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雜寶藏經》白話

2017/12/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雜寶藏經》白話

雜寶藏經 卷第一

十奢王緣 第一

往昔人的壽命在一萬歲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別號叫十奢,統治閻浮提。國王的大夫人生育了一個兒子,名叫羅摩。第二個夫人,(也)有一個兒子,名叫羅漫。羅摩太子非常勇猛威武,具有金剛力士之力,再加上有扇羅,聽到(扇羅的)聲音(或)看到(它的)樣子,都能使人受到傷害,沒有人能抵擋。當時第三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婆羅陀。第四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字叫滅怨惡。

大王非常喜愛敬重第三夫人,就對她說:「我現在對你,所有的財寶都不吝惜,如果你需要什麼,隨你心願。」夫人回答說:「我沒有什麼要求,以後有意願,當再(向大王)報告。」時逢十奢王遭受疾病,生命處在病危中,就立羅摩太子,代替自己做國王,而開始束起頭髮,頭上戴著天冠,儀容儀表的準則,按照國王的規範(來)。當時(是由)小夫人看望(照顧)十奢王病況,病情有所好轉。她依仗這件事,看到羅摩繼承他父親的王位,內心生起嫉妒。不久(三夫人)稟白大王要求兌現先前的願望:「希望立我的兒子為國王,廢除羅摩。」

十奢王聽到這番話,就像人被噎住,既嚥不下又吐不出:想廢除長子,已經立他為王了;想不廢除,先前答應了第三夫人的願望。但是十奢王從小以來,不曾違背信用,再說做國王的軌則,不說(意思不同的)兩樣話,不能違背前面所說。想到這些,就廢除了羅摩,剝奪了他的(國王的)衣冠。

當時弟弟羅漫對哥哥說:「哥哥您有勇氣和力量,又有扇羅,為什麼不使用,(而)受這樣的恥辱呢?」哥哥回答弟弟說:「違背父親的願望,不能稱為孝子。這位母親雖然沒有生我,(但是)父親尊重她,也像我的生母。弟弟婆羅陀,非常溫和柔順,實際上沒有什麼別的想法。像我現在,雖然有(力士的)大力(和無人能擋的)扇羅,豈可對於父母和弟弟(這些)不應該傷害的(對像),而要去加害(他們)?」弟弟聽了他的話,就沉默不語了。

當時十奢王就流放兩個兒子,遠放深山,經過十二年後才允許(他們)回國。羅摩兄弟就尊奉父王的命令,心裡沒有煩惱和怨恨,拜別了父母,遠遠地進入到深山。當時婆羅陀先前在其他國家,不久把他召回①國,而任用他為國王。但是婆羅陀平時(對)兩個哥哥和睦恭順,深深懷有恭敬謙讓。回國以後,父親已經駕崩了,才知道自己的母親無理地挑起王位的廢立,遠遠地放逐了兩位哥哥,厭惡生母所做的事不合道理,不向(生母)跪拜,對自己的母親說:「母親的所作所為,想不到(如此)違背正道,(這)就毀掉我們家了。」向大母禮拜,比平常加倍的恭敬孝順。

這時婆羅陀就帶領軍隊,到那座山邊,把眾人留在身後,自身一人前去。當弟弟來的時候,羅漫對哥哥說:「先前常說弟弟婆羅陀基於大義的謙讓(與)恭敬,今天帶兵來,想要誅殺我們兄弟(呀)。」哥哥對婆羅陀說:「弟弟今日為什麼帶這些官兵?」弟弟對哥哥說:「恐怕經過道路遇到作亂叛國的人有危難,所以帶領軍隊用來自我防衛,沒有其他的意思。希望哥哥回國統理國家的政務。」哥哥回答弟弟說:「先前接受了父親的命令,遠遠的遷移來到此地,我現在怎能立即回去?如果擅自行動,(則)不能顯明兒子孝敬父母的道理。」(弟弟)這樣不停苦苦哀求,而哥哥的心意堅決,守志更加堅固。弟弟知道哥哥的心意終究不可回轉,就向哥哥索取了皮鞋,惆悵懊惱地帶著皮鞋回到了國都。統轄國政時,常常把皮鞋放置在御座上,早晚朝拜、問候的禮儀,如同(對)哥哥一樣沒有差別。也常常派人到山中,屢次邀請哥哥。但是他的兩個哥哥,因為父親的詔命十二年才能回去,年限還沒有滿,極盡孝順,竭盡忠誠,不敢違背父親的命令。

這之後漸漸(王命)年限已滿,知道弟弟情誼深厚,屢次派遣信使召還,又知道恭敬皮鞋如同自己沒有差別,為弟弟真情感動,就回到國都。到了國都後,弟弟還讓王位給哥哥,哥哥又推讓說:「父王先給了弟弟王位,我不應該取得。」弟弟又推讓說:「哥哥是嫡親長子,擔負父親基業的正應該是哥哥。」像這樣反覆互相謙讓,哥哥不得已,就還做國王。兄弟間親厚和睦,教育感化(大眾使得)普遍流行(起來)。(這樣一來)道德所擴展到(的地方),百姓蒙受利益,忠孝施加(的地方),人們都自我勸勉,侍奉孝敬(父母師長)。婆羅陀的母親雖然經歷過大錯,(但是羅摩等)沒有怨恨心。因為這樣的忠誠孝順的因緣,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人們沒有疾病瘟疫,閻浮提之內,一切人民興旺富足,超過平常十倍。

王子以肉濟父母緣 第二

這樣的經法我(阿難從佛親自)聽聞,講法時,佛在舍衛國,那時阿難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城裡化緣乞食。看見一個小孩子,有雙眼失明的父母,(這個孩子)把乞討得到的好的食物供養父母,粗糙的食物就自己吃。阿難對佛說:「世尊,這個小孩子非常少有,乞討到好的食物,用來獻給父母,選擇粗劣、不好的自己吃。」

佛說:「這不算難,我過去生中,供養父母,才是極其困難。」阿難對佛說:「世尊,過去生中,您供養父母,那些事是怎樣的呢?」

佛說:「在過去,有大國的國王,統領國土。國王有六個孩子,各自統領一個國家。當時有一大臣名字叫羅睺求,謀劃起兵,殺掉了那大王和他的五個孩子。大王的第六個小兒子,事先有鬼神來告訴他說:‘你的父親和其他五位兄弟,都被大臣羅睺求殺害,接下來要到你(這裡)了。’王子聽說後,立即回到家裡。妻子看見王子臉色憂慮憔悴,與平常不一樣,於是問丈夫說道:‘你為什麼這樣呢?’丈夫回答妻子說:‘男人的事情不能告訴你。 ’妻子說:‘王子,我現在和你生死與共,有什麼緊急(的事情)不能告訴我?’丈夫回答妻子說:‘剛才有鬼神,來告訴我說:你的父親及五個哥哥,都被他人所殺,接著輪到你了。因為這件事憂慮害怕,不知道該去哪裡。’

「夫婦(一起)想辦法,立即一起帶著孩子,逃奔去其他國家,攜帶七天的糧食,預計可以到達。(但由於心裡)惶恐害怕導致錯誤地走上了曲折的小路,走了十天,還沒有到達。糧食用盡,睏頓飢餓臨近死亡,王子想著:三人同死,痛苦太大了,寧可殺掉一人,保存兩人的性命。於是便拔出佩劍,想殺掉妻子。他的兒子回頭看見父親,合掌說道:‘希望父親現在不要殺我的母親,寧可殺掉我自己,來替代母親的性命。’父親聽了兒子的話,想殺掉自己兒子,兒子再次說道:‘不要斷絕我的性命,如果斷絕我的性命,肉就會腐臭發爛,不能保留多長時間,(這樣)我的母親可能(也)不能到達(目的地)。不(要)斷絕我的性命,需要時就割取,每天慢慢吃。’(即使這樣)還沒有到有人的村子,剩在身上的肉,只有三塊了,兒子對父母說:「這兩塊肉,請父母吃掉它,還剩下的一塊肉,就拿來給我。把我放到地上,父母繼續前進。」

「當時釋提桓因的宮殿震動,於是立即觀察是什麼因緣。看見這個小孩做稀有的事情,就化作(一隻)飢餓的狼,來索取肉,小孩思考著:我吃這些肉,也是性命將盡,不吃也是死。就舍下這塊肉,給了餓狼。釋提桓因就變成人,對小孩說:‘你現在割肉,給你的父母,心中後悔嗎?’回答說:‘不後悔。’又說:‘你現在為痛苦惱亂,誰能相信你沒有生起後悔心呢?’小孩這樣就說出真實(不虛的)話語道:‘我若不悔,身體的肌肉還長出來恢復像以前一樣,如果有後悔的想法,就馬上死去。’說完這句話,身體恢復,和原來的樣子沒有差別。釋提桓因就將這個孩子和他的父母歸聚一處,拜見了當地的國王。(國王)心裡充滿巨大的悲喜,憐憫他至孝,感嘆從來沒有過,就給他軍隊,回去恢複本國。釋提桓因即護佑他漸漸做了閻浮提王。那時的小孩,是我的前身,那時的父母,就是(我)現在的父母。」佛說:「不但現在讚歎慈愛孝順,在無數劫以來也常讚歎。」

眾比丘對佛陀說:「世尊,過去生中,供養父母,那些事都是怎樣的呢?」佛說:「過去迦尸國王的領土中,有一座大山,山中有仙人名字叫睒摩迦。(他的)父母年紀很大,並且眼睛都看不見。睒摩迦常常取美味的果子、鮮花和甘甜的水,用來贍養父母,把他們安置在悠閑安靜沒有恐懼的地方。凡是做(什麼)事情,一舉一動,(睒摩迦)先稟告父母。(這天他)稟告父母後,就取水去了。那時梵摩達王出遊打獵,看見有鹿飲水,拉弓射鹿,塗有毒藥的箭誤中睒摩迦的身體,遭到毒箭射中以後,睒摩迦高聲呼喊道:‘一箭殺死三個人,這痛苦何等厲害嚴重啊!’

「國王聽見他的聲音,馬上把弓箭拋在地上,就立即上前觀看:‘誰說的這話?我的這座山中有位仙人,名字叫睒摩迦,仁慈孝順,贍養盲眼的父母,舉世稱頌讚嘆。你現在莫非是睒摩迦?’回答說:‘我就是。’進而對國王說:‘現在我的這個身體,不計較痛苦,只是擔憂父母年老眼盲,父母如果飢餓睏頓,沒有人供養啊。’國王再次問道:‘你的盲眼父母,現在在哪裡呢?’睒摩迦指示給王說:‘在那個草屋中。’王隨即到盲父母的住所,睒摩迦的父親那時對他的母親說:‘我的眼皮跳動,難道是我孝順的兒子睒摩迦有災禍嗎?’他的母親又對父親說:‘我的乳房惶恐不安地跳動,不會是我的兒子有(很)不祥的事情吧?’那時盲眼父母,聽見國王走路的悉悉索索的聲音,心裡生起恐懼:‘不是我的兒子在走動,那是誰呢?’

「國王走到他們前面,高聲說:‘行禮了。’盲眼父母說道:‘我們的眼睛看不見東西,是誰在行禮?’回答說:‘我是迦尸國王。’這時盲眼父母對國王說:‘大王啊!我的孩子如果在,應該給大王奉上好的花果。我的孩子早上去取水,這麼晚了久等不回來。’國王於是悲傷哭泣,接著說偈言:

‘我是這個國的國王,在這座山遊獵,

只想射禽獸,無意之間傷害了好人,

我現在捨棄王位,來侍奉盲眼父母,

和你們的孩子沒有差別,千萬不要產生憂愁苦悶。’

「盲眼父母用偈言回答國王的話:‘我的兒子慈善孝順,天上人間都沒有,國王雖然憐憫我,哪裡能像我自己的兒子?國王要憐憫我,希望您指示兒子所在的地方,能在兒子左右,(我們)同死心意也滿足了。’

「這樣,國王帶著盲眼父母前往睒摩迦身邊。(盲父母)到了兒子所在的地方後,捶胸頓足,懊惱不已,嚎啕大哭說道:‘我的孩子慈善仁愛,孝順無比,天神、地神、山神、樹神、河池眾神啊!’(盲父母)說偈言道:

‘帝釋、梵天、護世四天王,為什麼不幫助他呢?

我孝順的兒子,讓他遇到如此痛苦,

深深感懷我的孝子,請速挽救他的性命。’

「這時釋提桓因的宮殿震動,用天耳聽見盲父母悲痛的話語聲,就從天而下,來到他們所在之處,對睒摩迦說:‘你對於國王,產生恶心了嗎?’回答說:‘確實沒有恶心。’ 釋提桓因說:‘誰能相信你沒有恶心呢?’ 睒摩迦回答說:「我對國王有恶心的話,就讓毒箭的毒傳遍全身,馬上死去。如果我對國王的做法沒有恶心,毒箭應該離開身體,瘡疤就會痊癒。」馬上就像他說的那樣,毒箭自然(從他的身體)出來,(傷處)恢復得像以前一樣。

「國王非常歡喜,高興無限,便發出教令,普遍告示國內的人們,應該修行慈善、仁愛,孝順侍奉父母。睒摩迦從過去以來,慈仁孝順,供養父母。想知道誰是那時的盲父嗎?就是現在的淨飯王。那時的盲母,摩耶夫人就是。睒摩迦,就是現在的我,迦尸國王,就是舍利弗,那時的釋提桓因,就是摩訶迦葉。」

鸚鵡子供養盲父母緣 第三

佛在王舍城,告訴眾位比丘說:「有兩種違背正道的(惡)業,就像拍皮球一樣,迅速墮入地獄,是哪兩種?一是不供養父母,二是對父母做種種不善的事。有兩種正確的行為,就像拍皮球一樣,迅速升到天上,是哪兩種?一是供養父母,二是對父母做種種善行。」

眾位比丘說:「(非常)稀有!世尊,如來盡其所能讚歎父母。」

佛說:「不但是今天,在過去生,雪山之中,有一隻鸚鵡,父母都眼盲,常摘取好的花果,先供給父母。那時有一片田地的主人,當初種稻穀時,(曾)發願說:‘所種的谷粒,要與眾生(分享),大家一同吃。’這鸚鵡子,因為那個田主先有施捨之心,就常常到田裡採取稻穀,用來供養父母。那時田主巡視農作物,看見那些蟲子、鳥兒啄斷谷穗的地方,瞋怒懊惱,便設下羅網,捕捉到鸚鵡。

「鸚鵡子說:‘田主(您)先前好心(發願),施捨穀物沒有吝嗇,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才敢來採取稻穀。為什麼現在用羅網捕捉呢?並且田地就像母親,種子就像父親,稻穀就像孩子,田主就像國王,我(真心)擁護您。’(鸚鵡)說完這些話,田主歡喜,問鸚鵡說:‘你取這些稻穀,究竟又為誰?’鸚鵡回答說:‘有盲眼的父母,希望能夠奉養他們。’農夫回答說:‘從今以後,常在這裡取谷,不要再有什麼為難。’ 」

佛說:「鸚鵡樂於多得果種,種田者也是這樣,那時鸚鵡,就是我,那時的田主,就是舍利弗,那時的盲父,就是淨飯王,那時的盲母,就是摩耶夫人。」

棄老國緣 第四

佛在舍衛國,那時世尊,說過這樣的話:「恭敬年長的老人,有很大的利益:沒有聽聞過的事情,能得以聽聞、明瞭,(使自己)名聲遠播,被智慧的人所尊敬。」眾位比丘說:「如來世尊,常常讚歎恭敬父母及有名望、有學問的老年人。」 佛說:「不但是現在,我在過去無數劫中,一直恭敬父母及有名望、有學問的老年人。」 眾位比丘對佛說:「過去恭敬的那些事是怎樣的呢?」

佛說:「過去很久之前,有一個國家名字叫棄老,那個國家中,凡是老人都被遠遠地趕走拋棄。有一個大臣,他的父親年老,依照國法,應該在驅遣之列。(但)大臣孝順,心裡有所不忍,於是深深挖到地下,建造了一個密室,把父親安置在其中,隨時孝敬供養。那時天神,手拿著兩條蛇,放在國王的宮殿上,說出這樣的話:‘如果能分辨雌雄,你的國家能夠安定,如果不能分辨,你本人和你的國家,在七天之後都將覆滅。’ 國王聽完這話後,心中懊惱,立即召見群臣,參與商議這件事,群臣各自言語表示推辭,稱不能分辨。

「(國王)隨即招募國內的人,誰能分辨就給與豐厚的賞賜,加官進爵。大臣回家,前去問他的父親,父親回答兒子說:‘這件事容易分別,用纖細柔軟的東西,把蛇放在上面,那個躁動不安的,應當知道是雄性,靜止不動的,是雌性。’立即按父親的話去做,果然分辨出雄雌了。

「天神再問道:‘誰對於睡覺者來說,可稱為「覺」,誰對於醒覺者來說,可稱之為「睡」。’國王和群臣,又不能分辯,(便)再次招募國內的人,(但)沒有能解答的人。大臣問父親,這是說的什麼?父親說:‘這是說的學人,(小乘的前三果聖者,雖已知佛教之真理,然而還有煩惱未斷,還要繼續修學,他們)相對於凡夫,可稱為覺者;相對於阿羅漢,可稱為睡者。’(大臣)立即照著父親的話回答。天神又再次問道:‘這頭大白象,有多少斤兩?’君臣共同討論,沒有知道的人。也招募國內的人,又不能知道,大臣問父親,父親說:‘把大象放置到船上,把船放在大水池中,畫出水齊船深淺多少,然後用這條船,稱量石頭放在中間,水沒齊畫線的地方,就知道斤兩。’(大臣)就用這樣的智慧來回答。

「天神又再次問道:‘讓一捧水多於大海,誰能知道為什麼?’君臣共同議論,又不能解答,又到處招募詢問,都沒有知道答案的人。大臣問父親:‘這是說的什麼?’父親說:‘這話容易解釋,如果有人能以清淨的信心,用一捧水施捨給佛僧,以及父母、遇危難的人(或者)病人,憑這樣的功德,幾千萬劫,受到的福報無窮無盡。海水極多,(存在)不會超過一劫(的時間)。從這方面推論來說,一捧水,多於大海百千萬倍。’(大臣於是)就用(這話來)回答天神。

「天神再變化成飢餓的人,瘦骨嶙峋,形銷骨立,來問道:‘世間還有人飢餓窮困、消瘦痛苦,比我更厲害的嗎?’君臣思量著解答,又不能回答。大臣又把這種情況拿去詢問父親。父親回答說:‘世間有人,慳貪、嫉妒,不相信(佛、法、僧)三寶,不能供養父母、老師。將來生,墮入餓鬼道中,百千萬年,(乃至)聽不到水與食物的名稱,身體像大山,腹部像大山谷,咽喉像細針,頭髮像錐刀,纏住身體一直到腳;行動的時候,四肢關節像火燒。這樣的人,比你的飢餓痛苦要劇烈百千萬倍。’(大臣)就拿這個話,來回答天神。

「天神又再變化成一個人,手上戴著手銬,腳下戴著腳鐐,脖子上戴著枷鎖,身體中出火,全身燋爛,又問道:‘世間還有人比我痛苦得更厲害嗎?’群臣討論這個問題,(但)沒有知道答案的人。大臣又問他的父親,父親就回答說:‘世間的人,不孝敬父母,忤逆傷害師長,背叛丈夫,誹謗(佛法僧)三寶,將來生,墮入地獄,(有)刀山、劍樹、火車、爐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多種多樣的地獄)。如此眾多的痛苦,用「無量」「無邊」(這樣的大數也)不可能計算。用這(些苦)來比較,比你的困苦厲害百千萬倍。’(大臣)就按照這樣的話,來回答天神。

「天神又變化成一個女人,容貌端正美好,超過世人,又問道:‘世間有像我這麼端正的人嗎?’君臣沉默,沒有能回答的人。大臣又問父親,父親當時回答說:‘世間有人,信奉、尊敬三寶,孝順父母,喜好佈施、忍辱、精進)、持戒,能夠升到天上,相貌端正、出眾美好,超過你的容貌百千萬倍,用這個對比,你就像瞎獼猴。’(大臣)又用這話來回答天神。

「天神又用一四面相等的檀香木,又再問道:‘哪一方是頭?’這些大臣智力有限,沒有能回答的人,大臣又問父親,他父親回答說:‘這個容易知道,放在水裡根部必然下沉,尾部必然向上漂起。’(大臣)就用這話回答天神。

「天神又用形狀顏色沒有差別的兩隻白騲馬[雌馬],來問道:‘誰是母馬,誰是小馬?’君臣也是沒有能回答的人,又問他的父親,他父親說:‘給草讓(它們)吃,如果是母馬,必定把草推給小馬。’這樣的問題,(大臣)都一一回答了他。

「天神歡喜,饋贈國王大批的奇珍財寶。並對國王說:‘你現在的國土,我應該擁護,讓外敵不能侵害你的國家。’國王聽完這話後,非常歡喜,問大臣說:‘這是自己知道,還是有人教你呢?依靠你的大智慧,國土獲得安寧,既得到了珍寶,又應許擁護,是你的力量。’大臣回答國王說:‘不是臣的智慧,希望(大王賜我無罪,)消除我的恐怖,才敢一一陳述。’國王說:‘假設你現在有萬死之罪,還尚且不問,何況是小罪過。’臣對國王說:‘國家有制度命令,不允許養老。臣有老父,不忍心遺棄,冒犯王法,藏在地下密室中,臣先前的回答全是父親的智慧,不是我的力量。希望大王,在全部國土內,准許贍養老人。’國王隨即感嘆說好,心裡產生喜悅,侍奉贍養大臣的父親,把他尊為老師,(說):‘普救了我國一切人的性命,這樣的利益,不是我能知道的。’(於是,國王)立刻宣佈命令,普告天下,不允許拋棄老人,尊令孝敬贍養。如果有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師長的,應該加判大罪。

「那時的父親,就是我的前身,那時的大臣,就是舍利弗。那時的國王,就是阿闍世,那時的天神,就是阿難。」

佛於忉利天上為母摩耶說法緣 第五

佛在舍衛國,對比丘們說:「我現在要前往忉利天,結夏安居,為我母親說法。你們這些比丘誰願意去的可隨我前去。」說完這話後,佛便去了忉利天上,在一棵樹下,結夏安居。(安居的三個月期間,佛陀)為母親摩耶夫人和無量天人說法,眾人都得到見諦(的初果)。

佛陀回到閻浮提國後,這些比丘們說:「稀有(難得),世尊!您能為了自己的母親,在九十天裡住在忉利天。」佛陀說:「不只是現在,我在過去世時,也曾為母親(做)拔除痛苦煩惱的事情。」當時那些比丘們問佛:「(那世尊)過去世做了什麼事呢?」佛陀說:「那是在往昔很久遠以前,雪山腳下有一隻獼猴王,帶領著五百獼猴。當時有一位獵人,張網圍捕(圍住了它們)。

「猴王說:‘你們現在千萬不要害怕,我為你們弄破這張網,你們這些獼猴,都跟著我逃出去。’當下猴王弄破了網,大夥兒都逃了出來,只有一隻老猴,背著孩子跌跤,掉落在深坑裡。猴王尋找母親,不知道在哪裡,看到一個深坑,來到邊上尋找,見到他母親在下面。對眾獼猴說:‘大家各自努力,和我一起把母親救出來。’當時這些獼猴互相捉住尾巴,才來到大坑的下面,拉出了母親,使她脫離了苦難。何況我現在為母親拔除苦難。那時救母出深坑的苦難,現在又拔除母親三惡道的苦難。」

佛陀又告訴比丘們:「救度父母,有極大的功德,我因為救母,世世沒有苦難,自然得以成佛,因為這樣的道理,眾位比丘等,每個人(都)應當努力孝順、供養父母。」

佛說往昔母 迦旦遮羅緣 第六

佛陀當時遊行(教化①),前往居荷羅國,就在途中的一棵樹下坐下(休息)。有一位老婦人,名叫迦旦遮羅,從屬於人,(是人家的僕人,)在井上打水。佛陀對阿難說:「去討些水來。」阿難承領了佛陀的旨意,就前去討水。

那時,老婦人聽說佛陀要水,(便)親自挑著水罐前往,來到佛陀所在的地方後,把水罐一放到地上,(就)直接上前擁抱佛陀。阿難要攔阻,佛陀說:「不要擋她,這位老婦人,曾經五百世,做我的母親,愛(子之)心(還)未窮盡,因此擁抱我。如果(被)攔擋,熱血(會)從(她)臉上湧出,而當即命終。」(老婦人)得以擁抱佛陀之後,親吻佛陀的手足,站立一邊。

佛陀對阿難說:「去喚她的主人(來)。」主人來到,以頭面接足頂禮佛陀,退後站立(一旁)。佛陀對主人說:「釋放了這位老婦人,讓她得以出家吧。如果(她)出家,當證阿羅漢果。」主人(一聽)便立刻放了她。

佛陀告訴阿難:「交付給波闍波提比丘尼,度她出家。」(老婦人出家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在比丘尼眾中,善於解說佛經,最為第一。

眾比丘覺得奇怪,對佛說:「世尊,(這位比丘尼是什麼因緣,(未出家前會)作人家的僕人;又是什麼因緣,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解釋道:「迦葉佛住世時,(她就)出家學道,因這一因緣,(此生)便證得阿羅漢果。(又)在那時,做徒眾的負責人,辱罵諸多賢聖、優秀的比丘尼眾為婢女,由於這種因緣,今生從屬於他人(做婢女)。(再者)在五百生中,一直做我的母親,(生性)慳貪、嫉妒,阻攔我佈施,以這樣的因緣,常常出生在貧賤之家,我並不是只有今天才拔濟她的貧賤。」

諸比丘說道:「不知道在過去世,(世尊)拔濟貧賤的事情是怎麼樣的呢?」

佛陀說道:「在過去世時,波羅柰國有一戶貧賤人家,母子一起過活。兒子一直受僱給人做工,以此贍養母親,(但)僅得少許錢財,暫且支撐日用。那時兒子就對母親說:‘我現在想要和商販們一起到遠處經商。’(得到)母親允許後,於是就出發了。

「兒子走後,便有強盜前來毀去其家,劫走錢財,並且把老母親驅趕到其它地方賣了。兒子歸來後,到處尋找他的母親,得知母親的下落(後),多帶錢財,盡力贖回他母親,就在自己國家一起生活,這時錢財滿足,加倍勝於以前。

「那時的母親,就是現在的迦旦遮羅;那時的兒子,就是我的前身。我在那時,就已經拔濟母親的苦難了。」

慈童女緣 第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時,告訴眾比丘說:「對自己的父母稍微作些供養,(就能)獲得無量福報;稍微作些不順理的事,(就會)獲得無量罪業。」

諸比丘向佛陀問道:「世尊!罪福的果報,這事是怎麼樣的呢?」

佛陀說道:「我在過去久遠世時,波羅柰國有位長者的兒子,名叫慈童女,他的父親早年亡故,錢財也用完了,就靠力氣賣柴(掙錢)。(開始他)每日僅得兩個錢,用來奉養他的母親。(售賣)方法變好,每日可得四個錢,用來奉養母親;於是又漸漸地顯著,每日得八個錢,用來奉養母親;慢慢地大家自已買過後,(越來越)信賴(他),遠近的人都找他(買柴),獲利變得更多,每日十六個錢,(同樣用來)供給母親。

「眾人見他聰明又有福德,就勸他說道:‘你父親在世時,經常入海采寶。你現在為何不入海呢?’聽這話後,便問母親說:‘我父親在世時,一直從事什麼職業?’母親說:‘你父親在世時,入海取寶。’兒子便對母親說:‘我父親如果應當入海采寶,我現在為什麼不再入海呢?’母親見兒子慈仁孝順,以為不可能去,便開玩笑地對他說:‘你也可以去啊。’得到母親這句話,以為已經定下來了,便答應同伴,準備入海去。

「準備妥帖以後,辭別母親將要出海。母親立即(阻止)說:‘我只有(你這麼)一個兒子,應當給我養老送終,怎麼能放你(入海呢)?’兒子回答母親道:‘原先您如果不允許,我不敢打定主意。母親您既然已經允許我了,怎能又要阻攔呢?自己期望以此身建立信用(,守信)而死。答應他人已經定下來了,不能再停留了。’

「母親見兒子主意很正,上前抱住兒子的腳哭泣,這樣說道:‘不給我養老送終,怎能得以離去呢?’兒子心意已決,自己(用力)拉(母親的)手掙出雙腳,(以致)弄斷了母親幾十根頭髮。母親害怕兒子得到(不孝)之罪報,(只好)立刻放手讓兒子遠去。兒子和其他商人一起,於是進入大海,到達寶島,掘取了很多珍寶,和眾同伴一起,就啟程返回。 「當時有二條道路,一條水路。一條陸路。眾人都說從陸路回去,便走陸路。當時那個(所經之)國的國法規定:盜賊來打劫,如果抓到商主,所有商人的財物,都歸盜賊;沒抓到商主,雖然搶得財物,商主回來(索取),(則)全部歸還所劫財物。因為這個原因,這個慈童女,每天都離開營地在別處住宿,商人們早上起來,(再)來迎接他(歸隊)。

「有一夜刮起大風,商人們倉促起身,忘記了沒去迎接(他);商主(慈童女)在後面,就沒有同伴,不認識路,看見有一座山,便向山上走,遠遠看見一座城池,呈紅青琉璃色,飢渴疲倦,就快步向這個城走去。當時在城中,有四個玉女手裡各執一如意寶珠,載歌載舞,共同前來迎接(商主),(一起生活了)四萬年,享受了極大的快樂。如此自然而然,產生了厭離心,便想捨棄而去。眾玉女說:‘閻浮提人,真是反覆無常,你我一起生活已經四萬歲了,怎麼轉瞬間就捨棄我們而去呢?’(商主)不顧她們的規勸,便又向前而去。

「又來到了頗梨①城,有八個玉女,手裡持著八顆如意寶珠,也以樂舞相迎,又生活八萬歲,享受了極大歡樂。(久而久之)生起了厭恶心,又捨離遠去;來到了白銀城,有十六個玉女,手擎十六顆如意寶珠,像以前一樣來迎接,生活了十六萬歲,享受了極大的快樂,亦再捨離而去;來到了黃金城,有三十二個玉女,手持三十二顆如意寶珠,同樣像以前一樣來迎接,又生活了三十二萬歲,享受了極大的快樂,又要捨離而去。諸位玉女勸說:‘你前後所住的,常常得到好地方,自此已後,再沒有好去處了,不如就常住在這兒。’商主聽到這樣的話後,心想:‘這些玉女因為戀慕我,(所以才)這麼說的,如果再往前去必有(更)好的地方。’即便捨離而去。

「(慈童女)遠遠望見(一座)鐵城,心裡覺得十分奇怪,而思考說:‘外面雖然是鐵,城內想必極好。’漸漸向前行進,走近鐵城,也沒有玉女出來相迎,又想:‘這城裡很像有極大的快樂,所以顧不得來迎接我啊。’漫步前行,就進入了鐵城。城門開後,城中有一人頭戴著火輪,(看見慈童女便)脫下這個火輪,放在他的頭上,立刻就出去了。慈童女問獄卒說:‘我戴這個火輪,什麼時候才能脫掉?’(獄卒)答道:‘世間的人,作下善業惡業,就像你所作的:入海采寶,遍歷各座城,時間遠近如你(經歷),然後就會來代你受罪。這個鐵輪始終不會墮落在地上。’

「慈童女問道:‘我作了什麼福業?又造了什麼罪業?’答道:‘你昔日在閻浮提,每天用二個錢,供養你母親的緣故,(業力感召,)得到了琉璃城,四顆如意寶珠,及四個玉女,在四萬歲中,享受快樂;(每天用)四個錢,供養你母親的緣故,得到了頗梨城,八顆如意寶珠,及八個玉女,在八萬歲中,享受快樂;(每日用)八個錢,供養你母親,得到了白銀城,十六顆如意寶珠,及十六個玉女,在十六萬歲中,享受快樂;(每日用)十六個錢,供養你母親,得到了黃金城,三十二顆如意寶珠,及三十二個玉女,在三十二萬歲中,享受了極大的快樂。因為扯斷你母親頭髮的緣故,現在得以戴上(這個)鐵火輪,(鐵火輪)還從沒掉落地上過,(直到)有人代替你,才能得以脫下(它)。’

「(慈童女)又問道:‘現在這座牢獄中,有和我一樣受罪的嗎?’(獄卒)答道:‘百千無量,(多得)沒辦法計算。’(慈童女)聽了這話後,就自已思維:‘我終究不能免除,希望讓(這)一切人應受的苦,全部集於我一身吧。’生起這一念頭後,鐵輪就墮落在地上。慈童女對獄卒說:‘你說這個火輪,從沒掉下來過,現在為什麼會墮落呢?’獄卒瞋火忿怒,立即用鐵叉擊打慈童女的頭部,(慈童女)立刻命終,轉生到了兜率陀天。要知道那時的慈童女就是我的前身啊!

「眾比丘應當明白,在父母那裡稍做一點不善,就獲得極大的苦報;稍作供養,就得福無量。應當這樣學習,應慇勤盡心奉養父母。」

蓮華夫人緣 第八

佛陀在舍衛國時,告訴諸位比丘說:「或者對於父母,又或者對佛及佛弟子,生起瞋恚心,這個人將會墮在黑繩地獄,受苦無量,沒有窮盡。」

諸位比丘請教佛陀說:「世尊,(對)父母敬重,或者對父母不生敬重心,稍作一些不善(的事),事情會怎麼樣呢?」

佛陀說:「在過去久遠無量世時,雪山邊住著一位仙人,名叫提婆延,是個婆羅門。(按照)婆羅門的教法,沒有生下男女,不得生於天界。這位婆羅門,常常在石頭上小便,就有精氣流下墮落在石洞裡。有一頭母鹿,來舔了小便處,便有了身孕。日滿月足,母鹿來到仙人洞穴下,生下一個女嬰,有花包裹女嬰的身體,從母胎出來,長得端正殊妙。仙人知道是自己的女兒,便收養了下來。漸漸長大,當她能夠自己行走,雙腳所踏之處,都有蓮華生出。(按照)婆羅門的教法,夜裡總是值宿守火,偶而遇到一夜火滅無火,她便走到別人家裡,想從他家乞討火。他人見到她每一腳印(都)有蓮華,便對她說:‘繞我屋舍行走七圈,我(就)給你火。’(她)就繞屋舍七圈,便得到火返回。

「正值烏提延王出行打獵,見到這人的屋舍有七重蓮華,(滿心)奇怪地問他:‘你屋舍周圍為什麼會有蓮華呢?’這人就回答大王說:‘雪山中有位婆羅門的女兒前來討火種,那女子腳下生出這蓮華的。’大王順著腳跡(一支支蓮華)來到仙人的住所。大王見到這個女子相貌端正妙好,就對仙人說:‘請把你的女兒給我吧。’仙人便把女兒送給大王,並對他說:‘(我的女兒)會給大王生五百個王子。’大王就立她為夫人,在五百宮女中,絕對是首位。大王的大夫人,非常嫉妒(這位)鹿女,而這樣說道:‘大王現在很喜愛重視(她),如果(再)生下五百個兒子,會當加倍敬重她!’

「之後不久,(鹿女)生下五百個蛋,盛放在小箱子中。這時大夫人就拿(來)五百面段取代了蛋。立即把(放蛋的)小箱子,封上蓋子,作上標記,投擲到恆河之中。大王問大夫人說:‘生了什麼東西?’大夫人答道:‘生下的全部是面段。’大王說:‘這仙人說謊啊。’立即取消了(鹿女的)夫人之位,更不得與大王相見。

「當時(有個)薩耽菩王,在(恆河的)下游,和諸位宮女一起在河邊遊戲,發現有個小箱子飄來,就說道:‘這個小箱子屬於我。’諸位宮女則說:‘大王現在取小箱子,我們就取小箱子中的一切。’(於是)派人前去取小箱子,那五百個夫人,各自送了一個蛋。那蛋自己開放,裡面各有一個童子,相貌端正。(五百個夫人)將他們養育成人,個個都有大力士的力氣,豎起五百力士(各自的)幡旗。

「烏提延王常常向薩耽菩王索取貢品,薩耽菩王聽到要貢品,憂愁不樂。(一日,)諸位王子問父王道:‘為什麼憂愁悲傷啊?’薩耽菩王說:‘如今我生活在世間,被他人所欺凌。’諸位王子問道:‘被誰欺凌?’薩耽菩王說:‘烏提延王常常向我索要貢品。’諸位王子道:‘(您)如果想向閻浮提裡的任何一個國王索取貢品,我們都能讓他向您獻貢,大王為什麼要向他獻貢?’這五百力士,於是率領軍眾,討伐烏提延王。

「烏提延王感到非常恐怖,說道‘一個(大)力士的力量尚不可抵擋,何況是五百個力士?’於是在國中召募能夠退敵的人。又再想:‘那位仙人或許能明白、知道,做些善巧方法(應對)。’(於是)前往(雪山)到那仙人的住所,對仙人說:‘國家有了大難,怎樣可以抵禦?’仙人回答說:‘有怨敵嗎?’大王答道:‘薩耽菩王有五百個力士,都率領軍眾,要來討伐我。我現在甚至沒有(一個)這樣的力士,與他們對抗。不知有什麼方法,能夠退卻來敵啊?’仙人回答說:‘你可回去求蓮華夫人,她能夠退卻敵人。’大王說:‘她怎麼能卻敵呢?’仙人回答說:‘這五百個力士,都是大王你的兒子,是蓮華夫人生的。你的大夫人,心懷厭惡妒忌,把蓮華夫人所生的兒子們,拋到(恆)河水中。薩耽菩王,在河下游撿到後,養育他們使之長大成人。大王您現在讓蓮華夫人乘坐大象到軍陣前,他們自然就屈服了。’

「烏提延王立即按仙人所說,回來向蓮華夫人懺悔,恭敬懺悔之後,把夫人裝飾端正,穿上妙好衣服,乘坐大白象,安置在軍陣前。那五百力士舉弓要射箭,他們的手自然僵直不能屈伸,心裡非常震驚。這時那仙人飛到,在虛空之中,對諸位力士說:‘千萬不要舉手(射箭),不要生起恶心,如果生起恶心,(你們)都會墮落地獄的。這大王和夫人,是你們的(親生)父母啊!’母親即擠壓自己的(雙)乳,每一邊(擠出的)乳汁分成二百五十(個)分支,都流入兒子們的口中。(這時五百個力士)立即向父母懺悔,自己心生慚愧,都證得辟支佛的果位,二位大王也自然開悟,也證得辟支佛的果位。

「那時的仙人就是我的前身。我在那時,阻止那些兒子們,不讓他們對父母生起恶心,(使他們)證得辟支佛;我現在也讚歎供養父母的功德。」

鹿女夫人緣 第九

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告訴諸位比丘說:「有二種法,能使人很快修得人天(福報),以至於達到涅槃之樂。又有二種法,能使人迅速墮落三惡道,受極大苦惱。」

「是哪二種法,能使人很快得到人天(快樂),(和)達到涅槃常樂?」

佛陀說:「第一種是供養父母,第二種是供養賢聖。」

「是哪二種法,能使人迅速墮落三惡道,受極大苦惱?」

佛陀說:「第一種是對父母作種種不善之事。第二種是對賢聖也作種種不善之事。」

諸位比丘請問佛陀:「世尊啊!迅速促成善惡果報,這事情是怎樣的?」

佛告訴諸位比丘:「在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有個國家叫波羅柰,國中有座山,名叫仙山。當時有個梵志,就在那山居住,常常在石上大小便,後來有精氣,落在小便處,(有只)雌鹿來舐,便有了身孕。日滿月足,雌鹿來到仙人的住處,生下一個女子,相貌端正絕妙,只有腳像鹿一樣,梵志就收留她,養育成人。(按照)梵志法,是一直侍奉火焰,使火(常燃)不滅。鹿女晚上照管火,一不小心,讓火滅了。鹿女(非常)恐怖,害怕梵志(父親)發怒。另有一位梵志,住在離此五里的地方,鹿女迅速到(那位)梵志那兒去乞討火種。梵志見了鹿女足跡(所到之處)生有大朵蓮華,(便)與鹿女約定說:‘繞我的屋舍七圈,便給你火種;如果出去時,也要繞七圈,但不要走在原來的足跡上,(要從)不同的道回去。’鹿女立即按照要求,取火種而去。

「當時梵豫國王出行遊獵,見到那梵志的屋舍周圍有十四重蓮華,又見往返的二條道路上有兩行蓮華。奇怪這其中原因,問梵志說:‘這裡連水池都沒有,為什麼會有這麼美妙好看的蓮華呢?’梵志答道:‘那位仙人住處有一個女子,(曾)來向我討火,這女子的足跡所到之處,都會生出蓮華,我便與她要約說:「如果想得到火種,(就)圍著我的屋舍轉七圈,要回去的時候,也要轉七圈。因此就有了環繞的蓮華。’梵豫王便順著蓮華的蹤跡,來到梵志那兒要見他的女兒。見到她的端正(妙好)後,很滿意、高興,便向梵志,求娶他的女兒。梵志就(將女兒)給了大王,大王當即(將她)立為第二夫人。

「這女子從小(由)仙人養育,(養成的)習性端直,不了解(一般)婦女的妖柔嫵媚、爭寵之事。後來有了身孕,相師占卜說:‘會生一千個兒子。’大王的大夫人,聽到這話後,內心產生了妒忌,慢慢開始謀劃,先恩惠厚待取悅鹿女夫人左右的侍從,多給她們錢財珍寶。這時鹿女懷孕日滿月足,便生下一朵千葉蓮華。將要生產之時,大夫人用東西蒙住了鹿女夫人的眼睛,不讓她自己看,拿臭爛馬肉乾,放置在鹿女夫人身下,取走千葉蓮華,盛放在盒子裡,拋擲在河中。(大夫人)回來後為她解開蒙眼之物,對鹿女夫人說:‘看你生的什麼?’(鹿女夫人)只看見一段臭爛馬肉乾。大王派人來問:‘(夫人)生了什麼?’得到的回答是:‘只生了臭爛馬肉乾一樣的東西。’這時大夫人對大王說:‘大王喜歡(鹿女到了)顛倒迷亂(的程度),這個畜生所生,仙人養育的,生出這些不祥臭穢的東西。’大王的大夫人,立即取消了鹿女的夫人職位,不再召見。

「當時有個烏耆延王,帶領隨從和夫人宮女,在河的下遊玩樂。看見黃色雲形成的傘蓋,從河上游隨水而來,大王心想:‘這雲蓋下必有神奇之物。’(於是)派人前往觀看,在黃雲下,發現一個盒子,便打撈上來,打開觀看,有一朵千葉蓮華,花瓣上有一千個小兒,取來養育,漸漸長大,每個都有大力士的力量。

「烏耆延王,每年都要向梵豫王進獻貢品,(這次)集中了眾多貢品,派遣使者將要去(送)。諸位王子便問道:‘(大王)想幹什麼?’烏耆延王答道:‘要給梵豫國王獻貢。’諸位王子各自說道:‘如果有(我們)一個王子,還期望能夠降服天下,讓(他們都)來進貢,何況(您)有我們一千個兒子,卻應當進貢給他?’這一千個王子立即率領軍眾,降伏了各國,按次序來到梵豫王國。國王聽到大軍壓境,向全國招募(勇士):‘誰能驅除這樣的敵軍?’(但)都沒有人能驅除的。第二夫人,前來接受招募說:‘我能退敵。’大王問道:‘怎麼樣能驅除他們?’夫人答道:‘只要給我築一座百丈之台,我坐在上面,必定能抵擋(驅除)敵軍。’大台築成後,第二夫人,坐在台上。

「當那一千個王子要舉弓射箭時,他們的手自然(都)不能舉起。夫人說道:‘你們千萬不要抬手(打)父母啊,我是你們的母親。’那一千個王子問道:‘怎麼證明你是我們的母親?’答道:‘我如果擠乳,每一乳會射出五百道乳汁,分別流入你們的口中,證明我是你們的母親;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是你們的母親。’立即用兩手擠乳,每一邊(擠出的)乳汁分成五百(個)分支,都流入一千個王子的口中,其他士兵,沒有一個得到的。一千個王子(立即)降伏,向父母親懺悔。諸位王子和合兩個國家,從此不再有怨仇,互相勸導,把五百個王子給親生父母養,另五百個王子給養父母。這時兩個國王,分別統管閻浮提,各自養有五百個王子。」

佛陀說:「要知道,那時一千個王子,就是賢劫千佛。那時嫉妒的(大)夫人,蒙人眼目的,就是文鱗瞽目龍。那時的父親就是白淨王。那時的母親就是摩耶夫人。」

諸位比丘請問佛陀道:「此女有什麼樣的因緣,生在鹿腹中,足下會生蓮華呢?又是什麼因緣,做大王的夫人呢?」

佛陀說:「這鹿女在過去世時,出生在貧賤之家。母女二人在田中鋤谷,看見一位辟支佛,持缽乞討飯食,母親對女兒說:‘我想到家中取我的那份飯給這位清修士。’女兒則說:‘也把我的那份飯一起佈施了吧。’母親立即回家,去取母女二人的飯食,來佈施給辟支佛。女兒便拔草採花,為辟支佛敷設了草座,把花灑在上面,請辟支佛入坐。女兒責怪母親遲(遲不來),登上高處,遙望她的母親。(過了一些時間,)當看見她的母親,便對母親喊道:‘為什麼不快點,象鹿一樣奔跑而來?’母親到後,還嫌母親遲緩,一會兒很不滿地說:‘我生在母親身邊,(還)不如生在鹿身邊。’母親立刻把二份飯佈施給辟支佛,剩下的(一點)母子二人一起吃了。辟支佛吃完,把缽拋擲在虛空中,然後追尋飛去,到了虛空中,作了十八種變化。

「當時母親十分歡喜,就發了誓願:‘讓我將來常生聖子,要象今天(所供養)的聖人。’因為這一業緣,後來生了五百個兒子,都證得辟支佛果。(她們)一人作養母,一人作親生母親。

「因為對母親說要像鹿那樣快跑,對應(她說這番)話的因緣,(就投)生到鹿腹中,腳像鹿甲。因為採花散(給)辟支佛的緣故,足跡中(會)生出一百花。因為鋪花草的緣故,常常能做王夫人。

「這位母親的後世轉生為梵豫王,這位女兒的後世轉生為蓮華夫人。由於這樣的業緣,後來生下賢劫千聖。(並且)因為誓願力,常常生育賢聖。」

諸位比丘,聽聞了佛陀的法語後,內心歡喜,(依教)奉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佛教故事系列

王子公主的故事 躲在暗室裡的公主 波斯匿王的王后茉莉...

【佛學漫畫】釋迦牟尼佛傳

星雲大師著,林鉅晴繪。...

《竭誠方獲實益論》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諺語說:對人低下謙恭的...

歷代名人與佛教的故事

我國著論弘化第一人牟融 西漢末年,佛教從印度經西域傳...

《三寶歌》淺釋

大家都很熟悉《三寶歌》,佛教界重大法事活動都是在《...

《臨終三大要》白話譯

人生最悲慘的事情就是死亡,可是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避...

蒙山施食儀白話解釋

蒙山,在四川省雅州府名山縣。這座山的前面,有一個最...

律航法師《念佛入門白話解》

第一講 三皈五戒 念佛常識 我常想假定全世界人人能受...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王祜植槐

宋朝有一人,姓王名祜,官做到兵部侍郎,為人十分厚道...

國王殺生為佛所阻

佛陀時代,有位國王名叫和默處,由於他的國家地處偏僻...

佛陀僧團論苦的根源

人生什麼是苦?什麼是樂?根本沒有一個標準可以衡量,...

負債為牛之宿緣

昔時,佛與千二百五十位常隨大比丘弟子及眾多菩薩,來...

將惡習變成自己的助力

又是一年春好處,待到回望弱冠時。轉眼間,我離畢業又...

有求皆是苦

有求皆苦,在這個充滿競爭與追求的社會裡,人們總是認...

在淨土中還有身體的顯示嗎

問: 在淨土中還有身體的顯示嗎? 宏海法師答: 這是個...

學佛的好處與利益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多達十餘億,而其教義...

聖嚴法師:別人不做的工作都由我來做吧

如果你對工作有非你不可的責任和使命感,做起事來一定...

珍惜每一秒,精進學佛法

生命活著是以付出生命為代價。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或...

正念不足,內心就會生起邪念

世間上有邪與正兩種力量,若邪不勝正,為什麼我們內心...

善人為何得惡報?因為你只認識了一半

我們看見的世間相好像不平等,有很多的年齡很大的都活...

人生起起落落,佛法讓我重生

10年前,我曾信仰過其他宗教,同時也接觸了傳統文化,...

不要用修行來傷你的心

第一點,修行不應該有時間性。 不要把它當工作,有上...

見壞法者能呵責,當知是人真佛子

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信仰者陷入了一個誤區,什麼樣...

斷除業力的相續,尤其淨土宗更重要

外道,我們看經典上,尤其是《阿含經》,其實它這個外...

【佛教詞典】理具

天台宗有理具和事造的名稱,法性的理體,本來具足三千...

【佛教詞典】破僧就時分別

子題:破羯磨僧通二世、破法輪僧唯局佛世、破羯磨僧通...

【視頻】果良法師《至誠供養三寶,福報自得,誰也無法奪取》

果良法師《至誠供養三寶,福報自得,誰也無法奪取》

【視頻】居士佛門儀軌

居士佛門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