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昔與魔競品第三十四

「爾時,菩薩於彼初夜,以手指地,降伏魔眾波旬眷屬。是時此地六種震動,乃至大震,猶打銅鐘。是時一切聚落城邑國土,所居有諸人眾,彼等皆悉見大地動,聞震吼聲,心併生疑,各各自往至相師邊,或卜師邊,天文師邊,或仙人邊,或至所解佔仰師邊,悉皆借問:『此事云何?何故大地如是震動?作此大聲?魔與沙門,誰勝誰劣?汝等各自善能佔仰,唯願為我解說斯事。』爾時,彼等一切諸仙天文師等,各自報其所問人言:『摩伽陀國伽耶聚落,有兩大力,相共角試,一求出世最大法王,一求世間非法之王,兩競爭鬪,而於彼中,求法王者,撲於彼求非法王者。其事已訖,後夜中得成大法王,不久欲轉無上法輪。』而有偈說:

「『一切諸人聞地動,  各自往詣佔師邊,
  問其佔仰師是言:  「仁等世間聖知者,
  而此大地何故動?  唯願諦審善觀佔,
  速疾決我等此疑。」  彼等一切諸師報:
 「法王非法王在彼,  二人相競鬪威神,
  各試德力誰為尊。  摩伽陀國聚落內,
  菩薩天魔兩相角,  法行摧伏彼魔軍,
  既降伏已得菩提,  成佛法王獨無畏。」』

「爾時,如來於彼後夜明星出時,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時世間自然而有最大光明,地六種動。時彼光明及地動已,淨飯王宮,睡眠驚寤,喚諸相師並婆羅門天文師等,而勅之言:『婆羅門輩!此事云何?為我解說。』作是語已,時諸佔相天文師等,即白王言:『唯願大王!且少時忍,我等佔仰然後白王。』

「爾時,佛母摩耶夫人,已得天身,作玉女形,從天上下,告淨飯王及羅睺羅母耶輸陀羅等,作如是言:『大王!當知,今夜王子悉達多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相故,大地震動。如來既成三菩提已,降伏眾魔,無有怨敵,於世間中,無所可畏。』是時色界淨居諸天,心尚疑惑,如來得成三菩提不?爾時,世尊知彼諸天心之所念,飛騰虛空,為彼諸天,斷疑心故,說於如是師子吼聲:『我今已斷諸慾愛結,已定慾心,乾竭一切諸煩惱水,更不復流,不受後有,更不轉入於煩惱內,度盡苦邊,更無復餘。』

「爾時,彼等一切諸天聞此說已,心各思惟:『如來已得成三菩提。』歡喜踴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將天妙花,塗香末香,天旃檀香,牛頭旃檀細末之香,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散如來上,散已復散。其魔波旬,見諸天眾將如是等供養之具供養如來,見已即對如來之前,相去不遠,地上而坐,悵怏不樂,心大憂愁,以一荻片而畫於地,復如是念:『世實希有!難可思議!諸仙苦行,我能迴轉,其帝釋等一切諸天,我能教發貪慾之心;云何今此沙門釋種,一心三昧,經暫時間,使我軍馬皆悉降伏如是?』」

已後如來密教廣行佛事說法之時,諸比丘等,即白佛言:「希有世尊!世尊云何,以精進力,得三菩提,成七道分,滿足法寶?」作是語已,佛即告彼諸比丘言:「汝諸比丘!今應當知,然我非但此之一世精進力故,得三菩提及七道分,我往昔時精進力故,得摩尼寶。」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此事云何?願為我等,分別解說。」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至心諦聽。我念往昔有一商主,入海採寶,而於海內,得一貴重摩尼之寶,其價正直百千兩金,得已忽然還墮海中。時彼商主,即持一杓,發大精進勇勐之心,抒大海水,欲令乾竭求摩尼寶。時海神天,見於彼人杓抒海水將置陸地,見已即作如是念言:『此人愚癡,無有智慧,大海之水,無量無邊,其人云何以杓欲抒置於陸地?』而彼海神,即說偈言:

「『世間多有眾生輩,  為貪財利種種為,
  我今見汝大愚癡,  更無有人過汝者。
  八萬四千由旬海,  今欲以杓抒令乾,
  睏乏徒自喪一生,  所抒未多命便盡。
  所抒之水如毛渧,  此大海廣而甚深,
  汝今無智不思惟,  耳璫欲取須彌作。』

「爾時,商主復向海神而說偈言:

「『天神此為不善言,  乃欲遮我乾竭海,
  神但定意正觀我,  不久抒海當令空。
  仁住於此長夜停,  是故心應大憂惱,
  我誓精勤心不退,  必竭大海使令乾。
  我無價寶墮此中,  是故要枯大海水,
  水若盡底還獲寶,  得已當迴歸向家。』

「時彼海神聞是語已,心生恐怖,作如是念:『此人如是精進勇勐,抒此海水,必當竭盡。』時彼海神如是念已,即還商主無價寶珠,還已而說如是偈言:

「『凡人須作勇勐心,  負擔苦疲莫辭惓,
  我見如是精進力,  失寶還得歸向家。』」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精進處處得稱心,  嬾墯恆常見大苦,
 是故勤發勇勐意,  智人以此成菩提。」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大商主者,即我身是。時彼商主入海,既得無價寶珠,得還復失,以勇勐心,求寶還得。今日亦然,以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七覺分道。」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奇特!不可思議,一人獨自能降是等一切魔眾。」作是語已,即各默然。

爾時,世尊復更重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至心諦聽。我非但今獨自如是降伏眾魔,過去世時,亦曾如是獨自降伏彼等魔眾。」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其事云何?唯願為我分別解說。」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等善聽!我念往昔無量世時,有二兄弟鸚鵡之鳥,一名摩羅祁梨(隋言鬘山),二名[月*(恭-共+(ㄙ/大))]陀祁梨(隋言彼與山)。時二鸚鵡在於樹上,忽然有鷹迅疾而來,撮一小者,將飛空行。爾時,彼兄即向其弟而說偈言:

「『獨自一人亦得苦,  獨自一人亦得樂,
  汝啄彼鷹要害處,  其若苦困即放汝。
  汝今身小我薄力,  唯汝精勤莫嬾墯。』
  其弟既聞兄語已,  欲出勇勐威力事,
  盡身極力思量竟,  即便要處啄鷹身。
  鷹患身體苦痛纏,  速疾即放鸚鵡鳥,
  鷹以身體患痛故,  疾走處處求歸依。
  其巧鸚鵡鳥脫由,  以啄彼鷹最要節,
  鷹困無有避藏處,  嚴熾鸚鵡鳥空行。
  鷹見鸚鵡逐後飛,  捨離遠走求活路,
  爾時啄鷹鸚鵡者,  今即我身釋迦是;
  彼鷹即是魔波旬。  於時我唯獨自身,
  已能降伏彼令得,  況復於今功德備,
  那得不伏彼魔王?  汝等比丘宜知此。」

爾時,諸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云何魔王波旬數數欺誑如來,不能得著,而如來常免彼厄難?」作是語已,世尊復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至心諦聽,當為汝說。我非但今被魔波旬所誑得脫,不曾被其之所惱亂;過去世時,魔王波旬誑惑於我,亦不能得嬈亂於我。」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其事云何?唯願為我分別解說。」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我念往昔有一河,名波梨耶多(隋言度彼節)。時彼河岸有一人,是結花鬘師,其人有園,在彼河側。而彼河內,時有一龜,從水而出,至花園中,求食而行,處處經歷,蹋壞其花。時彼園主,見於彼龜處處求食踐壞其花,是時園主即作方便,捕捉彼龜,捉已置於一筐篋中,將欲殺食。

「爾時彼龜作如是念:『我今云何得脫此難?作何方便?作何巧智?』即發是心:『我今可誑此之園主。』作是念已,即向園主而說偈言:

「『我從水出身有泥,  汝且置花洗我體,
  我身既有泥不淨,  恐畏污汝篋及花。』

「時彼園主,作如是念:『善哉此龜!善言教我!我今不得不取其言。我洗其身,勿令泥污我之花篋。』作是念已,即手執龜將向水所,欲洗龜身。是時彼人,即提龜出置於石上,抄水欲洗。是時彼龜,出大筋力,忽投沒水。時花鬘師見龜沒水,作如是念:『奇哉是龜!乃能如是誑逗於我,我今還可誘誑是龜使令出水。』時花鬘師,即向彼龜,而說偈言:

「『賢龜諦聽我作意,  汝今親舊甚眾多,
  我作花鬘繫汝咽,  恣汝歸家作喜樂。』

「爾時彼龜作如是念:『此花鬘師,妄言誑我。彼花鬘師,母患著床,其姊採花,造鬘欲賣以用活命,今作是言,定是誑我,欲食我故,誘我出耳。』是時彼龜,向花鬘師,而說偈言:

「『汝家造酒欲會親,  廣作種種諸味食,
  汝至家內作是語,  龜肉煑已脂糂頭。』」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等比丘!欲知彼時入水龜者,我身是也;花鬘師者,魔波旬是。其於爾時,欲誑惑我而不能著,今復欲誑,何由可得?」

時,諸比丘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實難思議。魔王波旬威勢自在,統於慾界,種種誑惑,猶不能動此之坐處。」作是語已,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今應當知,非但今日此魔波旬將其力勢欲誑惑我;過去亦然,不能誑惑得我之便。」時,諸比丘即白佛言:「善哉!世尊!其事云何?唯願為我分別解說。」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我念往昔,於大海中,有一大虯,其虯有婦身正懷妊,忽然思欲獼猴心食。以是因緣,其身羸瘦,痿黃宛轉,戰慄不安。時彼特虯,見婦身體如是羸瘦無有顏色,見已問言:『賢善仁者!汝何所患?欲思何食?我不聞汝從我索食,何故如是?』時其牸虯默然不報。其夫復問:『汝今何故不向我道?』婦報夫言:『汝若能與我隨心願,我當說之;若不能者,我何假說?』夫復答言:『汝但說看,若可得理,我當方便會覓令得。』婦即語言:『我今意思獼猴心食,汝能得不?』夫即報言:『汝所須者,此事甚難。所以者何?我居止在大海水中,獼猴乃在山林樹上,何由可得?』婦言:『奈何我今意思如此之食,若不能得如是物者,此胎必墮,我身不久恐取命終。』是時其夫復語婦言:『賢善仁者!汝且容忍,我今求去。若成此事,深不可言,則我與汝並皆慶快。』爾時,彼虯即從海出,至於岸上。去岸不遠,有一大樹,名優曇婆羅(隋言求願)。時彼樹有一大獼猴,在於樹頭,取果子食。是時彼虯既見獼猴在樹上坐食於樹子,見已漸漸到於樹下,到已即便共相慰喻,以美語言問訊獼猴:『善哉善哉!婆私師吒,在此樹上,作於何事?不甚辛勤受苦惱耶?求食易得,無疲惓不?』獼猴報言:『如是仁者!我今不大受於苦惱。』虯復重更語獼猴言:『汝在此處,何所食噉?』獼猴報言:『我在優曇婆羅樹上,食噉其子。』是時虯復語獼猴言:『我今見汝,甚大歡喜,遍滿身體,不能自勝,我欲將汝作於善友,共相愛敬。汝取我語,何須住此?又復此樹子少無多,云何乃能此處願樂?汝可下來隨逐於我,我當將汝渡海,彼岸別有大林,種種諸樹花果豐饒。所謂菴婆果,閻浮果,梨拘闍果,頗那娑果,鎮頭迦果,無量樹等。』獼猴問言:『我今云何得至彼處?海水深廣,甚難越渡,我當云何堪能浮渡?』是時彼虯報獼猴言:『我背負汝,將渡彼岸,汝今但當從樹下來騎我背上。』

「爾時獼猴,心無定故,狹劣愚癡,少見少知,聞虯美言心生歡喜,從樹而下,上虯背上,欲隨虯去。其虯內心生如是念:『善哉善哉!我願已成。』即欲相將至自居處,身及獼猴俱沒於水。是時獼猴問彼虯言:『善友!何故忽沒於水?』虯即報言:『汝不知也。』獼猴問言:『其事云何?欲何所為?』虯即報言:『我婦懷妊,彼如是思欲汝心食,以是因緣,我將汝來。』

「爾時獼猴作如是念:『嗚呼我今甚不吉利!自取磨滅。嗚呼我今作何方便,而得免此急速厄難,不失身命?』復如是念:『我須誑虯。』作是念已,而語虯言:『仁者善友!我心留在優曇婆羅樹上寄著,不持將行。仁於當時,云何依實不語我知今須汝心?我於當時,即將相隨。善友還迴,放我取心,得已還來。』爾時,彼虯聞於獼猴如是語已,二俱還出。獼猴見虯欲出水岸,是時獼猴,努力奮迅,捷疾跳躑,出大筋力,從虯背上跳下,上彼優曇婆羅大樹之上。其虯在下少時停待,見彼獼猴淹遲不下,而語之言:『親密善友!汝速下來,共汝相隨,至於我家。』獼猴嘿然,不肯下樹。虯見獼猴經久不下,而說偈言:

「『善友獼猴得心已,  願從樹上速下來,
  我當送汝至彼林,  多饒種種諸果處。』

「爾時,獼猴作是思惟:『此虯無智。』如是念已,即向彼虯而說偈言:

「『汝虯計挍雖能寬,  而心智慮甚狹劣,
  汝但審諦自思忖,  一切眾類誰無心?
  彼林雖複子豐饒,  及諸菴羅等妙果,
  我今意實不在彼,  寧自食此優曇婆。』」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當知彼時大獼猴者,我身是也;彼時虯者,魔波旬是。於時猶尚誑惑於我,而不能得,今復欲將世間自在五欲之事,而來誘我,豈能動我此之坐處?」作是語已,時,諸比丘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奇特世尊!實難思議。此事云何?魔王波旬,將此丑陋異類軍眾,至如來所,如來復能一一觀知。」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比丘!當知,非但今日魔王波旬將此丑形大魔軍眾至於我邊我亦觀知。」時諸比丘即白佛言:「希有世尊!其事云何願為解說,我等樂聞。」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念往昔,有一獵師,知有一林多饒諸鳥,數下彼處。其到彼已,作於草菴,將雜樹枝,而覆其上,即入其中,隱身坐住。時彼諸鳥謂是樹枝,飛下來棲於其菴上。時其獵師見鳥棲上,漸漸或射或搦而殺。時有一鳥,見此庵已,作如是念:『此之菴捨,處處移動,自餘諸樹,安定一住;此菴之下,必不空然。』如是知已,遠離彼庵,不被獵師之所捉搦,而說偈言:

「『我見一切林諸樹,  阿說及於毘醯羅,
  諸阿梨羅並閻浮,  無脂羅波鎮頭樹,
  安住停止於一處,  從生已來不動移。
  此樹轉易處處行,  其中必應不空立,
  若當其內有惡物,  我應速疾捨此林。
  心裡既生大狐疑,  或是惡行無慈愍,
  恐畏彼中殺害我。  又我往昔於他方,
  已曾摑裂網走來,  智者既知應捨此。』」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等!當知,彼飛鳥者,我身是也;其獵師者,魔波旬是。其於彼時,作可畏形,欲殺害我,我時觀知;今復將此可畏丑陋魔之軍眾,來於我邊,我亦久知。」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世間若不深思惟,  云何能得上人法,
 今我以勝思惟故,  從縛解脫得無為。」

佛本行集經二商奉食品第三十五上

「爾時,世尊初始得成於菩提道,在樹下坐,經七日夜,加趺不起,以念解脫快樂為食。爾時,世尊過七日已,一心正念,從三昧起,坐師子座,初夜正觀十二因緣,下觀至上,上觀至下,善念善觀,不失不異,因彼生此,因有於彼則復有此,所謂緣無明有諸行,緣諸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等苦生。爾時,世尊知此法已,而說偈言:

「『若有梵行觀諸法,  即見如是法相生,
  若見諸法從相生,  即知諸法因緣有。』

「爾時,世尊還彼夜半,觀十二緣,從始至終,逆觀至心,善觀善念,不失不亂。因無彼故則此自無,因滅彼故則此自滅,所謂無明滅即行滅,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一切悉滅。爾時,世尊知此法已,而說偈言:

「『若有梵行觀諸法,  即見如是法相生,
  若見諸法從相生,  即知諸法因緣滅。』

「爾時,世尊還彼後夜,觀十二緣,從始觀終,從終觀始,善觀善念,不失不亂。所謂彼生已復生此,因有彼復有此,因無彼此亦無,彼滅已此亦滅。所謂因無明緣諸行,緣諸行已,乃至一切生老病死諸苦惱等,皆悉相生;彼無已此亦無,彼滅已此亦滅。爾時,世尊知此義已,而說偈言:

「『若有梵行觀世間,  即見相生乃至滅,
  既散諸魔建立住,  若彼日天曜虛空。』

「爾時,世尊從彼師子座上而起,離菩提樹相去不遠,還加趺坐,七日不動,以解脫行,用為安樂。七日諦觀於菩提樹,目不暫捨,復作是念:『我此處盡無邊際苦,以捨重擔。』爾時,世尊過七日後,正念正知,從三昧起。其後有人,在於如來觀道樹處起塔,名曰不瞬目塔。而說偈言:

「『於此道場盡諸苦,  復斯坐處觀彼座,
  已渡諸願至彼岸,  我於彼處證菩提。』

「爾時,世尊從眼不瞬塔所起已,安庠漸至向摩梨支(隋言陽炎)經行之處。到經行已,加趺而坐,復經七日,受解脫樂。爾時,世尊過七日已,正念正知,從三昧起。爾時,迦羅龍王(隋言黑色)詣於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卻住一面。住一面已,即白佛言:『世尊!我此宮殿,往昔已曾布施過去一切諸佛,諸佛受已,各住於此,憐愍我故。其諸佛者,所謂拘留孫世尊、拘那含牟尼世尊、迦葉世尊,今日世尊,善哉知時!憐愍我故,少時住此。所以者何?我已將此宮殿布施過去三佛,今日世尊,第四為我受此宮殿,即名四佛受我宮殿具足功德。』爾時,世尊即受迦羅龍王宮殿,受已入中,加趺而坐,復經七日,一定不起,受解脫樂。爾時,世尊過七日已,正念正知,從三昧起,告彼迦羅大龍王言:『汝龍王來從我邊,受佛等三歸併及五戒,汝當長夜受大安樂。』時迦羅龍即白佛言:『謹隨佛教,心不敢違,如世尊勅。』時,迦羅龍聞佛語已,合掌向佛,即從佛受三自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復受五戒,於世間中,最初而得優婆塞名;於畜生中,再說三歸,受三歸已,所謂即是迦羅龍王。

「爾時,復更有一龍王,名目真隣陀,向於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卻住一面。住一面已,是時龍王即白佛言:『世尊!我此宮殿,往昔過去已曾布施一切諸佛,受已而住。所謂拘樓孫世尊、拘那含牟尼世尊、迦葉世尊!善哉!世尊!今亦為我受此宮殿,我得四佛三藐三佛陀受此宮殿,我獲善利。』

「爾時,世尊從彼目真隣陀龍王受宮殿已,加趺而坐,一坐經於七日不起,為欲受於解脫樂故。時彼七日虛空之中,興雲注雨,起大冷風,於七日內,雨不暫停,遂成寒凍。爾時,目真隣陀龍王從宮殿出,以其大身,七重圍遶,擁蔽佛身,復以七頭埀世尊上,作於大蓋,嶷然而住。心如是念:『莫令世尊身體,寒冷風濕塵坌,蚊虻諸蟲,觸世尊體。』

「爾時,世尊過七日已,見虛空中,無有云霧,以得清淨,正念正知,從三昧起。爾時,目真隣陀龍王攝其龍身,七重遶已隱於龍形,化作年少婆羅門身,在於佛前,合十指掌,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以恐怖如來、嬈亂如來故,以龍身遶佛七匝,又以七頭覆世尊上,安然而住,但恐世尊身有寒冷風塵土坌水漿蚊虻觸世尊體。世尊!我時思惟如是事已,覆世尊身。』爾時,世尊以是因緣,即便說偈自讚歎言:

「『知足寂定最安樂,  知足觀諸法甚深,
  安樂不惱於世間,  亦復不殺害眾類。
  若得世間安樂者,  遠離一切諸慾貪,
  捨於我慢自矜高,  此樂最為勝妙樂。
  人間所有諸欲樂,  若能盡捨愛悉無,
  彼樂此樂等校量,  十六分中不及一。』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目真隣陀龍王言:『汝大龍王!來受三歸併受五戒,汝當長夜得安樂故。』時真隣陀即白佛言:『如世尊教,不敢有違。』其真隣陀聞佛教已,即從佛受三自歸依及受五戒。

「爾時,彼處有牧羊子,當於世尊為菩薩時,在彼苦行六年之中,以向世尊,淨心供養,恭敬尊重,復將乳汁以奉世尊,兼復別折尼拘陀枝,為作蔭涼。時彼樹枝,即成大樹。然其羊子,隨此多少信心福業善根因緣,命終已後,即得生於三十三天,便成大德威力天子,神通自在。時彼天子生天上已,作是思惟:『今此果報,本因何業而得是身?』復作是念:『往昔世尊為菩薩時,我以身造作如是業,菩薩苦行,我奉乳汁,菩薩在彼,我將尼拘陀樹一枝,插於地上,為於菩薩,作蔭涼故。藉斯善業,我今得此微妙果報。』復如是念:『我以世尊為菩薩身親供養故,得是果報;種彼樹枝,以作蔭涼,是故我今得是果報,兼得如是無礙神通。況復世尊今已得成無上菩提,今當為我還彼樹下受彼樹蔭。』時彼天子,身出大色最勝光明,夜半一向照彼樹所,以天光明,自照明已,詣向佛所,到於彼已,頂禮佛足,卻住一面。時彼天子即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為我,受於彼樹,隨意安樂,憐愍我故。』

「爾時,世尊為欲憐愍彼天子故,受於往昔羊子所種尼拘陀樹,受已樹下加趺而坐。一坐便經七日不動,以解脫住,受安樂故。

「爾時,世尊以過於彼七日之後,正念正知,從三昧起,告天子言:『汝天子來!可從我邊受三自歸併及五戒,汝當長夜得安樂故。』而彼天子,受三自歸及五戒已,時彼世間,最初天中成優婆塞。以佛再過說於三歸,謂羊子身布施於樹及乳等故,得成天身。

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一

 

上篇:佛本行集經

下篇: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本緣部目錄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佛說九橫經

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眾經譔雜譬喻

眾經譔雜譬喻卷上 比丘道畧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說九色鹿經

佛說九色鹿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言:「昔者,菩薩...

方廣大莊嚴經

方廣大莊嚴經卷第一(一名神通遊戲)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

佛本行集經

佛本行集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發心供養品第...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捨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佛說造塔功德經

造塔功德經序 夫塔者,梵之稱,譯者謂之墳。或方或圓...

【註音版】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

大乘入楞伽經...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唐國清沙門湛然撰 夫禮懺法世...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教詞典】鄔波索迦

謂諸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

【佛教詞典】修惡

(術語)天台之目,對於性惡之稱。菩薩界已下九界造作...

為何欣願往生還會對疾病和死亡格外害怕

問: 弟子是一名公務員。從二〇一三年開始在家念佛、...

惟賢法師:佛教不是脫離現實

(一)佛陀出家的原因 那麼佛陀對於人生是如何看待的...

女眾出家的注意事項

近來經常有女居士問我出家要注意的事情,我想,能夠放...

前進需要勇氣,拐彎需要智慧

從每個人成長的軌跡來看,人生天地間,路路九曲彎,從...

晝夜念佛四十年,八十八歲留偈往生

道乾。字世禪,嘉禾(浙江)雙溪陳姓人家的女兒。年十...

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途

說到用功、了生死,何謂生死?又如何了法?古人講修行...

另類的放生人

以前我去買小魚小鳥,總是對賣主不屑一顧,有一種高傲...

弘一大師《授三皈依大意》

授三皈依大意 第一章 三皈之略義 三皈者,皈依於佛法...

祭祀祖先應該用素食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習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為...

白晝舉燭

古時候有一位梵志,通達多種經典,很有學識,是位頗具...

生死無常,念佛之人自然得庇佑

前天中午,姐姐打來電話,我聽她的聲音有些異樣,以為...

盤山寶積禪師的悟道因緣

幽州盤山寶積禪師是唐代高僧。與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緣不...

【視頻】《地藏經》佛光山唱誦版

《地藏經》佛光山唱誦版

【視頻】《普賢行願品》衍輪法師粵語讀誦 MP3

《普賢行願品》衍輪法師粵語讀誦 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