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金耀童子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師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金耀童子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師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與諸苾芻恭敬圍繞,入舍衛大城次第乞食。有一婆羅門,出於舍衛逢見世尊,久視容儀,乃發言詞而伸讚詠:「瞿曇!汝面最上,金色端嚴。」

世尊印言:「如是!如是!我所作福,乃獲斯報。」

婆羅門言:「瞿曇!我今現世亦有福德,於其家中生一童子,金色光輝容儀相好,可似瞿曇得未曾有。

「復次,瞿曇!爾時童子初生之時,更有殊妙吉祥之事。初生之時,心意安泰諸識明利,於其庭中忽生蓮華,滿室天香恆時芬芳,一切眾生普皆愛樂。

「復次,瞿曇!此未殊妙亦未希有。復次,童子初生之時,瞻卜華樹處處出生,彼樹執持瞻卜妙華天紫金色。

「復次,瞿曇!如此殊祥猶未希有。復次,童子初生之時,諸天金盤自然出現,滿其盤中盛天飲食百千萬種,假使食者無有窮盡。

「復次,瞿曇!如斯感應猶未希奇。爾時童子初生之時,口出音聲,有佛世尊及阿羅漢等出現世間,乃至行住常所思念。」婆羅門說此童子吉祥事已,而告佛言:「往詣彼處為見童子。」世尊默然詣彼舍宅。

欲入之時,中間有優婆塞而白佛言:「勿入此捨!彼婆羅門於佛法中不能信敬。」世尊答言:「此婆羅門亦具信根。」是時,世尊答優婆塞已,便入婆羅門捨見其童子。

是時童子才見世尊,便往歸依五體投地,佛便咒願,如是彼諸苾芻從佛往詣亦見童子。佛咒願已,與諸苾芻迴歸精舍。

爾時,童子後漸長大,舍衛國主波斯匿王,聞彼婆羅門有如是德行,生其貴子,遂遣使臣廣執華鬘、栴檀、寶香,詣婆羅門家,圍繞童子而伸宣請。童子答言:「候我先到祇樹禮拜世尊,而入舍衛見波斯匿王。」

使臣迴已,具奏前事,波斯匿王聞其奏已:「我今亦往祇樹,禮覲世尊、見彼童子。」

是時,童子尋詣祇樹,於其中路見一婆羅門,而問童子:「汝今何往?」童子答言:「欲往祇樹禮覲世尊。」

婆羅門呵責童子:「云何廣名婆羅門族生已,要去欲見沙門?」童子對言:「汝得珍寶大藏,不要持寶歸捨;汝得吉祥面前而來,卻乃執棒打退。」童子對已便往祇樹。

到世尊所,作禮佛足,於面前坐,而為聽法本生適意,天妙蓮華生彼祇樹園中,其香芬馥遍滿一切,智慧忽生:「我今持此蓮華供養世尊。」而復思惟:「我先生時,瞻卜迦樹世所希有。」於發心時,瞻卜迦樹而自出生,其樹執持瞻卜迦華天紫金色。即時童子,以手掬瞻卜華散世尊上,所散之華住佛身上,莊嚴佛身;其中或有住佛頂上、住佛懷中、住佛足下;其中或有成華鬘衣,如是種種供養。

時王驚怪,問童子言:「汝云何供養作如是神力?」童子答言:「我於祇樹,作如是一切莊嚴。」

彼時,童子又生最上智慧:「我瞻卜迦樹,隨我發心生瞻卜華,其華或生樹身、或生菓上、或生樹枝、或生葉上;其瞻卜華,亦有出現住虛空中,又於祇園虛空之中,出現一切金寶鈴鐸。」

彼時,童子禮世尊足,白言:「世尊!受我今日施世尊食,及諸苾芻國王侍從,普受我供。」世尊默然受請。待擊犍稚時到,即時世尊安詳而坐,及諸苾芻國王、臣從次下而坐。是時生最上微妙思慧思憶:「我昔生時有金盤出現滿中天食,願得現前持來供佛。」作是念已,本生金盤隨心出現,諸天上味滿其盤中。是時童子,即持金盤及以飲食親自供養。

是時、世尊與諸苾芻、國王、侍從食已飽滿,金耀童子心大歡喜,禮世尊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後善根增長,諦發心願,廣行法施救度有情,我後方取成佛,未救度者與作救度,未安樂者施其安樂,未寂靜者皆令寂靜。」

爾時,世尊因為童子發心,次第說地獄相:「所謂阿毘地獄、疱地獄、疱裂地獄、阿吒鵮、訶訶鑁護護鑁、青蓮華、紅蓮華、大紅蓮華,從此出已,而入八熱地獄。次第皆因惑業所感,若有智慧,說我救法彼得清涼。」

爾時,世尊說此語時,青、黃、赤、白四色光明從口而出,其中光明,有上去空中,有下入地獄,照彼等活、黑繩、眾合、號叫、大號叫、炎熱、極炎熱、阿毘地獄,及疱地獄、疱裂地獄、阿吒鵮、訶訶鑁、護護鑁、青蓮華、紅蓮華、大紅蓮華。若去炎熱地獄彼得清涼,若入寒氷地獄彼得溫暖,而彼眾生為發勝心:「我等云何得此處?命終轉生餘趣如是。」彼發心已,世尊為生變化光明,遣發變化,令彼得見。既得見已:「我等從此命終之後,決定不生諸餘惡處。今未曾見此處眾生得受,無為勝光為發信心,受地獄業盡,各各得生人間天上真實得受。」

若是光明照彼上方,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靜天、少靜天、無量靜天、遍靜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光明到已,出如是聲,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說二伽陀曰:

「出光勸化汝,  歸依佛法僧,
 抖擻死魔軍,  如像離繫縛。
 若入此法中,  志心行不退,
 所以斷輪迴,  諸苦悉皆盡。」

爾時,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救度有情,如是光明,卻還佛身隨世尊後。

爾時,世尊欲得受記過去業,所放光明於其佛身後入,欲得受記未來業,其光於佛面前而入;欲得受記生地獄者,其光從佛足下而入;欲得受記生畜生者,其光從佛足跟而入;欲得受記生餓鬼者,其光從佛腳足大母指而入;欲得受記生人中者,其光從佛膝下而入;欲得受記力輪王者,其光從佛左手掌而入;欲得受記轉輪王者,其光從佛右手掌而入;欲得受記生天者,其光從佛臍間而入;欲得受記聲聞菩提者,其光從佛胸臆而入;欲得受記緣覺者,其光從佛眉間而入;欲得受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其光從佛頂門而入。

爾時世尊所放光明,繞身三匝入世尊頂。

爾時,尊者阿難合掌恭敬而白:「世尊!種種顏色百千莊嚴,從口而出,週遍十方普皆照耀。」而說偈言:

「是非久遠離,  煩惱皆遣除,
 世間佛最上,  勝因報不虛。
 如螺蓮華白,  降魔佛現光,
 當時魔自去,  安定妙智慧。
 令聲聞求佛,  牟尼安定聲,
 如牛王最上,  除諸疑網淨。
 無有冤家縛,  如水壞於鹽,
 正覺說現光,  佛與誰受記?
 彼聞安定樂,  此眾人歡喜。」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陀!非無因果。阿難!如來、應供、正遍知、正覺正說。阿難陀!見此童子作如是供養於我,善根深固發心施法,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菩提成就大悲六波羅蜜,觀行圓滿成等正覺,名金曜如來,十力具足四智圓明,三密不共念處大悲。若我等往昔發心,亦為行此法施。」

爾時,波斯匿王問:「世尊!此童子,作何行業,得如是富貴?」

世尊答言:「此童子,往於昔過去生中,廣作福業之因,於今世中得獲斯報。又此童子,昔種業因之時志心不退,於今世中誰免斯報?大王!所作之業得受報時,如地界無盡,水界無盡,火界無盡,風界無盡,如是等蘊界六塵,作業獲報無有窮盡。童子志心昔種福因,今生得報無盡,乃至善惡二業業報無盡,假使經於百劫業至須受其報。

「大王!過去世時,波羅奈國有王名曰聞軍,彼有太子名吉祥密,彼時父王廣作罪業,太子見父作罪,心驚毛竪而告王曰:『我去修行。』王言:『只汝一子,我今云何教去修行?』吉祥密言:『我須離父必去修行。』童子言:『若金銀象馬宮人庫藏,心無貪著亦無愛樂受用。』後便修行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得證緣覺菩提,無數百千天人而來供養。餘人見已,具告王曰:『太子得如是功德。』

「時王聞已,欲見其子,出於宮闕四兵隨從。有一貧人,見王坐於最上象背,上妙衣服而用嚴飾,妙香塗身傘蓋覆上四兵圍繞,彼生智慧:『此王手足腹肚頭面肩背與我無異,因何乘坐最上大象?妙衣嚴飾妙香塗身?傘蓋覆上四兵圍繞?復次,我身累世慳貪未曾捨施,令我今世受如是苦,是事乏短不能捨施,云何我得生彼人中?』又問王曰:『未知大王何處而去?』彼聞軍王言:『我有一子名吉祥密,出外修行證得緣覺菩提,若復有人少許供養後獲大果。』王答問已而復前去。其王於時忽見群鹿,王愛彼鹿而趁逐之。

「彼時貧人審諦思惟:『王貪趁鹿,我今此時願見緣覺。』是時貧人漸漸前行,入山谷中見彼緣覺,身量巍巍心意寂靜,有無量百千賢聖周迴圍繞,散曼陀羅華積至於膝。是時貧人高聲啼哭,甚大悲痛而復懊惱。是時,百千賢聖供養畢已,而復還去。貧人悟解:『我今將何供養緣覺?去此不遠有菴沒羅樹。』是時貧人取最上菴沒羅菓,以缽滿盛供養緣覺。

「爾時,緣覺執彼缽盂,猶如鵝王騰空自在,現種種神變,從虛空下還複本座。復次貧人禮緣覺足,而復告言:『汝為我食,我為受福。』於第二日供養,緣覺:『此人心淨悟解。』拯救貧人,便受供養。即時,貧人從山谷而出。

「彼聞軍王遙見緣覺住虛空中,王生智慧而復思惟:『彼處應有大福德人天,我今急速去見緣覺及彼人天。』王便入於山谷,於其路中見彼貧人出於山谷。時王問曰:『汝何處來?』貧人答言:『我此處來。』王言:『貧人!汝身麁澁頭髮蓬亂,衣服垢穢而不去除,汝今云何遠離貧窮似我富貴?觀汝實不能遠離貧窮。』

「彼人別王,而忽思惟:『云何得一片殊妙田地?又得多般美妙飲食百味具足?』思惟未已,足蹈圓石忽然倒地,於其彼處得一鐵甕滿中金寶。

「其王至山,見彼緣覺面前而坐,住後須臾,而告子言:『我為祈福,云何來日受我齋食?』緣覺答言:『大王!我先受請。』聞軍問言:『受何人請耶?』緣覺答言:『有一貧人請我供養。』

「王遂發使告貧人言:『我請緣覺齋,汝別日請齋。』使臣到已,具宣王旨,貧人不肯,王乃親自詣貧人所,而復告言:『我與緣覺食,汝別日設食。』彼言不得。王言:『汝須移日。』貧人言曰:『云何令我移日?況我自有金寶定伸供養。』王言:『汝本來貧窮,我是剎帝利灌頂王種,汝卻云何對我有金?』貧人告言:『王若不信,教王見金。』遂便同到出金之地,有一鐵甕,傾出金寶積聚如山,一邊人立兩邊不見。王乃思惟:『此人有如此福德?』彼人言曰:『我齋時將至。』

「貧人於第二日,淨除田地嚴飾殊妙,散諸蓮華摘樹枝葉,作妙傘蓋設食供養。時彼緣覺復上虛空,現種種神變。

「爾時彼人禮足發願:『如我此地散作蓮華,願我世世生生得彼天妙蓮華;如我所造樹枝傘蓋供養,善願世世生生得瞻卜迦樹,出瞻卜華天紫金色;如我瓦器持食供養善根,願世世生生常得金盤滿盛天食,假使百千人食食之不盡而得值佛。』」

告波斯匿王:「汝須思惟,當時貧人者,今婆羅門子金耀童子是,供養緣覺得彼善根,快樂無邊,一切願心皆得成就。」

佛說此經已,彼諸苾芻,一心頂戴,歡喜奉行。

佛說金耀童子經


上篇:佛說德護長者經

下篇: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說無垢稱經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佛說未曾有經

佛說未曾有經 後漢失譯人名出古舊錄 如是我聞: 一時...

佛說分別緣生經

佛說分別緣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註音版】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止觀大意

止觀大意 唐天台沙門釋湛然述   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

佛說彌勒來時經

佛說彌勒來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

眾經譔雜譬喻

眾經譔雜譬喻卷上 比丘道畧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說四品法門經

佛說四品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上並序 祖燈相繼數百年間。出類邁...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王...

持心梵天經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一(一名莊嚴佛法諸義,又名佛說等...

【佛教詞典】三種煩惱隨眠

【三種煩惱隨眠】 p0202 瑜伽七十八卷十五頁云:世尊?...

【佛教詞典】韋紐天

(天名)Viṣṇu,又作違紐天,毗紐,韋糅,毗瑟紐,毗...

出家人托缽乞食的含義與由來

乞食,又稱為托缽、分衛、行乞,是比丘為資養自己色身...

善自調身心,具諸功德力

調心,改變人生的好習慣 古德云:君子慎所習。 良習,...

人生的目標

人在年輕時所設定的目標可以稱為五子登科銀子、車子、...

現在雖很強健,但要做死了想

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 那個意思是,雖然咱...

怕鬼及有怨業病該怎麼辦

在家人念蒙山,有何不可,此係普結孤魂緣者。小則蒙山...

四覺觀除去淫慾愛念

世間的邪思淫慾生生世世常更換,前世是女身時見到男的...

凡夫的六根就是輪迴的根源

人有六根,有六塵,有六識,這是我們身心的一種組合。...

結嘆六度的四種威德

《解深密經》云: 一切波羅蜜多,各有四種最勝威德: ...

十法界:六凡與四聖

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曾感嘆說:奇哉!奇哉!大...

成功的秘訣

一、禪悟成功 有一高僧,弟子問其成功原因,答曰:吃...

出家需要的條件與方法

依據如來的正法規(dhamma)與律(vinaya),以及國家...

各種果蔬的營養功效

椰子 營養功效: 椰子汁液多,營養豐富,可解渴去暑、...

【視頻】《妙法蓮華經》天台山佛學院快誦

《妙法蓮華經》天台山佛學院快誦

【視頻】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