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遺教經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三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甲二、正宗分

前面序分是讚歎釋迦牟尼佛,從最初的出生、出家、成道,乃至轉法輪、入涅槃,把佛陀一生所成就自利與利他的功德,作一簡略說明,這是讚歎說法主的功德。以下的正宗分正式說明佛陀的遺教,在正式解釋佛陀遺教之前,先說明修學佛法的內涵中,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兩個法門:深信業果,皈依三寶。

(一)深信業果:身為佛弟子,首先對於生命果報應該生起信心。一般人總是覺得生命果報只是一種偶然,整個生命就只有今生,沒有過去生命,也沒有未來生命。這種只有今生的生命觀,引生了「及時行樂」的思考模式,對來生生命沒有任何目標與期待,所以他自然不會斷惡修善,完全憑著自己感覺來做事,這是顛倒的凡夫心。

我們對生命果報體相信「恆轉如暴流」,生命是一個沒有窮盡的水流,它有過去、今生,及來生的生命,這無量無邊的水流在三界六道流轉中,由自己身口意的業力,決定成就安樂果報,或成就痛苦果報。若創造善業,來生召感安樂果報,若造罪業,來生則召感痛苦果報,所謂「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果報是由業力所創造,這是初學佛法時的深信業果。從深信業果中,思惟無量劫來在三界的流轉中,我們的生命累積了很多生死的業力,所以我們是業力凡夫,憑靠自己的力量並沒有出離三界的因緣。其次,我們相信三寶有大威德力,它決定能救拔我們,所以從業果的思惟,帶動我們真實皈依三寶,祈求三寶的救護。

(二)皈依三寶:皈依三寶在修學內涵上,有兩種的不同:

(1)佛在世時:佛在世時,佛陀心中有根本智及後得智,佛陀我空法空的根本智,使佛陀安住在寂靜安樂的涅槃中,這是自受用功德;佛陀的後得智能觀察眾生根機,開示眾生適當的教法。所以佛在世時,皈依三寶是「以佛為師」,只要我們親近佛陀,他就知道我們的根機適合修學何種法門,若遇到障礙,佛陀也知道如何引導我們解脫障礙,所以在三皈依中,佛在世時是以佛為師。

(2)佛滅度後:當佛陀入滅後,佛陀的色身已不存在,我們再也不能聽聞佛陀的法音,這時的皈依三寶是「以法為師」,佛陀一生中所宣說的教理,經過弟子們結集而輾轉流通於後世的戒定慧法門,就變成我們在像法與末法時代的皈依處。所以在佛陀將滅度,眾生變成要「以法為師」,佛陀就必須在無量的戒定慧法門中,作一簡單扼要的開示,標出重要處,使弟子們修行有標準,這是正宗分的佛陀遺教。

蕅益大師對正宗分分成兩科:

乙一、明共世間法要。乙二、明不共世間法要。

首先要修共世間法要,所謂「共世間」是指共於世間君子所修的人天善法,這是依止持戒修福而成就人天安樂果報。其次,「不共世間法要」是世間法或外道所沒有,只有佛法才有宣說,修此「不共世間法要」能成就出世的解脫功德,這是透過修學禪定與智慧而成就永恆的解脫。

在共世間的人天善法中分成三科:

丙一、對治邪業法要。丙二、對治止苦法要。丙三、對治滅煩惱法要。

先看丙一、對治邪業法要,邪業是指邪惡的業行,邪業會障礙修學聖道。對治邪業法要是指持戒,透過持戒以對治邪業。持戒又分成四科:

丁一、明根本清淨戒。丁二、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丁三、明戒能生諸功德。丁四、說勸修戒利益。以下先看第一科明根本清淨戒。

丁一、明根本清淨戒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首先佛陀在滅度之前先講根本清淨戒,根本清淨戒有四條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佛陀在宣說所依止法門之前,招呼了「汝等比丘」,在後面的經文也處處談到「汝等比丘」,蕅益大師說這有三層意義:

(一)示遠離相:比丘是出世的聲聞眾,他有遠離世間雜染相的功能,所以「汝等比丘」表示這是聲聞眾所修學的當體法門,聲聞眾是當機眾。

(二)示摩訶衍方便道:摩訶衍就是大乘,佛陀講「汝等比丘」,這也等於要求所有菩薩應該共同修學,因聲聞法是大乘菩薩的前方便,菩薩若沒有聲聞法的自利作為基礎,自然也沒有清淨的菩薩道,所以佛陀講「汝等比丘」,這也表示是大乘佛法的前方便。

(三)示四眾之首:佛陀的出家二眾與在家二眾的四眾弟子中,比丘是四眾之首,所以舉其首以該四眾,也就是說,即使你是人天乘的根機也應修學,因比丘是四眾之首。

所以從義理上來說,佛陀招呼「汝等比丘」,以下經文所攝受的當體雖是聲聞眾,但它旁通菩薩眾與人天眾的根機,這表示五乘根機的眾生都必須修學此佛陀的遺教。於我滅後,佛陀滅度以後,這以下的法門就是諸位要修行的法門。

「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是「別別解脫」,佛陀所製定的戒法,包括在家的五戒、八戒,乃至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果能奉持這些戒法一分,就能得到一分的解脫,奉持十分,就能得到十分的解脫,故稱為「別別解脫」。蕅益大師說,佛陀要我們尊重珍敬戒法,這有一層涵義:

佛陀有二身,一者色身,二者法身。佛在世時,弟子依止佛陀色身,跟佛陀共住,聽聞佛陀的教誨以滅惡生善。但佛陀的色身也有生老病死,它是一種生滅之法,色身有生也就有滅,我們無法長久依止,只能暫時依止。現在佛陀即將滅度,他不要我們依止他的色身,而應依止佛陀的法身而住,佛的法身是無漏的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等五分法身。

譬如《阿含經》講到舍利弗尊者即將滅度,阿難尊者非常悲痛,無法接受舍利弗尊者要入滅的事實,佛陀就找來阿難尊者說:「舍利弗的色身要滅度,他內心的戒身、定身、慧身是否有入滅?」阿難尊者答說:「否也,世尊。」這是說,身為佛弟子,佛陀是我們的皈依境,但佛陀的色身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弟子們面臨佛陀的滅度非常悲痛,感到頓失依護。佛陀安慰弟子們,在佛陀滅度後,應依止他的法身而住,這法身包括戒定慧,這裡先解釋依止戒身而住。應該如何依止戒身而住呢?佛陀講出兩個方法:

(一)尊重:靈芝律師對這段經文解釋說:「保持不失,謂之尊重。」既然依戒法而安住,首先要不斷的憶念戒體。我們曾經在三寶面前發願:「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許下修學佛法的目標之後,這時應不斷的憶念,自己已不是過去的我,過去的我已全部死亡,現在是新生命的開始,自己已受戒法,內心許下誓願斷惡、修善、度眾生,怎能起邪惡念頭做錯誤行為呢?這就是我們不斷的憶念戒體,我們這念心所產生的防非止惡的功能也會不斷增加。能憶、能持、能防。這就是依止戒身而住的第一個方法:尊重。

(二)珍敬:靈芝律師說:「謹慎不慢,謂之珍敬。」對外在身口二業的行為,應謹慎護持戒行,不要對戒法生起輕慢之心,這是珍敬戒法。

佛陀在滅度之前告訴弟子們,應當尊重與珍敬佛陀所製定的戒法。為什麼要如是依止戒法而住呢?佛陀接著說明依止戒法而住的功德:「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弟子們雖面臨佛陀色身的滅度,如果能如法的尊重珍敬戒法,我們的生命會有兩種功德:

(1)如闇遇明:「闇」是指過去生中我們所累積的煩惱跟罪業,這譬喻為黑暗;戒法就像黑暗中的光明,若能尊重珍敬戒法,就能破除心中所累積的煩惱跟罪業,有這種破惡的功能,如法的持戒能滅除罪障。

(2)貧人得寶:貧人是指無量劫中,我們內心沒有佛法的善根,缺乏佛法的「信、進、念、定、慧」的善根。如果能如法持戒,就能增長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乃至於有精進心、智慧心等,所以持戒有生善的功能。

所以佛陀說:「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佛陀所製定的戒法,猶如我們殊勝的導師。如果我們生長於佛在世時,跟佛陀同住,他所能給我們的功能也是滅惡生善。即使佛陀已不在世,若尊重珍敬佛陀的戒法,我們也能產生滅惡生善的功能,所以如果能如法持戒,就跟佛陀同住無異,故說「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是佛陀在臨命終時的第一個交代,要我們善加受持四眾戒法,以產生滅惡生善的功能。

《楞嚴經》也非常強調四眾戒法,說四眾戒法是三世諸佛的四種「清淨明誨」。《楞嚴經》說,積集善業有兩種情況:

(一)召感有漏的福報。

(二)成就清淨的功德。

而清淨功德生起的關鍵,就以四眾戒法作為判定標準,所以說是四種清淨明誨。《楞嚴經》以殺生為例,譬如你雖造善業,廣泛的修佈施、忍辱、精進、禪定等,這些善業很強,但你殺心也很重,來生會因善業的關係而墮落神道,如果福報大者為鬼王,福報小者為鬼兵鬼將等。中國歷史上有些民族英雄或革命烈士,他們也是積集很大的善業,為公為眾,但殺業重則很可能墮為鬼王的境界,因這四種清淨明誨是判定成就尊貴果報或卑賤果報的標準,所以若積集善業卻又廣造殺業,容易墮為神道。

其次,若積集善業卻犯偷盜,則容易墮為邪道,邪道是山精鬼怪,他們白天不敢現身,晚上才敢出來做些偷雞摸狗的事情,偷盜的業力有這樣的果報。

第三邪淫,邪淫的業力容易召感魔道,如今生善業強,則來生做為魔王,善業弱則為魔民與魔女,所以淫業是召感魔眷屬的因緣。

第四妄語,妄語是邪曲之心,這使所修的善法都不能成就。

以上四種清淨明誨是三世諸佛講到因緣果報時,它是清淨果報或雜染果報的判定標準。所以佛陀在臨滅度時教誨說,修行人的首要之務是護持四眾戒法以滅惡生善。

丁二、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依本經的解釋,持戒的功德有兩種:

(一)成就功德。(二)成就安穩。

如果違犯根本戒法,則失去清淨的功德,即使修種種佈施、放生的善業,若違犯四眾罪法,善業不能成就尊貴身,只能在卑賤身或畜生道享受福報,所以四眾戒法影響了我們功德是否能成就。

以下「方便遠離清淨戒」是遮戒,若違犯以下的戒法,功德雖仍存在,但會受折損而變得不安穩。所以前一科的根本清淨戒影響了功德的有無,以下這一科影響功德的安穩性。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懇土掘地。

蕅益大師對方便遠離清淨戒的註解有三科,這一科是說明遠離凡夫的增過,凡夫在以下的十一件事,容易增長過失,故要遠離。

(一)不得販:販是方便求利,這是買賤賣貴,以低價買進,等高價賣出,這稱為販,這是假借買賣,求取利養。

(二)不得賣:賣是現前求利,這跟方便求利有何差別?販是剛開始就有賣出的動機,把買賣當做職業。而「賣」在買時並沒有想要賣出,但後來不需要了,就以高價賣出,這就形成賣,它是以現前因緣而成就利養。

(三)不得貿易:販賣都是與金錢有關,都透過金錢的媒介。貿易則沒有經由金錢,而是以物易物,以自己之物交換別人之物,由以物易物中獲得價差,這也是求取利養。

以上三種販、賣、貿易,容易增長我們的貪慾煩惱。依戒律的涵義,販、賣、貿易這三件事可從兩方面來說:

(1)如果出家眾跟出家眾間是可以以物易物,但不能有投機的價差,當初是什麼價錢就以這個價錢跟對方交換。

(2)出家眾跟居士當中,不能有任何的販賣貿易。如果僧團有種植水果或其它東西要賣,應該通過居士作為代表,不能直接由出家眾跟居士做販賣貿易,只能開緣由居士跟居士做販賣貿易。

(四)不得安置田宅:安置田宅是廣泛購買田地屋宅,這有求多安穩的過失。求多安穩為什麼是一種過失呢?依佛法之意,出家眾對三界果報的心情是「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對三界果報要有無常、痛苦的感受,如是而啟發精進追求聖道、精進皈依三寶的決心。如果廣泛安置田宅,則出離三界之心就鬆懈了,而出離心是整個修行的動力,所以如果鬆懈了出離心,即使廣泛的拜懺、念佛,這些善業變成沒有方向,所以廣泛的安置田宅,容易對三界果報產生執取,則臨命終時,很可能對正念造成罣礙,所以佛陀勸我們不要安置田宅,當然如果是為了三寶的因緣是可以開緣的。

(五)不得畜養人民:這「人民」是指外眷屬,內眷屬是徒弟,對徒弟要以法以食教育他。外眷屬是指不是佛教徒的工作者,他可能是水電工或土木工等,他本身不是佛教徒,而他的身口意有過失,既然不是同修梵行是不能共住的,他的行為會染污整個清淨的僧團,所以佛陀要我們不能畜養人民,有事情請他來工作,工作完畢就請他回去。

(六)不得畜養奴婢:前面的人民是工作者,這裡的奴婢是侍奉生活起居的僕從。出家眾不能請印度尼西亞佣、菲律賓女佣等,為什麼呢?因這有增長高慢心的過失。如果請奴婢為我們做事,時間久後,內心總覺得高人一等,這高人一等的心,會障礙修學佛法的進步,所謂「我慢山高,法水不入。」有高慢心就很難聽從別人的勸諫,聽不進別人的勸諫則很容易栽跟頭,所以不能畜養奴婢。

(七)不得畜養畜生:蕅益大師解釋畜養畜生有二:

(1)求利養而畜養畜生,如養雞養鴨而販賣,這容易造成殺生的助緣。

(2)不能畜養像貓、狗的畜生,因貓、狗會追殺老鼠等弱小動物,畜養牠們也可能造成殺生的因緣,所以要避免。

(八)不得一切種植:一切種植包括種菜、水果、樹等,因這有多諸雜務的過失。人的精神體力有限,若將精神體力用在種植上,精神體力耗盡,修止觀時就會打瞌睡,所以多諸雜務障礙修學聖道。

(九)不得集諸財寶:積集財寶會造成慳貪心。理論上,一個人財富愈多,就愈慷慨愈肯佈施,但事實上剛好相反,財富累積愈多,會愈慳貪。有十萬元時,目標就鎖定一百萬,等到有一百萬時,就擬定目標為一千萬,為什麼這樣呢?因貪慾是不可能滿足的,慾望愈受刺激,它愈廣大。佛陀的智慧告訴我們,多餘的錢財要趕快佈施出去。當然若為弘揚三寶的因緣而蓄存財寶,這是可以開緣,若為個人積蓄錢財則很容易造成慳貪心。

(十)皆當遠離,如避火坑:對於前面九條的過失,自己心中沒有生起想要遠離之心,不把它當作火坑來避免,雖然自己沒有造作,但內心不想遠離,這是不覺悟的過失,也就是愚癡的過失。

(十一)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為什麼不能砍伐草木呢?這有兩層意義:

(1)草木多數是畜生所依止的處所,很多畜生依止草木而住,故在砍伐的過程中,很容易傷害其身體,這有殺生害命的過失。

(2)高大過人頭的樹木,都是鬼神所依止的處所,稱為鬼神村,若破壞其處所,他們容易起瞋心,所以在律上說,若要砍伐高大樹木,先要跟鬼神溝通,燒香告訴他們說,今天這裡有三寶的因緣,請他們搬離此處,一星期後的某天要砍掉這棵樹,希望他們慈悲成就三寶的功德。在這一星期中,如果有出現異象,如他們託夢不想搬離,因有些鬼神很執著,他覺得住這裡很好不想搬離。當有異相出現時,就不能砍伐這些樹木,而要等待因緣。如果一星期沒有出現異象,表示他們同意你的看法。

除了草木不可砍伐,土地也不可墾掘,因土地裡有很多的畜生,如蚯蚓及螞蟻等,牠們都依止土地而住,如果我們墾土掘地,會傷害牠們的生命。所以斬伐草木,墾土掘地有傷生害命的過失,戒律上是禁止的。

以上十一條戒法都是遠離凡夫的增過,古德總結以上十一種情況有三種過失:

(一)增長煩惱:造作販賣貿易,安置田宅,很容易引生貪、瞋煩惱。

(二)妨礙修道:在這十一種情況中,種種造作會耗損很多的精神體力,對修道會產生分心與障礙。

(三)乖違威儀:出家眾與人做買賣,乃至種種的種植、砍草掘地,這些乖違威儀的事情,很容易被人譏嫌,造成眾生對三寶退失信心。

因有以上三種過失,增長煩惱,妨礙修道,乖違威儀。所以佛陀在臨滅度前,要修行人避免造作以上十一條的事情。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靜 壹前言 長久以來,佛教有許多深奧微...

【推薦】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

無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佛陀在許多經典中都勸告弟...

佛說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擁有了嗎

人活著,總希望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有些人觀念、...

信樂涅槃得解脫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當時,舍利...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的因緣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

四事之教

釋迦牟尼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在古印度毘舍離城的祇園...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古時在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大藏經】【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三界無安是火宅

我們以前有個例子說得非常好,千里來書為棟牆,讓他三...

著魔時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

廣欽老和尚對出家弟子之開示--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

素食已成了世界的流行趨勢

現在世界各國的素食館都像雨後春筍般林立,歐美先進國...

禪宗看話頭的用功方法

禪宗的法門呢?我略講兩句就好了。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

常說愛語攝眾生

佛教四攝將愛語列為其中之一,足見愛語在弘法度眾和修...

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護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毋...

初學佛應克服的哪些誤區

現在人一般誤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學...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必須去走一走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一定要去走一走,感受一下。那就是...

這幾種人最適合修地藏法門

《地藏菩薩本願經》,屬於地藏三經之一,是佛陀為母親...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釋迦牟尼佛往昔為海塵婆羅門時,曾發五百大願。誓言言...

你以前見地超卓,為何現在反而變得這麼平庸

【原文】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模擬,與一...

談感應

有些初入佛門的人對佛理的追求遠不及對感應的追求。那...

平常心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疑慮〗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破疑〗...

虛雲老和尚《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

【佛教詞典】人天寶鑒

全一卷。南宋曇秀撰。乃依內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編集...

【佛教詞典】普度

(一)謂廣行剃度。宋史孔承恭傳載:「請於征戰地修寺,...

【視頻】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視頻】朱老師的故事

朱老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