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大師嘉言錄--讚淨土超勝

2014/01/0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猶當遜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歷劫修證者,益宜挹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禪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是以《華嚴》海眾,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於《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龍樹闡於《婆沙》。釋迦後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念佛。匯三乘五性,總證真常。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既獲見聞,當勤修習。【序】一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由祇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書一】一

古人云:「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國,聞佛法。所不幸者,自愧業深障重,無力斷惑,速出三界,了生脫死耳。然又幸得聞我如來徹底悲心所說之大權巧,異方便,令博地凡夫帶業往生之淨土法門。實莫大之幸也。若非無量劫來,深植善根,何能聞此不思議法,頓生真信,發願求生乎!【書一】三

竊聞淨土者,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書,可以包括無餘。廣說之,雖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祖師之妙義,亦詮不盡。縱饒盡大地眾生,同成正覺,出廣長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又豈能盡!良以淨土本不思議故也。試觀《華嚴》大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則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者,有由來也。文殊發願,普賢勸進。如來授記於《大集》,謂末法中,非此莫度。龍樹簡示於《婆沙》,謂易行道,速出生死。則往聖前賢,人人趣向者,豈徒然哉?

誠所謂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不但此也,舉凡六根所對一切境界,所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見聞覺知,聲香味等,何一非闡揚淨土之文字耶?寒暑代謝,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侶邪見,何一非提醒當人速求往生之警策耶?廣說其可盡乎?言一言統攝者,所謂「淨」也。淨極則光通,非至妙覺,此一言豈易承當?於《六即佛頌》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願行」也。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淨土一切經論,皆發明此旨也。一偈者,《讚佛偈》也。舉正報以攝依果,言化主以包徒眾。雖只八句,淨土三經之大綱盡舉也。一書者,《淨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為蓮宗之寶鑒。痛哭流涕,剖心瀝血,稱性發揮,隨機指示。雖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捨此則正信無由生,邪見無由殄也。【書一】三

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謂: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盡耶?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眾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門。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恆河沙分之一。只宜發慚愧心,發懺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消身安耳。【書一】十二

善導和尚云: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緻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所謂契理契機之法,無過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書一】十五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咸皆帶說淨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書一】五一

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背自心,輪迴六道,久經長劫,莫之能出。由是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順機宜,廣說諸法。括舉大綱,凡有五宗。五宗維何?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淨。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佛之所以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眾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禪以修持,則即眾生之三業,轉而為諸佛之三業。三業既轉,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矣。又恐宿業障重,或不易轉,則用陀羅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變成蜾蠃矣。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脫,而再一受生,難免迷失。於是特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俾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聖則速證無上菩提,凡則永出生死繫縛。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也。須知律為教、禪、密、淨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禪、密、淨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

淨為律、教、禪、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故《華嚴·入法界品》,善財蒙普賢加被開示,已證等覺,普賢乃令發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復以此普勸華藏海眾。而《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惡,將墮阿鼻地獄之人,蒙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但數聲,即便命終,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觀此,則上自等覺菩薩,不能出於其外。下至逆惡罪人,亦可入於其中。其功德利益,出於一代時教之上。以一代時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淨土法門,未斷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帶業往生。已斷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以常途教道,相為並論也。以故《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悉皆顯闡讚導,普勸往生。【書二】五五

夫釋迦、彌陀,於往劫中,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一則示生穢土,以穢以苦折伏而發遣。一則安居淨土,以淨以樂攝受而鈞陶。汝只知愚夫愚婦,亦能念佛,遂至藐視淨土。何不觀《華嚴·入法界品》,善財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教以發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乎。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無明,同證法性,悉能乘本願輪,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又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禪教律叢林,無不朝暮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論】二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由迷真逐妄,背覺合塵,全體轉為煩惱惡業。因茲久經長劫,輪迴生死。如來愍之,為說諸法。令其返妄歸真,背塵合覺。使彼煩惱惡業,全體復成智慧德相。從此盡未來際,安住寂光。猶如結水成冰,融冰成水。體本不異,用實天殊。然眾生根有大小,迷有淺深。各隨機宜,令彼得益。所說法門,浩若恆沙。就中求其至圓至頓,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上聖與下凡共修,大機與小根同受者,無如淨土法門之殊勝超絕也。何以言之?

一切法門,雖則頓漸不同,權實各異。皆須修習功深,乃得斷惑證真,出離生死,超凡入聖。是謂全仗自力,別無倚托。倘惑稍未盡,則仍舊輪迴矣。且皆理致甚深,不易修習。若非宿有靈根,即生實難證入。惟有淨土法門,不論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農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習。由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娑婆苦惱眾生,是故較餘門得果為易也。【論】八

眾生一念心性,與佛無二。雖在迷不覺,起惑造業,備作眾罪。其本具佛性,原無損失。譬如摩尼寶珠,墮於圊廁。直與糞穢,了無有異。愚人不知是寶,便與糞穢一目視之。智者知是無價妙寶,不以污穢為嫌,必於廁中取出,用種種法,洗滌令潔。然後懸之高幢,即得放大光明,隨人所求,普雨眾寶。愚人由是,始知寶貴。大覺世尊,視諸眾生,亦復如是。縱昏迷倒惑,備作五逆十惡,永墮三途惡道之人,佛無一念棄捨之心。必伺其機緣,冥顯加被,與之說法。俾了幻妄之惑業,悟真常之佛性,以至於圓證無上菩提而後已。於罪大惡極之人尚如是,其罪業小者,與戒善具修、禪定力深者,亦無一不如是也。

以凡在三界之中,雖有執身攝心伏諸煩惑之人。而情種尚在,福報一盡,降生下界。遇境逢緣,猶復起惑造業,由業感苦,輪迴六道,了無已時。故《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若非業盡情空,斷惑證真,則無出此三界之望。此則唯有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乃千穩萬當,萬不漏一之特別法門也。時當末法,捨此無術矣。【序】四七

佛光者,十法界凡、聖、生、佛,即心本具之智體也。此體靈明洞徹,湛寂常恆。不生不滅,無始無終。豎窮三際,而三際由之坐斷。橫遍十方,而十方以之消融。謂之為空,則萬德圓彰。謂之為有,則一塵不立。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雖則五眼莫能覷,四辯莫能宣。而復法法承他力,處處得逢渠。但由眾生從未悟故。不但不得受用,反承此不思議力,起惑造業,由業感苦。致令生死輪迴,了無已時。以常住之真心,受生滅之幻報。譬如醉見屋轉,屋實不轉。迷謂方移,方實不移。全屬妄業所現,了無實法可得。以故我釋迦世尊,示成佛道,徹證佛光時,嘆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楞嚴》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盤山云:「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照境,境亦不存。心境俱亡,復是何物?」溈山云:「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是知佛祖種種言教,無非指示眾生本具心性,令其返迷歸悟,複本還元而已。然眾生機有淺深,迷有厚薄。不假種種言教開導,種種法門對治。則迷雲障於性空,何由令其一一徹見心月也哉?以故如來最初成道,演《大華嚴》。直談界外大法,不與權小所共。俾宿根成熟一類大機,同證真常,誕登覺岸。復以鈍根眾生,未能得益。遂為循循善誘,隨機演說。或以五戒、十善,攝彼人、天二乘,令其種入佛道之勝因。

或以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攝彼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令其得證佛道之近緣。始自阿含,以迄般若,莫不曲順根性,而為宣說。令其漸次增進,就路還家。佛之本懷,秘而不宣。迨至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開跡顯本。人天權小,皆是一乘。客作賤人,實長者子。普授三根之記,大暢出世本懷。與最初華嚴,始終互映。可謂一大事因緣,全體咐囑,了無餘蘊矣。又以末世眾生,根機陋劣,斷惑證真,實乏其人。以故特開淨土一門,俾上中下根,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以漸證夫無量光壽。其深慈大悲,實屬至極無加矣。【序】五十

佛法深廣,猶如大海。博地凡夫,孰能窮源徹底,一口吸盡?雖然,倘能生正信心,自可隨己份量,各得其益。譬如修羅香象,及諸蚊虻,飲於大海,各取飽腹而已。如來出世,隨順眾生,為其說法,各令得益,亦復如是。而末世眾生,業障深厚,善根淺薄,心智狹劣,壽命短促。加以知識希少,魔外縱橫。修餘法門,欲於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誠為甚難希有之事。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逕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序】六一

念佛法門,其來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猶如虛空,常恆不變。雖常不變,而復念念隨緣。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之緣。不隨三乘之緣,便隨六道之緣。不隨人天之緣,便隨三途之緣。由其緣之染淨不同,致其報之苦樂迥異。雖於本體了無改變,而其相用固已天淵懸殊矣。譬如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雖虛空之本體,不因雲日而為增減,而其顯現、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語也。如來以是義故,普令眾生,緣念於佛。

故曰:「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又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夫隨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隨眾生各界之緣,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則化之。即生作佛,轉凡成聖,其功能力用,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念佛法門,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斷惑業者,速證法身。具足惑業者,帶業往生。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亦能得其利益。而復極其玄妙,縱等覺菩薩,不能出其範圍。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實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為論判也。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序】七五

粵自大教東流,廬山創興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而其大有功而顯著者,北魏則有曇鸞,鸞乃不測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見梁武帝,後復歸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鸞法師,肉身菩薩也。」陳隋則有智者。唐則有道綽,踵曇鸞之教,專修淨業,一生講淨土三經,幾二百遍。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少康、大行,則蓮風普扇於中外矣。由此諸宗知識,莫不以此道密修顯化,自利利他矣。至如禪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真諦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顯性具也。

必欲棄俗諦而言真諦,則非真諦也。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也?若即俗諦以明真諦,乃實真諦也。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即四大五蘊而顯心性也。此從上諸祖,密修淨土之大旨也。但未廣顯傳述,故非深體祖意,則不得而知。然於百丈立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之規,皆歸淨土。又曰:「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及真歇了,謂淨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

又曰:「洞下一宗,皆務密修」,以淨土見佛,尤簡易於宗門。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土,同歸一源。」可以見其梗概矣。及至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願出世,方顯垂言教,著書傳揚。又恐學者路頭不清,利害混亂。遂極力說出一《四料簡偈》,可謂提大藏之綱宗,作歧途之導師。使學者於八十字中,頓悟出生死、證涅槃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其後諸宗師,皆明垂言教,偏讚此法。如長蘆賾、天衣懷、圓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則、楚石琦、空谷隆等,諸大祖師,雖宏禪宗,偏讚淨土。

至蓮池大師,參笑岩大悟之後,則置彼而取此。以淨業若成,禪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自後蕅益、截流、省庵、夢東等,諸大祖師,莫不皆然。蓋以因時制宜,法須逗機。若不如是,則眾生不能得度矣。自茲厥後,佛法漸衰。加以發匪回匪,則法輪幾乎停轉。雖有知識,各攻其業。以力不暇及,置此道於不問。有談及此事,聞者若將浼焉。幸有一二大心緇白,刊刻流佈。令祖教不滅,使來哲得聞,實莫大之幸也。【書一】一

迨至大教東來,遠公大師,遂以此為宗。初與同學慧永,欲往羅浮,以為道安法師所留。永公遂先獨往,至潯陽,刺史陶范,景仰道風,乃創西林寺以居之,是為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歲也。至太元九年甲申,遠公始來廬山。初居西林,以學侶浸眾,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為創寺於山東,遂號為東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遠公乃與緇素一百二十三人,結蓮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劉遺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師,亦預其社。永公居西林,於峰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輒聞異香,因號香谷,則其人可思而知也。當遠公初結社時,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屬法門龍象、儒宗山鬥,由遠公道風遐播,故皆群趨而至。

若終公之世,三十餘年之內,其入蓮社而修淨業,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則多難勝數也。自後,若曇鸞、智者、道綽、善導、清涼、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曇鸞著《往生論註》,妙絕古今。智者作《十疑論》,極陳得失;著《觀經疏》,深明諦觀。道綽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善導疏淨土三經,力勸專修。清涼疏《行願品》,發揮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說《四料簡》,直指即生了脫之法。自昔諸宗高人,無不歸心淨土。唯禪宗諸師,專務密修,殊少明闡。自永明倡導後,悉皆顯垂言教,切勸修持矣。故死心新禪師《勸修淨土文》云:「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

又云:「參禪人正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真歇了禪師《淨土說》云:「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門,逕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得非淨業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證入。」長蘆賾禪師,結蓮華勝會,普勸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賢、普慧二菩薩,夢中求入勝會,遂以二菩薩為會首。

足見此法,契理契機,諸聖冥讚也。當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師,住持浙之昭慶,慕廬山遠公之道,結淨行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歸依,為之倡導。凡宰輔伯牧,學士大夫,稱弟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餘人,其沙門有數千,而士庶則不勝計焉。後有潞公文彥博者,歷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將相五十餘年,官至太師,封潞國公。平生篤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專念阿彌陀佛,晨夕行坐,未嘗少懈。與淨嚴法師,於京師結十萬人求生淨土會,一時士大夫多從其化。有頌之者曰:「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自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

壽至九十二,念佛而逝。元明之際,則有中峰、天如、楚石、妙葉,或為詩歌,或為論辯,無不極闡此契理契機、徹上徹下之法。而蓮池、幽溪、蕅益,尤為切摯誠懇者。清則梵天思齊、紅螺徹悟,亦復力宏此道。其梵天《勸發菩提心文》,紅螺《示眾法語》,皆可以繼往聖,開來學,驚天地,動鬼神。學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誰不俯謝娑婆,高登極樂,為彌陀之弟子,作海會之良朋乎!【書二】五六

迨至眾生機盡,如來應息,而大悲利生,終無有盡。由是諸大弟子,分佈舍利,結集經藏。俾遍界以流通,冀普沾乎法潤。及至東漢,大教始來。但由風氣未開,故唯在北方流通。至孫吳赤烏四年,康僧會尊者,特開化建業。蒙如來舍利降臨,致孫權極生信仰。遂修寺建塔,以宏法化,此法被南方之始也。至晉而遍佈高麗、日本、緬甸、安南、西藏、蒙古諸國。自茲以後,蒸蒸日上。至唐而諸宗悉備,可謂極盛。天台、賢首、慈恩以宏教,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以宏宗,南山則嚴淨毗尼,蓮宗則專修淨土。如各部之分司其職,猶六根之互相為用。

良以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律為佛行。心、語、行三,決難分屬。約其專主,且立此名。唯淨土一法,始則為凡夫入道之方便,實則是諸宗究竟之歸宿。以故將墮阿鼻者,得預末品。證齊諸佛者,尚期往生。如來在世,千機並育,萬派朝宗。佛滅度後,宏法大士,各宏一法。以期一門深入,諸法咸通耳。譬如帝網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悉攝一珠。參而不雜,離而不分。泥跡者謂一切法,法法各別。善會者則一切法,法法圓通。如城四門,隨近者入。門雖不同,入則無異。若知此意,豈但諸佛諸祖所說甚深諦理,為歸真達本、明心見性之法。

即盡世間所有一切陰、入、處、界、大等,一一皆是歸真達本、明心見性之法,又復一一皆即是真是本、是心是性也。以故《楞嚴》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為如來藏妙真如性也。由是言之,無一法非佛法,亦無一人非佛也。無奈眾生,珠在衣裡,了不覺知。懷寶循乞,枉受窮困。以如來心,作眾生業。以解脫法,受輪迴苦。可不哀哉!以故宏法大士,不憚艱辛,種種方便,而為開導。令其諦了十法界因果事理,徹悟即心自性,以迄究竟圓證也。由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足一千年,聲教弗替。雖不及唐時之盛,猶可稱伯仲之倫。自咸同來,兵火聯綿,饑饉荐臻,高人日希,庸人日多。國家不暇提倡,僧侶無力振興。由是在家高人,以未嘗研究故,謬襲韓、歐故套,遂致一敗塗地。至清末之時,大開學界,天姿高者,遂皆翻閱佛經,始知道本在是,遂皆息心以研究焉。【雜著】二九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往生西方全憑信願持名不失正念

深達勝義,萬勿生疑 眾生對淨土法門,所以不能生信者,...

怎樣判斷自己對淨土的信心

問: 怎樣判斷自己是真信還是假信? 大安法師答: 其...

為亡者助念,怎樣確定亡者生到哪裡

問: 現在很多居士為亡者助念,有時候看見亡者坐蓮花升...

念佛方法與具體行持

淨宗念佛方法簡便易行,而執持名號,持之以恆,達到感...

【佛學漫畫】不要玩火

不要玩火...

此念佛四法,能令心歸一處

學佛應念佛,念佛當一心。蕅益大師開示:得生與否,全...

【推薦】淨業的十種信心

徹悟禪師的淨業十種信心,是從信心上講的,這十種信心...

廣欽老和尚指導如何內心用功磨好剃頭刀

有一天,在建築工程正忙,工程車、建築工人都來準備做...

【大藏經】【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專一禮阿彌陀佛,為專精一致

原文: 專一禮阿彌陀佛,為專精一致。且勿謂緣想一佛,...

印光大師:佛視眾生皆是佛

佛視眾生皆是佛,眾生視佛皆是眾生。佛視眾生皆是佛,...

印光大師論至誠恭敬

一、敬惜佛經善書 1.尊敬佛經善書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原文】 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凡憶佛,念佛,...

彼佛國中有二菩薩最尊第一

【原文】 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①,菩薩光明照百由...

了幻法師《超越情愛好修行》

自筆者的《佛法與婚姻》一書2005年流通以來,收到不少...

遠離塵勞定心禪修

佛法說人生有八苦,其中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

真假故鄉

戰國時代,有一位在楚國長大、原籍燕國的人,年歲增長...

要想做一番事業的人千萬不要意淫

要想做一番事業的人千萬不要意淫。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宋代高僧圓通居訥禪師

廬山圓通寺居訥禪師,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

極樂世界的往生者有重量嗎

問: 佛經中有描述,極樂世界的地面有落花,諸上善人踩...

苦行大師 端坐化去

今彩大師:俗姓方,江西雩都縣人。宿有善根,少即戒殺...

【佛學漫畫】富貴法中求

太虛大師曾說:此資生之佛教,即為釋迦托付與藥師之法...

官民關係、上下級關係怎麼處理較好

民眾就是老百姓,官員常常被稱為父母、父母官,這個稱...

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迴頓息

我們看《唯識學》是怎麼去解釋十二因緣? 第一個無明,...

最具魅力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論其財富、地位、能力...

【佛教詞典】心安住十五種

【心安住十五種】 p0355 顯揚十八卷二頁云:心安住有十...

【佛教詞典】受斷樂

【受斷樂】 p0726   瑜伽三十五卷二十頁云:滅想受定...

【視頻】本性法師《萬里禪空》

本性法師《萬里禪空》

【視頻】懺雲法師《警眾偈略示》

懺雲法師《警眾偈略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