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摩訶僧祇律卷第三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摩訶僧祇律卷第三十八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明一百四十一波夜提法之二

佛住舍衛城,爾時有人名竭住,在外道中出家,父母在佛法中出家。時竭住盛寒時無衣,往至母所禽獸而住。母即慈念:「有新浣染作淨欝多羅僧。」便脫與之,得已即著入酒店中坐,為世人所嫌言:「此邪見噉酒糟驢,而著聖人幖幟。」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汝云何持衣與出家外道?從今已後不聽自手與外道衣。」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自手與俗人外道沙門衣,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俗人者,在家人。

外道者,外道出家。

自手與者,手與手受。

沙門衣者,賢聖幖幟。

波夜提者,如上說。

不得自手與俗人外道沙門衣。若比丘尼有戒德,婦女小兒欲乞破衣段以禳災者,不得自手與,應遣淨人女與。若比丘自手與俗人外道沙門衣者,越毘尼罪。若有戒德比丘,人索破袈裟段欲以禳災者,應使淨人與,不得與大段當與小者。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有比丘尼,如女人著衣,為世人所嫌:「云何比丘尼著長衣曳縷而行?如世間女人。此壞敗人,何道之有?」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佛言:「呼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從今已後不聽合縷作衣,當應量作。」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作安陀會應量作,長四修伽陀搩手、廣二搩手。若過作截已,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安陀會者,世尊所聽。

作者,若自作、若使人作。

應量者,長四修伽陀搩手。修伽陀者,善逝。廣二搩手。若過量作截已,波夜提悔過。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長應量、廣過量作,成,波夜提。受用,越比尼罪。如是廣應量、長過量;如是邊應量、中過量;中應量、邊過量;如是屈量、皺量、水灑量,乾已欲令長廣,波夜提。受用,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有比丘尼年少端正,著衣道行。時兩乳現出,男子見已笑之。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乃至佛言:「從今已後比丘尼應作僧祇支。」復次爾時有比丘尼,留縷作僧祇支長廣,乃至佛言:「從今日後截縷應量作。」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僧祇支應量作,長四修伽陀搩手、廣兩搩手。若過作截已,波夜提。」波夜提,如上安陀會中廣說。

佛住比捨離,爾時跋陀羅比丘尼於蘇河浴,爾時有五離車童子於河上看,見已生欲心。比丘尼言:「長壽!汝去!」答言:「我不去,欲看阿梨耶形體。」比丘尼言:「汝用看是臭爛身九孔門為?」復言:「不爾!我甚欲見。」良久不去。比丘尼作是念:「此凡夫愚淺。」即以手掩前後而出,其人見已迷悶倒地,血從口出。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乃至諸比丘尼問佛:「云何是五離車童子,有欲心迷悶倒地乃爾?」佛言:「非但今日有此欲心,過去世時已曾如是。」諸比丘尼白佛言:「願欲聞之。」佛言:「過去久遠,爾時有一天女端正殊特,時有五天子:一名釋迦羅,二名摩多梨,三名僧闍耶帝,四名鞞闍耶帝,五名摩吒。見已各生欲心,便作是念:『此非可共物,欲心重者當以與之。』各言:『可爾。』於是釋迦羅即說頌曰:

「『我憶淫欲時,  坐臥不自安,
  乃至睡眠時,  欲退始得安。』

「摩多梨復說頌曰:

「『釋迦汝眠時,  猶故有暫泰,
  我憶淫慾時,  如陣戰鼓音。』

「僧闍耶帝復說頌曰:

「『摩多鼓音喻,  猶故尚有間,
  我心染欲時,  如駃流漂木。』

「鞞闍耶帝復說頌曰:

「『汝喻漂浮木,  或時有稽留,
  我憶慾念時,  如虻蟲不瞬。』

「於是摩吒復說頌曰:

「『汝等諸所說,  全是安樂想,
  我耽淫欲時,  不覺死與生。』

「於是諸天子言:『汝最重者。』即並與之。」佛告諸比丘尼:「爾時五天子者,今五離車是。」諸比丘尼白佛言:「是比丘尼有何行業,端正如是,在大姓家生,以信出家得證無漏。」佛告諸比丘尼:「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有長者家初取新婦,常有一梳頭人給與飲食。時有辟支佛名宣絺,詣門乞食,其婦見之不大端嚴無恭敬心,既不與食復不語去。梳頭人見已語言新婦:『可施與食。』答言:『丑陋不好,我不能與。』即語:『可賜我食分,我欲與之。』答言:『隨意,亦可棄著水中。』其人得食即施。辟支佛於是受食乘空而逝。見其飛騰心大歡喜,即發誓言:『願我後身生大姓家,身體端正,見佛聞法得盡有漏。』於是命終即生天上,於百千天女,五事最勝,壽命、色力、名稱、辯才。天上命終,生波羅奈城婆羅門家,值迦葉佛出世。時父母出行遊觀,時女在家,迦葉佛入城乞食次到其家,宿殖德故見大歡喜,淨洗銅盤盛種種好食,及憍捨耶衣奉上世尊。即說頌曰:

「『今奉食與衣,  眾施中最勝,
  今供牟尼尊,  結習盡得證,
  如是漏盡證,  願我亦復然。』

「此女後嫁適婆羅門家,姑妐嚴惡難事,乃至我用此活為?不如自殺。即持瓔珞及塗身香,並自絞繩欲行自殺。過見迦葉佛塔,即持嚴身之具供養佛塔,然後自絞。命終之後即生婆羅門家,乃至自說頌曰:

「『瓔珞衣香花,  信供迦葉塔,
  緣此福報故,  今禮世尊足。』」

佛言:「從今日後應作浴衣,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作雨浴衣應量作,長四修伽陀搩手,廣二搩手。若過作截已,波夜提。」如上僧祇支中廣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比丘尼僧語偷蘭難陀言:「汝能為僧乞迦絺那衣不?」答言:「能。」即往無信家語言:「大福德!汝能施僧迦絺那衣不?」答言:「能。」僧自恣已,語偷蘭難陀言:「得迦絺那衣未?」答言:「我知。」即到其家語言:「長壽!迦絺那衣辦未?」答言:「我知。」尋復往索,比丘尼復言:「我知。」如是衣時已過,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呼比丘尼來。」來已,佛問:「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汝云何至不能辦衣家為僧索迦絺那衣?從今已後不聽。」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住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詣不能辦衣家為僧乞迦絺那衣,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不信者,無力與希望處弱。

衣者,欽婆羅衣、[疊*毛]衣,乃至驅牟提衣。

乞者,為僧求迦絺那衣。

衣時過,不得者,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能為僧求迦絺那衣者,應好著意求,不得至不信家求,當至有信家眷屬多者乞。若前人言:「我自知。」當復語言:「汝定與不?勿令過衣時。」亦當相望其人,必不能辦者,當更餘處求。亦應自籌量,不能辦者不應與僧求。若已許僧求衣,不自勤求、不使人求,又不自語僧,令衣時過者,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往詣不信家,為僧求迦絺那衣者,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比丘尼著上下衣,來禮世尊足,後失火燒衣。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喚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汝云何所受持衣而不隨身?從今日後不聽所受持衣而不隨身。」

復次爾時有比丘尼釋種女、摩羅女,先是樂人出家,僧伽梨重不能勝,甚以為苦。乃至佛言:「從今已後聽病時。」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不病,所受衣不隨身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所受衣者,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會、僧祇支、雨浴衣。

病者,世尊說無罪。

不隨身者,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不病,所受持衣不持者,波夜提。若禮塔、若經行、若晝日坐禪處界內無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比捨離,爾時跋陀羅比丘尼家中常與送食,得已更煎更熬更調和,其兄弟伯叔來見已言:「我欲食。」答言:「可爾。」即取而食,覺氣味異常,問言:「何處得此好食?」答言:「故是家中所送耳。」即便恚言:「我家從來作食徒棄錢財,初不得好食。」即還家鞭打奴婢罵言:「虛棄錢物而不可食。」其使人瞋恚言:「坐此比丘尼,得苦惱如是。」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呼跋陀羅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從今日後不聽自煮熬煎。」

復次佛住舍衛城,爾時有比丘尼,是釋種女、摩羅女,行乞食得宿飯、宿羹、宿菜,食已吐逆。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往白世尊:「得聽我等溫食不?」佛言:「得。」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比捨離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得佉陀尼食、蒲闍尼食,更煮、使人煮,更熬、使人熬、更煎、使人煎,不病比丘尼食者,波夜提。」

佉陀尼者,五佉陀尼食。

蒲闍尼者,五蒲闍尼食。

更煮者,若自煮、使人煮。

熬者,若自熬、若使人熬。

煎者、若自煎、若使人煎。

病者,世尊說無罪。云何病?老病、羸瘦、食冷吐逆不樂。

不病比丘尼煮食食者,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不聽為美食故更熬更煎,若冷得溫,不聽銚釜中煮。若用銅盂、若鉤缽、鍵鎡中溫。若比丘為美故自更煮、更熬、更煎,越比尼罪。若使淨人知者無罪,若乞食時食冷更溫無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有夫婦二人,釋種中出家。時夫摩訶羅食,比丘尼在邊行水以扇扇之。摩訶羅說往時事,比丘尼瞋,即以水灑面,以扇拍頭。呵言:「汝不知恩義故,說往時之事,不應說者而便說之。」比丘尼見已語言:「阿梨耶!此上尊眾,不得如是。」復言:「是摩訶羅不善不知恩義,不應說者而今說之。」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汝云何比丘食以水扇供給?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從今已後不聽。」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住者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比丘食以水扇供給,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比丘食者,五正食、五雜正食。

水扇者,持水瓶行水、以扇扇之,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持水瓶、不持扇者,越比尼罪。持扇、不持水者,亦越比尼罪。二俱持者,波夜提。二俱不持,無罪。是罪一比丘、一比丘尼;若眾多比丘,行水扇者無罪。若眾中有父兄者,以扇扇無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有半耆蒜商人,請比丘尼僧與蒜。時六群比丘尼就園噉蒜,踐蹈狼藉。時商人來行蒜,見此狼藉即問園民:「何故乃爾?」答言:「前請比丘尼與蒜,或就中食或持去,踐蹈如是。」商人嫌言:「我請與蒜但當食之,何故持去、踐蹈如是?」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乃至答言:「實爾。」佛語比丘尼:「此是惡事,從今已後不聽食蒜,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食蒜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蒜者,種蒜、山蒜。如是比一切蒜不聽食,熟不聽、生亦不聽,重煮亦不聽,燒作灰亦不聽。若身有瘡聽塗,塗已當在屏處,瘡差淨洗已聽入。是故世尊說。

 他衣外道衣、  祇支安陀會、
 浴衣迦絺那、  持衣不隨身、
 更煮捉水扇、  食蒜八跋渠。

佛住舍衛城,爾時賴吒波羅姊無常,乞種種飲食與姊子,為世人所嫌:「云何沙門尼受他信施施與俗人?」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佛言:「呼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從今已後不聽自手與俗人食。」

復次佛住舍衛城,爾時竭住外道到母邊,其母見來,以種種飲食滿缽而與,其子得已即持至酒店上自食,復與人食。有人問言:「汝何處得此好食?」語言:「汝默,世人以沙門尼為福田,沙門尼復以我為福田。」為世人所嫌:「云何沙門尼用人信施與不增長福處?」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汝云何自手與外道食?從今已後不聽自手與外道食。」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住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俗人、外道自手與食,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俗人者,在家人。

外道者,出家外道。

自手者,手與手受、器與器受。

食者,佉陀尼食、蒲闍尼食。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有親裡來欲與食者,不聽自手與,當使淨女人與。若無淨女人者,應語:「此中自手取食。」若畏多取者,應語:「取爾許來受取,餘者置。」受得已放地令自取。若外道來者不聽自手與,當使淨女人與。若無淨女人者,應語:「此中自取食。」若畏取多者,應語:「取爾許來。」餘者舉置。手中者放地與之。若親裡嫌恨言:「汝作旃陀羅相遇耶?」應語:「汝出家處不好,世尊制戒不得與。」得使外道作食,語言:「汝授與我,餘者自食。」是故世尊說。

佛住拘睒彌,爾時闡陀母比丘尼善知治病,持根藥葉藥果藥,入王家、大臣家、居士家,治諸母人胎病、眼病、吐下,熏咽、灌鼻、用針刀,然後持此諸藥塗之。由治病故大得供養。諸比丘尼呵言:「此非出家法,此是醫師耳。」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喚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從今日後不聽作醫師活命。」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拘睒彌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作醫師活命,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醫者,持根藥、葉藥、果藥治病。復有醫咒毒、咒蛇乃至咒火、咒星宿日月,以此活命如闡陀母者,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比丘尼不得作醫師活命,若有病者得教語治法。比丘作醫師活命者,越毘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拘睒彌,爾時世尊制戒不得作醫師活命,有人呼闡陀母治病,比丘尼言:「世尊制戒不聽。」復言:「若不聽者授我醫方。」即授與俗人外道醫方。諸比丘尼言:「但誦醫方,此非出家法。」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佛言:「呼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從今日後不聽授俗人、外道醫方。」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拘睒彌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授俗人、外道醫方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俗人者在家人。

外道者,出家外道。

授醫方者,咒蛇、咒毒,乃至咒火、咒星宿日月,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比丘尼不得授俗人外道醫方、不得教語。若比丘授俗人外道醫方者,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比捨佉鹿母請二部僧,時比丘尼晨朝往到其家語優婆夷言:「汝今日請二部僧。我等當以何報之?」鹿母言:「阿梨耶!但誦經行道,便是報恩。」答言:「實爾。然復更以餘事薄報。」即共上閣取其劫貝,中有擘者、有紛者、中有紡者,成縷丸已而與之言:「我欲報者今以作竟。」優婆夷言:「此事非是報,欲報者食已坐禪、受經、誦經,是乃為報。」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以是事具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從今日後不聽於白衣家作世俗作。」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為俗人作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俗人者,白衣家。

為俗人作者,擘劫貝、紛劫貝,及紡。若舂、若磨、若浣衣,如是比俗人家作者,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比丘尼不得為俗人作,若檀越欲供養佛故言:「阿梨耶!佐我作供養具。」者,爾時得佐結華鬘、得佐研香。若比丘佐俗人作者,越毘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有夫婦二人,日中時自於屋內無人想處欲行淫事。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先不語,卒爾便入,其夫見之忿恚,妨我行欲。身生猶起不息,即逐欲捉比丘尼。比丘尼畏之,急走來還住處,語諸比丘尼言:「今日殆壞我梵行。」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喚是比丘尼來。」來已,佛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汝云何知食家不先語而入?從今已後不聽。」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知食家先不語而入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知者,若自知、若從他聞。

食者,女人是丈夫食,丈夫是女人食。

家者,剎利家、婆羅門家、毘舍家、首陀羅家。如是比先不語者,先不語而入,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先不語不得入,若欲入者應語守門者:「我欲入。」若守門者白已言入乃入,若守門者不還不得入。若聞房中語聲,當彈指動腳作聲。若彼默然者不得入,若來出迎得入。若比丘先不語而入者,越毘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迦梨比丘尼度梨車第三生女出家,與俗人外道習近住。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佛言:「呼比丘尼來。」來已,佛問比丘尼:「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言:「此是惡事,從今日後不聽習近住。」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與俗人、外道習近住,若竟日、若須臾,下至園民、沙彌,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俗人者,在家人。外道者,出家外道。

晝日者,齊日沒。

乃至須臾者,須臾間。

習近住者,身習近住、口習近住、身口習近住。

下至園民、沙彌者,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習近住者,波夜提。若比丘尼習近住、展轉相樂住者,和上尼、阿闍梨尼應離別送著異方。若比丘習近住者,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共餘比丘尼諍鬪,便相咒誓言:「南無佛。」指佛誓、指阿闍梨誓袈裟邊誓:「若我作是者,我不在袈裟中死、不得斷苦邊,得殺父母罪、得背恩罪、得謗賢聖罪,入泥犁、墮餓鬼、墮畜生。我若爾者當入是諸趣;汝若爾者,亦當入是諸趣中。」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汝云何出家人作是咒誓?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自咒誓、咒他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自咒誓者,「南無佛」,指佛誓、指阿闍梨誓:「我若爾者,當得如提婆達多罪、得妄語罪、得背恩罪、得兩舌罪。若我爾者,梵行不成就、不在袈裟中死,入泥梨、墮畜生、餓鬼。若汝謗我者,亦當得是罪。」作是誓者,波夜提。若比丘作是誓,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偷蘭難陀共諸比丘尼鬪諍已,瞋恚自打自抓、大啼哭淚出。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喚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汝云何瞋恚自打而啼哭淚出?此非法、非律、不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住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自打而啼泣淚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自打者,若手搏、若拳敲、若杖、若土塊、若鞭,如是比丘尼自打而啼者,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自打不啼者,越比尼罪。啼而不打者,亦越比尼罪。自打而啼者,波夜提。不打不啼者,無罪。若比丘自打而啼,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到俗人家舍稱說:「樹提比丘尼,賢善持戒精進,乃至威儀庠序左顧右視,著衣持缽審諦安詳省於言語,天人供養。」檀越見已生恭敬心,給施衣缽、飲食、疾病湯藥。偷蘭難陀威儀不具足,著穿破垢衣,大腹乳脇露現,舉止卒暴多於言語,生不敬心不請與衣缽、飲食、疾病湯藥。便作是言:「我至檀越家稱嘆樹提,故得此供養。而樹提但道說我不好事,故我不得供養。」樹提言:「阿梨耶!我不道說,何故說汝惡事?」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汝云何不審諦而便嫌責?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佛言:「從今已後不得不審諦聞而嫌責他。」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住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語比丘尼作是言:『阿梨耶!共往某甲家。』彼於後不忍某甲,比丘尼無因緣不審諦聞而呵責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偷蘭難陀比丘尼。

家者,剎利家、婆羅門家、毘舍家、首陀家。

後不忍者,如樹提比丘尼。不忍事者,九惱非處起瞋第十。

無因緣者不審諦聞後嫌責者,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不審諦聞而嫌責者,波夜提。若比丘不審諦而呵責者,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時到著衣持缽,詣大家門前立。有比丘來乞食,作如是言:「上尊眾可入,此家為尊者作食。」與食已然後自食。若比丘尼來復言:「阿梨耶入去,檀越為汝作食。」施食已然後自食。或語言:「餘家亦有食,何必共在此?」如是一切外道乞食皆如是慳嫉心護他家。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乃至答言:「實爾。世尊!」佛言:「此是惡事,汝云何慳嫉心護他家?從今日已後不聽。」佛告大愛道:「依止舍衛城住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慳嫉心護他家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家者,四種姓家。

慳嫉心者,如偷蘭難陀比丘尼。

波夜提者,如上說。比丘尼不得慳嫉心護他家。若比丘、比丘尼問者當語實;若外道問時,若恐染著外道邪見而呵責者無罪。若比丘慳嫉心惜他家者,越毘尼罪。是故世尊說。

 手與食醫師、  授方佐俗作、
 不語入習近、  自咒自打啼、
 呵責護他家。  第九跋渠竟。

佛住舍衛城,爾時有夫婦出家,時夫摩訶羅來與食,在邊而立。其夫說先時女人惡事,聞已不喜便作是言:「短壽摩訶羅!不識恩義,不應說者而說之。」諸比丘尼呵言:「阿梨耶!此上尊眾,不得作此罵詈。」即語比丘尼言:「此短壽摩訶羅不知恩義,不應說者而說之。」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從今日後不聽比丘尼對面呵罵比丘。」佛告大愛道:「依止舍衛城住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對面呵罵比丘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對面者,四目相對。呵罵者,言:「短壽摩訶羅!不善不識恩義。」波夜提。

波夜提者,如上說。

比丘尼不得對面呵罵比丘,若兄弟親裡出家,其人不持戒行,亦不得呵罵,應當軟語教誨。若是年少者,應語:「沙路醯多!莫作此事。汝今不學,何時當學耶?汝後弟子亦當學汝作不善。」若老者,應語:「沙路醯多!汝今不學者,待至老死時乃學耶?」比丘亦不得對面呵罵比丘尼言:「剃髮婦女、淫妷婦女。」乃至言:「摩呵梨!汝不善,不知恩義。」可得軟語教,如上說。若比丘對面呵罵比丘尼,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比丘尼一歲、二歲、三歲便畜弟子,不知教誡,如天羊、天牛而自放恣,淨戒不具足、威儀不具足、不知恭奉和上尼阿闍梨、不知供奉長老比丘尼、不知入聚落法阿練若法、不知入僧中法、不知著衣持缽。諸比丘尼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從今已後不聽減十二雨畜弟子。」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減十二雨畜弟子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減十二雨者,減十二年,是名減十二雨。比丘尼減十二雨滿十二年,亦名減十二雨。比丘尼減十二雨過十二年,亦名減十二雨。比丘尼冬時受具足,數冬為十二未經自恣,是名減十二雨。若春時受具足,數春為十二,未經自恣,是名減十二雨。初安居時受具足,未經初安居時受自恣,是名減十二雨。後安居時受具足,未經後安居受自恣,是名減十二雨。比丘尼滿十二雨減十二年,是名滿十二雨。比丘尼滿十二雨滿十二年。如是過十二年,是名滿十二雨。比丘尼冬時受具足,經安居竟受自恣,是名滿十二雨。若春時受具足,經安居竟受自恣;如是初安居受具足已,經初安居竟受自恣;後安居受具足,經後安居受自恣,是名滿十二雨。

比丘尼畜受具足者,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減十二雨度人者,越比尼罪;受具足者,波夜提。若比丘減十二雨度人受具足者,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世尊制戒,不得減十二雨畜弟子。時六群比丘尼及餘比丘尼,滿十二雨、十法不滿,畜弟子不教誡,猶如天牛、天羊,乃至不知著衣持缽。諸比丘尼以是因緣語大愛道,乃至答言:「實爾世尊!」佛言:「從今已後不聽十法不具足而畜弟子。」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住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滿十二雨,十法不具足而畜弟子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滿十二雨者,如上說。

十法不具足者,十法不成就。何等十?一、持戒;二、多聞阿毘曇;三、比尼;四、學戒;五、學定;六、學慧;七、能自出罪、能使人出罪;八、弟子親裡欲罷道,能自送、若使人送至他方;九、能看弟子病若使人看;十、滿十二雨若過。是名十法。若十法不滿度弟子,越比尼罪;受具足,波夜提。若比丘十法不具足度人,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世尊制戒,滿十二雨、十法具足得畜弟子。爾時比丘尼滿十二雨、十法具足,畜弟子。諸比丘尼嫌言:「汝滿十二雨十法具足,誰能知汝?」諸比丘尼聞已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乃至答言:「實爾。世尊!」佛言:「從今日後畜弟子應作求聽羯磨,然後得乞畜弟子羯磨。」羯磨者應作是說:「阿梨耶僧聽!某甲比丘尼成就十法,若僧時到,僧某甲比丘尼欲從僧乞畜弟子羯磨。阿梨耶僧聽!某甲比丘尼十法成就,欲從僧乞畜弟子羯磨。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比丘尼應從僧乞,胡跪合掌作是言:「阿梨耶僧聽!我某甲滿十二雨、十法成就,今從僧乞畜弟子羯磨,唯願僧與我畜弟子羯磨。」如是三乞。羯磨者應作是說:「阿梨耶僧聽!某甲比丘尼滿十二雨、十法成就,已從僧乞畜弟子羯磨。若僧時到,僧某甲比丘尼十法成就,與畜弟子羯磨。如是白。」「阿梨耶僧聽!某甲比丘尼滿十二雨、十法成就,已從僧乞畜弟子羯磨。僧今與某甲比丘尼畜弟子羯磨。阿梨耶僧忍與某甲比丘尼畜弟子羯磨,忍者僧默然,若不忍者便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與某甲比丘尼畜弟子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住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十法具足,不羯磨而畜弟子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十法具足者,亦如上說。

不羯磨者,不僧中作羯磨名不羯磨,十法不具足者亦名不羯磨。雖作羯磨,若白不成就、眾不成就、羯磨不成就,亦名不羯磨。畜弟子者,受具足不羯磨與受具足者,波夜提。是故世尊說。

佛住毘舍離,爾時迦梨比丘尼度梨車第三生女,與受學法已,捉戶鉤開他房戶,共俗人外道住。比丘尼嫌呵言:「此人犯戒,捉戶鉤開他房戶,共男子住。云何與受具足?」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佛言:「喚迦梨來。」來已問:「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此是惡事,汝云何知犯戒,捉戶鉤開他房戶,與外道共住,而與受具足?從今已後不聽犯戒而與受具足。」佛告大愛道:「依止比捨離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知他犯戒,捉戶鉤開他房戶,共男子住,與受具足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犯戒者,戒不具足、越戒。

捉戶鉤開房者,開他房戶。

男子者,俗人、若外道出家人。

共住者,習近住。

與受具足者,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說。

若共俗人外道習近住者,不聽與受具足。若能使此人梵行全者,當先離別然後與受具足。若比丘知沙彌犯戒與女人習近住,不更與出家而與受具足者,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比丘尼度十歲十二歲童女出家與受具足。時女軟弱不堪苦事、淨不具足、威儀不具足、不知奉事和上尼阿闍梨尼、不知入聚落、不知阿練若、不知入眾、不知著衣持缽。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乃至佛言:「呼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從今日後不聽不滿二十童女與受具足。」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住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與減二十雨童女受具足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說。

減二十雨者,減二十年,是名減二十雨。童女減二十雨滿二十年,亦名減二十雨。童女減二十雨出二十年,亦名減二十雨。冬時生,通數冬二十,未經自恣,是名減二十雨。童女春時生亦爾。前安居時生,數前安居二十,未經自恣;後安居時生,數後安居二十,未經自恣,是亦名減二十雨。童女若減二十雨,童女一切作減二十想,與受具足,一切,波夜提罪。此人不名受具足。若減二十雨,半減想、半滿想,與受具足。減想者,波夜提。滿想者,無罪。此人名受具足。減二十雨童女,一切滿想與受具足,一切無罪,是人名受具足。滿二十雨減二十年,是名滿二十雨。童女滿二十雨滿二十年;滿二十雨過二十年,是名滿二十雨。童女冬時生,經安居自恣已滿二十,與受具足;春時亦如是。前安居生,經前安居竟自恣已;後安居生,後安居竟自恣已,滿二十雨童女,半減想、半滿想。減想者,越比尼罪;滿想者,無罪,此人名受具足。滿二十雨童女,一切謂不滿想與受具足,一切越比尼罪,此人不名受具足。一切滿想,一切無罪,此人名善受具足。

童女者,未壞梵行,與受具足者,波夜提。若童女欲於如來法中受具足者,應問:「汝何時生?」若不知者應看生年板;若無者當問父母、親裡;若復不知,當問:「何王時?大豐時?大儉時?」若復不知者,不可相形,若是樂人家女,年小而形大,當相其手足骨節。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世尊制戒,不聽減二十雨童女受具足。時諸比丘尼,滿二十雨童女與受具足。諸比丘尼嫌言:「汝滿二十雨不滿二十雨,誰得知者?」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乃至佛言:「從今日已後,十八童女欲於如來法中受具足者,應從僧乞二年學戒。」先作求聽羯磨已,然後得乞。羯磨人應作是說:「阿梨耶僧聽!某甲十八歲童女,欲於如來法律中受具足。若僧時到,僧某甲欲從僧乞二年學戒。阿梨耶僧聽!某甲十八歲童女,欲從僧乞二年學戒,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女人應從僧乞,作是言:「阿梨耶僧聽!我某甲十八歲童女,欲於如來法律中受具足。今從僧乞二年學戒,唯願僧哀愍故,與我二年學戒。」如是至三。羯磨人應作是說:「阿梨耶僧聽!某甲十八歲童女,欲於如來法律中受具足已,從僧乞二年學戒。若僧時到,僧與某甲二年學戒羯磨。白如是。」「阿梨耶僧聽!某甲十八歲童女,欲於如來法律中受具足,已從僧乞二年學戒,僧今與某甲二年學戒。阿梨耶僧忍僧與某甲二年學戒,忍者僧默然,若不忍者便說。是第一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與某甲二年學戒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滿二十歲童女不與學戒,而與具足者,波夜提。」

滿二十歲者,滿二十雨;滿二十雨減二十年,亦名滿二十雨。乃至後安居時生,後安居受自恣,數滿二十,是名滿。

不與學戒者,不與羯磨與學戒,是名不與。十法不具足亦名不與學戒。雖羯磨,眾不成就、白不成就、羯磨不成就,若一一不成就,而與受具足者,波夜提。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比丘尼與受學戒,不滿學與受具足,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受學戒,不滿學與受具足者,波夜提。」

受學戒者,與受學戒。十法滿、眾成就、白成就、羯磨成就,若一一成就,是名與受學戒。

不滿學戒者,與受學戒已,二歲應隨順學十八事。何等十八?一切比丘尼下、一切沙彌尼上;飲食於其不淨、比丘尼淨;於比丘尼不淨、於其亦不淨;得與比丘尼同室三宿,與沙彌尼亦齊三宿;得與比丘尼授食,除火淨五生種已;從沙彌尼受食;不得向說波羅提木叉,從波羅夷乃至越比尼罪,得語言:「不得淫、不得盜、不得殺人。」如是比得教。不得聽布薩自恣,至布薩自恣日,至上座前頭面禮僧足作是言:「我某甲清淨,憶念持。」如是三說已,卻行而去。後四波羅夷若一一犯者,即日應更受學法。若十九僧伽婆尸沙已下,一切作突吉羅悔。若破五戒,何等五?非時食、停食食、受金銀及錢、飲酒、著香華。隨其犯日,從始學戒滿。

減者,減二雨學,是名不滿學。

不滿學與受具足者,波夜提。是故世尊說。

◎佛住舍衛城,爾時世尊制戒,不聽不滿學與受具足。爾時比丘尼,十八雨童女學戒滿,二十雨與受具足。諸比丘尼嫌言:「汝學戒滿不滿,誰得知者?」諸比丘尼以是因緣語大愛道,乃至佛言:「從今已後學戒滿二十雨童女,欲於如來法律中受具足作比丘尼者,先作求聽羯磨。」應「然。」後,從僧乞學戒滿受具足羯磨。羯磨者應作是說:「阿梨耶僧聽!某甲二十歲童女學戒滿,欲於如來法律中受具足。若僧時到,僧某甲欲從僧乞學滿受具足。阿梨耶僧聽某甲二十歲童女學戒滿欲從僧乞學滿受具足,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應從僧乞,胡跪合掌作是言:「阿梨耶僧聽!我某甲二十歲童女學戒滿,欲於如來法律中受具足。今從僧乞學滿受具足,唯願僧哀愍故,與我學戒滿受具足。」如是三乞。羯磨者應作是說:「阿梨耶僧聽!某甲滿二十雨童女學戒滿,欲於如來法律中受具足作比丘尼,已從僧乞學滿受具足。若僧時到,僧與某甲學滿受具足羯磨。白如是。」「阿梨耶僧聽!某甲滿二十雨童女學戒滿,欲於如來法律中受具足作比丘尼,已從僧乞學滿受具足。僧今與某甲學滿受具足,阿梨耶僧忍與某甲學滿受具足者默然,若不忍者便說。是第一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與某甲學滿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佛告大愛道瞿曇彌:「依止舍衛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學戒滿,不羯磨與受具足者,波夜提。」

學戒滿者,二雨中隨順行十八事。

不羯磨者,不作羯磨。

與受具足者,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說。是故世尊說。

摩訶僧祇律卷第三十八

 

上篇:摩訶僧祇律

下篇: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大愛道比丘尼經

大愛道比丘尼經(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菩薩藏經

菩薩藏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

解脫戒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解脫戒經 僧昉述 譯經緣起...

沙彌威儀

沙彌威儀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已受沙彌十戒,為賢者...

禪林寶訓

禪林寶訓序 寶訓者。昔妙喜竹菴誅茅江西雲門時共集。...

【註音版】菩薩五法懺悔經

菩薩五法懺悔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佛說猘狗經

佛說猘狗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大方廣師子吼經

大方廣師子吼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第一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佛教詞典】五事成就

謂置於諸經典之首「如是我聞」等語有五事。龍樹於大智...

【佛教詞典】侍者八法

指叢林中擔任侍者之職者當具足之八種德行。據北本大般...

魔鄉不可停

這個時代的共業就是這樣惡劣,你也沒有辦法阻擋的時候...

怎樣才能消除家人對佛教的誤解

問: 我的丈夫對我信佛不太理解,以為佛教是燒香磕頭等...

三大計劃解決婆媳矛盾

我們的先輩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所提倡的設身處地,以己度...

【佛學漫畫】西天極樂世界

輪迴苦海茫茫,能夠獲得人身已然是個奇跡,就像夢中的...

善巧方便救人於水火

《功過格》裡有個公案。有一位固安縣的縣令叫梅公,你...

最值得懷念的近現代高僧們

他們致力於振興佛教,在弘法生涯中不畏艱險。他們曾經...

金剛護法

佛陀在世時,有些出家眾因不捨物慾而造作種種惡行,引...

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學佛

世間是因緣和合的,不能說學了佛法就壞了世間的相,只...

我可以永遠不去淨土嗎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

念佛法門的殊勝

念佛法門是非常的殊勝,因為我們這些眾生對參禪、學密...

有哪些方法可以很實效地入佛知見

問: 請問法師,有哪些方法可以很實效地入佛知見? 大...

平常要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作一個比較

這一段是說明以願導行方名正行,就是在念佛的操作當中...

【視頻】心經(中國梵唄藝術團)

心經(中國梵唄藝術團)

【視頻】《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