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遺教經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二、別明,這一科是說明經文大意。

前面的總標是引用蓮池大師的開示,以下根據天親菩薩的《佛遺教經論》,說明本經的大意。天親菩薩在造論之前也造了一些偈頌,以下是其後半段的偈頌:

為彼諸菩薩,令知方便道。

以知彼道故,佛法得久住。

滅除凡聖過,成就自他利。

佛陀為什麼宣說這部經呢?天親菩薩說,佛是為大乘菩薩而說。本經的當體雖然是聲聞法,它所對治的是三界的見思煩惱,但身為大乘菩薩要共聲聞修學本經,因大乘的凡夫位菩薩,他心中也有這種見思的過失。本經使我們在對治見思煩惱時,能正確的了知方便道,這方便道是指戒定慧法門,也就是說,若要契入涅槃,須假借戒定慧作為方便。雖然戒定慧本身不是涅槃,它是一種有為的造作,仍是生滅之法,但假借戒定慧的生滅法,能使我們趨向不生不滅的涅槃,所以戒定慧是趨向涅槃的方便。我們若能如實了知戒定慧的方便道,則有兩種的功德:

(一)滅除凡聖過:這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凡夫跟聖人在修習戒定慧時,凡夫有增益的過失,他會產生有相的執取,因這我相的執取,使戒定慧的功德無法完全開顯出來。所以凡夫在持戒修止觀時,他在心中產生我相的執取,這我相本來是不存在的,是因凡夫執取而有,故稱為增益的過失。

小乘的聖人在修習戒定慧時,產生對空性的執取,他內心安住在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樣就產生一種減損的過失。本來戒定慧是為成就自利利他,但二乘的聖人因內心安住在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所以是一種減損的過失。若能如法的修學《佛遺教經》,則能免除凡夫的增益之過,跟聖人的減損之過。本經告訴我們,何種戒定慧的修學才合乎中道,不增也不減,如是才能完全開顯戒定慧滅惡生善的功德。

(二)佛法得久住:這是成就利他功德。佛法不共外道處,在於它的解脫道,而佛法之有解脫的功德,來自於對生命正確的觀照,亦即所謂的正見。如果佛弟子沒有戒定慧的正見,只是在表相上修學,這種表相的修學沒有觀照力的引導,只是人天的善法,則佛法跟一貫 道、基督教沒有什麼不同,也就是說,一貫 道、基督教的教法,能使生死凡夫暫時的生天,如果佛法的修學也只是使人生天而已,則佛法的尊貴處就消失了,因為它沒有比外道更加殊勝。

所以佛法的可貴處在於它的修學中,都有對生命如實觀照的正見,這是佛法之所以成就解脫的主要因素。本經使我們能正確生起修習戒定慧的正見,如是佛法的功德才能代代相傳,利益後世眾生,所以本經能使解脫道的功德久住。總之,因為知道戒定慧的方便道,成就自利與利他功德,所以佛陀在臨命終時必須加以宣說。

什麼是方便道呢?這裡根據蕅益大師的科判,畫成講表來作說明。本經的修學主要有兩個:

第一調伏粗重煩惱:這是以持戒為根本,調伏我們的粗重煩惱。這裡偏重在斷惡,這是依止六根來斷惡,分成兩部分:

(一)調伏五根:先調伏眼耳鼻舌身前五根,蕅益大師對調伏五根又分成兩段:

(1)遮止邪業(對治邪業):有些事業在造作後會在內心中產生負面功能,對戒定慧的修學有破壞性,這稱為邪業。這些邪惡事業障礙修學聖道,故要遮止避免造作。

(2)收攝五根(對治止苦):很多的煩惱都是起源於放縱五根感官的感受,故要收攝五根。

(二)調伏意根:調伏粗重煩惱的第二部分是要調伏意根,這比較重要,因為「心為業主」,對這念心的攀緣煩惱要加以收攝。以上在持戒方面是偏重都攝六根,調伏粗重煩惱。

二、勸修出世法要:這是止觀雙運,前面是持戒為本。出世法要在本經中有三個階段:勸修方便、正行、結行。

第一勸修方便:在正修止觀之前,須具足以下五種前方便,否則就不能生起止觀。

(1)無求:無求即是少欲。既然想要成就出世的功德,對於平常生活資具的慾望要淡薄些,盡量能少欲。

(2)知足:對於已經獲得的生活資具感到滿足,並知感恩。

(3)遠離:遠離不必要的人事攀緣,若人事因緣太複雜會妨礙止觀的修學。

(4)不疲倦:這是精進,要有不斷的定課,專一相續的修學。

(5)不忘念:在佛堂做完功課出來後,對於在功課中所栽培止觀的正念,保持不失,經常憶念在止觀中所栽培的觀照力。

第二勸修正行:本經能使佛法久住,滅除凡聖的過失,主要是靠禪定跟智慧,這是正行,經文中會說明如何修習禪定跟智慧。

第三勸修結行:當禪定跟智慧的功德生起後,如何能保任不失,這要不戲論,這裡的不戲論是指不顛倒,使止觀能保任不失。以上是整個經文的修學大綱。

蕅益大師說本經當體是聲聞法,但又旁通大乘。一般的持戒只是遮止邪業,對於不能做的事加以遮止,但它並沒有要求我們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要依止止觀,不是靠持戒。但本經在持戒時,止觀就現前,也就是說,戒引生止觀,止觀又回過來幫助持戒,所以這裡的止觀跟持戒是相輔相成,這種觀念只有在大乘的教法中,才有這樣的傳承。所以本經所對治的雖是見思煩惱,當體是聲聞法,但在實際操作時,卻有非常濃厚的大乘精神,因本經在持戒時,它有用止觀來都攝六根,在持戒時都有止觀的觀照力現前,這是本經旁通大乘的理由。

第一科、隨文釋義

入文分三。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

蕅益大師的註解中說,這段序分主要是讚歎說法者的功德。分成兩段,第一段說明生平的功德,第二段說明臨終的功德,以下先說明生平的功德。生平功德又分為自利功德跟他利功德,「釋迦牟尼佛」這句話是說明說法者所成就的自受用功德。

依南傳佛教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大約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也就是中國的周昭王時代,出生於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於藍毗尼花園的無憂大樹下,在散步時生下釋迦太子。太子出生後,淨飯王請外道長者阿斯陀仙人為太子看相,仙人見太子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就說:「太子如果是在家,以他的福德力能統領四天下,成就轉輪聖王;如果出家,則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父親淨飯王因為個人的私情,希望太子在家繼承王位,統領四天下,成就釋迦族的霸業。所以太子年輕時,父親就為他建造了春夏秋冬四種宮殿,供太子享用,目的是希望假借世間的五欲,打消太子出家的念頭。

五欲的快樂夾雜煩惱跟罪業的過失,這種快樂使人「常者生厭」,所以太子在十九歲時對這五欲的快樂產生厭倦,於是帶著隨從到宮外觀看人群,他在人群中見到三種人,對他產生很大的刺激:

第一是老人,原來總有一天人會衰老,頭髮變白,皮膚起皺紋,身體虛弱。第二,他見到人會生病,疾病造成身體種種的痛苦,當病痛出現時,即使受用種種快樂也沒有意義。第三,也是最可怕的,他見到人最後會死亡,死亡來臨時,所有的安樂全部消滅。

這時太子見到人必定經過老病死三個階段,他內心產生驚怖,感到世間的快樂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無常敗壞,所以太子就在十九歲時,放棄王位,出家修道。太子出家修學,有三個階段值得加以說明:

(一)五年的參學:當時印度是宗教哲學思想非常昌盛的國家,他當初參訪的外道主要是冥想外道,這是使人內心保持無想,以無想為解脫的根源。太子跟隨冥想外道修習無想,成就了種種的禪定。後來他自己覺悟,若只是讓內心保持無分別住的無想,這種境界只是「如石壓草」,不能真實消滅老病死痛苦的根源,這種禪定不是解脫之道。

(二)苦行林的修學:第二階段他走入苦行林,開始修學六年的苦行,他想假借身體的苦行,以消滅煩惱與罪業。在六年的苦行中,每天日食一麻一麥,經過六年的苦行修學後,太子如是思惟:眾生在五欲中有過多的享受,這是障礙聖道,但過度的苦行,身體虛弱以致不能專注,這樣子也障礙聖道,只有中庸才是隨順聖道。所以參學五年的禪定,乃至六年的苦行後,他知道禪定跟苦行都不是解脫的因緣。於是他離開了苦行林,接受牧牛女供養由牛奶與粥煮成的乳粥,太子吃下乳粥後,精神飽滿,進入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階段,走入菩提樹下靜坐。

(三)靜坐成佛:太子在十二月初八的晚上,夜睹明星,豁然開悟,通達生命的真實相,生起了無漏智慧,成就了所謂的「釋迦牟尼佛」。以上說明佛陀的自利功德。

以下說明佛陀的利他功德。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佛陀成道後,最初在鹿野苑三轉四諦法門,度五比丘中的阿若憍陳如。當初太子決定出家,淨飯王因愛護兒子,就在釋迦族中挑選五位年輕人,陪伴太子修學。當太子修學苦行時,有幾位陪伴者受不了苦行而離開,其它剩下的幾位陪伴者,當他們見到佛陀接受牧牛女的供養,放棄苦行後,他們也離開了太子。

等到佛陀成道,佛陀就到鹿野苑找尋當初陪伴他修行的這五個人,所找到的第一人就是阿若憍陳如,當時他繼續在修習苦行,佛陀就為他三轉四諦法門。剛開始佛陀為他示相轉,告訴他修行不只是修苦行,而是要知道生命有兩種因緣:

(一)苦集的因緣。(二)滅道的因緣。

生命有痛苦,痛苦的來源是因內心有煩惱跟罪業,這跟色身沒有關係,所以修苦行用種種方法來折磨色身,不能解決生命的痛苦,猶如牛車不走,就算你打壞牛車,也並不能解決問題,因那是牛有問題。佛陀說三界流轉的因緣是「苦集」;生命光明的因緣在於「滅道」,解脫生命流轉的因緣是涅槃,這是寂靜永恆不可破壞的安樂,若想得到涅槃的安樂須修戒定慧之道。佛陀為五比丘的阿若憍陳如指出生命的兩種相貌:「苦集」的流轉門及「滅道」的還滅門,生命有這兩種選擇,以上是示相轉。

其次,佛陀對阿若憍陳如勸修轉,這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要知道「苦」的相貌,對「集」要斷除,對涅槃要生起欣慕之心,對「道」要如實修行。佛陀第二次轉四諦法門是勸修轉,想要解脫痛苦,須做四件事:「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第三次是作證轉,佛陀以自己的修行經驗做為阿若憍陳如的榜樣,佛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佛陀所宣說「苦集滅道」的道理,不只是一種理論,這是可成就的真實功德,不是天方夜譚的假想理論。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講到轉法輪時,說明佛陀在成道後要修百劫以成就三十二相,這是為取信於眾生,也就是說,佛陀必須具足三十二相的威德力,使佛陀所宣說的法,眾生都會信服。佛法的道理常跟眾生顛倒思想衝突,則如何取信於眾生呢?剛開始要靠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威德力來攝受眾生,所以佛陀在現出三十二相後,說這四聖諦的道理是可以修成的。阿若憍陳如如是思惟四聖諦,他就證得阿羅漢果,這是最初僧寶的出現。佛陀次第在苦行林尋找其它四位年輕人,後來他們也都次第證阿羅漢果,這是佛陀最初的僧團。

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佛陀最後臨滅度在涅槃會上度化須跋陀羅。他本來是修習禪定的外道,已一百二十歲,有一天從禪定出來,聽聞佛陀即將滅度,因他過去世有善根,他在一百二十歲的高齡才產生驚怖,所以趕快去面見佛陀。侍者阿難尊者遮止須跋陀羅,說佛陀身體不舒服,不準有人再進去見佛,佛陀天耳遙聞,知到須跋陀羅跟他有因緣,招呼阿難尊者讓他進來,佛陀為他宣說八正道的道理,當時他就證初果,佛又為他講四聖諦,他也證得四果,須跋陀羅就在佛陀面前先滅度。

以上說明佛陀說法功德的最初跟最後情況,中間的情形則是「所應度者,皆已度訖。」這是讚歎佛陀後得智的觀機逗教,皆沒有錯謬,也就是說,眾生的善根什麼時候成熟,佛陀的觀察皆沒有任何差錯。譬如說,你修止觀的內在善根在今天成熟,佛陀絕不會等到明天才度化你,所以你什麼時候善根成熟,佛陀就什麼時候出現,說法使你成就解脫。所以佛陀一生度化眾生,「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佛陀的後得智沒有任何差錯,眾生之所以沒有被度化,是因其善根尚未成熟。以上是讚歎佛陀生平的功德。以下說明佛陀臨滅度時,他也是表現自利利他的功德,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先說明佛陀的自受用功德。佛陀臨滅度時是在娑羅樹下,娑羅樹堅固高大有三十二尺高,這娑羅樹二棵連在一起,稱為雙樹,上枝相合,下根相連,這表示佛陀所覺悟的真理是不常也不斷:佛陀對生命的觀察,生命的相貌是不斷滅的,因果絲毫不爽,有相的因緣只要有造因,因地的業力就不會消失,因地就有召感果報的功能,這是說明生命不斷滅的道理;不常是指雖然不斷滅,但業果召感的本身是剎那生滅,變化無常,從本性上來說,體性是空寂的。以上表示佛陀對生命的觀察是不常亦不斷,非空亦非有的中道實相。所以佛陀將入涅槃時,他那念清淨明瞭的心性是安住在中道實相的真理中。

「是時中夜,寂然無聲。」蕅益大師解釋無聲為「言語道斷,」內心中沒有任何的名言;寂然是指「心行處滅」,內心沒有分別的戲論。這「寂然無聲」是形容佛陀臨滅度時,他內心安住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寂然無聲狀態,他心中是離開一切名言及一切的分別,而安住在不常又不斷的中道實相。以上是讚歎佛陀臨滅度時的自受用功德。

佛陀臨終時的他受用功德-「為諸弟子,略說法要。」這時佛陀知道他一生的教化即將結束,所以需要在臨滅度時的關鍵時刻,把一生所宣說的戒定慧法門,做一扼要的總結,讓弟子們知道如何正確修學戒定慧,所以略說法要。以上是讚歎佛陀的大悲心,他不但自己安住在寂然無聲的中道實相中,同時又能從空出假,「為諸弟子,略說法要。」這是讚歎佛陀的臨終功德。蕅益大師對經文序分的註解,他說在正式宣說《遺教經》之前,先讚歎說法者的功德。

說法者的功德可從兩方面來說:

(一)以法為師:釋迦牟尼佛為何能成佛?主要原因是以法為師,他不是靠禪定也不是靠苦行,他是依止佛法的熏習,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開悟,成就自利功德。

(二)以法師人:佛陀「以法為師」得到自利後,接著「以法師人」。佛陀一生中沒有做什麼慈善事業,他就是宣說佛法,廣度眾生。

我自己讀「遺教經」,讀到「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我對這句話很感動,一個人臨命終時保持「寂然無聲」,這是什麼境界啊!我們一生的修行,臨終一關最為要緊,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佛陀在臨滅度時,色身敗壞,弟子們哭泣著,這時佛陀內心的觀照力現前,他能不隨境轉,這是一個重點。

當然佛陀是示現告訴我們,不論一生中做了多大的事業,攝受多麼多的眷屬,蓋了多少廟,這些有為法都是其次,臨命終時是否過得了關,關鍵點在於「寂然無聲」,內心是否能真實放下因緣,向內安住,這才是重點,修淨土者更是如此。

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自己一生中持多少佛號,這倒是其次,往生的關鍵,在於臨終時是否能「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首先自己內心相信阿彌佗佛的功德,絕對有能力救拔你;其次,你真實「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一心一意等待彌陀的現前,然後安住在現前佛號上,這才是關鍵。如果平時雖念一萬、二萬聲佛號,臨命終時卻起顛倒,東罣礙西罣礙,則這人決不可能往生。

因顛倒錯亂現前,沒有安住在內心的正見與正念中。所以臨命終時要注意,你這時「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自己要安住在真理上,不能向外安住。若向外安住,「瞥爾情生,三界枷鎖,萬劫纏繞。」一個人臨命終時的失敗,就是一生修行的失敗,則要從頭再來努力幾十年。平時的挫折,可能拜個懺,懺悔幾天就走過去了,但臨命終時的失敗,卻要付出另一期生命的代價,這有多可怕。

為什麼臨命終時會錯亂呢?世間上的事情有它的等流性,有它的前因後果,蕅益大師說,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時的正念,若平時就很少在真理上安住,很少生起觀照,則臨終時就無法生起觀照力。今生雖修習持戒修福的善業,來生就在三界得有漏果報,如此而已。

所以這段經文:「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這是非常重要。佛陀一生中雖也做了很多事業,如「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佛陀做了這麼多事業,而在臨終時,佛陀是以什麼心態來面對滅度呢?「是時中夜,寂然無聲。」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要這樣的修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靜 壹前言 長久以來,佛教有許多深奧微...

【推薦】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

無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佛陀在許多經典中都勸告弟...

佛說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擁有了嗎

人活著,總希望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有些人觀念、...

信樂涅槃得解脫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當時,舍利...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的因緣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

四事之教

釋迦牟尼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在古印度毘舍離城的祇園...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古時在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大藏經】【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三界無安是火宅

我們以前有個例子說得非常好,千里來書為棟牆,讓他三...

著魔時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

廣欽老和尚對出家弟子之開示--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

素食已成了世界的流行趨勢

現在世界各國的素食館都像雨後春筍般林立,歐美先進國...

禪宗看話頭的用功方法

禪宗的法門呢?我略講兩句就好了。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

常說愛語攝眾生

佛教四攝將愛語列為其中之一,足見愛語在弘法度眾和修...

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護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毋...

初學佛應克服的哪些誤區

現在人一般誤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學...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必須去走一走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一定要去走一走,感受一下。那就是...

這幾種人最適合修地藏法門

《地藏菩薩本願經》,屬於地藏三經之一,是佛陀為母親...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釋迦牟尼佛往昔為海塵婆羅門時,曾發五百大願。誓言言...

你以前見地超卓,為何現在反而變得這麼平庸

【原文】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模擬,與一...

談感應

有些初入佛門的人對佛理的追求遠不及對感應的追求。那...

平常心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疑慮〗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破疑〗...

虛雲老和尚《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

【佛教詞典】人天寶鑒

全一卷。南宋曇秀撰。乃依內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編集...

【佛教詞典】普度

(一)謂廣行剃度。宋史孔承恭傳載:「請於征戰地修寺,...

【視頻】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視頻】朱老師的故事

朱老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