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摩訶僧祇律卷第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摩訶僧祇律卷第十九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明單提九十二事法之八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優波難陀語兄難陀共行弟子作如是言:「阿浮婆共汝入聚落,彼間當與汝飲食。我若彼作非威儀事,汝當覆藏,莫向人說。我是汝叔父,我亦覆汝和上罪。」答言:「正使我父祖翁及和上有罪,尚不覆藏,況復叔父。汝自可覆藏我和尚罪,我終不能覆藏汝罪。」優波難陀聞是語已,即作是念:「今日當令汝得苦惱事。」即共入城,到長者家。檀越見已,歡喜問訊,即請留食。優波難陀復作是念:「我當觀望日時欲至遣還精舍,令不及眾食,復失此供,進退失食時足得苦惱。」作是念已,時至即遣彼還。恐失食,故並看日時,疾疾而還。眾食已訖,出祇洹門間傍佯經行,遙見彼來,口脣乾燥,似未得食。即戲調言:「汝朝隨教化比丘入城,得何等種種美食?」答言:「唯有苦惱,何處得食?」諸比丘聞已,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呼優波難陀來。」來已,佛具問上事:「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從今日後知比丘麁罪,不得覆藏。」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知他比丘犯麁罪,覆藏者,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知者,若自知、若從他聞。

麁罪者,四波羅夷、十三僧伽婆尸沙,是名麁罪。

覆藏者,不欲令他知。

波夜提者,如上說。

比丘見他犯麁惡罪,不得覆藏。覆藏者,波夜提。應向人說,說時不得輒向人說,當向善比丘說,若同和上、阿闍梨。若彼犯罪比丘凶暴,若依王力、大臣力、兇惡人力、或起奪命因緣毀傷梵行者,應作是念:「彼罪行業必自有報,彼自應知。喻如失火,但自救身焉知餘事。」爾時但護根相應無罪。若比丘知他比丘犯四事、十三僧伽婆尸沙,若一一覆藏者,波夜提。三十尼薩耆、九十二波夜提,若一一覆藏者,越毘尼罪。四波羅提提舍尼、眾學法,一一覆藏者,越毘尼心悔。若覆藏比丘尼八波羅夷、十九僧伽婆尸沙,一一覆藏者,偷蘭遮。三十尼薩耆、百四十一波夜提,若一一覆藏者,越毘尼罪。八波羅提提舍尼、眾學法,若一一覆藏者,越毘尼心悔。式叉摩尼十八行法,更受學法,若一一覆藏者,越毘尼罪。沙彌、沙彌尼十戒,若一一覆藏,更與出家法,越毘尼罪。下至俗人五戒,若一一覆藏者,越毘尼心悔。是故說。

 蟲水及無衣,  淫處屏處坐,
 往觀三軍陣,  打掌刀覆藏。
 第六跋渠竟。

佛住毘舍離,廣說如上。爾時有人著鎧持弓箭,入精舍中,脫鎧放仗止息樹下。精舍中庭前沙地有眾鴿鳥,在中戲食。時尊者優陀夷見鳥已,即語:「長壽!借我弓箭試我手看。」答言:「可爾。」即捉弓並注五箭,挽弓放發射殺五鴿,即取搣毛以木貫之,持授世尊:「此是鳥肉。」佛言:「何處得?」答言:「有人著鎧持弓箭至精舍庭前,止息樹下。從借弓箭,試手射鳥,本習射法猶故不失。」佛言:「癡人!此是惡法,應早捨棄,方言本習,手猶故在。汝常不聞,我以無量方便,毀訾殺生,讚歎不殺。而今作是惡不善法,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眾生應起慈心救護,云何優陀夷反奪其命而無慈心?」佛言:「不但今日不起慈心,過去世時已曾如是。如《釋提桓因本生經》中廣說。」佛告諸比丘:「依止毘舍離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故奪畜生命,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故者,先作方便。

奪畜生命者,若身、身份、身方便。身者,一切身,於眾生身上跳蹈、若堆壓欲令彼死,死者,波夜提。身份者,欲害眾生故,若手、若腳、若膝、若肘、若齒、若爪等一一用殺,是名身份。身方便者,若手捉杖、木、瓦、石等,若就打、若遙擲欲令死,死者,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若比丘欲斷畜生命,若刀、藥塗、吐下、墮胎。刀者,大小刀乃至鍼。若比丘殺心捉刀時,越毘尼心悔。觸彼身,越毘尼罪。命根斷者,波夜提,是名刀。藥者,有三種:生、合、毒。生者,如尼樓國土、欝闍尼國土,有毒草名迦羅,是名生。合者,如獵師合藥,若根、若莖、若葉、若花、若果,眾草和合藥,是名合。毒者,蛇毒、鼠毒、狼毒、貓毒、狗毒、熊羆毒、人毒,如是種種。若生、若合、若毒,如是一切是名藥。若比丘殺心,欲殺畜生,合藥時,越毘尼心悔。觸彼身,越毘尼罪。命根斷,波夜提,是名藥。

塗者,若比丘殺心,以藥欲塗畜生時,作是念:「若塗頭腳身,令枯乾死。」捉藥時,越毘尼心悔。觸彼身者,越毘尼罪。因是死者,波夜提,是名塗。

吐者,若比丘殺心合吐藥,欲令吐膿血、吐腸死,合藥時,越毘尼心悔。觸彼身者,越毘尼罪。因是死者,波夜提,是名吐。

下者,若比丘殺心作下藥,欲令彼下膿血腸肚死,作藥時,越毘尼心悔。觸彼身,越毘尼罪。因是死者,波夜提。

墮胎者,若比丘殺心欲墮畜生胎,作方便時,越毘尼心悔。觸彼身,越毘尼罪。欲殺母而墮胎者,越毘尼罪。欲殺胎而母死者,越毘尼罪。欲殺母母死者,波夜提。欲殺胎胎死者,亦波夜提。若畜生懷人胎,越毘尼罪,是名墮胎。

行、毘陀羅咒、屑末、羂、弶、坑埳、道、河。

行者,有畜生若五、若十、若二十作行列行時,若欲殺前誤殺中、欲殺中誤殺後、欲殺後誤殺中、欲殺中誤殺前,皆越毘尼罪。若欲殺前前死、欲殺中中死、欲殺後後死者,皆波夜提。若一切無當死者,波夜提,是名行。

毘陀羅咒者,若比丘為殺畜生,讀毘陀羅咒起死人,誦咒時,越毘尼心悔。心驚毛竪,越毘尼罪。因是死者,波夜提,是名毘陀羅咒。

屑末者,若比丘為殺畜生故,作屑末坌眾生身,欲令乾枯死。作方便時,越毘尼心悔。觸彼身,越毘尼罪。因是死者,波夜提。

羂者,若比丘殺心,於畜生常行處、食處、飲水處,施羂時,越毘尼心悔。觸彼身者,越毘尼罪。因是死者,波夜提,是名羂。

弶者,若比丘殺心,於畜生常行處、食處、飲水處。施弶時,越比尼心悔。觸彼身者,越毘尼罪。因是死者,波夜提,是名弶。

坑埳者,若比丘殺心,於畜生常行處、食處、飲水處,作坑陷以草土覆上,作時,越毘尼心悔。墮中時,越毘尼罪。因是死者,波夜提,是名坑埳。

道者,若比丘於道頭經行見畜生來,見已作是念:「今當令此無一得脫者。」殺心驅向師子虎狼恐怖處,若國王獵處驅時,越毘尼心悔。受苦痛時,越毘尼罪。因是死者,波夜提,是名道。

河者,若僧伽藍近河邊,比丘在岸上經行,有畜生來,比丘見已,作是念:「今當令此畜生無一得活者。」殺心驅向非濟處、若迴波旋覆處、尸收摩羅處,渡彼岸復有師子虎狼處,及王遊獵處驅時,越毘尼心悔。受苦痛時,越毘尼罪。因是死者,波夜提,是名河。

一比丘殺心捉刀時,越毘尼心悔。受苦痛時,越毘尼罪。因是死者,波夜提。如是二比丘、眾多比丘亦如是。若比丘為殺故與刀遣使,若一人、若二人,乃至眾多人,亦如是。使復轉遣使,乃至眾多人與刀時,越毘尼心悔。受苦痛,越毘尼罪。因是死者,波夜提。如是藥、毒、塗、吐、下、墮胎,如刀中廣說。

若比丘成就五法斷畜生命,波夜提。何等五?畜生、畜生想、殺心、起身業、命根斷,是名五法。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六群比丘欲令十六群比丘疑悔故,作如是言:「世尊制戒,年滿二十聽受具足。汝等未滿二十而受具足,不名受具足。」聞是語已,即便大啼。佛聞啼聲,知而故問:「是何等小兒啼聲?」比丘答言:「是六群比丘,欲令十六群比丘疑悔故,作如是言:『世尊制戒,年滿二十聽受具足。汝等未滿二十而受具足,非受具足。』聞是語已,是故啼耳。」佛言:「呼六群比丘來。」來已,佛具問上事:「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何故如是?」答言:「我戲樂故。」佛言:「癡人!此是惡事,惱梵行人而言戲樂。」佛言:「汝莫輕彼,彼若入定,以神足力能擲汝著他方世界。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從今日後不聽令他比丘疑悔。」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故令他比丘起疑悔,須臾不樂,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故者,先作方便。

疑悔者,有七事:生、羯磨、形相、病、罪、罵詈、結使。波夜提者,如上說。生者,作是言:「長老!世尊制戒,年滿二十聽受具足,汝不滿二十而受具足,不名受具足。」作是語欲令生疑。前人若疑、若不疑,皆波夜提,是名生。羯磨者,作如是言:「長老!世尊制戒,一白三羯磨無遮法,汝白不成就、羯磨不成就、眾不成就,如是一一不成就,非受具足,不名受具足。」作是語欲令他疑悔。前人若疑悔、若不疑悔,皆波夜提,是名羯磨。形相者,作如是言:「長老!世尊制戒,身體成就聽受具足,汝曲嵴、跛蹇、眼瞎、[仁-二+匡]腳、搕頭、鋸齒、身不具足,而受具足,不名受具足。」作是語欲令他疑悔。前人若疑悔、若不疑悔,皆波夜提,是名形相。病者,作是言:「長老!世尊制戒,無病聽受具足。汝癬疥、黃爛、癰痤、痔病,如是種種諸病而受具足,不名受具足。」作是語欲令起疑悔。彼若疑悔、若不疑悔,皆波夜提,是名病。罪者,作是言:「長老!世尊制戒,清淨者聽受具足。汝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夜提、波羅提提舍尼、越毘尼罪,而受具足,不名受具足。」作是語欲令疑悔。彼若疑悔、若不疑悔,皆波夜提,是名罪。罵詈者,作是言:「長老!世尊制戒,歡喜者聽受具足。汝不歡喜,瞋恚罵詈而受具足,不名受具足。」作是語時欲令疑悔。彼若疑悔、若不疑悔,皆波夜提,是名罵詈。結使者,作是言:「長老!世尊制戒,黠慧人聽受具足。汝癡不黠如泥團、如羊角鵄白鵠受具足,不名受具足。」作是語時欲令疑悔。彼若疑悔、若不疑悔,皆波夜提,是名結使。

若有人來欲受具足,若滿二十與受具足;若不滿者,語言:「且住!待滿二十。」若彼便於餘處受具足來者,不得語令疑悔。語者,越毘尼罪。若比丘臨受具足時,若羯磨不成就,應彈指語言:「長老!汝羯磨不成就。」若臨時不語者,後不得語令起疑悔言:「汝受具足時白不成就、羯磨不成就、眾不成就。」語者,越毘尼罪。若瞎眼、僂嵴、腳跛身體不成就,未受具足者,應語言:「且爾住彼。」若於餘處受具足來者,不得語令疑悔。語者,越毘尼罪。若病人來欲受具足,應語:「且爾住。」若彼便於餘處受具足來者,不得語令疑悔。語者,越毘尼罪。若疑悔比丘者,波夜提;比丘尼,偷蘭遮;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者,越毘尼罪;若俗人,越毘尼心悔。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六群比丘數數易著衣,食前著一衣,食後著餘衣。佛知而故問:「是何等衣?」答言:「是我淨施衣。」佛言:「汝云何淨施衣與他,不捨而作三衣受用?從今日後不聽淨施衣不捨而受用。」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衣,後不捨而受用者,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與者,淨施與五種人。

不捨者,後不捨。

受用者,作三衣受用,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有多衣,忘不識,應取一切衣集著一處,當捨作是言:「此衣淨施與某甲,某甲於我不計意,今還捨。」若是三衣者應別捨:「是我三衣數,此僧伽梨先受持,今捨。」「此僧伽梨,是我三衣數,今受持。」「此欝多羅僧,是我三衣數,先受持,今捨。」「此欝多羅僧,是我三衣數,今受持。」「此安陀會,是我三衣數,先受持,今捨。」「此安陀會是我三衣數,今受持。」「此是我三衣數,不離宿受持。」餘衣長二肘,廣一肘以上,盡應淨施。淨施法者,作是言:「長老!我此長衣施與某甲,某甲於我不計意,若浣染時縫時,有因緣事,我當捨用。」受持已,淨施已著衣架上,日日當憶念記識。若忘者,當語共行弟子、依止弟子:「此是我三衣,汝當日日助我憶識。」若無弟子者,應衣角頭書作字。若自身對面淨施不捨而受用者,波夜提。若不對面而自說淨施,不捨而受用者,越毘尼罪。若對他面淨施,不捨而受用者,波夜提。復對餘人,不捨受用者,波夜提。不識衣,越毘尼罪。無三衣,越毘尼罪。一時捨、一時受,越毘尼罪。不捨,作三衣受用,波夜提。不捨,作塔用、僧用、與人,越毘尼罪。不得對面前說淨施,當餘人邊說淨施,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六群比丘食前取他僧伽梨、取他缽藏著異處。是比丘乞食時到,欲入聚落,求僧伽梨不得。復有比丘求缽不得,是比丘問諸比丘長老:「誰持我僧伽梨去?」復問:「誰持我缽去?」時六群比丘便笑言:「長老!此僧伽藍大,但求之。」即求,經久不得。復言:「長老!僱我何物?當助汝求。」聞是語已,知是彼藏。食後復藏尼師檀及鍼筒。諸比丘食已,欲林中坐禪,求尼師檀不得,即言:「長老!誰持我尼師檀去。」復有比丘言:「誰持我鍼筒去?」六群比丘笑言:「長老!此僧伽藍大,但遍求。」即求,經久不得。復語言:「汝僱我何物?當助汝求。」聞是語已,知是彼藏。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來。」來已佛具問上事:「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何以故爾?」答言:「為戲樂故。」佛言:「癡人!此是惡事,惱諸梵行人而言戲樂。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佛言:「從今已後不聽戲笑藏他衣缽、尼師檀、鍼筒。」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藏他衣缽、尼師檀、鍼筒,乃至戲笑,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衣者,七種衣也。

缽者,瓦缽、鐵缽。缽有三種:上、中、下。

尼師檀者,如世尊所聽。

鍼筒者,筒中有鍼。

藏者,若自藏、若使人藏,乃至戲笑,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三衣中若藏一一衣者,波夜提。若僧祇支及餘衣等,越毘尼罪。三種缽中若一一藏,波夜提。若鍵鎡及餘器,越毘尼罪。藏尼師檀者,波夜提。藏餘敷具,越毘尼罪。鍼筒者,有鍼合藏,波夜提。無鍼,越毘尼罪。藏有縷鍼,波夜提。無縷鍼,越毘尼罪。有縷鍼但脫取縷藏,越毘尼罪。戲笑藏比丘衣,波夜提;比丘尼,偷蘭遮;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越毘尼罪;下至俗人,越毘尼心悔。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六群比丘從禪坊中起,在屏處闇地立,悚耳皺面、反眼吐舌,作喡喡聲恐怖十六群比丘。十六群比丘聞已,即心恐怖舉聲啼喚。佛知而故問:「是何等小兒啼聲?」諸比丘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來。」來已,佛問六群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何以故爾?」答言:「戲樂故。」佛言:「癡人!此是惡事,惱梵行人而言戲樂。」佛言:「汝莫輕彼,彼若入定,能以神力擲汝著他方世界。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恐怖比丘者,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恐怖者,色聲香味觸,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色者,在闇地悚耳皺面、反眼吐舌,乃至曲一指喡喡作恐怖相。彼若畏、若不畏,波夜提,是名色。聲者,作象聲、馬聲、驢聲,如是等種種聲,或長聲卒止、卒聲長引,乃至觳耳作恐怖相。彼若畏、若不畏,波夜提,是名聲。香者,作是言:「長老!是中有蛇香、富單那惡鬼香、蠍香。」作是種種恐怖相。彼若畏若不畏,波夜提,是名香。觸者,熱冷、輕重、滑澁。熱者,若以火、若以日炙衣缽、鍵鎡、揩戶鑰使熱觸彼身,作是言:「長老!火起!火起!」作如是恐怖相。彼若畏、若不畏,波夜提,是名熱。冷者,若以扇風、衣風、若水灑,作是言:「長老!雨雪!雨雪!」作如是恐怖相。彼若畏、若不畏,波夜提,是名冷。重者,持重拘、攝重旃押上,作是言:「長老!壁倒!壁倒!」作如是恐怖相。彼若畏、若不畏,波夜提,是名重。輕者。以諸輕細衣覆上,作是言:「長老!雲墮!雲墮!」作如是恐怖相。彼若畏、若不畏。波夜提。是名輕滑者。若優缽羅花莖、拘牟頭華莖、須揵提花莖、若戶拘觸彼身,作是言:「長老!是蛇!是蛇!」作如是恐怖相。彼若畏、若不畏,波夜提,是名滑。澁者,缽頭摩花莖、分陀利花莖觸彼身,作是言:「長老!此是百足蟲。」作如是恐怖相。彼若畏、若不畏,波夜提,是名澁。

恐怖比丘者,波夜提;比丘尼,偷蘭遮;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越毘尼罪;下至俗人,越毘尼心悔。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為諸天世人之所供養,多所利益。爾時舍衛城中有姊妹二人,妊身未產,在家有信出家為道。諸比丘尼見其腹相,即便驅出,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在家妊身無罪。」此比丘尼後生男兒,字童子迦葉,至年八歲出家為道,成阿羅漢。共十六群比丘,各持澡盥,到阿耆羅河邊澡浴入水,仰覆浮戲渡河來往,拍水沐浴。爾時波斯匿王在重樓閣上,四望觀看。王未信佛法,見是事已,倍生不信,即語末利夫人言:「看汝家所事福田。」夫人深信無疑,不迴顧看即答言:「大王!或是年少出家始受具足,未知戒律,或世尊未制此戒,是故爾耳。」王語夫人言:「喻如家長語時,眷屬隨從。如和上、阿闍梨語時,弟子隨從。沙門瞿曇語時,弟子皆言:『如是。世尊!如是。修伽陀!』我共汝語,而汝不迴顧看。」爾時尊者童子迦葉,於其水中入頂第四禪,以天耳聞王語聲,即語諸伴比丘作是言:「長老!王倍生不信。末利夫人心生不悅,今當令彼發歡喜心。」皆言:「善哉!」各各即提澡盥盛滿中水,以著於前,結跏趺坐,次第行列陵虛而逝,於王殿上空中而過。時末利夫人在露處坐,見其坐影已,即便仰觀,見次第行列結跏趺坐前,皆有澡盥乘虛而去似如鴈王。見是事已,心大歡喜,即白王言:「看我家福田神德如是。」王見已,心大歡喜,作如是言:「善哉!我得善利,願世尊及比丘僧盡壽在我國內,為良福田。」諸比丘聞王嫌故,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呼十六群比丘來。」來已,佛具問上事:「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我今罰汝,因汝當為諸比丘制戒。」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水中戲者,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水者,有十種。

戲者,跳、渡、還渡、沒、出、撥、拍、澆[泳-永+羨]。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說。跳者,戲故跳入水中,波夜提。若行岸崩墮水、若船行沖岸木石撥墮水中者,無罪,是名跳。渡者,以戲故渡水,波夜提。若行欲渡、若渡物、若河彼岸有僧事塔事,宜數數經理,若欲學浮渡者,無罪。還者,以戲故還渡水,波夜提。若有所忘失,為物故還渡取,無罪。沒者,以戲故沐沒,波夜提。若缽、小缽、銅釺、器物墮水沒取者,無罪。為澡洗故沒,無罪。出入者,以戲故入水出水,波夜提。為取物故,無罪。撥者,以戲故撥水,波夜提。若水上熱,為取冷水故撥取下水,無罪。拍者,以戲故拍水,波夜提。若水上有倒孑蟲,拍令入下取無蟲水,無罪。澆[泳-永+羨]者,以戲故在水中澆[泳-永+羨]岸上,越毘尼罪。岸上澆[泳-永+羨]水中者,越毘尼罪。水中澆[泳-永+羨]水中,波夜提。陸地澆[泳-永+羨]陸地者,越毘尼罪。非比丘病刺頭出血迷悶、若熱病迷悶,以冷水灑無罪。若比丘誦經時眠睡,以冷水灑無罪。若比丘食上沙彌撓亂,恐俗人不信故,知事者以水澆[泳-永+羨]無罪,是名澆[泳-永+羨]。

若為和上、阿闍梨洗以浴畫背,越毘尼罪。若比丘食上戲故,以水畫缽、鍵鎡、器上作字,越毘尼罪。若澆腳時以水畫木上及畫瓫甕瓶,一一越毘尼罪。以指彈水作聲,越毘尼罪。以水跳空中接取,越毘尼罪。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齋日,比丘尼來詣佛所,頭面禮拜問訊。時十六群比丘去佛不遠,在一處坐,優缽羅比丘尼、脂梨沙彌尼,亦來禮拜問訊。禮拜問訊已,往十六群比丘所,以同年少相好樂故,至彼中坐。坐不正故,彼見已更相指示而笑。時有婆羅門極丑陋、僂嵴[仁-二+匡]腳,將一年少端正婦來見,諸比丘笑已,作是念:「此諸沙門見我丑陋,將端正婦,必當笑我。」即瞋恚言:「沙門釋子不知儀則,而形笑我。」諸比丘即答言:「我不笑汝。」婆羅門言:「不爾!正笑我耳。」作是語已,往至佛所,作是言:「奇異!瞿曇!沙門釋子不知儀則,見我丑陋,將端正婦而形笑我。」佛即與婆羅門隨順說法示教利喜,歡悅而去。去已佛言:「呼十六群比丘來。」來已,佛問比丘:「有婆羅門極丑陋,將端正婦,汝見已實笑不?」答言:「不笑婆羅門。」「汝笑誰?」答言:「世尊!齋日優缽羅比丘尼、脂梨沙彌尼來到我所,坐不正故,我見已互相指示,是故笑耳。」佛言:「梵行尼坐不正,汝當方便令起,云何笑之?今當罰汝,因是為諸弟子制戒。」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以指相指,波夜提。」比丘者,如上說。以一指指,波夜提。乃至五指亦如是。一切手指,波夜提。以拳指,偷蘭遮。若木、若竹指,越毘尼罪。若比丘共諍,以指相指,波夜提。若直月、若知事人差次食,以指指言:「某甲去。」波夜提。若捉竹木指,越毘尼罪。應語言:「某甲,當次食去。」若沙彌眠,欲喚起者,應彈指。若不覺者,不得以指挃,當牽衣挽令覺。若諸比丘在俗人家坐,摩訶羅比丘坐不正者,應語:「汝正坐。」若不覺者,應語:「正汝衣。」復不覺者,應語言:「摩訶羅覆汝形體。」若比丘至比丘尼精舍中坐,比丘尼禮比丘足已,在比丘前坐。若坐不正者,不得語令慚愧,應作方便令起取物。若檀越家坐,婦女來禮比丘足,在前坐不正者,不得語令慚愧,當作方便發遣取物。若奸淫女來試弄比丘,故不正坐者,不得語,但當避去。是故說。

佛住毘舍離,廣說如上。時有一人其婦不可意,瞋恚極打便出。婦作是念:「彼瞋不息,若更打者定死無疑,今當走避。」即便出門。見有比丘乞食還欲出城,婦人即問言:「阿闍梨欲何處去?」答言:「欲出城去。」婦人言:「我欲隨尊去。」比丘言:「姊妹!此是王道何為見問?」即隨後去。其夫後作是念:「我婦得打,或能走去。」即入不見其婦,即問餘人言:「何處去?」答言:「適出隨是道去。」即從後逐,見其婦隨比丘後去,即生瞋恚,作是罵言:「弊惡沙門誘我婦去。」便捉比丘熟打,將詣斷事官所,作是言:「此比丘誘我婦去。」斷事人言:「一一將來撿問事實。」即問比丘:「汝出家人云何將他婦走?」答言:「不爾。」「何因相隨?」答言:「我乞食還欲出城去,婦人問我:『欲何處去?』我答言:『欲出城去。』婦人言:『我欲隨出。』我答言:『姊妹!此是王道何用見問?』事實如是。」斷事人言:「將比丘出,喚婦人來。」問言:「是沙門偷汝去耶?」答言:「不爾。」「何因相隨。」答言:「夫主見打,以夫瞋未息,復恐重打,因懼失命故,是故避走。遇見比丘,即問言:『尊者何處去?』答言:『我欲出城。』我言:『欲隨尊去。』比丘言:『此是王道何用見問?』事實如是,非彼所偷。」即遣婦人出,復呼比丘來,問言:「汝出家人偷他婦去。云何妄語望得脫耶?向者女人言:『汝實偷。』汝何言不?」比丘答言:「不爾。」復更重問,答辭如初。遣比丘出,復喚女人問言:「弊死女人,棄夫逃走,妄語欺官望得脫耶?向者比丘言:『實偷汝。』汝何言不?」答言:「實不爾。」如是三問,答辭如初。即留女人喚比丘來,對驗情狀,觀望顏色知其虛實,答辭如初。官問比丘:「汝缽何以破?」答言:「破耳。」「衣何故裂壞?」答言:「裂耳。」「肘膝何以傷破?」答言:「傷耳。」婦瞋夫未息,憐彼比丘受苦如是而不語官,即向官說。官聞是已,極大瞋恚,作如是言:「弊惡罪人!汝便是王更無餘人。」即勅官人料理比丘,給其湯藥,與其衣缽。即取是人繫著獄中,籍家財物沒入官庫。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語比丘:「何處一切王家得是信心?此不與共期,過患如是,況復共期?從今日後不聽與女人共期道行。」佛告諸比丘:「依止毘舍離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與女人共期道行,乃至聚落中間,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女人者,若母、若姊妹、若大、若小、在家、出家。

共期者,若今日、若明日、半月、一月。

道者,三由延、兩由延、一由延、半由延、一拘盧舍、半拘盧舍,乃至聚落中間者,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與女人共期道行,經一一聚落中間,一一波夜提。若還來者,亦一一波夜提。餘如九十二第三跋渠中與比丘尼共期著道行中廣說,此中以女人為異耳。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

爾時尊者阿那律在塔山夏安居竟,還舍衛城禮覲問訊世尊。行路中間日冥欲入聚落求宿止處。時聚落中有一母人,將一女欲出村取水,道路相逢。女見比丘顏貌端正威儀庠序,即生慾想。比丘入聚落,遍求宿處不得,作是念:「當還出外於樹下宿。」即便還出,復逢彼母子。時女問母言:「此沙門向冥欲何處去?」答言:「不知。」女言:「阿母可問。」母即問言:「沙門向冥出聚落欲至何所?」答言:「我入聚落求宿處不得,欲還出外樹下止宿。」女語母言:「可將歸家借其宿處。」母即語言:「沙門隨我還家,當借宿處。」比丘即隨還至家,與一房語言:「沙門此中可宿。」比丘即敷草蓐結跏趺坐。母子食訖,還自眠處。是比丘道行疲極偃息而臥,女伺母眠熟已,除除竊起至比丘所牽其草蓐。比丘覺已,起正身坐,女人性弱即便卻去。去已比丘還復臥,此女須臾復來。如世尊所說,有五種人夜多不眠。何等五?女人起欲想憶男子故夜多不眠,男子起欲想憶女人故夜多不眠,賊有盜心夜多不眠,王憂念國事故夜多不眠,精進比丘修習道業夜多不眠。此女人不得眠,復竊起來牽其草蓐。比丘覺已起正身坐,乃至夜了。明日至佛所,佛遙見已,知而故問:「誰嬈觸汝,顏色不悅?」即以上事具白世尊。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與女人同室宿,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女人者,若母、姊妹、若大、若小、在家、出家。

室者,同障同覆。

宿者,俱眠,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共一房,有隔、別戶,無罪。異房無隔,波夜提。共房共隔,波夜提。別房異戶,無罪。有覆有障,波夜提。有覆半障,越毘尼罪。有覆無障,無罪。有障有覆,波夜提。有障半覆,越毘尼罪。有障無覆,無罪。比丘、女人俱室內,波夜提。比丘室內、女人半身在屋內,越毘尼罪。比丘屋內、女人屋外,無罪。女人、比丘俱屋內,波夜提。女人屋內、比丘半身在屋內,越毘尼罪。女人屋內、比丘在外,無罪。若佛生日大會、得道日大會、轉法輪日大會、羅雲大會、阿難大會、般遮於瑟大會,若通夜說法者,當在露地。若風雨若雪墮寒者,當入屋里正身坐。若老若病不能坐者,當施障隔。障隔不得用疎物,高齊肩腋。若比丘道路行入聚落宿時,當別房別隔。若無屋者,當露地宿。若風雨寒雪,當入屋內正身坐。若老病劣弱不能坐者,當作障隔。若無障者,女人可信者,應語言:「優婆夷!汝先眠,我坐。」比丘欲眠時,語令起:「我欲眠,汝莫眠。眠者汝無福。」若雌象乃至雞、若駱駝、牛驢擎頭時,未得罪。委頭眠者,波夜提。若雌狗舒頭時無罪,屈頭眠時波夜提。鵝孔雀雞舒頭,無罪。屈頭著翅下,波夜提。象正立時,無罪。倚時,波夜提。若眾多比丘在房內眠,母人抱眠女兒入者,一切眠比丘,波夜提。若維那知事人,應語母人言:「汝正豎兒抱入。」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尊者優陀夷,與一知識同聚落婆羅門。婆羅門女出嫁,至異聚落,遣信語父:「若阿闍梨,時時來看我。」如二不定法中,因緣廣說。乃至佛告:「優陀夷癡人!在家俗人尚知出家人所應行法、不應行法,汝信心出家而不知出家所應行法?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從今日後不聽共女人獨空靜處坐。」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與女人獨空靜處坐,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女人者,若母、姊妹、若大、若小、在家、出家。

獨者,獨一女人,更無餘人。設有餘人,若眠、癡狂、心亂、苦痛、嬰兒、非人、畜生,雖有是人,故名獨。

空靜者,寂靜處。

坐者。共坐,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與女人共坐,竟日坐者,一波夜提。若比丘、女人中間起,更坐,一一波夜提。若比丘受請到檀越家坐,女人下食已坐比丘前,復起益食。如是復起復坐,一一波夜提。一女人比丘邊坐,一女人來往益食,女人出時比丘應起。起時不得輒爾起,恐彼女疑,謂呼比丘有異想,應先語:「姊妹!我欲起。」問言:「何故起?」答言:「世尊制戒,不聽共女人獨空靜處坐,是故起耳。」女言:「尊者莫起,我自起。」起者無罪。減七歲女在階道板上坐,坐已復第二板上坐,坐已復起第三板上坐,如是一一徙處坐,一一波夜提。若家中作務淨人來往不斷者,無罪。若門向道,道中行人如比丘乞食頃不斷,彼即當淨人,無罪。若比丘、女人於閣上共坐,閣下淨人遙見比丘,比丘亦見淨人,無罪。比丘、女人在閣下坐,閣上人亦如是。或見而非聞、或聞而非見、亦見亦聞、非見非聞。見而非聞者,淨人遙見比丘、女人共坐,不聞語聲,越毘尼罪。聞而非見者,聞語聲、不見其人,越毘尼罪。亦見亦聞者,見共坐、聞語聲,無罪。非見非聞者,波夜提。盲淨人,越毘尼罪。聾淨人,越毘尼罪。盲聾淨人者,波夜提。一盲、一聾淨人者,無罪。若淨人眠者,當動令覺,此罪。亦是聚落、亦阿練若處、亦是時亦非時、亦是晝亦是夜、是屏處非露處、是空靜非眾多、是近非遠,是故說。

 故奪及疑悔,  不捨藏畏怖,
 水戲指相擬,  共行同室宿,
 空靜處亦然。  第七跋渠竟。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毘舍佉鹿母,長請祇洹僧次第到其舍,食時毘舍佉鹿母頭面禮僧足。次第而下,到十六群比丘所,見其年少身色柔軟而能捨家。女人多慈起兒子想,亦敬法故,即便問言:「祇洹眾僧無供時,尊者何處得食?」答言:「時到著衣持缽,家家乞食。」即語尊者:「若無供時,來我家食。我自今已後,若無人供日,我當施食。」年少比丘聞是語已,即便受請,至無供日,到其家食。鹿母長請佛,時尊者阿難日日到彼,為請食故,見十六群比丘在其家食,此諸年少起憍恣言:「母!此食太多。」答言:「子減之。」復言:「太少。」答言:「子當益。」如是或嫌冷熱、堅軟、甜酢、醎澹,如是種種難可稱適。鹿母信心多慈,答言:「子隨索隨與。」阿難見已,作是念:「若此是不信家,便起恶心。」以是因緣往白佛言:「善哉世尊!願從今日勿與小兒受具足戒。」佛言:「從今日後年未滿二十,不得與受具足。」

復次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摩訶羅父子二人在家,有信捨家修道,其子沙彌供給五百比丘。諸比丘或索楊枝、或索樹葉,如是眾多不能得供。時摩訶羅念曰:「我正有一子,供給五百比丘,所索眾多不能得供。如是不久,必當生病。然世尊制戒年未滿二十。不應與受具戒。雖知不應且與受之,令其免苦。」即將比丘出到戒場上,與受具足。受具足已,諸比丘猶如前法喚言:「沙彌與我知淨楊枝及草樹葉。」彼即答言:「我已受具足,云何故喚沙彌?」諸比丘言:「誰與汝受?」答言:「我婆樓醯。」諸比丘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言:「呼摩訶羅來。」來已,佛具問上事:「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摩訶羅!汝云何知人年未滿二十,而與受具足?」佛言:「從今日後,不聽年未滿二十而受具足。」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知人年不滿二十,與受具足,波夜提。諸比丘應訶責,是人不名受具足。」

比丘者,如上說。

知者,若自知、若從他人聞。

不滿者,不滿二十。雨減二十年,是名不滿二十。減二十雨滿二十年,是名不滿二十。減二十雨過二十年,是名不滿二十。冬時生還冬時受,未經安居竟,是名不滿。春時生還春時受,未經安居竟,是名不滿。前安居生還前安居受,未經前安居竟,是名不滿。後安居生還後安居受,未經後安居竟,是名不滿。此人減二十時,人半謂減、半謂滿。半謂減者,波夜提。謂滿者,無罪,此人名受具足。此人年減二十時,人一切謂不滿,與受具足,一切波夜提,此人不名受具足。此人年減二十時,人一切謂滿,與受具足,一切無罪,此人名受具足。滿二十雨減二十年,是名滿二十。滿二十雨滿二十年,是名滿二十。滿二十雨過二十年,是名滿二十。冬時生、經安居竟、受具足,是名滿二十。春時生、安居竟、受具足,是名滿二十。前安居時生前安居竟,受具足,是名滿二十。後安居時生後安居竟,受具足,是名滿二十。雨滿二十雨時,人半謂滿、半謂不滿,謂不滿者越毘尼罪,謂滿者無罪,是人名受具足。滿二十雨時,人一切謂不滿,一切越毘尼罪,是人不名受具足。滿二十雨,一切謂滿,一切無罪,是人善受具足。若比丘知人不滿二十,與受具足,此諸比丘應呵責已,波夜提悔過。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有人來欲受具足,月滿者應與受具足,不滿者應語令待滿。若前人不知者,當問其父母親裡。若復不知,當看生年板。若復無是者,當觀其顏狀,觀時不得直觀形體,或貴樂家子形大年少。當觀其手足成就不?若如是復不知者,當問何王?何歲?國土豐儉、旱澇時節。是故說。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舍衛、毘舍離二國有嫌,年年互相抄伐。時毘舍離人來舍衛抄劫人民,得物去,還入本界生安隱想,解仗止息。舍衛王作是念:「我為國王,應卻隣敵安民,云何使賊劫掠人物?」即勅將士:「仰汝追捕必使擒獲,若不得者不足空還。」將士念言:「王教嚴重,事應宜速。」即集兵眾尋蹤掩襲。時舍衛比丘安居竟,欲詣毘舍離,諸比丘失道,墮彼賊中。賊便驚愕,問比丘:「比丘!汝是何人?」答言:「我出家人。」「何道出家?」答言:「釋種出家。」問言:「大德!汝欲那去?」答言:「欲向毘舍離,失道到此。」即示其道。時比丘問賊:「長壽!汝欲何去?」答言:「向毘舍離。」比丘復言:「當共作伴。」彼即答言:「我等是賊,劫奪他物,逕涉榛木行不擇路。汝是善人,云何隨我?此是直道,可從是去。」比丘復請:「願將我去!勿復令我重遭失道。」賊答如初,如是至三,語言未竟追捕尋至,合捉比丘,將至王所,作如是言:「大王!此是群賊。」王言:「先將比丘來。」來已,王言:「汝出家人,云何作賊?」比丘答言:「我非是賊。」「何故相隨。」比丘以上事具向王說。王言:「遣比丘去。將此賊來。」來已,問賊言:「此出家人是汝伴不?」答言:「非伴。」「何故相隨?」賊以上事具向王說。王言:「將賊去。更喚比丘來。」來已,王問比丘:「汝出家人,云何作賊?妄語欺官,望得脫耶?賊道汝是伴,何以言非?」比丘答如初。王即教勅禁官放比丘去,賊如法治罪。便取五百群賊,著迦毘羅華鬘,打鼓搖鈴四交道頭,唱喚而出,欲將殺之,賊大啼哭。佛知而故問:「比丘!是何等眾多人聲?」比丘答言:「世尊!是五百群賊,被王教令將欲殺之。是其聲耳。」佛告阿難:「汝往語王:『汝是人王,當慈民如子,云何一時殺五百人?』」阿難受教,即詣王所,具說佛語。王言:「尊者阿難!我知是事,若殺一人罪報甚多,況復五百人。但是賊數數來壞我聚落、抄掠人民,若世尊能使是人不復作賊者,可放令活。」阿難即還,以王所說具白佛。佛語阿難:「更往語王:『王但放去,我能令此人從今日後更不作賊。』」阿難受教已,先到刑處,語監殺者言:「是諸罪人世尊已救,未可便殺。」復語賊言:「汝能出家不?」賊言:「尊者!我本若出家不遭此苦,今甚願樂,何由可得?」阿難即至王所,作是言:「世尊語王:『我能令此人從今日後更不作賊。』」王即勅監官:「可原生命,且未解縛,送詣世尊,佛自放之。」爾時世尊欲度彼人故,在露地坐,賊遙見佛繫縛自解,頭面禮足,卻住一面。佛觀其宿緣隨順說法,佈施持戒行業報應,苦習盡道四真諦法,即於是時得須陀洹道。問言:「汝等樂出家不?」答言:「世尊!我等先若出家不遭此苦,唯願今者度我出家。」佛言:「善來比丘!」作是語時,五百群賊舉身被服變為三衣,自然缽器、威儀庠序,如似百歲舊比丘,皆成羅漢。諸比丘白佛言:「世尊!云何五百群賊蒙世尊恩自然解脫?」佛言:「不但今日蒙我解脫,過去世時已曾蒙我,如《獼猴本生經》中廣說。」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與賊期共道行,乃至聚落間,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賊者,劫盜。

期者,若今日、明日、一月、半月。

道者,三由延、二由延、一由延、一拘盧舍、半拘盧舍,乃至聚落,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不得與賊共期道行,若比丘欲行時,當求車伴、人伴。賊相貌有三事可知:香、色、莊嚴。香者,在曠野中食熟肉生肉。氣色者,常恐怖色。莊嚴者,終日結束,面黑、發黃,兇惡似閻羅人,是三種名為賊相,不應共行。若賊詐稱作好人,著好衣服,到空逈處,展轉相語:「今日當入是聚落,破壞牆壁、劫奪財物,不問沙門婆羅門,一切盡取。」當知是賊,是時不得即便捨離,且隨順去。若近聚落,方便捨去。若賊覺者,應語:「長壽!我正到此耳。」若與賊共期道行,波夜提。與女賊共行亦如是。與偷金賊共行,波夜提。與叛負債人共行,越毘尼罪。是故說。

佛住曠野精舍,廣說如上。爾時營事比丘,自掘地作基作塼作泥,為世人所譏:「沙門瞿曇無量方便,毀呰殺生、讚歎不殺,而今自手掘地作基作塼作泥,故傷破根命。此是敗人,何道之有?」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呼營事比丘來。」來已,佛問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語比丘:「此中雖無命根,出家之人所不應作,當少事少務,莫為世人所譏,失他善福。從今日後不得自手掘地。」佛告諸比丘:「依止曠野諸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自手掘地、若使人掘、指示語掘,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自手者,若身、身份、身方便。身者,舉身跳躑、走來、走去,欲令壞地者,波夜提,是名身。身份者,若手、若腳、若膝、若肘、若指爪,是名身份。身方便者,若鍬钁、斧鑿、竹木自手掘地,若遙擲欲令壞,壞者,波夜提。

地者,生、作。生者,大地是名生。作者,基作、上作。基作者,露地牆壁。上作者,重閣屋上覆土,是名上作。

自掘者,自掘。

使人掘,乃至言:「掘是地。」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自方便多掘,一波夜提。若中間止住,一一波夜提。使人者,使他人掘,前人多掘,一波夜提。若重語:「使掘!疾掘!」語語波夜提。若比丘欲使地平作方便掃地,越毘尼罪。若傷如蚊腳,波夜提。不作方便,無罪。若方便牽曳木欲使破地,牽時越毘尼罪。若傷如蚊腳,波夜提。不作方便,無罪。若驅牛馬欲使破地,亦如是。不作方便,無罪。若欲使地平故經行,行時越毘尼罪。傷如蚊腳,波夜提。住坐臥亦如是,不故者無罪。若比丘河邊坎上以腳踏墮,踏踏波夜提。池坎岸邊行,土崩無罪。若土塊一人不勝,破者,波夜提。破減一人重者,無罪。若比丘捉木石、塼瓦、鍬钁擲地,不故雖傷,無罪。若營事比丘多有塔物、僧物,欲藏地中,若在露處生地不得自掘,當使淨人知;若在覆處、死地得自掘藏。若地打杙,越毘尼罪。傷如蚊腳,波夜提。拔杙時,越毘尼罪。傷如蚊腳,波夜提。若比丘欲張氈[疊*毛]須釘四角,若覆處死地自釘無罪;若露處生地,當使淨人知。拔時當使淨人知。若比丘房內釘壁毀損成功,越毘尼罪。若先有故孔,無罪。若比丘外被雨地傷如蚊腳,波夜提。若欲畫地,越毘尼罪。傷如蚊腳,波夜提。畫末土無罪。若營事比丘欲作摸式,當畫板木塼上,若泥覆朽故房舍,欲撤時不得自撤,當使淨人。若欲壞壁時,當使淨人卻泥,然後自得摘塼,至基際使淨人摘。若壁不泥者,以曾被雨,使淨人摘兩三行,然後自摘至地際,復使淨人摘。若塼壞聚被雨已,不得自取,使淨人取上兩三重,然後自取至地際,復使淨人取。若覆上者得自取,到地際應使淨人取,塼聚亦如是。若死土被雨已,比丘不得自取,使淨人取盡雨所洽際,然後自取,無罪。若鼠壤被雨不得取,應使淨人取。若新雨後比丘不得自抒井,應使淨人抒。若淨人小不能者,當先下淨人擾令濁,然後自抒。若池水洸水新雨後,比丘不得自抒。若牛馬先涉,得自抒。若泥被雨後不得自取,使淨人取。若池泥洸泥新雨後,比丘不得自取,使淨人取。若水瀆若屋流水道新雨後,比丘不得自抒,使淨人抒。若大小行用水時手摩地,波夜提。當用灰土、豆末。若雨澇推土聚一處,比丘不得自取,使淨人取。若甕瓶器物在露地經雨已,比丘不得自取,使淨人取。若洗腳木經雨後不得自取,若木石、塼瓦種種諸物在露地,雨後比丘不得自取,使淨人知。掘地,波夜提。半沙,越毘尼罪。純沙,無罪。石礓、石糞灰亦如是。是故說。

摩訶僧祇律卷第十九

 

上篇:摩訶僧祇律

下篇: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菩薩內戒經

佛說菩薩內戒經 宋北印度三藏求那跋摩譯 佛以十五日說...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一 失...

彌沙塞羯磨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彌沙塞羯磨本 大開業寺沙門...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語經

佛語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

佛說佛印三昧經

佛說佛印三昧經一卷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羅閱...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菩薩處胎經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卷第一 姚秦涼州沙門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燉煌石室本) 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

佛說蟻喻經

佛說蟻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

【佛教詞典】一生入妙覺

在這一生中就能登入妙覺之佛位。天台宗說三論唯識等各...

【佛教詞典】師子乳

又作獅子乳。比喻菩提心。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十八(大...

慧律法師語錄精華全集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與其說是...

有愛才有財富與成功

一位婦人走到屋外,看見前院坐著三位長著又長又白鬍鬚...

印光大師:對治色慾的方法

【原文】 色慾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

楞嚴咒是每個佛弟子必誦之咒

楞嚴咒被稱為佛經咒中之王,虔誠稱念,功效感應殊勝。...

持誦金剛經得定要訣

六祖聞客誦金剛經有省,謁黃梅五祖,為說金剛經而大徹...

把這些認識清楚,才會生厭離之心

《佛說阿彌陀經》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今天是母親節,是兒女孝敬母親的日子,令我想起了佛教...

地藏菩薩最初的發心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

人最大的障礙從哪裡來

我們修行人很怕聽到障礙這兩個字,你知道障礙是哪裡來...

淨界法師:淨土十疑論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淨...

戒邪淫十三法

時代變遷迅速,以往農業時代的色 情場所,僅限於城市...

十供養讚

香: 心然五分 普遍十方 香煙童子悟真常 鼻觀妙難...

【視頻】心經(男聲演唱)

心經(男聲演唱)

【視頻】《禮佛發願文》旃檀居士念誦

《禮佛發願文》旃檀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