像三個門一樣的。從它的本體的角度,從我們能信受的角度,從它所得的功德的角度來講,但是後面開示就有所不同,為什麼,從這一部分開始後面差不多有十五個環節,都是鉤索相扣相生的。後面我們一直講可能就會比前面放的快一點,為什麼,因為它很流暢,而且是迅雷不及掩耳這樣的解釋疑難,斷你的疑心。

怎麼叫做鉤索相生,前面講到了所言什麼什麼,即非什麼什麼,是名什麼什麼,以這樣來泯我們的人相、我相,所以這裡大家要會到什麼,前面可以說是講怎麼怎麼去發心修行,後面就講怎麼怎麼泯除你要有修有行的心。大家記住,不是去泯你的修行的行,而是泯你的定見這個心,前面講怎麼發心怎麼修行,後面就講到實無有心要發,實無有行要修,這樣發這樣修。這才叫真修,而不是緣修。

以前好像給大家講過什麼叫真修緣修。此處這樣一種發心才叫真修。真修就是你摸到脈了,打到七寸了,入到道了。緣修就是你要保持著這個狀態,圍繞在周圍,但是你沒有入門。我只能保證你一直圍繞著這個周圍,有一天有可能門一開,你一邁進去了。但是現在你不在門內,這就叫緣,緣分的緣,叫緣修。

現在我們所有的包括善法,或者發心等等幾乎都是在緣修。少有能碰見真修的,這樣有本事的人,上根器。所以前面講和這裡開始講,就是這個關係,前面是著眼,這裡開始要下手了。那麼這樣的話,我們就可能認為有矛盾了。因為前面你勸發心修行,好不容易這麼聽下來以後,這裡為什麼要泯除發心修行,這不是相違背的嗎。

告訴大家,正是這樣才成就了真正的發心修行。再說一遍,就是由於泯除了所謂發心修行的分別心,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發心修行,所以前面講的是發心,但是真正在泯除發心。此處在泯除發心,可是才是講的真正的發心。

好,只能到此為止,希望大家認真領悟,用神去領悟。下面一起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一個小時很快,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我們下次再見。在此預祝諸位臘八節吉祥如意,法喜充滿!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

大家知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啊...

心安處便是吾鄉

為了盡快成佛,有好幾個月,一休和尚獨自一人在禪堂打...

達摩大師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而見形。今...

法佈施為一切佈施之首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

如何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

問: 《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麼意思? 成...

落空還不如先執著有

有人問我,佛來佛斬是初學者,還是有禪修經驗的人才能...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法是指什麼

問: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是指什麼?如果是...

學佛困難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

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酒戒的開遮持犯有哪些

前面的四條戒,我們叫作性罪,就是殺盜淫妄,它的本質...

嗔心的火燒的是自己

佛法是認為生命重在過程,你這個過程是用什麼心態來面...

十大防癌的食物

飲食不當可以致癌,但吃對食物也可以防癌。不久前,湖...

在寺院當義工,接受物品是否會犯戒

問: 道場分給師父們的水果、飲料等,師父們可以給居士...

法門無量,願為先導,世出世法,無願不成

問:發菩提心最勝功德,利他自利,為菩薩行。如諸比丘...

十種方法教你遠離睡眠昏沉

睡眠是修行人非常大的障礙,睡不著我們會焦慮,覺得身...

寬容是一劑良藥

古代有一老禪師,夜晚出房門巡夜時,發現牆腳有一把椅...

把佛號重視到超越生命的程度

佛施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但這個法門是方便當中的...

改惡行善,罪自消滅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錯事,肯承認錯誤,...

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是誰」最易得力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但知隨...

喻解無生四句

宇宙間一切萬法是因緣所生,今試依《瑜伽師地論有尋有...

《雜寶藏經》白話

雜寶藏經 卷第一 十奢王緣 第一 往昔人的壽命在一萬歲...

拒絕眼前利益的智慧

上世紀80年代初,一位大學剛畢業的上海小夥子,經營起...

河邊的蘋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邊聚攏著一幫虔誠的弟子。這一天,他...

遇到事要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自己快樂,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前面的五度就像一個人的雙腳,福德的資糧,它是讓一個...

【佛教詞典】罣礙

(術語)言障於前後左右上下而進退無途也。掛為四面之...

【佛教詞典】夢氎

(故事)頻婆娑羅王夢見一氎分為十八片。佛記為滅後十...

【視頻】文殊菩薩發願記

文殊菩薩發願記

【視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