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017/10/1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二講)

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學子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端身,諦聽諦聽。

各位今天是我們講《金剛經》的第二講。上一講的時候跟大家講了一下《金剛經》的影響,泛泛的這樣開始從《金剛經》對於我們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眾生,這個世界眾生國土裡面展開的人文,一切載體的影響非常的廣大。那麼由此看來這部經典的因緣,跟我們非常深厚。但是這樣大利益大功德的這樣的一個究竟法,這本經書跟大家講起來,我們說了有大利一定會有大害,所以講了幾點利弊權衡,給大家先做一個交代。那後面的我們就講到了說為什麼要講這部《金剛經》。一個是為了明瞭佛法的根本核心內容,就是要了解他的緣起性空的道理。那麼其次呢,也要講到說,為了讓我們了知這個法是大人,也就是大成者修的大法,這樣的大人大法的因果,以無住為因,以無所得為因,以實相為果。第三點就是講這部經典是為了說一切的功德,這個功德是真實分別的大利益功德。

今天我們就從這個內容接著開始講起。那麼今天開始要講到第四點。就是說佛為什麼要說《金剛經》的第四個重點,是為了治眾生之病,為了轉我們眾生的重障,也就是重大的業障。大家都知道眾生的病,我們常講到包括身病和心病。身病,所謂的生老病死之中的病,基本上就是四大不調。四大不調的時候,你用用手法進行下干擾,就是吃湯藥,去進行治療,這可以調解你的四大不調,讓他恢復是可以的。可是生老病死的這個病呢,必須要用法藥來醫。為什麼有生老病死呢,因為我們的心地上有病,有貪瞋癡,有顛倒。所以說沒有這個法藥,特別是講到的般若波羅蜜這個藥,沒辦法治這個病。所以說古人來講,以金剛般若來摧破身心兩種病。特別是心病只有法藥能夠醫。

其實我們現在的現代人,基本上把心病發揮的太嚴重了,已經轉成這種物理化的身病。比如說由於煩惱,業力的熾盛,比如就是抑鬱症來講,他本來是一個精神層面這樣的一個不痛快,慢慢的已經積攢到一定的這種質量上,它已經轉到生理上的這種四大不調,甚至走極端等等這些。所以說不管身病心病,其實還是一條根,就是沒有法。所以說,一個是為治眾生的病,讀誦《金剛經》受持《金剛經》便能如此。再一點,就是能夠轉我們五濁惡世眾生的重障,因為我們出現在這個時代足以說明我們業障、這種煩惱是比較熾盛,業障很重。那麼在這個時代來講呢,業障最特色的表現就是說墮惡道的機會非常多,充滿你整個人生的過程;生善道的機會極其的少而且不能堅持。所以就這點來講的話,像《金剛經》裡面講到的說,應墮惡道的眾生以受持經故,三惡道消滅當得三菩提,所以說這樣的因緣,還是依經文得的這個功德。大家要知道這就是說《金剛經》受持《金剛經》,在治病和轉障上給我們帶來的利益。

特別是《金剛經》自翻譯到漢地以來千年,讀誦者所得的利益不可稱計的。不要說我們現在了,就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吉藏大師就記載了幾則。其中說到在山裡邊住一個僧人,一個山僧,他長期讀誦《金剛經》,誦到什麼程度呢,讀誦到有一天他誦《金剛經》的這個經室裡邊的空中有彈指的聲音,就像咱們一彈指說諦聽諦聽,然後滿屋子都是異香撲鼻。還有一位叫開善法師,他因為誦《金剛經》誦得延壽就延了七年,咱們說俗就多活了七年。這不就是治病轉障嗎。還有個姓朱的人呢,這個朱居士他把《大品般若經》給投到火裡面,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放到火裡,結果這個火已經滅了,這部經還沒有燒掉。這種持誦的感應,這些公案典故,數不勝數。當時這部經典才譯出來兩百多年就這麼多。那我們現在來講已經近千年了,這就更是不用說了。

如果諸位聽聞者,大家有過這樣的長期讀誦過《金剛經》一段時間的話,相信也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感應,或者莫名其妙的一種身心上的變化吧,這都是不足為奇的事情,因為確實金剛般若是佛法一代教法的核心,二十二年的講經說法的核心內容。

可想而知,我還在現在也在五台山,今天上五台山來假期。那麼我曾經在五台山也遇到一位法師,妙格法師,他貌似瘋瘋癲癲的狀。但是上次結緣給我一本《金剛經》,我今天特意拍成照片發給大家,我們來瞻仰和讚歎一下。大家看到了嗎,就是這部《金剛經》,已經受持了這麼多年,就是一直隨身在讀誦。你看裡邊已經用塑封紙包得,就破敗到這種程度他還一直拿在手裡誦。我也是有這個因緣福報,上次結緣給我了,希望增進我的弘法事業吧。剛好這個因緣,恰恰這次來講《金剛經》,所以一切法真的不可思議,一切因緣不可思議。

那第五點,我們說到為什麼要講《金剛經》呢?大家要知道,為一切人所宣講。我們不要以為說,看到說這個法師把一部經讀成這樣,每個人都可以讀成這樣,每個人都應該讀成這樣。所以大家有時候有一些,不假思索就會想到說,哎呀這個《金剛經》呀,經典裡面都說是為發大乘發上乘的人講的,那我自己是個下下根器。好像就算了吧。很多時候都認為般若法呀,空性呀,是給高位的上根性的人所學所修的。特別是我們這樣的凡夫,又這樣的沒有學,也學不通,甚至連字兒也貫不過去,就不在此列。我跟大家講這個最障道了,大家要知道般若空性講的就是我們的覺性,下面會講到每個人都有這個可能的覺性,那麼般若法就是修這個覺性,本來就是這樣的真實功德真實法。

我們生為一個眾生,也是真實的眾生,我們來聽聞《金剛經》,這個因緣也是真實的因緣,所以我們認為,好像自己不能修習不得其門,這是自作障礙,就是自己給自己生障。為什麼呢?因為般若法,他是無礙法,他是公開法,他是圓融法,他是無障礙法。那麼你其中生起這樣的見解的時候,這一念心發的其實就是把自己跟這個法,給中間阻隔了,生了障礙。

那當然有人又會說法師你不是說不要這樣常去學空性嗎,好好念佛就行了。恰恰我們講到的第六點,佛為什麼要講《金剛經》是為了增進念佛三昧。大家聽明白了,學《金剛經》是為了增進念佛三昧。因為什麼呢?一切眾生,雖然慾念佛,想念佛,想成就念佛三昧。可是不識如來的根本面目。大多都墮在邪觀或者說邪知見中。

那我們再次地把這個經典裡面的,「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再次重複說一遍。就是說以色見我以聲求我,害怕發生弊病在哪裡呢?你執著於色,忘情於聲,就是留戀於這個聲,我們說的聲色之見,那麼讓你以色見我是什麼呢?比如說你在觀佛像的時候,不斷地運用這個觀,一直在觀,觀著觀著久久形成功夫,這個就叫做觀智,重在你要得這個觀的智慧。比如說你執持名號,念念一聲又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並不是說讓你落在好像就求佛今天要怎麼樣,明天要怎麼樣,現在要怎麼樣,當來要怎麼樣,是讓你執持名號得精進的功夫。既得觀照的智慧,又得精進的功夫,那麼正好相應的能夠見實相法身,這才叫念佛三昧。

所以大家看,學了《金剛經》能夠增進我們的念佛三昧,才知道是這樣的道理這麼個緣由。所以這就是我們念佛人,這次要給大家講《金剛經》的最根本的一個情懷和初衷,希望大家切莫搞錯或者顛倒了。

以上,這就是算第一版塊兒講完了。今天,我們要開始從《金剛經》的題目開始了解。那麼在講經題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金剛經》的註釋有哪些,當然這個知識面比較廣,如果有的學的看過的那當然好,沒有看過的了解一下也不為過。特別是說《金剛經》的影響如此之大,上次說的甚至有八千多部註釋,那我們到底怎麼看呢?怎麼學呢?能看得完嗎?不可能。我在今天就大概介紹一下,因為他的影響力廣,至於魅力這麼大,很多註釋並沒有散失,一直流傳下來。

所以我們先給大家主要做個參考。印度的時候開始,對《金剛經》就非常熱衷於註釋了,有彌勒菩薩,還有無著菩薩、天親菩薩,這都是當時在印度最著名的,佛滅度後出現的大乘佛法的代表人物。那麼無著天親菩薩,他們都寫過像《金剛般若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都是差不多一樣的內容。還有一個叫功德施,佈施的施,這個菩薩寫過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那大家看這個經題多有意思,破你的執著,破你對相的執著,但是又不壞假名。假名是什麼意思?就是從性空的角度破除一切執著,但是從因緣的角度承認他假名的存在。這個論典的題目多有意思,恰恰把《金剛經》「所言即非是名」的這個說法形式,用標題就表達出來了。那麼像後來,最有名的僧肇大師有《金剛經註》,我們這次講主要參考吉藏大師的《金剛經義疏》和智者大師的《金剛經疏》。

這是從學教下面的祖師爺們給我們提供的一個參考。當然,因為《金剛經》跟禪宗的緣分非常深厚,當時以金剛經來印心。所以像六祖惠能大師著名就是他的《金剛經口訣》,甚至比《金剛經》還短,完全是從悟境上讓大家去悟本來面目。還有憨山大師的《金剛決疑》。那麼我們這次還參考了一部近代來講最著名的,是一位江味農老居士他寫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對於這些解釋的論典,大家也要有一個態度和一個思路去學習參考。為什麼這麼說呢,好像我以前也給大家講過,有一個大長老普陀山的,他就有一次也說到:註釋的人太繁衍多了會亂掉讀經者的心。他說本來一部《金剛經》簡潔明快,他還能看得懂有些參悟,註釋後來看地越來越多看不懂了,越多越不懂。

這就是我們以後大家學習論典,對於經典註釋叫做論典,或者大家來聽經聞法,你要懂得什麼叫做論。「論」的意思就叫盡言為論。也就是說要讓你來我往的問問答答,讓他走到盡頭,讓他停滯在語言的層面,就停滯在此處就可以了,要往心地上去匯。所以說學習參考論典,它是有始有終的,從開始來講論典意思就叫做詢問,又叫做析爭,就是辨析來回爭論到底是怎麼個意思。如果說這個問題如果這麼看,那你怎麼來解答,如果那麼看,又是講的哪個層面。不斷地從辨證義理上來論證,形容描繪這個形而上的境界,這就是論典開始的功德。

那麼為什麼叫終呢?從始來講是要不斷的問,從終來講就叫盡言為論。「盡」就是「盡頭」的「盡」,就不是說喋喋不休地你來問我來答,結果我答完了你還刻意覺得說得不對,非得按你的那個再說一番,或者不斷地懷疑你答得是否正確,等等這些。大家知道其實我們辯來辯去,就是為了正中下懷為準。你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你的心地已經填滿以後,那麼你就去悟,自己去解,自己去悟,不必說無事生非,打妄想又產生了好多問題。所以說我們學習論典,恰恰大家要知道是在這個功德上起,這個功德上落,從問答到盡言。

就好比說,以前的祖師爺們做一個比喻,就像一個寶珠沒了又找到了,兩家同時找到的。張家說這個寶珠是張的,李家說這個寶珠是李的。那麼這樣的情況下就爭論不休,這就是開始了,但是最後突然間從一個史實證據中知道說這個寶珠就是張家的。那麼李家也知道就是張家的,這樣的話張家就拿走了,李家也不再辯論是我的了,張家也知道是我的,我就拿走了,再也不說了,大家都不說了。學習論典也是這個意思,斷疑生信把問題解決了就行了。所以這是我們大傢俬下看《金剛經》註解,這是學習的一個態度,大家要明確。

那我們今天來學首先要從《金剛經》的題解來講起,講一下他的題目。每次講經,都會把題目放在前面來,或者找幾個點來給大家貫解一下。我想我們也能夠理解,一方面是為了有一個主線的認知,這部經典的核心義理、主題意趣在哪裡。特別是有些時候我們簡單的法,要發揮來講,當然發揮是圍繞著這個簡單的主線,來發揮講。那麼,如果說是言語比較多的法,盡量概括地講。因為繁衍比較多的時候,你把它提綱挈領大家都一目瞭然,這也是我們聽法的一個訣竅。為什麼這樣呢?就是從功用上而言,如果說把簡單的法發揮來講,能夠嵌進去好多知識,讓大家來熏習。特別是這個佛學的一些概念知識,它描繪的境界,讓你不斷地身心能夠適應、熏習,自然而然地就熟能生巧,學佛也是熟能生巧。但是有時候知識多了,你會亂掉,散亂掉,那麼這個時候呢,又應該把它一串穿起來。就好比經題的這個「經」的意思,就有貫穿的意思,要必須明白主線內容,這樣的話才比較合情合理。

那我們今天講的這個《金剛經》的經題,也要帶到有具足和不具足兩種。什麼叫具足,什麼叫不具足呢?我一說大家都明白,如果說《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就叫具足。那個把「佛說」給去掉,只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叫不具足。那麼此經題,為什麼具足要說「佛說」?因為佛講法,以前給大家交代過,所謂的「佛說」有好多種說。一個是佛的口自己說,還有一些是弟子說,諸天人說,乃至仙人或者化人說,這五種人都可以說法。為了區別於其它的四種,這裡說這部經典是佛口親口說的,自己說的,不是其他人講的,所以這裡加到了一個叫做「佛說」。因為有時候,所有的經典幾乎都是大家共許的就是佛說的,這還用說嗎?一定是佛說的。所以一切經都具足了佛說了,有時候經典在前面就省略掉「佛說」兩個字,其實是都有的。

另外,因為在《大品般若》,也是般若類經典,是最大部頭裡面,是佛命令須菩提說,而不是佛自說的。所以這點來講的話,這是三藏裡面的最大部頭六百卷的《大品般若》,還不能稱之為佛說,只是叫做師徒共說。但是《金剛經》是完全是佛說的,的確是佛說的,所以這裡才加了一個「佛說」。

另外一個角度大家了解一下,佛說法他不是光口,用語言說。他有兩種形式,一個叫做聖說法,就是用口說;還有一種叫做聖默然,就是默默無聞中來講。那麼大部分的經典都是佛說,佛說是指聖說法。一時佛在舍衛國。爾時佛告什麼什麼。這都叫做聖說法。很少見到像《金剛經》裡面,這樣的同時具足兩種說法方式,一個聖默然一個聖說法。那大家可能說,聖默然,怎麼會佛不說,坐在那兒,有嗎?大家去看一下序分裡面的文字。「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在城裡邊次第乞已,還到本處飯食完以後收了衣缽,洗足已,趺坐而坐。我們後面要講序分這段,默默無聞的,行雲流水般的生活場景,可以說是把這個法表的圓滿極了,一句不說我就表的是這個空性無所得法。因為你既然講空,你叫我如何說起呢,我們常說不可說不可說,連這個說也在不可說中。而這部《金剛經》正是佛陀最周全地來表達這個說的一個圓滿狀態,圓滿形式,兩種同時。序文中默然來表無言之教,後面的「善哉,善哉,汝今諦聽」稱性用口來表圓滿之說。

所以首先這個「佛說」,大家要去領悟領悟。也可以配著想想為什麼印光法師讓你讀誦經典的時候,讓你好好的讀誦一字一句的、不可落掉的讀誦,同時又不讓你想什麼意思,這就是讓你修什麼叫做聖默然,什麼叫做聖說法,當然如果想不通了,正好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你想不通什麼意思,可是除了念佛還該有什麼意思呢?

再者來講,佛說佛說,因為道也罷法也罷,它是不能自已流通的,它沒有這個功能,必須有人來弘,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既然這樣的法,般若,是三世的佛母,那麼還是由佛說才能夠弘揚開來。由此來講,你看,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能說的人和所說的法在此都已經呈現出來了,這就是佛說。

第二個版塊要講一下,什麼叫做金剛。金剛是印度話,翻譯成咱們漢語的話,有時候叫做伐折羅,因為它是金中的精華,所以稱之為金剛。這個寶物它出自金中,但是它百煉不消,非常堅固,非常鋒利,我們常說可以切玉,金剛鑽。玻璃不是就只有這個才能搞定嗎。所以它非常世間稀有,稱之為寶。《大智度論》裡邊就講到說這個金剛,其實是帝釋天,就是釋提桓因,跟阿修羅在打仗的時候,他手裡就執的是金剛這個武器。那麼跟修羅打仗有時候把金剛碰壞了,碎落到咱們閻浮提人間來的就會變成如意珠。由此可見,用它來做比喻,世間的寶物中金剛是第一類的,那麼出世間的聖法中般若是第一的,正好用這兩個同步價值的世出世間法來進行比喻,把它稱之為金剛。

當然這裡的金剛表示什麼呢?就是般若空性也是如此,金剛最為鋒利,能夠摧毀一切事物,所以說鋒利;般若最為究竟,一切世間法,外道法,乃至有所得的執著法中,只要跟般若一相對照,用般若智慧之鏡一照,就知到他們在哪個層位。

但是這個金剛,一切物又不能夠反過來損害它,這就是它堅固的部分。就等於說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壞亂般若。我們的佛性一直在輪迴中上上下下,從來沒有毀壞過,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一個是堅、堅固,一個是利、鋒利,還有一個是明、清明。就是說金剛這個質量透明度,沒有染污,清淨無染的意思,一目瞭然。這是用它來做三個比喻。

當然這裡我們講到的金剛就是從阿修羅來戰來講的話,它威力無比,就是有一種讓人生畏的這種功德。所以還有一種翻譯,在舊翻中叫做伐折羅,伐折羅是什麼意思,它的典故很有意思,就是當時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個公主,特別特別丑,長得丑的就是五大三粗的那種丑。所以這個丑女非常有名,後來在經典的翻譯中,因為她是佛經裡面的一個人物,後來到了中國的就把她翻譯成為金剛。好像容易讓大家聯想起電影裡面那個又大、又黑、又丑的這個猩猩,這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這就是說,金剛為比喻。

那大家想想為什麼用金剛寶做比喻呢,因為金剛是無價之寶,一切世人不能夠評價它值多少錢。這個般若法寶,它也是不思議之寶。一切的語言、思維、念頭,不能夠觸及到般若的真正境界。所以說由此來講的話,真的是這個比喻特別的恰當。為什麼呢,大家想,一方面《金剛經》,你看我們講到這個金剛寶金剛杵吧,為什麼叫金剛杵呢,除了金剛力士也就是那羅延,一切的眾生都不能夠執持,就是拿不起來這個金剛杵。般若也是這樣子的,除了大智慧大乘種性這種人,如果說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樂於小法這些人,他不能夠信受和受持般若。

再一點,這個般若空性,也就是佛法的根本,這個叫金剛智慧,就比如說我們哪怕聽了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跟阿彌陀佛似的一入心懷永為道種。金剛智慧的話,只要你稍微染著,就是只要你跟他發生一點緣分就成了道種了,就好比人吃了金剛以後永遠都消化不了一樣,終生不消。旦得結緣到般若就不會消失,將來必然要做佛。所以大家看我們能夠學習《金剛經》,其實就足以說明我們跟般若的緣分是非常之深。

再從表法的角度來講的話,眾生得到金剛就遠離貧窮困苦了,能受到大富的安樂。那麼眾生如果得到般若法的話,就能夠離生死苦得大涅槃,所以這裡比喻的是金剛。由這點來講的話,大家可能耳熟能詳了,你看在佛經裡邊常用金剛來做比喻,法也罷,人也罷,都是如此。有時候,比如說法,金剛三昧。人呢,剛才講金剛力士、金剛身、菩薩,有時候叫金剛手菩薩,修得好叫金剛心。所以這裡才把般若比喻為金剛。

但是問題是什麼呢,大家知道還有一個更為貼切,就是說為什麼說般若的空性這麼妙用?就是你這個金剛寶,如果在白天的時候它顏色是不定的,一會呈現一個顏色深呀,淺呀,光呀亮呀。恰恰這個般若空性,他也是無礙不定的。你看我們有一個名詞叫三人同學般若,就是大小中乘都在學般若。這個般若就是大白牛車,法華經裡面大富長者出來以後給的大白牛車。但是引誘他們的時候呢,引誘用了羊車、鹿車和牛車。其實這個車就是一個大白牛車,為了方便我說的時候,小根的人看見就是小,大根人看見就是大。如果說在對著這個境界來修的時候呢,它就是智慧。如果依照觀行來進行它又成了境界。

所以你看般若的空性沒有一定的定向,大家要把這些聽清楚,很重要。你怎麼來把它定性的跟世間的金剛來比呢。所以說一方面兩者一個比喻,一個根本的法,兩者是非常同步的,很相像。可是再深層的解了一下的話,就會覺得還是不一樣,為什麼呢?金剛,是世間的物。大家得到了就歡喜,失去了就憂慮,就跟我們說世間的寶貝一樣,我們今天去揀個漏兒,是真的文物了,你是花了少錢了就覺得賺,上當受騙是個贗品的話,那你就討厭了。但是般若,他不是世間物。只要我們修學得到般若的話,就沒有憂沒有喜了。從這點來看的話,他又是有區別的。

所以雖然我們給大家講了說金剛是來比喻般若的。我們在聽法的過程中可以這麼領解,不要這樣生執著的定見。為什麼呢,因為你一旦執著定見,就會死執崖板的一切的方便法你就認為說,般若就是一個空性法,執著空性般若。又說金剛是來比喻它的,又有一個執著,有一個比喻,有一個法了。這樣的話你必然會生什麼呢,就會生起二見,兩種見解,認為金剛是比喻,而不是法,般若是法,則不是比喻。這就其實又給自己生了障礙。

所以我們來會通一下,其實法也是比喻,比喻也可以是法。你看我們就從比喻也是法來說一下,其實這裡講到的金剛,就是表堅固的意思,來表這個法。那我們來泛泛說一下,大家想一切的修法都得具足金剛的這個內容。你沒有金剛這個狀態,我們的法修不了的。

你相信因果,你相信因果的這個相信,要相信的跟金剛似的不動。你能夠皈依三寶,你念的三皈依法,盡形壽皈依佛法僧是我所尊。那你能夠不忘初心,一直這樣進行也是需要你的金剛心金剛行的。你要去持戒觀行這樣一直持續。你要去學教,讓教法來學明白了以後再印你的心地,以教印心,也是需要你的金剛堅固不斷的。就包括說有的時候我皈依了,我也學不了法修行,我常護持護持吧,為佛教做點事兒。你護持這個法也需要你的皈依心也罷,信心也罷,乃至對因果有感覺也罷,一直不退的這個金剛狀態你才能夠護持得下去。

所以大家看到其實所有這些法,只是你有了信心以後,這些法才能夠決定,才能夠修成。這反過來又講到你的金剛信心了。所以大家要知道,就我們上述這些法來,只要你具足金剛的這種狀態,那麼這法裡邊都能夠出生空性,出生般若。我們後面會講到眷屬般若,這些就屬於眷屬般若。大家想,這樣來講金剛就不是比喻了,當體就是法了。不忘初心就是金剛法,不捨三寶就是金剛法,執持名號就是金剛法。像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就是金剛法呀。所以大家看比喻其實也是法,具足了法的內涵。

另外來講,法也有比喻的內涵,就是法也是比喻。提醒一下大家我們不敢聽懵了啊,因為確實我們講教理的時候,大家可能會聽到腦子跟不上。我們現在在講,不要對金剛只生起執著的定見,說它一定是一個比喻。因為其實比喻也可以本身就是法,不一定是來比喻法的。那麼反過來,我們講其實法也可以是作為比喻。

為什麼呢,比如我們後面要講的般若,那我們都知道它是個真實的法,是無所依止的無所定見的。既然無所依止無所定見的話,你就不能說它一定是大,也不可能說它一定是小。你也不可以說它就是法,就不是比喻,它可能也是一個比喻。它是離開一切語言、滅掉我們一切的思維,這樣的一個非大非小的。那我們讚歎它的時候,說它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般若,就是讚歎的時候以大的形式來宣講描繪。這個空性本來怎麼能用大來形容呢,怎麼能用金剛來確定呢。那麼就這樣來講的話,本來是個無所定質的法,不是大不是小,但是為了宣揚把它描繪成大。也不是一定是金剛一樣的比喻,也不是不可用金剛比喻,現在我們指的是假借金剛來比喻。那這樣來講,大也罷,說它是金剛也罷,也是一種比喻,反而這個法成了比喻。

所以說金剛般若,如果以法來說的話都是法,如果以比喻來說的話都是比喻,般若也是比喻。如果以法而言的話,金剛也是法。可能大家這會兒聽得枯燥了,你要知道你一直守著這個枯燥,一直繼續聽聞,這也是金剛堅固之法。你聽得能夠法喜充滿,那你守著這個習以為常的法喜,大家知道,這不是欣喜若狂的喜,法喜就是一種法味的相應得到。那你能夠一直習以為常地進行著,也可以說是金剛的功德。這就叫做金剛,大家要搞明白。

這是我們今天講的經題的第一個點,再講第二個點就是什麼叫做般若。我記得我們在講《心經》的時候,其實也給大家泛泛的談過這個般若的空性。般若因為它也是翻譯過來的印度話,所以有時候沒有翻譯過來,是因為它有很多的意思,但是有時候我們又認為說,因為很多的意思就不能夠翻譯,或者說不可以形容,這也是不對的,這也是一種定見。為什麼呢?因為其實般若它是說不可稱量,不可思議。不可稱,是從這個角度來講,不可稱是它的境界,並不是說不可以翻譯、不可以形容。有時候我們會錯會到這。

那這個般若如果翻譯過來,通常有好幾種。比如說有一個概念叫做遠離,是什麼意思呢,大家要聽明白,我們在講般若的意思,首先第一個遠離是什麼意思?就是他能夠斷除眾煩惱,遠離這些生死的名相。因為有名相的執著就導致了我們的生死和世界的輪迴成就。

大家可以跟著我的話,這樣把你的心提起來。想過沒有,我們所有的世界形成,除了概念還有什麼?除了概念,不要以為說物質的東西是一種概念,包括我們精神層面的思想還是概念,包括我們現在要對物質和精神層面進行描繪它是概念的當下的這個說法,還離不開概念。所以只要一有概念、一有名相的這個名詞的產生,你就陷入到一種煩惱中。這個遠離就是要遠離這些名詞、概念,大家可以嘗試這樣去觀想。

其次是什麼呢,第二個,般若的意思是明度的意思,明白的明,度化的度。什麼叫做明白的明呢?就是你明瞭了,你明瞭就沒有暗了。那麼什麼處於叫做暗呢,好我們又要回到生活中了,否則你就不知道般若怎麼叫個明度。就是你每天都特別認真的或者幸福快樂的,或者悲傷憂愁的,或者沒有感覺的悶悶不樂的,抑鬱的,總歸你對這個生活所有的真切感受,你投進去的時候就叫做暗。突然間,比如學習佛法了,有時候從經典的言論、法師的開示、一些網上的鏈接中讓你突然間產生種奇怪的感覺。比如說《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跟剛才我們講到的說一切都是名相,你把這個名相除去掉,你赤裸裸的活一回,你感受一下。就好像覺得前所未有的這種,你說是種覺悟嘛,也不知道,但是他就是跟原來那麼沒有想過的義無反顧的真切生活中,好像轉了個身,或者跳出來、冷眼的、高度的、全面的看了一下,感覺不一樣,這就是你開始生起了「明」了。明度,你一直這樣的能夠以明白的心,在生活中來重新審視思維生活和人生觀,就能夠得度,就能夠成道。這就叫明度的意思,般若的第二個意思。

第三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清淨的意思。這個清淨如果說按照字面就是說,般若的當體它是沒有這些污穢、染污的,叫做清淨。那麼大家知道,站在這個經典的層面來講,什麼叫做污穢染污?不是說你今天褲子上沾了點兒泥,或者是出去踩著寵物拉下的狗屎。這個染污是指的你只要有一念分別心,有對待法,有比較,這個時候你就染污了,不清淨了。

反過來說,如果有對待有比較就說明你有一樣能接受,有一樣不能接受,有一樣能包容,有一樣不能包容。所以大家要知道清淨的狀態,不是說你就把它躲得遠遠的,丟的乾乾淨淨的,洗的徹徹底底的。是你在這個其中就這麼過,根本不想這是染,這是髒的,那是乾淨的,一直心地上沒有差別,一直都能夠包容,這就叫清淨。沒有一念的攀攬對比心,這就叫清淨。

所以說,遠離也罷,明度也罷,清淨也罷,它離不開一個核心的翻譯內容是什麼呢,就是般若其實就是叫做智慧,雖然有很多的意思,我們通常就用智慧來表達。智就是指的有的方面,慧就是指的空的方面,空有圓融了就智慧。智就是指現象,慧就是指空性本質。

所以說,如果我們自己修行就得根本的清淨,慧,那就叫做自行,自己修。如果說你要去度化眾生,方便善巧,種種手段種種方法,而且還是一塵不染的用慧來進行背景性的基調,沒有去像凡夫一樣的使聰明或者是追求的話,那麼這就是「智」的層面,就叫做化他,度化眾生。所以由此來看,智慧還是分開的。慧是根本的,智是後邊得到的。慧要略微劣一點叫做因,智叫做果。從因果的角度來講的話,智要高一點,慧要次一點低一點。所以慧是自行,智是化他。那你要去度化眾生跟只是你自行來講,它的方便善巧就要多的多。

那麼有時候也把智慧分開來講,今天的這個內容比較大,大家要用心,為什麼有時候單單把它翻譯成智慧的慧,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在菩薩的行門裡面大家都知道有六度。就是從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麼第六個翻譯成為慧,為什麼呢,因為還有一個叫做十度,除了這六度以外,還有一個方便(度)和願(度),還有力(度),那麼第十度就叫做智,為了區別這兩個不同,所以把第六度叫做慧,第十度叫做智。

還有一個從空有的角度來講,如果能夠觀照到空性的叫做慧,能夠思察到現象的,就是萬法的這種緣起性空的話,你只知道性空就叫慧,你能夠兼顧到緣起法就叫智。

所以我們前面也講到的,還有一個因果差別,因地上叫做慧,叫做般若,果地上叫做智。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聽過一個詞叫做薩婆若,就是老般若,這叫做智。所以為了這樣的差別,有時候單單把般若只翻譯成慧。

但是有時候又會單單把般若翻譯成智,就一個詞「智」。為什麼呢,因為般若是究竟法,那麼慧既然是比較稍微劣一點的話,陋劣一點,那麼智肯定是更為殊勝,就把它翻譯成智。再一個呢,為什麼翻譯成智呢,也是說雖然咱們分開來講一會兒說智一會兒說慧,其實呢智慧還是一體的,名是異的,體是同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意思。

但是基本上,總而言之的話,以智慧的慧為它的正解正翻,一般通常稱之為慧,或者叫智慧。

好,那大家可能又聽得覺得不耐煩,說為什麼祖師爺們造個論,剛才講了為了止言還要講般若,一會兒翻一會不翻,一會兒分開講一會兒合起來說,就不能弄一個總的概念讓大家一目瞭然嗎。大家要知道,聖人也罷,就是佛也罷,菩薩也罷,祖師也罷,並非不能夠表達這樣的效果。可以做一個總的概念告訴大家,一錘定音。可是大家要知道,這裡面有密義的呀。為什麼說有密義呢,因為我們眾生本來都有取著、貪著、執著之心,所以你這樣著相的這種因緣中,就因為我們下意識都會著相,聽什麼就執著什麼,這就是魔子魔孫的生死輪迴的根。由於聽什麼就執著什麼,你一直是顛倒的。你一直是被束縛住的,所以就悟不到中道正觀的佛性般若。

現在如果是告訴我們唯一的一個常途的、正式的唯一的解答,實打實的這麼說的話,就更加的會增加我們的執著之心。所以恰恰就是一會兒這樣說,一會兒那樣說,讓我們迴心轉悟這個不能說的法。所以不定的說,多方位的說,它的利益功德的意在於此。

如果我們學習者的話,執定經論的一句呀,一個字呀,一個詞呀,那就會成一家之言了。一家之言你怎麼能夠悟入到個般若的無所得空性中呢。你死執定見,死執崖板了呀。現在大家想想為什麼我們凡夫沒有般若,你想我們生活中的概念有多少,我們生活中的認知有多少,我們生活中的分別念,一念又一念就離不開這個分別念。這也是一種金剛的狀態,我們始終走不出來。所以才起了這麼個方法,這樣說那樣說。總之是以無所得,只是以方便為用,這樣的一個根本狀態根本套路,來講解般若。

大家想,眾生來講不只有一個眾生呀,國土來講也不是只有個國土,根性也不是,根基也不是都是一個根基。那我們佛出世菩薩教化乃至法師講法,善知識也不是一個。所以諸佛才說了這樣的種種法,種種解釋,種種見解,祖師們造論又對這個般若有這麼多的註釋和解釋翻譯。

怎麼說呢,不可說。到底什麼是般若,離開心也不能說,把它當做心也不能說。所以你看,在佛教裡面常用句什麼話來形容,就是「離四句絕百非」。我們就「離四句」來講,這四句是什麼內容呢?要麼就是是,要麼就是不是,要麼就是又是又不是,要麼就是不是是也不是不是,是非亦是亦非,非是非非。這就叫離開這四句的表達,我們現在人的感情中無非就是,所有人的物質或者感情的認知上就出不了這四句的範疇。前兩句要麼就是是,要麼就不是,這是從理論上來講。

那大家想想當這個空性,中道也罷,就是實相真實法,本來它就是真實的呈現在這兒的,當你說是的時候,在上面就增加了。就比如說我現在在講法,我講法已經一直在講法,你多說一句講法師在講法的時候,就不是在形容講法這個真實狀態了。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悟到這個,就是增加了,增意了上面。那麼好,法師你在講法,那我們就說你沒有講法,那麼本來我就在講法你非得說沒有講法,你在上面又有損減了,又減掉了。有增有減,它怎麼能夠,既然在實相法上真實法上你增了減了,那表達的就不是真實法。那你說亦是亦非,就徒增大家的爭論,你說非是非非又給大家做愚癡的種子。所以怎麼說呢,真的是實相法不可說呀。大家最後悟一下什麼叫般若,就是不可說。

我們一般以為說不可說,就是真理也不可說,實相形而上什麼都不可說。我告訴大家其實不管是理性或者感性的,不管是你的戒定慧還是貪瞋癡都不可說,我們都以為不可說是一個絕對的、清淨的、不容侵犯、不容形容的境界才叫不可說,真理。其實告訴大家,一切法都不可說,包括你的貪瞋癡,也不可說,感情也不可說。

前段時間我剛好在國外遇到一個同修的居士,說起來般若空性,他就問我法師向你請法嘛。我說啥法呀有什麼好說的,他說也是,一切法就是真實的沒什麼好說的,道理也不可說,他說感情也不可說。大家嘗試著悟一下,其實感情也是不可說法,當你說出來的時候,根本表達的不是你真正的真情實感,只是在上面又增添了你的妄想見解。

請大家,今天時間到了,對最後這一點你去參悟一下,這就是般若。

好,我們一起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

大家知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啊...

心安處便是吾鄉

為了盡快成佛,有好幾個月,一休和尚獨自一人在禪堂打...

達摩大師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而見形。今...

法佈施為一切佈施之首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

如何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

問: 《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麼意思? 成...

落空還不如先執著有

有人問我,佛來佛斬是初學者,還是有禪修經驗的人才能...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法是指什麼

問: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是指什麼?如果是...

學佛困難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

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酒戒的開遮持犯有哪些

前面的四條戒,我們叫作性罪,就是殺盜淫妄,它的本質...

嗔心的火燒的是自己

佛法是認為生命重在過程,你這個過程是用什麼心態來面...

十大防癌的食物

飲食不當可以致癌,但吃對食物也可以防癌。不久前,湖...

在寺院當義工,接受物品是否會犯戒

問: 道場分給師父們的水果、飲料等,師父們可以給居士...

法門無量,願為先導,世出世法,無願不成

問:發菩提心最勝功德,利他自利,為菩薩行。如諸比丘...

十種方法教你遠離睡眠昏沉

睡眠是修行人非常大的障礙,睡不著我們會焦慮,覺得身...

寬容是一劑良藥

古代有一老禪師,夜晚出房門巡夜時,發現牆腳有一把椅...

把佛號重視到超越生命的程度

佛施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但這個法門是方便當中的...

改惡行善,罪自消滅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錯事,肯承認錯誤,...

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是誰」最易得力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但知隨...

喻解無生四句

宇宙間一切萬法是因緣所生,今試依《瑜伽師地論有尋有...

《雜寶藏經》白話

雜寶藏經 卷第一 十奢王緣 第一 往昔人的壽命在一萬歲...

拒絕眼前利益的智慧

上世紀80年代初,一位大學剛畢業的上海小夥子,經營起...

河邊的蘋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邊聚攏著一幫虔誠的弟子。這一天,他...

遇到事要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自己快樂,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前面的五度就像一個人的雙腳,福德的資糧,它是讓一個...

【佛教詞典】罣礙

(術語)言障於前後左右上下而進退無途也。掛為四面之...

【佛教詞典】夢氎

(故事)頻婆娑羅王夢見一氎分為十八片。佛記為滅後十...

【視頻】文殊菩薩發願記

文殊菩薩發願記

【視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