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遺教經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講)

丙六、禪定功德

出世間修學法要共有八個法門,佛陀在修學次第上是由粗而細,前面的不疲倦跟不忘念法要是比較粗淺的,以下的禪定跟智慧,心的活動是比較細微。首先解釋禪定的體性:

「以善緣心,心一境性。」禪定的功德要具足兩個相貌:

(一)以善緣心:在專注的過程中,必須與無貪、無瞋、無癡的善心相應,也就是說,如果與貪、瞋、癡相應,雖然心很專注,這種專注不能安立為禪定,禪定必須與善法相應,這是第一個標準。

(二)心一境性:雖然修學善法,但心安住於攀緣狀態,這也不是禪定,心必須專一安住在單一所緣境,如前一念是佛號,下一念也是佛號,第三念也是佛號,必須心一境性,只能在單一的所緣境上安住。當我們以善法的心,在單一的所緣境上,專一相續的安住,則安立為禪定。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進修習諸定。

這段是讚歎禪定的自性功德。佛陀在講到功德之前,先說明禪定的因相與果相。因地的修學是「若攝心者」,攝心是修學禪定的主要方法,攝心簡單的說就是收攝這念攀緣的心。宗喀巴大師對如何收攝攀緣心,開示有三個法門:

(一)善取所緣境:聖人的無漏心識與凡夫有漏心識不同,聖人的心無住,心不染著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他以無住為住,所以聖人修禪定不一定要有所緣境。但凡夫心一定要有所住,所以在修學禪定時,先要選擇一個所要安住的所緣境,這個所緣境必須要跟所修學的目標相應,所以稱為「善取」,善於抉擇自己的所緣境。智者大師講《法華玄義》,他說修學佛法的所緣境有三個主題:

(1)眾生法界:這是以凡夫的雜染五蘊,以色受想行識當做禪觀的所緣境,一般南傳佛教的修習止觀,歡喜以五蘊身心為所緣境,尤其以色蘊的出入息為所緣境。若以五蘊的雜染身心為所緣境,他的止觀是偏重在出離、呵責五蘊,以出離五蘊身心為禪觀的內涵。

(2)佛法界:這是以諸佛菩薩的清淨功德為所緣境,如密宗及淨土宗的修學本尊相應法,強調凡夫跟諸佛菩薩的感應道交,譬如想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則要憶念彌陀的聖號,持往生咒,觀想彌陀聖像等等。這種以佛法界為所緣境,是以本尊的名號、功德、相好為所緣境,依止這樣的觀想憶念而跟自己的本尊感應道交。這時的心情是讚歎、皈依的心,與前面的以眾生法界為所緣境,心情是厭惡呵責的心,這兩種觀法的心情是不同的。

(3)心法界:智者大師說,不論是以佛法界或眾生法界為所緣境,這都是有相行,一是清淨相,一是雜染相,都是有對待相的所緣境。第三種是以凡夫現前一念心性為所緣境,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是觀察現前一念心性的真如理性。智者大師說,這種的所觀境是無相,所觀察的是離諸分別、對待的真理。天台宗、唯識宗、禪宗等在修習禪觀,他們歡喜以觀心法門為所緣境。總之,我們在修禪定收攝身心時,首先要選擇與自己相應的所緣境。

(二)專注力:「心於所緣,專一安住。」自己要在所緣境中,培養專注力,強迫這念攀緣的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如是培養自己的專注力。

(三)相續力:「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前面的專注力是生善,這相續力是破惡。在專注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修禪定的兩個障礙,一是昏沉,一是掉舉,自己應該善加對治,使專注力能相續而不斷。

以上修習禪定的因相,共有三個主題:①善取所緣境。②心於所緣,專一安住。③心於所緣,相續安住。

透過以上三種法門的收攝內心,會產生一種功德-「心則在定」,這時心從散亂的攀緣心變成「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有三種功德相貌可加以判斷:

(一)明瞭:成就禪定時,心有殊勝的明瞭性,不像凡夫的心是一種昏昧的狀態。

(二)寂靜:成就禪定時,心有殊勝的寂靜,沒有凡夫散亂的擾動相。

(三)安樂:成就禪定時,心有殊勝的三昧樂。

以上禪定的明、靜、樂是禪定的果相。透過前面的收攝內心,而成就禪定,為什麼要修禪定呢?佛陀講出一個理由:「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透過禪定的修學,能如實了知世間的差別因緣,這裡的了知差別因緣相就是一種神通,如天眼通或宿命通等。

世間有為諸法的變化,吉凶禍福的出現,它都有徵兆,所謂「月暈而風,處潤而雨。」見到月亮有暈,知道明天要起風;看到木頭濕潤,知道明天要下雨。世間吉凶禍福的出現亦復如是,都有徵兆,一個人若內心寂靜,他就能見到這些將要出現的徵兆。我們不要把禪定看得很神秘,若經常能攝心,把擾動粗糙的心,透過專注力與相續力的收攝,內心寂靜後你就會知道一些消息,知道自己或別人可能會發生什麼事,這都是正常的狀態,因為你的心寂靜,所以能觀察到這些徵兆,這是禪定的功德-「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所以佛陀勸勉我們應該修習禪定。

以上是禪定的自性功德,以下說明禪定的增上功德,修禪定是為成就佛法的增上,這才是修習禪定的重點。

若得定者,心則不散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若心安住禪定,心則不散亂,心是明瞭寂靜,寂靜而明瞭的狀態。這有什麼好處呢?「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水有洗除污垢的功能,若想保存水,必須「善治堤塘」,堤塘是四邊有牆壁的蓄水池,有蓄水池才能儲存水。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同樣的,若想成就無漏的智慧水,以洗除內心煩惱跟罪業的污垢,就必須修學禪定的專注,透過專注的力量,方能提升自己更高深殊勝的智慧,這是修習禪定的主要理由。

前面的禪定是成就世間福報的神通,這裡佛陀提升禪定的功德,說明禪定能開展我們的智慧。經文的「善修禪定」,蕅益大師提出三個法要:

(一)成就安穩心:禪定它必須在安穩的狀態下才能修學,這安穩包括調身、調息、調心:

(1)調身:修學禪定要注意調和色身,打坐時,色身由粗而細都有一定的章法。譬如工作後進入佛堂,不能馬上禪坐,要先拜佛讓身心氣血調和,然後再經行、靜坐,因為身體的活動,有由粗到細的次第。同樣由禪定出來時,不能馬上去工作,必須稍微經行緩和一下,再去工作。

(2)調息:氣息也是要由粗到細,使氣息緩慢而深長。

(3)調心:調心使它不落入掉舉或昏沉,高低起伏的心能中和。以上是成就安穩之心。一般修學人天善法,不一定要求內心的安穩,心即使在散亂狀態也能修學善法,但這裡是講修學出世間的功德,所以要先調和身心,使內心安穩。

(二)思惟禪定功德:禪定的修學是難得易失,很難很難成就,但得到以後卻很容易退失,所以我們應該思惟禪定功德,使自己對禪定生起希求之心。

如何思惟呢?思惟成就禪定,當下身心安樂。我們欲界的身心是粗重的,得禪定能破除粗重性,讓你的身心感到輕安,輕安的快樂即是一種功德。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思惟透過禪定的修學,能使內心產生強大的明瞭性。所有的法門無論有多麼的殊勝,都是由心所操作,心是能修,法是所修。

如觀世音菩薩在《大悲咒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持大悲咒,從初地直超第八地,而我們經常持大悲咒,感覺滅惡生善的功能似乎沒有那麼大,為什麼持同樣的咒,表現在觀世音菩薩的內心有這麼大的力量,而在我們內心所表現的力量卻那麼薄弱呢?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散亂。雖然法寶的力量很大,但散亂心與法寶接觸時,功德卻開展不出來。又如《楞嚴經》中,佛陀對楞嚴咒功德的讚歎,那是無以復加的,它能滅除所有的罪障,但即使我們每天持楞嚴咒卻達不到這功德,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散亂。

所以若能加強心的專注力,這件事就不可思議了。若心多一分的專注力,所有行為的功德全都往前推進,因心的堪能性增強,造業力也隨之增強。所以若在某個法上用功,這只是加持這個法,但加強專注力,卻是增強所有法門修學的力量,所以專注力對我們非常重要。以上是思惟禪定有加強自心堪能性的功德。

(三)思惟生死過患:思惟生老病死的過患,產生恐懼之心。若是修學淨土法門者,思惟阿彌陀佛的佛號雖然有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但念佛時心若散亂不專注,這樣的念佛救不了自己,若繼續在三界流轉就有三惡道的過患,有刀山油鍋之苦。由於對三界流轉生死有恐懼之心,這時就知道修專注力的重要性,而要求自己栽培專注力。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比丘離開僧團住茅篷達十二年之久,但他修學所有法門都沒有成就。佛陀的大悲心得知後,就化成一行腳比丘與他共住,有一天佛陀對這比丘說:「不要總是在寮房打坐,我帶你到海邊打坐。」於是他們來到海邊,這時來了一隻烏龜,烏龜在行進間,有一隻野干想要吃牠的肉,烏龜見狀就趕緊把頭、腳、尾巴全縮進殼甲裡去,野干等了很久,見烏龜都不出來,就生氣的離開了。

佛陀就說:「烏龜有護身之鎧,野干不得其便。」佛陀說,凡夫眾生還比不上烏龜,因為烏龜遇到危險,牠還知道把全身縮進殼裡以保護自己,而凡夫無量劫來被魔王所控制,卻還放縱身心,所以魔王能得其便。這是說,我們臨命終時是一個非常危急的狀態,煩惱、罪業及冤親債主在這時都想障礙我們,此時我們念佛若缺乏專注力,內魔、外魔就能得其便,這是修念佛法門失敗的原因。

阿彌陀佛的聖號的確是無量光、無量壽,他有足夠的能力救拔我們,但我們這念能念的心是否能專注,都攝六根,一心皈命,通身靠倒的安住在佛號上,這是念佛成敗的關鍵。有些人臨命終時念佛為什麼能專注呢?因為他平時就要求自己專注,要求自己收攝六根,所以到臨命終時就容易收攝。「烏龜有護身之鎧,野干不得其便。」佛陀就以烏龜收攝自己的六根,勉勵修行者要善修禪定。

丙七、智慧功德

智慧的體性是「於諸事理,善加抉擇。」對有為事項及無為真理,能善加觀察判斷,這就是智慧。

前面的「不忘念」也是一種智慧的觀照,這兩者有何差別?不忘念的正念,是一種比較粗糙散亂的聞思智慧,這裡的智慧則是與禪定相應的修慧,有斷惑證真的力量,這智慧能與專注力相應,有調伏斷除煩惱的功能,故兩者有粗細的差別。佛陀對智慧的開示共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的總標。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

一個修學者的心中若有光明智慧的觀照,對世間五欲境界不生貪著,若生貪著,表示這人沒有智慧。應該如何培養智慧呢?「常自省察,不令有失。」,經常的如理觀察,使心念不落於顛倒錯亂的狀態。

這種常自省察的功夫,古德說這智慧主要是指四念處,培養「常自省察」的智慧,不必向外追求,就觀察自己現前的五蘊身心,五蘊身心的「身、受、心、法」是所觀察的四種境界,這「身、受、心、法」可分成兩個部分來觀察:受用果報,能分別的心識。

(一)受用果報:對受用果報的觀察,可分為二:

(1)貪愛色身:觀察色身是肮髒不乾淨的,以對治凡夫執色身是清淨的顛倒。凡夫對依正二報的貪求,雖然也貪求資具、飲食、財富,但在所有的貪求中,對正報色身的貪求,最為嚴重。貪愛自己色身謂之身見,貪愛他人的色身謂之淫慾,所以我們應該常自省察。

如何省察呢?「觀身不淨」,觀察我們所貪愛的色身,內相與外相皆不淨。《大智度論》說:「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當我們把肉身外表光鮮的表皮及肉剝開,觀察所貪愛色身的內部結構,「種種不淨物」,有種種污穢的內臟、膿血、屎、尿,身體內部找不到一處乾淨之物,所以說內相不清淨。

又觀察外相的不淨,「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內相的不淨物,常透過身體的兩個眼睛、兩個耳朵、兩個鼻孔、一個嘴巴及大、小便處等九個孔,不斷的流出,就猶如一個裝滿大小便的皮囊,由九個破洞經常流出不淨物。所以我們貪愛自、他色身,是一種顛倒的思想,認為色身是乾淨美妙,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透過這樣不淨觀的常自省察,修正我們錯誤顛倒的思想,原來色身的真實相是不清淨的。

(2)貪愛感受:我們這念明瞭的心識跟境界接觸時,會出現一種「感受」,感受也就是領納。受有三種:苦受、樂受、捨受。因為貪愛感受,使我們創造許多罪業,來保護這感受。

譬如有人喜歡吃榴槤,因他的心跟榴蓮接觸時會產生樂受。其實他不是真正喜歡吃榴蓮,而是喜歡樂受,因為榴蓮吃多了會產生厭惡,這時榴蓮給他的是一種痛苦的感受,他就不喜歡榴蓮了。有些人喜歡睡覺,其實他不是真正在乎睡覺,而是他的心跟睡眠相應時,睡眠能釋放給他一種樂受,他要的是樂受,希望樂受不斷的出現。所以除了觀察對色身的貪愛,也要觀照對感受的貪愛。

如何對治感受的貪愛呢?「觀受是苦」,對「苦受」的感受是痛苦,因為它有逼迫性,如病痛、處逆境時,我們感受到逼迫,這是苦受。其次,「樂受」是我們所貪愛的,但佛陀說樂受「不久住故」,它會變化,感受不斷的變化,使我們感到不安穩性,這不安穩性就是一種痛苦,樂受有這種無常性,故說它是苦。第三種受是「捨受」,既不是快樂,也不是痛苦,安住在不苦不樂中也是一種苦,因為「性遷流故」,它是流動擾動的,相對涅槃來說,流動擾動就是苦,這是一種比較微細的苦。

如是觀察我們所貪愛的感受,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快樂的感受,三界的感受都是痛苦的,所以我們對色身感受的貪愛是一種顛倒。透過以上「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我們能生起一種出離之心,希望追求出世的清淨法身,追求出世的大乘法樂的感受。以上是約著所受用的果報來作觀察。

(二)能分別的心識:對內心的能分別心識來作觀察,這是「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從無常無我的智慧觀察五蘊身心,並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凡夫總認為自己的果報體,無論是男人或女人,果報體的身心裡有一個常一主宰性的我,幼年時的我跟長大後的我是一樣的,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相同,但這種思想是錯誤的。

因為五蘊是由我們內心的業力所變現,由於過去五戒十善的業力,創造今生人的色身相貌及思想感受,當人的業力釋放完畢以後,假如我們的善業強,得到的是轉輪聖王的色身,及尊貴高慢的感受思想。當轉輪聖王的善業享盡之後,罪業就要表現出來,因罪業的力量而變成一隻螞蟻,這時的思想感受,認為自己是只卑賤的螞蟻,生命中只做一件事,把東西從東邊搬到西邊,又從西邊搬到東邊。這時自己前生的感受及思想全都消失,你以螞蟻的思想感受當作自我。所以我們觀察五蘊的身心,它隨順業力不斷的變化,並沒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透過這無常無我的智慧觀察,消滅心中我見的顛倒。

以上是透過觀照「不淨、苦、無常、無我」,常自省察自己的五蘊身心,以消滅貪愛煩惱及我見顛倒。「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如是才能在佛法中得到真實的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假若不能如實的觀察身心世界,內心沒有智慧的觀照,既非道人,外表已剃髮染衣,故又不是白衣,則是「無所名也」,可說是非白衣非道人。

以上是總標,智慧的來源起於常自省察,智慧的功德是「則無貪著」。下一段是別明:

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

蕅益大師對這段經文的真實智慧,以四聖諦作說明:

第一觀察苦諦:「度老病死海之堅牢船也。」見到生老病死的痛苦,知苦而生出離心。

第二觀察集諦:「無明黑闇之大明燈也。」集諦就像無明黑暗,煩惱跟罪業都是在顛倒的黑暗中活動,若光明的智慧觀照力現前,則能破除無明煩惱罪業。

第三觀察滅諦:「一切病者之良藥也。」生命的離苦得樂之道,在於追求涅槃。

第四觀察道諦:「伐煩惱樹之利斧也。」要斷除煩惱只有靠戒定慧之利斧,尤其是我空、法空智慧的觀察。

最後佛陀勸勉我們:「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生命要增上進步,須修學聞、思、修三種智慧。

佛法把生命分成十種法界,這是說生命有十種的可能性,而成就十法界的關鍵,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修習什麼善業,主要在於能做智慧的觀照。譬如要從欲界轉成色界、無色界,則一定要觀察欲界的果報是粗糙、苦惱的,而自己內心又好樂禪定的寂靜樂,這是成就色界、無色界果報的重要指標。也就是說,若能觀察欲界的過失,及觀察禪定的功德,如此生命才有可能從欲界轉成色界、無色界。若想從欲界進入出世間的涅槃,則要觀察禪定的有所得心也是擾動性,只有涅槃才是究竟的寂靜,那麼生命才能增上提升。

蕅益大師說: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

修學佛法是否得力的關鍵,在於是否看淡世間事;往生西方是否穩當,在於對娑婆世界的名利得失是否看得輕。所以生命升沉的關鍵,來自於智慧的觀照,這是主要因素,其它只是助緣。所以佛陀說:「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生命如果要產生大方向的轉變,乃至法界的提升,就一定要依止聞思修的智慧,智慧進一步,生命才能增上一步。

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若人有智慧觀照生命的真相,知道什麼是痛苦的因緣,什麼是安樂的因緣,雖然他只是慧解脫,尚無禪定俱解脫的功德,沒有禪定也就沒有天眼神通,雖沒神通,但他也是明見之人,因為從思想理論的觀察分析,也能知道生命的真相,判定一個人的吉凶禍福,這是智慧的殊勝處。

前面的精進、不忘念乃至禪定,心都在有為的事相上活動,這裡的智慧是安住在真理上,聲聞法的真理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四念處觀察五蘊身心。

在禪宗有一天龍禪師,他在行腳參學中走到一處山下,見到有菜渣從山上流下,他想山上一定有值得參訪的修行者。古人常為求法,不遠千里而來,於是他走上山,看到草叢中有一座茅篷,天龍禪師就去敲門請益,開門見山就問修行者說:「仁者,得何道理住此山?」這猶如《金剛經》的「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內心是依何而住?憑什麼調伏煩惱妄想?這位住茅篷的修行者答說:「我三年前來住山時,見一隻泥牛沒於大海,直至今日,尚未出現。」天龍禪師又問:「仁者,何時下山?」修行者答說:「我等這隻牛浮出水面時就下山。」這只泥牛是指凡夫污垢的心,這污垢的心沉沒於我空、法空的法海中,也就是說,這修行者依止我空、法空的真理而住山。「云何應住?」依止我空、法空的道理而住;「云何降伏其心?」也是依止我空、法空的道理而調伏其心。等到他由空出假,生起大悲心時,就是他下山的時候。

這段經文所說的智慧,具有解脫的功德,「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前面的精進、不忘念及禪定是解脫的助緣,而真正的解脫是來自於對生命正確的觀照。我們的不自在,不是有誰來綁住我們,而是起於自己的顛倒,要解開這顛倒還是得靠自己的智慧,既從心起,還從心滅。

一個人的痛苦跟別人沒有關係,是自己的顛倒綁住自己,所以要從顛倒跟痛苦中解脫出來,這要依靠自己啟動心中的光明,否則誰也無法替你解脫痛苦,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靜 壹前言 長久以來,佛教有許多深奧微...

【推薦】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

無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佛陀在許多經典中都勸告弟...

佛說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擁有了嗎

人活著,總希望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有些人觀念、...

信樂涅槃得解脫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當時,舍利...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的因緣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

四事之教

釋迦牟尼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在古印度毘舍離城的祇園...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古時在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大藏經】【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三界無安是火宅

我們以前有個例子說得非常好,千里來書為棟牆,讓他三...

著魔時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

廣欽老和尚對出家弟子之開示--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

素食已成了世界的流行趨勢

現在世界各國的素食館都像雨後春筍般林立,歐美先進國...

禪宗看話頭的用功方法

禪宗的法門呢?我略講兩句就好了。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

常說愛語攝眾生

佛教四攝將愛語列為其中之一,足見愛語在弘法度眾和修...

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護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毋...

初學佛應克服的哪些誤區

現在人一般誤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學...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必須去走一走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一定要去走一走,感受一下。那就是...

這幾種人最適合修地藏法門

《地藏菩薩本願經》,屬於地藏三經之一,是佛陀為母親...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釋迦牟尼佛往昔為海塵婆羅門時,曾發五百大願。誓言言...

你以前見地超卓,為何現在反而變得這麼平庸

【原文】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模擬,與一...

談感應

有些初入佛門的人對佛理的追求遠不及對感應的追求。那...

平常心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疑慮〗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破疑〗...

虛雲老和尚《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

【佛教詞典】人天寶鑒

全一卷。南宋曇秀撰。乃依內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編集...

【佛教詞典】普度

(一)謂廣行剃度。宋史孔承恭傳載:「請於征戰地修寺,...

【視頻】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視頻】朱老師的故事

朱老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