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略三論游意義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三論游意義

碩法師撰

  略有開四重(一明經論游意。二明四論大歸。三明中觀宗者。四明無方問難也)。

第一明經論游意者。略明三種。一者明人論菩薩不同。二明諸經論不同。三者所化緣利鈍不同也。此即是佛菩薩因緣。經論因緣。能所因緣也。人即是釋迦作佛行化。若是龍樹即是菩薩行化。有佛應有菩薩。有菩薩應有佛。所次非菩薩。行化有佛即不菩薩。佛行化故。二智方便益物。以菩薩行化故。二慧被緣。二智益物。故所說名之為經。以二慧被緣故。所說被緣為論。所說被緣為論。即是破邪顯正也。所說名之為經故。即是二諦教門。以二諦教門。正是被緣故也。所被之緣。便稟二諦教。以教破緣故教是緣教。稟於教故緣是教緣。教是緣教故。教稱於緣。緣是教緣故。緣稱於教。教稱於緣故名為應感。緣稱於教故名為感應也。感應故說空有二諦。次應感故悟空有二不二。如是作益當時開悟一道所作已故。方便涅槃是名菩薩佛方便也。次有菩薩佛方便者。明諸佛去世必有菩薩興者。聖由日月為成就四生。是故在雖隱必有月興也。故諸佛去世便有菩薩。所以遠法師云。白日雖沒寢光。猶何係之朗月。所以有龍樹興也。但末世鈍根。聞有作有解故。有住於有。不識有非有。聞無作無解故。無住於無。不識無非無。既住有住無。不不識有非有無非無。亦不識有無非非有非非無。是故既告不二。亦失於二。既失理故失於教。如是二不二皆失。故理教皆失。但成斷常虛忘故。序雲。上聖為之流滯大士所以棲惶。是龍樹出世。破眾生斷常諸見故。明不斷不常即是中實。既識於中。方了諸佛假名因緣空有二諦也。此之假名二諦。即是不生不滅乃至無來無去也。是故假名二諦即是八不。所以瓔珞經云。二諦者。不生不滅乃至無來無去也。今龍樹。為破斷常迷錯申空有二諦。還使眾生識於空有二諦即是悟不二。如是作益當時同表一道。菩薩出世大意為如此也。問雲。何是經通經別論通論別。答如來始自鹿苑終訖雙林。說雖有十二部經八萬八千法藏。推其大歸。皆為息眾生虛妄顛倒開一道耳。是眾經通也。

所言經別者。如來謂大小二種根緣故。開生滅無生滅二種方便觀也。若是大小之緣。說無生滅生滅方便。若大小之緣。開生滅無生滅方便。此是經別意也。次言論通別者。佛滅度後。傳持法藏有二十三人。並為破於邪見迷開申正教也。破邪迷即是符提弱喪也。開申正教即是報佛恩故也。眾論雖多同為此意。是論通也。所言論別者。佛既有生滅無生滅二方便。末代之緣薄福鈍根。稟此二教並皆失旨也。聞生滅即住。不知此生滅是無生滅生滅故。雖生滅即是無生滅也。聞無生滅即住無生滅。不知無生滅是生滅無生滅故。雖無生滅即是生滅也。是以馬鳴龍樹即是四依大人。破此二緣故申佛無生滅教。即是無生滅論。申佛生滅論方便故名生滅。此是論別意也。今且置生滅之經及生滅論。正明無生滅經。以對無生滅論也。無生滅經雖復無窮。略明般若涅槃始終二教。明三種義者。一者明二因二果。二者明一因一果。三者明非因非果。所言二因二果者。大品所明。般若為因。薩婆若為果。涅槃雲。佛性為因。涅槃為果。此即二因二果義也。然般若之因。猶是佛性之因故。雖二因終是一因。薩婆若果。猶是涅槃果故。雖二果終是一果。此是一因一果義也。而由因故果。果是因果。所因非果。由果故因。因是果因。所以非因。是故非因非果。施名正法。在經為正法。在論為中實。中實所發名之為觀。觀之所宜名之為論也。然正由於緣緣既非緣正生非正。所以非緣亦復非正。既非正即非觀非中則不經不論非佛非菩薩。泯然無際其道乃平故。開之彌論法界。卷之則一豪無從也。

第二重明四論大歸。就中凡有二意。明四論意同。二明四論意異也。第一明四論意同者。略有二種同。一者人同二者法同也。人同者。馬鳴龍樹提婆天親。雖復人世有殊。同是四依菩薩出世行化。是故涅槃雲。四人出世。能多利益。為世四依。當知如佛也。雖同是依。而傳持法藏始末為論有二十三人也。始自摩訶迦葉終訖仰子比丘也。問馬鳴付屬何人乃至提婆付屬何人。答馬鳴去世付屬比羅比丘。比羅比丘去世付屬龍樹。龍樹去世付屬提婆。提婆去世付屬羅什。如是相承乃至付屬師子比丘也。問法勝呵梨乃至旃延達摩付屬何人。答此並是諸論議師異部相承。非傳法藏。皆為馬鳴龍樹之所破也。次言法同者。略明四種。一明四論雖復名部不同。同是摩訶衍論。無依無得為聖大宗。二者四論是佛滅後。為正教凌遲迷錯失道故。此四論同為破迷。同申佛大教也。三者明龍樹提婆。雖是師弟子有殊。同稟如來二諦教發生二智故。慈風外扇著此共論也。四者龍樹提婆四依之人。同是佛性河中作此行化。了悟諸法不生不滅乃至無來無去故。能申佛教也。若法勝呵梨。既成斷常生滅。即屬生死十二緣河也。今之四論。申明八不破於斷常。即是欲使佛性水生緣河竭義。是故四依出世作此四論。大意同也。

次明四論雖同而異者。先就三論對釋論明異。次明就三論自明異義也。對三論明釋論異者。若是三論名別通論。若是釋論名通別論也。三論名別通論者。三論通申佛一切教。通破一切迷錯。所以中論十二門論。破內人一切迷。申佛一切教。百論破外人迷。亦申佛一切教故。論二十七品橫竪破一切法。始破因緣終破邪見。二十七條生死涅槃凡聖釋惑無不洗破也。竪破者。從因緣訖邪見五句皆除故。有二破無二破。有乃至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皆悉破也。眾病既息。佛大小假名方便二教自然得開。是故別通論也。若是釋論意。乃通申眾教。通破眾迷。而文的釋般若一部。故是通別論。就釋論中開有四句。一者破而不收。二收而不破。三者亦收亦破。四非收非破也。破而不收者。如迦旃延子及諸論義師。自恃聰明作佛法。謂非但不謂非但不謂大乘中意。亦失三藏之旨。是故論主意但破不收也。收而不破者。則是佛假名方便大小教門故。但收取而不破之。三亦收亦破者。為緣迷佛大小教。今但破迷以所秤破收取佛教。所以名收。四非收非破者。明諸法本性清淨故。實無所破亦無收也。若是三論。但破眾迷而收取佛教故。異大論也。問三論曲破不收。釋論亦收亦破。豈非取捨之必。答三論雖破實無所破。釋論雖收而無所收也。

次就三論自明異者。略開十條。一者三論立名有理教不同。二明三論有諦智不同。三明三論辨諦有於教不同。四明三論辨智有長短不同。五明三論破緣有內外不同。六明三論申破有傍正不同。七明三論用假有就對不同。八明三論有對緣不對緣不同。九明三論所對之緣悟有深淺不同。第十三論師弟出世久近不同也。

第一名立不同者。小乘諸論凡有三從。一者從人立名。如舍利弗毘曇是也。二者從法受名。如成實等也。三者從譬受名。如甘露毘曇及日出論也。今此四論。受名有通別。所言通者。四論並破斷常。皆明中道實。是故四論通得稱中。又四論並為開道令眾生反迷悟入。是故四論皆得稱秤門。四論皆有偈數。是故四論並秤曰百論。四論皆釋佛意。是故四論通名釋四論也。通而致別即有四意。若是中論從理實為名。若是十二門從言教受秤。若是百論從偈數立名也。問中論何故從理實立名。若從理實立名而秤中者。何故不從理實立宗以中為宗。答宗是二諦為申佛教。名是理實欲明二諦所表故。二諦所表不二之理。名之為中。故名理實宗。是二諦此即教理具足。所以宗名互辨也。十二門論從教立名者。明行人籍言教並得入道。此教能開通道。使行人悟入。是故從言教立名也。是故中論從理實為名。十二門從教為秤。此即教理因緣能所義也。百論所以從偈數為名者。大師舉喻雲。如百健將能破怨敵使人民安穩國家得全故。嘆此人為百健將。提婆亦爾。以此百偈破九十六種外道怨賊。使眾生慧明得開如來正法宣流行世故。嘆此百偈有能破之功即名為百論也。問百論亦得秤中不。答凡有四句。一者兩捨而非中。二者中於而非兩捨。三者亦中亦兩捨。四者非中非兩捨。一言兩捨而非中者。即是百論。雖復罪禍兩捨。不作中名也。中而非兩捨者。此即經中所辨。一色一香並皆是中。未必皆須兩捨也。亦中亦兩捨者。即是中論。雙捨斷常故名兩捨也。亦強名中實。所以名中也。非中非兩捨者。此有二意。一者斷常顛倒故非中非兩捨。二者諸法本性清淨故非中非兩捨也。

第二明三論宗教不同者。若是中論以二諦為宗。若是百論以二智為宗。十二門論前後兩出。一雲同中論以二諦為宗。又云以境智為宗也。中論以二諦為宗者。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但龍樹與外人。同學佛二諦有其得失。外人學佛二諦。成斷常生滅來出一異也。龍樹了佛二諦不生不滅乃至無來無去。所以捨初章即牒八不。八不即是二諦。是故以二諦為宗。若是百論面折外道。使故九十六種理屈辭窮故。嘆此二智有閑邪顯正之功故。以二智為宗百論宗也。

第三明三論辨諦有於教不同者。通明三論辨諦。即有於諦及以教諦。通而致別。百論即明於諦。中論即明教諦。所以然者。於諦即淺教諦即深。中論明如來假名空有教門。皆是不生不滅。若是百論。即就二緣而明於兩諦也。問於諦教諦有何異耶。答教諦就佛成諦之言。於諦即約兩緣明二實故。於凡為實也。問經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此何物。於諦。答此諦是因緣於諦也。同若爾。教諦便不就緣用教。何為於諦。便無言教。那得諦名。答教諦非不被緣。但緣稟此教。即便悟理故名教諦也。於諦亦稟佛教。但於恃作解。不能博悟故名於諦也。

第四明三論用智長短者。若是中論明實智方便。百論即明實智與權智故。權智即短實智長也。問何故龍樹用實方便智。百論用實與權智。答提婆面折外道。一時權巧功用故。權智即短也。中論匡正佛法。整裡家國非時用。是故二智則長。例如大品淨名二經辨智有長短。大品即明實方便智故其用則長。淨名則明權實二智其用則短也。問二經長短三智與三論長短智云何。答二經明智通於破立故。如大品破有所得。而廣明因果法門。淨名破但大但小。而廣明菩薩不思議用也。若是三論。但破洗諸法不明立也。問佛法大海無量寶聚。三論何但用一破一。而言是佛法通方論耶。將舊醫用乳田父食鹽。答一切眾生未觀波若以來。並皆依著稟教成病。是故三論。廣破依著。廣破眾生病。眾生病若消如來正教自開也。是故不須別立。

第五明三論破緣有內外不同者。若是中論與十二門即破內學。若是百論即破外學。所以然者。龍樹出時正法始滅像法始興。此中有內病興世故。大論雲。佛滅後五百歲後有五百部出興於世。皆執自見為是。他見為非。不知佛意。為於解脫故聞畢竟空法。開邪覆正。是故菩薩破邪顯正。所以秤為破內學也。問龍樹破內學不但除迷教之病。通收取佛教者。提婆破外學亦有收取義不。答亦有收義。如大經文字品雲。一切經書咒術皆是佛說法。非外道說。是故亦有收歸內。又大經云。輪王出世還收取諸牛。亦是其事也。問百論破外而有收外義者。中論破內亦有收內義不。答亦有此義。故大論雲。諸論義師自作此說。尚不得三藏中意。況大乘此破不收也。

第六明三論申破傍正不同凡有二種。一者就破明傍正。二者就申明傍正也。就破明傍正者。中論正破內傍破外道。百論正破外迷傍破內執也。所以然者。若外執同內執者。中論傍破。若內執同外執者。百論即破也。就申明傍正者。中論正申佛教傍破外道。百論正破外道傍申佛教。所以然者。中論初發始即牒八不二諦。後方破外故。正申傍破也。若是百論初發始即歸三寶故。正破傍申也。十二門論與中論云何。答大師有時雲。兩諸義無有異。有時雲。十二門申義為強破義為弱。故初發即雲說曰。今當略解摩訶衍義也。若是中論初牒八不破外人。故論文雲。諸法無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故知。中論正破傍申也。

第七明三論用假不同者。假者四種。一者因緣假。如空有二諦。二者隨緣假。如雲世者說有我我亦說世智說無我。又百論雲。佛隨眾生意故下中上施戒智。三者就緣假。如眾生執有就求有無從。眾生執無就求無不得。此是就緣假也。四者對緣假。如說常為對治無常說無常為對治常也。若是經中及以大論具足四假。若是三論唯有二假。一者就緣二者對緣。若中論正因緣假強對緣假故弱故。龍樹就外人覓生滅斷常皆不可得。若百論對緣假強就緣假弱故。外道執一借異。對破外道執異借一對破也。

第八明三論有對緣不對緣不同者。若是百論。提婆菩薩。廣集九十六種外道邪師故。八方論士。皆集四衢各建其宗也。初立無方論者。提婆對面折外道。辨屈邪師也。若中論。龍樹菩薩。潛惟著筆。玄收迷情。以為折破。故不面對外人。異提婆也。問何故如此。答龍樹出世如第三佛。是故傳雲。智慧日以頹斯人再輝世。昏寢以久闇此人悟令覺。又云。明即白月爭輝。智即聖人並照故。外道小乘聞名立伏。不敢論義。所以龍樹面不破也。但著論破也。提婆不爾。初但隱跡。為婆羅門故。外道諸師不畏彈之。故與此交論也。問提婆面對外道。亦有著論以不。答提婆九十日中。與外道論義。後還閑林。撰當時之言。著此百論也。

第九明三論所破之緣根有利鈍不同者。以眾生根生不同。今約中百二論。略開三論種不同。有一種根緣。百論始捨罪福終破空有。當此言下即悟無生也。第二有一種眾生。即是外道。經聞提婆當時所破之理。屈申未悟。後出家稟受佛經。方始得悟。是中根人也。第三下根人。外道聞百論所破。雖復言理俱屈。而不得悟。後稟佛經。亦不得悟。非但不悟學於佛經。更復須迷執邪。後為中論所破方得悟也。問亦有內道之人雖聞中論所破不悟。聞百論破方始悟不。答亦有此義故。中論深聞不解。百論就情玄略故。便得悟也。

第十明三論師弟不同者。睿公雲。天竺有十六大國方八十里。三百五十年。有馬鳴菩薩出世。令大乘之化。重啟閻浮提。後五百三十年。有龍樹菩薩出世。扇無相之道。三啟末俗也。八百餘年。有婆羅門種名曰提婆。是龍樹上足弟子。其人皆與玄師並照德。與皆機淨行故。令佛法興隆邪道隱塞也。問中論既得秤中。百論亦得秤中不。答二論俱得秤中。問若俱得秤中更有何異。答若是中論即對偏辨中。若是中論即對邪辨中。所以然者。中論迷教之緣。學佛二諦不悟二不二。故成偏執。所以今破此偏二故。明不二之中也。若是百論不學佛教故。一向邪錯。破此邪錯以明中故。是破邪中也。

次第三約釋論中論宗百論明秤中觀論。今作離合兩釋也。前則離解三字。次則合釋三字也。然雖復離釋非是異義。雖複合釋非是一義。所以然者。正為學人若聞合釋即作一解。若聞離釋則作異解。為此人故。所以言雖復離釋非是異義。雖複合釋非是一義。例如人聞波若如佛性法界涅槃便作異解。若聞波若即佛性法界即是涅槃便作一解。對此人故。明波若佛性法界涅槃雖複合非一。雖復離非是異也。

所言中者。以實為義。亦以五為義也。以實為義者。開中睿師云。以中為名者。然其實也。以正為義者。肇公正觀論雲。中即是正也。若以實為中義者。即名為實相實際。若以正為中義。即名正法正性也。問云何中以實為義。答正為失道之人。明學皆是虛妄。對此虛妄故名中實也。問何者是失道人。答通而為論。未見佛性。未觀波若以來。並是虛妄也。斷常中行故是失道人也。別而為言。有三種人。第一是失佛教人。言世諦是有真諦是無生死定斷佛果定常。如此人等。即是虛妄也。第二自樹之人。即是九十六種外道所行所學皆是也。邪錯之是虛妄也。第三即是任運顛倒不學佛教。亦不自樹邪候。直是隨逐世樂。任運失道故。如此三種人。皆虛妄也。問今辨中實正對何人。答通而為論。並對三人。別而為言。正對第一失佛教人也。問此失佛教人是何時失。答正法之末像法之始。稟佛教人。成斷常虛妄。以成斷常故失中道。是虛妄故。便失實相成邪見故。即失正法也。問何故失教人為虛妄耶。答彼雲。有生有滅有有有無。是故龍樹責外雲。汝若實有生滅實有有無者。就汝救之。便應可得。今就汝生滅無從實有無不得。故知。汝之所見是無而謂有。故是虛妄。是以對此虛妄偏邪故。明不斷不常不生不滅則是中道。以中實故名為正法。故淨名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如此觀者名為正觀。以他觀者名為邪觀。故知。中則是實實即是中也。所言中解不同。一者外道明中。二者毘曇人明中。三者成論人明中。四者中假人明中也。外道明中者。僧佉人言。埿團非瓶非非瓶即是中也。次衛世師言。聲不名大不名小為中。勤娑婆言。光非明非闇為中。三師並明中也。次毘曇人明中者。彼有事理。事中者。如國中滿大王。不在欲界復離非想。相離此二邊居在中道也。理中苦集之理不斷不常即是中道也。次成論人明中者。彼有三種中。一世諦中道即是不斷不常等也。二真諦中道即非有非無等也。三□諦中道即非真非俗也。次中假人明中者。如非有非無為中。而有而無為假。如此等解。別須廣破付在論文也。今明中略有三種。一對偏中。二因緣中。三絕待中也。所言對偏中者。學佛教人。既失其旨故。成斷常偏執。對此偏執的申故言對偏中也。次言因緣中者。如假有不得言有。不得言不有。此有即是中也。次言絕待中者。本對偏故。所以有中在。偏既去中亦不立。故非偏非中強名中也。

所言觀者。論有廣略二文。若是廣文則雲中觀論也。若是略文但言中也。關中影睿兩師。具廣略釋二義也。影師云。寂此諸道故名為中。問答折徵故秤為論也。又云。觀者直以觀達於心故名觀。論宣於口也。睿師云。以中為名照其實也。以論為秤者盡其言也。但釋中論不明觀也。今依廣本明觀義也。所言觀者觀照為義。龍樹正觀。照了諸法不斷不常不生不滅故名為觀。有二種。一生滅觀。二無生滅觀也。生滅觀者。有惑可滅。有解可生。有聖可取。有凡可捨故。生滅取捨之觀也。無生滅觀者。知惑本自不生。今何所滅。故了悟諸法不生不滅故名無生滅觀也。就此二觀各有三種。一名字觀。二義相觀。三心行觀也。名字觀者。知一切諸法但名字不內不外亦非中間不住亦非不住故。不名悟名字即是解脫故言名字觀也。義相觀者。既有其名。必應有義。如真俗是名非真非俗。是義亦得真俗。是名真以實為義。俗浮虛為義。了達此義名義相觀也。心如此行名心行觀也。

所言論者。論有二種。一者小乘二者大乘。小乘論亦有二種。一通論二別論也。大乘論亦有二種。一通二別也。小乘通論者。即是成實毘曇等二論。通釋佛三藏教意故。成論雲。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也。小乘別論者。釋論雲。有脇比丘造四阿含論也。此上無也。大乘通論者。中百等三論。通明佛大乘經意也。大乘別論者。即是釋論地論波若論別釋經故也。問論是何義。答直名論交言曰論。又云。賓主往覆為論也。今依關中序雲。論者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又言論者。盡其言也。他問。盡言為論者。為當用言為論為當。用無言為論若用言為論。言那得導盡言。若用無言為論者。復何秤盡言耶。答導盡言為論。那得用言為論。若無言何得盡。是故賓主。交言為欲盡言以為論也。若不交言。言何由盡也。問雲。交言為欲盡言。答論主之難擬無不摧。外人無不屈。外人若不屈。即斷常不盡擬。若不摧戲論不消。戲論不息則中不生。斷常不盡觀則不發中。若不生則佛性不現。波若不顯。今斷常息。所以中生觀發。中生觀發故佛性現波□顯。是故以盡言為論也。問但盡邪言為盡。為盡正言□盡耶。答一往為論。但盡邪言。二往為論。邪言既盡正言亦息。問論主既言那得盡言。答論主為論盡言。是故言也。如大論雲。執事比丘舉手唱言眾皆寂靜。此是以聲遮聲。非求聲也。今以言盡言。非立言也。

次合釋三字者。以為二意。以中對觀。即是境智之名。以觀對中。即是智境觀。即是境智。以境是中實故生觀。便是正觀。以觀正故。所以境即是中。故中發於觀觀發於中也。所言中發觀者。由諸法不生不滅無來無去。是故能發菩薩正觀。故理乘雲。十二因緣。不生不滅非因非果故能生觀者。猶如胡[卄/爪]能發熱病是中發於觀義也。觀發中者。以觀正故。能了達諸法皆無生滅。是觀發於中也。以觀對論為行說者。觀論即是如行而說。論觀即是如說而行。如行而說。即是說我所行。如說而行。即是行我所說。說我所行故名為中論也。行我所說故名中觀也。問此中觀論三字通別云何。答通而為論。三字皆中皆觀皆論也。所言三字皆中者。中既不生不滅。觀亦不生不滅。故即是中。中即所行不生不滅。觀即能行不生不滅。中即所照不生不滅。觀即能照不生不滅。論即是能論不生不滅。所論不生不滅。既是中能論不生不滅。亦是中也。三字皆觀者。中即是義相觀。觀即是心行觀。論即是名字觀□故三字名觀也。三字皆論者。論則是能論故。能論既是所論。中觀亦是也。

第四無方問答也。

問經中二諦論中二諦。經中中道論中中道同異云何。答通而為論更無異也。論中二諦既即論中二諦也。經中二諦亦即是經中二諦也。通而致別。經中所辨。則前假後中。論中所辨。即前中後假也。所以然者。經中前明二諦教門。說此二諦為表不二。如說空有為俗有空為真。空有為俗。有不自有。有即是假。有空為真。空不自空。空即是假。故此空有既是假名。因此空有之假。表非空非有不二中。是經中前假後中。故因假得中。因教悟理也。若是論中則前中後假。將執教之緣聞有即住有。聞無即住無。此有無即成性實故。龍樹破此性實明諸法非有非無。即破性有故云非有。破性無故云非無。非有非無即是雙去。不知何以名強為中。是前明中義。因此中悟假。由非有非無中故。得生而有而無之假。是前中後假也。

問經中明中實與論中辨中實同異云何。答若是經中明二諦教實。若是論中已辨中實即理實也。

問中教實云何理實云何。答教實者。即是諸佛二諦教門成諦之言以為實。若是理實。則是明諸法不空不有實相為實也。復有於緣實義。有於凡是實空。於聖是實。此二緣故秤兩實也。問答未盡。付入中文辨也。又成實論師云。三論師不得破成論。三論師雲得破也。成論師言不得破。意以有八義故。何等是八。一者破異同。二者明二諦同。三明中道同。四明波若同。五明人同。六明異出世故。七明破小大同。八明破而有立故也。第一破異同者可辨也。第二明二諦同者。成論十號品雲。不說世諦為第一義諦。說第一義諦為世諦也。又論文品雲。有我為世諦。無我為第一義諦故。不得破也。三明中道同。論有無品雲。方便說有。方便說無。若決定有即墮常邊。若決定無即墮斷邊。離有無二邊名為中道也。四明波若同者可解也。五明人同者。增一阿含雲。是故比丘當成四諦故也。六明異出世者。龍樹七百餘年造論。呵梨跋摩亦八百餘年造論。如此有前後。前不得破後也。七明破大小故不及者。放廣道人破故也。八明破而有立者。亦可知也。彼雖如此雲。而三論家皆得破也。破方可解也。至理非有非無非因非果。而涅槃以無所有為宗。大品以有所無為宗故。依涅槃經辨不有有十種。無亦然。不有十種者。一就體明不有有。二就側明不有有。三就假有明不有有。四就舉用結體明不有有。五就萬法明不有有。六對病明不有有。七竪明不有有。八就有無明不有有。九者對無名有明不有有。十者還以諸用結明不有有也。一就體明不有有者。大經云正法寶城善有。此有是不有有也。此妄作何者。不二正法非有非無而強名善有故。此有是不有有也。二就側有明不有有者。直從體起有。此有是不有有。何者空有故言不有有。所以者側者。置無邊言有邊故也。三就假有明不者者。此假有是不有有。以假有非真有故。言不有有也。四舉用結體明不有者。此用有如體。是不有故言不有有也。五就萬法明不有者。此萬法是不有有。以其空有故。故言萬法是不有有也。六對病明不有者。撥無闡提言一切無故。此無病明不有有故。言不有有也。七竪明不有者。有非有非非有。是不有有故言不有有也。八對無名有明不有者。以對無故言此有。是不有有也。九就有無明不有者。此有無非真有無故。言不有有也。十明不有還以諸用結體故。言不有有也。又能所四句義者。一經能經所。論能論所。合為一句也二經能為論所。經所為論能。論能為經所。論所為經能。合為一句。三經能所皆是經能。論能所皆是論能。合為一句。四非能非所為無句義也。經能者即是佛能說二智。經所者即是所說經教者。論能者即是菩薩二慧也。論所者即菩薩造論也。

問何故二智與佛二慧與菩薩。即答通而為論。皆得相通。別而為言。於佛二智菩薩二慧者。依大品經云。於佛種智一切種智。於菩薩道慧道種慧也。智是決斷義。慧是解知也。異句可知也。內道有四悉檀。一者世諦悉檀。二第一義悉檀。三對治悉檀。四各各為人為人悉檀也。外道亦有四悉檀。一平等悉檀。二不平等悉檀。三依止悉檀。四自證悉檀。又之可解也。

三論家對何人明三種中道耶。山止觀法師云。正對成實論明也。山師常讀誦大品經故。依之而說也。彼經云。言說是俗諦。無言說是真諦。作中相可解也。而後師等。依中論文不生不滅等不轉依生滅明之也。用小頓悟師有六家也。一肇師。二支道林師。三真安埵師。四邪通師。五理山遠師。六道安師也。此師等雲。七地以上悟無生忍也。合年天子竺道師。用大頓悟義也。小緣天子。金剛以還皆是大夢。金剛以後乃是大覺也。又用五時教師不同也。白衣劉虯雲。用七時。一樹王成道為瞽聾說三歸等為世俗教也。二為說三乘別教則是三教並四時也。五大品維摩思益楞伽法鼓等是也。六者法華也。七者涅槃也。又用五時師慧觀開善等。如常聞也。而慧觀師云。從第二大品為常教。何以知之。仁王經云。超度世諦第一義諦湛然常住。又偈云。一轉妙覺常湛然也。開善雲。前四時皆是無常教也。用四時者慧觀師也。大經云五味相生解師不同也。劉虯雲。從佛出十二部經者。即是世諦。及三乘別教從十二部出修多羅者。大品經也。從修多羅出方等經者。即維摩思益等經也。從方等經出波若波羅蜜者。即法華經也。從波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等經也。即第五常住教也。開善慧觀師說。如常聞也。今三論家雲。佛出十二部經者世諦俗半教也。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者初半教也。從修多羅出方等者維摩思益等也。從方等出波若波羅蜜者大品般若經也。從波若波羅蜜出大般涅槃者即是涅槃也。所以然者。波若為因涅槃為果故也。若爾波若能生一切法。應是法本也。何故初教為法本耶。答理應波若是法本。所以初教為法本者。此家不須五時次第。但以滿半故也。以半為因開滿教故也。問何故成論師等。從方等出波若波羅蜜者。為第四法華教不常經名耶。答見多寶塔品雲。善哉釋迦牟尼佛。能以平等大會教菩薩法也。平等慧者即是般若也。又涅槃為本有三種。一者雙卷泥洹即支謙法師翻。雲胡音般泥洹。二者釋道安法師抄作雙卷。雲胡本般泥洹。三者佛陀拔提作雙卷。雲方等泥洹。智炎法師作十卷泥洹。又法顯法師自天竺將六卷泥洹。初雙卷後六卷也。此二部多行世也。雙卷者但說涅槃第一第二卷也。六卷者唯說第一至第一卷也。涅槃四十卷者。智炎法師於武威郡孤臧縣翻也。又曇無讖法師。自中天竺將來諸巨牟儞國翻為四十卷。後東安寺慧嚴師道場寺慧觀師。謝令郡作三十六卷。其來所以如傳雲也。又竺道生師。涅槃未至漢地時。看六卷泥洹一闡提成佛。爾時國中諸大德雲。泥洹無言闡提成佛故。而生師獨言闡提成佛。是故諸大德。擯生師虎山五百里也。晉末初宋元嘉七年涅槃至陽州。爾時裡山慧觀師。令喚生法師講此經也。又涅槃或云二萬五千偈。或云三萬五千偈。外國以三十二字為一偈。而大品有二萬千偈。以此而當涅槃有三萬五千偈也。

略三論游意義(終)


上篇:二諦義

下篇: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

碧岩錄序 至聖命脈。列祖大機。換骨靈方。頤神妙術。...

大乘玄論

大乘玄論卷第一 胡吉藏撰 二諦義有十重。  第一標大...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

廬山蓮宗寶鑒

蓮宗寶鑒序 禪淨二門分袒各幟幾同敵國矣。慈覺賾禪師...

佛說十力經

佛說十力經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 新譯《十地經》及...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一卷(出烏波離所問經) 開府儀同...

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卷第一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重刊汾陽和尚語錄疏 昔風穴和尚謂首山曰。不幸臨濟之...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魔逆經

佛說魔逆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佛說兜沙經

佛說兜沙經一卷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一切諸佛威神...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六...

【佛教詞典】威德定

(術語)同威德三昧。往生十因末曰:眼識唯緣色塵,依...

【佛教詞典】地論八識

【地論八識】 地論師立有八識,但與玄奘一系新譯則不盡...

世間的四種修行人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為比丘們開示法要...

憨山大師《觀心銘》

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 一念不生...

為什麼出家人不能禮敬白衣

在佛教中,出家為僧,除了個人的修證解脫、播種解脫種...

印光大師念佛法語10則

1、吾人欲了生死,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

念佛時妄想很多如何解決

問: 念佛的時候妄想很多,難以控制,有什麼解決辦法...

心中抓取的影像越多,臨終越難離開

【修已於輪迴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

參禪的先決條件

我們一講到禪修,就會想到在禪堂裡面兩腿一盤,監香師...

戲劇大師蕭伯納談素食護生

我們是牲畜的活墳場,為了口腹之慾而將它們斬殺。饕餮...

臨終時心裡除佛號外,不使有別的念頭

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孫子。即田地契志等,...

淨界法師法語--智慧的抉擇

◎ 生命是無常的,在那無常變化當中,每一個變化你都沒...

三濫不禁,佛法不興

社會上有人說:披起袈裟事更多。事多不是指是非多,是...

蠲租得第的故事

蠲(juān,免除)租就是免除租金,就考取了功名。這是...

【視頻】《佛說四十二章經》聆志居士

《佛說四十二章經》聆志居士

【視頻】《佛說四不可得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四不可得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