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017/10/1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二十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學們,大家晚上吉祥,請大家端身正念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大家放掌。

各位今天是《金剛經》的最後一講了。一晃眼,不多不少,因緣中安排的剛剛好,二十講,非常歡喜做這個法供養,今天又算一個小的階段性圓滿吧。雖然說《金剛經》講到的般若法門,我們因為平常以念佛居多,那麼我們在開講的時候就給大家說過,可以對於我們修淨土的人有個小補,在平常的心地用功中,能夠快速的用「金剛空性」來降伏現前的煩惱,不是那麼容易的能夠做到,但是我們永遠要懷揣著一顆向道之心。現前的法喜也罷,業力也罷,都把它在這個過程中,一一在心地上應對起來,明朗起來,這就是佛法的應用。

可是確實《金剛經》為上乘人說,不僅僅是說根器上要求大家,確實理解力、領悟力、觀照力都得上一個台階。每次我們來聽《金剛經》,我相信大家如果說聽的吃力,然後又有一些歡喜,那麼這樣說明每次都在進步。而且聽完以後轉身回來,在生活中不管什麼境界,好的、壞的、順的、逆的,你還能夠憶念到上乘法的話,那說明你心地上還是開始上道了,相應了。當然途中我也考察過,有的同修說確實吃力,我們只要大家能在聽聞的過程中,把心提到上乘上來,也是很功德無量的。因為確實般若法門,它雖然不離世間覺,可是它太超越於我們平常一般生活中的這些知見,所以在此希望這次《金剛經》的聽聞,會對大家在法上有一個很好的幫助和提升。

我們上一講的時候,講到了最主要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也就是在我們的認識中,對於佛、大圓滿覺、宇宙真相的洞察者,他所擁有的境界,不是我們尋常的凡夫的局限性能夠概括,只能用信心來直通。所以我們對「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法,上一次講到結尾的時候就是要超越我們尋常的認知,對於以「來」和「去」的平常現象中,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產生的是一種錯覺,講到這裡了。那麼既然有來有去,一定是有世界的呈現,眾生的聚集,今天開始我們就循著下一段的經文,再來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又是怎麼一回事。

大家來聽經文: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這一段主要講到的是構成世界的元素「微塵」。下面再來看: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段經文。首先我們一直講下來,都有一個脈絡給大家講到,每一次回合的問答都是代表著一個斷他的疑惑,生他的信心這樣一個過程。

這段經文的來義,首先大家要跟前面有所區別,因為前面也講過「微塵」的概念,可是我們不要弄混了。為什麼呢,雖然都是打比方,前面講到的微塵是你的佈施像微塵這麼多,是比喻有所得的佈施,不如持經的功德大。這裡講到的微塵,從上半部分講微塵,下半部分講世界,乃至所說的「一合相」,是為了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說明前面講到的佛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給人一種如如不動的感覺,這個時候就是為了用微塵做比喻,說明既然佛不動,又說佛的法身是遍一切處的。我們就要明瞭十方諸佛的法身,佛遍一切處,十方三世的佛很多,他們的法身是一體的還是異體的?再說俗一點,是一個東西呢?還是各有各的?佛的法身到底是怎麼樣,因為前面我不是講到法身沒有去來,大家就會覺得生起一個疑惑,十方諸佛都沒有去來的話,法身同住就是成為一個法身嗎?還是各有各的法身不在一起?

所以用這個比喻,就是用世界來比喻佛的法身是一個,一合相,用微塵來比喻佛的法身是各有各的。到底應該怎麼認識如來的不動法身呢?所以放在這些理論上而言的話,這個道理似乎非常的有趣,似乎一定要解答,但是我們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景之下,最運用不起來般若的空性,不能起分別心。哪怕世界碎為微塵,但是你不能說他在一處住,不能說在一處住不是一體的,就不存在一個合成,混成一個大千世界一樣的這樣的一個法身。你也不可以分別他在各有各的在異處住,異就是,有異的異,不一樣的意思,不可以說他在異處住,所以不可以說各有各的法身。

這一段聽起來似乎好像在講世界,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瞭,他在做比喻,佛的法身是一個,就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還是多個,就像碎為微塵一樣;在這個上面來進行辨析,所以我們也不要搞錯了。可是他的前提已經在此出錯,前面講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叫做如來,整個就是我們凡夫的這一套思維體系中,你出現不了對佛法身完全狀態的描繪,你打入不進去,你只能修證,只能現證。這就是空性般若的難處,無上甚深微妙法的難處。

大家想想,就從我們比喻來講,一般我們說世界,一般我們說的有器世界,就是整個物質的世界。大家想想物質的世界來講的話,這裡講到的碎為微塵,可是這麼多的微塵,又合成一個世界。可是這全體都是我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一種幻相,你在這個幻相裡邊,一直去尋求真理的體現,它沒辦法對接。

所以這裡講到的雖然有這麼多的「微塵眾」,你也不可能好像有多個法身。因為微塵的合和在一起,它是一個世界,可是你又不能夠決定的執著,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這裡講到的叫做「一合相」,就是以為是一個整體而牢不可分,也錯了。所以這裡「佛說微塵者。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整個一切法,大家如果一路聽過來的話真的會悟透這個道理,什麼叫做不可說,真的是不可說。

我們學修佛法你修行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覺得語言太蒼白,還害事,親近善知識也是無須多言。弘一大師去親近印祖的時候,兩個人一星期都沒說話。一般我們來講,這怪怪的也不教導他一下,他也沒有問題問一問,他們的心念同步在「般若波羅蜜」上,在「但念阿彌陀」上。所以你想想除了法,除了金剛般若這個真理,還有什麼呢?要說嗎,不可說不可說,不須說不須說,無言之教。

所以這裡講到「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可是「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就是一個合和的世界也是不可得的,可是我們凡夫,他既迷了這個事,也不明白這個理,就真的認為有一個「一合相」。你看我們現在也一說起、一研究、一理論的時候,肯定說我們這個世界,這一個大世界大宇宙。等一個大世界大宇宙出來,一念出來的時候,已經就落入幻相煩惱中了。這是這段經文。

我們再往下貫,今天要貫三段經文就圓滿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大家注意,把心提上來,到了倒數第二段了。這裡講到的佛說「是名什麼什麼」,我們都要理解他是從相貌上,從差別相上而言的,那麼如來所說「即非什麼什麼」,如果心細的人真的看經文就知道,佛講法的時候這種微細縝密。羅什法師翻譯的時候,這種精準,這種解佛所說的真義。

這裡講到:「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佛說的時候就一般都是從相上而言的,隨順著世間方便善巧的說,用說來說這個「無說之說」。不解如來所說義,就是從性上來講的,從法身上來講的,叫做「如來」,他用詞都不一樣的。我們來看這裡又講到:「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就是前面講到的「四相」四種見解。從根本上而言,這四種妄見,它是怎麼生起,怎麼如此的豐滿呢?

大家琢磨一下我用的詞叫「豐滿」,就是我們在生活的剎那剎那中,離不開「我」的絕對主宰的煩惱、核心煩惱,包括我們現在聽法,還是不能夠去除。只要有一念心動,生起分別「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四相,大家要知道它不是說慢慢的你前我後,是同時俱起的。所以當我們去觀空遣相的時候,也是不分前後,一念的狂心,頓然歇下來,四相就桶底脫落,就無名無分。

從這段經文我們要反思一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是「我見」吧,它是從什麼背景起動的,就是我們要把它搞定,破我執,你要掌握它的入口和出口。佛常說「由假說我法」,特別是《金剛經》空性的般若法門這套體系,它就是借「我」的世界,而獲取「無我」的真實。所以我們在同步說佛處處說「無我無人」的時候,才說「我見、人見」。可是我們凡夫聽了以後,當體就起這個「我見人見」之見。不能夠領略佛是為了明瞭「我見」是沒有的,所以才說「我見人見」。但是我們一聽就隨著佛說「我見人見」,就覺得有「我見人見」;佛說沒有一個「我見人見」,我們又說沒有「我見人見」,始終拽著「我見人見」,從兩端都不放。很微細。大家要思維明白。就是說「我見、人見」是為了當體就證明沒有「我見、人見」,可是我們雖然知道佛要說為了證明沒有,可是我們還是在沒有「我見、人見」的同步時候,我們為了證明它的時候,就拿著「我見、人見」不放。這是凡夫的一個常態。

進一步再來,有一些修行者,他見原來我們有「我見、人見」是煩惱,就去斷「我見」而得解脫了,這就是我們稱之為得道了、修行了、有了法了。這個時候就不要忘了,又出現了什麼煩惱呢,有了「法見」了。所以你看第二段講到:「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這說什麼呢,名「法見」也是不可得的。其實「法見」只是「我見」的又一種演繹形式而已。所以大家一定要聽明白,佛說「我」,就是為了表「無我」;佛說「法」,就是為了表「非法」。這個很重要。凡所有見,皆不可見。

講到這一段,總的來說這段經文,雖然前面一直在說,不可以有我相人相,不可以真的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定見的心去發,不可以有法得無上正等正覺。但是它容易引發一個誤區,就是我們聽《金剛經》大家一直在聽空性,一直在破相,一直在說無我,我們就一定要以為把這些有我、有相的、有法的問題搞定了、解決掉,才能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我們入不了金剛一乘法訣竅的最大誤區。

所以大家看這段經文的決定性意義,非常重要。為什麼放在最後一段講呢?因為再後一段,就幾乎到了流通了。我們要掌握一個究竟訣竅就是,這個煩惱是怎麼搞定的,怎麼解決,怎麼把煩惱去搞定、去解決呢。通常我們一聽的話,那就是要對治,要修法等等這些。到這裡告訴我們什麼呢,你不去搞定、不求解決,是徹底搞定、真的解決。

因為「我見」是什麼,哪有個「我見」,本來無一物啊。法相,哪來的法呢,本來也是無一物的。所以你想要斷「我見、法見」,斷煩惱,你從根本上就要認識到沒有煩惱,這是真斷「我見、法見」。這是真的到了這一步,才要講「何處惹塵埃」。我們平常就喜歡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是我們什麼物都有,怎麼沒塵埃啊。

但是我們來學習《金剛經》,學習上乘法,真的上乘法就是這麼上乘。本來就沒有,哪裡去惹呢。你去求解脫,那煩惱怎麼解決呢。你去斷我見、斷法見,怎麼斷呢。你用一個方法去解決、去斷,那麼這個方法本身又成一個煩惱了。煩惱能斷煩惱嗎。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認為有一個問題解決,認為要斷這個煩惱,本來就沒有。這才叫空性,叫做證空、畢竟空。我相法相,這裡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本來就沒有。法相也本來就沒有。本自不生,今則不滅,這才叫做「不生不滅」。我也罷、法也罷,都是不斷而斷,叫做真斷。這才叫證通。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搞錯,這才叫真情理中。可是通常我們會發現,意料之外原來是這樣子的。真正的空性,或者是佛法,原來是這麼弄的,很難接受。

我們去考察一下,「我、人、眾生、壽者」等等,這四種見,本來就沒有,又何必去斷、去破呢。這叫做「最上般若」。所以後面才有一句話叫「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本來無一物,真如實相,你知不能離開這個見解;你見也不能離開這個見解,你信解也不能離開這個實相。一直是平等、不生分別的實相。這樣的最上般若不可不去如是知見如是信解。這裡特別提倡「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這是給我們最後,也可以說前面在經文一開始的時候,須菩提請法的時候就說:「因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處才算回答圓滿了。結學之處就是,不生我相,不生法相,就是降伏,是為無所住。

所以大家設想一下,就跟我們現在修行也是,從初基的開始當然要立一個目標,然後不斷的去達到,路途中一定要過關斬將,總歸是一個奮鬥的過程,可是最後我們要成就的時候,一定是奮鬥過了以後,徹底把奮鬥前和奮鬥後全放下,真到了這種境界地步,才能稱之為不動,才叫做無上正覺,才叫做上乘、大乘,才稱之為「金剛般若」,就是「如是知、如是見」。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梁武帝當時也是篤信佛法,還有一個佛學大士,他不是出家人,但是他對佛法也有一些悟境。有一次這個大士披著和尚的袈裟,頭又梳成道士的形像,腳上穿著一雙俗人的靴子,來看梁武帝。梁武帝就很有意思,指著問他說:「你是僧人嗎?」說他是僧人的時候,他指著頭上道士的髮型,戴個道冠。梁武帝又說:「那你是道士呀。」他又指著俗人的靴子。結果梁武帝又說:「原來你是個俗人哪。」他又指著和尚的袈裟,就來了這麼一套怪設備,扮怪相。

結果就這個公案,在被後人演繹的時候,道人的冠,儒家的靴子,釋迦牟尼佛的袈裟。說:「和會三家作一家,忘卻兜率天上路,雙樹癡坐待龍華」。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真正的般若空性,沒有一法可得。你執著是僧、是道、是俗,都沒有這些相。沒有一個世間法的相、俗人的相,也沒有個修道者的相,也沒有個成佛的相。渾身都是般若,沒有一法可得。應當這樣「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所以你看般若法門究竟不究竟,大家聽了也要往這上面匯。這是今天講的第二段經文。

下面我們來看今天講的第三段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我們先把第三段的上半段講完。這段經文是最後的一個校量。我們一路講過來,一直在校量有相的佈施和受持經典無相的功德差別。這裡講到的更加升級了,已經到了「滿無量」這是一個修飾詞。阿僧祗又一個,世界又一個。無量阿僧祗世界的七寶來用於佈施,也不如受持此經四句偈為人演說的福德大。

所以說前半段,其實還是一直是為了發明有相的行佈施和無相的受持經,兩個之間不可相提並論。說白了也是告訴我們,你在世間有為法中修福報修的再怎麼大,都是不究竟的。你要是受持《金剛經》入到不起分別無念的心地中,就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大家要知道,你雖然知道佈施,可是不知道般若,這就是住於相。你雖然沒有佈施,一直在受持經典,可是不去執著這個相,這叫做真佈施。非常有意思。所以大家看從始至終,經文一直在校量這個功德。從開始就講到,用七寶來佈施,不如持經的功德。為什麼,因為受持經典能到本具的七寶淨土呀。大家想想,你用七寶佈施,還是為了獲得更豐盛的福報。可是你受持經典,能夠顯現自己本具的七寶之淨土,這是究竟福報。

前面也講到了用生命去佈施,用自己的色身的命,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像世界般的佈施,不如持經的功德,能證什麼呢,能證法身。我們用色身去佈施,還不如持經的功德,能證法身。用再多的寶物去供養諸佛,不如受持經典,能讓自己成佛。供養諸佛不如自己成佛。所以前面講的能夠得成於忍,這是成佛之因,可是佈施的因能跟成佛的因比嗎?能夠如如不動,這是成佛的果。佈施的果能跟成佛的果比嘛。

所以這裡一直講到「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前面也不斷的講到佈施和受持的功德差別。這裡的重頭戲是什麼呢,叫做「云何為人演說。」其實下面最重要的,是解釋怎麼為他人演說的方法。前面只是在講自己受持為他人說,到底怎麼說呢。現在講這部經要講到圓滿了,馬上要結束了,那開示說法的方法是怎麼樣的一個方法呢。我們聽法也要了解,到底聽個什麼法。

大家來看,這裡講到了叫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這樣演說。也就是說,當「如如」而說,這裡講到的「如如不動」是什麼意思,第一個「如」就是如此的「如」,如此這般的「如」。第二個「如」才是我們講到的法性的本來面目的「如」,真如實相的「如」。這裡就是勸我們行者,不在一切世間法不在方便法權巧法上論,只是一味的往「真如實相法」上而說,想方設法讓它匯到這個境界裡。所以這就是古德,特別是禪宗的大德們,不僅用口說,用各種手段、各種演繹、各種表情、各種身體的肢體動作等等,全都在說「如如不動」之法。總是問你:「匯得嗎?」你看以前的大祖師,人來了請法,說:「你匯得,匯不得啊?」匯不得了,然後讓你再怎麼怎麼樣,過段時間又來考問。

所以大家要明白,這裡講到的說法,第一個要明白,效果就是不可以起心動念;第二個說法之說,就是具體的操作是全身心來把自己表成一個般若金剛之法,從身口意也罷、從能觀的智慧、所對的境界,現前一念的境界,乃至眾生聽法的知見,他們能夠生起的信解,全體表顯成般若。可能聽起來好像說:法師你這麼講什麼意思呀?搞不清楚。通俗的講,就是所謂的說,就是我活著,體現的就是除了般若什麼都沒有,二話不說。這裡非常表顯的,如如不動,「如」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道八不,不生不滅。所以叫做不動。這是顯的什麼呢,就叫做「實相般若」。

一開始講經題的時候就和大家講過「實相般若」,本有的真理。為人演說就叫文字般若;不取於相就叫觀照般若。你看這三句話,就把怎麼講《金剛經》,全體皆往金剛般若上匯,這才叫做「為人演說」。

還是梁武帝跟這個大居士。有一次討論《金剛經》,梁武帝就來了,大家都起身去迎接,畢竟皇帝來呀。只有這個大士他不動。然後梁武帝旁邊的太監就說:「聖駕在此,你怎麼不起來迎接呀?」結果大士就說:「法地若動,一切不安。」你看這表的就是如如不動。

下面這裡再有一段,就是要講到最著名的四句偈了,我們都誤會以為這才叫做四句偈。這一段經文,就是具體講到說法之辭了。怎麼為人演說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為什麼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就是最著名的「金剛六喻」。比喻有為法不實在。從微妙的觀門,讓你應作如是觀,這樣子去觀照。觀呀,觀是怎麼組成的呢,叫又見。就是讓你重新認識,依著這個教法,再去重新組合你的人生觀,依著真理來組合,「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為什麼如夢呢, 因為我們所有過去造的業,現在所感的果都像夢境一樣,由於心的憶念而生起,它沒有真實的事實存在,是不實的。因為世間的,既然是不實的,它是從妄緣結合而生,從幻相的這種力量給變現起來的,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叫如幻。

由於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跟色、聲、香、味、觸、法,而產生的眼識,耳識,鼻識,最終來意識,三個層面的精神物質一結合,好像我們真的每天就有一種苦呀,樂呀,各種受用,可是它是一會沉一會就散,就像如泡,水泡一樣的。起來了,就有一個泡,破滅了,這個泡就散掉了,不堅固叫如泡,如夢幻如泡。如影,就像人的影子一樣,你看上去好像有一個這樣的一個影像,可是它具體沒有這麼一個東西,這是假的呀。

如露,暫時住著,太陽一出來就沒了。如電,好像生的時候即刻就滅,剎那剎那,毫不停息,無常迅速表這個法。如果真正的常能如此觀照,用這個觀門能夠觀照,就能證得實相妙理,就能得般若金剛本體,這就叫「金剛六喻」,觀照法門。

我們跟大家講講,現前我們看一下我們現在講《金剛經》這個事情,今天最後一堂也是這樣子的,也在此列的。一直就像夢一樣,如夢幻嘛,一直像夢。我也是幻化的,大家也是幻化,聲音也是幻化的,手機也是幻化的,怎麼就從我這幻化就幻化到你那以為聽到了,都是幻化的,如夢幻。泡影,一次又一次,一會在這講,我記得講《金剛經》北京也講過,銀川也講過,普陀山又講過,今天這最後一堂到了五台山了,所以就像一個泡一個影一樣的,真是如此。

當然這個也非常殊勝,今天我們講般若智慧的法門,最圓滿之處居然在五台山圓滿了。所以說一切因緣都是現成的,在文殊菩薩座下我們圓滿了《金剛經》的講解,也是非常殊勝。那麼殊勝的同時,你不要真的生起了情見了,要同時觀照,這就像露一樣電一樣。今天才剛剛開始講,今天就講完了,我記得第一堂開始講,為什麼要講《金剛經》,希望能夠對淨土有小補,發明緣起性空的道理等等,這還在剛剛說的話一樣,結果今天二十講就完了,二十個星期就過去了。所以不要說世間的一些過往,我們講《金剛經》聽聞佛法無非還是此法,一切法皆是金剛般若法。

再講到梁武帝跟這個大士,他們在講《金剛經》,大家都聽,等著說哎呀那就陞座講一下。好,他登座了以後坐在那講《金剛經》,剛坐上去,用這個鎮尺揮了一下,就下來了。給大家說《金剛經》講完了,講經已經結束了,下座了。你看,這就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法一下講完了。

當時長沙有一個寺院的古德,有一個岑禪師,寺院裡有一個僧人死了。這個禪師為了表法就用手摸他的頂,給大家說「大眾師父你們看,這個僧人慈悲,這個常住師父今天為我們真正的講了一講《金剛經》,大家能夠匯的得嗎?」。大家都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死了個人怎麼就講《金剛經》了。結果住持和尚禪師就說了一句偈子:「目前無一法,當處亦無人,蕩蕩金剛體,非妄亦非真」。「非妄亦非真」這就是本來面目,應作如是觀。

這就是金剛的法門,不知道是講明白了,還是講糊塗了,那麼不管怎麼樣,這部經典終於講完了。最後一句:「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你看這裡「佛說此經已」,從須菩提開始問「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到佛剛剛「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回答圓滿,所以這裡講到「佛說此經已」。

萍僧也給大家一塊來學習《金剛經》,今天也說了,也講完了,稀裡糊塗的葛藤了一番,這部經講已。這裡講的大家都聽了以後,你看這裡是比丘,比丘尼,長老須菩提,當然這是當機者,在場的法會眾一直都在聽,人家可沒有中途跑掉,或者說請個假,都是一直在聽,包括世間還有天龍八部等等這些,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為什麼說信受奉行呢,因為清淨呀。大家要知道說者是清淨,因為是佛,聖人,圓滿覺在講呀,清淨。他不是為名聞利養,不是有目的,不是為了控制人心。所以說者清淨,說本身也清淨。為什麼,他說的是絕對真理,沒有一點瞎說,沒有一點虛說,顛倒說。那麼既然這樣聽聞佛法者,聽到以後得果也清淨,你依照這個解,依照這個行,就能得無漏的佛,成佛之果,所以才叫歡喜奉行,這才叫信受奉行。

所以在此所有的聽法眾,為什麼《金剛經》一路這樣不斷地斷疑斷疑生信呀,一切的疑情冰釋無痕了,大家都斷疑生信了。生什麼信呀?諸位想想我們也一部《金剛經》聽下來了,大家生起什麼信心了,生起什麼?本來就是佛。本來就一切具足的,諦信自己本來信佛,不需要修不需要證,沒有眾生沒有佛。一切都是本來面目,你敢不敢信這個法,不敢信就有疑,那你就必須要修,相信因果,多行善斷惡。如果說你當下就相信本來一切現成那就是即因即果,就善惡的差別就泯卻了。只有一切法皆是佛法,信的落了這個地,所做一番都圓滿了,就叫做奉行。

所以大家就要看一下,試問一下,你敢不敢相信本來無一物。我們從三皈,學佛,選擇法門,功課抱定,精進勇猛,一直想將來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可是大家知道,你要成個啥呢?你要到哪去呢?現在已經就在呀。我們現在就等於說原來就像一個蒼蠅一樣,老是撲咚撲咚的往玻璃面上撞,就好像要出去出去出去,要到哪去呀?現在一轉頭你本來就是自由的呀,這就叫做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這就是《金剛經》。

一部《金剛經》講到此處,也算是本人的法供養又一次圓滿了吧,禍害大家在此止住了。就好比我記得講《楞嚴經》的時候,不是說有一個演若達多嘛,他有一天去看鏡子,看到自己鏡子裡面,人家有一個頭,他就覺得人家那個頭很好,自己頭沒有了,到處去找頭,結果突然間有一天摸了一下頭在身上,狂心就歇了,狂心歇掉了,所以說一切佛法就是為了歇狂心。

我們老給大家說寶山已入休空手,可是我們要知道本來手就在,怎麼可能空呀。所謂空是見不著自己的手,見了自己的手,高坐白牛見法王。跟大家分享,佛老的這個涅槃塔上的對聯叫做「生死涅槃渾如大夢,狂心歇處遍佈慈雲」。我們普陀山丈室有一副對聯「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這都是《金剛經》,就是佛法,看看大家怎麼去成吧,阿彌陀佛。

好,那麼我們《金剛經》講圓滿了,特別是在五台山圓滿,本人也非常高興。上一週本來就圓滿來著,因為咳嗽得不能講了,拖了大家一個星期,今天想想原來緣應在這了,非要上五台山來講。我們講堂,這兩天又來了一個群六,群六里面的同修,可能這也是福報顯現吧,居然把《金剛經》最後一講給趕上了,那我想說的是,雖然講完了還有幾點要囑託一下。一個是從我個人而言,《金剛經》雖然講空,那麼我的個人意見。

第一點,雖然修的不好,通過自己的這麼些年的一種經歷,不要妄談空,再次提醒一下,而且我還要告訴大家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我個人意見,修空法好修,你一念相應智慧觀照起來了,這就開始啟動了,修善法難修,我告訴大家。所以說開悟的人開悟了以後,空性現前了,可是你依然還要像世間一樣要斷惡修善,就像佛陀稱之為覺行圓滿,覺早就覺了,什麼時候行到善法圓滿了,才叫做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說不要以為講了空就不修善。

第二點,如果我們心要依附在心地上,來真正地作它一把,成為道人。你一定要知見要到位。比如說禪也罷,不分別也罷,不動也罷,空性也罷,一定要記住,不動它不是死的。有時候我們坐禪盤腿坐得有點功夫,當然禪一定也是坐出來的。可是你不要在自我感覺良好上去覓空性,永遠都得不到。真正的空性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說在一切法上走過,不停不住,任它動,你沒有心就叫不動。只要你想讓它動或想讓它不動,這都叫動。

所以就好像我們有時候在清淨的房間裡面,一個人好像很勇猛的稱之為一個修行,但是心念亂飛,那不對。哪怕你這會好像身體,或者在一個事情中,人際關係裡面像狂風四起,任四大五蘊緣分亂飛,但是你的心念如果沒有一個主宰,沒有自我存在感,這就叫無心道人。不起心不動念這才叫無心境界無心禪定,這才叫做不動。所以大家把知見不要搞錯,什麼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叫做「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這是特別給大家囑託的兩點。

特別特別要給大家囑託的第三點,你看我們說《金剛經》其實越聽越簡單,真的是這樣,是否就和但念阿彌陀一致呢,真的是一致的。這不是我個人在這裡牽強附會,確實是殊途同歸,直通染淨淨土的。你如果一天好像學了《金剛經》,找空找空到處找空,空本身就在,可是你的念頭管不住,你的心就找不著個歇處。如果你這樣還不如念佛,因為你如果不念佛,你的心找不著個歇處,你就在那光念,一會念空,一會念有,一會念對,一會念錯,一會念這個道理,一會念那個什麼意思,你還不如索性念「南無阿彌陀佛」。

為什麼,世人但念阿彌陀便是無上深妙禪,金剛法已經就被你用起來了,信起來了,這是再三算是一個叮囑吧。為什麼,因為要多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和《金剛經》是同步的。希望大家在這幾個知見上,這是《金剛經》講完了,最後的,不敢說總結吧。因為《金剛經》講完了,就真的是什麼都沒有了,總什麼結什麼呢。但是論我們具體的事相上的操作,修法無非如此。以《金剛經》為先鋒,空性般若,以念佛為後勁,願生西方淨土中,今生此世陷到這種法門裡邊,忠貞不渝至死不改,必然有你的好時候,一旦了生脫死才知道曾經的輪迴冤枉。

好,那麼今天的時間就到了。再有說一下就是從下一次開始,我們要講《淨土或問》了,因為一直講《金剛經》講的空性,我就害怕大家空偏了,所以還是回到我們的根本淨土上來,再一者呢,因為發願一直要講《淨土十要》,《淨土或問》就是《淨土十要》中的一要,這段時間也在群裡發了,希望大家認真地先去預習一下,是元朝的天如維則大禪師,把禪宗的暢快淋漓,再弘揚淨土中的婆心切切結合在一起的一個,非常讓我們,一開始學佛的和久修的都能夠同步得到利益的精彩開示,希望在這樣的一個法緣中,我們依然還能把手同行,直至往生西方同證菩提。

好下面請大家一起來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

大家知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啊...

心安處便是吾鄉

為了盡快成佛,有好幾個月,一休和尚獨自一人在禪堂打...

達摩大師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而見形。今...

法佈施為一切佈施之首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

如何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

問: 《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麼意思? 成...

落空還不如先執著有

有人問我,佛來佛斬是初學者,還是有禪修經驗的人才能...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法是指什麼

問: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是指什麼?如果是...

學佛困難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

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酒戒的開遮持犯有哪些

前面的四條戒,我們叫作性罪,就是殺盜淫妄,它的本質...

嗔心的火燒的是自己

佛法是認為生命重在過程,你這個過程是用什麼心態來面...

十大防癌的食物

飲食不當可以致癌,但吃對食物也可以防癌。不久前,湖...

在寺院當義工,接受物品是否會犯戒

問: 道場分給師父們的水果、飲料等,師父們可以給居士...

法門無量,願為先導,世出世法,無願不成

問:發菩提心最勝功德,利他自利,為菩薩行。如諸比丘...

十種方法教你遠離睡眠昏沉

睡眠是修行人非常大的障礙,睡不著我們會焦慮,覺得身...

寬容是一劑良藥

古代有一老禪師,夜晚出房門巡夜時,發現牆腳有一把椅...

把佛號重視到超越生命的程度

佛施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但這個法門是方便當中的...

改惡行善,罪自消滅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錯事,肯承認錯誤,...

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是誰」最易得力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但知隨...

喻解無生四句

宇宙間一切萬法是因緣所生,今試依《瑜伽師地論有尋有...

《雜寶藏經》白話

雜寶藏經 卷第一 十奢王緣 第一 往昔人的壽命在一萬歲...

拒絕眼前利益的智慧

上世紀80年代初,一位大學剛畢業的上海小夥子,經營起...

河邊的蘋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邊聚攏著一幫虔誠的弟子。這一天,他...

遇到事要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自己快樂,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前面的五度就像一個人的雙腳,福德的資糧,它是讓一個...

【佛教詞典】罣礙

(術語)言障於前後左右上下而進退無途也。掛為四面之...

【佛教詞典】夢氎

(故事)頻婆娑羅王夢見一氎分為十八片。佛記為滅後十...

【視頻】文殊菩薩發願記

文殊菩薩發願記

【視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