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摩訶僧祇律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摩訶僧祇律卷第九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明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法之二

佛住舍衛城,爾時尊者優陀夷持衣與大愛道比丘尼,作是言:「善哉瞿曇彌!此衣為我浣染打。」時大愛道即為浣染打已,送還語優陀夷言:「此衣已浣染打訖,今故送還。」優陀夷即咒願:「得樂無病。」送置房裡。時大愛道持衣與優陀夷已,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佛知而故問:「瞿曇彌!汝手上何以有染色?」答言:「世尊!我為優陀夷浣染衣,故手有染色。」瞿曇彌去不久。佛告諸比丘:「云何優陀夷乃使行道比丘尼浣染衣,妨廢比丘尼業?」

復次佛住舍衛城,爾時長老阿難陀,是偷蘭難陀比丘尼本二,不善觀察,與不淨衣浣,作是言:「姊!為我浣染打此衣。」時偷蘭難陀,即持此衣到精舍,舒看見不淨著衣,即以此衣示諸比丘尼作是言:「汝等看此衣上,是丈夫丈夫相。」時諸比丘尼語偷蘭難陀言:「如是應覆藏之物,云何示人?若欲浣者應浣,若不浣者應舉。」時偷蘭難陀比丘尼,語諸比丘尼言:「此有何可恥使我藏之?此是丈夫丈夫之相。」更復舉示諸比丘尼。時六群比丘去比丘尼不遠,聞是語已拍手大笑:「奇事!奇事!」時諸比丘聞是語已,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呼阿難陀來。」即呼來已,佛問阿難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不善看故與。」佛告諸比丘:「設使親裡比丘有此不淨衣,當與親裡比丘尼浣不?」答言:「不與。世尊!」佛言:「設使親裡比丘尼,見親裡比丘有此可覆藏之事,當出示人不?」答言:「不示。世尊!」佛告諸比丘:「親裡比丘尼,尚不應使浣不淨衣。云何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故衣?從今已後不聽。」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故衣、若染、若打,尼薩耆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非親裡者,非父親相續、非母親相續。

故衣者,乃至經一枕頭,名為故。衣者,如上說。

浣者,除垢膩。

染者,根染、皮染、葉染、花染、果染,如是等種種染。

打者,乃至手打一下。

尼薩耆者,是衣應僧中捨,波夜提罪應悔過。不捨而悔,越比尼罪。波夜提者,如上說。

自與使受、使與自受、自與自受、使與使受。自與使受者,比丘自與,比丘尼遣使受,比丘尼自浣。使與自受者,比丘遣使持衣與,比丘尼自受浣。自與自受者,比丘手自與,比丘尼自受浣。使與使受者,比丘遣使與,比丘尼遣使受、自浣染打,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語浣即浣、語染便染、語打即打,尼薩耆。若比丘使非親裡比丘尼浣衣便染、教染便打、教打便浣;教作而不作、不教作便作,越比尼罪。若比丘語非親裡比丘尼,浣衣便染打、教染便浣打、教打便浣染、教作而不作、不教作便作,越比尼罪。

若比丘與親裡衣、非親裡浣;若與非親裡、親裡浣;若與親裡、親裡浣;若與非親裡、非親裡浣。與親裡、非親裡浣者,若比丘母姊妹出家,比丘持衣與令浣,彼比丘尼持衣還精舍。是尼有弟子尼語言:「阿闍梨有作事,我當作。」便取衣浣染打,是比丘無罪,是名與親裡、非親裡浣。與非親裡、親裡浣者,若比丘與非親裡比丘尼衣令浣染打,是比丘尼持衣還精舍,是比丘有母姊妹出家,識是衣便問是比丘尼言:「彼是誰衣?」答言:「某比丘衣。」是親裡尼便作是念:「某甲不知比尼,無令此比丘得尼薩耆罪。」即取衣浣,是比丘犯越比尼罪,是名與非親裡親裡浣。與親裡、親裡浣者,若比丘母姊妹出家,是比丘持衣與浣。彼比丘尼言:「我羸病。」比丘言:「汝有弟子強健者,應使浣。」便教浣,教浣已自持來,是比丘得尼薩耆罪。若不教而自使浣者,無罪,是名與親裡親裡浣。若比丘與非親裡比丘尼衣,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打者,尼薩耆波夜提,是名與非親裡、非親裡浣。

若比丘持衣及染,具寄比丘尼精舍,去餘閑靖處安居。是比丘尼夏後因自浣染衣過,為比丘浣染衣。比丘安居竟,還索衣欲浣染。比丘尼言:「我已浣染竟。」是比丘不犯。若比丘寄衣時作是念:「彼當為我浣染打。」後浣染打者,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著垢膩衣,詣比丘尼精舍,非親裡比丘尼禮比丘足問言:「衣被何以垢膩無人浣染耶?」答言:「無人浣。」是比丘尼信心,即便入房取衣與比丘著,留此衣與浣染打,無罪。是比丘於餘時作意,故著垢膩衣去作是念:「比丘尼見已自當為我浣。」作是意浣者,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入聚落中,若值狂象車馬灒泥,污比丘衣,即往到比丘尼精舍,令比丘尼湔者,尼薩耆波夜提,以不可截故都捨。若比丘尼灌水,比丘自浣者,無罪。若比丘於一處浣染衣時,齋日比丘尼遊行,禮諸精舍過,禮諸比丘足,見比丘浣衣。諸比丘尼言:「阿闍梨無人浣衣耶?」答言:「無人。」是比丘尼信心故語比丘言:「止!我當為浣。」比丘聽隨意浣者,無罪。若是比丘於齋日故浣衣,作是念言:「比丘尼必來當為我浣。」若與浣者,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有多尼弟子,雖不得令浣染打,得令拾薪、取水煮染、取食行水、持扇扇、食竟收缽,一切事得作。若教令浣染打者,尼薩耆波夜提。若為和尚阿闍梨持衣使比丘尼浣,越比尼罪。為塔僧使比丘尼浣染打,無罪。是故說:「若比丘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故衣,若染、若打,尼薩耆波夜提。」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城中眾人皆出禮世尊足。時有一人名阿跋吒,著兩張白[疊*毛],來入祇桓精舍禮世尊足已,次到長老優波難陀住處言:「和南!阿闍梨。」答言:「無病長壽!」阿跋吒言:「我欲看諸房舍。」時優波難陀答言:「可爾!汝等不欲看尚當示汝,況復欲見。」即將至兩重閣上語言:「看是長老彫文刻鏤、五種彩畫、紺琉璃地、床褥臥具。」看已答言:「實好!阿闍梨。」優波難陀言:「長壽!汝是[疊*毛]衣亦好長廣細緻。」時阿跋吒白言:「我欲更看餘房舍。」時優波難陀,將至第三重閣上看,廣說如上。乃至:「汝衣亦好長廣細緻。」時彼作是念:「是沙門讚歎我衣,必當欲得,是比丘是王及諸大臣所識,有大力勢,若不與者或嫌恨我。」阿跋吒言:「阿闍梨欲得此衣耶?」答言:「欲得。」阿跋吒言:「阿闍梨隨我歸去,當更與餘衣。」優波難陀言:「嗚呼!長壽汝何以言:『更與我餘衣。』我亦更有種種好[疊*毛],但不相似,所以欲得汝此[疊*毛]者,欲令相似作一種衣耳。」復言:「汝意欲施者,正以此衣與我,其餘好者非我所須。」阿跋吒言:「我著此衣詣國王長者,禮覲世尊,事不可廢。」優波難陀復言:「汝何以言:『更與我餘衣。』汝實謂我更無好[疊*毛]。汝欲施者,正以此衣與我,其餘好者非本所須。」阿跋吒言:「必須此衣者,隨我歸去,到捨當與。」優波難陀言:「汝不曉方便,不知家中諸難,若父母兄弟姊妹,或當慳惜不聽汝施者,我不得此衣,汝不成施福,二俱失利。以此難故,正應此間施我。」時阿跋吒苦辭不免,即脫上衣與已便去,著下衣向舍衛城。時城中人多出禮覲世尊。時阿跋吒問眾人言:「汝等今欲那去?」答言:「欲詣祇桓。」語言:「莫去。」問言:「何故?」答言:「沙門劫人。」復問:「強奪人物耶?」答言:「何所復問?汝但看我著兩張[疊*毛]去,今正有一張在其中。」不信佛者即還入城中,聞者生疑,為爾、不爾?沉吟而住。信佛法者即作是念:「終無是事。沙門釋子不與不取,何有劫人?或能方便說法取耳。」以是故少人詣祇桓禮覲世尊。世尊知而故問阿難:「今日何故少人來入祇桓。」時尊者阿難即以上事具白世尊,佛言:「呼優波難陀來。」即便呼來已,佛問優波難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言:「比丘!此是惡事。云何比丘強乞人衣?汝常不聞世尊讚歎少欲、呵責多欲無厭耶?從今日後不聽從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乞衣。」

復次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北方有六十比丘,來詣舍衛城禮覲世尊。中道被賊失衣,裸形入祇桓精舍,禮諸比丘。諸比丘問言:「汝是何人?」答言:「出家人。」又問:「何道出家?」答言:「釋種出家。」又問:「汝衣何在而裸形耶?」答言:「我道中遇賊失衣。」爾時諸比丘各各與衣,有與僧伽梨者、欝多羅僧者、安陀會者、尼師檀者。是比丘著衣已,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佛知而故問諸比丘:「汝等何處來?」答言:「世尊!我等從北方來。」佛問諸比丘:「汝忍苦乞食不難、道路不疲極耶?」答言:「世尊!我等忍苦,乞食不難、道路不疲,但道中遇賊失衣,裸形入祇桓。」佛問比丘:「汝等道中為無聚落城邑耶?」答言:「有。」佛言:「何以不乞?」諸比丘白佛言:「我聞世尊制戒,不得從非親裡乞衣,復無親裡,亦無檀越施者,以是故我等不敢乞衣,裸形而來。」佛讚持戒言:「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正隨順直信出家,乃至失命因緣不應故犯戒。從今日後聽失衣時得乞。」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從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乞衣,尼薩耆波夜提,除餘時。餘時者,失衣時是名餘時。」

比丘者,如上說。

非親裡者,非父親相續、非母親相續。無親因緣,一親裡、多非親裡。多親裡、一非親裡,離此二眾得罪。

居士者,家主也。

衣者,欽婆羅衣、劫貝衣、芻摩衣、憍捨耶衣、舍那衣、麻衣、軀牟提衣。

乞者,若自乞、若使人乞,除餘時乞衣無罪。餘時者,失衣時。失衣有十因緣:若王奪、若賊奪、若火燒、若風飄、若水漂、若女人起欲心奪、若父母親裡欲令罷道故奪、若自藏後忘不知處、若藏衣腐爛、若歲久朽壞不可承桉,是名十除餘時,世尊說無罪。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衣應僧中捨,波夜提罪應懺悔,不捨而悔,越比尼罪。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三由旬內有衣者,若失僧伽梨,欝多羅僧在,不應乞。若失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會在,不應乞。若失三衣,若覆瘡衣在,不應乞。若失三衣、覆瘡衣,若雨浴衣在,不應乞。若比丘失三衣、覆瘡衣、雨浴衣,若覆臥褥具在,不應乞。若比丘失三衣、覆瘡衣、雨浴衣、覆臥褥具,若任衣在長兩肘廣一肘,不應乞。何以故?是比丘應著是下衣往三由延受先衣,若是道中有諸難事不得往趣衣者,得乞雨衣無罪。

若比丘從非親裡乞衣、若自乞、若使人乞、若作相乞、若說法乞。自乞者,自身往乞。使乞者,遣人往乞。作相乞者,作寒相、熱相。云何寒相?若比丘冬中八夜雨雪時,著弊故衣詣檀越家現凍戰相。爾時檀越禮比丘足問言:「阿闍梨無有時衣耶?何以寒凍乃爾?」答言:「無有。汝父母在時恆為我作時衣,今汝父母去世,誰當為我作者?非但汝父母死,亦是我父母無常。」檀越即言:「阿闍梨莫怨恨!我當為作時衣。」是名寒相乞。若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云何熱相?若比丘五六月大熱時,著厚納衣流汗詣檀越家現熱相。爾時檀越禮比丘足問言:「阿闍梨無時衣耶?何以熱之流汗乃爾?」答言:「無有。汝父母在時恆為我作時衣,今汝父母去世,誰當為我作者?非但汝父母死,亦是我父母無常。」檀越即言:「阿闍梨莫怨恨!我當為作時衣。」是名熱相乞。若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云何說法乞?是比丘為衣故,與檀越說偈言:

「若人以衣施,  得生最勝處;
 以樂佈施者,  人天受福報。
 生天得妙色,  天寶冠莊嚴;
 衣施比丘故,  生生自然衣。」

是名說法乞。若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若乞漉水囊、若乞小補衣物、若系頭物、若裹瘡物、若衣緣、若乞衣中一條,如是等物不犯。若乞是物,時檀越施全物及衣裁,取者不犯。若比丘作是念:「我但索小小物,檀越自當與我全衣。」得者,尼薩耆波夜提。若為和尚阿闍梨乞,越比尼罪。若為塔僧乞,不犯,是故說:「若比丘從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乞衣,尼薩耆波夜提。除餘時,餘時者失衣時。」

佛住舍衛城,六十比丘從北方來向舍衛城,路中被賊失衣,入祇桓精舍。時優波難陀見已,語是失衣比丘言:「諸長老!世尊聽比丘失衣時,得從非親裡乞,何以不乞?」答言:「諸梵行人已與我衣足,是故不乞。」時優波難陀言:「若今不乞者徒失此利。」答言:「我已得衣,失利、不失利復何在耶?」優波難陀語失衣比丘言:「汝若不能乞者,我當為汝乞。」彼言:「汝自知時。」優波難陀晨朝著入聚落衣,持紙筆入舍衛城,語諸優婆塞言:「汝等助我乞衣。」優婆塞問言:「何以故乞?」答言:「有比丘從北方來,道中遇賊都失衣物,為彼故乞衣。」優婆塞言:「可爾。」即將至市種種店肆上為勸化。時人多有信敬者,或得一張、或得兩張,如是漸漸多得衣物,重擔而行。於諸信心家四分,始從一分家乞,方欲更乞。優婆塞言:「阿闍梨!可足還去。」優波難陀言:「嗚呼!長壽何乃淺促?我乞始有次第,不應還去。何以故?多人佈施多人得福,我等出家人食有時限,猶未欲去。汝等在家人,遇食便食不畏失時,有何急事怱怱欲去?」如是復更行乞,優婆塞復言:「可足。阿闍梨!」優波難陀復言:「猶故未足。」優婆塞言:「有幾人耶?」答言:「多人。」復問:「為有幾人?」長引聲言:「乃有六十比丘。」優婆塞言:「阿闍梨!此諸衣可供五百比丘,何況六十?何以為乞?欲坐[疊*毛]肆耶?」即擲紙筆放地,而瞋恚言:「何處生是多求無厭不知止足人?」是中有少欲知足比丘,聞是語已,往白世尊。佛言:「呼優波難陀來。」即便呼來。佛廣問上事:「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問優波難陀:「何以故乞?」答言:「我為失衣比丘故乞。」佛即呼失衣比丘來,來已。佛語:「汝等比丘,實使優波難陀乞衣耶?」答言:「不也。世尊!」佛復問失衣比丘:「優波難陀,何因緣故作如是言?」失衣比丘即以上事具白世尊。佛告優波難陀:「此是惡事。癡人!不應乞者便乞,應乞者不乞。」佛語優波難陀:「汝常不聞我無數方便讚歎少欲、毀呰多欲?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佛種種呵已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失衣時,得從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乞衣。若非親裡居士、居士婦,自恣多與衣,是比丘得受上下衣,過是受者,尼薩耆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失衣有十事,如上說。

衣者,欽婆羅衣、[疊*毛]衣、芻摩衣、憍捨耶衣、舍那衣、麻衣、軀牟提衣。

非親裡者,非父母親相續,是名非親裡。

居士者,家主也。

乞者,若自乞、若使人乞、若勸化,檀越欲自恣施,得取上下衣,自恣者隨意與。上下衣者,廣三肘、長五肘,得取二衣。若過是取者,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者,是衣應僧中捨,波夜提罪應悔過。若不捨而悔,越比尼罪。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三由延內有衣者,若失僧伽梨,欝多羅僧在,不應乞,乃至任衣在不應乞。何以故?是比丘應著是下衣,往三由延受先衣,若道中有諸難事不得往取衣者,得乞雨衣無罪。

寒相、熱相、說法相,如上說。

若比丘共估客著道行,若賊從一方、二方、三方來隨,便遠賊走。若四方俱來,不應走,當正身住,不得格賊。若賊言:「取僧伽梨來。」答言:「與長壽!」如是一一衣物隨索多少與之,不得高聲大喚瞋罵賊。與物已,當徐徐去,入林草中藏,遙望看,若賊去後餘有不?受持衣在者應受持。若無餘衣者,是中有比丘、若外道出家,為賊所殺者,應取是衣受持。若無出家人死,有俗人死者,應取俗人衣截縷作淨然後受持。若無死人衣,估客有遺棄好衣物者不應取,若棄弊衣物者應取受持。若估客還來喚比丘,與是好衣者應取,取已截縷牛屎染作淨受持。若是估客語比丘言:「我借汝此衣著,到前住處還我,莫令損減。」是比丘應取是衣,攝縷在內篸縫令縷不現,作淨受持,到住處應還。若無是事,應篸樹葉遮前後而去。若無是事,不得如尼揵子掉臂當道行,當以手遮前障形體,在道側行,莫入深榛中行,令賊謂是伺捕者。應在道邊淺草中行,行時若逢人來,當即於淺草中小現處坐,令行人見之。若人問言:「汝是何人?」答言:「出家人。」「何道出家?」答言:「釋種出家。」「何以裸形?」答言:「被賊。」若不乞而自多與衣者,取無罪。若不自與者應從乞,乞時多與衣者,應取二領,廣三肘、長五肘衣。若無是事,當詣阿練若住處,彼知識邊得衣者應受。若無阿練若住處,應至塚間。若有守墓人,應語言:「我欲拾弊衣。」若守墓人教取,取已示我,當取示之。若取死女人衣時,女身未壞者,應往頭邊而取。若身已壞,得隨意取;若死男子衣亦隨意取。若死人衣有寶者,應足躡卻寶,持衣而去。若不覺有寶,持衣還乃知有寶者,應付淨人持作湯藥。若守墓者語比丘言:「聽汝取不好衣,好者勿取。」是比丘到塚間,不見弊者、多有好衣,即持還語守墓人言:「正有是好衣耳。」守墓人聽取便取,若言:「是好,不聽汝取。」比丘應還,更求餘者。若彼語比丘:「取在地者。」即取在地者。若言:「取空中者。」即取空中者。若是好衣半在地,半在空中,應截半取。若無是事者,當到聚落中,問比丘住處。不應晝日入聚落,應待闇放牧人還時俱入聚落。不應依牸牛邊,當在羸小牛中行。若見人時加趺而坐,若人問言:「汝是何人?」答言:「出家人。」「何道出家?」「釋種出家。」「汝衣何處?」答言:「被賊失盡。」若不求自與者,得隨意多取。若不與者,應從乞。乞時多與者,應取二領,衣廣三肘、長五肘。若復無是事者,應到精舍中問舊比丘:「此中誰是維那?誰是知床褥人?」答言:「某甲是。」爾時是比丘應到是知事比丘所問言:「爾所歲比丘應得何等床褥臥具?」答言:「爾所歲比丘應得如是床褥臥具。」是比丘得是褥,取摘開以毛舉著一處,取表裡作泥洹僧。若得枕亦摘開,以毛舉著一處取表裡,作僧祇枝。得臥具取著已,應禮塔、禮上座。問訊下座,應語言:「我道中被賊失衣,當助我乞衣。」若舊比丘言:「汝如餓烏腳不能住,誰當助汝。正是沽酒家搏掩家劫汝;或用易食,而言披劫,索人助乞。」若爾,應往至優婆塞所言:「長壽!我道中被賊失衣,汝等當助我乞衣。」答言:「可爾。阿闍梨!即時為乞。」得多衣者,比丘應取兩衣廣三肘、長五肘。爾時優婆塞語比丘言:「可得方便,為我盡取是衣不?」答言:「汝可轉易兩張細[疊*毛]者持來。」若優婆塞巧作方便,將比丘出界外語言:「阿闍梨!此衣佈施現前僧,現前無僧,阿闍梨現前應受。」爾時比丘受,無罪。若優婆塞與大張[疊*毛],當裁取兩衣段。問言:「何故?」答言:「世尊制戒,正得取兩衣。」優婆塞言:「阿闍梨但且取染。」比丘取染已送還,優婆塞言:「未染時是俗人衣,我尚不欲,況今染壞色,是出家人衣,我不復取。」比丘爾時得取,作衣隨意用。是比丘先所摘褥枕表裡,作泥洹僧祇枝者,浣已還複本褥枕臥具付知事人,然後便去。若欲即住此處者,隨意更請不得即留。是故說:「若比丘失衣時,得從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乞衣。非親裡居士、居士婦自恣多與衣,是比丘得取上下衣。過是受者,尼薩耆波夜提。」

佛住舍衛城,爾時有乞食比丘,時到著入聚落衣持缽入城。次行乞食到一家。其家婦人語比丘言:「我某日當飯僧施衣。」比丘言:「善哉姊妹!作三堅法身命財,中間莫有留難。」言已便去。比丘乞食還已至溫室中,語諸比丘言:「我語長老好事。」答言:「有何好事?」「我聞某甲優婆夷,某日欲請僧食佈施衣。」時難陀、優波難陀聞已即問言:「長老!其家門巷在何處?姓字何等?」問知已明日清旦,著入聚落衣到其家言:「無病!優婆夷。」優婆夷言:「和南!阿闍梨。」比丘言:「我聞好消息。」問言:「聞何等事?」答言:「聞汝欲請僧設供施衣。」答言:「有是心,但恐中間諸難不成。」比丘言:「汝請僧設供施衣,欲與長老比丘好惡衣。若與麁者,正當與沙彌、園民及著衣架上。若與我好者,我當著入王家貴勝邊、當禮佛。有人問者,我當語言:『某甲信心優婆夷與我。』汝可得名稱受用功德。」答言:「更無,正有是,已許僧;若有者亦當別施。」比丘言:「與不與任汝意。」言已便去。檀越作是念:「若與彼不與僧者,僧是良福田。若不與彼與僧者,彼有王力能作不饒益事。」畏彼故不與僧,因彼發不喜心故二俱不與。諸比丘問乞食比丘:「汝前所聞絕無消息。」乞食比丘言:「我知定剋明日。」乞食比丘明旦,著入聚落衣到其家,即問優婆夷言:「何故不見供辦作諸飯食?」答言:「阿闍梨!因難陀、優波難陀破我善心。」問言:「何故?」即具說上事。乞食比丘聞已,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呼難陀、優波難陀來。」來已,佛問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癡人!此是惡事,汝作二不饒益,施者失福,受者失利。」佛言:「汝常不聞我無量方便毀呰多欲、讚歎少欲,汝云何先不自恣請,而為好故往勸?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為比丘故,若居士、居士婦為辦衣價,如是言:『我辦如是如是衣價,買如是如是衣,與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自恣請,為好故便到居士所作如是言:『為我作如是衣,為好故。』若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為比丘者,若僧、若眾多、若一人。

居士者,如上說。

衣者,欽婆羅衣、劫貝衣、芻摩衣、憍捨耶衣、舍那衣、麻衣、軀牟提衣。

衣價者,金銀寶物等。

辦者,若今日、若明日、若半月、若一月,我辦如是如是衣價,買如是如是衣,與某甲比丘,是名辦。

先不自恣請者,先知不自恣請,便謂自恣請。知自恣請,餘比丘便謂自恣請。我知自恣請與餘物,便謂自恣請與我衣。

往者,若到居士田上、若到家、若入屋裡。

索者,我須青、若黃、若赤、若黑、若種種茜色等;若長、若廣、若長廣,若隨所索者與、若更與餘者,皆尼薩耆波夜提。

為好者,知足好、不知足好、麁足好。云何知足好?若與細衣時便言:「我須麁者。」是名知足好。得者,尼薩耆。不知足好者,若與麁衣時便作是言:「若與我麁衣者,不中觸我腳。我是貴人,應與我好衣。」是名不知足好,得尼薩耆。麁足好者,若與細衣時便言:「我不用是好衣,我是阿練若,如鹿在林中,住在空地,與我麁者,足障寒熱風雨。」是名麁足好。若得者,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衣應僧中捨,波夜提罪應悔過。若不捨而悔,越比尼罪。波夜提者,如上說。是故世尊說:「為比丘故,若居士、居士婦,乃至為好故,若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佛住舍衛城,有乞食比丘,時到著入聚落衣持缽入城,次行乞食。有居士婦語比丘,言如上。一居士中說,此中但二居士為異耳,乃至已聞者當重聞。為比丘故,若二居士、居士婦,各各辦衣價,作如是言:「我等辦如是如是衣價,買如是如是衣,與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自恣請,為好衣故,便到居士所言:「為我各各辦如是如是衣價,共作一衣與我,為好故。」若得是衣,尼薩耆波夜提。此中如上一居士中廣說,但二居士為異耳。

佛住舍衛城,瓶沙王有二大臣:一名尼提,二名婆利沙。秋時人民收穫訖運致入城,天時寒雪。時二大臣作是念:「我常年年請師難陀、優波難陀,施食並施衣,今日當在何處?」有人語言:「在舍衛城。」爾時大臣遣使,齎書持舊錢八百,餉難陀、優波難陀。勅使言:「汝當還得報書。」使向祇桓精舍,到已問言:「難陀、優波難陀房在何處?」時諸比丘示言:「此房是。」使即入房中,禮已問言:「是優波難陀不?」答言:「是,汝何以問?」答言:「瓶沙王大臣尼提婆利沙,遣我齎書持舊錢八百餉師,並索答書。」時有優婆塞名法豫,優波難陀即語優婆塞言:「汝知料理,數此衣直與書相應不?」即料計取與書相應,即與答書遣使令去。時法豫優婆塞欲去,白言:「尊者!此衣直當置何處?」答言:「當置汝邊。」即便持去。到家已,待一日、二日、三日不來取。優波難陀多緣多事忘不往取,是優婆塞家中小儉,即便貸用後當還償。用已即日,難陀語優波難陀往取衣直,即往索。優婆塞言:「我持來已,停待尊者一日、二日、三日不來取,我家中小儉即便貸用,須得當還。」優波難陀即瞋恚言:「汝不可寄付,此是我物,云何取輒用?」難陀謂優波難陀:「此物不可直爾索得。」即語官人牽挽將去。時眾人見已,種種呵責沙門:「釋子自言善好,是其檀越常相供給,而能苦困如是,況復餘人。失沙門法,行惡如此,何道之有?」優波難陀聞已羞愧,即便放去。諸比丘聞已往白世尊,佛言:「呼優波難陀來。」來已,佛問優波難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語優波難陀:「此是惡事。汝常不聞我無數方便呵責多欲、讚歎少欲?此非法、非律、不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從今已後不聽往索。」

◎復次佛住舍衛城,法豫優婆塞常僧中次第請比丘食。時次食比丘到其家已,法豫問言:「優波難陀何以不來取錢?我未得時乃眾人中苦從我索,我今得直而不來取。」諸比丘言:「佛制戒不得來索。」法豫言:「若不聽索者,何不來此默然?我自知意。」是比丘食已還語諸比丘,諸比丘聞已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告諸比丘:「是法豫優婆塞,聰明黠慧乃有是方便。從今日聽諸比丘三反往索,六反默然住。」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為比丘故,若王、若大臣,遣使送衣直與比丘,使到比丘所白言:『尊者!是衣直,若王、若大臣所送,尊者受是衣價。』是比丘應語使如是言:『諸比丘法不應受衣價,我須衣時得清淨衣,須者得自手受作比丘衣畜。』使語比丘言:『尊者有執事人,常為諸比丘執事不?』是比丘應示使執事人、若園民、若優婆塞,應語使者言:『是人等能為諸比丘執事。』使到執事人所語言:『善哉!執事,如是如是衣價,買如是如是衣,與某甲比丘。是比丘須衣時當來取,當與衣。』是使若自勸喻、若使人勸喻已,還到比丘所白言:『尊者所示執事人,我已勸喻作衣竟,尊者須衣時往取,當與尊者衣。』須衣比丘應到執事人所索衣,應作是言:『我須衣。』第二、第三亦如是索。若得衣者好;若不得,第四、第五、第六應在執事前默然立。得衣者好;若不得,為得衣故過是求,若得是衣,尼薩耆波夜提。若不得衣,隨衣價來處,若自去、若遣使往,應作是言:『汝為某甲比丘送衣價,某甲比丘竟不得。汝自知財莫使失,是事法爾。』」

比丘者,若僧、若眾多、若一人。

王者,如盜戒中說。

王臣者,乃至小吏,帥知任官事者皆名為臣。

使者,若男、若女、若大、若小、若在家、若出家。

衣者,如上說。

衣價者,錢、金銀、[金*葛]珠、琉璃、珂貝、珊瑚、琥珀、硨磲、馬瑙、赤寶、銅鐵、白鑞、鉛錫等,是名衣價。

園民者,供養眾僧淨人,是名園民。

優婆塞者,三歸一分行、少分行、多分行、滿分行、隨順行此法,是名優婆塞。

三語者,非一往反中三語,乃至三往反索是名三語。

若四五六反默然者,非一往默然,乃至六反往默然;一自往索、一遣使默然住;一自往索、二遣使默然住;一自往索、三遣使默然住;一自往索、四遣使默然住;一自往索、五遣使默然住;一自往索、六遣使默然住。二自往索門、三自往索門亦如是。一遣使索、一自往默然住;一遣使索、二自往默然住;一遣使索、三自往默然住;一遣使索、四自往默然住;一遣使往索、五自往默然住;一遣使索、六自往默然住;二遣使索門、三遣使索門亦如是。自往索、自往默然住,三門亦如是。遣使索、遣使默然住,三門亦如是。

三反往索六默然住時,或緩期、或急期。云何緩急?若比丘至檀越所索衣時,語言:「長壽!與我衣直。」答言:「尊者!更一月來。」比丘滿一月往索,若檀越復言:「更一月來。」比丘滿一月復往索,若檀越復言:「尊者更一月來。」比丘滿一月復往索,過三月已不得復索。若言:「半月來。」過三半月不得復索。若言:「十日。」若言:「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須臾。」過三須臾。不得復索。是比丘六反往,時檀越言:「我知尊者住立意,更一月來。」是比丘滿一月復往默然住,如是滿六月往默然已,不得復往。若言:「半月。」若言:「十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須臾。」過六須臾已,不得復往默然住。齊幾名默然住?時如人入庫取物著髻上頃,又如裹幞物頃即應去。若比丘作方便現行相,持衣缽錫杖水瓶過寄物人前,若彼人問言:「尊者欲那去?」答言:「欲去先送物主邊,語令自知此物,莫使失。」受寄者言:「久已辦物,不須復往。」即時與物比丘,取者,尼薩耆波夜提。若不作方便,道由彼前,若彼人問:「尊者那去?」答言:「欲至先送物主邊,語令自知此物,莫使失。」受寄者言:「久已辦物,不須復往。」即時與物,取者無罪。受寄者若言:「任意去!設能破我如破多羅樹,亦不與汝一錢。」比丘爾時應到物主邊語,令自知此物莫使失。若是物主言:「我先施比丘,隨方便更索。」比丘爾時得如前三反語索、六反默然住。是故世尊說:「若王、若大臣,送衣直乃至莫使失,是事應當爾。」是初跋渠竟。

佛住毘舍離大林重閣精舍,廣說如上。爾時諸比丘一切作氈衣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會、尼師檀,唯除漉水囊及絡囊,一切氈作。諸比丘處處乞羊毛作氈衣,如是眾多,為世人所厭。時有一比丘,晨起著入聚落衣入毘舍離,為乞毛故。有一估客手執戶鉤來向市肆開自店舍,遙見比丘疾行而來。沽客念言:「是比丘來必為乞毛故,晨朝至此,市賣未售,誰能先乞是毛。」便閉肆戶還自家去。比丘念言:「是估客見我便閉肆戶還去,不欲乞我毛故。」便於餘道往截,至前問言:「長壽!汝何處去?不得相置,我從何誰乞毛?正欲從汝乞。汝等信佛法者,知有罪福行業果報而不與我,誰當與我?長壽當知!如世尊說,當起慈心,不樂聞者方便使聞,諸不信者教令立信,乃至手總其頭強勸令施。所以然者,彼於此終當生天上,色力受命眷屬自然。來生人中亦受快樂,色力壽命、眷屬成就,修習佛法增益功德,逮甘露果。是故長壽!世尊說言:

「『為福受樂報,  所欲皆自然;
  超踰生死流,  上寂之涅槃。
  若人為福者,  天神自然護;
  所願皆自成,  眾魔莫能壞。
  薄福多諸惱,  福能消諸患;
  福德既牢強,  速成堅固定。
  生天受快樂,  人中亦自在;
  斯由功德故,  所往皆自然。
  因斯福方便,  永離生死苦;
  得道至涅槃,  不沒不復生。』」

爾時比丘說是偈已,復言:「長壽!施我羊毛其福最大。」是時估客聞說法已即施少毛。爾時估客作是思惟:「若入市肆便多乞毛,更不得利,折減錢本,寧坐家住可全其本,故勝市中子本俱失。」作是念已,便還家坐。時估客婦瞋其夫言:「何以詣市速疾來歸?如是懶墮何由得活男女、充官賦役?」估客答言:「莫瞋,且聽!我今朝晨詣市店肆,廣說上事,乃至不如還家坐住。」其婦聞已默然而止。是時尊者舍利弗次第乞食,至估客舍於門中住。爾時估客婦篤信恭敬,識舍利弗,即持器盛食,出門著舍利弗缽中,頭面禮足恭敬問訊。時舍利弗亦慰勞之:「家中何如,生活好不?」其婦答言:「家內悉佳,但生理頓弊。」問:「何以故?」即以上因緣具白舍利弗:「居家生活飲食衣服、供官賦稅,正仰市肆。而今夫主在家中住,畏人乞羊毛,實在言行、實覺言眠。師今是我家所供養恭敬尊重,無所藏隱。又毛大貴,或一錢得一兩,乃至二、三、四金錢得一兩,然此毛極細軟,觸眼睛不淚出甚為難得。尊者!此羊毛出四大國:毘舍離國、弗迦羅國、得剎尸邏國、難提跋陀國。尊者!我夫主及諸親屬,為求是毛故,或時得還、或死不還。以毛難得,是故極貴。而諸比丘人人來乞,破我家業,遂至窮乏。」爾時尊者舍利弗,廣為說法令發歡喜,即還精舍。食後以上因緣具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來。」來已,佛問比丘:「汝實作氈衣乞羊毛,乃至估客婦向舍利弗說不?」答言:「實爾。世尊!」佛言:「比丘!汝常不聞我以無數方便,呵責多欲、讚歎少欲耶?此非法、非律、不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佛告諸比丘:「依止毘舍離者盡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純黑羊毛作新敷具者,尼薩耆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純者,不雜羊毛者有十種:相續羊、羖羊、不具色羊、山羊、遊行羊、羺羊、等羊、鳴羊、眾多耳羊、木蓮羊。

新者,初成也。

敷具者,[疊*毛]也。

作者,若自作、若使人作。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敷具應眾僧中捨,波夜提罪應悔過。若不捨而悔,越比尼罪。波夜提者,如上說。

相續羊者有六種毛:生青、染青、生黑、染黑、生青黑、染青黑。若自作、若使人作,作成,尼薩耆波夜提。受用,越比尼罪。乃至木蓮羊亦如是。此敷具應眾僧中捨,眾僧不應還,亦不得餘用。正得敷地及作遮向簾帳幔。是故說:「若比丘純黑羊毛作新敷具者,尼薩耆波夜提。」

佛住毘舍離大林重閣精舍,廣說如上。爾時比丘作一切氈衣,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會、尼師檀,唯除漉水囊及絡囊。除一切氈作,佛未制戒前,爾時諸比丘著氈衣,露地如庵慢安隱住。制戒已,不復著氈衣故,多病不安隱住。即以是事語尊者阿難:「佛未制戒時,我等著氈衣,猶如屋下得安隱住。佛制戒已,不復得氈衣,故多病不安隱。善哉阿難!當為我等具白世尊,還聽持氈衣。」爾時尊者阿難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即以上事具白世尊:「唯願世尊!聽諸比丘還得著氈衣。」佛言:「聽諸比丘雜作。」佛告諸比丘:「依止毘舍離者盡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欲作新敷具,應用二分純黑羺羊毛、第三分白、第四分下。若比丘不用二分純黑羺羊毛、第三分白、第四分下,作新敷具者,尼薩耆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新者,初作敷具者。

氈作者,若自作、若使人作。

純者,不雜。

羊毛者,十種,如上說。二分者,多用黑毛而作等想,等用作減想而更益;第三分白者,多用白毛而作等想,等用作減想而更益;第四分下者,少用下毛而作等想,如是作新敷具。若自作、若使人作,作成,尼薩耆波夜提。受用,犯越比尼罪。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敷具應僧中捨,波夜提罪應悔過。不捨而悔者,越比尼罪。波夜提者,如上說。

前四種羊毛眾僧中捨,僧不得還,亦不得餘用。正得敷地及作遮向簾帳幔。後六種亦眾僧中捨,僧不應還,僧得用;不得用儭身著,是故說。

佛住毘舍離大林重閣精舍。爾時有比丘欲作氈,羊毛少,諸比丘問言:「作氈竟未?」答言:「未竟。」問:「何以故?」答言:「羊毛少。」諸比丘語言:「汝欲使作氈細軟暖不?」答言:「欲爾。」諸比丘語言:「汝去到廣野聚落,乞憍捨耶合羊毛作。」即如其言到廣野聚落,往到憍捨耶家語言:「長壽!施我憍捨耶?」答言:「小住,待取憍捨耶還,當與。」是比丘在外須臾復來問:「還未?」答言:「始還,待我小息,須煮竟,當與。」其家有機讓比丘坐,即坐小待,復起以指內釜中看湯熱不?即語言:「湯已熱,可著繭。」主人欲嗤弄比丘故,問言:「尊者,湯實熱可著不?」答言:「實熱,可與。」主人即持繭內釜中,啾啾作聲。主人嫌言:「我聞沙門瞿曇,無數方便讚歎不殺、毀呰殺者。云何沙門釋子,故殺眾生失沙門法?何道之有?」主人無歡喜心,正施少許。比丘得已,即合作敷具。諸比丘復問:「汝作敷具竟未?」答言:「已竟。但於作中少利多過。」諸比丘問言:「云何少利多過?」即具說上事。諸比丘聞已往白世尊,佛言:「呼此比丘來。」來已,佛問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言:「此是惡事,汝常不聞我無數方便呵責殺生、讚歎不殺?汝今云何乃作此惡事?此非法、非律、不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佛告諸比丘:「依止毘舍離者盡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以憍捨耶雜純黑羊毛,作新敷具,尼薩耆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憍捨耶雜者,憍捨耶有二種:一者生,二者作。生者,細纟。作者,紡纟。

羊者,十種,如上說。

新者,初成。

敷具者,氈。

作者,若自作、若使人作。作成,尼薩耆波夜提。受用,越比尼罪。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敷具應僧中捨,波夜提罪應悔過。若不捨而悔,越比尼罪。

若比丘,用憍捨耶作僧伽梨,羊毛作欝多羅僧。若羊毛作僧伽梨,憍捨耶作欝多羅僧,若自作、若使人作,作成,尼薩耆波夜提;受用,越比尼罪。若比丘用憍捨耶作僧伽梨,羊毛作安陀會;若用羊毛作僧伽梨,憍捨耶作安陀會。若自作、若使人作,作成,尼薩耆波夜提;受用,越比尼罪。若經是憍捨耶、緯是羊毛,若經是羊毛、緯是憍捨耶,若自作、若使人作,作成,尼薩耆波夜提;受用,越比尼罪。若邊是羊毛、中是憍捨耶,若中是羊毛、邊是憍捨耶,若自作,若使人作,作成,尼薩耆波夜提;受用,越比尼罪。若憍捨耶間紃、羊毛中,羊毛間紃、憍捨耶中,亦如上說。若衣是羊毛、緣是憍捨耶,若衣是羊毛、紐褋是憍捨耶,若衣是羊毛、補是憍捨耶,若自作、若使人作,皆如上說。此氈衣眾僧中捨,僧不得用,亦不應還,得敷地及作遮向簾帳幔,是故說。

佛住毘舍離大林重閣精舍,廣說如上。以五事利益故,世尊五日一行諸比丘房。爾時世尊行房,見故氈處處在地、糞掃中、故屋中、屋簷下,烏鳥銜作巢、鼠曳入穴。佛知而故問諸比丘:「此是何等故氈處處狼藉?」比丘言:「世尊!此是諸比丘捨棄故氈,為好故更作新敷具。」佛告諸比丘:「從今日作新敷具,應至六年持。」

復次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有一比丘,老病持重氈僧伽梨。諸比丘語言:「汝持是重氈僧伽梨當乏死,可捨是氈,持輕僧伽梨。」是比丘答言:「未滿六年。」復言:「汝不捨此衣當乏死。」答言:「我寧死,不敢違戒。」諸比丘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佛告諸比丘:「是老病比丘為著重氈衣增病者,僧應當與作氈衣羯磨。是比丘應從僧乞,僧與作求聽羯磨。」羯磨者應如是說:「大德僧聽!比丘某甲老病,氈衣重故增病羸瘦。若僧時到,僧聽某甲比丘欲從僧乞氈衣羯磨。諸大德聽!某甲比丘欲從僧乞氈衣羯磨,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比丘應從僧乞,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作如是言:「我某甲比丘老病,氈衣重羸瘦增病,我今僧中乞氈衣羯磨,願僧與我氈衣羯磨。」如是第二、第三乞。羯磨人應作是說:「大德僧聽!某甲比丘老病氈衣重,已從僧中乞氈衣羯磨。若僧時到,僧與某甲比丘氈衣羯磨,白如是。」如是白三羯磨。佛問諸比丘:「已與老病比丘氈衣羯磨未?」答言:「已與。」

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者盡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作新敷具,應至六年持,若減六年,故敷具若捨、若不捨作新敷具,除僧羯磨,尼薩耆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新者,初成。

敷具者,氈。

作者,若自作、若使人作。

六年者,六夏,夏四月當屋下住,為氈故夜應三出,不得初夜並三出。初夜出,中夜、後夜不出,二越比尼罪。中夜出,初夜、後夜不出,亦二越比尼罪。後夜出,初夜、中夜不出,亦二越比尼罪。初、中、後夜都不出者,三越比尼罪。初、中、後夜三出者,無罪。

減六年者,不滿六夏。

故敷具者,於六年內畜持。

若捨、若不捨者,故氈現前若捨更作,犯。故氈現前不捨作,亦犯,故氈不現前若捨作,亦犯。故氈不現前不捨作新敷具,若自作、若使人作,作成皆,尼薩耆波夜提;受用,越毘尼罪。

為好故者,嫌太小、太大、太輕、太重、穿破、太冷、太熱、我有檀越有人作、我有羊毛,當更作新敷具,為好故尼薩耆。

除僧羯磨者,世尊開故無罪。

羯磨或成、或不成。不成者,若是比丘,身不羸顏色不惡、筋力不減麁食能飽、若白不成就、羯磨不成就、眾不成就,如是比事事不成就,是名羯磨不成就。若是老病比丘,身羸顏色惡、筋力減少細食不能飽,何況麁。白不成就、羯磨不成就、眾不成就,如是比事事有失,是亦名羯磨不成就。成就者,若是比丘羸瘦顏色惡、筋力減少細食不能飽、白成就、羯磨成就、眾成就,如是比事事無失,是名羯磨成就。是老病比丘僧羯磨已,應當自疏記,先受持故氈年月日數,病差已還受持此故氈,從前滿六年。若是比丘病差不還補六年,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如上說。眾僧中捨已,僧不應還,僧得受用,但不得儭身,是故說。

佛住毘舍離大林重閣精舍,廣說如上。世尊以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諸比丘房,見故氈處處在地、若糞掃中、故屋中、屋簷下,烏鳥銜作巢、鼠曳入穴。佛知而故問諸比丘:「此是何等故氈處處狼藉?」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有諸比丘,或罷道、或死者、或現在,棄捨故氈狼藉。」佛語諸比丘:「若施者不知籌量,受者應籌量。比丘受施,應當用、不應棄。從今日若比丘作新敷具氈、尼師檀,當著故敷具氈辟方一修伽陀搩手,為壞好色故。」佛告諸比丘:「依止毘舍離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作新敷具氈、尼師檀,當著故敷具氈辟方一修伽陀搩手,為壞好色故。若比丘作新敷具氈、尼師檀,不著故敷具氈辟方一搩手,尼薩耆波夜提。」

比丘者,如上說。

新者,初成。

敷具者,氈。

尼師檀者,如佛所聽。

作者,若自作、若使人作。

故敷具者,先六年所持者是。

修伽陀者,等正覺。

一搩手者,長二尺四寸。取故氈時不得從少聞者、犯戒者、無聞者、住房壞不補治者、惡名人、斷滅見人、遠離和尚阿闍梨不憙諮問者、不能破魔人、不分別魔事者,如是人邊不應取;應從多聞乃至能分別魔事人邊取。著修伽陀辟方一搩手取故氈時,不得缺角、麥形、如杵形、車形,垂、亂、舉、下。缺角者,無角。麥形者,中央廣兩頭狹。杵者,兩頭廣中央狹。車形者,一頭廣一頭狹。垂者,掇著。亂者,不周正。舉者,凸起。下者,凹四邊,縫處高、中央下,是如不得著。著時方圓令周正。若穿壞者補,若垢膩當浣,擗雜餘毛作。是比丘作新尼師檀,若不著故者,是尼師檀應眾僧中捨,僧不應還,僧得受用,不為儭身,是故說。

佛住毘舍離大林重閣精舍,廣說如上。爾時尊者優陀夷擔重羊毛,僂身而行從城裡出,為世人所嫌:「看沙門優陀夷,如駱駝、如驢、如客負人,如是負羊毛去。失沙門法,何道之有?」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呼優陀夷來。」來已,佛問優陀夷:「汝實擔重羊毛,為世人所譏耶?」答言:「實爾。世尊!」佛言:「此是惡事,從今日後不聽擔負。」

復次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有諸比丘到北方讚歎佛,讚歎舍利弗、目連、諸長老比丘及須達居士、毘舍佉鹿母、祇桓精舍、開眼林,種種讚歎諸比丘。聞已,有六十比丘欲來禮拜,即問來比丘:「我欲往彼少供養梵行人,齎何等物當得適彼所須?」答言:「長老!彼諸比丘一切皆著[疊*毛]衣,唯除漉水囊及絡囊,可持羊毛往彼。」爾時有六十比丘,各各持羊毛重擔而行,從聚落至聚落、從城至城。時世人譏嫌:「汝等看是沙門釋子持重擔而行,如駝、如驢、如客作人、如商人,如是擔重擔。」復有人言:「汝不知耶?此間賤買,欲彼間貴賣。失沙門法,何道之有?」諸比丘漸向舍衛城,到已禮世尊足卻住一面。佛知而故問諸比丘:「汝等從何處來?」答言:「世尊!從北方來。」佛問諸比丘:「道路不疲、乞食不難耶?」答言:「世尊!道路不疲、乞食不苦,但於道中為世人所譏。」佛問諸比丘:「世人所譏何等?」答言:「世尊!我等六十人皆擔羊毛,如上廣說。」佛言:「比丘!汝等正應為世人所嫌,從今日後不聽比丘自擔羊毛。」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者盡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行道中得羊毛欲取,是比丘得自手取至三由延。若過三由延擔者,尼薩耆波夜提。」

比丘者,若一人、若眾多、若僧。

行道者,三由延、二由延、一由延、半由延、一拘盧舍。

得者,若男、若女、若大、若小、若在家、若出家人邊得。

羊毛者,十種,如上說。

欲取者,實所須。

自擔三由延者,五肘弓、二千弓名一拘盧舍;四千弓半由延;八千弓一由延;十六千弓二由延;二十四千弓為三由延。三由延者,自擔齊三由延,若過,尼薩耆波夜提。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毛應眾僧中捨,波夜提罪應悔過。若不捨而悔,越比尼罪。

若比丘持羊毛,著道行至一由延,有所忘還取,取已還至本處,即滿三由延不得復過。過者,尼薩耆波夜提。若一由延半忘物,得還,還已不得復去。去者,尼薩耆波夜提。若直行齊三由延,過一腳越比尼罪,過兩腳,尼薩耆波夜提。若二人各有擔,齊三由延已,轉易各復得三由延,三人九由延,四人十二由延。若如是眾多人,隨人為限,唯不得更重簷。曾簷者,若貿易、若更得,得更至三由延。若比丘持羊毛著衣囊中,從一家至一家,計滿三由延不得復去。若持羊毛著缽囊中,乞食從一聚落至一聚落,亦如是。若持羊毛著囊中經行,亦如是。若持繞塔,亦如是。若未成作物,乃至齊塞針筒毛,亦犯。若已成物,若作氈、若枕、若褥等,不犯。若簷駱駝毛、躂毛,得偷蘭遮罪。若擔[牧/(廠@牛)]牛尾,越比尼罪。若施柄,無罪。若擔師子毛、豬毛,越比尼心悔。若成器,無罪。是故說。

佛住毘舍離大林重閣精舍,廣說如上。時尊者優陀夷是善生比丘尼本二,時尊者優陀夷持羊毛與善生比丘尼作是言:「善哉姊妹!與我浣染擗治。」比丘尼即持去至自住處,與浣染擗竟盛著箱中,以掖下麁毛、屏處麁毛覆上,即遣使持與優陀夷。優陀夷得已,開箱見是麁毛,歡喜示諸比丘言:「看此長老非親裡比丘尼,與少毛得多毛來。」時諸比丘見已語言:「此是覆藏之物,云何出示人?」即答言:「此有何覆藏物?我與少毛得多毛來。」時六群比丘遙聞已,拍手大笑:「怪哉!怪哉!」諸比丘聞已往白世尊。佛言:「呼優陀夷來。」來已,佛問優陀夷:「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乃至佛問比丘:「設使親裡比丘尼,應藏之物當出示親裡比丘不?」答言:「不也。世尊!」「設使親裡比丘,得親裡比丘尼應藏之物,當出示人不?」「不也。世尊!」佛語諸比丘:「從今日不得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擗羊毛。」

復次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時尊者優陀夷持羊毛與大愛道比丘尼:「善哉姊妹!與我浣染擗治。」時大愛道比丘尼即為擗染治訖,還送與優陀夷已,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佛知而故問:「手上何以故有染色?」答言:「我與尊者優陀夷浣染擗羊毛。」佛語諸比丘:「云何優陀夷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擗羊毛?」佛言:「呼優陀夷來。」來已,佛問優陀夷:「汝實使大愛道比丘尼浣染擗羊毛耶?」答言:「實爾。世尊!」佛言:「優陀夷!汝云何令行道比丘尼作?從今日後不聽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擗羊毛。」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擗羊毛,尼薩耆波夜提。」

比丘、非親裡及羊毛,如上說。

浣染,如上第五戒中說。

擗者,分析。

尼薩耆波夜提者,此毛應眾僧中捨,波夜提罪應悔過。不捨而悔,越比尼罪。波夜提者,如上說。

此中增擗一事,除打著泥污衣,著垢膩衣往尼寺,餘如上第五戒中廣說。

摩訶僧祇律卷第九

 

上篇:摩訶僧祇律

下篇: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第...

梵網經菩薩戒本

【依東林寺版本】 (舉香讚)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述 行者淨身口意。至尊像前。應念...

佛說鬼問目連經

佛說鬼問目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靈峰藕益大師宗論卷第一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願文...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卷上 宋西天同譯經寶法大師賜...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上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如是我聞: 一...

徹悟禪師語錄

徹悟禪師語錄卷上 嗣法門人 了亮等 集 示眾 普說 一...

【註音版】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佛教詞典】知息出

(術語)十六特勝之一。於數息觀,覺照出息分明也。...

【佛教詞典】扇底迦

(術語)又曰訕底。四種悉地之一。譯曰息災法。妙吉祥...

覺得唯識學很沉重,可以看看《楞嚴經》

我個人學《法華經》有一段因緣,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讀...

聖嚴法師《在家信徒的三皈五戒》

作為一個在家的佛教信徒,和非信徒之所不同的,即是歸...

八關齋戒的含義是什麼

初名雲戒、雲齋、雲關者,眾名乃異,莫不攝淨歸心也。...

人生三十年

在警衛森嚴、陰風淒淒的閻王殿上,閻羅王威武地高坐在...

幸運和不幸,都曾光顧過你

大衛的叔父在波士頓,是個商人,要讓他在自己店裡工作...

心善是最大的福田

那年,他只15歲,父親與人合夥開辦不久的工廠不幸倒閉...

聲聲木魚的力量

大約二十一年前,本人有一天和一位朋友在蘇州近郊登山...

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一、大乘佛法核心智慧與慈悲 我們今天所在的這個地方,...

我們為什麼會有憂愁恐懼

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把世間人所迷了的、顛倒了的事給顛...

寺院晨鐘暮鼓的儀軌

佛鐘包括大鐘和小鐘,它們的鳴法非常的繁雜,不同的佛...

空有不二契真如

古印大乘佛法東傳震旦,主流乃是般若與淨土兩大法系並...

念佛雖易,殊不知為真實出生死之要路

【原文】 念佛雖易,世人不知,都輕視為尋常,殊不知為...

【視頻】《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

《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伏淫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伏淫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