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017/10/1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六講)

好,我們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學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

各位,今天是我們來聞思《金剛經》的第六講了,每到我們線上,這個道場聞法的時候,希望我作為一個所謂的講解者,大家作為一個聽法眾,我們都能夠沉浸在這個法義、法境中,在這個法海中來遨遊,把所有一切六根門頭,所謂依報正報中的這些幻象事兒都拋之腦後。

今天我們來開始邁入正文的講解。上次給大家講到序分裡邊「敷座而坐」了,既然是隨著佛陀的敷座而坐,宴坐在這個法性畢竟空中。那麼今天可以說是又從另一個角度掀開了這個表法的方法,那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最重要的語言文字。一般我們學習一部經典,以前給大家講的時候也總是從三分的內容去進行,也就是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但是《金剛經》還又有一個格式,也就是我們現在流通本中常見到的,當時歷史上的昭明太子把它分了三十二分。從法會因由分、善現啟請分,這樣分了三十二個小片段,總而言之是從分論、總論上差別相而已。

那麼,我們今天既然是《金剛經》講空性,希望我們處處往這個上面來匯這個空心。其實三十二種分法也是為了有序地理解和了悟。在這一段又一段的經文中,使我們的心地更加的開明,因為就是一部經文,這樣一味地讀誦下去,或者說貫解下去的話,好像沒有一個調琴的這樣的一個間隙一樣,所以反而容易說讓人不得其門。但是如果論悟道而言,就著文字來悟這個道的話,那麼哪一句不是一分的內容,皆有入道的可能和方便,每一句都有這樣的功德。

再比如說,我們常說到的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來講,它也是從一個常規上而言的,實際上也沒有一個定性的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的這樣一個概念內容,因為一切都是名相。既然我們講這個經就要從這兒把它截止。因為從表象上看的話你能夠引申出正文,我們就把它叫做序分,那麼對於前面的、前文的引發而言,正面的說明,我們就把它叫做正宗分的內容。但是序分、正宗分乃至流通分,它也是相因相緣而有的,相互成就,對比出來的。如果你從悟道而言的話,那如果說你從序文的內容中就悟了這個道,那這個序分也成了正宗分。那麼如果你從正宗分中讀懂了序分的引導,那麼正宗分可能對你來講也只是一個序分的作用。所以說,總而言之,一切皆能悟道,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同時一切相皆是虛妄,把握住這個主心骨,來隨時隨地隨念隨當下地同步空性的觀照就可以了。

那我們在此學習,主要依著中觀般若系的吉藏大師的分經法。他分得非常合理,就是因為佛法表現出來的唯一功德就是利益眾生。所以他把前面「乞食」的部分,屬於佛用身業來利益眾生,「敷座而坐」入定的部分屬於用意業來利益眾生。當然,下面開始講法,就屬於口業來利益眾生。如果說從福德智慧而言,那前面講的是修福,今天我們開始講的是修慧,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總而言之,因為經義是無窮無盡的,一部經的義趣沒有局限性,所以說,我們所說的語言一定是有局限性,有不足的。大家能在這個見解中就可以了。

那我們剛才講到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相皆是虛妄。從這部經典的當機者來講,就很有趣的把它提煉出來。我們先來讀一下這段經文。好,大家聽仔細。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是這一段。那我們很有意思地來看一下「時長老須菩提」這句話。這個「時」呢,在這裡也就是說,為了表示沒有斷片兒,還是指的我們上一講到,世尊吃完飯洗完腳,敷座而坐的這個時候。但是為什麼這裡說「時長老須菩提」又很格外,因為每天佛陀都是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每天的這個時候都是在乞食打坐。為什麼被須菩提這裡讚歎為「希有。世尊。」每天這個時候都是最稀鬆平常的事兒,但是今天此時被叫做「希有」,為什麼呢?因為機緣成熟了,般若法呢被這個須菩提給領解,給看到了,給悟到了,故在這個時候,稱為「時」,非常稀有。

那從須菩提這個人物的緣起上,我們也可以了解他被稱之為解空第一。《金剛經》就是正講空性的,須菩提本來是東方叫做青龍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的「陀」,現在示現在釋迦佛的這個法會中來輔佐他教化,那麼長老須菩提,他這個名字翻譯成咱們的漢語,叫做「空生」,空性的「空」,生活的「生」,又叫做「善現」,善良的「善」,顯現的「現」,這兩個異名,就是不一樣的名字,恰恰就體現空性的一個正確的中道的狀態。為什麼這麼說呢?他在出生的時候,他的家境非常富有,但是當他一出生下來的時候,他們家所有庫房裡面藏著這些金銀財寶都沒有了,就像那個虛空藏菩薩,一旦出現的時候,整個大地什麼的,這一切萬物都沒了,空掉了,所以給他起了個名字就叫做空生。但是如果光就著這個意義來講,我們理解這個法義,這就叫斷滅空,確定有個空。為了防止這種過失的出現,過了七天以後,他們庫房中的財寶,又出現了,所以稱之為善現。

從這個名字概念的緣起中,我們就知道須菩提之所以稱為「解空第一」,他解的這個空性,不是那種死空的,而是說空而不空的這個諦義的中道空性。這才是真正的般若的義趣和內涵。所以在般若會上,必然是以他為當機者,「妙有非有」,緣起法的「有」不是真的有一個定見的有,所以他叫做空生,但是真空呢,並不是真的有個空,真空是不空的,是真空妙有同時的一個結合的中道空性體現,所以又稱之為「善現」。善巧方便地顯現,不是讓我們執以為實的這種真實的定見的顯現,所以你看從「須菩提」這個名字上表法就表的這個法。

為什麼我們此前給大家講的時候說,我們一定要在文字上了解的時候還要觀心呢,如果你能念念銷歸自性的話,所有《金剛經》的每一句法。甚至整個一代教法的三藏十二部一切法,甚至我們所有的生活的真實境界都是在表法。那這裡必須要用佛陀的因緣,他講的教法,修行套路來顯現,我們發現這個真理。所以必須這個時候由須菩提作為代表,來挑起這個因緣,建立這個緣起。

所以大家來看「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這是為大眾來請法的。因為普通的大眾天天都見佛陀這樣的這個活法兒,這個狀態,就是見不到這個法。所以須菩提見到了,他就為大眾來祈請佛陀來宣說。那麼又因為他是屬於以解空為第一的這種弟子的示現。特別是般若法門,正對著也就是針對羅漢而講的法。大家如果稍微有一點佛學知識會知道,天台宗下面有一個概念叫做轉教付財,就是指讓羅漢作為當機眾,其實是為羅漢講般若法,讓他們迴心向大。所以這裡由須菩提來代請。但是代請呢,你要有一個代請的樣子,也就是有一個請法的儀軌。這就大家看到了,連貫性的「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五句特別的如法,非常到位。為什麼我們現在有時候不得法呀。大家發現了沒?就是沒有法儀,沒有法軌。所以有時候我們大家這個宗教情懷,不能從宗教儀式上表現的到位,那往往有時候就得法就不受用了。

比如說在咱們線上群裡邊,我說請大家合掌,未必每個人都在合掌。我說請大家端身正念,未必每個人都在端身。那這個就是分三六九等,沒有辦法。因為,你的因緣就這樣,你的福報就這麼多,你的恭敬心就這麼個量。那往往得了法不受用,聽了不入心,或者也只能動動心,但是不能夠開悟。這就是佛法在恭敬中求,不能變。所以有時候我們想想,為什麼漢傳佛教,有時候沒個規矩,沒個樣子?這點有時候相比其他的來講,因為有一些比較成功的傳法的這種途徑也罷,這種現象也罷,人家是極具儀軌性宗教性。就是說不管你的內心說什麼沒有差別、平等,但是你從外相上你就得表這個法。如果說,你說空性就一切不執著,那還有比須菩提,解空第一的弟子更加明白空性的嗎?為什麼現在他這裡更加要從頭做起,認認真真地來請這個法呢?試問一下我們每個人,幾個人能夠行到此處?你行不到此處,你就悟不到此處,這一定是同步的。

所以,現在我們漢傳佛教在這個上面做的不到位,而且越來越淡化,要麼是剛開始還有個法儀樣子,慢慢熟了就沒有了。有的人一開始就看了點經教,聽了點好像說放下不執著,就覺得一切都是平等的,何苦執著這個相等等。所以一開始你走路的時候,就沒在這個道上行,那將來你就一定會有這個缺憾,有這個漏。

那我們來看,首先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這是修恭敬法,既然尊這個人,重這個法,那麼他不可以穩穩地坐在那兒,不能宴然而坐,所以要起來請法,要先從座起。我們現在有時候人來了,一屁股坐在那兒,還坐在上座,他才不管你這些。

第二個叫「偏袒右肩」,一方面是隨順當時印度國家的禮儀,偏袒著,衣服款就是這樣子的。那麼再一個也是表身為弟子願意為佛陀世尊效勞,依教奉行的意思。

特別是「右膝著地」,「著地」是什麼呢?就是恭敬,就是依止依教的意思,沒有違反拒絕的心態,是順從的,是把心地打開來,準備迎接甘露法語的,叫做「右膝著地。」

「合掌向佛」這是什麼意思呢?是殷重的,不放逸的,是收斂的,也就是把精神集中起來,專心求佛傳授法道。合掌向佛。

「而白佛言。」那前面是從這個動作上,用身業上來表達恭敬,那這裡就是從口業上來表達恭敬,「白」是從晚輩到長輩,下面到上面。這樣的一個承白、敬白,而不是我們說的告召天下,你看佛告舍利弗,「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那就是從師尊到弟子,叫做「告」。所以這裡「而白佛言」就是恭敬的意思,很重要。請大家在我們領略這個玄妙法義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基礎才是得法的根本。

那麼這裡一開始就講到「希有。世尊。」「希有」,釋迦牟尼佛出世一次,太難得了,大家要知道,世尊過去世,不知道有多少生,一直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意味著什麼?就是當時在天下來講,是人類福報最大的時候。轉輪聖王也是王裡邊福報最大的,那麼已經到人道裡面,福報到極致的時候,還能夠剔除鬚髮,舍俗出家,太難得了。你看我們現在有時候看到出家人,或者說非常好的人才剃度出家了,反而就覺得可惜,當然有一些有正見的會說,哎呀真的是難得,真的是生生世世,是這個出世丈夫相。

從這點來講「希有。世尊。」第一個出世稀有。如果佛不出家的話,告訴諸位,他能夠當轉輪聖王的福報,能夠一直持續兩千五百歲,兩千五百年。那麼,現在人家舍了輪王的這種世間福報位來行乞,來進行乞食法,大家想想何等的稀有,一般人做不到。所以叫做出世稀有。再一個來講稀有叫做時處稀有,就是時間和處所稀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放大一點來看的話,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尊佛所化的國土。那大家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怎麼就被我們娑婆世界這個地球上的國土給命中呢?就跟買彩票中了頭等彩一樣,把佛陀給遇到跟前了,這叫做處稀有。那麼世界的成住壞空的大背景中,如果佛不出世的時候多,出世的時間少,特別是釋迦牟尼佛一共就八十歲,從時間上我們也能遇見,這也是稀有。時處稀有。

第三點叫做演法稀有,演繹這個妙法太稀有難得了。其實這個法,我們一直也提醒大家,就是一直被世尊演繹在生活中。但是大家從來不得而知,不能了悟,現在被須菩提給發現了了悟了。所以他在法喜之餘,師徒之間心照不宣,心心相印了一樣,乘興地來感嘆道,「希有。世尊。」原來如此。就著世尊的稀有,其實請法的這個因緣,對釋迦牟尼佛出世來講也是非常稀有的,因為別人不知道,須菩提這裡來施設的來問這個問題,就是這個機緣就太奇巧,正好撞到一起。為什麼呢?你看這個須菩提,他已經是知道把無名相法,他不是用文字語言來了解的。但是他為了眾生他又很巧妙的用這個語言文字來問來請。雖然是以語言文字,名字來說,可是他要體現的是假名無相。

這個難度太高了呀,因為他這樣的一種表法,他要出現一個非常稀有的效果。祖師們在讚歎這個請法稀有的時候,就好比說整個滿三千大千世界被劫火給點著了,沒有一處一個地方不被燒的,結果這個時候有人擔著一擔乾草從中過,大家想想這個乾草從整個世界起火的這樣的一個世界中過,他居然無妨沒點著。你想想,也就是說,打個比喻說,我們所有的眾生都陷入到語言文字中,整個世界都是一個語言文字的假相,這樣串聯起來的一種似乎成實體的世界。可是他用這個語言文字在請世尊講《金剛經》的這個法裡邊,居然能夠讓大家對語言文字不執著而悟言外之意,就像擔了一擔乾草從劫火中過居然沒點著,這個有多稀有,所以叫做請法稀有。

那說一千道一萬都是為了入到究竟稀有世尊來,什麼叫做究竟稀有呢?就是說世間的真理,就這一道兒就這麼一法,這是正道這是正法,是不二法。其它的皆非佛法。這個究竟稀有到什麼程度呢?稀有到只有,所以叫做稀有。這裡須菩提讚歎世尊「希有。世尊。」很難得。

後面一句話,你看,「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個可是非常誠懇的來讚歎世尊的利他的功德。因為佛一出世他真的就是無時無法不在利益眾生,不管是前面的乞食也罷,此處的講法也罷,都是為了護念,都是要產生護念付囑諸菩薩行者的功德利益的。大家要前後來看,你看護念的這個功德,我們從講《金剛經》經題開始到這兒講了第六講了,六講才講到經文的第二段,可是就這一點點內容裡面真的一直在護念,前面的無聲的這種說法是以意業來護念,護佑促成行者的心念。這叫做護念。

為什麼說不講法還能護念?我想諸位肯定有過這樣的經驗。比如說有時候我們去親近善知識,聊得很嗨,師父開示講得正歡喜,大家也聽得很過癮,這麼說著說著突然間沒話,一下子沉寂下來無言了,這個時候大家一起坐在那就會很尷尬,這就是煩惱中的人。如果說智慧多一點的人,正在大家感到應該找點什麼說的時候,突然間會悟道有什麼可說的呢?說著說著大家停下來了,那麼這個心念馬上就提到這個境界中,只要用心去念道,用心念去入道,有啥可說的呢?這就叫護念,護念的功德。

當然,我們只是從現實生活中抽樣調查了這麼一個小小的片段而已,讓我們感受一下。其實護念的方法是真的是多種多樣,無處不在的。還有一個,比如說佛善於護佑行者的這種護念,不管是他從慈悲的攝受,還是從威德的折服,他都能夠散發出來這種提攜行者正念的功用,這也是一種護念。

再一個,比如說「善護念諸菩薩」,從後面經文裡一句我們常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這個究竟法上來護念,佛或者善知識護念,真是沒有善知識是不行的,為什麼呢?他就觀你的根性、你的狀態,就不讓你在心地上來生執著生染污。不讓你有住,這才叫善知識。就是只要你對一個法有住,有自我感覺良好,不管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只要你有住,它就一定會用手法,用手段,破這個相,剔出來這個法,不讓你有住。這才是真的善知識。為什麼呢?他不會計較說他對你的手段是什麼手段,也不會說光讓你歡喜,說好聽的,而不用得罪你的方法。如果他認為得罪你的方法來的快,他就得罪你。他不會顧忌說你對他的看法,當然他唯一的相續是說,你們的緣起還在,不能斷了這個法緣。所以是真正根器的弟子,他是能夠承受得了這個法的。那一般次一點的根器,中下等的就沒法說,他絕對就是明白這個道理,他也受不了這個法。

比如說你世間的福報會障你道,那他就護持你的心念讓你快速損福。出世間的境界,有些修行的比較有點感覺,似乎入到一個清淨的狀態,使你生起貢高我慢的心了,有了成就感了,那他就損你不認可你,製造因緣讓你出自我感覺良好的這個局,這也叫做善護念。大家要領這個情,認這個法,才能夠理解什麼叫做善護念。「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那麼什麼叫做「善付囑諸菩薩」呢?前面乞食的時候叫做護念,這個時候的說法其實就可以認為是付囑。把無上的法寶,付囑給諸菩薩,因為你只有跟大菩薩們善於問答,問答中噴發出般若的空性的智慧,這樣才能夠讓這個法寶能夠流通久駐世間。我想這個我們也是有體驗的,大家不要說聽了經文上的話這麼講,好像跟現實生活中沒有聯繫,自己好像沒到過這個地步,一定有的。為什麼呢?你比如說有時候這種善知識,或者菩薩示現,他們演這個法的時候,一句問答一問一答,他有什麼妙用呢?他可以讓你很長時間這種功課或者學修的積累,突然間能夠得開通,能夠入大受用。為什麼叫做點化眾生?這就叫善付囑。他倆在那兒演法,實際上是給你說的。有時候我們有些修行雖然很精進,但是就沒有突破,由於他這個法語三下五去二就,甚至有時歪打正著就讓你突然間又有所悟解,這就叫善護念善付囑。

這跟我們生活中對佛法的受用是息息相關的,所以總而言之,善護念,其實就是某種意義上這麼理解,就是讓我們現在怎麼去用心,心地上好好地行持。善付囑,帶有一點就像「授記」一樣,將來如何如何,總歸皆在因緣之中,能夠保養這個信心吧。另外的話,善護念其實就是讓我們行者的內德,自了的程度來講,自行的範圍內,能夠堅固,內德堅固,善付囑讓我們的外德成就,這是從化他的角度來講,所以善護也就是巧護的意思。善護,善於,護持,護佑。在佛的巧方便中,比如說他讓行者的智慧成就能夠入佛法藏,那這就是護他自了的自行的。善付囑,是讓行者成就教化眾生的能力,有這個能力,這就是化他的,自行化他。全在佛的善護之內。智慧就是善護念,慈悲就是善付囑。

另外還跟大家提醒一點,大家都讀過《地藏菩薩本願經》,還記得釋迦牟尼佛把所有的眾生像託孤一樣,把孤兒托付給眾生來養育一樣,全部托付給地藏菩薩,這就是最典型的善護念善付囑。為什麼這麼說呢?善護念是從根性已經熟了的菩薩而言,加持他得到自行化他的能力。那麼善付囑是什麼呢?把根器還沒有熟的這些,交代給根器已經熟的,讓已經熟了的這些助成他們,也能夠慢慢兒熟。這是善護念善付囑。沒有熟的這些修行人太不容易了,希望讓他們已經得到的功德千萬不要再退,沒有得到的功德能夠得到。所以你看《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把這個善護念、善付囑發揮地淋漓盡致。

所以為什麼大家說如來就如母如父,一模一樣。這個善護念的就跟我們母親一樣,如母能夠護念,善付囑就跟父親一樣,能夠囑託。就跟那個《常回家看看》不是有這個歌兒唱的嗎?母親張羅那些吃的喝的,父親就問問工作上有什麼煩惱,成長中有什麼事情。就是這個意思,跟世間法一樣的,這叫做「如來善護念善付囑」。

如果說從這部《金剛經》本身而言,善護念護的就是空性智慧,善付囑就是付囑的緣起的度人的因緣,這樣觀照才能叫做善。請大家聞思。這是這兩句話。下面我們再來看,這是須菩提具體開始祈問了。「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是須菩提代大眾問出來的問題。

首先,我們看這個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乘經典中的經常見到善男子善女人這個詞彙,《彌陀經》中不是也有嗎。那我們估摸著感受一下,就首先一點,其實能到人道中來的,都算善男子善女人。想想在六道這種業海牽引的因果中,真的能夠修到人道來的都算是善。你沒有這個善法,你不可能到人道中來,到了人道裡面能夠再加一重信佛的,這又是一種善根了,這個就比光有福力生到人中,但是沒機緣聞佛法的要強的有了質上面的飛躍,真正意義上的善根。那麼這裡講到,「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樣發無上心的這些男女,非要有大善根性的人才行,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

那麼再一點我們對於這個善,還有意思就是善語的善。善語,《彌陀經》裡面講到的「善」,一個是聞說阿彌陀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聞說就稱為善,執持名號,執持就為大善。所以《金剛經》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發心就叫做善。在發心的願力下,具體的行門中能夠降伏其心,那就叫做大善。

總而言之,每部經典的都有自己的機理,契機契理的相契之處,不一樣的。那統而言之都叫做善男子善女人。

這裡須菩提白世尊所發的問,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就是云何發菩提心?你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其實也是一個問題,就是問怎麼發菩提心?第二問就是云何應住?在一切的因緣中境遇裡把心怎麼安住,說白了就是怎麼個狀態才算好呢?才算如法呢?才算在佛法上呢?第三問就是云何修行降服其心?這是須菩提代大眾祈問的,就是看似上提問,實際上大家發現了沒有,須菩提尊者已經把修行次第的標準已經給施設出來了。為什麼呢,因為凡為修行者必須要先發菩提心,所以先問發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是無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覺的意思,就是發無上的正等正覺之心。但是你發這麼個發心,你要發的什麼水平?搞不清楚,不是死咬著說哎呀我要無上,比誰都強,正等正覺,好像攀龍附鳳一樣,這就錯了。要依什麼發呢?要依般若空性而發,依無住而生起這心,啟動這個心,如果你不依著般若的空性發心,那你一定沒有住在般若空性上,那你就住在什麼呢?住在顛倒上。

所以這就叫"應云何住",次第問說"應云何住"?般若上住,這樣發心。既然由此住在般若上,那你就不住顛倒了,不住顛倒所修的行呀,全部叫做無所得行,因為你在無所得中行的話,你的顛倒、有所得的心就生不起來,這才能稱之為降服。

所以大家看,雖然佛還沒有答,人家須菩提已經問的就是這個套路了。所以就是以菩提心空性的心,如此的行,這就是成就佛道的之道。當然這個說起來太高了,其實我們也有這樣的問題,轉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能夠聽到這樣的問題,就如同說哎呀師父法師呀,我想學佛,怎麼學?應該注意些什麼呀?我不了解。害怕錯了呀,說修行是在生活中修行,那我怎麼在平常生活中去運用呢?煩惱來了我怎麼對治呢?就是這個問題。

所以大家看整個佛法的修行的核心就是圍繞著心,這個心,你是在怎麼樣的一個狀態。住的意思就是說你要正確的狀態,在什麼樣的情態下。降服,為什麼要講降服呢?大家想想這個心本來就是這個心,可是你降服啥呢,因為你在這個心上面,主要是看你是見真還是見妄,是沉迷於妄想呢,還是保持覺性,沉迷妄想就是意識就是煩惱,注意覺性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實際上修行就是這麼一個關鍵點。聽起來很高妙,落實在生活中就是這樣子的。

大家在我們的見,一切法中,一切都是法嘛,都是相。你在相裡邊,你能夠見聞覺知這個相那個相,那覺得不對。好了,我把眼睛閉起來,你還在見聞覺知,不見不聞不知還不對。最後就放任開了,一切相就任其自性,那麼自性,本來就清淨了,這就降服。

所以說其實呢,修行一開始確實是一個鬥爭的過程。這也是對的,因為畢竟開始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嘛。所以真妄兩個在相攻的時候。一定是哪個力量大,哪個佔了上風,那麼哪個就站住著這個狀態。可是大家要知道你這個真妄相攻,要攻到什麼時候?一直鉚足了勁兒,這個勁兒鉚的是向哪兒的?就跟對面真的有個對手嗎,你所謂的降服就是把他弄死?除滅?不是的,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其實是反轉、融化,最後融二為一,徹底的任運,這才叫做正確的住,有效的降服。

記得以前也給大家講過,就好比祖師們說的降服煩惱的過程一開始煩惱很熾盛,就像乾柴遇烈火一樣,快快的就點著了,一下就一點就著。煩惱來了就是要使勁兒的拽,這個煩惱比較大。慢慢修的時間比較久了似乎有點兒降服的能力了,煩惱就像鑽木取火一樣才能把你撼動。那最後呢,你這智慧比較多了就像金屬一樣,可是它的煩惱火的溫度高了,還是能把你融化。哪怕你最後修的好像降服的能力已經胸有成竹了,就像水一樣可以滅火了,可是我告訴你,這還不叫降服。為什麼,因為水裝在容器裡面,火還能把你燒開。怎麼降服?只有你把心修的像鏡子一樣,鏡子就是覺,我只有覺性在,任他煩惱在其中。雖然這個煩惱的假相在生,可是呢,你的心不跟著生,沒有煩惱感,在煩惱中沒有煩惱感,這才叫做降服,這才叫做住。所以我們今天講到這個「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這麼個意思。

那麼這裡呢,「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因為前面我們今天的問題主要講幾個點,一個是請法的恭敬的儀軌法儀;第二點釋迦牟尼佛的稀有之法,稀有世尊;第三點是什麼叫善護念善付囑;第四點就是云何住云何降伏,這是我們這一段主要的內容。下面我們再貫完,就是這裡善哉善哉呢,是讚歎須菩提他請的法義的行為,因為他問的非常及時,而且他問的是有點兒出格,為什麼?他本身示現成為一個聲聞羅漢,但是他問的是菩薩大法。所以這裡佛就讚歎他「善哉善哉,諦聽諦聽,汝今諦聽」。

大家也在聽法,諦聽是什麼概念呢,諦就是真實正確的意思。就是讓把這個法能夠如法的聽聞,我們現在有時候不一定能夠達到諦聽的效果呀,有時候生起貢高我慢的心,有時候又生起一種卑微的心,與自己無關的心,這兩種都不叫做諦聽。就算你聽到了也不算諦,不能夠正確,諦就是正確的意思。比如有的人稍微了解了一點經教他就生了我慢心了,認為自己已經入了法海了,見到誰都看不上,無意中就說點兒引經據典,其實呢我執又被這個法給滋養的不知道高了多少了。那還有一種呢,又認為這個境界太高了與我無關,你們是上根的人,我自己太差勁。這兩種跟大家說,都不對,都不屬於諦聽。

所以佛這裡就講到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怎麼呢,「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那大家看這一句話是很關鍵的,它有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就承前而言,就是指的什麼叫做應如是住呢,就像前面世尊已經演示好了,你還問,就是著衣持缽,這是從身上而言的,身業。從身,身體的身上,這是承前。那啟後是指的什麼呢,啟後是指的後面說滅度一切眾生而言。「如是降伏其心」,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所滅度,這是從心地上講。所以這句話你看,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個裡邊有內容開展。

從心地上來講,這個修行非常高妙,你的心要在幽微玄妙上,要入到寂滅圓滿的法中。可是從身體的顯現上還是正常的生活呀,所以這才叫做降伏其心,應如是住。就是說你學佛就是一個正常的狀態,生活的狀態,你不要搞怪呀,不要生這種亂象呀。非得裝扮的與眾不同,別人吃飯你就不吃飯,當然過午不食的不在此列,大家不要誤解了,過午不食是佛制的。有的人完全不吃飯,或者穿個怪衣服,以為這才叫做「應如是住」,現在還有百衲衣,百衲衣在網上賣一件兒,做的都是新布絞成的縫起來,比我們現在穿的這些正常的僧服都貴,然後穿在那好像這就是應如是住,像世尊一樣這麼簡朴,成本太高了,這就叫搞怪,不應如是住。但是還應當降伏其心,為什麼?你還要密密綿綿的要不能懈怠,要用心,要念佛來降服,如是,這才叫如是。

那麼當然須菩提就非常的樂意,這裡講到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這個樂(yao)就是樂(le),願樂欲聞這個詞兒,那這裡的唯然,就是點頭稱讚應諾之詞,其實也就是回應佛讚歎須菩提說:「善哉善哉」。那須菩提也對佛說:「唯然世尊」,師徒兩個一唱一和,非常的完美。因為須菩提既然瞭然了佛對他所認知的境界,這個法的境界也做了認可。

所以這裡呢,其實表達的須菩提被佛印證的這種法喜,才在這裡說了唯然,願樂欲聞。願就是希望的意思。那麼願樂欲,樂就是好樂的意思,欲就是希望深入的意思,這三個表達,這三個字是一層深入一層。你看「願樂欲聞」表達的大眾對法的渴求。從聞上來講,其實也是深淺不同的,這裡的聞不是我們說的聞言的聞,就是聽你說話聞語言,用耳根來識別他所聽到的言說,這叫做聞言;那再檔次高點叫做聞意,用意根去配合他表達的內涵,就是所謂的領悟。這裡的聞是什麼,「願樂欲聞」叫做聞境,境界的境,要身心凝聚,要忘言疑義。就是語言,第六意識的猜測也不行,完全要銷歸自性,往真如法上去匯,這才叫做「願樂欲聞」。這一段經文。

那後面開始講的呢,就是佛告須菩提了,「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怎麼降服呢,就是要且聽下回分解了。今天我們是講到的前一段,在昭明太子的分法中就是,善現啟請分第二的這一部分內容。

那我們還有幾分鐘,我們說說這個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大家聽了一晚上了,又覺得說那你說了這麼多到底怎麼降服呀,告訴諸位,忍著,就是忍著。你不要說那麼些,我們常說的說那麼多片兒湯話沒用。唯一有用的就是忍著,今天也是跟同行善知識一起來討論說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個說忍著,那另外一個說,怎麼個忍法呢,憋屈嗎?這個回答說,你覺得該怎麼忍你就怎麼忍,人人都會忍,不要再問了。結果又說忍不住怎麼辦呢?說忍不住就不用忍唄!到不用忍的時候就成佛了,大家要聽明白啊,就是徹底住在不忍中了。好傢伙,那到底忍還是不忍呢?這修行到底是什麼樣兒呢?跟大家講確實如此,如果你真的是住在不忍中,不用忍了,就成就了。因為我們現在修行的途中是什麼?這善知識說的,總是在忍住忍不住之間進進出出,其實都不叫做忍。那最後另外一位又不懂了,什麼叫做不用忍呢?結果這個善知識說了,想怎樣就怎樣,叫做不用忍。說那不是隨心所欲嗎?那就盡情的貪瞋癡嗎?結果善知識說這個是有指標的,不是說光自己想怎麼樣怎麼樣就叫做不忍了住在任運中了,同時也要是人家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兒,你還能忍得住,叫做忍。這就叫做「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那我們就來點兒能夠用的上的吧,什麼呢,就是忍著。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下面我們一起來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也感恩觀音菩薩慈悲,給這樣的一個道場,這樣的一個角落,讓我們能在此做殊勝的聞思學修因緣。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夢參老和尚講《金剛經》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 2009-6-16 【第一天】 和尚...

可否理解極樂只是一個化城,並未真正到家

問: 《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

慧律法師:心無所住就是安住

世間沒有中庸,無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無所住就是中庸...

《金剛經》的十大威力與持誦事蹟

金剛經十大威力依《金剛般若經旨讚》開示:此經有『十...

誦《金剛經》為人輕賤,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

《普門品》和《金剛經》不能一起誦嗎

問: 現在每天早晨我誦《金剛經》,《普門品》,《大...

聖嚴法師《不住於相而行佈施》

不住於相,相的意思在《金剛經》中講得很清楚,即不住...

金剛經的功德利益作用與十大威力

一、金剛經中佛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導我們對一切...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大藏經】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佛陀會做這7件你我都難做到的小事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

淨除雜念一心念佛

真正修行用上功的話,一定能淨除雜念,一心念佛。同時...

少碰9種對腦部有害的食物

研究證實,腦部退化與飲食有關。食用具有提高體內抗氧...

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摩...

如此忍辱

從前的時候,在拉薩的空地上,有一個人在繞行經走,而...

教育兒女比送經書更重要

一位居士經常請經書送給別人。印光大師對她說:你有這...

心中有戒,行中有定

「世間一切有形之物,皆是四大假合、會因聚緣而來。將...

初習禪應如何調身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

人生為什麼不能十全十美

經云:財富從佈施中來,貧窮從慳貪中來。長壽從慈悲中...

憑求佛速來接引的強烈願心,能否當下蒙佛接引往生

問: 單憑求佛速來接引的強烈願心,能否當下蒙佛接引往...

心靈美容

漫步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美容店,這美容店的作用的確不小...

師父您出家時家人反對嗎

問: 師父您出家的時候家人反對嗎? 慧律法師答: 反...

佛門裡的四尊大財神

十方財神中的財神之王多寶如來 佛教認為宇宙在時間上和...

如何分辨虛妄與真實

虛妄的東西是變化的。你看到這個東西,看起來非常莊嚴...

我是個好人,為何還會得癌症

為什麼會得癌症?很多人一聽到醫生宣佈自己得了重病時...

念佛後該如何迴向

念佛迴向,不可偏廢,迴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迴向祗...

【佛教詞典】法喜

(一)又作法悅。指聽聞佛陀教法,因起信而心生喜悅。舊...

【佛教詞典】七種不淨

乃對自他「身份」貪著所說之七種不淨。即:(一)種子不...

【視頻】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26-淨戒門》

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26-淨戒門》

【視頻】界詮法師《南山律學教程居士選篇》

界詮法師《南山律學教程居士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