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二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二商奉食品下

「爾時,世尊從羊子種樹林起已,安庠漸至一樹林下,彼樹林名差梨尼迦(隋言出乳汁林)。到彼林已,結加趺坐,經於七日,為欲受彼解脫樂故。爾時,世尊經七日後,正念正知,從三昧起。如是世尊,經七七日,以三昧力,相續而住。然彼善生村主之女,布施乳糜,一食已後更不別食,至今活命。

「爾時,彼處從北天竺,有二商主,一名帝(當梨反)梨富娑(隋言胡瓜),二名跋梨迦(隋言金挺)。彼二商主,有多智慧,心細意正,彼二商主,從中天竺依土所出,種種貨物,滿五百車,大得宜利,從中欲還北天竺國,時彼路經差梨尼迦林外不遠,次第而行。彼等商主,別有一具調伏之牛,恆在先行,若前所有恐怖之處,而彼一具調善之牛,如打橛縛駈不肯行。

「爾時,彼處差梨尼迦所護林神,彼神隱身,密捉持是二調牛住,不聽前過。彼二商主,各持優鉢羅花之莖,打二調牛,猶不肯行,其餘所駕五百車牛,皆不肯動。其諸車輪,並不復轉,其皮鞦索,悉皆自斷,其餘轅軛軸轄轂輻箱輞、欄板鞅[革*玄]勾心,或折或破,或碎或裂,如是變怪種種不祥。

「爾時,帝梨跋梨迦等,心生恐怖,皆大憂惱,身諸毛孔,皆悉遍竪,各相謂言:『我等今者值何怪禍?遇何災殃?』各各去車兩三步地,頭戴十指合掌頂禮一切諸天、一切諸神,至心而住,作如是言:『乞願我等今者所有災怪殃咎恐怖早滅,安隱吉利。』

「爾時,彼林所守護神,現自色身,慰勞彼等諸商主言:『汝等商人!勿生恐怖!汝等此處,無一災禍,無一諸殃,不須怖畏。諸商主等!此處唯有如來、世尊、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初始成佛無上菩提,今日在此林內而住。但是如來得道已來,經今足滿四十九日,未曾得食。汝等商主!今若知時,可共往詣向彼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所,最宜在前,將麨將酪蜜摶奉彼,汝等當得長夜安隱安樂大利。』時二商主聞彼林神如是言已,即白神言:『如神所教,我等不違。』而彼二商,即各將麨酪蜜和摶,共諸商人往詣佛所。既到彼已,時二商主,遙見世尊,可憙端正,世間無比,乃至猶如虛空眾星,莊嚴身體諸相,見已心大敬重,清淨信向至世尊前,到已即便頂禮佛足,卻住一面。時二商主,共白佛言:『世尊!願為我等,受此清淨麨酪蜜摶,愍我等故。』

「爾時,世尊如是思惟:『往昔一切諸佛、世尊、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悉皆受持鉢器以不?』爾時,世尊內生智見,即知過去一切諸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一切盡皆受持鉢器。是時世尊復如是念:『我今當以何器而受二商主食麨酪蜜摶?世尊欲受。』發此心已,時四天王,各從四方,速疾共持四金鉢器,往詣佛所,到已各各頂禮佛足,卻住一面。而四天王,卻住立已,將四金鉢奉上世尊,作如是言:『唯願世尊!用此鉢器,受二商主麨酪蜜摶,愍我等故,我等長夜當得大利大樂大安。』世尊不受,以出家人不合畜此。彼四天王,捨四金鉢,將四銀鉢奉上世尊,作如是言:『世尊!可於此器受食,略說乃至,為我當得大利大安。』世尊不受。如是更將四頗梨鉢,而亦不受。如是更將四琉璃鉢,而亦不受。如是更將四赤珠鉢,而亦不受。次復,更將四瑪瑙鉢,而亦不受。次復,更將四車璩鉢奉上世尊,如來亦復不為其受。爾時,北方毘沙門王,告於諸餘三天王言:『我念往昔,青色諸天,將四石器,來奉我等,白我等言:「此石器內,仁等!可用受食而喫。」

「『爾時,別有一天子,名毘盧遮那,白我等言:「仁等天王!慎勿於此石器之內受食而喫,仁但受持相共供養,比之如塔。所以者何?當來有一如來出世,其如來號釋迦牟尼。仁等!宜將此四石鉢,奉彼如來。」仁等天王!今是時至,可將石鉢持奉世尊。』

「爾時,四鎮四大天王,各各皆將諸親眷屬圍遶,速至自宮殿中,各執石鉢,端正可喜,其色紺青,猶如雲隊,盛以天花著滿其內,將一切香用塗彼鉢,復持一切諸妙音聲供養彼鉢,速詣佛所。到已共將四鉢奉佛,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受此石鉢,於此鉢內,受二商主麨酪蜜摶。愍我等故,各令我等長夜獲得大利安樂。』

「爾時世尊復如是念:『此四天王以信淨心,奉我四鉢,我亦不合受持四鉢,若我今於一人邊受,則三人心各各有恨;若二人邊受於二鉢,二人心恨;若三人邊受於三鉢,一人心恨;我今可總受此四鉢,出神通力持作一鉢。』爾時,世尊從於提頭賴吒天王邊受鉢已,而說偈言:

「『施善世尊好鉢盂,  汝決當成妙法器,
  既於我邊奉淨鉢,  必增智慧正念心。』

「爾時,世尊從於毘留勒叉天王邊受鉢已,而說偈言:

「『我觀真如誰施鉢,  彼得正念增長心,
  有能養育世令安,  速成妙樂清淨體。』

「爾時,世尊從於毘留博叉天王邊受得鉢已,而說偈言:

「『汝以淨心施淨鉢,  清淨實心奉如來,
  當來速得清淨心,  人天世間得稱意。』

「爾時,世尊從毘沙門大天王邊受於鉢已,而說偈言:

「『清淨持戒佛世尊,  善伏諸根施全鉢,
  不缺壞心殷重施,  汝當來世得淨田。』

「爾時,世尊受四鉢已,如是次第相重安置,左手受已,右手按下,神通力故,合成一鉢,外有四脣。而說偈言:

「『我昔功德諸果滿,  以發哀愍清淨心,
  是故今四大天王,  清淨牢固施我鉢。』

「而有偈說:

「『當時世尊欲受食,  諸天四方持器來,
  各以奉施佛如來,  受已神通作一鉢。』

「爾時,世尊於新淨潔天施鉢內,從彼北天帝梨富娑並跋梨迦(前代譯稱提謂波利,此葢婆羅門楚夏耶,未知孰是?斯經二商主名非深失)二商主邊,受於麨酪蜜和之摶,慈愍故受,如法而食。食已即告彼二商主及諸人言:『汝商主等!來從我受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復受五戒,當令汝等長夜安樂獲大善利。』其二商主,及諸眷屬,聞佛語已,即共白言:『如佛聖教,我等不違。』即便共受三自歸依。彼二商主,於人世間,最初而得三歸五戒優婆塞名,所謂帝梨富娑二商主等。爾時,世尊以二商主生隨喜故,而說偈言:

「『所施色味具足圓,  受已方便離煩惱,
  其中雜和多種物,  是故名為麨酪漿。
  噉訖身體潤澤光,  面色輝花容貌顯,
  氣力充實而得益,  除飢渴惱心獲安。
  如是漿施佛世尊,  令諸梵行得飽滿,
  我今所受已食足,  是二商主奉麨摶。
  日種甘蔗族所生,  讚嘆是人為最上,
  以此布施功德故,  當到聖智極果中,
  復得盡於諸漏邊。  以因如是業行故,
  後更轉轉無恐怖,  漸得脫於諸有纏,
  既入無漏得清涼。  譬如良田善平正,
  種子穀苗悉皆好,  風雨潤澤復隨時,
  禾稼成長自豐饒。  如是皆由多種子,
  生已漸漸增茂盛,  諸穀充溢倍多加,
  所收之子不可量。  亦如成就諸戒行,
  能廣布施眾飲食,  後得果報難可論,
  以昔成利故使然。  若人欲求於後利,
  望其轉得饒益果,  唯有供養仁智尊,
  當成果報妙菩提,  並得善逝世間解。
  自己得心多種利,  復能向他作法饒,
  彼得自益利眾生,  是故名為大智者。
  欲得自利利一切,  欲得求道導世間,
  應於三寶佛法僧,  發心當生正信行。
  以信心故得果報,  廣大善達信行邊,
  即得戒行難思議,  即得最勝無上道。
  布施能得此勝報,  觀見世界真實如,
  又得道智滿足充,  聖者能如是正見。
  彼得是見名正念,  散諸垢結等塵勞,
  證得無畏大涅槃,  解脫世間一切苦。
  如是具足一切法,  諸聖讚歎此最尊。
  生老病死等既無,  悲苦別離皆滅盡,
  十力世尊歎此樂,  當得不生死處常。』

「爾時,帝梨富娑二商主等,及諸商人,共白佛言:『世尊!我等諸人,今在道路,唯願世尊!為我等故,作吉祥願,當令我等無有障礙速疾而至自所居國。』爾時,世尊為二商主及諸商人,作吉祥願,而說偈言:

「『願令二足大吉利,  一切四足亦大安,
  行路至處多吉祥,  所向諸方悉如意。
  晝夜行坐皆慶適,  日中所在亦多宜,
  於一切處願從心,  商主商人並康健。
  希望子故種田作,  散子既竟望收多,
  一切商人求利行,  入海艱難採珍寶,
  汝等承望故行路,  願所規獲利速成。
  我今得道快喜歡,  汝隨至方皆願吉,
  心所欲取一切利,  如汝等願速稱心,
  行向經歷所至方,  悉願無有諸障礙。』

「爾時,商主同白佛言:『世尊!願乞我等一物作念,若到本鄉,不見世尊,當以彼物作塔禮拜,以表憶念大聖世尊,我等諸人,供養尊重,盡今形壽。』

「爾時世尊即與諸商佛身髮爪以用作念,而告之言:『汝等商主!此之髮爪,今持與汝,令汝作念,若見此物,與我無異。於後當更別有一石從空而下,至汝等處,汝等若見,當還起塔供養尊重。』

「爾時,帝梨二商主等,從於佛邊受髮爪已,作如是念:『此之髮爪,乃是身上所棄之物,法非勝妙,不合尊重。』無供養心。

「爾時,世尊知彼一切商人心已,告彼等言:『汝等商主,莫作是念。我憶往昔,無量無邊,不可計劫,有一世尊,出現於世,名曰然燈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於彼時作一婆羅門摩那婆,具足解於四毘陀論。我於爾時,見彼世尊,入於一城,城名蓮花。我於彼時,以五莖青優鉢羅花,散彼佛上,即便發於菩提之心。時彼世尊,即授我記:「汝摩那婆!於未來世,時節過數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我時於彼世尊法中,捨離居家,剃除鬚髮,而便出家。我出家後,一切諸天,取於我髮,一髮即有十億諸天,作分將行,而共供養。從彼已來,我今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彼等眾生,無一眾生各在佛邊而不皆得證涅槃者。我於彼時,既未免脫貪慾瞋癡,猶尚供養我之髮爪,無量眾生千萬億數而得涅槃,況復今日盡諸一切煩惱,結惑貪慾恚癡皆悉除滅,汝等何故不大尊重我此清淨無染髮爪?』

「爾時商主及諸人等,聞於世尊說是往昔因緣之事,即於髮爪,生希有心,生大尊重恭敬之心,頭頂一心,禮世尊足,圍遶三匝,卻步而行。有偈說言:

「『有眾商人諸方過,  樹神發覺告彼言,
  此有自利得世尊,  汝等頂禮布施食。』

「如是世尊,四十九日不得飲食,既始於彼商人等邊得於此食。世尊食後,往昔業力,忽然患腹而不消化。

「爾時,山居有一藥神,將彼新出微妙甘美呵梨勒菓,往詣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卻住一面白言:『世尊!若有患腹,此呵梨勒,最初新出微妙甘美,我今將來,奉上世尊。若佛知時,為我納受此呵梨勒,受當食噉,慈愍我故。』世尊食此呵梨勒後,腹內有病即得除愈。

「爾時,世尊即便納取彼呵梨勒,為彼藥神生慈愍故,受已即告彼藥神言:『來汝藥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當受五戒,汝當長夜得作大利多得安樂。』彼藥神聞佛此言已,即白佛言:『善哉!世尊!我不違佛。』即受三歸併及五戒。當於彼時,一切藥神諸女天中,以再過受三自歸依並及五戒,最初為首作優婆夷,所謂大藥神圍遶彼所居山女天藥神。

「爾時,世尊從彼藥神女天,受其所奉呵梨勒果即便噉食,食已取核,於彼地方,即便種彼呵梨勒核,以佛威神自在力故,即日即生,即成根莖,枝條大樹,即出葉花,果實成熟。世尊腹內病即除愈,不復患苦。

佛本行集經梵天勸請品第三十六上

「爾時,世尊從彼差梨尼迦林出,安庠還至菩提樹下。時,彼國內若男若女,困篤著床,萎黃重病,不可療治,難得差者,其人不久,欲取命終,然氣未斷,即送林中,以之為葬。而菩薩在苦行之時,於彼林內,有一婦女,名羅娑耶,氣猶未斷,對菩提樹,相去不遠,而其眷屬,棄捨委地。而彼婦女,遙見菩薩在道樹下修行苦行,見已內心生大敬信,生敬信已,從身脫衣,置於一邊,白菩薩言:『大聖尊者!若仁從此苦行而起,得渡煩惱海之彼岸,滿足自願彼時脫恐身無衣服,可收取我此糞掃衣,隨意所用,慈愍我故。』時彼婦女,經歷時日,其命始終,以向菩薩,生正信故,氣斷之後,藉彼善根,即得上生三十三天,作天玉女,威德甚大,光相炳然,得成天身,神通自在。生彼天已,自發此念:『我何業果,令我如是成就此身?』而彼思念自識宿命,我於往昔,在人間時,作婦女身,以糞掃衣,布施世尊,隨意所用,藉彼善業,我今成就如是果報。彼復更念:『世尊今既未受於我糞掃衣用,我猶尚得如是果報神通之力,況復世尊,納我衣用,豈可不得勝此果報?』

「爾時彼天,以玉女身,放勝光明,於夜半時,往詣佛所,其光遍照,彼林樹間,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卻住一面。彼玉女天即白佛言:『善哉!世尊!取我所施糞掃之衣,隨意所用,慈愍我故。』而世尊受彼糞掃衣,為玉女天,生慈愍故。如來受已,告彼天言:『來玉女天!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復受五戒,汝當長夜得大利益得大安樂。』彼玉女天聞佛語已,即白佛言:『如世尊教,我不敢違。』即受三歸併及五戒。時,玉女天見世尊受其糞掃衣,以是因緣,心大歡喜,踴躍無量,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彼玉女天,頂禮佛足,圍三匝已,即從彼處沒身不現。

「爾時,世尊發如是心:『我今將此糞掃之衣,何處而洗?』發是心已,帝釋天王為如來故,去林不遠化出一河,其水清淨,無有穢濁。帝釋天王,於河岸邊,更復化作三片大石,其第一石,擬世尊坐。其第二石,洗糞掃衣,帝釋天王手自澆水。其第三石,洗衣訖已,擬曝使乾。時曬衣石,以佛威神,從虛空飛往到北天竺,為彼帝梨富娑商主等作於塔,為供養故。

「(摩訶僧祇師作此說:『如是次第七七日誦。』或復有師說言:『此事經二七日。』或復有師說言:『此事經三七日。』或復有師說言:『此事經四七日。初一七日,諦心而在菩提樹下,第二七日,漸次移在不瞬眼塔。』)

「爾時,世尊從彼不瞬眼塔而起,起已至羅闍那樹下,到樹下已,經於七日,加趺而坐,受解脫樂,安禪不起。

「爾時,世尊過七日已,正念正知,從三昧起。是時帝梨富娑,並跋梨迦,二商主等,從迦浮吒城發,漸至佛所,至佛所已,乃至略說,圍遶三匝,從佛而行。爾時,世尊從羅闍那樹下起已,安庠漸至目真隣陀樹下而坐,到已乃至當說偈言。

「爾時,世尊過彼七日,於晨朝時,著衣持鉢,詣難提迦村主之家。到彼家已,卻在一邊,嘿然立住,為求食故。其村主女,既見世尊在門一邊嘿然立住欲乞求食,見已即從世尊手內擎取於鉢,將至家裡,以好種種百味飲食,滿置其中,出奉世尊,而作是言:『唯願世尊!受我此食,慈愍我故。』世尊受納善生村主女人食已,即告女言:『來汝善生!受三歸依並及五戒,汝當長夜得大利益得大安樂。』其善生女聞佛語已,白言:『世尊!如世尊教,我不敢違。』即受三歸併及五戒。是時善生,最初人間,再受三歸及受五戒作優婆夷,所謂善生村主之女。是時世尊,從善生女受食,食已在彼菩提樹下而坐,受解脫樂,復經七日。

「爾時,世尊過七日已,正念正知,從三昧起。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安庠漸至斯耶那耶婆羅門家,到已住在其門一邊,嘿然求食。其斯耶那耶既見世尊在門外立嘿然求食,見已即從世尊乞鉢執已,將入自家,以好種種百味飲食,種種羹臛,滿和鉢中,持將奉佛,復白佛言:『唯願世尊!受我此食,慈愍我故。』而世尊從斯耶那耶婆羅門邊受得食已,即告彼言:『來婆羅門!乃至應受三歸五戒。』彼婆羅門,聞佛言已,如佛所教,而受三歸乃至五戒。是時世尊,從斯耶那耶婆羅門所得飯食已,受持漸漸安庠行至曼他那塔(隋言攪酪木塔),食訖,如法歛衣,還向菩提樹下,加趺而坐,經於七日,乃至受於解脫之樂。

「爾時,世尊過七日已,正念正知,從三昧起,於晨朝時,著衣持鉢,漸漸行詣斯耶那耶親裡眷屬四姊妹邊。四姊妹者,一名婆羅(隋言力),二名摩低婆羅(隋言極力),三名嵩陀梨(隋言端正女),四名鉗(薑嚴反)婆迦梨(隋言瓦師)。到彼等家,在一面立,嘿然而住,為乞食故。其四姊妹既見世尊嘿然立住,見已即從世尊,乞鉢入家,盛取百味飲食,色妙具足,種種羹臛,滿置鉢中,持以奉佛。復作是言:『唯願世尊!受我此食,慈愍我等。』時世尊受彼四姊妹百種飲食,為慈愍故,受已即告彼姊妹言:『來汝姊妹!從我受持三歸五戒,汝等當得長夜利益安隱樂故。』彼四姊妹,聞佛語已,即白佛言:『如世尊教,我等不違。』即便共受三歸五戒。是時世尊,從彼姊妹受布施已,安庠漸到曼他那塔。到已隨意如法飽食,還向菩提樹下而坐,受解脫樂,經一七日。

「爾時,世尊七日已過,正念正知,從三昧起。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安庠漸至羊子所種尼拘陀樹,未至樹邊,從菩提樹其間半路,見有一箇放牛婦人,攪酪出酥。爾時,世尊漸至於彼牧牛婦所,到已去彼婦人不遠,嘿然而立,為求食故。時彼婦人既見世尊去其不遠嘿然立住,見已即從世尊乞鉢,滿中盛酪,以奉世尊,而白佛言:『大聖尊者!受我此酪,為慈愍故。』是時世尊,從彼婦邊受得酪已,告彼婦言:『來姊!汝受三歸五戒,必當長夜大得利益獲安樂故。』是時婦人,隨佛教受三歸五戒。是時世尊,隨意飽食,洗鉢訖已,漸至羊子前所種蒔尼拘陀樹其下而坐,受解脫樂,經一七日。爾時,世尊過彼七日,正念正見,從三昧起。是時忽有諂曲求過一婆羅門,來詣佛所,到已共佛慰喻問訊,說種種語,卻住一面。而白佛言:『瞿曇沙門!云何名為婆羅門也?婆羅門者,作何法用?凡有幾法?』如來知已,即出如是師子吼音,而說偈言:

「『除滅一切諸罪業,  是故名為婆羅門,
  清淨無有諂曲心,  內外正定常安住。
  如法修行諸梵行,  口言心念亦復然,
  能於一切處無貪,  是名婆羅門種姓。』

「如是間中,凡八七日,前三七日,全不食噉。自餘五七,方始求食。

「爾時,世尊坐一三昧,其三昧名遍觀世間,而世尊以無上佛眼,觀世間時,見於世間,或有眾生,從地獄出,還墮地獄;或有眾生,從地獄出,生畜生身;或有眾生,從地獄出,受餓鬼身;或有眾生,從地獄出,受於人身;或有眾生,從地獄出,受於天身。

「或有眾生,從畜生脫,受地獄身;或有眾生,從畜生脫,還生畜生;或有眾生,從畜生脫,受餓鬼身;或有眾生,從畜生脫,生於人間;或有眾生,從畜生脫,生於天上。

「或有眾生,從餓鬼脫,墮於地獄;或有眾生,從餓鬼脫,還受餓鬼;或有眾生,從餓鬼脫,墮於畜生;或有眾生,從餓鬼脫,生於人間;或有眾生,從餓鬼脫,生於天上。

「或有眾生,從人間死,墮於地獄;或有眾生,從人間死,墮畜生中;或有眾生,從人間死,墮於餓鬼;或有眾生,從人間死,還受人身;或有眾生,從人間死,生於天上。

「或有眾生,從天上墮,生地獄中;或有眾生,從天上墮,落畜生中;或有眾生,從天上墮,受餓鬼身;或有眾生,從天上下,生於人間;或有眾生,從天上死,還生天中。

「爾時,世尊見諸眾生,著於諸見,或有眾生,以於慾火,燒然其體,或瞋恚火,或愚癡火,熱燒其體,著於欲事,欲事惱故,即生歡樂,瞋恚癡等,一切亦然。而世尊見諸眾生等,為三毒火之所焚燒,即說如是師子吼言:『此世間中,諸眾生輩,為有所纏,精勤造業,得於是形,身為大患。處處念著,所生邪意,即常增長,如所增長,即成此有。以有著故,於諸世間,有諸眾生;以有著故,還思念有,即成於有。而其彼等一切眾生,所有之處,即彼有處,受於有苦,若能滅於彼諸有苦,於此法入,學行梵行,是名梵行。若有沙門及婆羅門,以著有患,知出諸有,彼等皆名無著諸有,如是知已,能出諸有,我如是說。若復沙門及婆羅門,以有而說,欲脫諸有,彼等一切不名脫有,我如是說。如是之人,墮於邪道,名受大苦,我如是說。捨於世間一切邪道,盡彼一切諸苦業果,既盡諸苦,即名無有。此是世間,眾生我見,各各皆以無明所欺,樂著諸有,著諸有已,即不能得解脫諸苦。若復有人,於一切處觀察諸有,於一切處未遠離有,而一切處並在於有,既住在有,是名無常,是名為苦,是名無實。於無實法,如是如是,如實正智,應當觀知。若能如是正智觀者,即盡諸有,及愛盡已,於無有處亦不心念,是則名為得滅。比丘既得滅已,即更不生於後世有,不受後身,即能降伏一切眾魔,即得勝於一切鬪陣,即一切處得大利益,於諸有處,不念不思。』

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二

 

上篇:佛本行集經

下篇: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本緣部目錄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佛說十二游經

佛說十二游經 東晉西域沙門迦留陀伽譯 昔,阿僧祇劫時...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佛言:...

佛說太子墓魄經

佛說太子墓魄經(開元錄云:沐魄或慕魄) 西晉月氏三藏...

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治禪病秘要法

治禪病秘要法卷上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治阿練若亂心病七...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

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

【註音版】自誓受八關齋戒法

自誓受八關齋戒法...

摩訶摩耶經

摩訶摩耶經卷上(一名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 簫齊沙門釋...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

人天眼目

人天眼目序 予遊方時。所至盡誠。諮扣尊宿五宗綱要。...

佛說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

佛說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

【註音版】大寶積經陏伽長者會

大寶積經陏伽長者會...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於十萬廣頌中略出) 開府儀同三司特...

【佛教詞典】色蘊相

【色蘊相】 p0567   集論一卷二頁云:色蘊何相?變現...

【佛教詞典】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

【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 p1092 大毗婆沙論九十八卷一頁...

發露懺悔於淨土法門最易相應

佛經教人常行懺悔,以期斷盡無明,圓成佛道。雖位至等...

業力不可思議,但願力也更不可思議

業力固然不可思議,但願力也更不可思議;眾生心地無明...

龍樹菩薩的出家因緣

龍樹菩薩為南天竺國一大富貴人家之子,於樹下誕生,因...

從根本上的覺悟,才是真正脫胎換骨

關於一念的相應,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 佛在世的時...

求生極樂是貪心嗎

或問:何得文中,彼佛有聲聞弟子。答:此暫有終無,至...

念佛的現世感應

極樂世界雖去此百萬世界,論其跡則不勝其遠,然佛之慧...

文殊菩薩度眾的智慧

清晨,佛陀率領著五百僧侶,由捨衛城緩緩的往摩竭國邁...

不必計較以往的得失,但種未來的福田

佛說:一切世間人們為善作惡所得的因果報應,就像影隨...

忖已功德,量彼來處

現在有許多人不信因果,那有什麼希奇呢?現在教育不同...

沒有厭離心是否是修淨土的障礙

問: 淨土三資糧講的是信、願、行,蓮池大師特別提到...

【佛學漫畫】地藏菩薩的故事——光目救母

地藏菩薩的故事——光目救母...

只信他不信自,容易導致往生邊地疑城

信自信他。這裡面的信自,就不是善導大師說的決定深信...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慧平法師念誦

《佛說阿彌陀經》慧平法師念誦

【視頻】龔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龔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