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俗姓王氏。丱歲離塵。三學該練。屬大寂闡化江西。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號入室。時三大士。為角立焉。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回頭。將師鼻一搊。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卻歸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問曰。汝憶父母邪。師曰。無。曰被人罵邪。師曰。無。曰哭作甚麼。師曰。我鼻孔。被大師搊得痛不徹。同事曰。有甚因緣不契。師曰。汝問取和尚去同事問大師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為某甲說。大師曰。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令我自問汝。師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適來哭。如今為甚卻笑。師曰。適來哭。如今笑。同事惘然。次日。馬祖陞堂。眾才集。師出。卷卻席。祖便下座。師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師曰。昨日被和尚搊得鼻頭痛。祖曰。汝昨日向甚處留心。師曰。鼻頭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師作禮而退。(一本。作馬祖雲。你什麼處去來。昨日偶有出入。不及參隨。馬祖喝一喝。師便出去)師再參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師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師取拂子豎起。祖曰。即此用離此用。師掛拂子於舊處。祖振威一喝。師直得三日耳聾。自此雷音將震。檀信請於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以居處岩巒峻極。故號百丈。既處之。未期期月。參玄之賓。四方麇至。溈山黃檗當其首。

黃檗到師處。一日辭雲。欲禮拜馬祖去。師云。馬祖已遷化也。檗雲。未審。馬祖有何言句。師遂舉再參馬祖豎拂因緣言。佛法不是小事。老僧當時被因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檗聞舉。不覺吐舌。師云。子已後莫承嗣馬祖去麼。檗雲。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師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後溈山問仰山。百丈再參馬祖豎拂因緣。此二尊宿意旨如何。仰山雲。此是顯大機之用。溈山雲。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識。幾人得大機。幾人得大用。仰山雲。百丈得大機。黃檗得大用。餘者。盡是唱道之師。溈山雲。如是如是。

馬祖一日問師。甚麼處來。師云。山後來。祖雲。還逢著一人麼。師云。不逢著。祖雲。為甚麼不逢著。師云。若逢著。即舉似和尚。祖雲。甚麼處。得這個消息來。師云。某甲罪過。祖雲。卻是老僧罪過。

上堂雲。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問。如何是奇特事。師云。獨坐大雄山。僧禮拜。師便打。

西堂問師。你向後作麼生開示於人。師以手卷舒兩過。堂雲。更作麼生。師以手點頭三下。

馬祖。令人持書。並醬三甕與師。師令排向法堂前。乃上堂。眾才集。師以拄杖指醬甕雲。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眾無語。師便打破。歸方丈。

有一僧哭入法堂。師云。作什麼。僧雲。父母俱喪。請師揀日。師云。明日一時埋卻。

問。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如同魔說時如何。師云。固守動靜。三世佛冤。此外別求。如同魔說。

師有時說法竟。大眾下堂。乃召之。大眾迴首。師云。是甚麼。

師因普請開田回。問運闍梨。開田不易。檗雲。眾僧作務。師云。有煩道用。檗雲。爭敢辭勞。師云。開得多少田。檗作鋤田勢。師便喝。檗掩耳而出。

師問黃檗。甚處來。檗雲。山下采菌子來。師云。山下有一虎子。汝還見麼。檗便作虎聲。師於腰下取斧。作斫勢。檗約住便掌。師至晚上堂雲。大眾。山下有一虎子。汝等諸人。出入好看。老僧今朝親遭一口。後溈山問仰山。黃檗虎話作麼生。仰山雲。和尚如何。溈山雲。百丈當時便合一斧斫殺。因什麼到如此。仰山雲。不然。

溈山雲。子又作麼生。仰山雲。不唯騎虎頭。亦解把虎尾。溈山雲。寂子。甚有險崖之句。

師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隨眾散去。一日不去。師乃問。立者何人。老人云。某甲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對雲。不落因果。墮在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師云。汝但問。老人便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師云。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告辭師云。某甲已免野狐身。住在山後。乞依亡僧燒送。師令維那白槌告眾。齋後普請送亡僧。大眾不能詳。師領眾至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狐。乃依法火葬。至晚參。師舉前因緣次。黃檗便問。古人錯對一轉語。落在野狐身。今日轉轉不錯是如何。師云。近前來。向汝道。黃檗近前。打師一掌。師拍手笑雲。將謂鬍鬚赤。更有赤須胡。時溈山在會下作典座。司馬頭陀。舉野狐話問。典座作麼生。典座。以手撼門扇三下。司馬雲。太粗生。典座雲。佛法不是這個道理。後溈山舉黃檗問野狐話。問仰山。仰山雲。黃檗常用此機。溈山雲。汝道。天生得。從人得。仰山雲。亦是稟受師承。亦是自宗通。溈山雲。如是如是。

黃檗問。從上古人。以何法施人。師良久未語。黃檗雲。後代兒孫。將何傳授。師云。將謂你這漢是個人。便歸方丈。

師與溈山作務次。師問。有火也無。溈山雲。有。師云。在什麼處。溈山把一莖柴。吹過與師。師接過雲。如蟲蝕木。

因普請鋤地次。有僧。聞鼓聲。舉起鋤頭。大笑歸去。師云。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後喚其僧問。你今日見甚道理。雲某甲早晨未吃粥。聞鼓聲歸吃飯。師乃呵呵大笑。

問。如何是佛。師云。汝是阿誰。雲某甲。師云。汝識某甲否。雲分明個。師豎起拂子問。汝見拂子否。雲見。師乃不語。

師。令僧去章敬處。見伊上堂說法。你便展開坐具禮拜。起將一隻鞋。以袖拂卻上塵。倒頭覆下。其僧到章敬。一依師旨。章敬雲。老僧罪過。

溈山五峰雲岩侍立次。師問溈山。並卻咽喉唇吻。速道將來。溈山雲。某甲道不得。請和尚道。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我兒孫。又問五峰。峰雲。和尚亦須並卻。師云。無人處斫額望汝。又問雲岩。岩雲。某甲有道處。請和尚舉。師云。並卻咽喉唇吻。速道將來。岩雲。師今有也未。師云。喪兒孫。

上堂。謂眾雲。我要一人去。傳語西堂和尚。阿誰去得。五峰雲。某甲去得。師云。汝作麼生傳語。峰雲。待見西堂即道。師云。見後道什麼。峰雲。卻來舉似和尚。

因僧問西堂。有問有答。即且置。無問無答時如何。堂雲。怕爛卻那。師聞舉。乃曰。從來疑這個老兄。雲請和尚道。師曰。一合相不可得。

師謂眾曰。有一人。長不吃飯不道饑。有一人。終日吃飯不道飽。眾無對。

雲岩問。和尚。每日區區為阿誰。師曰。有一人要。岩雲。因什麼不教伊自作。師曰。他無家活。

師。童年之時。隨母入寺拜佛。指尊像問母。此是何物。母雲。是佛。童雲。形容似人無異。我後亦當作焉。

師。凡作務執勞。必先於眾。眾皆不忍。蚤收作具。而請息之。師云。吾無德。爭合勞於人。師既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言。流播寰宇矣。師於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示寂。春秋九十五。長慶元年。敕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勝寶輪。

問。如何是大乘入道頓悟法要。師云。你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並皆放卻。莫記莫憶。莫緣莫念。放捨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但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閡。不被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法。心無諍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閡。名為道人。善惡是非。俱不運用。亦不愛一法。亦不捨一法。名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有為無為。世出世間。福德智慧之所拘繫。名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諸知解情盡。不能繫縛。處處自在。名為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問。對一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師云。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為人自生虛妄繫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與諸染法相應。名人天二乘界。若垢淨心盡。不住繫縛。不住解脫。無有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起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妄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迥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閡。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

夫學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一切名聞利養衣食。不貪一切功德利益。不為世間諸法之所滯礙。無親無愛。苦樂平懷。粗衣遮寒。糲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如啞相似。稍有相應分。若於心中。廣學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為益。卻被知解境風之所飄溺。還歸生死海里。佛是無求。人求之理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著無求。復同於有求。若著無為。復同於有為。故經云。不取於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亦無虛。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陰界諸入五欲八風之所飄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不為一切有為因果所縛。不被有漏所拘。他時還以無自縛為因。同事利益。以無著心。應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亦云應病施藥。

問。如今出家受戒。身口清淨。已具諸法。得解脫否。師云。少分解脫。未得心解脫。亦未得一切處解脫。

問。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師云。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忻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淨。便以為了。不知恆沙戒定慧門。無漏解脫。都未涉一毫毛。努力向前。須猛究取。莫待耳聾眼暗。面皺頭白。老苦及身。悲愛纏綿。眼中流淚。心裡慞惶。一無所據。不知去處。到恁時節。整理手腳不得也。縱有福智名聞利養。都不相救。為心慧未開。唯念諸境。不知返照。復不見佛道。一生所有善惡業緣。皆悉現前。或忻或怖。六道五陰。俱時現前。盡敷嚴好。舍宅舟船車輿。光明顯赫。皆從自心貪愛所現。一切惡境。皆悉變成殊勝之境。但隨貪愛重處。業識所引。隨著受生。都無自由分。龍畜良賤。都總未定。

問。如何得自由分。師云。如今得即得。或對五欲八風。情無取捨。慳嫉貪愛。我所情盡。垢淨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頭然。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使無疑誤。此人。天堂地獄。俱不能攝也。


上篇:馬祖道一禪師廣錄

下篇:華嚴念佛三昧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禪門要略

夫人修禪學慧法門。先明方便。後明正觀。方便者凡有五...

緇門警訓

重刊緇門警訓序 一性圓明人人具足。瞥然妄念遽爾輪迴...

【註音版】達磨大師血脈論

達磨大師血脈論...

高峰原妙禪師禪要

高峰和尚禪要 侍 者 持 正 錄 參學直翁居士 洪喬...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菩薩戒者。返流歸...

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

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 沙門 蕅益 編訂 戒殺...

寶藏論

寶藏論 長安沙門釋僧肇著 廣照空有品第一 空可空非真...

緇門警訓

重刊緇門警訓序 一性圓明人人具足。瞥然妄念遽爾輪迴...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歸命一切...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東晉西域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大乘密嚴經

大乘密嚴經卷上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奉 制譯 密嚴會品...

【註音版】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菩薩戒者。返流歸...

拔陂菩薩經

拔陂菩薩經 僧祐錄雲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經初異譯 聞如...

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

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 沙門 蕅益 編訂 戒殺...

佛說慢法經

佛說慢法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佛告阿難:「有人事佛以後...

【佛教詞典】十種得戒緣

於小乘有部,得具足戒之緣有十種。即:(一)自然得,自...

【佛教詞典】觀

(術語)觀察妄惑之謂,又達觀真理也。即智之別名。梵...

肉食素食可以影響性格

實驗證明,含鈣量多的食物,可以緩和人的神經過敏,使...

印光大師論對治煩惱習氣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但因妄相執著,而...

心上努力,境上隨緣

心上努力,境上隨緣。在心地上面下功夫,在境界裡面不...

順境安適,般若無緣

每天晚上要給自己一個總結:今天我的言語行為、我的心...

聖嚴法師《佛學問答》

問: 如何分辨忍辱修行與姑息養奸? 答: 忍辱就是難...

婆提唎迦比丘的快樂

長老婆提唎迦出家之後,精進用功,在夏安居三個月內成...

牢獄很大

有一位吸毒的囚犯,被關在牢獄裡面,他的牢房卻只有一...

六種對人體有益的菇類

菇類食物是屬於可供食用的真菌,家族成員相當多,以下...

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這個歷緣對境的重要性,我看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他...

小妄語戒與大妄語戒

小妄語: 一、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人。 二、綺語:...

信仰不能被消費

一些生活在類似狀態中,但對宗教信仰又心存好感的人士...

應在福中更修福,切莫福報造惡業

有的人不明白,為什麼做了惡事,卻沒有惡報。比如說生...

【視頻】《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早課》大華嚴寺

《早課》大華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