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三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勸受世利品中

「爾時,菩薩過是夜已,於晨朝時,正著衣服,從般茶山,安庠而行,至王舍城,為乞食故。觀諸陰等苦空無常,欲求無餘大涅槃故,視地一尋,調伏諸根,所染著處,皆悉除斷,不令點污。復作是念:『我今乞食,無有鉢器,若我得食,於何處盛?』是時菩薩,左右前後求器未得。忽見一處有大花池,見已即語傍一人言:『仁者!汝可乞我此中池蓮藕葉。』彼人聞已,即便入池,取彼藕葉,以奉菩薩。是時菩薩,受彼藕葉,向城乞食。時王舍城,內外人民,觀見菩薩如是詳審,復見菩薩威神巍巍,見已各生大希有心,共相謂言:『此是三目大自在天,來至於此。』其中或有遠行諸人,欲營事故,至於他方,彼等既見菩薩,還迴向菩薩所。或復有人,欲造作事,中道既見菩薩形容,便捨其業,來向菩薩。若有坐人,見菩薩已,不覺自起,速疾來詣向菩薩所。或復有人,合十指掌,恭敬一心,向菩薩者。或復以頭禮菩薩者,或復有以微妙音聲白菩薩言:『善來善來!』時王舍城,所有人民見菩薩者,無有一人不生歡喜愛樂之心。其王舍城,或多舌人,亂言綺語,彼等諸人,在菩薩前,默然而住,隨菩薩行。又王舍城,周匝四方,或男或女,丈夫婦人,欲營餘者,悉捨來看,生希有心,觀看菩薩,眼目不瞬。所觀菩薩,支節面額,眉目肩項,手足行步,於一一處,各皆愛樂,不能更觀其餘處相。

「爾時,菩薩盛壯少年,可喜端正,興樂花艷,花色之時捨宮出家,眉間毫相,宛轉右旋,眉細脩揚,目寬長廣,威德遍滿。其體光明,巍巍堂堂,普照遠近,手足羅網,皆悉普縵。其二十指,善能治化一切天人,菩薩威神世間無比。而有偈說:

「『菩薩行於道路上,  所有一切諸看人,
  但覩身之一分光,  見已即便生愛著。
  雙眉細揚若初月,  兩目青紺似牛王,
  身體常放大光明,  諸手足指有羅網。
  觀者以見微妙色,  眾人不覺隨後行,
  看此殊妙相莊嚴,  各各心生大歡喜。』

「爾時,王捨守護城神,見於菩薩有是威儀,心生驚怖,戰慄不安,謂言:『此是何處大神?欲來奪我此間坐處。』

「爾時,菩薩以彼無量無邊人眾左右圍遶,或後或前,諸人觀看,安庠徐步,漸漸而行,向王舍城,欲乞於食。舉動俯仰,進止雍容,躡足前趍,不遲不疾,專注平視,歛攝諸根,臂肘佣齊,衣被整肅,擎蓮荷器,其葉不萎。寂定一心,人見歡喜,最上最勝,得奢摩他柔軟調和。如制伏象,無有濁穢;猶清淨池,離身一尋,常光明照;如娑羅樹眾花開敷;若金象形從地湧出,具足圓滿諸相莊嚴;如夜虛空眾星圍遶,菩薩日月朗於世間。

「時,王舍城有諸人輩,彼等皆悉生大歡喜發希有心,見菩薩行於街巷里,城內商賈估販交關,一切自停,不復市買。若在店舍醉亂心迷,悉得醒酥,不復飲酒,各捨一切讌會音聲,奔走皆來向菩薩所。或復隨逐左右而觀,或復在前迴顧而視,或復在後順菩薩行。其王舍城,無量無邊諸婦女等,或倚門側,或立窓間,或在樓中,或居屋上,舊作生活,今悉不為,並廢事緣,遙觀菩薩。家家出戶,各各喜歡,共相謂言:『今此是誰?從何來到?是誰種族?其名字誰?如是端正,可喜行動,我等昔來,未曾得見。或復沙門?或婆羅門?相貌如是,容止異常。』稱歎之聲,遍城內外。

「爾時,摩伽陀國王舍城主,姓施尼氏,名頻頭娑羅。未作王時,曾乞五願:一者願我年少之時,早得王位。二者若得王位已後,願我化內,有佛世尊,出現天下。三者若佛出現世時,願我自身承事供養。四者若得承事已後,唯願為我如應說法。五者佛若為我說法,我聞法已,願莫謗毀,得證法已,依而奉行。

「爾時,頻頭娑羅王在高樓上,與諸大臣圍遶而坐,遙見菩薩,為諸大眾前後導從,安庠而行,入王舍城。頻頭娑羅,既覩菩薩,心生大疑,即從樓下出宮門外。見菩薩身,威儀舉動,端正無匹,乃至猶如夜空眾星,為諸觀者之所愛樂。如摩尼寶,內外光明表裡洞徹,菩薩之身,亦復如是,威德熾盛,照耀巍巍。時頻頭王見於菩薩如是相已,勅諸臣言:『我生已來,未曾見人如是形貌,身色面目,頂額廣平,皎潔分明,顯赫照曜,如蓮花葉在於水中,而不為水之所點著。是身威德,毛悉右旋,眉間毫相,如琉璃淨,亦如白珂亦如泡乳,色炎光具如滿月輪。其二足趺,蹈地千輻,步舉文現,跡不差移,不怖不驚,不戰不慄,智慧安靜,猶如須彌。從何所來,忽然至此?汝諸臣下,應當觀看,此誰種姓?誰之兒子?何國土生?名字何等?端正可喜,歷此遊行。』

「爾時彼諸大臣眾等,或有說言:『此是天王。』或言:『帝釋。』或復有言:『是大龍王。』或復有言:『毘摩質多阿修羅王。』或復有言:『此是婆梨阿修羅王。』或復有言:『是毘沙門護世神王。』或復有言:『此是日天。』或言:『月天。』或復有言:『大自在天。』或復有言:『此是梵天。』

「復更別有餘諸佔相婆羅門言:『大王!當知,如我等論先後所說,此人必成轉輪聖王。何以故?今此大士,身體遍滿一切諸相。』

「爾時,諸臣大眾之中別有一臣,而白王言:『大王!當知,實有斯事。所以者何?去此不遠,十由旬外,正在北方雪山之下,有一種姓,稱為釋氏。然彼釋氏,有一國界,名曰迦毘羅婆蘇都。彼國土中,有一王治,名為淨飯,是釋種王。彼王生子,字悉達多,既釋種生,姓瞿曇氏。其彼太子,初生之日,父王即便召集解相婆羅門等,遣佔相之。時諸相師既佔看訖,白大王言:「大王!當知,今此太子,具二種相,若在家者,必當成就轉輪聖王,王四天下,守護大地,乃至如法治化世間;若捨王位,必定得成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名遍十方。」大王!當知,此必是彼太子不疑。所以者何?其人現今,剃除鬚髮,身黃金色,著袈裟衣,捨國出家,遊行到此。』而說偈言:

「『彼國相師說此言,  不居王位定作佛,
  斯決是彼釋種子,  出家苦行求菩提。』

「爾時大臣說是語已,是時其王頻頭娑羅,內心思惟:『如我往昔曾發誓願,若如是者,我願得成。』時頻頭王,勅二臣言:『卿若知者,速往彼看此出家人居停何方?在於何地?汝等驗已,速報我知,然後我當自至於彼觀看供養,諮受未聞。』

「時彼二臣奉王勅已,即便相共隨逐菩薩所向而行,不暫捨離。

「爾時,菩薩在王舍城乞食之時,見彼大眾處處充滿,內心思惟:『如是方便,此諸大眾,無有歸依,無救無護,常為生老病死所纏,不畏不驚,不怖不恐,亦復不知求究竟道,無有導師。愚迷惛闇,沒溺煩惱,癡無有智,日日減損,染著諸陰,苦空無常,不知厭離。』

「爾時,菩薩作是念已,起慈悲心,倍更增加精進勇勐,折伏其意,作是念言:『我今當作一切世間歸依之處,我當救護苦惱世間,當為世間說於生老病死盡處。』

「爾時,菩薩舉目唯觀前一犁軛,默然諦視,徐徐動步,齊整容儀,遍王舍城,次第乞食。既得食已,從王舍城庠序而出,漸漸至彼般茶婆山。其山麓下,有一泉池,坐彼水邊,正念安置,隨得麤細,如法噉之。食訖斂衣,洗於手足,即便進上般荼頂頭上已,向於山南觀看,求覓林樹,妙好枝條,蓊欝扶踈,饒諸鳥獸飛走遊戲,花果泉流。擇好樹間,安施草鋪,向於東面,端身正心,結累加趺,儼然而坐,猶如師子入孔穴中,不畏不驚。著袈裟服,其光顯赫,巍巍堂堂,熾盛照曜,如日初出。而有偈說:

「『彼山蓊欝饒樹林,  鳥獸相娛受諸樂,
  身披袈裟人月者,  光明熾盛如日初。』

「爾時,菩薩坐彼樹下,如是思惟:『我此處學,更無有人,無富伽羅,無眾生,無壽者,無命者,無禪兜,無摩[少/兔]闍,無摩那婆,無養育者。此之五陰,一切皆空,無命無識,一切諸法,唯有假名,名眾生耳。』

「爾時,頻頭娑羅王所使二臣,隨逐菩薩,恆不捨離,其一臣,去菩薩不遠,於前而坐;一臣速還摩伽陀國頻頭王邊。到已長跪,而白王言:『大王!當知,彼出家人,從王舍城乞飯食訖,到般荼山,乃至端身,南面而坐,如前所說。大王!今者若欲觀者,宜須疾往。』

「爾時,頻頭娑羅王聞其使人如是語已,即便裝束賢善好車,坐於其上,嚴駕而往,向般荼婆。時頻頭王既至彼山,遙見菩薩可喜端正,心甚愛樂,乃至猶如夜空眾星,如暗山頭大勐火聚,如大雲裡出閃電光。摩伽陀王見於菩薩在彼樹下,亦復如是。見已生大希有之心,歡喜遍體,身毛皆竪,下乘徒步,詣菩薩邊,到已問訊,白菩薩言:『少病少惱,四大安乎?』而有偈說:

「『王見菩薩如帝釋,  身光明曜心喜歡,
  問訊起居四大和,  少病少惱身無患。』

「爾時,菩薩以微妙口和軟語言,如梵天音,辯才字句,不染不著,告摩伽王頻頭娑羅,慰勞問訊,作如是言:『善治大王!大吉大祥!從何遠來?可坐憇息。營求何事而詣此乎?』

「爾時頻頭娑羅王聞於菩薩如是語已,進菩薩前,在一石上安隱而坐,王欲度量菩薩意故,白菩薩言:『仁者今若不辭疲勞,我欲諮問心內所疑,唯願仁者,為我決斷。』即便問言:『仁者何也?為天為龍?為梵為釋?為人為神?』

「爾時,菩薩以無憍慢貪慾恚心,除斷一切煩惱諸刺,不諂曲語,報摩伽陀頻頭王言:『大王!當知,我非天也,非龍非梵,我是於人。大王!我以求寂靜故,所以出家。』時摩伽王頻頭娑羅,白菩薩言:『仁者比丘!我今見仁,甚大歡喜,是故我今欲有發問,我為愛敬於仁者故,欲說一言,唯願聽受。所以者何?仁今壯少,正在盛年,端正無雙,身體微妙,堪當嬉戲游縱之時;今者何為發如是意,行作沙門,厭離王宮,空山獨坐?又仁者身,如是相貌,止可合塗赤栴檀香,不應著此袈裟之服。仁之二手,乃可指劃治化世間,百味盈前,隨時飲噉,豈可執器從他乞行?』而說偈言:

「『仁身合塗赤檀末,  不應服此弊袈裟,
  手指正可撝世間,  豈宜從他乞食活。』

「時,頻頭王說是語已,白菩薩言:『仁今若為愛敬父故,不取王位,捨出家者,我今請仁在我境界,受於五欲種種所須,當隨仁意。須財與財,及諸婇女。若佐助我,我當與仁,分國半治,可居我境,受我王位,我承事仁,不令乏少。何以故?仁者沙門!身體柔軟,不應住於空閑蘭若,若坐草鋪,在於地上,損仁者身,恐畏成病。但經少時,仁父衰敗,還可自受本國王位。是故仁今若愛念我、憐愍我者,受我王位,住我境中。如其仁者,稱大種姓,嫌我境狹,土地穢雜,我及群臣,諸百官等,更別為仁開拓他國,使令寬廣,與仁共治。又我願得仁者貴族,共作因緣,親厚眷屬。願不生疑,謂為非實。』而說偈言:

「『仁者若稱大種姓,  嫌我境狹不肯停,
  我共諸臣及百官,  當更吞併令寬廣。』

「時,摩伽王說是語已,更復重白於菩薩言:『我於仁邊,有愛敬心、尊重之心,仁者今既乞食活身,但當努力發寬廣意,受法受財,受五欲樂。所以者何?受此三種,在於宮中,觀諸婇女,歡娛受樂,亦能令人得現世報,未來亦然。若人不受此三種法,但捨一事,彼人現世,或復未來,終不能得具足果報;設其受之,必有缺減。是故仁者!若弘廣心,所以應須具足受此三種之樂,受三樂故,用年少時,端正果報,受法受財,及受諸欲。世間丈夫,受欲之時,生子繼立,此是大財。是故仁者,勿令空過。

「『又復,仁者!如是臂髆,堪牽弓弩,莫令徒損,如斯一世。

「『又復,往昔頂生之王,以勇健故,王四天下及忉利宮。如是仁者,堪當此事。所以者何?我今亦為憐愍一切諸眾生故,如是勸請,我亦不為自王位故,勸請仁者。我今見仁,身體端正,悲酸流淚,情懷不忍,為是倍更生希有心,所以慇懃如是苦請。仁今盛年,且行世欲,待後衰老,可行法時,乃可捨家。

「『又復,仁者!先祖以來,自種姓內,到年老時,乃依國法,以王化事,付其太子,或復大臣,方始捨位,出家入山。

「『又復,仁者!往昔諸仙,作如是說,凡年少時,先行欲事,中年求財,以自養活,至老耄時,乃可棄捐修學於法,如是乃能建立一切。又人年少,不行諸欲,不求覓財,此是身怨,亦名為賊,毀敗諸根,難得攝受。

「『又復,仁者!假使年少,欲求法時,但為諸根,牽著五欲,至於老時,內心思惟,斷絕眾事,能攝諸根,心生慙愧,意得寂靜。

「『又復,仁者!世間少年,正放逸時,不見遠道,多有過失。至中年時,血氣漸弱,放逸已過。譬如人行度於曠野,止而歎息,言我已越此之處所。是故仁今正年少時,正放逸時,隨意多少,願且受欲。

「『又復,仁者!年少之時,諸根難迴,仁者若欲行於法事,愛樂法者,依仁家法,祭祀諸天,因祭祀故,亦得生天。在於家內,莊嚴自身,金銀諸寶挍飾兩臂,眾寶放光,猶如明燈。

「『又復,仁者!往昔諸王,頭戴寶冠,嚴飾身體,常在家內,祭祀諸天,行於法行,立無遮會,或有入山,行大仙行,而求解脫。仁者今既學於彼等,順時而行。』其摩伽王,如是種種譬喻語言,方便欲將勸請菩薩。

「爾時,菩薩聞摩伽王如此語已,不怖不驚,不怪不異,猶如山王,身心不動,寂然安住,守攝諸根,不生餘意,三業清淨,報彼王言。而有偈說:

「『摩伽陀王諫菩薩,  猶諸朋友利相教,
  菩薩清淨三業行,  如花不著水報彼。』

「『摩伽大王!吐辭不善,此說猶如無智人語,不稱天下王法之言。王若於我,有真正心,此語實誠,非深利益,亦非愍我,於我甚損。世有惡人,無有慈心,猶如富貴怯弱之人,若欲利益於世間者,應當教示如彼往昔相承來事,是名朋友,是名增長。凡人若見至於厄難,不相捨離,三業等同,是名知識,我意如是。富貴之時,誰不能作朋友知識?若人得財,依法處分,不令散失,是名知識。是人久後,能用財寶,教授之時,彼不取語,或以先業,自失於財,後不生悔。王若與我為知識意、愛敬我者,顯示是事,我或歎王,或不歎王。』爾時,菩薩作是語已,更復為王,說如是言:『大王!當知,我今求道,止為怖畏生老病死,以是義故,欲求解脫,故受此形。親族眷屬,實可愛戀,可敬難捨,流淚滿面,啼泣懊惱,或為我故,捨於命者。我已棄背,來至此處,然其世間五欲之事,貪惜染著,多因不善。』

「『又復,大王!我今實不畏彼毒蛇,亦復不畏天雷霹靂,亦復不畏於勐火炎被大風吹燒野澤者,但畏五欲境界所逼。何以故?大王!當知,諸欲無常,猶如劫賊,盜諸功德,虛空無真,猶如幻化,現於世間,觀看謂實,體是誑惑;世人不知,強以心著,況復正行其五欲者?』

「爾時,菩薩即說偈言:

「『五欲無常害功德,  六塵空幻損眾生,
  世間果報本誑人,  智者誰能暫停住?
  愚癡天上不滿意,  況復人間得稱心?
  欲穢染著不覺知,  猶如勐火然乾草。
  往昔頂生聖王主,  降伏四域飛金輪,
  復得帝釋半座居,  怱起貪心便墮落。
  假令盡王此大地,  心猶更欲攝他方,
  世人嗜欲不知厭,  如巨海納諸流水。』

「爾時菩薩說此語已,復更告言:『大王!當知,往昔有一轉輪聖王,其王名曰那睺沙王,統四天下,及忉利天,化總天人,猶不知足。以是義故,還墮世間。

「『又復伊羅轉輪聖王,亦復如是,王四天下及忉利天,不知足故,而取命終。

「『又復,婆梨阿修羅王,既得王位,因共帝釋鬪戰不如,遂被侵奪。帝釋得已,又復轉為彼那睺沙轉輪王奪。那睺沙王既獲得已,還復更被天帝釋奪。如是天人境界翻覆,並皆無常,誰功德勝?至於彼邊,若有智人,能作如是思惟觀察,無常境界,變易須臾,云何可信?唯有山林居住諸仙,食諸藥草根果花葉,身著樹皮,或復衣諸死獸毛革,形體尫羸,唯皮骨在,欲得度脫出離世間一切諸苦,希求解脫涅槃無為。若縱五欲之所纏逼,墜墮還來,有智之人,誰樂貪此?若著五欲,如自求怨。』

「爾時菩薩更說偈言:

「『居住山谷諸仙輩,  食果飲水衣樹皮,
  雖復[肆-聿+累]髻身體羸,  規求解脫離欲故。
  彼等不能自制伏,  猶被五欲之所牽,
  如是無常諸欲怨,  有智之人不應著。』

「爾時菩薩說是語已,復更告言:『大王!當知,欲界之內,欲取味故而作和合,得彼已後,而不知足。若無智者,現受諸欲,不知足故受大苦惱,復於來世更受其殃。是故智人,不取欲想。是以智者,見有人行黑業法者受於大苦,欲自安隱,莫作莫樂一切諸欲,應須捨離。若有集會,即知離別。縱欲恣情,則心放逸,放逸若增,便造不善,不善成就,即墮泥犁。過去世時作大苦行,現得諸欲,得諸欲後,勤劬保持,不能守護,還當失落。

「『又復,大王!如是諸欲,若有智者,作是思惟:「世間人天,猶如假借,既非常物,何故心貪?此之天人一切果報,如草上露,如毒蛇頭,如彼空林死尸骸骨。又如婦女,初胎肉摶,如夢如幻,猶如火聚。如是種種,多諸患殃,恆為一切苦惱逼迫,智人應不愛樂著心。」

「『又復,大王!如諸論說,乃往昔時寐梯羅城,於彼城內有一瞽王,其王名曰提頭賴吒。王雖無目,多育諸子,滿一百人,並有才智。王弟別復有子五人,伯叔弟兄足一百五。其父各沒,爭作國王,以欲報緣,相殺害盡。

「『又復,大王!如檀荼迦空曠野澤被火燒時,其頞誰那,殺諸雜類。

「『又復如彼須彌山下,有阿修羅,然其兄弟,各為貪故愛一玉女,二人相爭而自鬪戰,傷害俱死。

「『又如世間屠膾之所,竪立諸木,懸於雜類諸畜生形而行宰戮。諸欲如是,智者云何而心貪樂?便說偈言:

「『往昔修羅兩兄弟,  為一玉女自相殘,
  骨肉憐愛染著憎,  智人觀知不貪慾。』

「菩薩又言:『大王!當知,或復有人,為五欲故,或欲生天,或生人間。既得生已,著五欲故,投身透水,或復赴火。如是無常,誑惑境界,為五欲故,自求怨讐,何意戀樂?』又說偈言:

「『癡人愛慾故貧窮,  繫縛傷殺受諸苦,
  意望此欲成眾事,  不覺力盡後世殃。』

「菩薩復言:『摩伽陀王!我知五欲如是種種多諸過患,王今不可以是五欲而勸於我。我今欲行無畏道路,王若是我真好善友,應當數數勸諫於我,作如是言:「仁之所發弘誓大願,願早成就,速離煩惱。」何以故?我既不被他人趂逐,而入山林,亦復不為怨敵所駈,亦非他奪王位而走,又亦不求往昔古仙而欲還退,是故我今不取王語。

「『又復,大王!若有人執瞋毒蛇頭,既放捨已,復還欲捉可有得不?如勐火炬,以燒手放,放已更捉?如是如是,我已捨彼五欲出家,今復還取,亦復如是。

「『又復,大王!譬如明眼有目之人,豈可羨於盲瞎人不?譬如解脫無事之人,豈可羨於牢獄繫縛有事人不?譬如饒財巨富之人,豈可羨於貧窮飢凍乞索人不?譬如明瞭黠慧之人,豈可羨於狂顛人不?然其彼等,猶有可羨,我今已離如是五欲,無一可貪。

「『又復,大王!如王前言,住我境界,受我五欲,隨意娛樂,我與多財並及婇女。大王!當知,我今不取世間五欲,如上所說一切諸事。

「『又復,大王!我在本宮,多饒五欲,已能棄捨六萬婇女,出家入山。大王!當知,諸欲如是,有於無量無邊患害,牽人直向大地獄中,餘報復來畜生餓鬼,現身又離一切善根,不為聖人之所讚美。

「『又復,大王!世間諸欲,猶如浮雲,無有暫住;如勐風起,須臾不停;如山水流,奔濤迅急。

「『又復,大王!若人愚癡,耽染五欲,不知本際,沉淪生死,被煩惱縛,不能得解,如遠行人,困苦疲極,乃飲鹹水,更增其渴。如是如是,受五欲人,不知其患,亦復如是。

「『又復,大王!我今要說,若當有人,得天五欲及以人間上妙五欲,清淨具足。是等諸欲,一人得已,不知厭足,更復增長,諸處尋求。

「『又復,大王!如王前言,共我治化摩伽陀國,我當減半分治天下;或復說言,受我王位,我悉捨與,我亦承事,或復興兵,開拓境土,使令清淨寬廣莊嚴。

「『又復,大王!我今已捨彼四天下,一切豐足,無所乏少,舊有七寶,棄捨出家。我今豈更為此一國細小王位,而貪羨乎?

「『又復,大王!譬如大海娑伽龍王果報,既得大海水停以為宮殿,寬博具足,七寶莊嚴,豈可復貪牛蹄水耶?大王!當知,如是如是,我今既已發勇勐心,捨四天下七寶宮觀,染衣剃髮,出家入山,今若還貪世間王位,亦復如是。』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三

 

上篇:佛本行集經

下篇: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本緣部目錄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賢愚經

賢愚經卷第一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一)梵...

大方便佛報恩經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序品第一 如...

太子須大拏經

太子須大拏經 西秦沙門聖堅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佛...

法句譬喻經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力莊嚴三昧經

力莊嚴三昧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達磨大師血脈論

達磨大師血脈論...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卷第一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 宋沙門翔公於南海郡...

弊魔試目連經

弊魔試目連經(一名魔嬈亂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

佛說解節經

佛說解節經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不可言無二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離睡經

佛說離睡經...

說罪要行法

說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每於半月月盡憶所犯罪。...

菩薩念佛三昧經

菩薩念佛三昧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譯 序品第一...

【佛教詞典】大定智悲

(術語)大定大智大悲,是佛之三德也。佛心澄明,謂為...

【佛教詞典】戒海

比喻戒律清淨猶如海水。摩訶止觀卷二下(大四六·一九...

山高那礙白雲飛

唐天復年間(901-904),善靜禪師南遊參學,禮謁元安寺洛...

沉香木

從前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到大海里去採取沉香木,經過了...

不可盲信吃動物身體能補己身

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不加分辨,也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便...

修念佛法門以決志求生淨土為根本

凡是修念佛法門的,一定要以決志求生淨土為根本。念佛...

放縱慾念及嗔心的後果

佛法裡有句話: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火燒功...

素食的人生體驗與感悟

母親信佛,卻並不徹底,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吃素,以此...

肉食與素食者巔峰對決:吃什麼才對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大廚TimLove走訪了CNN的5對5熱坐,並...

境遇不好,應當退一步來想

世相無常,誠可嘆悼 相見以來,忽然已經有六年了。不但...

積集福德資糧最快速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一個很大的差別:小乘佛...

驢皮記與驢肉館

前段時間有事路過家鄉,晚上到一老朋友傅居士開的茶館...

身病心不病

佛陀在拔只國尸牧摩羅山鬼林的鹿園弘法時,一位名為那...

達摩大師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而見形。今...

【視頻】《心經》覺慧兒童合唱團

《心經》覺慧兒童合唱團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善音居士讀誦

《佛說無量壽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