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給孤獨園內一群比丘聚在一起議論紛紛。
佛陀剛好經過,就問:「你們在議論什麼?」
一位比丘回答:「今天出去托缽時,又聽到外人在議論僧團的事。」
「僧團有什麼事?」
比丘答:「僧團中有位長老,說話常常顛倒:遇有喪事,他對喪家說一些喜慶的話;喜慶時,卻說些不吉利的話。像今天,有戶人家在為兒子辦喜事,請長老為這對新人祝福,長老竟然說:『祝福你們能結婚一百次。』對方聽了很不高興,事情就傳開了。」
佛陀聽完,無奈地表示:「他不僅現在如此,在過去生中就很愚鈍啊!」
佛陀說起長老過去生的因緣。
憨直的侍者
原來,過去生中他就已經踏上修行之路,卻因為愚鈍無知,無法跟上進度,而被其他人排斥。當時負責教授他的阿闍黎認為,正因為他很愚鈍,才需要多教導,便讓他跟在身邊當侍者。
有一天,阿闍黎參加完一場會議回來很累,躺在床上,覺得床腳太低不好睡,便請侍者幫忙把床腳墊高。
侍者找來東西墊了三支腳,剩下一支腳找不到合適的墊子,他看到阿闍黎已經累得睡著了,不敢驚動,便拿自己的腿去墊床腳。
天亮了,阿闍黎看到侍者在床邊,問他為何坐在地上?侍者說:「我找不到東西墊床腳,又深怕打擾到您,所以就用自己的腿來墊。」
阿闍黎搖搖頭,覺得他實在很憨直,卻也為他這個舉動而感動。
「要怎麼教他,才能掃除他心中的愚鈍無明?」阿闍黎用心思考著。
事事像鏟柄
阿闍黎安排他去工作,希望透過實際的生活例子來教育他。有一回,兩人外出撿柴時遇到一條蛇,阿闍黎問侍者:「你說說看蛇像什麼?」侍者想了想說:「蛇像鏟柄。」
的確,長長的蛇身和鏟子的柄很像,阿闍黎露出了滿意的表情。
幾天之後,侍者告訴阿闍黎:「我今天看到大象。」阿闍黎問他:「那你形容一下大象像什麼?」
「大象像鏟柄。」侍者說。
阿闍黎想:「象跟鏟柄,那裡像呢?象的腳直直的、象的牙尾端尖尖的,是有一點像……好吧!就當成是打禪語。」阿闍黎還是對侍者點點頭表示肯定。
有一天,有人請阿闍黎吃飯,侍者也跟著去;回來後,阿闍黎問他:「你記得今天吃了什麼東西嗎?」
「記得,是卷餅。」
「那你說說卷餅像什麼?」
「卷餅像鏟柄。」侍者很快地回答。
阿闍黎偏著頭想:「卷餅怎麼會像鏟柄?嗯,都是杆狀的,是有一點像,好吧!將就一下吧!」還是拍拍侍者的頭鼓勵他。
幾天後,又有人請客,回來後阿闍黎又問他:「你記得今天吃到什麼嗎?」「記得,是奶酪。」
「你打個比方,奶酪像什麼?」
「奶酪像鏟柄。」侍者很高興地立刻回答老師。
這回阿闍黎忍不住皺起了眉頭問:「怎麼每一樣東西都像鏟柄?」
侍者一臉無辜地說:「老師,我的回答不對嗎?之前用鏟柄來形容,老師不是都很歡喜嗎?我希望我的回答都能讓您歡喜……」
用心觀察 突破渾沌
佛陀說,故事中的侍者就是現今這位比丘,雖然有求道的心,也有毅力,但因天性愚鈍加上不夠用心,所以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無法得宜。
在生活中,我們要懂得用心去體察人事物──體察自身、體察外境,還要體察彼此的感受,才能在複雜的外境中突破渾沌,讓清淨的智慧逐漸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