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善恭敬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善恭敬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在如來本所行處寶莊嚴殿。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及諸菩薩摩訶薩等,並餘無量百千萬億四部大眾,左右圍繞,共會說法。

爾時長老阿難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右膝著地,以十指爪合掌向佛,身心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有多聞者有大功德;若復教他立多聞處,世尊!彼善男子得幾所功德?」作是語已,默然而住。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言:「阿難!汝既問我,以是義故,我當為汝譬喻解釋。所以者何?智者於義,譬喻得解。阿難!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樹木、百卉、藥草,若小若大,乃至似於如橫一指,從地生者,彼等樹木,並著枝、葉、花、果、子實皆悉備具。阿難!而彼所有樹木之中,如橫一指最小之者,所生花、果多少之數,如一恆沙;如向一指所生花、葉、果、實、枝等,如橫二指所生草木,還有若干花、果、子實多少之數,如二恆沙。如是次第乃至從地更有出生,如橫三指還有若干枝、葉、花、果,多少之數,如三恆沙。阿難!於意云何,頗復有人能數彼樹多少以不?」

阿難言:「不也,世尊!」

爾時佛復告阿難言:「彼之一指以上所有花、果、子實,有人尚能數知多少;而彼善男子、善女人,教他乃至一四句偈,為他顯示不求果報,發慈哀心、憐愍之心,乃至教他令得阿羅漢果。復作是念:『以何方便,令多眾生以此法施因緣力故,令得須陀洹果,乃至令得阿羅漢果,乃至令發菩提之心?』以慈愍故,教他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解釋、分別顯示。以此功德,欲比於前譬喻功德多少之數,於此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億千分不及一,歌羅數分不及一,譬喻分不及一,優婆尼沙陀分不及一,彼等福德不可稱量。阿難!彼之男女多得善根,乃至令他住多聞中,復能向他乃至宣說一四句偈。」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長老阿難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世尊乃能作如是說。希有,婆伽婆!如來乃能作如是說。世尊!彼之受法善男子、善女人,於是法中及法師所,應作何等恭敬之心?」

作是語已,佛告阿難言:「阿難!汝莫問我如是之事。何以故?今者眾生無敬法心。」

阿難復更重白佛言:「善哉,世尊!我渴仰法,於是法中深生敬心,如法學法,我作世尊侍者已來,未曾聞此如是之法。世尊!我從今已當作如是恭敬之心,如世尊勅,不違聖教!」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世尊!於後末世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於諸法中或有渴仰敬重心相,惟有口言,為衣食故、為利養故,從貧賤中剃髮出家,而作是言:『我能為法,雖復彼等求諸佛法。』世尊!然彼眾生無行法心,示下賤相,是人還起下賤之心。世尊!我為自身故發是問,我等云何應住?云何應行?」

作是語已,爾時佛告長老阿難作如是言:「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樂於法者,欲得讀誦,彼等眾生欲向和上、阿闍梨所。至已,應問諸佛法言,隨心所樂所堪說處,應說依止,彼或十臘或十二臘,為重法故,應乞依止。何以故?如來往昔雖復說言:『五夏比丘不須依止。』而彼學者於前敬心乃能為法,以是義故,應當依止。何以故?彼人欲學於佛法故。

「阿難!而彼和上阿闍梨等,為彼應作如是依止:『當如是耶,我許汝耶,汝得利耶,我教汝耶!汝當謹順,莫放逸耶,應練行耶,如是與耶。』若有比丘得具足法,彼則堪能與他依止,若能如是分別法句,與他依止,名依止師。

「若有比丘雖復百夏,不能閑解如是法句,彼亦應當從他依止。所以者?何自尚不解,況欲與他作依止師。假令耆舊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門釋種秘密之事,彼人為法應說依止,雖有百夏上座比丘,不解律法,彼等亦應說於依止。

「若有比丘從他受法,彼等比丘於彼師邊,應起尊貴敬重之心。欲受法時,當在師前不得輕笑,不得露齒,不得交足,不得視足,不得動足,不得踔腳,足踝齊整,勿令高下。於彼師前勿昇高座;師不發問,不得輒言;凡有所使,勿得違命。勿視師面,離師三肘,命坐即坐,勿得違教。安坐已訖,於彼師所應起慈心。若有弟子欲受法時,長跪師前,先誦所得。誦已有疑,先應諮白;若見聽許,然後請決。

「是時學者既受法已,右膝著地,兩手捧足,一心頂禮師所住處。地若平正,即應設敬;若地偏隘,即還卻立,乃至師過至彼平所,即便請法。若至平處,禮師足已,卻縮而行,至十肘地。遙禮師已,隨意歸還。又復弟子應作是念:『師在我後,觀我是非,不應放逸。我若即來,尋至師前,請決所疑,是即為善。儻不得來,應當知時。』一日三時應參進止,若三時間不參進止,是師應當如法治之。

「又復弟子若參師時,至彼師所,若不見師,應持土塊、或木、或草,以為記驗。若當見師在房室內,是時學者應起至心,遶房三匝,向師頂禮爾乃方還。若不見師,眾務皆止,不得為也,除大小便。

「又復弟子於其師所不得麁言,師所呵責,不應反報。師坐臥床,應先敷拭,令無塵污、蟲蟻之屬。若師坐臥乃至師起,應修誦業。時彼學者至日東方便到師所,善知時已,數往師邊,諮問所須,我作何事。當白師言:『入聚落不?』若師欲得入聚落時,師所袈裟當須前奉,先應洗手。若洗手訖,應持己衣,還拭己手。至彼師所,身心安住,兩手捧衣,長跪而授,如法敬奉,處所安住。然後奉水,令洗手面,先奉內衣,著身體者,爾乃更當奉餘衣服常所用者,向於師所應作如是恭敬之心。

「又復弟子在於師前不得涕唾,若行寺內恭敬師故,勿以袈裟覆於肩髆,不得籠頭。師經行處,應常掃拭。天時若熱,日別三時以扇扇師,三度授水,授令洗浴,又復三時應獻冷飲,應當知時,為師乞食。師所營事,應盡身力而營助之,取師應器,洗治令淨。若師與洗,先洗師器乃及己缽。若與應洗,如不與者,不應再索。何以故?有因緣故。阿難!有諸比丘當作是念:『如來往昔缽無人洗,彼等學佛應當自役。』雖然如來許彼,天若熱時,應具冷水;天若寒者,應備暖水;凡所須者,皆應盡備。親在師前,勿嚼楊枝;於他人處,勿說師過;若遙見師,尋起迎接。

「阿難!凡有師者,隨在誰邊學四句偈,或聽、或讀、或問、或諮一四句等,是即為師。時彼學者於其師所,常起恭敬尊重之心,若不如是,名不敬者,亦不名住正行之者。若於他邊說師過者,彼人不得取我為師。何以故?阿難!彼無敬心,不愛佛故;彼無行人,況愛法者;彼無敬人,當不愛法,彼大惡人亦不愛僧,不入僧數。何以故?彼愚癡人不行正行。阿難!佛所言說皆為行者。」

爾時長老阿難聞佛說已,悲泣流淚,以手捫拭,作是白言:「世尊!於將來世少有眾生住是行者。世尊!我等當行如是之行,我今當住如是之行。世尊!若有比丘於彼師所或和上邊不生敬心,道說長短,於將來世得何等報?」

佛告阿難:「若將來世有諸比丘,或於師所或和上邊,不起恭敬,說於師僧長短之者,彼人則非是須陀洹,亦非凡夫,彼愚癡人應如是治。何以故?阿難!師實有過尚不得說,況當無也!

「阿難!若有比丘於其師邊不恭敬者,我說別有一小地獄,名為椎撲,當墮是中。墮彼處已,一身四頭,身體俱然,狀如火聚,出大勐炎,熾然不息,然已復然。於彼獄處復有諸蟲,名曰鉤[此/束],彼諸毒蟲常噉舌根。時彼癡人從彼捨身,生畜生中,受野獸形,或野干身,或受狼身,彼諸人等見者大喚,或唱言狼,或唱野干。阿難!彼癡人輩,皆由往昔罵辱於師及與和上,是故見者皆悉不喜,以彼往昔舌根過故,恆食屎尿。捨彼身已,雖生人間,常生邊地。生邊地已,捨於一切功德之事,具足惡法,離眾善法,雖得人身,皮不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不似父母,父母憎惡。得人身已,常被輕賤、誹謗、[夌*欠]辱,離佛、世尊,恆無智慧。從彼死已,還速墜墮地獄之中。何以故?阿難!若有人等,於教授師所、施自在師所、教法行師所、教真行師所,起不恭敬,受是重殃。阿難!彼癡人輩,自餘更得無量無邊苦患之法。

「阿難!若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抄,或寫,書之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劫取彼和上、阿闍梨等,荷簷肩上,或時背負,或以頂戴,常負行者,復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阿難!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報師恩,亦復不名深敬於師,況敬法耶!作是敬者是名敬師。阿難!若有無量無邊供養之具,爾乃堪能供養師耶!

「阿難!當來之世多諸比丘得是經已,於師和上起不敬心,無有正行,於師和上恆說於過。阿難!我說彼等愚癡人輩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阿難!我向汝說,我向語汝,如來在世於汝等邊已為說訖,此是正道、此非正道;於當來世彼諸比丘隨行何行,還生是處,得是果報。是故阿難!我教汝等常行恭敬。

「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生恭敬尊重之心,當得如是勝上之法,所謂愛敬諸佛、世尊,敬重經法,深愛敬僧,當入是次。」

佛說是經已,長老阿難等及諸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善恭敬經


上篇:佛說淨業障經

下篇:佛說正恭敬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菩薩戒羯磨文

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彌勒菩...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宋罽賓三...

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 西天...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東晉...

佛說四未曾有經

佛說四未曾有法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象腋經

佛說象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陰持入經

陰持入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經所[衛-韋...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佛說尊上經

佛說尊上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孝子經

佛說孝子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佛問諸沙門:「親之生...

賢劫經

賢劫經卷第一(亦名颰陀劫三昧,晉曰賢劫定意經) 西晉...

【佛教詞典】啼哩曳

(術語)十二合掌之第十、譯曰橫拄指合掌。大日經疏十...

【佛教詞典】攝阿毗達磨義論

巴利名 Abhidhammattha-savgaha。阿[少/兔]樓馱造,法...

喝同樣一杯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果

所謂六根對六塵,因為六根在接觸六塵,不去分辨的時候...

不想臨終往生被別人障礙,要準備好這兩點

「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

大悲咒與小悲咒

師正在誦讀一本書的時候,走進一個孩子。 師父,您在...

明一法師:枯燥乏味好用功

世間的人都怕做枯燥乏味的事情,因為他們覺得這是非常...

彭鑫博士:房事多少算合理

問: 博士你好,房事多少算合理? 1月1次嗎?是不是太...

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

近來差不多在全國各地,圍繞著關於淨土宗的異方便帶業...

敦倫盡分的人生

【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

淨土法門的真實大利

到底這部《阿彌陀經》講的利,利在什麼地方啊?我們有...

念佛必須得定量定時

念阿彌陀佛,你必須得定量定時。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時,...

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示現,讓大家生起信心呢

問: 我學淨土法門,也念佛。我覺得如果阿彌陀佛能經常...

初學者不要與男女美色相接觸

大智慧的佛陀告訴我們,修行的重點有兩個: (一)慎勿...

達摩大師皮囊歌

這皮囊,多窒礙,與我靈台為患害。隨行逐步作機謀,左...

【視頻】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偈頌(香光佛教梵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偈頌(香光佛教梵唄)

【視頻】《佛說父母恩難報經》演唱版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演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