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本行集經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本行集經卷第四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受決定記品下

「爾時,然燈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知於我心,與大比丘百千人俱,及彼天龍千萬億眾,左右圍繞來向我所,足蹈我身及螺髮上,安庠而行如大龍王,觀看左右告諸比丘:『汝等比丘!不得共我同路而行,是摩那婆身及螺髮,無有一人堪可蹈者。此人身髮,唯除如來,乃堪踐耳。何以故?此是菩薩身及髮分。』時然燈佛即語我言:『善哉善哉!汝摩那婆!發廣大心誓願如海,汝所求者,為諸眾生作利益故,為諸眾生作安樂故。摩那婆!汝既求此如是大願,利益安樂一切世間,憐愍無量無邊眾故,能為天人作引導故,發大精進勇勐之心。

「『乃能滿足如是等法,志求金剛,不惜身命,是故汝今以身荷負如來而行。汝於當來,乃至不得慳惜身命,何況餘財?汝摩那婆!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是初相,汝能發起如是弘願,汝一切捨所有之物。汝摩那婆!所行布施,不得求於未來世報,唯求出世無上菩提。勿生貪心,見他資財不得奪取,汝持禁戒勿令缺犯,不得穢濁,不應取相,勿自譽讚誹謗他人及毀自身。汝當忍辱,設有他來打罵禁繫殺害之者,皆須忍受,乃至節節支解於汝身體之時,汝於如是怨讎等邊,應當忍辱生慈悲心。不得殺生,不得劫奪他身命財,於他財物常遠捨離,於自營求亦當知足。莫近他人婦女妻妾,於自所有,亦須不貪。遠離妄語,乃至命盡,不得向他非實而說。不得鬪亂,親者令疎,見破壞人,恆教和合。不得惡口,常以美言。不得綺語,必有利益,時語法語。汝行正見,一切邪道皆當捨離。汝摩那婆!若能荷擔如是諸事,汝所求願無不具足。汝應於彼一切眾生,生一子想哀愍眾生,調伏心口,莫作諂曲,應當供養尊重之人,汝莫慠慢,令心放逸。常須寂定三昧正受,觀無我法,勿斷未來菩提種性。汝當如是利益眾生,安樂一切。摩那婆!汝若能辦如是等事,口可自唱稱言我能。』時我爾時,即白佛言:『世尊!我能。』

「時,然燈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既知我心,即時微笑。彼佛有一侍者比丘,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臂,長跪合掌白言:『世尊!以何因緣,如來微笑?』時然燈佛,告比丘言:『比丘!汝見是摩那婆,持七莖花,供養於我,伏身被髮,泥上作橋,令我踐渡。以是事故,此摩那婆,過於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十號具足,如我無異。』阿難!我於是時,聞然燈佛為我授於決定記已,身心輕便,不覺自騰於虛空中,高七多羅樹,以清淨心,合十指掌,向佛作禮。阿難!我於彼時,遍身喜悅,不能自勝。阿難!時然燈佛即告我言:『摩那婆!汝可觀於東方世界。』時,我即觀見彼東方恆河沙等剎土諸佛,皆悉為我授決定記:『汝摩那婆!於未來世,過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如此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阿難!我於爾時,從空而下,安立住地,頂禮然燈世尊佛足,卻住一面,即生此念:『我今可於然燈佛邊求索出家。』即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受具足戒,我於佛邊修行梵行。』佛語我言:『汝摩那婆!今正是時。』即得出家,剃除鬚髮;除鬚髮已,無量諸天,取於我髮,為供養故,十億諸天,共得一髮。阿難!自我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來,不見一眾生不供養諸佛而得安樂者,無有是處。阿難!我於彼時,猶尚具足諸煩惱縛,貪慾瞋恚愚癡未盡,無量百千億諸眾生,取於我髮,各持供養而得解脫;況復今日,離欲瞋癡,而於我邊,作諸功德,不得解脫,無有是處。是故阿難!一切眾生,應當發心供養如來。

「阿難!我從彼來,在煩惱中行菩薩行,不捨精進勇勐之心,常行布施,常作功德。我以如是諸善業故,於彼無量百千世中,得作梵王、作於帝釋,或作百千轉輪聖王,以彼善根因緣力故,今得作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得轉無上最妙法輪。阿難!我以福德智慧力故,現今所有一切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沙門智人,信受我語,依我法行。阿難!汝觀我語終無二言,如然燈佛授我決記,教示於我,我依修行,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假使天落地,  此大地變壞,
 一切諸眾生,  猶得常住身。
 須彌山王崩,  大海水乾竭,
 阿難汝當知,  諸佛無二言。」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阿難:「諸佛世尊,常有此行,假使光明無量無邊,為諸眾生,住持一尋;從是一尋,為諸眾生,復現無量無邊光明。何以故?畏諸眾生不知晝夜,一月半月一年半年,春夏秋冬四時八節,恐其忘失。阿難!彼然燈佛十號具足,明照業成,常光無暗,是故彼佛,號曰然燈,常有光明照耀天下,自餘因緣,如上所說。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勝一切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我以金華散彼佛上,發如是言:『願我未來,得微妙身,具足相法,如今世尊。』爾時彼佛知於我心,即時微笑。侍者比丘,整衣白佛,乃至佛告彼侍者言:『比丘!汝見是人將於金花散我上不?』時彼比丘答言:『我見。』佛告比丘:『是人過於一億劫後,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十號具足。』阿難!我於彼時,得授記已,不捨精進勇勐之心,倍更增長,修餘福業。我以如是善因緣故,無量世中,生梵天上及於帝釋、轉輪聖王。又作一王,名曰善見。彼王城墎卻敵門樓,宮室殿堂,純是黃金,園苑樹林,泉流池沼,皆金挍飾。彼業因緣,我今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於無上清淨法輪。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蓮花上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我將銀華,散彼佛上,發如是願。乃至彼佛告侍者言:『汝見是人將於銀花供養我不?』比丘言:『見。』佛告比丘:『是人未來過十萬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我於彼時,聞授記已,不捨精進勇勐之心,倍更增長,作諸功德。我以如是善果報故,無量世中,作梵天王及於帝釋、轉輪聖王。又我過去,曾作一王,名大善見,所居之城,名拘尸那,彼城樓櫓,卻敵窓牖,皆為白銀之所成就,園苑樹林,泉池諸水,悉是白銀,莊嚴挍飾,乃至彼業因緣報故,今得作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乃至轉於無上法輪。

「阿難!往昔以來,有如是法,凡諸菩薩初生之時,東西南北各行七步,無人執持。阿難!彼蓮花上佛初生時,兩足蹈地,其地處處皆生蓮花,面行七步,東西南北所踐之處,悉有蓮花,故號此佛為蓮花上。當於彼時,無量無邊百千萬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時大唱,處處出聲,發如是言:『此大菩薩,名蓮華上。』因於天人唱此聲故,彼佛世尊,號蓮花上。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最上行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爾時,我將一把金粟,散彼佛上,乃至彼佛語侍者言:『是人過於一千劫後,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於彼時,聞授記已,不捨精進,增長善業。彼功德果報因緣故,無量世中,作梵釋天、轉輪聖王。又復曾作一轉輪王,名曰頂生。我於彼時,宮殿之內,經由七日,雨金粟雨,沒於人膝,縱廣彌滿。以是善業因緣力故,我今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轉於無上法輪。阿難!彼最上行如來,欲至聚落城邑乞食,足步虛空,去地六尺。是時天、龍、人非人等,高聲唱言:『此佛世尊,名最上行。』以是因緣,號是如來為最上行。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上名稱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我時布施彼佛一室及比丘僧,而乞願言,乃至彼佛告侍者言:『是人於後滿五百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於彼時,得授記已,不捨精進業因緣故,經無量世,作梵釋天、轉輪聖王。又是報故,我時作一轉輪聖王,名曰善見。時,天帝釋毘首羯磨,下來為我化作一殿,名一切勝。以是善業果報因緣,我今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轉於無上法輪。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與我同號,種姓父母,名字壽命,一切悉同我。將一掬蘇摩那華,散彼佛上(迦葉遺師說言,將金一掬),發如是願,乃至彼佛語侍者言:『是人於後滿一百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於彼時,得受記已,不捨精進,增長功德,無量世中,作梵釋天、轉輪聖王。以是善業因緣力故,以三十七助菩提分法,莊嚴我身,令我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轉於無上法輪。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曰帝沙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我將一掬碎末栴檀,散彼佛上,乃至彼佛告侍者言:『是人過於九十五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我於彼時,得授記已,不捨精進,增長功德,無量世中,作梵釋天、轉輪聖王。以是善業因緣力故,我得名為最上戒行清淨具足;以是善業果報因緣,我得名為最上智見功德具足(迦葉遺師如是說言,我以善業因緣力故,得於最上戒行功德,名稱遠聞,乃至得於最上智見,功德遠聞),我今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轉於無上法輪。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時彼佛在雜寶窟內,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於一腳,七日七夜,而將此偈讚歎彼佛,而說偈言: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阿難!我以此偈歎彼佛已,發如是願,乃至彼佛語侍者言:『是人過於九十四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於彼時,得授記已,不捨精進,增長功德,無量世中,作梵釋天、轉輪聖王。以是善業因緣力故,我得四種辯才具足,無有一人能共我論降伏我者,我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轉於無上法輪。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見真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我於爾時,將種種花,散彼佛上(迦葉遺師說言,彼佛號曰見一切理),乃至彼佛語侍者言:『是人過於九十三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於彼時,得授記已,不捨精進,增長功德,無量世中,作梵釋天、轉輪聖王。以是因緣,我今獲得最上之名具持戒行,乃至得名解脫知見一切具足,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轉於無上法輪。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毗婆尸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我於爾時,將一掬小豆,散彼佛上,乃至彼佛告侍者言:『是人過於九十一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我於彼時,得授記已,不捨精進,增長功德,無量世中,作梵釋天、轉輪聖王。以是善業因緣力故,我又曾作一轉輪王,名為頂生,得四天下,復得帝釋半座而坐。以是果報,今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轉於無上法輪。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曰尸棄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我於彼時,將無價衣,覆彼佛上及聲聞眾,發如是願,乃至彼佛告侍者言:『是人過於三十一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於彼時,得授記已,不捨精進勇勐之心,常行布施,造作福業。我以如是善業因緣,無量世中,作大梵王及天帝釋、轉輪聖王,今日復得種種衣服,所謂迦尸迦衣、芻摩妙衣、劫波妙衣、憍奢耶衣、拘沉婆衣,我今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轉於無上法輪。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毘舍浮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我於爾時,將好種種百味飲食,布施彼佛及聲聞眾,發如是願,乃至彼佛告侍者言:『是人過於三十劫後,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於彼時,得授記已,不捨精進勇勐之心,常行布施,造作福業。我以如是善根因緣,無量世中,作大梵王,或作帝釋、轉輪聖王,今得種種百味飲食,乃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於無上清淨法輪。

「阿難!我念往昔,於拘婁孫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邊,行於梵行,求未來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阿難!我念往昔,於迦那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邊,行於梵行,求未來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阿難!我念往昔,於迦葉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邊,行於梵行,求未來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阿難!我念往昔,於彌勒菩薩邊,齎持種種微妙四事供養之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自恣奉獻,求未來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阿難!我念往昔,將無量種供養之具,所至到處,即持供養過去無量諸佛菩薩及聲聞眾,種諸善根,求未來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阿難!往昔過百阿僧祇劫,是時有佛,出現於世,號曰然燈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阿難!如是次第,過百億劫時,有一佛出現於世,號一切勝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阿難!如是次第,過五百劫時,有一佛出現於世,號最上名稱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阿難!如是次第,過一百劫時,有一佛出現於世,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阿難!如是次第,九十四劫時,有一佛出現於世,號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阿難!如是次第,九十三劫時,有一佛出現於世,號曰見義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阿難!如是次第,九十一劫時,有一佛出現於世,號毘婆尸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阿難!如是次第,三十一劫時,有一佛出現於世,號曰尸棄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同是劫中,又有一佛,復出於世,號曰神聞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阿難!此賢劫初,第一拘婁孫馱如來,出現於世。

「第二拘那含牟尼如來,出現於世。第三迦葉如來,出現於世。

「第四我身釋迦牟尼如來,今現在世。

「阿難!彼然燈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出現於世,生大婆羅門家。

「一切勝佛,出現於世,生大剎利王家。

「蓮華上佛,出現於世,生大婆羅門家。

「最上行佛,出現於世,生大剎利王家。

「德上名稱佛,出現於世,生大婆羅門家。

「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生大剎利王家。

「帝沙如來,出現於世,生大婆羅門家。

「弗沙如來,出現於世,生大剎利王家。

「見真義佛,出現於世,生大婆羅門家。

「毘婆尸佛,出現於世,生大剎利王家。

「尸棄如來,出現於世,生大剎利王家。

「神聞如來,出現於世,生大剎利王家。

「拘婁孫馱佛,出現於世,生大婆羅門家。

「拘那含牟尼佛,出現於世,生大婆羅門家。

「迦葉如來,出現於世,生大婆羅門家。

「阿難!我今在於剎利種姓大王家生,出現世間。

「阿難!然燈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壽命八百四千萬億歲,住世利益諸世間故(尼沙塞師如是說。迦葉遺師復言,然燈如來壽命一劫住世,及聲聞眾利益諸世間故)。

「阿難!一切勝如來,住世八萬億歲,利益一切諸世間故(尼沙塞師如是說。迦葉遺師復言,一切勝如來住世一劫,利益世間故)。

「蓮華上佛,住世八萬歲,為利益故。

「最上行佛,住世八萬歲,為利益故。

「上名稱佛,住世六萬歲,為利益故。

「釋迦牟尼佛,住世八萬歲,為利益故。

「帝沙如來,住世六萬歲,為利益故。

「弗沙如來,住世五萬歲,為利益故。

「見真義佛,住世四萬歲,為利益故。

「毘婆尸佛,住世八萬歲,為利益故。

「神聞如來,住世六萬歲,為利益故。

「拘婁孫馱佛,住世四萬歲,為利益故。

「拘那含牟尼佛,住世三萬歲,為利益故。

「迦葉如來,住世二萬歲,為利益故。

「阿難!我今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住世八十歲,為利益故。而說偈言:

「『有佛以神通,  住世受供養,
  或神通及業,  盡已入涅槃。』

「阿難!然燈如來,有於二百五十萬億聲聞弟子大眾集會,如來滅後,法住於世,經七萬歲。末後十年,諸比丘等,不生敬信,無慚愧心,營理世務,樂於諸業,所有持疑,不相諮問,各恃己能,互生憍慢,恆聚非法。諸惡知識不善之人,以為朋友,共相狎習,圍繞游從。是等癡人,行不純故,使彼如來佛法僧寶,速疾隱沒不現世間,所有經書,悉皆滅盡。

「一切勝佛,有萬四千聲聞弟子大眾集會,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於少時。

「蓮華上佛,有七萬眾聲聞集會,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十萬歲。

「上行如來,有六萬眾聲聞集會,如來滅後,正法住世,七萬七千歲。

「德上名稱佛,有二萬眾聲聞集會,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五百歲。

「釋迦牟尼佛,有於一千二百五十聲聞集會,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五百歲,像法住世,亦五百歲。

「帝沙如來,有六萬億聲聞集會,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二萬歲。

「弗沙如來,有無量億聲聞集會,如來滅後,正法像法,乃至法住,乃至法滅。

「見一切義佛,有三十二億那由他眾聲聞集會,如來滅後,正法暫時,不久住世。

「毘婆尸佛,三會說法,度聲聞眾:第一大會,一百六十八百千人;第二大會,有十萬人;第三大會,八百千人。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二萬歲。

「神聞如來,唯有二會,度聲聞眾:第一會度有七萬人,第二會度有六萬人。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六萬歲。

「拘婁孫馱佛,有四萬眾聲聞弟子,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五百歲。

「拘那含牟尼佛,有三百萬聲聞集會,如來滅後,正法住世二十九日。

「迦葉如來,有二萬眾聲聞集會,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於七日。

「阿難!我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聲聞集會,我滅度後,正法住世,有五百歲,像法住世,亦五百歲。今當略說優陀那偈,而說偈言:

「『說施及年數,  種姓並壽命,
  聲聞眾集會,  正法與像法。
  彼等諸世尊,  住世般涅槃,
  釋種大師子,  總說悉已訖。』」

佛本行集經賢劫王種品第三上

爾時,佛在王捨大城竹林精舍迦蘭陀鳥所居之處,與大比丘五百人俱。爾時,世尊依諸佛法,乃至說於清淨梵行,告諸比丘:「汝諸比丘!諦聽諦受!如世尊教。」

諸比丘言:「我等歡喜信心奉持。」

佛告比丘:「此賢劫初,地建立已,有一最尊豪勝富貴大首領人轉輪王種,名眾集置。既安置已,時諸大眾白地主言:『我大地主,當為我等,治罰惡人,賞於良善。仁者當分稻田與我,我各種之;我等種已,當各割分,奉輸仁者。』時彼地主,受大眾請,即為如法依平撿挍,惡者治罰,善者賞之。人得稻田,各加守護,佃熟已後,隨分受之。」

佛告比丘:「時彼大眾,如是集會和合,共推扶彼仁者,持為地主,以為大眾商量舉故,故號彼為大眾平章。又彼地主,為諸大眾如法治化,令眾歡喜同心愛樂,得共和合,各各處分,故名為王。又復守護一切稻田,熟取眾人,稻田分故,名剎利王。剎利王者,名為田主。汝等當知!以是因緣,劫最初時,大眾所立王種是也。」

佛告比丘:「時彼大眾所立之王,後生一子,名曰真實,為轉輪王,王四天下,作大地主,七寶自然,千子具足,備三十二大丈夫相,威德勇勐,能摧怨賊。彼王治化,在世之時,大地及海,無有荊棘丘陵高下,五穀豐熟,人民安樂,無諸恐怖及以艱難,不用兵戈,諸方自伏,如法治化。

「諸比丘!彼真實王,千子之內,有一長子,名曰意喜,亦名自用,此子亦作轉輪聖王,如上所說,七寶千子,乃至大地,如法治化。

「諸比丘!彼自用王,千子之內,有一長子,名曰智者,眾人號之,名為受戒。彼智者王,亦紹父位,作轉輪王,如上所說,七寶千子,乃至大地,如法治化。

「諸比丘!彼智者王,千子之內,最初長子,名曰頂生,亦紹父位,作轉輪王,如上所說,乃至大地,如法治化。

「諸比丘!彼頂生王,千子之內,最初長子,名為大海,亦紹父位,作轉輪王,如上所說。諸比丘!彼大海王,千子之內,最初長子,名為具足,眾人又喚,名之為敷,次紹王位,如上所說。

「諸比丘!彼具足王,千子之內,最初長子,名為養育,次紹王位,如上所說。

「諸比丘!彼養育王,千子之內,最初長子,名曰福車,次紹王位,如上所說。

「諸比丘!彼福車王,千子之內,最初長子,名曰解脫,次紹王位,如上所說。

「諸比丘!彼解脫王,千子之內,最初長子,名善解脫,次紹王位,如上所說。

「諸比丘!彼善解脫王,有子名曰逍遙,次紹王位,如上所說。

「諸比丘!彼逍遙王有子,名大逍遙,次紹王位,如上所說。

「諸比丘!彼大逍遙王有子,名曰照曜,次紹王位,如上所說。

「諸比丘!彼照曜王有子,名大照曜,次紹王位,如上所說。

佛本行集經卷第四

 

上篇:佛本行集經

下篇: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本緣部目錄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蓋阿耨達龍王...

出曜經

出曜經序 《出曜經》者,婆須密舅法救菩薩之所譔也,...

法集要頌經

法集要頌經卷第一 有為品第一 尊者法救集 西天中印度...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北涼高昌國沙門法盛譯...

勸發菩提心集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

佛說佛醫經

佛說佛醫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 人身中本有四病...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羅國...

佛說普法義經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了本生死經

了本生死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是:「若比丘見緣...

【註音版】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

勅修百丈清規

勅修百丈清規 禮部尚書臣胡濙等謹 題為重刊清規事禮科...

【佛教詞典】慧鏡

(譬喻)智慧能照物,如明鏡。中阿含經五十四曰:云何...

【佛教詞典】和尚有四種

子題:與法不與食、與食不與法、法食俱與、法食俱不與...

在家修行之要

在家居士,五欲濃厚,煩惱根深。日逐現行,交錯於前。...

臨終被冤親債主糾纏,該如何往生

問: 念佛人臨命終時被過去世的冤親債主糾纏,該如何...

做個常不輕菩薩

佛經中一位常不輕菩薩,是我們生活中,學習的榜樣!我...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圖解

我們在學習師父一部開示的時候,最好將師父所講的大綱...

一心要念佛,一心又急著要一心不亂

一位童子說:『關於剛才的問題,我就想到師父跟我們講...

懂得尊重身邊每一個人

一隻螞蟻被風刮落到池塘裡,命在旦夕,樹上的鴿子看到...

「嗔打報仇戒」與「不化眾生戒」

若佛子,不得以嗔報嗔,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

懺雲法師對戒殺戒淫的開示

還是都講吃素好、戒殺放生好。祖師說:千百年來碗裡羹...

要出生死,必以此為第一義

道學人,往參老人於曹溪,特為發明金剛般若宗旨。 以吾...

「慳惜財法戒」這個戒很重要

菩薩的律儀戒跟聲聞戒也有所不同,我們說明一下。這個...

思慕淨土,莫再彷徨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八苦交煎,六道輪轉。生而為人,...

文珠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的一章。...

【視頻】《金光明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金光明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視頻】《佛說彌勒下生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彌勒下生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