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摩訶僧祇律卷第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摩訶僧祇律卷第十六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明單提九十二事法之五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時有比丘在聚落中安居竟,來向舍衛城,欲禮覲世尊。時有居士在聚落中作福舍,施四方僧一食。此比丘來,居士見已,歡喜言:「善來大德!」即敷床褥與水洗腳、給塗足油及非時飲、夜燃燈明敷置臥具,安隱令寢。晨起又給楊枝淨水,施以適身美食。比丘食已,便作是念:「我遠來饑乏,今日得如是適身飲食,且可小停消息四大,然後當往奉覲世尊!」如是念已,晝在阿練若處住,暮則還捨。檀越見之,如前歡喜,如是乃至三日。檀越問言:「大德!今日在何處食?」答言:「此間。」又問:「昨日何處?」亦言:「此間。」又問:「先日何處?」又言:「此間。」檀越嫌言:「我家窮儉,自力於此為四方僧作一食施處,大德不應久停。若我家豐饒,當自恣施一切僧。」比丘念言:「檀越出此恨聲,我自當去。」於是漸行前至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佛知而故問:「汝在何處安居?」答言:「在某聚落。」「發來幾時?」答言:「爾許。」時佛問比丘:「有何因緣道裡不遠,來日經久?」比丘即以上事具白世尊。佛言:「此事不可。汝云何以身口故,為檀越所嫌?從今日施一食處,比丘不得過一食。」

復次佛住舍衛城,爾時有比丘在聚落中夏安居訖,來詣舍衛,欲禮覲世尊。時有檀越,在聚落中作福舍,施四方僧一食。是比丘行過此捨,供給所須,如前所說。比丘食已而出,風病發動,自念:「我不能行,世尊制戒施一食處不聽過一食。我今且住,但不受其食。」念已即還入舍,檀越如初供給所須,比丘不受。至明日復與前食,亦復不受,於是即去,心念:「我到某村,當乞食。」比丘至聚落,日時已過,即便失食,四大饑羸,至世尊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佛知而故問,即以上事,具白世尊。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汝隨順正法信心出家,少欲順行不為命故,世尊制戒護而不犯。」佛言:「從今已後福德捨中,若病比丘,聽過一食。」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盡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施一食處,不病比丘應一食。若過一食者,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施一食處者,世尊所聽。

食者,五種食,如上說。

不病者,身無疾患。身有疾患不能進路,住食無罪。若不病過一食者,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十六間屋一間中,一家施一食處,若在我屋中宿者,我當與食。若比丘為僧事、為塔事、自為事到一間中宿,一食已欲料理事,事不了者,應到第二間中,宿食已當去。若事復不了者,乃至十六間中宿食已,事訖當去。若復不了,不得更食,當乞食。乞食時當餘處乞,不得還從其家乞。若複本作捨時,同村相助者,亦不得從乞。當往餘村中乞食已,當即彼村中宿,宿已更來料理事。若事不了,復得如上十六間中食。若事不了者,復離去,隔一宿已,復來得食料理事。若彼家遣女迎婦入新捨,作如是言:「我遣使往請師,猶恐難得,何況今見而欲去!」比丘爾時受請食者,無罪。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僧園民年年穀麥新熟時,供僧食。云何年年新熟?稻熟時、麥熟時、豆熟時、蘇油石蜜時,各取少許分置一處,擬供眾僧。時園民語比丘言:「我當年年新穀熟時,施僧食。若祇洹無人供日,唯願見語,我當設供,令僧自恣飽滿。」爾時諸居士信心供養種種飲食,前食、後食少有缺日,中間遇有一空日,便往語言:「長壽!明日祇洹無供,汝先欲設供,今可及時。」園民聞已,即詣祇洹頭面禮僧足,右膝著地,合掌白言:「我園民某甲明日設供,請一切僧,唯願受請。」僧即受請。爾時有長者,用舊錢五百,買得二牛,得已欲試看,駕著車中打走,往返一由延。車鞅急故,一牛即死。便大憂惱,苦住不樂:「云何貴價買牛未用便死?」有知識居士語言:「汝何故不樂如是?」居士具說上事,即語言:「汝何以不作堅法?」問云:「何堅法?」答言:「堅法者,汝往詣祇洹,請僧持此肉供飯眾僧。」彼人聞已,即到祇洹,入僧中頭面禮僧足,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明日請僧薄設微供,願受我請。」有舊知識比丘,即往語言:「汝不解請法,何不先語我?我當教汝請僧。」彼即答言:「阿闍梨!我五百舊錢買得二牛,一牛已死。我今欲以此牛肉作堅法。」比丘言:「僧已受人請。」檀越言:「我已作食,今當云何?」知識比丘言:「我今教汝,更往白眾僧:『我請僧明日前食。』若問汝:『作何等前食?』汝當答言:『作麥飯肉段。』」教已即往到僧所,頭面禮足,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請僧,明日設前食,願受我請。」比丘問言:「汝作何等前食?」答言:「作麥飯肉段。」語言:「長壽!汝明日清旦早辦。」答言:「爾!願諸尊者,明旦早來。」即便還家,通夜煮肉作種種飲食。清旦敷置床褥,漉淨水已,往白僧時到,僧著衣持缽來到其家。次第坐已,檀越自下種種美食,自恣飽滿,即還精舍。園民作是念:「阿闍梨是一食人,當須早食。」通夜辦具種種飲食,敷置床耨,漉淨水已。往祇祇洹,頭面禮僧足,胡跪合掌白言:「時到。」爾時諸比丘以前食飽滿故,雖見請至,猶如不聞。時園民念言:「甚奇!甚奇!諸阿闍梨是一食人法,應饑想。今聞請食,猶如不聞。若外道聞請食者,便捉三奇杖軍持,在前而去。」如是第二、第三讚歎已,諸比丘方起,彷佯大小行,嚬伸緩帶威儀,安詳往到其舍,次第坐已,園民手自下食,滿杓而與,上座舉手現少著相。園民復作是言:「諸阿闍梨是一食人,於此種種食中都無貪想。」園民作是念:「若上座食少,下座應食多。」如是第二、第三,乃至年少,復作是言:「阿闍梨是一食人,於此飲食都無貪想。」爾時下座中有一晚學摩訶羅,作如是言:「我等今日不為食來,意為汝意故來,我等已於餘處飽食竟。汝若不信者,看我腳上肉汁。」園民聞已,心中不悅,即棄食器置地而嫌恨言:「諸阿闍梨先受我請,云何復於餘處而食?」心嫌不止,即往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云何諸比丘先受我請,而於餘處食?」佛即為園民隨順說法,示教利喜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供僧餘食當置何處?」佛言:「汝到某甲池上淨掃治地,持食置彼。波斯匿王與彌尼剎利共鬪不如,軍今退還,當於彼住,汝可以此食上之。」王來入池洗浴更著新衣,即持向者種種飲食,奉獻大王並及將士。於飢渴中來,得是種種飲食,皆大歡喜,勅令賞賜種種珍寶,園民現得善利喜慶無量。佛言:「呼彼食比丘來。」即呼來已,佛問比丘:「汝云何先受人請,而於餘處食?比丘汝不知耶?如人所事宅神樹神,若欲餘行,先當食主人食已,然後餘行。汝等不隨順行,先受人請而於餘處食,從今以後不聽處處食。」

復次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世尊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諸比丘房,見有病比丘,佛知而故問:「比丘!汝所患何等,今為增損?」答言:「我患苦無損,我先得數數食時,身得安樂。世尊制戒不得數數食故,我病不損。」佛言:「從今日聽病時數數食。」

復次佛住舍衛城,毘舍佉鹿母年年請僧飯食施衣。時祇洹精舍有六十病比丘,來到其家,毘舍佉鹿母言:「阿闍梨!祇洹精舍有五百眾僧,今有何因緣,正有六十比丘來?」諸比丘語優婆夷言:「世尊制戒不得處處食,唯聽病者,是故諸病比丘來。」毘舍佉鹿母言:「阿闍梨!世人正以請食為限。若食我食者,我當施衣。若不食者我不施衣。阿闍梨!此施衣時可往白佛,或有開聽。」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告諸比丘:「毘舍佉鹿母是黠慧聰明,從今日聽施衣時。」

復次佛住舍衛城,爾時眾人勸化欲設大會,供養飯食九十六種出家人。有至優婆塞所勸化索物者,優婆塞言:「我欲作要,若使我諸師作上座者,當與汝物。」勸化人言:「汝聽若有信向外道者,亦作是言:『若使我諸師作上座者,當與汝物。』我當云何得人人許其上座?汝但與我物,我當某月某日在阿耆河岸上,莊嚴其處施竪幢幡,行列寶樹間,敷妙座細軟快樂,設供餚饍,作斯大會。諸出家人中有先至者,即為上座。」諸優婆塞以佛僧是良福田故,即便與物。與物已,往尊者阿難所,頭面禮足具白上事:「尊者!當以何方便,令諸比丘得為上座,使外道恥辱?」尊者阿難即往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以上因緣具白世尊。諸勸化人辦具食已,請九十六種諸出家人,復請波斯匿王及群臣太子,諸聚落主、宿舊長者並薩薄主,至於某時,皆詣阿耆河上大會處,受我供食。先前一日,佛告目連:「宜知是時。」尊者目連即以神足,使河水瀑漲泡沫彌岸,諸外道各作是言:「我當先渡,取第一坐處。」諸外道各各通夜競縳[竺-二+淠]栰,皆欲先渡,而水激急,適欲渡岸,還復漂還。竟夜疲苦[竺-二+淠]栰散壞,沒溺寒凍,在於岸邊,向日而蹲,乃至食時無能渡者。爾時祇洹精舍有人供僧,佛住待時。諸比丘中有年少者,皆作是言:「世尊今出何乃太晚?恐諸外道得上座處。」爾時世尊時到,著衣持缽威儀庠序,與大眾俱詣河上。諸外道見已,各相謂言:「我等竟夜造諸方便,如是苦惱無能渡者。此剃髮沙門,當云何渡?」爾時佛告目連:「汝自知時,使諸比丘得安隱渡。」爾時目連即以神力,造作七寶橋,種種雜寶以為欄楯,上施寶縵七寶絞絡,羅覆其上,雨眾名花,作眾伎樂,燒眾名香,香煙如雲。諸外道見是橋已,皆大歡喜,各作是言:「此諸沙門徐徐而來,我等當先渡,取第一坐處。」即皆奔走競抄趣橋,各欲先渡。足蹈橋上,皆悉墮水。諸外道服飾三奇杖軍持等物,皆落水中隨流而去;佛神力故,令無死者。於是世尊與諸比丘威儀庠序儼然而進。佛最在前,諸比丘次第而行,目連最後,隨進步處寶橋即滅。佛與諸比丘渡已,佛告目連:「汝可使河還復如故,諸外道等各各方便乘[竺-二+淠]栰渡。」佛既渡已,一切迴身而說偈言:

「先渡此岸眾,  已渡生死海;
 不為世流漂,  正智渡彼岸。」

佛說偈已,安詳就坐,諸比丘亦次第坐,諸外道後渡,在比丘下行而坐。爾時檀越手自斟酌種種飲食,供養世尊及弟子眾。爾時諸比丘心疑:「世尊制戒不得處處食,我等云何當復得食?」即起白佛,佛言:「聽作施食法。」應作如是言:「我今日得食,施與某甲比丘乃至沙彌尼,彼於我不計,我當食。」如是三說。爾時檀越各各念言:「誰應咒願?」或有言:「尼乾子。」或言:「不蘭迦葉。」如是外道等各云:「應咒願。」爾時有多人言:「沙門瞿曇上座,法應咒願。」爾時世尊在九十六種道中,不自高顯、不輕他人,隨順咒願。如《生經》中廣說。爾時世尊復廣為眾人隨順說法,示教利喜,歡喜而去。佛還祇洹,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處處食,除餘時,波夜提。餘時者,病時、衣時,是名餘時。」

比丘者,如上說。

處處食者,數數食。

除餘時者,病時。病者,熱病風冷,如是等病,若食已更食,身得安隱,食者無罪。

衣時者,無迦絺那衣一月,有迦絺那衣五月,彼衣中間得捨五戒無罪:所謂別眾食、處處食,不白離同食處、畜長衣、離衣宿。

餘時者,世尊說無罪。

波夜提者,如上說。

比丘要當知日數應施食,知臘數憶所受持衣,別眾食病不病。若人問:「今日幾?」不得逆問:「昨日是幾日?」當知月一日、二日,乃至十四、十五日、月大、月小悉應知。比丘清旦當作施食念:「今日得食施某甲,某甲於我不計,我當食。」如是三說。日日自憶,若干臘數。當憶受持三衣及不受作淨施者,念別眾食。若病、若不病,齊幾名為比丘食?若麥飯三缽他邏,若麨二缽他邏、若一缽他邏,米作飯魚肉,若一缽、若半缽,是中若得一一,是名比丘食。若僧伽藍中作食,食未熟,若比丘受麨,作麨漿飲,犯處處食,得波夜提。若作施食法、若病,不犯。若衣時者,二俱不犯。若外有請家者,即名比丘食。比丘爾時倩人迎食,迎食未至,比丘若受麨作麨漿送食至,送食比丘若知戒相者,應小住。待彼比丘作施食法己,然後授食。若送食比丘不知戒相,便疾授食,不容作施食法者,比丘爾時口中有食,應含食說施食法,以輕貿重故。若比丘到一家,檀越語言:「阿闍梨!今日當我家食。」此即名食處。比丘作是念:「此食未熟,我今欲到餘家。」爾時應白已去。若不白去,波夜提。若彼間得五正食,五雜正食,食者,二波夜提。處處食、離食處不白,若病、若作施食法,食者無罪。衣時者,二俱無罪。若檀越作如是言:「阿闍梨!若無食時來我家食。」比丘往到其家,作是言:「長壽!我今日當此間食。」優婆夷言:「善哉!正爾當辦。」若食未熟,此比丘欲往餘家者,當白去。若不白者,如上說得罪。若比丘次行乞食到一家,檀越言:「今日此間請諸比丘食,願阿闍梨亦受我請,勿復餘處食。」若比丘受請者即名食處。若乞食比丘受請已,作是念:「誰能受是重信施食?」若欲捨去者,應白已去。若不白去者,如上說得罪。若比丘有大功德名稱,有眾多人送食來,欲取諸檀越意,一切受諸食者犯處處食,得波夜提。若作施食法、若病,無罪。若衣時者,二俱無罪。

有二比丘,各各別受一家長請,第一比丘語第二比丘言:「長老!今日共到我檀越家食去。」第二比丘應白已去。若不白去者,如上說。若第二比丘請者,亦如是。比丘食處者,麥飯三缽他邏、麨二缽他邏、米一缽他邏。作飯魚肉,若一缽半缽,是中一一是比丘食。若一家或得三升、或二升、或一升、半升,如是眾多乞得,無罪。若一家得三缽他麥飯,麨二缽他、若一缽他,米作飯魚肉若一缽半缽,餘處更不得取,此中何等是犯?何等不犯?若粥初出釜畫成字者犯,若不成字者不犯。一切菜、一切麨、一切餅、一切果、非處處食、非別眾食、非足食,多積捨裡,不犯。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有婆羅門請僧施食時,辦種種飲食訖,漉淨水敷床褥已,作如是念:「阿闍梨是一食人,當須早食。」即往到祇洹,頭面禮僧足,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請僧食,食具已辦,願僧知時。」爾時比丘到時,著衣持缽往到其家,次第坐已,時婆羅門自手下種種飲食,自恣飽滿。婆羅門復自持食,順行強勸,諸比丘皆言:「不用飽滿。」諸比丘食訖,無緣者徑還精舍,有緣者過諸檀越。檀越見已,歡喜禮拜問訊,作是言:「阿闍梨須前食不?須果蓏不?須粥不?若阿闍梨有所須者,我當作。」比丘言:「我於某甲婆羅門家,食已飽滿。」時檀越知比丘食時未過,作是言:「阿闍梨!日故早,可持此餅還精舍食。」比丘即授缽與盛滿缽餅,還到祇洹門間坐食此餅,復喚餘比丘共食。時婆羅門自食訖,語其婦言:「以餘食餉諸隣近,我欲往詣世尊所,禮覲問訊。」遙見比丘在祇洹門間坐共食餅,見已往一經行比丘所,問言:「此是客比丘耶?」答言:「非也。」「是欲行比丘耶?」答言:「非也。」又問:「是我家食比丘耶?」答言:「是。」復問言:「作何等?」比丘言:「婆羅門汝不知耶?」答言:「不知。」「此比丘食少,更足令滿。」時婆羅門心即不悅,作是言:「沙門釋子是實語人,而今不實。不足言足,用言不用,不滿言滿。此壞敗人,有何道哉?」以心嫌故竟不詣佛,於是便還。諸比丘聞已,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來。」來已,佛問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言:「比丘!汝云何食足已起,離坐而更食?從今以後不聽食足已,離坐更食。」

復次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諸比丘噉菜言足,噉鹽言足,飲水已,皆名為足。離坐處更不噉食,身體羸瘦。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從今已後,聽食五正食、五雜正食,是名為足。」爾時諸比丘在坐處,得少食已,名作足食,更不復食,猶故羸劣。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一坐食,五正食,五雜正食,自恣與,是名足。」

復次佛住舍衛城,爾時祇洹精舍有六十比丘病,比丘迎六十分食,病比丘食殘不盡,棄著牆邊,烏鳥共噉鬪諍作聲。佛知而故問:「比丘!此眾鳥何以聲大?」諸比丘白佛言:「有六十比丘病,為迎食分,食不能盡,棄著牆邊,眾鳥諍此殘食故,出大聲耳。」佛語諸比丘:「若病比丘食不盡者,聽看病比丘作殘食法已得食。」

復次佛住舍衛城,爾時看病比丘作殘食法,食已猶故不盡,眾鳥共諍,如上說。佛知而故問比丘:「眾鳥何以鬪諍?」諸比丘白佛言:「看病比丘作殘食法,食已猶不能盡,棄著牆邊,以是故眾鳥諍食作聲。」佛言:「從今日聽一人作殘食,餘人盡得食。」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食已足,起離坐,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食者有五種:麨、飯、麥飯、魚、肉。復有五雜正食,是名食。

足有八種:一者自恣足;二者少欲足;三者穢污足;四者雜足;五者不便足;六者諂足;七者停住足;八者自己足。自恣足者,檀越自恣與麨飯麥飯魚肉,及雜正食,自恣勸食。比丘言:「我已滿足。」如是起離坐,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是名自恣足。少欲足者,檀越自恣與五正食,及五雜正食,比丘動手現少取相,如是離坐已,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是名少欲足。穢污足者,行食時淨人手疥瘡及諸不淨,比丘見污之言:「不用過去。」起離坐處,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是名穢污足。雜足者,淨人持乳酪器盛麨飯行,比丘見已,惡之言:「不用過去。」起離坐,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是名雜足。不便足者,淨人行食,比丘問言:「是何等?」答言:「麨。」比丘言:「此動我風病,我不便過去。」如是起離坐,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若行飯時,比丘問言:「為堅軟?」答言:「堅。」比丘言:「此硬米難消,我不便過去。」若言:「軟。」比丘言:「此爛難食,我不便過去。」若行肉時,比丘問言:「是何等肉?」答言:「牛肉。」比丘言:「牛肉性熱,我不便下過。」若言:「水牛肉。」比丘言:「冷性難消下過。」若言:「鹿肉。」比丘言:「此肉風性下過。」是名不便足,如是起離坐已,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是名不便足。諂足者,淨人行五正食、五雜正食,比丘畏多,口不言足,現手作相、若搖頭、若縮缽作相,起離座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是名諂足。停住足者,淨人行五正食、五雜正食,比丘言:「長壽!莫先行飯摶恐觸足,當先下菜、鹽、冷水。」如是起離坐已,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若作直月維那等指示現相不名足,是名停住足。自己足者,比丘乞食至一家,放麨囊置一處,從檀越乞水欲飲。檀越作是念:「此比丘必當須麨。」即問言:「須麨不?」比丘作是念:「此檀越必欲家中取麨與我。」答言:「須。」時檀越即捉比丘麨囊授比丘,比丘以惜己麨故,便言:「置!置!」如是語已,起離坐,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是名自己足。

起離座者,離有八處:行、住、坐、臥、長床、坐床、船、乘。

住者,比丘立食自恣與食,應立足中間。若行若坐若臥,皆名離本處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行坐臥亦如是。

若比丘在長床上坐,自恣與食,若見上座、若和上、阿闍梨來,不得起離坐避,得曳身不離床移避,若床腳折者,即名離本處。若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是名長床坐。

床者,若比丘在獨坐床上座,自恣與食。若坐方覺背後有塔、若僧、若和上、阿闍梨,應不離床迴身。若雨者,當持傘蓋覆上。若無蓋者,得合床舉著覆處,若舉時到地,即名離本處。若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是名坐床。

船者,若比丘在船上自恣與食,若船築岸、若觸木石、若迴波,比丘身離本處,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

乘者,若比丘在乘上自恣與食,若乘上阪、下阪、若乘飜身離本處,不作殘食,食者,波夜提,是名乘。

有五非法不名作殘食。何等五?離處、離食、離境界、離申手、離語。離處者,若為作殘食,比丘行時與噉食,住時、坐時、臥時,說殘食法,是不名作。如是住坐臥時與噉食,行時、住時、坐時,說殘食法,是名離處。離食者,不與噉作殘食,即便說與,不名作,是名離食。離境界者,食放地作殘,非手中,不名作,是名離境界。離申手者,舒手外作殘食,非申手內,不名作,是名離申手。離語者,口不作是言:「我手中缽中食,我今一切不須,是殘食與長老。」是名離語,不名作,是名五非法,不成作殘食。

有五如法,名如法作殘食。何等五?不離處、不離食、不離境界、不離申手內、不離語。不離處者,若為作殘食,比丘行時與噉,即行時說殘食法,是名作。如是住時、坐時、臥時亦如是,是名不離處。不離食者,噉食已即說殘食法與,是名不離食。不離境界者,在手中作殘食,非在地,是名不離境界。不離申手者,申手內作殘食,非申手外,是名不離申手。不離語者,為噉已作是言:「我手中缽中所有飯食,我今一切不須,是殘食與長老。」是名不離語,是名五如法作殘食。

若成就五非法,盡命不得作殘食食。何等五?於處不善、於食不善、於境界不善、於申手不善、於遮不善。處不善者,不知行時食行足、住時食住足、坐時食坐足、臥時食臥足,是名處不善。食不善者,不知五正食、五雜正食是足,餘者非足,是名食不善。境界不善者,不知在手中者是足,在地者不足,是名境界不善。申手不善者,不知在申手內是足,申手外是不足,是名申手不善。遮不善者,不知遮是足,不遮是不足,是名遮不善。如是成就此五非法,盡命不聽作殘食食。

若成就五如法,聽盡壽作殘食食。何等五?善處、善食、善境界、善申手、善遮。善處者,知行時食行足,知立時食立足,知坐時食坐足,知臥時食臥足,是名善處。善食者,知五正食、五雜正食是足,餘者非足,是名善食。善境界者,知食在手中是足,在地非足,是名善境界。善申手者,知申手內是足,申手外非足,是名善申手。善遮者,知遮是足、不遮非足,是名善遮。成就此五法,盡命聽作殘食食。

若比丘持食來欲作殘食時,即於缽上椀中作殘者,正得椀中名作殘食,缽中食不名作。若椀中食汁流入缽中,得俱名殘食。若比丘並兩缽索作殘食,若前人正食一缽中食者,正一缽得作殘食。若二缽上若餅若菜通覆缽橫上者,二俱得名作殘食,餘種種器亦如是。若比丘食足已,往檀越家,主人言:「阿闍梨!能食餅不?」答言:「我食已足。」知法優婆塞作是言:「某甲家有比丘未足,若須食者,我當往作殘食法。」比丘若須者,應答言:「可爾。」檀越淨洗器,盛滿中種種美食,比丘受取持好細[疊*毛]裹,莫使外塵土得入,著淨人手中,作是言:「汝去作殘食已持來。」淨人持食,到彼比丘所,作如是言:「尊者!我家中有食未足食比丘,願尊者為我作殘食。」彼比丘應淨洗手,受此食已,語淨人言:「汝近我邊在申手內立。」比丘於彼缽中食一口已,作如是言:「我手中器中所有食,一切不須,作殘食與汝。」淨人持來授與比丘,比丘得食。若更有餘已足,比丘須者亦得共食。若國土少比丘處,比丘食已,有大檀越持種種飲食至,比丘已起去,當云何?若彼間有直月維那、諸知事人、未食足者,當從彼人邊作殘食。若彼已食足,若上座未足者,當於上座邊作殘食。若上座羞,不能人中作者,當合坐舉,上座至屏處作殘食。若上座已足者,有客比丘來者,當問:「長老!今日自恣足未?」若客比丘答言:「我未得夏安居,云何得自恣足?」當知是人不知律相,更應問:「汝食未?」若言:「已食。」復問:「檀越自恣與不?」若言:「長老何處得自恣食?水菜尚不足,況復餘食。」當知是不足,應從彼比丘作殘食法。若言:「我檀越家自恣與食。」當知已足,僧應作方便,不應破檀越善心。若眾中有大沙彌,將至戒場上,與受具足,教作殘食法已,然後當食。若比丘食五雜正食,離五正食作殘食,是不名作。若不足,更食者無罪。若足起離坐更食者,得越毘尼罪。若比丘食五正食,離五雜正食作殘食,不名作。若不足,食無罪。若食足離坐更食者,波夜提。若比丘離五正食、離五雜正食,作殘食者,不名作殘食。不足更食者,無罪。若足起離坐更食者,得越毘尼罪。若比丘食五正食、五雜正食作殘食,是名如法作殘食。若食未足,更食無罪。若足起離坐,更食犯罪。此中何者犯?何者非犯?若一切粥新出釜畫不成字,一切果一切菜、非別眾食、非處處食、非足食、多積屋裡,不犯。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阿難有二共行弟子:一名滿荼,二名阿毘耆。共尊者大目連二共行弟子:一名阿闍都,二名捨捨都,各各作如是言:「誰多聞?誰辯才?」時阿難共行弟子辯才利根,目連弟子論議不如,行住坐臥常隨逐左右伺求其短。或時二人同受一請,時尊者目連弟子得餅,食半持半出外語阿難弟子,如是言:「長老!汝欲食餅不?」問言:「汝何處得餅?」答言:「我於彼食處持來。」即便取食。食已便作是言:「長老!汝犯罪。」問言:「何等罪?」答言:「世尊制戒不聽比丘食足已離坐,不作殘食法更食。」阿難弟子言:「汝云何欲中我不作殘食法,而教我食?」目連弟子言:「汝前論議時,何故以辯才強折辱我?」遂共諍競,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以上因緣,具白世尊,佛語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為諸聲聞說九部法,所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如是語》、《本生》、《方廣》、《未曾有》,諸聲聞聞說此九部法已,為欲使諸弟子論議諍勝負耶?」答言:「不也。世尊!」佛語諸比丘:「若不爾者,我為諸聲聞說此九部法,欲使諸聲聞如說修行不?」答言:「如是。世尊!」時二比丘即於世尊前,相向悔過,佛言:「不得自恃知法輕他,亦不聽知比丘食已足,不作殘食法,強勸令食。」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知彼食已足,離坐不作殘食法,欲惱故勸食者,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知者,若自知、若從他聞。

食者,五正食、五雜正食。

足者,有八種,如上說。

離本處者,八種,如上說。

惱者,觸擾前人欲使不樂。

不作殘食者,五非法成就不名作殘食。五法成就名如法作殘食。

強勸食,食者,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說。

五非法成就,比丘盡命,不得作殘食食。五法成就,盡命聽作殘食食,中間廣說如上。乃至足不足想勸食,越毘尼罪。不足足想勸食,越毘尼罪。足作足想勸食,波夜提。不足不足想勸食,無罪。此中不犯者,一切粥初出釜畫不成字、一切果一切菜,是不犯。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尊者阿那律一切糞掃,糞掃缽、糞掃衣、糞掃食、糞掃革屣。云何糞掃缽?比丘破缽滿五綴擲棄者,阿那律取已,更綴受持,是名糞掃缽。糞掃衣者,里巷中棄弊故衣,取淨浣補染受持,是名糞掃衣。糞掃食者,若他棄祠祀鬼神食,是長老自取食,是名糞掃食。糞掃革屣者,諸比丘所著革屣斷壞棄者,拾取更補治著,是名糞掃革屣。是長老時到著衣持缽入城欲乞食,初入城門見一婦女,挾篋持飯,持草牛屎並火祭祀之具而出,是尊者見已,作是念:「此中可有得食理,於我為樂,當更求。」即便捨去,從巷至巷,遍無所得。到池水邊,還見前婦人灑掃塗地,敷淨草安置祭具祭祀已訖。以飯灑散四邊,作如是言:「賢烏來食!賢烏來食!」爾時尊者在一樹下立,尊者威神力故,眾烏無來食者。時此婦人見尊者已,作如是言:「汝如瞎眼烏,常隨逐人。」婦人罵已即還。時尊者收拾祭食還向精舍,諸比丘見已,更相謂言:「是尊者求食極苦難得。」諸比丘問言:「尊者得食不?」答言:「得,但彼中有多過,不甘。」即問:「有何過?」答言:「如是!如是!」諸比丘聞已,往白世尊:「此罵女人為得幾罪?」佛言:「得多罪。」比丘復問:「齊幾為多?」佛語比丘:「此女人五百世中常作瞎眼烏,一切受身皆當餓死。」佛言:「呼阿那律來。」即呼來已,佛問阿那律:「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語阿那律:「汝雖欲少事,從今日不聽不與自手取。」

復次佛住舍衛城,爾時世尊制不得自手取,諸比丘聞已,水及齒木皆從人受,有淨人者便得,無淨人者苦不能得。爾時世尊為大眾說法,有比丘自聞口邊臭,在眾人下風而坐,不欲令口臭氣熏諸梵行人。佛知而故問:「比丘何故在彼坐?如瞋恨人。」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制戒不授不得取,諸比丘水及齒木,皆從人受。有淨人者得,無淨人者苦不能得,口中氣臭恐熏諸梵行人故,在下風而住。」佛言:「從今日聽除水及齒木。」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不與取,著口中除水及齒木,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不與者,他不與,不從前人受,著口中食者,除水及齒木。水有十種,如前說,若水濁者應受。若水性黃色者飲無罪。齒木者有二種:一、擗,二、團。若比丘口中有熱氣生瘡,醫言:「應嚼齒木咽汁。」者,應當受。

除水及齒木,世尊說無罪。

波夜提者,如上說。

食上、樹上、井中、屋上、淨廚、器受非器受、床、船、乘、心念受、道路。

食上者,若食時敷床、若長板、若甘蔗束、若蘿蔔束、若穀豆囊上、敷種種坐床褥覆上。比丘坐時不應動身,不應問。若動若問:「此是何等?」是名不淨。若比丘食時,風吹塵來坋缽下草、不坋食者得食,草葉當受。若坋草葉及食者,一切更受。比丘食時,若牛、若駱駝等行,腳下塵來坋,不污食者得食。坋草葉者,當更受。若坋草葉及食者,一切更受。若畜生振身塵來,若作意受者,得名為受。若眾鳥塵來亦如是。若比丘食時,女人行衣曳地塵起來坋,亦復如是。若淨人行草葉時,比丘應語言:「懸放。」若行鹽果菜,應語:「懸放。」若淨人行果墮草上,即轉去者,不名為受。小停者,得名為受。果堅者得取洗,噉爛者不應取。若淨人行麨抖擻麨器,麨坋墮器中,若作意受者,即名為受。若不作意者,當更受。若淨人持器行麨,器墮比丘缽中,即墮時以手撥去者,器故名淨。若停須臾,即名不淨。若是銅器者,當淨洗用。若是木器膩,入中當棄。若膩不入者,得削用。若行飯時,抖擻器飯迸空中來,比丘作受意者,即名為受。若不作受心者,當更受。行酥乳酪肉菜醬等,亦復如是。若作五年大會時,佛生日、得道日、轉法輪日、阿難大會時、羅睺羅大會時,若淨人難得,比丘應到菜聚邊受菜,行鹽麨飯亦如是。若淨人舉不離地,亦得名為受,但非威儀。比丘應語淨人:「汝舉離地授我。」若淨人小不能舉者,應言:「汝稍稍分授我。」受羹餅飲食時,亦復如是。若受酥瓶時,繩著地者應語:「合是繩舉。」若淨人小不能舉者,應教:「稍稍減授我。」如是一切若鐺鑊熱不得受者,當以兩木橫置地,比丘腳躡上,當作是言:「受!受!」是名食上。

樹上者,淨人樹上食果,比丘言:「與我果。」淨人即搖樹落果,墮比丘器中者,得名為受,但非威儀。如是,若以腳、若以手、若以口下果時,果觸枝葉,比丘當更生心言:「受!受!」得名受。若繩系懸下,若腳、若手放繩下時,若觸枝葉者,亦當言:「受!受!」是名為受。若淨人食麨豆時比丘欲得,即從索,作是言:「與我麨豆。」淨人不欲與,比丘擗淨人手,瀉著衣裓中言:「受!受!」得名為受,但非威儀。獼猴樹上噉果,比丘欲得果,語獼猴言:「與我果。」獼猴動樹下果,比丘以器承取。墮器中者,得名為受,但非威儀。如是,若手、若腳、口中下果時,若撐枝葉,當更生心言:「受!受!」得名為受,是名樹上。

井中者,若比丘在阿練若處住,井水滿,無淨人。比丘自抒井,有比丘言:「時到,可出食。」井中比丘言:「我若出者,水更還滿。我欲此間食,可下食來。」淨人應盛飲食著一器中,以繩紐系下。食時,井底比丘應語淨人言:「下繩手捉。」若井腹邊有生草木者,應教令避之。下至井底已,比丘應一手挽繩、一手承捉,作是言:「受!受!」是名受。若井水清者,自得取飲。若濁者,語淨人言:「持新淨瓶紐系下水。」如上說,是名井中。

屋上者,若比丘在阿練若處住,無淨人,比丘自覆屋。有比丘語屋上比丘言:「食時至,可下食。」比丘言:「廢作上下亦復難,欲此間食,可上食來。」語淨人言:「持食著器中上。」比丘下長竿拘,語淨人:「著是拘上。」作是言:「受!受!」是名受。下繩亦如是,是名屋上。

淨廚者,若新作僧伽藍,不應在東廂北廂作廚屋,應在南廂西廂作廚屋,應開風道,通利水道,出盪滌潘水。廚屋中當作食棧。作食時,若淨人小者,比丘得自淨洗銅釜鑊著水已,應語淨人:「汝知洗米。」若淨人小不能作者,得捉手教,洗教瀉抒飯。若食器不覆者語令覆。若無淨人者,若有淨席、淨氈、淨板,得自覆,但懸放覆上。若曬穀時,比丘在穀上行者,當腳處使淨人[打-丁+先]去。若師子虎狼逐,女人欲心逐,比丘捨走不看,雖蹈無罪。若穀聚天雨者,當使淨人覆。若無淨人者,淨席得遙擲覆上,得捉淨塼石擲鎮上。若新作僧伽藍,淨廚裡有種種物,有淨油、有七日油,或麨瓶、石灰瓶、鹽瓶、草屑瓶、石蜜瓶、埿瓶、苷蔗束、竹束、脯束、染樹皮束,淨屋中在一處,比丘語比丘言:「汝取七日油來。」比丘誤捉淨油來,比丘雖遙見知是淨油,不得即語,恐其驚懼破器物故。待來至已問言:「長老!是何等油?」答言:「七日油。」當語:「置!置!」不得名字,得作七日受持。若言:「長老!汝取淨油來。」比丘誤持七日油來,不得即語,應待來至已問言:「長老!是何等油?」答言:「淨油。」當語:「置!置!」故名七日油。如是語:「取石灰瓶。」誤持麨瓶;語:「取屑末瓶。」誤持鹽瓶;語:「取埿瓶。」誤取石蜜瓶;語:「取竹束。」誤取苷蔗束;語:「取染樹皮束。」誤持脯束來,廣說如上。比丘語比丘言:「長老!汝往審悉看灰瓶已,持來。」此比丘往內手瓶中把麨,看此瓶故是淨。若把麨還著瓶中者,即名不淨。如是屑末瓶、埿瓶亦如是。若言:「汝審悉看竹已,持來。」比丘往拔苷蔗看時,故是淨。若還刺束中,舉束不淨,如是脯束亦爾。若淨廚屋破穿漏,語淨人言:「出廚裡一切物。」出已當塞鼠孔,掃地用拒磨埿之,壁底作塼埵,以次大者在下、小者著上。比丘得在中央立,指示安置乳酪、酥、油、蜜、石蜜、鹽,不得見廚屋壞而不治,當隨法律治事,是名廚屋。

器受非器者,一切葉若卷者是器,舒者非器。若盤有緣深沒穬麥者,名為器。若床、若坐床繩,緻織者是器,若希織者非器。船,在水中非器,在岸上者是器。若車,駕牛時非器,無牛時是器。若比丘乞食時,店肆家以斗盛麨與比丘,斗瑣連諸升,或五升、四升、三升、二升、一升相連,比丘爾時應語施主言:「解後升令相離已授我。」若瑣不可得解者,比丘當從索葉已,令瀉葉上受,是名器受非器受。

床受者,若比丘床上坐、若禪、若眠,淨人持食來著抱中,若覺者即名受。若不覺者,覺時欲食者,當從淨人更受。若不欲食者,當自捉已,授與淨人。如是著床上,懸床邊亦如是。若比丘棧閣上有淨食、若衣缽,取衣缽時動淨物,一切盡不淨。若堅不動,無罪。若比丘衣架上,有酥瓶、油瓶,比丘取衣時,動者亦如是,是名床。

船者,船上載十七種穀,穀上敷籧篨,若席覆上,比丘得在上坐,不應名字。若名字者,是名不淨。若此船卒為風吹、若下流、若迴波漂船上岸者,一切皆不淨。若繩、若竹篙不離水者是淨,是名船。

乘者,若大車上載十七種穀,穀上敷籧篨席覆上,比丘在上坐,不應字名,字名者,即不淨。若小車上有淨物、若衣缽,若比丘取衣缽時動淨物者,一切不淨。應語淨人:「與我取衣缽。」不得以牛作淨。上時應使淨人先上,然後比丘上。下時比丘先下,淨人後下。若載下阪時,車翻離地離牛,一切皆不淨。若下阪,若車翻,牛身及繩尾不離車者,一切是淨,是名乘。

心念受者,有登瞿國,是邊地邪見人,惡比丘故不授食。爾時當滿荼邏規地作相,若葉弊缽下,遙作是言:「受!受!」下時覺、墮缽中時不覺,得名為受,但非威儀。墮時覺、初下時不覺,得名為受,但非威儀。下時、墮缽中時盡覺,是名善受。若比丘乞食時,若烏鳥墮肉叚比丘缽中,下時覺、非墮時,是名為受,但非威儀。墮時覺、非下時,是名受,但非威儀。下時覺、墮時覺,是名善受,是名心念受。

道路者,若比丘欲共商人行,語商人言:「借我淨人。」答言:「可爾。」臨發時,便言:「我無淨人,有牛,尊者須者當取。」使淨人長囊盛種種糧食,計日日食分,作一齊已,紐結著牛上,至食時,當使淨人取。若無淨人者,一人挽紐,一人承取,口言:「受!受!」是名受。若囊中糧食盡,道裡未至所在者,當解囊淨浣已,更求糧食著囊中,紐結如前。在道行時,當隨時與牛食著涼處,不得使苦惱。到已牛還本主。若比丘隨道行,過苷蔗園邊。從守苷蔗園人乞,作如是言:「長壽!施我苷蔗。」答言:「尊者自取。」比丘言:「長壽!我不得自取。」又復言:「若欲食者便自取,若不欲食者便去。」比丘爾時以繩紐繫好苷蔗著牛頭,作如是言:「知是眾生。」苷蔗園邊有火聚,即驅牛行過火,不使燒牛。使苷蔗得作淨已,一人扶舉牛頭,一人解紐,作是言:「受!受!」是名為受。蕪菁根亦如是。若牛食蕪菁根時,比丘捉牛頭頓遜:「受!受!」得名為受,但非威儀。比丘隨道行時,淨人邊合囊受麨,繩未離地,得名為受,但非威儀。當教合繩授,是故說。

摩訶僧祇律卷第十六

 

上篇:摩訶僧祇律

下篇: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佛說戒消災經

佛說戒消災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 尊...

【註音版】式叉摩那尼戒本

式叉摩那尼戒本(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羅閱祇...

【註音版】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國清百錄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序 終南山釋氏道宣撰 惟夫幔幢...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自愛經

佛說自愛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摩鄧女經

佛說摩鄧女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 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弟子死復生經

弟子死復生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祇...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宋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羅...

【佛教詞典】壽者相

執著一期生命的長短。此相一立,則不了知緣生如幻的道...

【佛教詞典】大佛頂首楞嚴經

凡十卷。又作大佛頂經、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

淨土法門早晚課應怎樣做

問: 原來是按禪宗早、晚課本做課,如按淨土法門早、...

公牛的爭鬥

為了爭奪一頭母牛和一塊地盤,兩頭公牛發生了爭鬥。一...

《持經利益隨心論》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原文】 大覺世尊,所說...

這世上誰能靠得住

親人能靠得住? 兄弟姊妹之間為爭奪遺產反目成仇,打...

修行之人,需息心靜養

修行之人,要息心靜養。汝名靜庵,何不顧名思義,一味...

曾經信願持名,後來退轉不念了能否往生

問: 往生與否,關鍵看這個人是否在具足信願的條件下念...

一生的罪業和臨終時幾句佛號,誰輕誰重

問: 《安士全書》中有一個故事,說唐代的張善和一生...

大光明雲中的十種光明特質

佛有常光,有放光。由於特殊因緣,放光就是要傳達信息...

佛教的「八吉祥」

相傳世尊釋迦牟尼佛降生之際,天人敬獻「八吉祥」為供...

聖嚴法師《回到自己身上》

佛陀曾經對罵人者有兩個比喻:一個像是仰面對天吐唾,...

唐代高僧慧日慈愍三藏法師

我們中國佛教弘揚中,最能夠落實到行處的,就是禪宗和...

沒有良心

公輸班是中國有名的工程師,也是工匠的祖師。他的一雙...

【視頻】《文殊師利發願經》釋大力讀誦

《文殊師利發願經》釋大力讀誦

【視頻】《普門品》尼眾唱誦

《普門品》尼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