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遺教經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面,丙二、對治止苦法要

佛陀在經典上講到我們生命的相貌,生命就像一個沒有止盡的水流,我們由於過去的業力而召感今生的果報,也會因今生的業力而召感來生的果報,從這個因果相續的道理,就構成永無止盡的生命輪迴。在這廣大無邊的生命輪迴中,我們的生命會出現兩種相貌,一是痛苦憂傷的果報,一是寂靜安樂的果報。

當我們開始厭離痛苦果報而追求安樂果報,這樣的一個生命轉變的主要關鍵點在於皈依三寶。在皈依三寶中,我們真正所皈依的是法寶,因為佛陀不能以他的神通力消除我們的罪障,也不能把他的功德直接輸送到我們心中。佛陀的出現於世,對眾生所能做的是說法度眾生,使我們依止佛陀的教法修學,達到滅惡生善,離苦得樂的目的。所以宗喀巴大師在他的開示中一再強調,所謂的皈依三寶,真正所皈依的是法寶,因為佛有說法之恩,僧有住持正法之恩,所以也皈依佛寶與僧寶。

佛陀教法的內涵開展出戒定慧三學,這三種法門能使眾生離苦得樂。本經把佛陀的戒定慧之學,依其淺深分成兩類,一是共世間法要,一是不共世間法要。前面所修學的是成就人天安樂果報的戒定慧,這是基礎的共世間法要。這又分成三科,前面第一科是對治邪業,這是偏重持戒,以對治身口的過失。以下的兩科,包括本科的對治止苦法要,這是透過止觀的修學,以消滅心中的顛倒。所以戒定慧的分判,前面的一科偏重戒學,丙二的對治止苦法要,及丙三的對治滅煩惱法要,都屬於定學與慧學所收攝,這是整個科判的大意。

對治止苦的「對治」是因地的修學,透過戒定慧的修學,對治心中的煩惱與罪業。「止苦」是果地的功德,經由前面的對治使身心世界離苦得樂。

對治止苦共有三個法要:丁一、根欲放逸苦對治。丁二、多食苦對治。丁三、懈怠睡眠苦對治。

丁一、根欲放逸苦對治

戊一、根放逸苦對治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根放逸苦對治」共有三段,這一段是說明調伏五根的功德。佛陀招呼比丘說:「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在佛陀滅度前,諸位比丘乃至七眾弟子,聆聽佛陀前面開示的對治邪業法要,身口二業安住在根本戒及方便戒,內心產生清淨的功德及安穩的功德。有了前面的功德,應如何修,才能使功德繼續增長廣大呢?

「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在持戒後,應進一步調伏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前五識活動的工具,五識要生起了別功能,須依止五根做為工具,五根的活動就帶動五識的了別。這五根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活動,眼識了別種種顏色,耳識了別種種的音聲,乃至身識了別種種的觸感。佛陀告訴我們,五識依止五根接觸五塵時,「勿令放逸」,這放逸有兩層意義:

(一)內心對於雜染法不能加以防止,對接觸雜染法認為無所謂。

(二)於清淨法不加修學,對三寶的清淨功德沒有主動追求的意樂。

放逸者的眼耳鼻舌身五識,漫無目標的攀緣塵境,對於惡法不想防止,對於善法也不想成就,只隨順自己的妄想而活動,這稱為放逸。應如何調伏五根呢?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佛陀以牧牛的譬喻來做說明:牛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牧牛之人是指修行人,佛弟子應以什麼心態來調伏五根呢?「執仗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苗稼是已成熟的稻米,這裡是指經由持戒所產生的清淨安穩功德。「執仗視之」的「視」是內心的觀照力,這觀照力主要是觀照業果的道理,以業果的道理來觀照眼耳鼻舌身五識的活動。業果又如何觀照呢?在宗喀巴大師的《廣論》中說,觀照業果有三個內涵:

(一)業果決定:觀照由五根所造的善業決定召感安樂果報,罪業決定召感痛苦果報,這道理絕不錯謬,也絕無僥倖。若造罪業,一定會帶來痛苦,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而已,這道理是絕不能改變的。

(二)業果不失:所造的業絕對不會喪失,即使今生沒有承受業果,來生也決定要承受果報。

(三)業果增長:造惡業後如果沒有如法的懺悔,它會日日增長廣大。

過去有一禪師修行時得到禪定,在禪定中見到像山一般高大的鹽巴,於是觀察這因緣,才知原來是他過去做沙彌時,曾向常住偷拿少許的鹽巴,就因這樣的行為,當時沒有如法懺悔,等他成為老和尚時,這少許的鹽巴已變成像山一樣廣大,因此他趕緊懺悔,補貼常住後,老和尚定境中的鹽山才消失。所以業本身是有為法,它在心中不是增長就是消減。

透過思惟業果的決定性、不失性及增長性,以這樣的道理來約束心中的牛,如果牛正常的工作,我們以手杖鼓勵牠,如果牛開始失去控制,則以手杖鞭打牠,不讓牠破壞已成就的功德。故我們對眼耳鼻舌身五根,要有所堅持,有所讓步。當五根處於善法的因緣中活動,我們對它表示讚歎,鼓勵自己;如果五根是在雜染的境界攀緣,則以業果道理來呵責它,所以心中要有一標準來管束五根,使持戒功德不會因五根的放逸而遭受破壞。這是在持戒後,應進一步調伏五根,以保持持戒的功德。以上是調伏五根的功德,以下說明放縱五根的過失。

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墬於坑埳。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

如果對五根的活動不加以約束,認為只要奉持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而在戒法的空檔中,放任五根攀緣活動,這樣會有什麼過失呢?

(一)增長煩惱障:若放縱五根,五根不會對現前的境界感到滿足,五識的了別性若受放縱,慾望「將無涯畔,不可制也。」我們永遠不可能滿足五識的貪慾,所以古德說,若放縱一次慾望,猶如在一堆燃燒的火中又丟進一根木頭,也就是說,若滿足一次慾望,慾望的煩惱之火就更增長廣大,下一次將更難控制。在美國很多企業家都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眠,他們雖有廣大的財富,但因其五根長期在金錢境界上活動,所以他們永遠不可能感到滿足,慾望煩惱的增長使他們無法安心睡眠。所以放逸五根只有增長慾望,最後「將無涯畔,不可制也。」煩躁擾動隨放逸而增長廣大,使自己苦惱不已。

(二)增長罪障: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如果不約束五根,這猶如一隻暴惡的馬,沒有馬繩的控制,馬不受約束就會失控,於是馬與所載的人全墜落坑陷中。也就是說,前面增長慾望煩惱後,接著就造殺盜淫妄的罪業,這罪業猶如坑陷,使我們陷於障礙而不能自拔,這業力也會障礙我們的安樂及修習聖道,從今以後的念佛持咒再也不能感到相應,猶如被坑陷障礙而深陷其中。

(三)增長報障: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有了罪業後,就猶如盜賊搶奪我們的財富,財富被搶只是一生一世的痛苦,但放縱五根所造作的罪業,卻召感多生多劫的三惡道果報,所以「危害甚重,不可不慎。」這一科是說明放縱五欲的結果,它會增長煩惱、罪業及來生痛苦的果報。這段經文是說,我們起初仰仗對佛陀的信心,相信佛陀是一切智者,他所開顯的戒法,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皆是離苦得樂之道,我們就遵循佛陀的制教,約束自己的身口二業,透過持戒的功德,使自己的善業增長廣大。若要進一步保持這功德,對五根要有所約束,這是以業果的道理來約制五根活動的範圍。若對五根不加約束,就會發動煩惱、罪業跟痛苦的果報。

初學的比丘、比丘尼比較會遵守規矩,我們回顧歷史的教訓,一個人破戒之前的徵兆就是先放逸,他不管束五根的活動時,下一步就是準備要破戒了,所以佛陀在這裡提醒我們要收攝五根。以下第三段是結示勸修。

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一位有智慧、有志於離苦得樂的修行者,應該經常保持正念,對於五根要適當的管制,不能隨順習氣而讓它自由活動,應該把五根當作盜賊般管束。如果放縱它,我們持戒的功德不久就會被破壞,就像牛失控而犯人苗稼,所以佛陀要我們收攝五根。

在共世間法要中,以上道理是通於儒家的修學。譬如顏淵有一天問孔子:「顏淵問仁。」「仁」在儒家的修學中是最高的目摽,猶如佛教徒說:「什麼是成佛?」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若要達到仁的境界,心中要有克制私慾的力量,調伏自己的慾望,使身口意隨順聖人的禮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又問說,克己復禮應如何下手呢?孔夫子進一步說:「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若想克己復禮,先要收攝五根。

孔夫子有一弟子子路,他是一位很有忠義的人。起初他遇見孔子時,問說:「你是宣揚什麼教法?」孔夫子說:「我是宣揚聖賢之道,這就是禮。」一個人要遵守禮節,才能使個人、社會得到安樂。每一個人在生命中都有他的定位,自己應遵循自己的定位,無論是君、臣、父、子乃至兄弟,每人都應盡其本分,則小至家庭,大至社會,大家都能離苦得樂。

子路說,一個人只要心地善良,對得起良心就好,為什麼要遵守這些禮法呢?子路也講出一個譬喻:「南山有竹,斬而射之,入於皮革。」南山的劍竹,天生就很直,把它砍下來當作劍來射,能射穿皮革,南山的竹根本沒有加以修飾,就能射穿皮革,為什麼還要遵循禮法呢?孔子說,把南山竹的前端弄尖,尾巴加些羽毛,豈不是射得更深嗎?這也就是說,如果心地善良,再加上持戒的禮法,及五根的攝受,則善的功能更能增長廣大。子路聽後覺得有道理,以後他也跟隨孔子學習禮法。

子路後來做衛國一位士大夫的家臣,後來衛國發生政變,子路為了救士大夫的家族,被政變的軍人砍倒在地,子路於臨死時,身體坐直,說:「君子死,冠不眠。」身為君子要遵循聖賢教法,死亡之前,帽子不能戴歪,所以他把帽子戴正後才被殺死。

我們現在思考這問題,子路雖然本性善良,但他起初是個完全不遵守章法的人,在跟孔夫子學習儒家教法後,竟然連臨命終時做事情都有章法,臨死前都要將帽子戴正,可見一個人是習久成性。眾生的身心世界具有可塑性,五根若善加收攝,它就在三寶境界創造功德;如果放縱五根,就像這個牛,調伏以後就好好耕田。我們沉溺五欲就會廣造惡業。所以佛陀在臨滅度時勸勉我們,除持戒外,也要制伏五根。

戊二、欲放逸苦對治

前面「根放逸苦對治」的「根」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這裡「欲放逸苦對治」是指第六意識的放逸苦對治,這也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首先把五根與第六意根的相互關係加以說明。第六意識為前五識的主導者,什麼叫主導?有兩層意義:

(一)前五識不能單獨生起了別的功能,必須依止第六意識而運作,所以當你在看一朵蓮花時,眼識如果沒有第六意識的支持,則不能了別蓮花,因此古人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前五識的了別一定要有第六意識的資助,否則前五識根本無法了別,所以第六意識在前五識的了別中,它居於主導的地位。

(二)第六意識有強大的思想力,因前五識不能安立名言,也就是說,前五識沒有思想,它完全是直覺作用,當它在了別顏色、音聲乃至種種的感覺時,只是直接的反應。但第六意識能安立種種名言,產生很多思想,故影響力特別廣大。譬如我們的第六意識有時心情特別愉快,這時若置身在一個不好的環境,眼睛見到丑陋的顏色,耳朵聽聞刺耳的音聲,此時心情仍能快樂法喜。反過來說,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眼見美色,耳聽悅耳的音聲,自己還是不快樂,所以第六意識在整個六識中,有主導前五識的力量,因它有思想力,能安立名言。

所以前面說調伏五根,其實重點在第六意識,因為五根是聽第六意識招呼,猶如牛與車的關係,車子要到哪裡去是由牛決定,牛就是第六意識。所以佛陀說:「此五根者,心為其主。」第六意識是前五識的主導者。我們若想要調伏五識,「當好制心」,先調伏第六意識。若想調伏第六意識,先要知道它的相貌。「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心有三種差別的相貌:

(一)毒蛇:這是比喻貪愛煩惱,貪煩惱主要的活動範圍是在可愛的境界,歡喜的境界容易引生貪愛煩惱。貪愛煩惱為什麼比喻為毒蛇呢?因毒蛇都是在草叢中,偷偷跑出來咬我們一口,貪煩惱亦復如是,它本身的形象不是很明顯,當我們起貪煩惱時,內心往往是寂靜的一種樂受,而這樂受夾帶過失,所以對貪煩惱往往是很難察覺。

(二)惡獸:惡獸是指獅子、老虎,這是比喻瞋心煩惱,它所活動的範圍是不可愛的境界,對不如意境界才會引生瞋心。瞋心的相貌是擾動不安,所以它的形象特別明顯,猶如見到老虎、獅子般的明顯存在。

(三)怨賊:怨賊是指對真理迷惑的癡心煩惱,怨賊善於偽裝成朋友來偷取我們的錢財,這是譬喻愚癡的形像是微細難知。

「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前面的毒蛇、惡獸、怨賊是貪、瞋、癡煩惱的別相,這裡的大火是指總相,也就是說,所有煩惱都是熱惱不安,猶如我們接近大火時,色身會感到熱惱不安。其次,煩惱皆會破壞善根,猶如大火會燒燬錢財。以上是在對治第六意識之前,先解釋心識的差別相貌。

一切生命以心為主,「流轉三界中」,其實是這念心在流轉。色身猶如房子,房子壞了又換另一新房子,心猶如房子裡的主人,主人是不變的。佛陀在聲聞法與菩薩法對心的解釋不同,在聲聞教法中,佛陀對心的看法:「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因聲聞教法偏重滅惡,所以佛陀強調心的邪惡功能,如《八大人覺經》也是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但在大乘經典中,尤其在《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等經,佛陀描述眾生的心則不是這種態度,而是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佛陀對心的功能相貌是讚歎的,這念心具足無量無邊的功能德用,有大智慧光明義,常樂我淨功德義等等,這念心是無窮盡寶藏,等待我們去開發。

所以讀經典時要知道,有的經典對心是對治調伏,所以它強調心的邪惡部分;有的經典鼓勵我們修善,所以在修善之前一定要先肯定心的功能,才會啟動心的明瞭性,所以大乘經典對心的功能是讚歎有加的。在修行時,如果太過放逸,聲聞法非常重要,依聲聞法告訴自己說:「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如果心太沉悶時,對自己沒有信心,這時讀誦大乘經典,「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這時大乘經典會鼓勵自己往前走。所以調心之法,要在中庸之道,太沉悶時需要鼓勵,太放逸時要調伏攝受,這是調心的方便之道。看下一段:

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製。當急挫之,無令放逸。

前面一段說明心識的差別相貌,這一段是說明放縱心識的過失。分成兩科,先說明過失相,再說明對治方法。過失相中又分成兩小段,第一小段先說明過失所召感的異熟果。「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有一個人「手執蜜器」,這個手是指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攀緣「蜜器」,蜜器是指安樂果報,第六意識執取安樂果報,在安樂果報中「動轉輕躁」,到處的執取攀緣,這時第六意識只見蜜器而未見前面的深坑。

依唯識角度,我們的生命有兩種作用:(一)受用果報。(二)造作因地。所以我們生命的每一個點都是在受用果報,又同時造作業力。生命的這兩種相貌,菩薩與凡夫的重點不同,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顛倒眾生不在乎自己造了什麼業力,他所在乎的是現前果報的快樂。所以他不允許今生果報有痛苦出現,如果有人障礙他的安樂,他寧可造罪業以排除痛苦,這是本經所說的:「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凡夫眾生只見現前安樂,不惜造作罪業召感來生痛苦。

菩薩則不同,「菩薩畏因」,菩薩了知今生果報的痛苦跟快樂,皆過去業力所召感,是剎那剎那變化無常,總會過去的,重點在於面對果報時,自己又創造了什麼業力,這才是重點。因業力會影響來生的果報,所以菩薩不在乎現前一時的快樂或痛苦,他所追求的是來生的究竟安樂。因此這裡的經文說明,放縱心識有召感異熟果的功能。

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製。當急挫之,無令放逸。前面說明異熟果,這個地方說明等流果。如果放縱第六意識,就猶如狂暴的象沒有鐵鉤來制伏;又如猿猴爬到樹上,一下子騰躍,一下子踔躑停止,很難管制牠。所以西藏的上師說,放縱一千次的慾望,比不上調伏一次的慾望。因為若放縱慾望,猶如猴子到樹上,你再也無法控制牠。這該怎麼辦呢?

「當急挫之,無令放逸。」我們對內心的煩惱,應該當下消滅,若不當下消滅,首先它會召感當來痛苦的三塗果報;其次,它又增長煩惱的勢力。所以對內心的煩惱,應在當下生起時,趕快加以消滅。以上說明放縱心識的過失。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靜 壹前言 長久以來,佛教有許多深奧微...

【推薦】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

無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佛陀在許多經典中都勸告弟...

佛說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擁有了嗎

人活著,總希望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有些人觀念、...

信樂涅槃得解脫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當時,舍利...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的因緣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

四事之教

釋迦牟尼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在古印度毘舍離城的祇園...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古時在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大藏經】【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三界無安是火宅

我們以前有個例子說得非常好,千里來書為棟牆,讓他三...

著魔時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

廣欽老和尚對出家弟子之開示--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

素食已成了世界的流行趨勢

現在世界各國的素食館都像雨後春筍般林立,歐美先進國...

禪宗看話頭的用功方法

禪宗的法門呢?我略講兩句就好了。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

常說愛語攝眾生

佛教四攝將愛語列為其中之一,足見愛語在弘法度眾和修...

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護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毋...

初學佛應克服的哪些誤區

現在人一般誤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學...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必須去走一走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一定要去走一走,感受一下。那就是...

這幾種人最適合修地藏法門

《地藏菩薩本願經》,屬於地藏三經之一,是佛陀為母親...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釋迦牟尼佛往昔為海塵婆羅門時,曾發五百大願。誓言言...

你以前見地超卓,為何現在反而變得這麼平庸

【原文】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模擬,與一...

談感應

有些初入佛門的人對佛理的追求遠不及對感應的追求。那...

平常心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疑慮〗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破疑〗...

虛雲老和尚《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

【佛教詞典】人天寶鑒

全一卷。南宋曇秀撰。乃依內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編集...

【佛教詞典】普度

(一)謂廣行剃度。宋史孔承恭傳載:「請於征戰地修寺,...

【視頻】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視頻】朱老師的故事

朱老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