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遺教經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八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六面,乙二、明不共世間法要

前面的共世間法要,成就人天安樂的果報。這一科不共世間法要,更進一步成就出世間的永恆解脫。在不共世間法要中,要遵守八個規則,透過這八個規則使生命解脫三界的生死,達到涅槃的究竟安樂。

明不共世間法要分八。

丙一、無求功德;  丙二、知足功德;

丙三、遠離功德;  丙四、不疲倦功德;

丙五、不忘念功德;丙六、禪定功德;

丙七、智慧功德;  丙八、畢竟功德

丙一、無求功德

無求則是少欲,一位宗教修學者,對於生命的種種資具,如無求即是少欲,對房子、車子乃至於飲食等等,要減少自己的慾望。這分為兩段,第一段先說明多欲的過失。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慾,則無此患。

佛陀告誡我們慾望有三種的過失:

(一)多欲:多欲是煩惱障。多欲之人,對於生活資具的質量多所追求,因而產生貪煩惱,煩惱的本質是煩躁擾動,惱害身心,所以多求生活資具,則生起煩惱障,煩躁擾動會障礙自己的寂靜安樂。

(二)多求利故:慾望被一次一次的放縱,就會增長廣大,而容易造殺、盜、淫、妄的罪業,因慾望無法滿足,只好造罪業以滿足其慾望。「多求利故」是業障,造罪業後,這罪業會障礙自己的安樂。

(三)苦惱亦多:蕅益大師解釋這「苦惱亦多」為報障。由前面的罪業,召感當來痛苦的果報,這是報障。多欲是煩惱障,多求利故是業障,苦惱亦多是報障。

反之「少欲之人,無求無慾,則無此患。」一個人若能減少對生活資具的慾望,內心安住於無求無慾,保持隨順因緣的態度,則不會有煩惱障、業障、報障的過失。

蕅益大師對這段經文開示說,一切的痛苦是由貪慾所引生,「愛是苦本」。佛在世時曾問一比丘:「如果有人打破你的缽,你是什麼心情?」比丘答:「如果有人打破我的缽,我的心會苦惱。」佛陀說:「比丘,你看前面那片森林,有人在偷砍樹木,你看到樹木被砍掉,你是什麼心情?」比丘:「我沒有什麼感覺。」為什麼同樣的東西被破壞,這比丘對缽會產生痛苦呢?佛陀說:「因為對缽有愛著心。」若這人是我的親屬,我對他有愛著,所以對他的不利行為就會帶給我痛苦。反過來說,如果見到陌生人被傷害,我們卻不會感覺痛苦,這是因為人有愛著心的差別。所以對於資具若有種種的愛著,我們就有種種的痛苦。以上說明多欲會帶動各種的痛苦,第二段說明少欲的功德。

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少欲的功德可分成三小段,第一段是總標。「直爾少欲,尚宜修習。」減少慾望至少能減少身心的苦惱,這就值得修習。只要減少苦惱,對我們的生命就很重大,少欲不但能減少苦惱,更能幫助引生種種戒定慧的功德。

第二段別明中,說明少欲為什麼能幫助引生戒定慧的功德。分成兩小段,首先說明少欲能離諸障礙。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如果減少對生活資具的慾望,內心就不會因為要欺誑別人,討好別人,而講出諂媚以迎奉別人的言詞,心就能保持正直。所以多欲容易引生諂媚,心若諂媚不正直,則與聖道不相應。

「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些人六根不容易靜下來,外面稍有風吹草動,六根就躁動不安。有些人很容易都攝六根,如有人打佛七,「一句佛號念誦聽」,一句佛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只要佛號在心中運轉幾次,就能把六根收攝在這一念佛號中,「心與佛合,心與道合。」有些人打佛七已經三、四天,他與佛號還是不相應,六根仍向外攀緣。這說明一個人的慾望有差別,若慾望重,他的六根容易被牽動,很難安住在自己的法寶中,這是一種障礙。以上說明,少欲能避免諂曲及諸根容易被牽動的障礙,這是修學佛法的兩大障礙。

第二個,欲能成就善法來說。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一個對生活資具少欲的人,內心當中少得失心,有也好,沒有也好,內心坦蕩蕩,沒有憂愁怖畏心。少欲之人對事情也容易感到滿足。

最後總結:「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一個人要追求涅槃,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減少對生活資具的慾望,這是成就涅槃的基礎。

今天我們是欲界的果報體,有欲界的色、受、想、行、識,所以我們不可能沒有慾望,我們會有飲食、睡眠、種種資具的慾望。這段經文的涵義,是要我們把慾望減少到最低程度,如此才能隨順涅槃。

一般非宗教修學者,他沒有克制慾望的念頭,若有十分的福報,就享受十分,有九分的福報,就享受九分。佛陀告誡我們不要享盡福報,印光大師也說,若有十分福報,則可享用三分、四分,最多隻享受五分、六分,其它的福報留待臨命終時再來享用。他說一個人平時若過於奢侈豪華,臨終時會障礙重重,因為已把福報享盡。若臨命終時已把福報享盡,也就是罪業將要現出來的時候。

有人在臨命終時,有眾人為他助念,最後在很好的環境中往生,這是因為他的福報未享盡,仍有強大的福報力與善業力所致,雖然生命結束,但阿賴耶識中還有很強的善業,因此臨命終時,能在容易提起佛號的安適環境中往生。

所以我們有兩個選擇:(1)選擇今生在死亡之前把福報享盡,但臨命終時障礙重重。(2)選擇減少生活的受用,把福報留待臨命終的最重要時刻來受用。以上是兩種對生命的不同規劃。總之一個人的福報是固定的,古人說:「享千金者必千金之人也,享百金者必百金之人也。」一個人的福報是固定的,所以不要享盡福報,而應減少慾望。

丙二、知足功德

知足跟少欲這兩者的總相都是對貪慾的克制,但其知足與少欲有何差別?所緣境不同。蕅益大師說,少欲的所緣境是針對別人的財物,對尚未擁有的財物不生貪慾之想。知足是針對自己已經擁有的財物,知所滿足。所以這兩者都是對治貪慾,但少欲是針對他人的財物,而知足是針對自己的財物。

這段經文分成總標、別明、結勸等三科,以下先看第一科總標。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

如果想要解脫內心的苦惱,應當安住在「知足之法」,對已經擁有的資具要感到滿足。為什麼呢?因為「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是富樂之處,也是使我們身心安寧之處,若能知足,生命就能安住在富樂安穩的處所。這段總標是讚歎知足的功德,以下兩段的別明,對知足與不知足做一比較。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就正報色身的受用來說,如果知道滿足,身體雖睡地上這麼貧賤的資具,由於知足,內心仍感安樂。反過來說,不知足的人,雖然色身享用天堂般美好的資具,但內心仍不滿意。所以人的安樂與滿足與外境無關,而是以心為主宰,心為業主。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人若不知足,雖外在資具豐足,但內心總覺不滿意,應該再多追求。知足之人,雖然外人看他的資具非常貧乏,但他內心感到富足,生活已非常滿意。以上是就依報資具的受用來分別說明,以下是總結。

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不知足者的生命,容易被外在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界所牽動,他容易向外攀緣,因不知足,只好向外追求。因他不知足而常感痛苦,知足者對他的苦惱生起憐愍心,是名知足。

我們的明瞭心識與外在境界接觸時,會產生苦、樂、憂、喜、捨等五種感受。唯識學把「苦、樂」的感受判為身受,這是外表感官的前五識感受。第二種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所引生的心受,這是「憂、喜」的感受。唯識學認為前五識的感受是不帶名言的直覺,如資具貧乏,當然會有痛苦的感受,但這種感受是短暫的,因前五識的感受只能緣現在,不能緣過去、未來,而且前五識不能安立名言思想,所以前五識的感受比較薄弱,所以外在資具對我們內心的感受,其影響是比較間接的。

從唯識的角度,我們最強烈的感受是第六意識產生的心受-「憂、喜」的感受。因為第六意識能緣過去、現在、未來,它能安立名言,創造廣大的思想,所以它的影響是綿延不斷的。譬如你今天剛做完功課,或打完佛七,或拜完八十八佛,內心感到法喜充滿,第六意識正安住在三寶的功德境界中,內心有「喜」-法喜的感受。這時你從佛堂出來,即使外在的資具差一點,但因內心充滿法喜,你仍然感到快樂。反過來說,若第六意識有障礙,心有千千結,即使食用美食,眼見美色,你還是不快樂。

所以第六意識的感受,引導整個前五識的感受,因前五識的感受只是一時的刺激而已,但第六意識的感受在心中能相續不斷。我們都想離開痛苦得到快樂,但我們一直沒能找到痛苦與快樂的關鍵點。前生的善、惡業力,所創造的外在資具是助緣,它會影響前五識的感受,但重點在第六意識,若想離苦得樂,一定要感到知足。

一個人身上有五仟元可受用,五仟元有五仟元快樂的方法;身上有一萬元,一萬元有一萬元快樂的方式。若不能知足,無論身上有多少錢也無法得到快樂,因為你沒有掌握到快樂的重點,也就是說,快樂有一個門,你並未進入快樂之門。所以外在資具對快樂與痛苦的影響不大,所以這段經文說,身體臥於地上,若能知足,仍感快樂;若不知足,即使身處天堂,依然不感快樂,因為你沒掌握快樂的根源,快樂的根源在於第六意識的思想,這才是關鍵點。

從經文上來看,這裡的少欲知足,佛陀是偏重在離苦得樂,佛陀的意思是「少欲者少煩惱,知足者常安樂。」經文表面來看,少欲知足是減少煩惱得到安樂的方法。但當我們讀到後面的經文,其實這段經文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它不只是說明生命暫時離苦得樂的方法而已,這裡佛陀是要我們把握珍貴的精神體力修學聖道。能少欲知足,才能把握生命中最為珍貴的精神體力,修學止觀,調伏心中的顛倒,否則精神體力都耗在追求外在的資具,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與精神專心修學佛法,這是此段經文更深一層的涵義。

丙三、遠離功德

蕅益大師把遠離功德分成三段,第一段是自性遠離門。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閑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

自性是指每一個人的現前一念心性,心性本質遠離種種的憒鬧,本性是寂靜的,所以我們遠離憒鬧是隨順本性,因為我們本性中沒有憒鬧,換句話說,憒鬧是我們向外攀緣所生起的。所以自性遠離門,從自性的角度,根本沒有憒鬧的相貌可得。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佛陀告訴我們,修行人應有志於追求以下三種功德:

(一)寂靜:蕅益大師解釋寂靜就是空三昧,空三昧是觀察我空真理而成就三昧。在我們的一期生命中,由業力所創造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凡夫認為五蘊諸法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小時候的我跟長大後的我一樣,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相同,皆有一個不變異的我。佛陀要我們修無常觀,觀察五蘊的身心,不論是外表的身相或內在的感受、思想,從小到大都是不斷的變化,所以「恆常住不變異」的我是不可得,我執是自己所捏造出來的虛妄之物。

我們的身心世界其實是剎那剎那的變化,一期生命的業力釋放出來,創造一期的五蘊身心,這一期生命的業力釋放完畢,又釋放下一期生命的業力,如此又創造一個新的五蘊身心。這個五蘊可能是男人或女人,死後又從心中釋放一期生命的業力,又創造一個身心世界,如此的身心相續而已,並沒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當我們修我空觀,消滅心中的我執,內心就出現寂靜的相貌,沒有生滅的擾動相。

(二)無為:無為是無相三昧,前面的寂靜是我空觀,無為是法空觀。透過我空觀,消滅心中的我愛執,內心從擾動相變成寂靜相,這時觀察寂靜相也是如夢如幻不可得,連寂靜相也不可得,寂靜之法也是因緣所生,它的自性也是畢竟空,所以無相三昧是法空觀。

(三)安樂:安樂是無願三昧。修前面的我空觀、法空觀,把心從對外在的攀求帶到內心的寂靜深處,把心帶回家,這時內心現出安樂的相貌,故對三界的果報再也沒有希求之心,這是無願三昧。

以上三種功德是出世聖道最為重要的三三昧,或稱為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是出世的究竟安樂,這種安樂是不可破壞,因此稱為究竟安樂。

身為一位修行者,如果有志於為自己的生命創造寂靜、無為、安樂的功德,「當離憒鬧,獨處閑居。」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生命有所規劃,「當離憒鬧」,憒是指事物煩亂,鬧是聲音嘈雜。我們應該遠離人事的干擾跟嘈雜,「獨處閑居」,處所要獨處,遠離人群的干擾;閑居是沒有事務的糾纏。

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如能遠離憒鬧,安處寂靜,修學空、無相、無願三昧,這是帝釋乃至諸天所共同尊重。在三界的果報中,帝釋最為尊貴,也就是說,寂靜、無為、安樂是出世的無漏功德,這是帝釋所沒有,因帝釋雖享受人天的快樂,但「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三界的快樂不能作為究竟依止處,因為這快樂總有一天會喪失。但得到寂靜、無為、安樂以後,永遠不會喪失,所以帝釋對這種功德特別尊重讚歎。當然要得到寂靜、無為、安樂的前方便,就是必須遠離憒鬧。以下第二段是修習遠離門,講到如何修學。

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閑獨處,思滅苦本。

我們既然知道寂靜、無為、安樂的功德,它無法在擾動的狀態下成就,必須在獨處閑居中才能成就,所以一位修行者應該有兩個修學內涵:

(一)捨離己眾他眾:這是從前方便來說。他眾是指外在眷屬的干擾,修學者在剛開始修行時,不要攀緣太多的信徒。「己眾」是指對自己五蘊身心的追求,對自己色身一時的感受,不要太在意,對自己打的妄想也不要當作一回事。

(二)思滅苦本:除了遠離己眾他眾,自己的明瞭心識要「思滅苦本」,內心專一的思惟佛法的真理,思惟聖道。這裡的「道」不是前面人天安樂的業果道理,而是思惟我空、法空真理,消滅生死輪迴的根本。

以上說明修習遠離的方法,先遠離己眾他眾,然後再正修「思滅苦本」。

看第三段,這一段是「受用諸見門」,如果我們不遠離憒鬧,就會產生很多的邪見過失。

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假設我們修行者若不想遠離己眾他眾,會受眾多的苦惱,這苦惱有兩個情況:

(一)他眾的干擾:他眾就是眷屬,「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有戒定慧功德的人,猶如大樹能庇蔭眾人,但因沒有適當遠離他眾,有太多的鳥停在樹上,結果導致大樹枯折。這是譬喻說,為了應付眾多信徒,自己的心思攀求散亂,使好不容易栽培的戒定慧功德,就在憒鬧中被破壞掉了。

為成就前面的世間福報,不一定要遠離己眾他眾,因它是比較粗的。但戒定慧的功德是出世的功德,它並不容易得到,得到以後若稍微不慎,很快就會失去。成就出世功德要付出很多精神體力,但成就後它卻是如此的脆弱,若不善加保護,可能幾十年的功力就會喪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這棵大樹要栽培起來相當不容易,需要幾十年的心血,但因沒善加規範外在眷屬,結果大樹就枯折了。以上是他眾外在眷屬的干擾。

(二)內眾的干擾:這是自己五蘊身心的攀求干擾,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世間的繫縛,猶如老象溺泥,老象的行動緩慢,是譬喻初學者的障深慧淺,觀慧薄弱,情執深重,猶如老象前進本來就很困難,不幸的,牠又掉進溺泥中。這是譬喻說,若不收攝五蘊身心,整天只在人事的是非中打轉,結果「不能自出」,猶如老象本來就沒有什麼力量,卻又不走乾淨的道路,偏偏要行走於污泥中,因此很難從障礙中解脫出來,這是佛陀要我們遠離的主要因素。

宗喀巴大師說,菩薩道的大悲心是以出離心為基礎,也就是說,菩薩的心情是遠離憒鬧,好樂寂靜。但菩薩不能捨離顛倒的眾生,所以菩薩即使在憒鬧的環境,還是依止大悲心,非依止攀緣心。由此處的經文可以看出,聲聞法是菩薩法的基礎,經文的「少欲知足,遠離憒鬧」是聲聞法,但如果沒有經過「遠離憒鬧」的過程,而直接發動大悲心,這大悲心恐怕會夾帶攀緣心的雜染,這就容易有過失,因為「心為業主」,內心若有問題則所創造的一切業都有問題。

禪宗的修學,認為修行有三個次第:

(一)見山是山:有些人初學佛法,因為唱爐香讚他就開始護持三寶,做一些人天的善法,這時他的內心跟過去沒有多大的差別,這是見山是山。以前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但他內心基本上對三寶有歡喜心。

(二)見山不是山:他開始遠離憒鬧,不再跟別人往來,內心開始迴光返照,收攝向外攀緣的六根,專心思惟佛法的道理,這時他見山不是山,所謂「整天吃飯,未吃一粒米」,內心已不向外追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時期。

(三)見山還是山:這是從空出假。

第二個階段也是很重要,就是遠離憒鬧。

一位菩薩學者,若剛出家沒多久而激發他的善根,就去度眾生,這可能會有問題。如果沒有經過大死一番,整個身心世界對真理的觀察,沒有很透徹的勝解,行菩薩道時,可能會有過失出現。所以蕅益大師一再強調,若無高超的見地,絕不可能栽培高超的品格,因為遇到誘惑時,你沒有辦法控制自己。

一個人能「為他人所不能為」,這來自於他對生命真理的通達了解,為什麼他對生命能有這麼高的智慧呢?因他有一段時間息諸緣務,專心學習思惟,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

雖然這時你對佛教界、眾生完全沒有貢獻,但你不能忽略,以後之會有廣大貢獻,就是在此時所栽培的。所以佛陀要我們剛開始修行,少欲知足以減少體力的耗損,並遠離憒鬧,思滅苦本。當然從出世間的功德來說,正行是禪定跟智慧,但如果沒有具備前面的前方便,後面的功德則無法生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靜 壹前言 長久以來,佛教有許多深奧微...

【推薦】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

無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佛陀在許多經典中都勸告弟...

佛說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擁有了嗎

人活著,總希望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有些人觀念、...

信樂涅槃得解脫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當時,舍利...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的因緣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

四事之教

釋迦牟尼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在古印度毘舍離城的祇園...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古時在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大藏經】【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三界無安是火宅

我們以前有個例子說得非常好,千里來書為棟牆,讓他三...

著魔時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

廣欽老和尚對出家弟子之開示--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

素食已成了世界的流行趨勢

現在世界各國的素食館都像雨後春筍般林立,歐美先進國...

禪宗看話頭的用功方法

禪宗的法門呢?我略講兩句就好了。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

常說愛語攝眾生

佛教四攝將愛語列為其中之一,足見愛語在弘法度眾和修...

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護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毋...

初學佛應克服的哪些誤區

現在人一般誤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學...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必須去走一走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一定要去走一走,感受一下。那就是...

這幾種人最適合修地藏法門

《地藏菩薩本願經》,屬於地藏三經之一,是佛陀為母親...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釋迦牟尼佛往昔為海塵婆羅門時,曾發五百大願。誓言言...

你以前見地超卓,為何現在反而變得這麼平庸

【原文】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模擬,與一...

談感應

有些初入佛門的人對佛理的追求遠不及對感應的追求。那...

平常心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疑慮〗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破疑〗...

虛雲老和尚《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

【佛教詞典】人天寶鑒

全一卷。南宋曇秀撰。乃依內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編集...

【佛教詞典】普度

(一)謂廣行剃度。宋史孔承恭傳載:「請於征戰地修寺,...

【視頻】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視頻】朱老師的故事

朱老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