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017/10/1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三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修們,請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今天是我們講《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第三講。在上一講的時候,跟大家一起來領略了一下經題,裡邊像「金剛」的譬喻,「般若」的難以理解。在講到「般若」的時候,我們特別給大家交代過說,為什麼要這麼多層次全方位的來領略呢,他既能夠讓我們立體的來感受一下「般若」形而上的境界,當然同時我們也給大家特別囑託了說,害怕我們形成一種定見而越來越遠。所以上一講可以說對於「般若」的理解,是一種泛泛的訴說吧。今天我們從一個通常的步驟上來重新換一個角度來領解一下「般若」的內涵。

如果從修行的理路上來講的話,通常有「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可能這三個概念大家已經有所耳聞。另外我們有時候也會把他稱之為「眷屬般若」或者說「方便般若」還有「境界般若」。從這六個方面,這是我們今天來聞思的重要的第一個版塊,請大家注意。

那麼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就是常聽到「實相般若」。為什麼說佛法的這個「空性」難以契接,就是他既是很誘人,但是怎麼也說不清楚。所以我們常給大家說到聽法,如果說涉及到這種形而上、真理、本體的這樣一種內容的時候,聽不懂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對的,但是你一定要聽對。聽不懂是正常的,因為本身像「實相般若」的話,這種境界、這樣的一個狀態我們通常叫他「佛知見」,有時候又叫「覺性」。可是這個狀態,哪怕說的天花亂墜他都是多餘的形容。哪怕你的想像超級豐富,其實也毫無意義。所以說他的這個「道」,他一定是離開文字和語言心念的這種本有的覺悟狀態。

由此我們常講的為什麼說佛法難信,就難在這一點。因為「實相」不能夠依照我們所習慣常態中的「虛相」來表達,可是往往我們的生活又全部都是由「虛相」形成的。一講到這個「實相般若」、「真如實相」、「如如不動」,後面也會講,這些總是會摸不著頭腦。所以說「實相般若」,我們從理解上是如此理解,但是真正觸摸的時候呢,很多時候是高度不夠的,深度也不夠。雖然他沒有辦法用語言和思維表達,可是一定可以到達。

這就是我們要引出第二個概念,其實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觀照般若」。在佛的宣講的智慧海中,我們依著佛說的智慧語,其實他就是一種人生觀,就是調頻我們原來的這種所謂的信仰,其實還沒有出人生觀的範疇。然後再去對照著改變自己的心念,從常態的思維方式中進行顛覆常態的思維,而回轉向非常態的真實狀態靠近,這就是心地上的「觀照智慧」。如果說換一種說法,其實就是一種認識能力,這就是所謂的「觀照般若」。只有依著「觀照般若」才能夠到達「實相般若」的境界,這個套路就是在我們人的本位中,特別是凡夫的層面來講,這是必由之路。

所以其實我們所有的修行範疇,如果說你是進入到一個修行的道路上的話,他一定是在「觀照般若」這個相續中的。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不管他的表現形式怎樣,他發生的真實效果一定是跟「觀照般若」是同步的,這點大家要明確。但是修行這樣難,為什麼,難在哪裡呢?就是我們對「觀照般若」這個進行中,要麼是你的狀態不對,要麼就是你沒有一個相續力,心力不夠強,這些來講是我們需要調整的。

所以修行修行,大家有時候又覺得「觀照般若」怎麼觀照呢。大家也不要把他設想為一種難以企及的狀態,或者非得要說這樣走的不對了,然後轉回頭來又尋找一個新的目標,不是這樣子的。如果說進入到「觀照般若」,首先第一個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常能夠記得佛法,有這個記憶的能力。比如說我們在生活的常態中,剛才講到「實相般若」,那我們對「虛相」執著的多了,那「實相」就侵佔不了我們的心地上,他沒有這個顯現的能力,因為你全身心的都投入在這種「虛相」的妄想之中。所以第一個首要的條件就是常能夠記得有佛法。因為我們有時候會有這樣的心理體驗,就是好像學了佛以後,比如說,明因果了,乃至知道有法門了,甚至知道說六根六塵所生的六識都是一種妄想。那我們在這樣妄想中持續狀態的時候,突然間迴心一轉,依照佛法的智慧,思維方式顯現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從這個妄想中開始撼動他對於我們的牽引狀態。所以這就是第一個我們能夠記得佛法的功德,這是首當其衝的一點。

第二點,怎麼去操作「觀照般若」。就是你有一定的相續能力,這個非常重要。其實並不是我們沒有「觀照」,只要你學了佛了,只要你的心地上曾經有過一種靈光一閃的說「原來如此」,或者是「佛法講的道理才是最正確的」,那麼就說明你有過「觀照」。但是你把他相續起來很難,特別是相續的這個能力,要蓋過我們平常在妄想中投入的能力。這個力量能夠反轉的時候,那說明我們的功夫就可以了。

所以第二個問題就是你的相續能力夠不夠。這就是為什麼讓大家每天都要有概定的功課。我們的功課不是我們最後的目標,但是這個功課有助於培養我們的相續能力,他的功德在這裡。你看為什麼說「心會退」,或者說有時候懈怠的不行,就是你的相續能力不夠。這是我們來進行「觀照般若」的第二個要值得注重的地方。

第三個是什麼呢,就是狀態要精準。在「觀照般若」的時候你的狀態一定要精準,這個是比較難為的。為什麼說,因為有時候我們對於「法」或者「道」的體驗,可以引發很多我們自以為是的「是這樣」。但是往往很多時候可能跟「道」背道而馳。其實這上面也沒那麼難,比如說你的精準,就是你的這個「觀照」狀態,到底對還是不對。從信心上來講,你看在經典中祖師們就講到說「信般若」,也就是信佛說的「空性」的話,就不信一切法。這個一切法,包括我們通常很難擺脫的「世間法」和我們以為的「出世間法」,都在一切法的範疇內。所以你心地上,你只要有「一切法」的概念,那你這個時候就沒有「般若」了。如果你對「一切法」都不信,不信「一切法」的時候,那麼你的「般若」感就出來了。如果你信了「一切法」,那你就不信「般若」了,因為你在虛妄的法中,你把「凡所有相」只要一念起動,那麼所有的「相」就起動了,就像後面經典裡講到的「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說不管是要意念佛法也罷,相續能力也罷,狀態的精準是一個指標。

特別是大家在「觀照」的時候,有一點要注意,因為我們講到「空性」,「實相般若」他是一個「畢竟空」,有時候表達成為叫做中道。我們在「觀照」的時候就是在心地上去思維,在思維修的時候,容易把「空」的境界也罷,「實相」的境界也罷,把他下意識的封閉成一個死的狀態,或者是一定是沒有很多的彎曲他是一個直線,未必如此。很多時候,如果你在法上有過更加用心的這種覺受的話,有時候會達到這一點。但是也許我這麼一說,未必所有的人都能夠相應。

比如說修中道,法的「畢竟空」。那你既不能偏執「有」,就是形容他出現的這個虛幻的概念;也不能偏執「沒有」,也就是「空性」,以為真的有個「空」,這個是最難的地方。一般我們都會下意識以為屏棄到「有」就顯現「空」。

那你看有時候把「空性」表達成第一義諦,又叫中道實相。比如說你要觀照的時候,除了在物質性上面你的心沒有動,那我們就錯以為說只要心念有起動的時候呢,在精神上只要有精神出現,就已經是妄想,不是這樣子的。精神是可以出現的,你的念頭也是可以起動的。所謂的起心動念,在這個上面怎麼覺知中道實相般若呢?就是說並不是完全死的沒有心,可是你的這個心在起的時候,不要在心上面再加念。

大家一定要聽明白,不要在起的心上面再加念。這個心是活的靈動的,可以進行起動的,但是你不能在上面再加念。一旦你再加概念,比如說我現在宏海法師正在講法,其實這個宏海法師正在講法,我捧著手機,大家正在聽我聽法,這其實都是我們心念的一個表達狀態。可是你一旦多加了一層,宏海法師在講法的這個「相」的時候,就出現了不在這個「實相」中的一個誤區。

我不知道這樣講能不能相應,就是這麼說明一下。要表達到就是我們「觀照」的時候,你的狀態要精準,能不能夠到達。實在不能夠到達,大家不要忘了念阿彌陀佛。「是人但念阿彌陀,便是無上深妙禪」,其實說的就是這樣。在你怎麼也取不得捨不得,心地上你就入不到這個真功夫中的時候,你只管念佛。你念佛的話,他已經通身紮進去之後,就在這樣的狀態中,自然而然就出現了「觀照」的效果。從文字上理解這叫做是「觀照般若」。

那麼,什麼叫做「文字般若」?這比較好理解,因為我們本有的智慧,被無名煩惱所覆的時候,就導致沒有辦法跟本有的智慧接軌。所以我們就說流浪生死呀,向外攀緣呀。你如果不借助方便,他永遠都不可能顯現。因為有障礙,那你怎麼把這個障礙給剝開呢。就比如說我們經典的出現,就是用語言文字來牽引和引導。這樣這個「般若」智慧才能夠顯現,這就叫「文字般若」。

所以我們接觸到的一切的經典論著,包括現在哪怕是網絡上,微信上所有的這些開示也罷,講解也罷,乃至一個小小的這種我們現在叫心靈雞湯,其實雞湯也未必不是一種開啟智慧的載體,就看你怎麼用,只要能啟發「觀照」或者能悟入「實相」的助力,都叫做「方便般若」。這就是我們說到的「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這是從凡夫到聖者,解脫成佛之道的必然要走的這樣一個套路。一個凡夫開始學的話都繞不過去,就是這樣子的。

那麼由這三種,我們再來看剛才講到的,比如說「文字般若」其實就屬於「方便般若」,他就是「方便」。那麼「觀照般若」是有助於我們到達「實相般若」的一個操作手法,也屬於「方便般若」。文字觀照般若都叫做「方便般若」。那麼「實相般若」其實就叫做「境界般若」。實際上,不是說離開虛相真的別然有一個實相。就是一切的境界上都是實相境界,痛苦快樂他都是實相境界。但是你的心地有沒有跟真理對接,就決定你所面對的境界,到底是虛相還是實相。如果換一種理解點是這樣子的。

那麼「眷屬般若」的話,說起來,大家可能就比較了解的多了。「眷屬般若」其實就是修行的過程和法門,像我們常說的戒定慧三學。再比如說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這些等等,這都屬於「眷屬般若」,是做了這樣一個概念上的劃分。其實大家要知道,我們一旦心念上開始用功,依著佛開示的法門去用功的時候,就是這一系列的不管什麼「般若」或者怎麼,他是全方位立體式的就引帶的正在進行中。

所以其實修行呢,也是減法,非常簡單。大家不要因為學了這些文字概念的,反而覺得渾身上下就是沉重的很,越聽又越理解不了,越理解不了又著急,那麼這個時候其實跟文字表達內涵就開始有衝突了。這是我們對於「般若」,連著上一講給大家再做的一個補充介紹,今天的第一個版塊。

那麼第二版塊,就是要講到「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到達彼岸的意思。因為他是一個倒裝句,其實叫做「彼岸到」。那麼如果用漢語來表達,就是「到達彼岸」。我們到廟裡邊常會見到一個牌匾,或者一個石碑上刻著「同登彼岸」,或者「回頭是岸」等等,這一切都是對「波羅蜜」的一個形容。

那麼到底什麼叫做「彼岸」,何方才為此岸呢。通常表達上,你看對聯裡面有說「經聲佛號喚醒苦海迷路人」,「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那麼這個世間在哪裡,「世間的名利客」,就是我們深陷在世間名利中的時候就在此岸,就在苦海的這頭。那麼如果你通過「般若」的一系列修學手法能夠反轉,迴首到智慧海中的時候就是在彼岸。所以說從分別心來理解的話,好像此岸就在這邊,彼岸就在那邊。可是大家要知道真正的彼岸,是沒有彼此的分別,才叫做彼岸。

你看在形容一尊佛,我們常講到說佛在幹啥呢,然後祖師們就開示說佛就以度眾生為事業。他沒有彼此分別的時候,就是既不住此岸也不住彼岸,既不執著「有」的世間幻相中,也不執著「空」的解脫中,也不住在彼此的這個中間河流裡邊,不止中流就是以度生為事。就像大家看到我們江或者河裡邊有一些渡船,你看渡船就是這樣。所以說到彼岸度眾生,這個度字說的真好。這個度就是我們去乘船去渡口的時候,船它每天就是來來往往接客送人,他沒有其他的事。這個船在渡,讓大家從這邊到那邊的時候,他既不住這一頭兒,也不住在那一頭兒,也不停在河或者江的中間,他就不停的來來迴迴這邊接的人送到那邊,這就叫到彼岸,無住。真正的彼岸,就是沒有一個彼此的分別。

這個「波羅蜜」他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在印度來講,一般當時印度的語言中,凡是一件事情成就了,已經圓滿了究竟了,叫做「波羅蜜」,其實也就我們現在說的「到家了」。這也是「波羅蜜」的意思,叫做「度無極」。無極是什麼意思,就是再沒有餘地了,到了頭了。你取著相,就叫此岸。那麼你住在無相中,就叫彼岸。所以如來者,叫做「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彼岸此岸在智慧河中,就是以「精進」為船,就是一直度大家,叫做「度無極」。

當然講到這個「度無極」呢,也要分幾個方面來看。一個叫做「行度」。「行度」就是你得真修實幹,真實地去投入到用「行」的山去填「願」的海。你發了願以後,你就一點一點的積功累德真修實幹。什麼時候把你的善法、六度修圓滿了,就叫「行度」度圓滿了。你看為什麼菩薩破的煩惱中,有一個叫做「塵沙惑」。好像上次給大家講過,塵沙惑破完了就意味著,你的善法就修圓滿了。佛的報身,就是說他在所有的善法,能做的事情上,沒一件他不能做的,沒一件他捨不了身,沒一件他入不了道的。就是任何一法,他都能夠在這上面修成功,你難不住他了,這就叫「行度」。

那麼從時間上來講,叫「時度」。因為我們都知道成就一尊佛,三大阿僧祇劫因圓果滿,這個時間段滿了就叫「時度」。最後由於你的因圓果滿,得了大佛果大菩提了,就叫做「果度」。所以你看度無極度無極,度得你一點兒都沒有餘地了,究竟圓滿了。

從這三個方面來理解一下。一個是你的行門上,修行你得圓滿。二是,三大阿僧祇劫,當然這個時間也是個假法。就是你修到的這個層面,就代表著一大阿僧祇劫。到了哪兒,二大阿僧祇劫。到了哪兒,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在成佛的那一剎那,大的涅槃菩提全部圓滿, 這就叫做「果度」。

所以你看這個「度」,怎麼個「度」法呢,沒有分別了。像《大智度論》裡面講到,你有個有,有個沒有,這都叫此岸。你沒有有,沒有沒有了,這才叫做「智慧」,才能見「般若」,這就叫彼岸到。

可能大家聽理論又聽了半天,這在說什麼呢。就是我們常說學佛學佛,一直稱之為說「我要發願度眾生」。怎麼個「度」法呢,佛度眾生的套路的黃金點在哪裡,就是他的著力點真正在哪裡,我們很多時候會錯解。打個比方,以前也給大家講過,就是我們在學習佛法尋求解脫的發心中,就好比說我們人在夢裡邊。人在夢裡面的時候,做夢比如說做到噩夢。後面有冤親債主強盜猛獸呀追著,這個時候前面有一條河,然後就有一個仁者或者大善知識告訴你,趕緊從河那邊到了這邊來,就像我們說到彼岸一樣。這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到彼岸」。是因為這邊有苦有猛獸,那麼趕緊跨過河到那邊兒去。然後大家就真的以為必須離開這邊,到那邊,這叫做渡河。可是大家要知道,從這邊到那邊,只是夢裡面的情景。真正意義上的是什麼呢,是讓你醒這個夢。

所以大家要知道,就跟我們在夢裡面覺得有這麼多的強盜猛獸追著,那一定要渡到那邊去。正當著急的走著找船,要往過走的時候,突然間夢醒了,那夢裡的情形,這邊的猛獸強盜和那邊彼岸的憧憬,乃至要找船,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夢中事兒。大家要知道,彼岸在哪裡呢,不是為了夢裡面渡到對岸去,不為渡這個河,只為度這個夢。這才是真正的「彼岸度」,到彼岸。所以大家想想,本來沒有此岸彼岸,可是你一旦入到夢境中,此岸彼岸都是此岸。你醒了這個夢,此岸彼岸本來就在彼岸,沒有此岸彼岸的分別,當下就在彼岸。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大家要理解一下,這叫做「波羅蜜」。

下面再講一下經的概念。當然因為講經講的也不是一部了,我們在此之前講了很多次什麼叫做經。聖人說的叫做經,賢者祖師菩薩們說的叫做「論」。有時候又叫做貫、攝、常、法呀,等等好多經的概念,也講的可能大家耳朵都生繭了。今天我們就不那麼講了。大家只要說這是一部不但說用「金剛」來比喻這部經,這部經本身也是「金剛」的功德。他能夠出生諸佛,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這樣的一部寶典,成佛的寶典,為佛所說,就稱之為經。

那隨著後面的文字,可能講《金剛經》也跟講其他的經不一樣,就希望大家能夠從「文」入「理」。也就是從剛才講的「文字般若」能夠入「實相境界」。所以經其實他有三個功德。一個叫做「以文為經」,就是把文字呀名詞概念呀,這樣的一個文字上的娓娓道來,你的傾聽進行理解,這叫做文,「以文為經」。但是所有的這些文言,是為了入這個理。所以最後的旨歸,是以理為經的。為什麼《金剛經》不斷地在開展批評,特別是在開展自我批評,這是佛法的偉大之處。就是說《金剛經》的概念,他真的要超越我們常規的好像說宗教、佛教、佛教的教理教義都是獨屬於佛教的,他是面向於所有一切萬事萬法宇宙的真理,這個才叫真正的真理,理為經。  要顯這個道理是這部經典的功用。那麼由於有這樣出色的文字,超越的文字,才促使我們的心地上,能夠超越這種常人所不到的這種沉默的頂點,這才叫「文理之經」,所以這裡的經是這個意思。不僅僅是文字上的,還有境界真理上的。說白了就是說大家學習《金剛經》,最後要把你都給破,破,破。你的通常不要說世間法的這種煩惱顛倒了,包括你對佛法的認可,甚至你以為這種必由的信仰,你都得拋開。這是禪宗講的「桶底脫落」了,這才把真正這個經的「理」給顯出來。

所以大家在具體的理解上,我們把這部經首先大家要知道,在這裡《金剛經》的經,是一種精神。我們要理解佛講法吐露教義,他說的文字是為了讓我們依著這個文字的表達,而悟真實的境界。所以他的宗旨不在文字上,要依文得義才是根本,也就是要領略這部經的精神。所以我們學這部經,第一個要了解要知道他的精神所在。

我在國慶節在五台山的時候,就遇到善知識。我就問說:「善知識大德,《金剛經》是什麼意思?」人家說「《金剛經》什麼意思,《金剛經》有意思嗎?」他說《金剛經》沒有意思,這就是經的精神。說來說去,沒有意義。可是你能不說嗎,不說你永遠不懂。所以說這個經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經歷的經。你得在生活中的一切境界上,去認證這個精神。所有的經歷中,得出的這個真理這個精神,原來如此,他就是這樣子的。你徹底堪驗出來了,心解脫了、活潑了、開放了。那你這部經,到手了、入心了。要了解他的精神,必須去真實的經歷。就在生活中,其實沒有離開。我們會把他專業的理解,動不動就說什麼「色受想行識」呀,「眼耳鼻舌身意」呀,其實就是生活,就是你活著,你現在活著當下的狀態,就是一部最鮮活的《金剛經》。大家自己去悟。

那好,這個經題我們算是就講到這裡就結束了。下面開始再介紹一下他的翻譯者。因為經典的流傳,除了當時釋迦牟尼佛,特別是這部《金剛經》在我們最為熟知的祗樹給孤獨園祗桓精舍講了以後,我們上一講講到自打佛說此經,他跟娑婆世界因緣太深厚。包括佛滅度以後,阿難開始結集經典,沒有文字只靠背誦記憶。後來到第四次結集的時候,才形成文字,梵語的文字誰來做了成功的轉化溝通,形成我們現在如此流暢的一部漢語的《金剛經》呢?多虧了鳩摩羅什法師。可以說鳩摩羅什法師,在大德的陳述中,把他尊為七佛的譯經之師,這是真實不虛的。除了他在世時的這些神通妙用,在佛前發誓而求得真實不虛的感應,圓寂以後舌根沒有爛,都是印證了我們現在學習這部寶典就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在祗桓精舍金口宣說的,沒有錯。

因為羅什法師的翻譯,後來跟玄奘法師開創了新譯和舊譯的分水嶺,兩個時代。但是我們現在其實讀經典,太能夠領略感受羅什法師這種意譯方式的風采出眾。就是中國人讀起來,就不知道為什麼這麼的流暢契機,容易上口理解。因為相對來講,玄奘法師屬於新譯的代表人物,他在翻譯經典的時候,他是一定會嚴格的按照這種梵本的格式,他不依著不隨順漢文的方法。所以像大部頭的六百卷般若等等這些,還有論典,讀起來確實有時候會覺得硬,生硬,澀,不暢。

那麼羅什法師其實他的功德在哪裡呢?他為了讓大家學習這個經驗,他是消化了整個大乘佛法的核心涵義以後,然後由他對中國佛教經典建立起來獨立的語句。所以從這點上來講,大家要知道羅什法師的更重要之處,就是他不但只是譯這部經典的譯主,他同時也是表這部經典,表這個法和吃透了這個法,稱性翻譯這個法的法主。你看為什麼他一生所翻譯的最多的就是般若系,特別是後來形成三論宗的三部論典,也叫做中觀宗,就是講的般若這一系。所以從這點來講,這是他有別於玄奘法師之處。雖然我們說玄奘法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這是從民族精神上來講。可是在佛法的貢獻靈動,成功的轉化溝通來講,羅什法師是不可替代和獨一無二的,這個大家要有認知。

那麼這部《金剛經》,他是羅什法師在姚秦的時候,弘始三年,也就是晉安帝十一年的時候翻譯的。其他的內容就不多講了,因為對於羅什法師,我們在講《彌陀經》等其他的經典中,也已經不止一次的廣講了。在講《金剛經》的時候,大家有個稍微的了解就可以了,算是複習一遍。但是只要我們對於法師的地位和他翻譯的功德,要生起決定的信心,這個是沒有錯也是必須的。這樣的話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才能得這部經典和法的傳承。

那麼下面我們就開始邁入經文的部分。但是首先要給大家說一下,在我們講《金剛經》的時候有兩個主線,這是跟我們以前講法不一樣的。一個主線就是貫文,把文義貫解清楚了,增加了知識,有一些見聞,不斷的增長你的佛學素養,這個沒有問題,這是必須的能夠做到的一個能力。其二,是要依文來悟義,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精神。隨著我們一塊兒來學習聞修這部《金剛經》的經歷,來悟他的精神。就是往心往道上要會,要學會觀心。為什麼這麼講呢,就是來自於智者大師在講《法華經》的時候,不管他講到每一句,比如說我們下面講一句「如是我聞」,那麼不管講到「如是我聞」也罷,「一時」也罷,「佛在舍衛國」也罷,就比如說《金剛經》來講,就是每一句經文的文字,都要引發我們對於心地法門上的領悟,而不是一味的隨著文字向外攀求。這是大家這次學《金剛經》的一個要訓練和持續的能力。這是我們學《金剛經》的兩條主線,大家不要忘了。

我們現在就開始從「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講起。可能大家聽起來非常的耳熟,因為這句話跟《彌陀經》裡面幾乎一樣。特別是「如是我聞」,總是少不了一句「如是我聞」。這個就不用再多說他的來歷了,我們今天不說佛涅槃時阿難啟問等等。

我們來講一下「如是我聞」。首先來看一下如是。為什麼這裡有如是的概念呢,說白了,就是指的這部《金剛經》是阿難聽佛所說,由阿難所聞的法,就是這部法就是這部經。所以他講到的如是,「如」就是這個真理從來就是這樣子的。「是」就是就是這樣子的,決定沒有一點點的假,從來就是這樣的一直就是這樣。那麼為什麼按照這個如是呢,他是表達我們要生起「信」,還是回到信心上。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為能入」,你入不進來,你怎麼度呢。那麼「智為能度」就是你要生起佛法的智慧,要以信心為前提,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相信他,對於釋迦牟尼佛我們相信,對於他說的法、真理我們相信,對於阿難當時結集的時候,他從佛那兒聽來的,我們也確認。所以因為信,才能知道說這個事件,這個道理,如是沒有錯。如果你不信,那麼這個事件,這個道理就不如是。那你就跟他絕緣了,絕緣的話,你就得不到受用,產生不了覺受。

當然就說佛法,就跟我們常講到,對於學習佛法學道之人,你給別人講的時候,上根器的人呀,一聽了他馬上就跟來電一樣。相信大家也有這樣的覺受,馬上跟來電一樣,從此就深信不疑,一發不可收拾。那麼中根器的人呢,他一會兒信,一會兒不信。包括有時候來到這問法,或者有緣來這兒坐一會兒,也是一聽佛法呢,你看他的眼神都是這樣,一會兒好像聽得在理,哎,這個眼神就比較凝聚起來了,突然間又眼神一散,為什麼,想想說「哎呀,真的是這樣嗎,算了吧,就聊個天兒,今天認得個法師聊聊,就管他呢。」就沒有感覺。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就是不如是,沒有這個如是的鐵定信心,不信。那麼特別是有一些下根器的人,一聽到比如說講般若,萬法皆空,般若沒有戲論,沒有執著,沒有所得,無所得畢竟空,真實可信。這樣講的話他受不了,他不能夠信這個如是,入不了這個般若法。所以他說「哎呀,好好好,大師你說的對啊。」還給你鼓鼓掌,就像那個說「撫掌而不顧」就是走了,心裡根本就不認這回事兒,他沒有如是的功德。

所以大家也要生慶幸,我們好像每部經典開始總是讀「如是我聞」。但是知道我們能夠修到這一步,能夠跟如是相應,那真的是跟經典裡面講到的不是一佛兩佛所種的善根福德。所以說如是就是訣定的意思,就是這樣子的。

如果說分開來講,我們今天也要講到一個是從教法上來講是如是的。一個是從真理上來講,是如是的,是真實不虛的。什麼叫做教法如是?每一尊佛出世度化眾生都是這樣子的。他根據這個世界的情形,這個世界眾生的習氣,這個世界眾生的溝通方法,情感表達的渠道,他來隨順著這個業力也罷情形也罷,他來把法嵌在其中,這就叫攝教。諸佛都是說,聖人攝教嘛,講法的時候。三世諸佛不管哪尊佛,他在講法的時候,要麼在廣說,要麼在略說,要麼就是中不溜的說,反正他總是說,廣長舌來稱性宣說這個法。現在阿難來傳這個法,阿難所傳的法跟當時釋迦牟尼佛所宣的法,沒有增沒有減,在這裡叫做教如是,就是就是這個樣子的。我沒有上面杜譔自己的主意,好像我們現在有時候也是為了勸信,讓別人生信,在上面添油加醋,不管不知道說的有多麼玄乎。其實很多時候,世間對於佛法的誤解跟佛弟子有直接的關係,有時候我們身不由己就以法謗法。為什麼?因為我們用自己的凡夫知見,在經典上面給他隨意的增減,不照著原樣說。畢竟是凡夫知見,講佛的經典不能夠講圓滿,每句經典就有無量妙義,你能夠表達到哪個層面呢。但是我們現在有一個方法就是依教奉行,或者說你就是照著佛說的這樣,只述而不要作,就是不要在上面杜譔自己的主意去增減,這就叫做教如是。阿難就完完全全的照著佛當時的講,他也這麼講,這就叫教如是。而且阿難當時在誦經典集結的時候,佛是怎麼次第說的,佛先說的什麼後說的什麼,阿難也是依著那個次序,來先誦什麼後誦什麼,就連這個都是按照佛當時的原樣,所以叫做教如是,攝教,次第如是,從教法上講。

再一個我們也要知道因緣如是。你看為什麼我們今天是金剛經的第三講,在這樣一個下雨的週一的晚上,好像咱們正法學堂已經就是按部就班雷打不動一樣。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發生這個事兒呢。我們每個人拿著手機在聽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說「怎麼我就這會兒就聽這個法」,而且聽著法就是這會兒在聽《金剛經》這個法,也不是《彌陀經》,也不是《法華經》,也不是星期二,也不是星期天,就在星期一。為什麼,因緣如是,早已經在因緣中就是這樣子的。所以說三世諸佛說這個經,他也有因緣,要具備因緣才能說,才能有這個如是的功德。

比如說只有佛才能說經,其他人說的經都要佛來印證,才能叫做經,這是根本。因為佛他有一切智,最圓滿的大圓鏡智,最善巧的成所作智。就是就像我們常講到阿彌陀佛,我佛真身不可量一樣。他的智慧,在《無量壽經》裡邊說,無等等智,大乘廣智,等等這些。就是講佛的智,你就怎麼去猜測都不為過。極盡你凡夫的思量,冰山一角都到不了。只有這樣的智慧,才能夠說經。而且大家要知道我們常說到佛講的經,他不是回憶的說,或者說在那兒製造的說,他是說明的說。因為在他的智慧中,這一切都是照見。不僅僅像《心經》裡面只是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還照見萬法皆是如如不動的本來面目。所以他稱性說的時候,就怎麼說他都說不錯。因為他是照著說,這就叫做根本智一切智。

我們現在在講因緣如是,說佛具足了幾種因緣才能說。第一個就是他有一切的智。二是他有大悲心,具大悲心然後才說。你看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當時本來就想涅槃,享受佛的境界內證境界,就不想講法,全憑請佛住世請轉法論,然後慈悲不捨的開始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為什麼,就是大悲心。我們要知道他得一切智全憑大悲心。慈悲是什麼,智慧是成佛的前提,慈悲是智慧的源頭。如果你沒有悲心,你的智慧根本出不來。為什麼叫悲智雙運,常給大家說的。

第三個因緣是什麼,就是為了報正法之恩,然後說經。我們常說為報佛恩怎麼怎麼樣,應該去弘法利生,應該去住持三寶。釋迦牟尼佛他也在報恩呢,他為什麼有這個因緣說法,他就是為報正法的恩、法身的恩,才講這部《金剛經》。特別是《金剛經》就是讓我們得法身,得實相,證實相。所以說為報正法的恩。如果沒有這個本有的法,沒有這個修行的法,佛也成不了佛。所以他為了報這個法的恩德,讓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的機會,所以才說經。這是第三個因緣。

第四個因緣就比較具體了。因為什麼呢?你得知道說經在什麼時候說的,在哪個地方說的,你得知道能說的人就是佛,然後也知道當時所有的聽法眾等等。這些一切因緣具足了,才能叫做如是。就跟咱們今天講《金剛經》一樣的,如果我們這裡邊有一個人跟《金剛經》沒有緣,那麼他肯定就聽不了。如果他在我們就講不了,就這樣子的。包括我們現在講《金剛經》也是如此,已經攝在當時佛在祇桓精舍中在講《金剛經》的時候,已經具足了我們今天在佛滅度兩千多年後,在北京法源寺一個法師拿著手機,大家在各自的時空坐標中聽。就是這個因緣,也是其中的因緣,也是如是,根本因緣,因緣如是必然要說。這就叫做教如是,從教法上來講這麼認知。

那麼什麼叫做真理如是,理如是呢?就這麼一個理,就最最最最簡單的就是這個真如實理,就是這個真如實相。就跟孫悟空孫猴子那個觔斗雲,可是如來佛手掌心他沒有動,就這麼一個掌你出不去的,就這個理。所以,這叫做理如是。

「如是我聞」,大家想為什麼我聞呢?就是表明阿難是親耳從佛那兒聽聞的,不是傳聞是聽聞,從佛那聽的,從如來那兒聽的,所以叫做我聞。當然這裡講到的我,他不是我執的意思,他是自在的意思。因為阿難他在生生世世的發願中,跟釋迦牟尼佛的因緣已經造就在那裡了。他聽了佛的法語宗旨,他永遠能夠受持不會忘記的。而且他在法的受持中,他已經證到無我了,當時阿難結集經典的時候已經證阿羅漢果了,所以他已經證到無我的境地。那我們一般都以為是證到無我了,就不能有我了。這就是我們學習《金剛經》的一個訣竅上,我們一般以為說,無我了就一定是無我了,沒有我。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可是大家知道真正的無我境界是不能在兩邊而論的。在有我和無我中的時候,都沒有離開我。我也行無我也行,都是一種方便。隨便你說,怎麼讓大家明白,怎麼來稱呼,都沒有妨礙,沒有障礙,這才叫做無我,叫做自在的意思。所以這他說我,那也行呀,反正我們都有我執。但是我們要知道阿難講這個我呢,他並不代表我執的我,他既能無我也能方便隨緣的說我,就是這個意思。

我聞,聞是從哪裡聽聞呢?一個是說這個經典,單指這部《金剛經》,他是從佛的功德這兒來聞的。他既不從外道那聞的,也不是從佛的佛弟子裡面講的,他是從佛的一切智慧講出來的,由阿難聞的。所以說從聽聞的人,從那個能說的人來講,最殊勝。二是,所聞的法最殊勝。這部《金剛經》是經中之經,他的義理非常的深邃清淨,特別是清淨的功德。你想我們外道或者世間法裡邊都是在說語言,沒有實義的。就像我們現在所謂的哲學思辯呀,我們所謂研究考證呀等等。哪裡能像《金剛經》這樣講究竟法,講畢竟空義,這是跟所有世間學問和外道邪說的不共法就在這裡,畢竟空。所以我們所聞的法最殊勝叫做「我聞」。

第三個,所顯的理最殊勝。就是佛法這個正道是圓滿的,沒有顛倒的。依著這個圓滿沒有顛倒而說的,那麼也是沒有顛倒的法,叫做正法。如這個正法,大家正確的聽聞就叫做正聞。如果你依著這個正聞不會錯,將來就能得這個正理。依著這個正理,那麼第四個就是你的行門最殊勝。為什麼,因為你能夠起正行不會起邪行。既然起了正行一定將來能夠得這個正果。所以從修因到證果,都是從「我聞」的功德而來,叫做「如是我聞」。

下面,我們說了從兩條線,從心地上會一下。首先我們從心地上會,大家要起疑情,就包括咱們今天聽這個經,聞這個法。我們再說一遍,不是說離開這個教法,或者離開現前聽法這個正在進行時,回頭下來以後再說怎麼修行,現前你就要依教奉行隨文入觀。比如說我們講到說「如是我聞」,你用什麼聽聞到的呢。大家仔細想想,你是用你的神識聽聞到的呢,還是用你的耳根聽聞到的,還是神識加耳根合起來的一個合作作用,聽到我在講話呢。如果我們是用神識來聽聞的話,那為什麼這個神識只能用耳朵聽,它為什麼不能用眼睛聽呢。如果是光用我們的耳根來聽的話,可是如果大家想我們沒有意識的時候,光這個耳朵,死人也有耳朵他為什麼聽不到呢。那既然神識也不能聽,耳根單獨也不能聽,神識跟耳根加起來就能聽嗎。所以你看並不是只有《楞嚴經》才講耳根圓通。其實但凡有「如是我聞」,每一部經典都是在說耳根圓通的法門。

我們今天說到「如是我聞」,他就因緣法中,他就是聞到了。你說他不聞的話我真真切切聽到法了。你說真的有個聞到的話,你聽到什麼了呢。聞無所聞,不聞而聞。所以你看經典裡講到了「其說法者無說無是,其聽法者無聞無得。如來說無所說,阿難聞無所聞。」不要被我跟念課文一樣的又給轉了,要悟一下。如此聽說才叫做真正的「如是我聞」。

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這個如是我聞,他既是表的文字法,他還要表的我們心地法,自性法,我們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往消歸自性上,往法性上去體悟。比如說「如」,如如不動,就是我們的這個每一個人這個佛心這個佛性,眾生本具的跟佛現在本具的一切萬法上面本具的,一切眾生本具的真如體性,這叫「如」。那大家體悟,你看我們常講緣起性空,什麼法都在緣起性空中,從來沒有動過。就海水不斷的潮漲,不斷的潮落,海水多少沒動過。

「是」,你不要遮前顧後了,講完了如如不動,就開始說什麼叫如如不動,馬上就動。這個「是」,就是當下就是。大家想現前的一切生活,我們除了現前還有什麼生活嗎,真的有個生活嗎。就是現前呀,就是我們現前正在聽法這個境界,這個正在發生的進行時。這就叫現前,就是這樣的。這叫如是,往心地上會。

什麼叫做「我」呢,不是我們這個色身之內方寸之間的這個「我」。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大我」。本有的覺性,這叫「我」。

「聞」不是讓你隨著語言文字向外馳求,要反聞聞自性要背塵合覺。我說什麼意思大家聽得跟著怎麼理解,其實說白了從究竟義上講就是一盲引眾盲,相聚入火坑了,還在向外攀求,心向外求。所以大家就要追尋這個聞是從哪裡,「聞」怎麼聞到的呀,向內觀。

所以大家看如果是從觀心的角度來解釋「如是我聞」,就是無上甚深的法門,也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也就是現前的境界,也就是不可說不可說法。所以跟大家講《金剛經》我們一定要記得每個人本有的智慧,就是不從外得的。如果有善根的話,我這麼歪打的大家都能夠正著。每個人都是本具的。因緣到了,智慧滿了,行門積攢夠了,那麼功德就具足了。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一起來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

大家知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啊...

心安處便是吾鄉

為了盡快成佛,有好幾個月,一休和尚獨自一人在禪堂打...

達摩大師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而見形。今...

法佈施為一切佈施之首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

如何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

問: 《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麼意思? 成...

落空還不如先執著有

有人問我,佛來佛斬是初學者,還是有禪修經驗的人才能...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法是指什麼

問: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是指什麼?如果是...

學佛困難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

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酒戒的開遮持犯有哪些

前面的四條戒,我們叫作性罪,就是殺盜淫妄,它的本質...

嗔心的火燒的是自己

佛法是認為生命重在過程,你這個過程是用什麼心態來面...

十大防癌的食物

飲食不當可以致癌,但吃對食物也可以防癌。不久前,湖...

在寺院當義工,接受物品是否會犯戒

問: 道場分給師父們的水果、飲料等,師父們可以給居士...

法門無量,願為先導,世出世法,無願不成

問:發菩提心最勝功德,利他自利,為菩薩行。如諸比丘...

十種方法教你遠離睡眠昏沉

睡眠是修行人非常大的障礙,睡不著我們會焦慮,覺得身...

寬容是一劑良藥

古代有一老禪師,夜晚出房門巡夜時,發現牆腳有一把椅...

把佛號重視到超越生命的程度

佛施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但這個法門是方便當中的...

改惡行善,罪自消滅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錯事,肯承認錯誤,...

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是誰」最易得力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但知隨...

喻解無生四句

宇宙間一切萬法是因緣所生,今試依《瑜伽師地論有尋有...

《雜寶藏經》白話

雜寶藏經 卷第一 十奢王緣 第一 往昔人的壽命在一萬歲...

拒絕眼前利益的智慧

上世紀80年代初,一位大學剛畢業的上海小夥子,經營起...

河邊的蘋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邊聚攏著一幫虔誠的弟子。這一天,他...

遇到事要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自己快樂,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前面的五度就像一個人的雙腳,福德的資糧,它是讓一個...

【佛教詞典】罣礙

(術語)言障於前後左右上下而進退無途也。掛為四面之...

【佛教詞典】夢氎

(故事)頻婆娑羅王夢見一氎分為十八片。佛記為滅後十...

【視頻】文殊菩薩發願記

文殊菩薩發願記

【視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