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遺教經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七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三面,丙三、對治滅煩惱法要

基本上,從事宗教的修學,目的是為了改造我們的生命,希望透過宗教的修學,使生命離開痛苦,得到安樂。既然是為了改造生命,從修學的次第上來說,一定要先知道生命的真相。所有宗教師對生命的看法,基本上分成三大類:

(一)無因緣論:這類宗教師認為生命的痛苦跟快樂,都是沒有因緣的,換句話說,生命只是一個偶然,痛苦是因為他運氣不好,快樂是因為他比較幸運,苦樂的背後沒有因緣力量的支持。如果建立這樣的知見,想要離苦得樂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時行樂,因為生命沒有因緣,所以斷惡修善、皈依三寶並無意義,這種顛倒的思想就帶動錯誤的行為,這是無因緣論。

(二)邪因緣論:邪因緣論者認為,生命的快樂跟痛苦是有其因緣,這因緣寄託在有主宰性的天神,天神是我們痛苦跟快樂的唯一因緣,換句話說,希望離苦得樂,自己並沒有任何辦法,我們沒有自主的能力,只能仰仗對天神的皈依、禮拜、祈禱、供養,使天神賜給我們快樂,拔除我們的痛苦。這樣的思想,佛法認為是心外求法,名之為外道,因他們認為苦樂的因緣是在心外,除了現前一念心性,另外有一強大力量主宰我們的苦樂,所以改造內心沒有意義,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向外對天神的祈禱。佛法認為這種思想是邪因緣論,雖然有因緣,但這是一種錯誤的因緣。

(三)正因緣論:佛法提出正因緣論,佛陀出世就對大眾宣佈,生命的痛苦跟快樂有其因緣,因緣的本身跟身口意所造作的業力有關係,故是自作自受,自己創造某種業力,就召感這種果報。佛法認為生命有一定的軌則,什麼業力就召感什麼果報,這是佛法的根本思想。

站在本經的角度,佛陀想引導我們離苦得樂,他提出兩個主題:

第一個:共世間法要:透過共世間法要的修學,以成就人天的安樂果報。

第二個:不共世間法要:遵循出世的規則,成就永恆的解脫。

這裡是講到共世間法要,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只要能遵守以下的三大規則,就能離苦得樂:

(1)對治邪業:這是持戒清淨,若想離苦得樂,首先要遵守佛陀的根本戒與方便戒。

(2)對治止苦法要:這是都攝六根。我們在持戒以後,對六根要善加管制,不能使令它完全沒有目標的放逸,放逸會破壞我們持戒的功德,所以在持戒後,對六根要加以收攝。

(3)對治滅煩惱法要:想成就人天安樂的果報,有三種煩惱要加以對治,因這三種煩惱的活動,會嚴重破壞人天安樂果報。

所以遵守這三個規則:①、持戒。②、都攝六根。③、對治煩惱。則能成就人天的安樂。

以下即說明對治滅煩惱法要。分三科:丁一、瞋恚煩惱對治,丁二、貢高煩惱障對治,丁三、諂曲煩惱障對治。佛陀在臨滅度前告誡我們,內心的瞋恚、貢高、諂曲等煩惱,會嚴重傷害我們人天的安樂果報,所以應該加以對治。

丁一、瞋恚煩惱對治

首先解釋「瞋恚」的相貌,什麼叫瞋恚?對於不如意的境界, 內心感到憤發,憤發是一種不安穩性的造作。當身口意遇到不如意境界而失去控制時,產生造作不安穩性的行為,稱為瞋恚。瞋恚煩惱的對治,在經文中分成三科,以下第一科先說明忍辱的相貌。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

佛陀在臨滅度前,把自己過去世修學菩薩道所遇到的境緣,提出來對弟子們有所勉勵。佛陀說,如果有人拿刀對我們一節一節的割開身體,這樣的傷害所造成的痛苦雖非常嚴重,但我們應該「當自攝心,無令瞋恨。」這時不論外境是否合理,這念心要「都攝六根」,將之收攝回來,思惟佛法的真理。要如何思惟呢?佛法認為生命有其因緣,「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說,今天會遭遇這種痛苦,主要是因內心有罪業,外在的人事只是增上緣,外在人事的刺激把心中的罪業逼出來,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心中的罪業所召感,故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沒有必要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此外,也要護持口業,不要生起粗暴的言詞。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若不這樣如理思惟佛法真理,而放縱自己的情緒,則所產生的瞋心之火,就破壞了先前所栽培的佈施、持戒等種種的善業功德。也就是說,所發動的瞋心,先傷害自己,再傷害別人。

蕅益大師說這段經文是「以重況輕」,舉出最嚴重肢解身體的傷害,這都能忍辱,何況是輕微的傷害呢?我們生活在人世間,有可愛的順境,也有不可愛的逆境,當然逆境的時間多,順境的時間少。當遇逆境時,我們有兩種不同作法:

(一)心隨境轉:這念心若執著於逆境上,就會帶動瞋恚的情緒,因心隨境轉的結果,境界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帶動內心已有的瞋心種子出來活動,瞋心活動的結果,首先傷害自己,接著再以惡言惡行傷害別人,這是遇逆境時的第一種反應。

(二)收攝內心:佛陀教誡我們,既然想要離苦得樂,這個時候遇到逆境,就要趕快收攝內心,把心帶回家。在收攝內心後,思惟佛法道理,不要執著在境界上,心安住於真理上思惟,思惟現在承受痛苦,是在釋放自己的罪業,這與別人無關,如此的如理思惟,就能在惡劣環境中,平安度過逆境,消除自己無始的罪障。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當自攝心」,這是保護功德的關鍵處。

以上說明忍辱的相貌,第二段說明忍辱的功德。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當我們遇到逆境的刺激,應該「當自攝心,思惟真理。」佛陀在這段經文說明,為什麼不能放縱瞋心,而應當攝心的理由。忍辱的功德是持戒及苦行所不能相比的,六度功德的大小是後後超勝前前,持戒功德超越佈施,乃至忍辱功德超越持戒,忍辱所發揮滅惡生善的功德,超越持戒與苦行。一個人遇逆境時,能表現安忍的力量,「當自攝心,莫向外求」,這才稱為「有力大人」。

蕅益大師解釋「有力大人」說,一個人若經常發脾氣,這人的內心沒有力量,他沒有力量修習善法,因為瞋心的生起會障礙修道,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心平氣和時能靜坐三十分鐘,但瞋心一發動,則坐不到五分鐘。所以經常發脾氣,心常擾動,根本沒有力量修習善法,是一個沒有力量的人,因你的力量被瞋心所蒙蔽,因此想要有力量修學善法,須修忍辱,方有廣大力量修諸功德。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我們應該把惡罵及傷害的逆緣,當作甘露來受用,甘露是天上的飲食,是不死之藥,有長壽及治病的功能。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把惡逆因緣當做自己一種生命的考驗,否則就不是「入道智慧人也」。

我們修學般若智慧,若完全在順境,可以栽培一部分的力量,但是這個力量不能廣大,一定要有逆境的刺激磨煉,心中的觀照智慧才能增長廣大。所以佛陀在《法華經》上,一再的讚歎提婆達多,佛陀說,在他的因地菩薩道上,提婆達多扮演重要的角色。當然佛陀之所以能成佛,自己的努力是主要因素,但提婆達多處處對佛陀的傷害跟障礙,卻使佛陀疾速成就種種的波羅蜜。猶如一顆玉石,若未加以磨煉,本質即使再好,也不能發出燦爛的光輝。所以修行人若害怕逆境磨煉,智慧就難以增長廣大。雖然在佛堂拜破很多蒲團,但沒有人刺激你,則進步緩慢,所以應該把逆境當作甘露想,這是增長智慧的大好機會。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以下說瞋恚的過失有三種:

(一)破諸善法:瞋恚會破壞以前所成就的善法,好不容易點點滴滴。所成就的佈施、持戒功德,因為一時的瞋心而遭受破壞。

(二)壞好名聞:因瞋心故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三)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瞋心會造成今世後世相貌的丑陋,他人見之不起歡喜。

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佛陀總結說:瞋心的過失勝於猛烈大火,因大火燒燬外在的房屋資具,我們還可再重建,但瞋心是內在之火,會燒盡好不容易積功累德所成就的善業,所以「劫功德財,無過瞋恚。」若要破壞惡法,首要消滅瞋心,否則辛苦積集的善業,因一時情緒失控,瞋恚大火燒燬內心的功德財庫,實在非常可惜。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慾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這一段是結示勸修。一位沒有宗教修學的在家眾,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顛倒眾生,他的內心中沒有來生,他的生命宗旨就是及時行樂。當一個人所追求的是現世的安樂,則容易起瞋心。蕅益大師說,貪慾與瞋心是互為表裡,相互成就。一個人貪慾重,內心就有瞋心,當所貪愛的境界受影響,瞋心就會出來活動,這時內心裡又有貪心,所以有貪慾的人一定會有瞋心。這種人對生命沒有任何期望,因此容易放縱自己的情緒,這還可以理解,因他不想改造生命。但有志於修道的修行人,已經透過前面的持戒、都攝六根,減少自己的慾望,追求來世的安樂,而卻放縱自己的瞋恚,破壞自己的善法,這非常不合道理。

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有志於宗教修學的修行者,內心安住於真理,思惟觀察生命的真相,其內心是寂靜清涼。瞋心猶如在清涼心中「霹靂起火」,霹靂是打雷電,雷電與清涼心非常不相應。在家眾內心本是擾動的,充滿了貪慾煩惱,所以起瞋心是正常的,而修行人的寂靜心中豈能生起瞋心?所以有志於追求人天安樂者,首先要對治瞋心。

瞋心的生起,有兩個因素:

(一)與期望相應:身為父母師長對自己的子女或徒弟有所期望,當徒弟的表現不如預期,師父就會發脾氣,但這種發脾氣是因期望心而生起,是菩薩的一種方便。從攝受眾生的角度,若對眾生一昧的寵愛鼓勵,這是不對的,有時應該要畏愛兼施。所以跟期望心相應的瞋心是可以理解的,這是菩薩度生的方便。

(二)與對立相應:本經是針對跟對立心相應的瞋心,這瞋心有我相人相的對立,這種瞋心傷害了自己的功德,也傷害別人。

在經論上對瞋心的對治,有兩個方法:

(1)七重因果法:此法是觀察我們有無量在生命中,每個人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故應該把自己的個體生命,跟眾生的生命建立殊勝的因緣,也就是母子的關係。當人與人之間有如此深厚的因緣,即使彼此間有任何的碰撞,就比較容易包容寬待,而不容易生起對立。所以七重因果法是偏重外在因緣的建立,觀想建立自己與眾生之間美好的母子因緣。

(2)自他交換法:這方法偏重內在心性的平等。我們的個體生命與眾生的生命,因過去的業力而創造不同的色心諸法,有男人的色法跟心法,也有女人的色法跟心法,每個人的色心二法皆不相同。當我們把業力所創造的外在形貌,及內心的感受思想,把這些因緣法全都撥開,我們會發覺每一有情眾生的內心深處都平等,他希望離苦得樂,我也希望離苦得樂,這樣的心情是相等的。今天他會做這樣的事,也是想要離開痛苦得到安樂,換句話說,如果我自己站在他的角度,也會做跟他相同的事。

透過這種同理心的觀察,對眾生就能多一份的理解跟包容,因為他這樣做不是沖著我,想要傷害我而來的,他只是想要保護自己的生命而已,如是的觀察就能避免人我的對立。透過這種自我交換的觀想,我們就能對眾生生起寬恕跟包容。歷代的聖賢就以七重因果法及自他交換法,化解與眾生的對立,而生起對眾生的寬恕與理解。

丁二、貢高煩惱障對治

貢高在唯識學上即是「高慢」,什麼叫高慢呢?「恃己所長,高舉為性。」高慢心是仗恃自己的功德而高舉自己。一位修學者透過前面的佈施、持戒、都攝六根等,身口意出現很多的善業。仰仗這善業,在與眾生接觸時,覺得跟眾生不同,自己高高在上,別人沒有什麼資糧,只有自己有佈施、持戒乃至忍辱的資糧,故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而生起貢高心,所以一個人會貢高我慢,此人多少是有些資糧的。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

這段經文是說明對治的方法。身為一位宗教修學者,自己很努力的斷惡修善,在這過程中內心善業增長,故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要如何對治貢高心呢?佛陀告訴我們有五種的觀察方法,以對治貢高。

(一)當自摩頭:以手摩頭,發覺自己頭上沒有鬚髮的莊嚴,這是第一個不如人的地方。

(二)已捨飾好:自己身體的裝飾中,沒有穿金戴玉來莊嚴自己,這也是不如人。

(三)著壞色衣:自己沒有如世俗人有五彩美妙衣服裝嚴色身,所穿的只是壞色衣,這也比不上別人。

(四)執持應器:應器是吃飯的工具,沒有童僕來侍奉,需自己拿缽。

(五)以乞自活:自己沒有財富的積蓄,需仰仗乞求才能過活,這也不如人。

佛陀要一位宗教修學者,觀察自己有很多地方不如別人,「自見如是」,看到自己沒有種種華麗的裝飾來莊嚴自己,「若起憍慢,當疾滅之。」佛陀在《阿含經》常提到,出家眾應如上的觀察自己。

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向佛陀告狀說,舍利弗尊者的個性非常貢高我慢,他向佛陀舉罪。佛陀於是集合所有比丘,請舍利弗尊者解釋。尊者說:「我觀察今生的身口意三業,這念心所受用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相貌,就像一個裡面裝了油的破舊瓶子,這瓶子破舊有很多漏洞,從裡面流出很多的油。觀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猶如一破舊的瓶子,這有何尊貴驕傲的呢?」尊者的這段話猶如佛陀的開示:「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已乞自活,自見如是。」佛陀告訴修學者,自己的六根是如此的朴素卑賤,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

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為追降其身,而行乞耶?

莫說出世的修行者求現世的安樂,自不應該有憍慢心,甚至世俗的白衣,都不適合憍慢,何況一位出家的修學者,為追求出世的永恆解脫,降低自己的身份以乞食,豈能起憍慢?佛陀之意,出家眾為保持充足的精神體力以修學佛法,不應從事生產的工作,而乞食以過活,則更不應該起憍慢。這裡說憍慢心不但障礙出世善根,也障礙世間的福報。

中國文化裡的《易經》,對生命的趨吉避凶有很透徹的說明。《易經》的「易」字,簡單來說就是變化,它對生命的看法是「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寄。」人生的福報跟災難是互含互攝,當福報現前,災難是躲在裡面,福報中隱藏災難;而在災難現前時,福報躲在災難裡面,這時的災難也隱藏種種的轉機。災難跟福報在生命中是不斷的變化,所謂的物極必反,福報至鼎盛時,也就是災難將出現的時候,所以「月圓則缺,花開則落。」當災難到谷底時,即是生命轉機之時。在災難跟福報不斷的替換過程中,我們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呢?《易經》告訴我們應該做兩件事:

(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是改過積善。

(二)「謙受益,滿招損。」不論遇順境或逆境,永遠保持謙卑的態度,這對我們的生命永遠有最大的好處。經文說:「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世俗人想要趨吉避凶,希望福報能永恆常住,他尚且要謙卑。一個人不論有多大的功德,最好不要把姿態擺得太高,高處是危險的處所。若把姿態放低一點,福報容易長久保存下去,災難不容易出現,所以說「謙受益」。反過來說,若抬高姿態,則容易折損福報,所以《易經》的看法是要保持謙卑,如此在吉凶禍福中,我們永遠是受益者。

丁三、諂曲煩惱障對治

什麼叫諂曲?「曲」是虛偽的念,「諂」是迎奉的言詞。內心有虛偽之心,講出討好別人的迎奉言詞,稱為諂曲。經文共有三段,第一段是總標,第二段是別明,第三段是結勸。先看第一段總標。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

佛陀告訴比丘說,諂曲之心,與道相違;內心如果是虛偽的心態,表現出諂媚言詞,這與修學聖道相違背,這是障礙聖道。「是故宜應,質直其心。」,「質」是不諂,這是外表的正直,講話時該怎麼講就怎麼講,不要迎奉別人,而應按照道理而講。「直」是不曲,內心安住於正念,這是內心的正直。如是「質直」才是隨順修學聖道,若經常諂曲,修學戒定慧就有困難,與戒定慧無法相應。

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

一個人為什麼會對別人諂媚呢?是因有欺誑有所求時,只好表現諂媚的言詞,明明知道這樣講不對,根本與事實不符,但為欺誑對方,表現你對他非常隨順,所以講出諂媚的言詞,這就有欺誑之心。入道之人,則無是處。內心安住在聖道上的人,不會做出這種事。

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佛陀總結說:一位修行人應當端正道的根本。以正直的心當做修道的根本。

蕅益大師總結這段經文,很強調一個觀念:「直心是道場」。「道」包括戒定慧,道要生起,必須有一個場所,若沒準備好場所,道就不能生起,哪一個地方是生起「道」的場所呢?就是正直之心。一位宗教修學者,隨順佛陀思想真理來運作,佛陀告訴我們這件事不該做,那件事該做,我們仰仗對佛陀的信心,相信我們的身口意隨順佛法來運作,能使自己離苦得樂。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世間的顛倒眾生比較多,心中有光明智慧想要追求聖道的人比較少。若生於正法時代,心中有光明正法的人多,邪知邪見的人比較少。末法時代剛好相反,魔強法弱,一般眾生的共識顛倒思想多,有正知正見的人少。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佛陀告訴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做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至於別人心中打什麼妄想,先姑且不去管他,不必隨順眾生的妄想而轉,別人怎麼想,那是他個人的事,佛陀的真理是這樣說的,我們應該隨順真理而行。這是說,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人滿意,一位君子的立身處世只能做該做的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中國儒家思想也有類似的看法,如孔夫子說:「不得中庸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孔夫子認為世間上有四種人:

第一種是行中庸之人,這種人最圓滿,堅持原則,而又處世圓融,有所堅持有所讓步,這種人是千年的冰山雪蓮,稀有而不容易找到。

第二種人是狂者,如子路等,狂者進取,處事衝動較不圓融,容易得罪別人,但他心中還有章法道理。

第三種人是狷者,狷者比較保守,別人不喜歡我做,我就不做,狷者心中也能堅持道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既然沒有兼善天下的因緣,也就自己好好用功,獨善其身。孔子說:「必也狂狷乎。」狂狷雖然達不到中庸的標準,但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這種人還是可取的。

第四種人是孔夫子所呵責的鄉願,「鄉願,德之賊也。」若一味的討好別人,沒有說出自己該說的話,世間的真理就因這些人的鄉願而埋沒,大家已不知什麼是真理,雖苦讀聖賢之書,但說出來的話依然是隨順世俗,聖賢的道理就被這些人所埋沒。

這裡的經文也是這個意思,若經常討好別人,養成討好別人的心態,則修戒定慧無法相應,因他的內心缺乏正直的堅持,所以經文說:「諂曲之心,與道相違。」到這裡佛陀告訴我們的是「共世間修學法要」,成就人天安樂果報的三大規則。第一個對治邪業:持戒清淨。第二對治止苦:都攝六根。第三對治煩惱:保持慈悲心、正直心、謙卑心。這是離苦得樂之道的三種方法。

中國儒家思想講到生命的吉凶禍福,提出兩個主要因素:

(一)命運:這是先天所帶來的,出生以後就有一定的生辰八字,幾歲走好運,幾歲走壞運,這是不能改變的,命運是過去的業力所創造的生命相貌。

(二)氣數:這是心中浩然正氣的多寡,內心的氣數有兩種情況:

(1)君子喻於義:君子內心隨順天理而行,這浩然正氣是集義所生,內心經常隨順天理,做你該做的事,講你該講的話,浩然正氣強,氣數就強。即使被算命先生算定今年有厄運,但因氣數強,後天的浩然正氣能彌補先天的厄運。

(2)小人喻於利:小人內心不根據天理運作,一心只想名利,心隨境轉,生命完全沒有章法,只求現前的快樂,不考慮是否合乎天理,這種人的浩然正氣虛弱。氣數是後天所栽培,當氣數弱時,即使命運好也不能發揮作用。

儒家思想很重視培養浩然正氣, 浩然正氣又要如何栽培呢?這也有一定規則,簡單的說即是孟子所說的「集義所生」,內心隨順天理而運作。內心有浩然正氣,雖今年的運氣不佳,但因氣數旺,也能扭轉命運的不足。

佛法的道理亦復如是,當然佛法講的更深,佛法講「共世間修學法要」,一位修學者在成就出世解脫之前,先保住人天的安樂,也就是先成就內在的氣數。佛陀對此開出三種方法:

(一)對治邪業:不要造做罪業,遵守佛陀的根本戒、方便戒。

(二)都攝六根(對治止苦):六根的了別活動,有些是非法,有些是合法,非法的要遮止,合法的要鼓勵讚歎,如此適當的管制六根的活動。

(三)對治煩惱:瞋恚、高慢、諂曲的煩惱要對治,並保持慈悲心、正直心、謙卑心。

修持以上三種「共世間修學法要」,即使自己前生的命運不佳,也能彌補、扭轉命運。以上是佛陀開導我們追求人天安樂的三大方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靜 壹前言 長久以來,佛教有許多深奧微...

【推薦】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

無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佛陀在許多經典中都勸告弟...

佛說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擁有了嗎

人活著,總希望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有些人觀念、...

信樂涅槃得解脫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當時,舍利...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的因緣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

四事之教

釋迦牟尼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在古印度毘舍離城的祇園...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古時在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大藏經】【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三界無安是火宅

我們以前有個例子說得非常好,千里來書為棟牆,讓他三...

著魔時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

廣欽老和尚對出家弟子之開示--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

素食已成了世界的流行趨勢

現在世界各國的素食館都像雨後春筍般林立,歐美先進國...

禪宗看話頭的用功方法

禪宗的法門呢?我略講兩句就好了。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

常說愛語攝眾生

佛教四攝將愛語列為其中之一,足見愛語在弘法度眾和修...

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護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毋...

初學佛應克服的哪些誤區

現在人一般誤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學...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必須去走一走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一定要去走一走,感受一下。那就是...

這幾種人最適合修地藏法門

《地藏菩薩本願經》,屬於地藏三經之一,是佛陀為母親...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釋迦牟尼佛往昔為海塵婆羅門時,曾發五百大願。誓言言...

你以前見地超卓,為何現在反而變得這麼平庸

【原文】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模擬,與一...

談感應

有些初入佛門的人對佛理的追求遠不及對感應的追求。那...

平常心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疑慮〗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破疑〗...

虛雲老和尚《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

【佛教詞典】人天寶鑒

全一卷。南宋曇秀撰。乃依內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編集...

【佛教詞典】普度

(一)謂廣行剃度。宋史孔承恭傳載:「請於征戰地修寺,...

【視頻】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視頻】朱老師的故事

朱老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