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遺教經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二講)

乙二、證決流通

流通分共有四科,前面一科是勸修流通,這一科是證決流通。

「證」是指佛陀所親證的真理,佛陀以這真理來決,決斷眾生的疑惑。也就是說,佛陀所宣說的法要,都是佛陀已親證,都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是存在於宇宙間的真實道理,佛陀就以這真理來決斷眾生的疑惑,稱為證決流通。這分為三段,第一段是佛陀慈悲心的方便征問。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勿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

佛陀在講完勸修以後,告訴弟子們,假如對「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真理有所疑惑,應該在這時趕快提問,不能有任何的懷疑。古德的註解說,佛陀教法的根本思想是「因緣觀」,認為生命的痛苦與快樂有一定的因緣,換句話說,無論修學什麼宗派,若不承認生命是由因緣所生,此人已不是佛弟子,因為「因緣觀」是成為佛弟子的重要指標。這「因緣所生法」是正因緣論思想,破除了外道的「邪因緣論」及凡夫的「無因緣論」。「因緣所生法」開展出四聖諦法門,佛法認為生命有兩種選擇:

第一雜染緣起:這是「苦集」二諦。若放縱慾望則累積煩惱跟業力,這是集諦,由集諦的因緣自然召感地獄、惡鬼、畜生的痛苦果報,果報是由自己的業力所召感,不是由上帝或別人所決定。所以果報是自己的選擇,當心與境界接觸時,選擇放縱慾望的方式,不斷增長內心的貪、瞋煩惱,累積殺盜淫妄的罪業,生命就會召感地獄、惡鬼、畜生的痛苦,這是苦集的流轉門。

第二清淨緣起:這是「滅道」二諦。當心跟境界接觸時,心安住於正道,透過戒定慧之道以克制用種種的理論來疏導自己的慾望,使生命趨向涅槃的安樂,這是滅道的還滅門。

佛法認為在生命的流轉中,我們有這兩種選擇,一是放縱慾望,一是隨順真理,這兩種選擇構成四聖諦的流轉門與還滅門。以上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佛法種種的理論思想與修學,都是四聖諦所開展出來,所以若對四聖諦有所懷疑,則對一切佛法都會懷疑;若深信四聖諦法,則對一切佛法都會深信。

所以佛陀在臨滅度時,以四聖諦法做代表,告訴弟子門,若對四聖諦仍有懷疑,要趕快詢問以斷絕疑惑,因為這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佛陀提出這個問題後,「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佛陀問了三次,大家都保持默然,因為「眾無疑故」,大眾對四聖諦的道理是深信不疑。

一切的聖賢都是觀察四聖諦而成就的。基本上一個人在修學聖道時,一定要先「知苦」,明白生命是痛苦,如果認為生命是快樂,就不可能修學佛法,因為自己根本不想改造生命。因為生命充滿了不圓滿,所以必須對生命加以調整改造;故首先要知道生命是痛苦的,它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痛苦又是怎麼生起的呢?是心中的煩惱與業力所召感,所以應該對自己的思想行為有所調整,因為它是召感痛苦的根源。若要滅除心中的煩惱與罪業則要修道,這是透過戒定慧之道,對治心中的煩惱與業力,最後的目標則是趨向涅槃。

這樣的修學次第,大眾都深信不疑,這是成為佛弟子的最低標準,也就是說,起碼要知道什麼因緣造成流轉的痛苦,什麼因緣造成還滅的安樂。

時阿耨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這段是弟子的如實回答。這時在所有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耨樓馱尊者,他以天眼觀察與會大眾內心的相貌,他代表大眾回答佛陀說,在宇宙中,「月可令熱」,月亮是太陰,它的體性是冷性,即使冷性的東西也可使它變熱;「日可令冷」,日是太陽,它的體性是熱性,即使熱性的東西也可使它變冷。即使如此,佛陀所宣說宇宙人生的四聖諦真理,也是不能改變的。

唯識學的修唯識觀,它如何引導我們觀察生命的相貌呢?它是以三種相貌來觀察人生:

(一)依他起性:宇宙人生有些法的存在是因緣所生,如我們現前的色身,它的確是由業力所變現,不能說它沒有,雖然生滅無常,但它有存在的一定時間與空間,這種有稱為「因緣有」,或稱為「依他起性有」。雖然這種有只是暫時的存在,但我們應該承認依他起性的存在,這是不能消滅的,若消滅依他起性的因果法則,則變成斷滅見。

這是觀察一切法有依他起性,相信人生的確有痛苦的果報,有快樂的果報;有些人貌相莊嚴,有些人貌相丑陋;有些人高貴,有些人貧賤,這些的差別都有它存在的因緣,這是依他起性。

(二)遍計所執性:我們跟因緣法接觸時,內心起顛倒,捏造出許多妄想,譬如我們由於過去的業力,創造了今生的身心世界,這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的生滅,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但我們一直認為生命體的背後有一個自我,小時候的我跟長大後的我是一樣,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是一樣,這個「我」就是「遍計所執」,這個「我」是我們所捏造出來的,猶如「龜毛兔角」,烏龜本來就沒有毛,龜毛是我們所想像出來的;同樣的,兔角也是我們所捏造出來的,這樣的我是佛法所要駁斥的。

譬如這個人對你做了一個表情,你可能認為他對你不懷好意,其實這個表情只是一個依他起性,你內心對這樣的表情,安立為「不懷好意」的名言,這就是遍計所執有,這也是眾生最嚴重的問題。

我們這念心與境界接觸時,禪宗說「那樣就是那樣」,但當我們看到「那樣」時,卻安立很多錯誤的名言,這名言就是遍計所執有,佛法修我空觀、法空觀,目的就是在破除遍計所執有。諸位要注意,修我空觀、法空觀不能破壞依他起性,若破壞依他起性即是斷滅見。善業召感安樂果報,罪業召感痛苦果報的依他起性,在修空觀時是不能破壞的,空觀所要破壞的是遍計所執性,這是自己的妄想所捏造出來的。

(三)圓成實性:這是宇宙間的真理。如業果道理、空性道理、真如道理等,這些是不隨時空而改變的,無論在天上、人間,這些道理放諸四海皆准。

經文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因緣所生法隨時都會變化,月亮由於不同業力會變熱,太陽也會因不同的業力而變冷,這些因緣所生法會隨業力而變化,但「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陀所宣說四聖諦的真理,不隨任何時空因緣而改變,過去如是,現在如是,未來亦復如是,這跟佛是否住世無關,所以佛弟子們對真理的深信不疑。

以上一段是弟子們回答前面佛陀的征問,第三段是總結,說明心心相應,法法道同。

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佛陀宣佛說苦諦,三界的果報本質上皆是痛苦的,這裡的苦諦,偏重無常,因為地獄、餓鬼、畜生的苦不能普遍三界,所以佛陀說苦諦的真實義是偏重在無常,無常故苦,因不安穩性故。這種無常的苦,不可能有任何因緣使它變成快樂。除非離開三界,否則即使積集再大的善業,只要是在三界得果報,都不可能得到安穩的快樂,因為三界的本質是無常是痛苦,這是無法改變的。

「集真是因,更無異因。」痛苦的根源來自於內心的煩惱跟罪業,煩惱包括貪煩惱及我見的顛倒,業力包含善業、惡業、無記業。佛法認為業力是親因緣,心中的愛取煩惱是增上緣,臨命終時起善念或惡念,這心念對業力的刺激會造成果報的差別,所以愛取煩惱是助緣,業力是親因緣,煩惱跟業力都是召感痛苦的因。

「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消滅痛苦的前提是因地先消滅,不滅除煩惱業力的因地,痛苦的果報不可能改變。「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消滅痛苦之道就是戒定慧,再也沒有其它道路可消滅痛苦。

佛陀如是宣說四聖諦道理,弟子們如實的理解,「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弟子們對佛陀所宣說宇宙人生流轉、還滅的真理,深信不疑。

這裡的四聖諦講到因緣法,「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規則運轉,沒有人能控制生命。從因緣所生法來看「加持」這件事,我們總希望有佛陀在世,他能加持我們,賜給我們一些神通三昧,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思想。痛苦是因自己內心的顛倒而起,唯有透過戒定慧的修學,消滅自心的顛倒,如此痛苦的因地消滅,痛苦的果報也隨之消除,「既從心起,還從心滅。」不過有禪定的人,他可以運用禪定力把一個人的罪業力量暫時壓下來,使善業生起現行,所以「加持」會有點效果,可以稍微調整善、惡業起現行的時間表,但這還是自己的因緣,所以「加持」基本上是增上緣。

乙三、斷疑流通

這段是佛陀斷除眾生心中的疑惑,疑惑是怎樣產生的呢?在理論上說,大眾對宇宙人生流轉、還滅的真理是深信不疑,但於實際的修證上,大眾會有一些疑惑,這疑惑主要有兩個:

(一)個人修證:自己在修證四聖諦時的疑惑。

(二)對他弘傳:這是利他弘傳上的疑惑。

佛陀臨滅度時,弟子們不論在自利或利他上,對實際事修上的疑惑,佛陀必須加以斷除。

斷疑流通分三  丙一、顯示餘疑;丙二、為斷彼彼疑 ;丙三、重說有為無常相勸修丙一、顯示餘疑

前面的證決流通,大眾對真理深信不疑,弟子們都知道痛苦跟快樂是有一定的因緣。但在實際操作上,不論在自利或利他上,大眾還是有一些障礙;在自利上有兩個障礙,首先是所作未辦者。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

第一個疑惑是所作未辦者,這是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學位聖人,這些聖人在對治煩惱罪業上,已經成辦了一部分,但尚未完全成辦,這時他們見到佛陀滅度,內心有深重悲傷的感覺;若表現感到悲傷,表示內心尚有餘惑。

這是說,初果、二果、三果的聖人,遇到佛陀滅度,他們心中想著:我修學四聖諦是佛陀的引導,在我的修學之路,佛陀陪著我從凡夫修到初果、二果、三果,但我現在還未所作皆辦,以前若有問題,我就請問佛陀;我應該怎麼修,也是佛陀開導我,但現在佛陀即將離我而去,若想在修行上增上成就阿羅漢果,則已沒有進步的因緣,所以這時感到悲傷失望,這是所作未辦者的疑惑。這是說,我走了一半的路,但引導我的導師入滅了,那該怎麼辦呢?再看第二個疑惑:

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

這段是內、外凡的疑惑。這些外凡或內凡的修學者,在佛陀臨滅度時,他們心中生起這樣的想法:若是善根深厚的修學者,能親自聽聞佛陀宣說四聖諦,以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威德力攝受,很多人都能見道。經典上的確有眾多的記載,許多人聽聞佛陀宣講四聖諦,當下或一天乃至七天,成就見道位,這猶如在黑暗中走路的眾生,見到如電光般的佛陀法要,由這光明法要的引導,見到我空真理,成就見道位。

這凡夫的疑惑就是說,自己見到很多學長,他們都是聽聞佛陀講四聖諦,證初果而成就見道位,現在佛陀滅度,自己得度的因緣也就消失,「入道無由」,佛陀入滅後,自己就不可能成就初果了。這是內、外凡的疑惑,以上兩種屬於個人修證上的疑惑,下一段是利他的疑惑。

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這是所作皆辦的阿羅漢,具有三明、六通、八解脫,內心光明的智慧現前,觀察四聖諦了了分明。他見到佛陀的滅度,他心中想:世尊滅度,一何疾哉?唉啊!眾生實在福報不夠,佛陀滅度後,四聖諦就沒有人來弘傳,佛陀怎麼這麼快就滅度呢?佛陀若住世多一些時日,就能開演四聖諦,佛陀滅度後,四聖諦的法要從此隱沒無人弘傳。這是對佛法相續的疑惑。

以上是「顯示餘疑」,顯示三種人的疑惑,包括所作未辦者、凡夫、所作已辦者的疑惑。

丙二、為斷彼彼疑

佛陀知道眾生在實際修證上的疑惑,以下一一加以駁斥。

阿耨樓馱,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

阿耨樓馱尊者雖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大眾在理論上雖深信四聖諦,但在實際修證上卻有障礙,這時佛陀就必須有所說明,以破除弟子們在自利利他因緣上的疑惑。以下共有三段,以對治前面三種眾生的疑惑。第一段是對治有學位所作未辦者的疑惑。

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

佛陀召告已入聖位而所作未辦的弟子們,佛說:「你們對我的即將離開不要懷有悲惱,因為即使我住世一劫,但不論是住世一劫或一百歲,終有一天我還是會入滅,所謂只有相會而沒有分離,這是不合乎生命的規則,要緊的是,我所開演的四聖諦法門,你們依之而修行,即是「自利利他,法皆具足。」如果不依之而行,即使我整天陪伴在你們身邊,如是久住一劫,你們也得不到利益。」這是說,佛陀引導弟子們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即使佛陀已離開,只要依照法門修學,仍可依止法門而增上,不必佛陀在身旁;如果不修學,即使佛陀在身旁也得不到利益。

《阿含經》中有人問舍利弗尊者,過去在凡夫位時,尊者如何修學佛法?尊者答:「我觀察四聖諦法門。」又問:「證初果後,又如何修?」尊者答:「我也觀察四聖諦法門。」證二果、三果、四果後,尊者也都是觀察四聖諦法門。佛法就像電鑽,牆壁雖有深淺之別,但能鑽牆壁的還是電鑽。這是譬喻說,不論是凡夫或聖人,佛法的法要都一樣,在凡夫時修「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成就初果時,還是修這個法門,只是愈深觀,對法義的了解更深入,所證的真理更深廣,所斷的煩惱更徹底,如此而已。

也就是說,斷惑證真是個人的問題,這跟佛陀是否在身旁沒有關係。佛陀這樣的開示,給有學位的修學者很大的鼓勵。就是說,佛陀引導弟子們走到這條修行道路,後面的道路弟子們要繼續走下去,不用疑惑,因為「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能繼續修行佛陀所宣說的法要,就能成就阿羅漢。以上是對治所作未辦者的疑惑,下一段是對治凡夫的疑惑。

應可度者,或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緣。

佛陀一生中,對於善業成熟而應得度者,佛陀皆已度化;即使沒有度化者,佛陀對他們也作了得度因緣。猶如醫生雖離開病人,但已留下治病的藥方,若有病時能服用這藥方,就會有治病的效果。所以佛陀雖已滅度,但佛陀所宣說的真理,假借語言文字的記載,透過歷代祖師的弘傳,也可流傳後世。後世弟子們依此法義修學,亦能離苦得樂,這跟佛陀是否住世無關。「其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緣。」所以弟子們的得度,不一定要遇到佛陀,依止法即可得度。這段是破除凡夫的疑惑,以下是對治阿羅漢的疑惑。

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阿羅漢是所作已辦,他對自己完全沒有疑惑,但有些阿羅漢有悲心,他心裡想:「佛陀若滅度,四聖諦的真理誰來弘傳呢?」佛陀說:「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弘傳四聖諦的真理不一定要靠佛陀,靠代代僧寶弟子們的弘傳,把佛法語言文字的法義流傳後世,這即是佛陀的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佛法的真理有兩種:

(一)離言真如:離言真如是離開語言文字,聖人內心所覺悟的真理,這是不能與他人分享的,如初果有初果所證的真理,二果有二果所證的真理,三果、四果也都有他們所證的真理,聖人對這光明的真理,所證不同,有些聖者所證的真理比較光明,有些所證比較模糊。總之,離言真如是唯證方知。

(二)依言真如:這是假借語言文字所表顯的真如,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為詮釋生命無常無我的真理,把真理化成這四句偈,說明人生就像做夢,當夢醒後回顧過去生命的成敗得失,以前認為很重要的事情,現在回想起來,覓之了不可得。這真理是假借文字來詮顯,即使是個凡夫,若能如實的宣說這文字真理,他人亦能如實的聽聞、思惟,則也能成就聖道,這樣的法義不必等待佛陀住世宣說,只要弟子們能「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這裡是讚歎依言真如的殊勝。以上破除了修學佛法時,自利利他方面的疑惑。

丙三、重說有為無常相勸修

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

佛陀勸勉我們:「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無常主要是指死亡,死亡來臨時,生命就會起很大的變化。我們讀流通分,感受到佛陀一再強調生命的無常。蕅益大師在《靈峯宗論》上說,佛弟子們都知道生命是痛苦的,也知道修習佛法能離苦得樂;大家雖然都知道這道理,但卻不願把寶貴的精神體力用在修學佛法上,這矛盾是怎麼產生的呢?

主要原因就是眼前活計放不下,猶如螞蟻明知暴風雨即將來臨,但對眼前的糖果就是放不下。

這要如何對治呢?思惟無常,思惟眼前的快樂,「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眼前的快樂不久住,並不能作為皈依處,若以為這是真實,臨命終時必定後悔。所以觀察死亡無常,有助於對治眼前安樂的執取。如是對治外境的執取,有助於自己安住在內心的法要上。所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上詮顯世間的無常觀,下一段說明修學無常觀所成就的利益。

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世實危脆,無堅牢者。

透過對無常的觀察,破除我們心中的顛倒。眾生最嚴重的顛倒就是常見,將眼前的利益得失看得太重要,這就是癡。如何對治呢?觀察世間是生滅變化,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因緣。這是說明修習無常觀的利益,下一段是引證勸修,佛陀以自證的功德來作勸修。

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佛陀說,我自己如實修學四聖諦,已經成就寂滅之道,解脫生死苦海,猶如一個人已棄除邪惡的病痛。一切病痛的根源是色身,觀察色身的方法有兩個:

(一)罪惡之物:「罪惡之物,假名為身。」對眼前活計的貪愛中,我們雖也貪愛名聞利養,但最貪愛的還是自己的果報色身。色身基本上是罪惡所召感,它不是無漏善業,而是有漏的業力所召感。

(二)苦惱之物:色身「沒在老病死大海」,身是苦本,所有的老病死都依止色身而有。

色身是罪惡之物,苦惱之物,一位有智慧者滅除有漏色身,成就清淨法身,猶如殺了怨賊,誰不歡喜呢?

一個人臨命終時,從淨土的角度,若有臨終的正念,心不貪念,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則能跟彌陀感應道交。這關鍵點在於對眼前色身是否放得下,也就是說,生命是不斷的流轉變化,在臨命終時,衣服若已破舊,就應脫下換穿新衣服。但有些人不想放下破舊衣服,自己雖不想脫掉,最終仍得脫掉舊衣服,結果對自己產生障礙。

所以佛陀勸勉我們,平時要常觀察色身是「應捨之身」,一位智慧者,應該把色身當作暫時之物,而且是罪惡之物,苦惱之物。當然這些道理都是佛陀所親證,他已親自做到這道理,所以佛陀感到慶幸與歡喜。

乙四、囑付流通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這段是佛陀勸勉我們要斷除苦集二諦的流轉。佛陀召告弟子們:「常當一心」,應該安住在真如一心中,修學種種戒定慧的方便。為什麼呢?因為一切世間的果報,包括「動不動法」,「動法」是指欲界的果報,「不動法」是色界、無色界的果報,三界的果報都是敗壞不安之相,都是苦惱不安穩,皆不是我們真正的長久皈依處。

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佛陀勸勉弟子們「勿得復語」,蕅益大師解釋「勿得復語」是指道諦,由道諦而消滅身口意三業的擾動。「時將欲過,我欲滅度。」由消滅擾動而進入寂靜安樂的涅槃。「是我最後之所教誨」,這是佛陀對弟子們最重要、最殊勝的教誨。

這裡的流通分,我們從經文上的學習,感受到佛陀一方面對四聖諦法義的讚歎,所謂「自利利他,法皆具足。」另一方面,佛陀也說明「依法」與「依人」之間的關係。依法與依人之間的差異,由讀《六祖壇經》中,可看出一些消息。

六祖大師過去是個柴夫,他砍柴後把木材送去給客人,剛巧客人正讀誦《金剛經》,他聽聞「應無所住,而生起心。」六祖即略有領悟,客人又鼓勵他親近五祖弘忍大師,經弘忍大師的開導,六祖大師開悟而明心見性,但五祖認為六祖的福德因緣尚未具足,不論自利或利他,皆需要一段時間的沉潛修練,於是命六祖離開僧團去好好用功,並在深夜時送六祖到山門外,臨走前的時候六祖還有點依依不捨,因為原來是善知識引導,現在離開善知識,不知道何去何從,有點失落感。

五祖大師說:「迷者師度,悟者自度。」過去這念心迷惑顛倒,不知生命的真理,完全跟著感覺走,則必須依人又依法,因為法要在善知識的心中,剛開始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這時「人」扮演重要角色,因為法要在善知識心中,所以迷惑顛倒時,依人又依法,故「迷時師度」。但是「悟時自度」,當明瞭道理,後面的道路就要靠自己行走,善知識只是做一些鼓勵,做一些對治,所扮演的是次要的角色。

本經的流通分也明顯含有這種涵義,即使佛陀已滅度,但我們依止佛陀的教法如實的修學,也能得到佛陀住世時,那種相應的功德,因為「因緣所生法」的真理不是佛陀所創造,而是佛陀所發現,宇宙間本來就已存在的道理。「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遵循這個規則,自然就出現這種功德,這跟佛陀是否在世完全沒有關係。

這裡的流通分是佛陀臨滅度時,對我們的教誨,勸勉我們依教奉行。好,《佛遺教經》就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迴向。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靜 壹前言 長久以來,佛教有許多深奧微...

【推薦】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

無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佛陀在許多經典中都勸告弟...

佛說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擁有了嗎

人活著,總希望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有些人觀念、...

信樂涅槃得解脫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當時,舍利...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的因緣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

四事之教

釋迦牟尼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在古印度毘舍離城的祇園...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古時在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大藏經】【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三界無安是火宅

我們以前有個例子說得非常好,千里來書為棟牆,讓他三...

著魔時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

廣欽老和尚對出家弟子之開示--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

素食已成了世界的流行趨勢

現在世界各國的素食館都像雨後春筍般林立,歐美先進國...

禪宗看話頭的用功方法

禪宗的法門呢?我略講兩句就好了。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

常說愛語攝眾生

佛教四攝將愛語列為其中之一,足見愛語在弘法度眾和修...

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護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毋...

初學佛應克服的哪些誤區

現在人一般誤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學...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必須去走一走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一定要去走一走,感受一下。那就是...

這幾種人最適合修地藏法門

《地藏菩薩本願經》,屬於地藏三經之一,是佛陀為母親...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釋迦牟尼佛往昔為海塵婆羅門時,曾發五百大願。誓言言...

你以前見地超卓,為何現在反而變得這麼平庸

【原文】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模擬,與一...

談感應

有些初入佛門的人對佛理的追求遠不及對感應的追求。那...

平常心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疑慮〗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破疑〗...

虛雲老和尚《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

【佛教詞典】人天寶鑒

全一卷。南宋曇秀撰。乃依內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編集...

【佛教詞典】普度

(一)謂廣行剃度。宋史孔承恭傳載:「請於征戰地修寺,...

【視頻】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視頻】朱老師的故事

朱老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