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僧祇律卷第三十六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明八波羅夷法初
婆伽婆三藐三佛陀,從本發意所修習者皆悉成就,住迦維羅衛釋氏精舍,為諸天世人恭敬供養,廣說如上。爾時大愛道瞿曇彌,與闡陀夷、闡陀波羅陀婆、闡陀、闡陀母如是等五百釋女,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卻住一面。時大愛道白佛言:「世尊!佛興難值、得聞法難。今遭如來出世演說甘露妙法,令諸眾生成就寂滅妙證。」如《大愛道出家線經》中廣說,乃至佛言:「從今日後大愛道比丘尼僧上座,如是持。」爾時大愛道瞿曇彌白佛言:「世尊以為諸比丘制四墮重法,我等得廣聞不?」佛言:「得。瞿曇彌!若信心善女人欲得五事利益者,當盡受持此比尼。何等五?若信心善女人欲建立佛法者,當盡受持此比尼。欲令正法久住者,當盡受持此比尼。不欲有疑悔請問於他人者,當盡受持此比尼。諸有比丘尼犯罪恐怖為作依怙者,當盡受持此比尼。欲游化諸方而無罣礙者,當盡受持此比尼。是名篤信善女人受持此比尼五事利益。」餘如上比丘初五緣中廣說。若比丘尼不還戒、戒羸不出,受淫法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比丘尼者,受具足善受具足、一白三羯磨無遮法、和合二部眾、如法非不如法、和合非不和合、滿二十非不滿二十,是名比丘尼不還戒。
戒羸不出者,如上比丘中廣說。
受者,欲心受。
淫者,非梵行。若比丘尼與人男,眠、覺、死,如是非人男、畜生男,眠、覺、死。人非人、畜生、不能男,眠、覺、死。
三瘡門:若口、若小行道、大行道,若一一受樂者,是比丘尼波羅夷,不應共住。
波羅夷者,謂於法智退沒、墮落無道果分,是名波羅夷。如是乃至盡智、無生智,於彼諸智退沒、墮落無道果分,是名波羅夷。又復波羅夷者,於涅槃退沒、墮落無道果分,是名波羅夷。又復波羅夷者,於梵行退沒墮落,是名波羅夷。波羅夷者,所可犯罪不可發露悔過,故名波羅夷。
若比丘尼染污心欲看男子,越比尼心悔。若眼見、若聞聲,越比尼罪。裸身相向,偷蘭罪。乃至入如胡麻,波羅夷。若比丘尼不說還戒、不說不還戒、戒羸便作俗人,隨其所犯得罪,若作外道亦如是。若裹不覆、若覆不裹、亦覆亦裹、不覆不裹,乃至入如胡麻,皆波羅夷。若比丘尼不還戒、戒羸不出,便作俗人形服而犯者,隨其犯得罪。若比丘尼於比丘邊強行淫者,比丘尼波羅夷,比丘受樂者亦波羅夷。若比丘、比丘尼共行淫者,俱波羅夷。比丘尼共沙彌行淫者,比丘尼波羅夷,沙彌驅出;俗人亦如是。
若比丘尼共三種行淫:人、非人、畜生。復有三種:上、中、下道。復有三種:若覺、若眠、若死,皆波羅夷。比丘尼若眠、心狂、入定,有人就上行淫,比丘尼覺,若初中後受樂者,波羅夷。比丘尼若眠、心狂、入定,人就上行淫,覺已初不受樂,中後受樂者,亦波羅夷。比丘尼若眠、心狂、入定,人就上行淫,覺已初中不受樂,後受樂者亦波羅夷。比丘尼若眠、心狂、若入定,人就上行淫,覺已初中後不受樂無罪。
云何受樂?云何不受樂?受樂者,譬如人飢得種種美食,彼以食為樂。又如渴人得種種好飲,彼以飲為樂。受欲樂者亦復如是。不受樂者,譬如好淨之人以種種死尸系其頸;又如破癰熱鐵烙身,不受樂者亦復如是。
若比丘尼受淫,若買得、若僱得、若恩義得、若知識得、調戲得、試弄得、未更事得,如是一切得而受淫者,皆波羅夷。若心狂不覺者無罪。是故說:「若比丘尼不還戒、戒羸不出、受淫法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第二、第三、第四,如比丘戒中廣說。
「若比丘尼於聚落、空地,不與取,隨盜物,主或捉、或殺、或縛、或擯出。『咄!女人!汝賊、汝癡耶?』比丘尼如是不與取,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自手奪人命,求持刀與殺者,教死嘆死:『咄!人用惡活為?死勝生。』作如是意、如是想,方便嘆譽死快,因是死非餘者,是比丘尼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未知未了,自稱得過人法,聖知見殊勝,如是知、如是見,彼於後時若撿挍若不撿挍犯罪,欲求清淨故便作是言:『阿梨耶!我不知言知、不見言見,空誑不實語。』除增上慢,是名比丘尼波羅夷,不應共住。」
佛住迦維羅衛國,尼拘類樹釋氏精舍。爾時世尊制戒不聽比丘尼阿練若處住,時賴吒比丘尼聚落中未有精舍,寄釋種家住,授釋種年少經。賴吒比丘尼身色端正而未離欲,年少亦復端正俱未離欲,一日之中三來受經。時比丘尼數數見已欲心耽著,遂至成病顏色萎黃。諸比丘尼問訊言:「阿梨耶!何所患苦?須何等藥?若須酥、油、蜜、石蜜當相給與。」答言:「不須,自當差耳!」優婆塞、優婆夷問訊亦如是。時釋種年少問言:「阿梨耶何所患苦?須何等藥?當相給與。家中有者與,若無者當餘處求索與。」答言:「長壽!非如是等藥能差。」復問:「阿梨耶!是病非是身病故,當知心病耳!」答言:「如汝所說。」復問:「此病云何當差?」比丘尼言:「汝欲使我差不?」答言:「欲使差。」又復語言:「當須何物?今求相與。」比丘尼言:「共作是事來。」年少答言:「不敢,餘出家人被袈裟者,我尚不生此心,而況是師我所尊重。」復言:「若不能者,但抱我、嗚捉我、上下捫摸我。」答言:「但須爾者我能為之。」即便抱嗚、捻捉兩乳上下摩捫,得適意已後數數如是。如世尊說:「念色不忘、染污心起,如女人憶男、男憶女人。」從是已後數數不止,餘比丘尼語言:「阿梨耶!莫作是事,此不得爾。」答言:「我作此事便得悅樂。」比丘尼即以此事語大愛道,大愛道聞已往白世尊,佛言:「呼賴吒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漏心,漏心男子邊,肩以下、膝以上摩觸受樂耶?」答言:「實爾。世尊!」佛言:「賴吒!此是惡事,汝常不聞我無量方便呵責淫欲,欲為迷醉、欲如大火燒人善根、欲為大患。我常種種方便稱讚離欲、斷欲、度欲。汝今云何能作此惡事?此非法非律,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佛語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迦維羅衛住比丘尼皆悉令集。」集已,爾時世尊以是因緣,向諸比丘尼廣說過患事起。種種因緣呵責過患事起已,為諸比丘尼隨順說法:「有十事利益,如來、應供、正遍知為諸弟子制戒、立說波羅提木叉法。何等十?一者、攝僧故。二者、極攝僧故。三、令僧安樂故。四、折伏無羞人故。五、有慚愧人得安隱住故。六、不信者令得信故。七、已信者增益信故。八、於現法中得漏盡故。九、未生諸漏令不生故。十、正法得久住故,為諸天世人開甘露門故,是為十。以是十事,如來、應供、正遍知為諸弟子制戒、立說波羅提木叉法,乃至未聞者當聞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漏心,漏心男子邊,肩以下、膝以上摩觸受樂者,是比丘尼波羅夷,不應共住。」
比丘尼者如上說。
漏心男子者,欲心。
肩以下者,乳房以下。
膝以上者,大髀上至臍。
摩觸者,移手摩捫。
受樂者,覺快樂。
染著者,是比丘尼波羅夷。
波羅夷者,如上說。
不共住者,不得共比丘尼住、法食味食。
如前,後亦如是;如後,前亦如是,波羅夷罪,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漏心,漏心男子,肩以下、膝以上摩觸受樂者,波羅夷,不應共住。如是不能男及女人,偷蘭遮罪。比丘尼漏心、男子不漏心,亦波羅夷。不能男及女人,偷蘭遮罪。比丘尼無漏心、男子有漏心,偷蘭遮。不能男及女人,越比尼罪。比丘尼無漏心、男子無漏心,越比尼罪。不能男子女人,越比尼心悔。
若比丘尼使男子剃髮時,兩女人痛按令覺女人、不覺男子。如是刺頭出血、刺臂、刺腳時,當使女人急捉,令覺女人、不覺男子。肩以上、膝以下,若有癰瘡使女人捉、男子破,無罪。隱處不得。隱處者,肩以下、膝以上。若是處有病者,當使女人治。是故說。
佛住毘舍離,諸天世人恭敬供養,廣說如上。爾時賴吒波羅比丘尼,授離車童子經,乃至說:「餘出家人著袈裟者,我尚不生此心,而況是師所尊重者。」比丘尼言:「若不爾者,近我住共語,捉我手、捉我衣來歡喜請坐,曲身就共期行。」彼答言:「但如是者可爾。」如是適意已數數不止。如世尊說:「念色不忘、染污心起,如女憶男、男憶女。」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呼賴吒波羅比丘尼來。」來已佛具問上事:「汝實爾作是事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汝云何漏心,漏心男子邊申手內住乃至共期。從今已後不聽漏心,漏心男子邊申手內住乃至共期。」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毘舍離比丘尼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尼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漏心,與漏心男子申手內住,共語,受捉手、捉衣,來歡喜請坐,曲身就共期去,是比丘尼波羅夷,不應共住。」
比丘尼者如上說。
比丘尼漏心、漏心男子者,二俱欲心。
申手內住者,舒手所及處。
語者,共耳語。受捉手者,若捉手、若捉腕、若大指、若小指。
若捉衣者,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會、僧祇支、雨衣。來歡喜者,善來、欣悅常數數來。
請坐者,我已敷床褥可坐。
曲身者,亞身往就。
期去者,若店肆前、園澤中、若常行來處。
是比丘尼,波羅夷,不應共住。波羅夷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漏心,漏心男子申手內共語,受捉手、捉衣,來歡喜請坐,曲身共期去,是比丘尼波羅夷,不應共住;如是不能男及女人,偷蘭遮。比丘尼漏心、男子不漏心,亦波羅夷;不能男及女人,偷蘭遮。比丘尼無漏心、男子漏心,偷蘭遮;不能男及女人,越毘尼罪。俱無漏心,越比尼罪。不能男及女人,越比尼心悔。若比丘尼漏心、漏心男子申手內住,乃至共期去,波羅夷。
若一一次第犯八事波羅夷,若間犯滿者亦波羅夷。若犯一即悔,偷蘭遮。悔已復犯,乃至第七偷蘭遮。滿八者,波羅夷。是故說。
佛住毘舍離,廣說如上。爾時離車初生二男,次生一女以為不吉,心自念言:「今此不祥之女誰當取者?」有人語言:「汝欲安處此女不?」答言:「欲得。」「若爾者可持與迦梨比丘尼,當與汝養育。」即便喚迦梨來,白言:「阿梨耶!我今生此不吉之女無人取者,與我長養度令出家,我自給衣食。」比丘尼即取養育,便與出家。家中日日送食、年年與衣,長大與學戒、次受具足。女人之法淫欲偏多,年遂轉大欲情亦熾,不能自制,即白師言:「我結使起,不樂出家,今欲還俗。」師言:「怪哉!俗中猶如火坑,何由可樂?」從是以後,漸與俗人及諸外道交通,遂便有娠。比丘尼即便驅出,語其師言:「汝不知弟子與俗人外道私通耶?」答言:「我亦早知,但其家日日送食、年年得衣,若當白僧便當驅出,我利此二事是故不說。」比丘尼即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喚迦梨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言:「此是惡事。迦梨!汝云何知比丘尼犯重罪覆藏?此非法非律,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佛語大愛道:「依止毘舍離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重罪不向人說,是比丘尼若離處、若死、若罷道,後作是言:『我先知是比丘尼犯重罪,不向人說,不欲令他知。』是比丘尼波羅夷,不應共住。」
比丘尼者如上說。
知者,若自知、若從他聞。
重罪者,八波羅夷中若犯一一。
不向人說者,不向一人、若眾多、若僧中不說。
離處者,若驅出。
死者,無常。
罷道者,離此法律作俗人外道已,後便言:「我先知其犯罪,但不欲令人知。」是比丘尼波羅夷,不應共住。波羅夷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明相出時見比丘尼犯重罪,不作覆藏心,至日出時作覆藏心至明相出時,是比丘尼犯波羅夷,是名二時。如是乃至八時,如比丘覆藏中廣說。
若比丘尼見比丘尼犯重罪,應向人說。若見共住弟子、依止弟子犯重罪,便作是念:「我若向人說者,比丘尼便當驅出。」以愛念故覆藏其罪,得波羅夷。是比丘尼聞是語已,語知識比丘尼言:「某甲犯重罪,若我語人者,比丘尼僧當驅出,是以我覆藏。」彼比丘尼聞已復作是念:「我若說者,是二人俱驅出。」即便覆藏,俱得波羅夷。如是一切展轉覆藏,皆波羅夷。
若比丘尼見他犯重罪,語餘比丘尼言:「我見某甲犯重罪。」此比丘尼即呵言:「汝今作惡,何故語我?莫復說。」得偷蘭遮。若比丘尼見比丘尼犯重罪,應向人說,若犯罪人兇惡可畏、有勢力恐奪其命、傷梵行者,當作是念:「行業罪報彼自應知,喻如失火燒屋,但當自救焉知他事。」得捨心相應者無罪。是故說。
佛住拘睒彌瞿師羅園,爾時闡陀五眾罪中犯若一、若二,諸比丘言:「長老闡陀!汝見是罪不?」答言:「汝用問我見不見為?我不見。」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語比丘:「是闡陀於五眾罪中,若犯一一而言不見者,僧應與作不見罪舉羯磨。」僧與作不見罪舉羯磨已,往詣比丘尼精舍言:「婆路醯諦,僧與我作舉羯磨,不共法食味食。」即言:「怪哉!今我共汝法食味食。」即便隨順。比丘尼諫言:「闡陀母!是闡陀,僧和合如法作舉羯磨,未作如法,莫隨順。」答言:「我是其母,是我所生,我不隨順,誰當隨順?」比丘尼即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是闡陀母比丘尼,僧如法作舉羯磨而隨順者,汝應屏處三諫、眾多人中三諫、僧中三諫,令捨此事。」屏處諫者,應問言:「汝實知闡陀,僧如法作舉羯磨而隨順耶?」答言:「實爾。」應諫言:「闡陀母!僧如法作舉羯磨,未作如法,莫隨順。我今慈心諫汝,欲饒益故。一諫已過、二諫在,捨此事不?」如是第二、第三諫亦如是,眾多人中三諫亦如是。若不捨者,僧中應作求聽羯磨,應作是說:「阿梨耶僧聽!僧與闡陀如法作舉羯磨,未作如法,闡陀母與隨順,已屏處三諫、多人中三諫,令捨此事而不捨。若僧時到,僧今亦當三諫令捨此事。」僧中應問闡陀母:「汝實知和合僧如法與闡陀作舉羯磨,未作如法,而汝隨順,已屏處三諫、眾多人中三諫,令捨此事而不捨耶?」答言:「實爾。」即應諫言:「僧和合如法與闡陀作舉羯磨,汝莫隨順。僧欲饒益故諫汝,汝當隨順僧語。一諫已過、二諫在,汝捨不?」答言:「不捨。」如是第二、第三諫猶言:「不捨。」比丘尼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喚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汝常不聞我無量方便毀呰佷戾難諫、稱譽易諫也?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汝云何被舉比丘而隨順?從今日後不聽隨順被舉比丘。」佛語瞿曇彌:「依止拘睒彌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知僧和合如法比尼與比丘作舉羯磨,未作如法而隨順。諸比丘尼應諫是比丘尼:『阿梨耶!是比丘僧和合如法比尼作舉羯磨,未作如法,莫隨順是比丘。』諸比丘尼諫時作是語:『我不隨順,誰當隨順!』諸比丘尼如是第二、第三諫,捨是事好;若不捨者,是比丘尼波羅夷,不應共住。」
比丘尼者,如上說。
知者,若自知、若從他聞。
和合者,非別眾。
如法比尼者,不見罪、不作罪、三見不捨。三者,謗契經、邪見、邊見。
被舉者,不共住。
未作如法者,未隨順、僧未解。
隨順者,共法食味食。
諸比丘尼諫是比丘尼作是語:「阿梨耶!是比丘,僧如法比尼作舉羯磨,未作如法,莫隨順法食、味食。」諫時便作是語:「我不隨順,誰當隨順?」應重諫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者,是比丘尼波羅夷。波羅夷者,如上說。
屏處三諫捨者善,若不捨者,諫諫越比尼罪。眾多人中亦如是。僧中初諫時,越比尼罪。諫竟,偷蘭遮。第二初諫時,越比尼;諫竟,偷蘭遮。第三初諫時,偷蘭遮;諫竟,波羅夷。若屏處、眾多人中、僧中,一切越比尼、一切偷蘭遮成一重罪,名波羅夷。若中間捨者,隨事治。
淫盜斷人命、 不實稱過人、
肩以下膝上、 漏心八事滿、
覆重並隨舉。 八波羅夷竟。
明十九僧殘法之一
受使行,如比丘中廣說,是故世尊說:「若比丘尼受使行和合男女,若取婦、若私通,乃至須臾頃,是法初罪,僧伽婆尸沙。」
二無根,如比丘中廣說,是故世尊說:「若比丘尼瞋恨不喜,故於清淨無罪比丘尼,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破彼比丘尼淨行。彼於後時、若撿挍、若不撿挍,便作是言:『是事無根,我住瞋恨故作是語。』是法初罪。」是故世尊說:「若比丘尼瞋恨不喜,故以異分事中小小事,非波羅夷比丘尼以波羅夷法謗,欲破彼梵行。彼於後時若撿挍、若不撿挍,以異分中小小事,是比丘尼住瞋恨故說,是法初罪。」
佛住舍衛城,比丘尼僧伽藍、外道尼住處,中隔牆崩。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語外道尼言:「汝當補治,汝等無羞人,徒眾來往裸形出入;我此眾善好有慚羞,見汝等結使增長。」彼答言:「今是雨時不可得作,須雨時過當作。」比丘尼言:「今當駛作不得待後。」彼言:「我不能作。」比丘尼瞋言:「短壽!噉酒糟驢,汝敢不作。無慚無愧、邪見不信,汝速治去。」外道尼罵言:「眾多人子、大腹沙門尼,汝便殺我,終不與汝作。」比丘尼即往斷事官所,具說上事:「長壽!為我勅彼作隔牆。」時斷事官信於佛法,即錄外道尼來,來已語言:「弊惡短壽,噉酒糟驢、邪見外道。何不作牆隔?汝等無羞、裸形出入,是阿梨耶梵行人,設見汝等增長結使。汝急作去,若不作者當加汝罪。」外道尼即作,晝成已夜雨便壞,如是夏三月作不能使成。於是外道嫌責語諸優婆塞言:「看汝福田,倚恃官力驅我泥作三月。」諸優婆塞婦女聞已語比丘尼,比丘尼聞已向大愛道說,大愛道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佛言:「喚比丘尼來。」來已,佛問:「偷蘭難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汝云何共鬪相言?此非法、非律、不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佛告大愛道:「依止舍衛城住比丘尼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尼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諍訟相言,若俗人、若出家人晝日須臾,乃至與園民、沙彌共鬪相言,是法初罪,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者,如上說。
諍訟者,口諍訟。
俗人者,在家人。
出家者,外道出家乃至闍致羅。
晝日者,齊日沒。
須臾者,乃至須臾頃,下至沙彌園民。
初罪者,不待三諫。
僧伽者,謂八波羅夷。婆尸沙者,是罪有餘,僧應羯磨治,故說僧伽婆尸沙。復次是事僧中發露悔過故,亦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至王家斷事官所相言者,僧伽婆尸沙。道說,偷蘭遮。若至優婆塞家信心家道說,越比尼罪。心嫌者,越比尼心悔。若比丘尼至王家相言,越比尼罪。嫌說者,越比尼心悔。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賴吒比丘尼妹嫁適異村,得病遣信喚賴吒言:「及我未死,早來看我可得相見。」即便往看,未得至間而妹命終。到已,其妹婿語賴吒言:「汝妹命過,誰當料理家內看視兒子?唯願賴吒為我料理,以代妹處。」比丘尼便作是念:「此人出是惡聲,或能強見侵掠。」即懷怖懼佯如出外,便還舍衛城語諸比丘尼言:「異哉!其當壞我梵行。」諸比丘尼問言:「以何事故?」便具說上事。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佛言:「喚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言:「汝云何道路獨行?從今日後不聽獨行。」
復次諸比丘尼道路行,有一年少比丘尼下道便利在後。諸賈客來,見比丘尼端正,即便遮問:「汝年少端正正應受欲,何以出家?請說其故。」比丘尼言:「我出家何用問為?」復言:「不爾!會當有意,語我。」答亦如初。如是戲弄已,須臾放去。到聚落已,心生疑悔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佛言:「不欲,無罪。」復次諸比丘尼共道行,有比丘尼病不及伴獨在後,來已心生疑悔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佛言:「病,無罪。」佛語大愛道:「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無比丘尼伴行,不得出聚落界,除餘時。餘時者,不欲、病,是名餘時。是法初罪,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者,如上說。
無比丘尼伴者,獨一人道行,如上廣說。
除餘時者,不欲、病,世尊說無罪。
僧伽婆尸沙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著道行時,未出界無罪。若到聚落城邑界時,當相去在申手內,若相離申手外,一足過偷蘭遮,二足過僧伽婆尸沙。一人界中間住,偷蘭遮。如是餘人過,偷蘭遮。是故世尊說。
佛住王舍城,王舍城中有人名羯暮子,取得羯暮女為婦。端正少雙,持食與夫。世尊到時著入聚落衣,持缽入城次行乞食到其家。時婦作是念:「若我夫見佛者,必當起看,妨廢飲食,當戶而立。」於佛有緣,世尊即放光明照其舍內,其夫[門@視]看。見佛便語婦言:「汝大不善,但欲減損於我。」其婦言:「我非欲相損,我畏見世尊已妨廢食耳!」其夫瞋言:「女人情淺,欲少饒益而傷損不少。」婦語夫言:「大家郎聽我出家。」夫語婦言:「欲何道出家?」婦言:「佛法出家。」夫言:「相聽。」即往優缽羅比丘尼所求出家,即度出家受具足。初夜後夜精勤不懈,至八日得盡有漏,自知作證三明六通、心得自在。依樹下坐,時釋提桓因往到其所,即說頌曰:
「帝釋天營從, 來下稽首足;
觀是羯暮女, 出家始八日。
優缽善比丘, 漏盡證六通;
所作已成辦, 德力心自在。
折伏諸情根, 閉目樹下坐;
是故今稽首, 世間良福田。」
此比丘尼有好清聲,善能讚唄,有優婆塞請去,唄已心大歡喜,即施與大張好[疊*毛]。時諸天於虛空中而說頌曰:
「今汝得善利, 福德甚巍巍;
一切染著盡, 清淨奉施衣。
今王舍城中, 清信諸士女;
何不來勸請, 微妙善法音?
親近能離苦, 不請則不說;
聞已如修習, 則致勝妙處。」
是時諸人家家請唄,聞歡喜已大得利養。諸比丘尼各生嫉心,便作是言:「此妖艷歌頌,惑亂眾心。」諸比丘尼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喚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作世間歌頌耶?」答言:「我不知世間歌頌。」佛言:「是比丘尼非世間歌頌。過去世時有波羅奈城,王名吉利,有七女:一名沙門;二名沙門友;三名比丘尼;四名比丘尼婢;五名達摩支;六名須達摩;七名僧婢。於迦葉佛前發願,如《七女經》中廣說。」時比丘尼人復將去離眾獨宿,有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喚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離眾獨宿不?」答言:「實爾。」佛言:「從今日不聽離眾獨宿。」
復次流離王罰迦維羅衛國,應廣說。爾時諸比丘尼城外獨宿,乃至除王難。復次爾時諸比丘尼著道行,老病不及伴獨宿,心生疑悔問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不欲,無罪。」佛語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住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離比丘尼一夜宿,除餘時。餘時者,若病時、賊亂圍城時,是名餘時,是法初罪。」
比丘尼者,如上說。
一夜宿者,日未沒至明相出。
除餘時者,不欲離宿、老羸病、賊亂圍城、若城內不得出、城外不得入,是名餘時。是法初罪僧伽婆尸沙。僧伽婆尸沙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離比丘尼宿,日未沒至明相出,僧伽婆尸沙。日沒以離至明相出,偷蘭遮。若比丘尼僧伽藍中共房宿,當相去一申手內,一夜中當三以手相尋看,不得一時頓三,當初夜一、中夜一、後夜一。初夜不尋看,越比尼罪。中夜不尋看,亦越比尼罪。後夜不尋看,亦越比尼罪。一切時看無罪。若上閣、下閣異宿者,一夜當三過往。如是僧伽藍中宿,偷蘭遮。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王舍城中有長者名曰須提那,有婦年少端正。其夫無常,婦不樂男子,叔欲攝取,即語餘婦人言:「我不樂男子,而叔欲取我為婦。」女人語言:「汝欲得離不?」答言:「我欲離。」即語言:「汝往舍衛城,就迦梨比丘尼所,當度汝出家。」此婦人似如出行,便詣舍衛城問人言:「何者是比丘尼僧伽藍?」即示處,入已問言:「何者是迦梨比丘尼房?」即示房處。入已問言:「阿梨耶是迦梨非?」答言:「是!為何故問?」答言:「我欲出家。」即度出家受具足。其叔於後求不知處,有人語言:「舍衛城迦梨比丘尼已度出家。」便往舍衛城問人言:「何者是比丘尼僧伽藍?」即示處。入已問言:「何者是迦梨比丘尼房?」即示處。入已問言:「阿梨耶是迦梨耶?」答言:「是!何故問?」便言:「我不放婦,何故度我婦出家?」尼言:「長壽!汝何處來?」答言:「王舍城來。」比丘尼罵言:「短壽物!汝是賊!王舍城人恆來,喜作細作,伺國長短。」即語弟子:「取我僧伽梨來,係此短壽閉著獄中。」其人即恐,便作是念:「此人眼目可畏,或能必爾。」眼並眄之,漸漸卻行,出外已瞋恚言:「此比丘尼盜度我婦,反欲系我。」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呼比丘尼來。」來已,佛問:「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告迦梨:「此是惡事,汝云何主不聽而度人?從今日不聽主不放而度。」即語大愛道:「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其主不聽而度,是法初罪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者,如上說。
不聽者,未嫁女當問父母,已出嫁當問婿姑妐及叔。
不聽者度出家受具足者,僧伽婆尸沙。僧伽婆尸沙者,如上說。是法初罪。
若比丘尼主不聽而度者,越比尼罪。與學戒者,偷蘭遮。受具足者僧伽婆尸沙。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阿摩羅邑力士婦,年少端正與人私通,其夫語言:「汝莫復作,若作者我當如是、如是治汝。」其婦故作不止,其夫即伺合男子捉取,便送與斷事官言:「我婦與是人通,願官與我如法治罪。」如法治罪者言:「若女人共他私通者,應七日二眾前集,集會七日已於二家眾前中裂其身。」官便語婦言:「汝且還歸,若家有者,可往辦具佈施飲食。若無者隨意。滿七日已當於二眾前中裂汝身。」即便還傢具辦飲食施於二眾。此婦於屏處啼泣,諸母人問言:「汝何故啼耶?」答言:「我那得不啼,滿七日已當於二眾前中裂我身。」母人言:「汝欲得活不?」答言:「爾。」便語言:「汝往舍衛城迦梨比丘尼所,求索出家可得活。」眾人酒醉,於是女人似如小出,即詣舍衛城問人言:「比丘尼僧伽藍在何處?」示處,入問人言:「何者是迦梨比丘尼房?」即示其處。入已,白言:「阿梨耶!我欲出家。」問言:「主聽汝未?」答言:「云何聽?」比丘尼言:「若未出嫁父母聽,已嫁者姑妐夫主叔聽,是則聽。」答言:「若爾者已自是聽,諸宗親都欲中裂我身棄捨竟。」比丘尼言:「若爾者已好放汝。」即度出家受具足。其人求覓欲治罪不見,聞舍衛城比丘尼已度出家。即詣舍衛城問人言:「何者是比丘尼精舍?」人即示處。入已問言:「何者是迦梨比丘尼房?」示言:「此是。」入已問言:「阿梨耶是迦梨比丘尼耶?」答言:「何以故問?」彼言:「我不放婦,何以度出家?」「長壽!汝家在何處?」答言:「在阿摩勒邑。」便語言:「短壽!汝是賊,汝不知耶?阿摩勒人恆喜來此,伺求國便欲為細作。」便語弟子:「取我衣來,我當告王系此短壽。」其人聞已念言:「此比丘尼眼目角張,或能作惡。」漸漸卻行,出外瞋恚罵詈:「此沙門尼,盜度我婦反欲系我。」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佛言:「喚比丘尼來。」來已,佛言:「迦梨!此是惡事,汝云何知人犯罪、眾親欲治罪而度出家?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從今日後不聽犯罪女人、眾欲治罪而度出家。」
復次釋迦揵提邑有女人,如上說,乃至語比丘尼言:「度我出家。」比丘尼言:「先已有比,如此犯罪不聽出家。」復向餘比丘尼,都無度者,便向外道求出家。其人欲取治罪而不知處,聞在舍衛城外道已度出家,其夫念言:「此婦本是優婆塞女,而今墮外道邪見,即是治罪。」便不復尋求。諸外道法飲米泔汁,及盪釜水、裸形無恥,而復妻掠無度。其婦厭患言:「此非出家之法。」即捨向比丘尼精舍,白言:「我墮深坑崩岸當墮泥犁,唯願牽我出家。」諸比丘尼無敢度者,便詣大愛道白言:「阿梨耶!是我親裡釋家女,今墮深坑,願度我出家。」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得,若先外道度,後聽出家。」佛告大愛道:「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知犯罪女、眾親欲治而度,除餘時。餘時者,先外道度,是名餘時。是法初罪。」
比丘尼者,如上說。
知者,若自知、若從他聞。
眾者,二眾,集父母眾、夫家眾。
親者,婆羅門宗姓、剎利宗姓、毘舍宗姓、首陀羅宗姓。
治罪者,或以薄裹而燒、或沙囊繫頸沉著水中、或火燒頭、或截耳截鼻、或燒熱鐵烙小便道、或中裂其身,如是國法種種不同。
除先在外道出家者,世尊說無罪。
外道者,尼揵、帝梨、檀遲伽,如是比外道。是法初罪,僧伽婆尸沙者,如上廣說。
若比丘尼知犯罪女應治,度出家,越比尼罪。與學法者,偷蘭遮。受具足,僧伽婆尸沙。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眾多女人在阿耆羅河彼岸,此岸比丘尼僧集。時偷蘭難陀比丘尼,脫衣放地截流浮渡。諸女人共相謂言:「看是偷蘭難陀比丘尼浮渡而來。」來已於露處坐已,須臾復還渡。諸女人嫌言:「云何是偷蘭難陀比丘尼,如兇惡人渡已復還?」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喚偷蘭難陀比丘尼來。」來已,佛言:「此是惡事,汝云何於船渡處而獨浮渡?從今日後不聽於船渡處而獨浮渡。」佛告大愛道:「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於船渡處獨渡河者,是法初罪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者,如上說。
獨渡者,出界到彼岸,僧伽婆尸沙。
佛住舍衛城,爾時迦梨比丘尼於聚落中遊行,去後有依止弟子,僧與作舉羯磨。師還,弟子白言:「僧與我作舉羯磨,不共法食味食。」即呵言:「汝且默然,但使僧集。」即便集僧,諸比丘尼各作是念:「是比丘尼行還集僧,常喜有施物,我等今日當得何物?」皆喜速集。集已即作是唱:「阿梨耶僧聽!某甲比丘尼僧作舉羯磨。若僧時到,僧與某甲比丘尼捨舉羯磨。如是白。」「阿梨耶僧聽!某甲比丘尼僧與作舉羯磨,僧今與某甲比丘尼捨舉羯磨。阿梨耶僧忍與某甲比丘尼捨舉羯磨者默然,若不忍者便說。是第一羯磨。」如是三羯磨。諸比丘尼見此比丘尼眼目可畏,無敢遮者。諸比丘尼展轉相謂:「此是何語?」皆言:「我亦不知此語。」諸比丘尼白大愛道,大愛道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喚是比丘尼來。」來已,佛問:「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汝云何知比丘尼僧如法比尼作舉羯磨,未行隨順、未作如法,先不語僧自捨羯磨?從今日後不聽。」佛告大愛道:「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知比丘尼僧和合如法比尼作舉羯磨、未作如法,先不語僧自與捨,是法初罪,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者,如上說。
知者,若自知、若從他聞。
和合者,非別眾。
如法比尼者,不見罪、不作、三見不捨。
舉羯磨者,不共住。
未作如法者,未行隨順、心未調伏,僧未與捨。
先不語者,僧中未作求聽羯磨而自僧中捨。
是法初罪,僧伽婆尸沙。僧伽婆尸沙者,如上說。
若弟子僧和合作舉羯磨者,若和上尼、阿闍梨尼,應至長老比丘尼所作是言:「誰無愚癡恆無有過?慧心常存不知故爾,更不復作。」如是遍語諸人已令心柔軟,然後於僧中作求聽羯磨。當作是說:「阿梨耶僧聽!某甲比丘尼有是事故僧作舉羯磨,彼行隨順、心柔軟捨。若僧時到,僧某甲欲從僧乞捨舉羯磨。諸阿梨耶聽某甲欲從僧乞捨舉羯磨,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然後應乞。若有人遮者,和上應軟語令止。若比丘尼知僧和合如法比尼作舉羯磨,而自捨者,得越比尼罪。
佛住王舍城,爾時有一長者欲心請樹提比丘尼,與衣缽、飲食、疾病湯藥,作是言:「阿梨耶!知我以何故與?」比丘尼言:「知。」復問:「云何知?」答言:「以福德故。」復言:「如是,然後兼為欲故。」時樹提是離欲人,聞是語其心游然,不持經懷,然復不遮。諸比丘尼即以是事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呼樹提來。」來已具問上事:「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言:「此是惡事,汝不為後世人作軌則耶?此非法、非律、不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佛語大愛道:「依止王舍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無漏心,漏心男子邊取衣缽、飲食、病疾湯藥者,是法初罪,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者,如樹提比丘尼。
無漏心者,無慾心。
缽者,上、中、下。
衣者,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會、僧祇支、雨浴衣。
飲食者,佉陀尼食、蒲闍尼食。
藥者,蜜、石蜜、生酥及脂。是法初罪。
若人與比丘尼衣缽、飲食、疾病湯藥,作是言:「我為是故與。」不應受,應言:「我不須,餘家自得。」若受者,僧伽婆尸沙。若不語、動手足、瞬眼、振手、彈指、畫地作字,如是相者,知有欲心於我,此不應受;受者,偷蘭遮。若信心清淨諸情審諦,受者無罪。若女人欲心與比丘,若動手足瞬眼與者,當知有欲心,不應受。受者,越比尼罪。若信心清淨諸根審諦,受者無罪。是故世尊說。
摩訶僧祇律卷第三十六
上篇:摩訶僧祇律
下篇: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