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遺教經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九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八面,丙四、不疲倦功德

蕅益大師把本經的正宗分分成兩科:(一)共世間法要。(二)不共世間法要。也就是說,整個《佛遺教經》的修學有兩個主題,一是成就人天安樂的果報,二是成就出世的解脫功德。這兩個修學主題的差別因緣,我們說明一下: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法所包含的功德,甚深廣大,猶如大海,這功德大海在修學中有兩個主要的內涵:

一、信心:初學佛法是仰仗對三寶的一份清淨信心,相信三寶的功德無所不在,三寶有足夠的能力救拔我們,使我們離苦得樂。所以初學佛法是依止信心而皈依三寶,或者在家,或者出家,依止信心修學一切善法,斷除一切惡法。但這樣的信心,基本上有兩種的過失:

(一)由於內心沒有生起如實的智慧觀照,這念心與境界接觸時,仍安住在顛倒妄想的狀態。也就是說,這念明瞭的心還是跟著感覺走,隨順自己的直覺做事,這直覺是多生多劫的等流習氣,我們依止習氣推動身口意的造作。在信心的支持之下,雖能斷除一部分的惡法,修學一部分的善法,但因缺乏智慧的觀照,這樣的盲目行動,不能召感殊勝的果報,所以印光大師說,沒有智慧的引導,「雖修妙法,感果卑劣。」猶如一個人沒有眼睛的引導,只有雙腳的盲目行動,這樣的行動不能產生很大的前進效果。所以沒有智慧觀照的第一個過失,善法的果報變成不殊勝,「雖修妙法,感果卑劣。」(二)心中如果沒有智慧的觀照,當遭遇逆境時,身為一個凡夫,內心有煩惱障、罪障及老病死的障礙,在這三種障礙的刺激之下,這念清淨信心很容易遭受破壞。所以只有信心而無智慧的觀照,在逆境時可能退失佛法的善根,而有退轉的過失。

基於以上兩種的過失,龍樹菩薩勉勵我們,成就信心後要進一步增長心中的智慧:

二、智慧:智慧的觀照在本經中共有兩種:

(一)共世間的業果觀照:透過對業果的觀照,我們能生起三種的法門:

(1)對治邪業。(2)都攝六根。(3)降服煩惱。使身口意三業安住在善法中,所謂的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發好心在本經中強調慈悲心、正直心及謙卑心。就是以善法的觀照,破除心中的惡法。在人天的修學中,這觀照力偏重在有相的業果智慧。

(二)不共世間的二空觀照:這是透過八個法門,成就出世的我空、法空的無相智慧,這種智慧的觀照使我們進一步返妄歸真,轉凡成聖。這八個法門在本經是:

(1)無求功德。(2)知足功德。(3)遠離功德。(4)不疲倦功德。(5)不忘念功德。(6)禪定功德。(7)智慧功德。(8)畢竟功德。透過這八個法門,把前面的有相察智慧,提升到無相的智慧,現在講到(4)不疲倦功德。

前面的少欲知足,遠離憒鬧,使修學者保持珍貴的精神體力,有足夠的精神體力之後就要精進,不疲倦就是精進。精進的體性是「於斷惡修善事中,勇猛強悍,而為體性。」我們在斷惡修善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障礙,可能是自己身心的障礙,也可能是外在環境的障礙。我們面對這樣的障礙,內心毫無畏縮,勇猛強悍,不畏懼障礙,當這種心情生起時,則安立為「精進」。不疲倦功德分為兩科,先說明精進的功德,再說明懈怠的過失。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這段佛陀先讚歎精進的功德。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一個修學者,心應安住於精進,蕅益大師解釋「精」是專一不雜,對所修學的法門,專精而不夾雜,譬如念大悲咒就專心的持大悲咒,念阿彌陀佛就專心的念阿彌陀佛,不要改來改去,專精而不夾雜;「進」是相續不退,精進不只要專一,而且要相續不斷,不能有所退失。不論修學任何法門,只要內心安住在「精」及「進」,專一而相續,即使是出世的功德,也都是可以成就的,換句話說,成功的秘訣來自於精進。所以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

佛陀對於精進之法譬喻說:「小水常流,則能穿石。」我們無始劫來所累積的煩惱跟業力,猶如石頭般堅固,但「小水常流」,水滴雖如此柔軟,數量只一滴一滴的如此稀少,但重點在於它常流,能專一而相續不斷的在同一點上流動,如屋簷的水滴專一相續的滴在同一點上,就能穿破堅固的石頭。這說明只要依止精進之法,你心中任何的理想目標都可以成就,所以精進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鑚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這段是以精進的相反對比,說明懈怠所產生的過失。假設心不是精進之心,而是「數數懈廢」,心常懈怠,對於所修學的法門容易放棄,無法相續不斷。猶如鑚木取火,在木頭都還未熱起來,就半途而廢,則永遠不可能生起火,因在鑚木時,溫度才剛有點熱就放棄,溫度就停息,下次鑚木時,依然是溫度有點熱又停息,則永遠生不起火。所以一個人若容易懈怠放棄,則很難使目標成功。這就是無始劫的流轉中,雖修眾多妙法,但都沒有成就的主要因素,就是因「數數懈廢」。

《瑜伽師地論》對精進解釋為「堅固決定」。若修學人天善法,不一定要精進,譬如今天做義工,明天休息不做了,這沒關係,修學人天善法可以中途休息,不一定要相續不斷。但若有志於修學出世功德,精進則非常重要,因修學人天善法並沒有碰觸內心的煩惱業力,煩惱業力仍保存著,在煩惱業力中修學一些善法,猶如不想把肮髒的水溝清理乾淨,只是在肮髒的水溝中丟下一些錢幣,如此而已。

但要修學出世的佛法,就必須把整個水溝清洗乾淨,所修學的止觀一定要能對治煩惱業力。這裡就會有問題,你要對治它,它就要反抗你,智者大師說:「道高方知魔障。」所以修出世間善法,愈修學愈精進,魔障就愈多。這考驗一個修行人,是否能堅持不放棄,這是成敗的關鍵。

《念佛法要》講到一個公案:清朝有一錢萬鎰居士,他開酒店賣酒兼賣肉,因此造了很多的殺業。後來他遇一善知識開示,方知賣酒肉的果報,來生當墮三惡道,於是至誠懺悔後並關閉酒店,以後便從事正當行業,晚上專心念佛。念了幾年後,他其中一個兒子生病死亡,很多鄰居譏嫌他,以前賣酒時生意興旺,身體健康,家庭如意,現在念佛,兒子卻病亡,但他「堅固決定」,又繼續念了幾年佛,他的妻子又死亡,鄰居的譏嫌更嚴重,沒有一個人支持他念佛,但他內心依然堅固決定。

又過幾年,他自己也得重病,似得肺結核而吐血,錢居士於是對家人說,從現在開始不要提供任何飲食,他要專心念佛,求生淨土。如是念了七天七夜都沒睡覺,專心念阿彌陀佛。念了七天後,他突然神識昏亂,家人趕緊找來敎他念佛的善知識幫忙,善知識呵責他說:「你念佛已念這麼久,現在是關鍵時刻,你不應該起顛倒。」這居士有善根,經呵責後,突然間生起觀照力,他就醒悟了,於是猛力出聲念佛,就衝過顛倒的昏昧狀態,佛號更加清楚分明,後來於念佛聲中,見到西方三聖現前,錢居士便對家人說:「吾已游淨土,見無數蓮華,吾坐其中,樂不可言。」不久即往生。

《念佛法要》的作者註解說:「大擔將成,群魔環繞。」有大功德要成就之前,一定要把內心的煩惱罪業先逼出來,因為煩惱罪業與清淨功德不能兼容。若修學人天善法,煩惱與善法可以共容,一方面縱容煩惱,一方面修學善法,這是可以並存的,但出世間法則不同,因出世解脫法是整個生命的扭轉,是從虛妄顛倒的境界,轉成無漏的心態,所以煩惱罪業一定要先逼出來。問題在於是否能熬得過這黑暗的過渡時期?這是個關鍵點,我們內心若能「堅固決定」,絕不放棄,堅持所皈依的法寶,絕不退卻,這個人終究決定成功。

所以經文說:「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能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點點滴滴從因地栽培,不論遇到任何逆境,絕不退轉,最後才能成就佛法出世的功德。假如數數懈廢,最後一事無成,這是佛陀要我們培養專一相續的堅固精進心,其中的主要理由。

丙五、不忘念功德

不忘「念」的念是正念。是指「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而為體性。」對已經修習的佛法,經常明記不忘,對所修學的法義能憶持在心中而不忘失。所以「不忘念」簡單的說就是正念常在,能保持內心的正念。這分成兩段,第一段先說明不忘念的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

一位佛法初學者,內心總夾帶著煩惱跟罪業,所以初學者的心情,總希望有大善知識來幫助自己,初學者有這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盼望能有入聖位的善知識來保護自己,加持自己,使自己離開障礙,得到種種安樂的果報。但這樣畢竟是心外求法,所以佛陀說,不要向外追求,我們希望別人的保護,這保護不是從外面而來。如果不能求外面的保護,那麼要求誰來保護呢?「無如不忘念」,我們應該追求心中的正念來保護自己。我們現前的一念心識,這明瞭分別的心識所表現出來的功能,主要有兩個:

(一)隨順慾望:這念心識隨順自己的慾望、情緒、感覺,也就是隨順著受想行識的顛倒感覺,發動它的作用。這種隨順慾望的心念不能保護我們,於是魔王能得其便。

(二)隨順真理:這念心識隨順佛法真理來思惟,思惟生命的快樂跟痛苦是有一定的因緣,這因緣主要是業力,善業決定召感安樂果報,罪業決定召感痛苦果報,「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內心若能隨順真理思惟,這樣的心念稱為正念,這正念在心中生起時,魔王不能得其便,煩惱不能惱害你,罪業不能障礙你,老病死不能障礙你,心中安住於正念,這是最好最直接了當的加持保護。

所以佛陀勸勉我們,如果真正希望加持保護,不需要向外追求,應該保持正念。在三界流轉中,最能加持我們的是心中的正念,所以求外在的善知識,不如求內心的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一個人若能經常保持智慧的觀照,保持如理的作意,即使心中有很多的煩惱跟罪業,但因心中有正念的觀照與保護,煩惱賊就無法傷害我們。

佛陀在經典上對正念講出一個譬喻:有一貧窮人家,因努力工作而積集了很多的財寶,他如何保護這財寶呢?他買了一棟房子,把財寶藏於屋內,又請一大力士當警衛來看守,如果是好人才讓他進去,若是壞人就不讓他進入屋內破壞財產,這守護珍寶的大力士就是正念。我們之前好不容易透過少欲知足,遠離憒鬧,精進修諸善法,這時我們要如何保護功德呢?就是要安住在不忘念中。

蕅益大師對不忘念解釋說,雖然不忘念包括了止跟觀,但主要以觀照的智慧為主。蕅益大師把正念分成三個層次:

(1)聞慧:這是聞所成慧,剛開始聽聞佛法,內心生起正見,知道什麼是善法的因緣,什麼是惡法的因緣;什麼因緣帶給我們安樂,什麼因緣帶給我們痛苦。透過這樣的正見,引生增上慚愧,內心開始尊重善法,呵責惡法。聞慧本身不能完全調伏煩惱,應該再進一步修思慧。

(2)思慧:思慧是把所聽聞的法義,在寂靜心中,一次又一次的去數數思惟。經由數數的思惟,把文字的法義轉化成內心的觀照智慧。這時的思慧因為對法義作深入的觀察,內心產生堅定的理解,所以思慧有調伏煩惱的力量。這裡經文「不忘念」的正念是指思慧,就是透過聞思所產生的觀照力量,這觀照的力量能保護我們不受煩惱、業障及老病死的傷害。

(3)修慧:思慧再增長就變成修慧,修慧能斷惑證真,後面的禪定跟智慧即為修慧所收攝。

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這段經文是結示勸修。佛陀告訴弟子們:「常當攝念在心」,要把如實觀照生命真相的正念,經常收攝放在我們內心中,所謂「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心中要經常保持覺照的力量,為什麼呢?假如不能攝念在心,內心總是跟著感覺走,那麼在佛堂用功所成就的功德,很容易被煩惱、業力所破壞,所成就的功德不能得到保護。反過來說,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如果經常把內在的觀照力,攝持在心中,即使入於雜染的財色名食睡的境界中,也不為所害。

這裡佛陀講出一個消息,「念力堅強,不為煩惱所害」,這給我們很大的信心。其實世間上有邪與正兩種力量,這段經文明顯說明「邪不勝正。」若邪不勝正,為什麼我們內心會生起邪念呢?因為我們的正念不足,猶如房子為什麼黑暗呢?因為光明不足。譬如拜完一部八十八佛,或打完佛七,心中有了正念。若心中有正念,即使遇到污染境界,「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別人雖觸惱你,你並不在意。如果內心沒有正念,心中空虛,有一點惡因緣的刺激,自己就會起煩惱。所以一個人是否會起煩惱,重點不在於外面的境界,而是心中是否有法寶。

所以修行不是讓眼睛不看東西,耳朵不聽聞,而是心中要栽培正念。「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心中有正念力的人,猶如穿著堅固的鎧甲,雖然處在刀、槍的危險軍陣中,刀劍也不能傷害他。這是說,不忘念對修行者的功德,有保護的作用。

精進與不忘念之間的差別,精進的體性是勇悍,所以偏重在身、口的行動力,如往生咒、大悲咒一天持幾百遍,這是精進,對所修的法門能專一相續不斷的用功;所以精進偏重身、口的行動力,不忘念則偏重在內心智慧的觀照力。

蕅益大師說,不忘念是一切善法的前導,善法本身沒有方向,必須有正念做引導,才能決定它的方向。譬如《八大人覺經》的翻譯者安世高尊者,他成就聖道後來到中國,在洞庭湖遇到前生的同學,他同學雖持戒修福,但內心起顛倒,瞋心極重,因內心沒有觀照力,結果持戒修福的善業變成一條大蟒蛇。所以善業本身並不能決定生命的方向,它只能成就安樂的果報,但這安樂果報是在人天受用,或者是在出世的善根受用,甚至是在卑賤的三惡道果報受用,關鍵點在於心中是否有正念。

中國戒律的特色來自於道宣律祖戒體的觀念,佛在世時講戒並沒有所謂法體形象的觀念。道宣律祖身為一代祖師,他的不可思議功德是把戒法開出法體形象,尤其是安立戒體,這是中國律學上特別殊勝的地方。當然戒體的有無,到底哪一個人是否得戒,中國佛教有很多人提出見解,也有很多辯論。

如果站在實法的角度,實法中的戒體是色法,它是「有表色」,必須表現出來,由身、口的造作來決定戒體的有無,因為它的戒體是色法。所以依「有表色」的角度,實法中在判斷戒體的有無,完全看儀規是否如法。但道宣律師提出另一種思考,戒體也有圓滿的戒體,這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也就是緣境發心時,心中所起的作意。所以道宣律祖戒體的觀念偏重在善功能善種子,種子就是一種功能。這是說,心境接觸時,「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若能產生防非止惡的功能,這就是戒體。

我覺得戒體的有無,別人不用多說,自己是否有戒體,自己應該最清楚。當心跟染污境界接觸時,心若墮落於慾望的顛倒,對惡法完全沒有排斥性,心中無法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如果說自己有戒體,為什麼這戒體不能產生作用呢?有體一定有用。當心跟雜染境界接觸時,心中會產生保護自己的功能,會從顛倒中省悟過來,告訴自己不可這樣做,這表示自己一定有戒體;因為有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表示自己一定有善種子,善種子絕不會憑空跑出來。

當然我們第一個戒體是來自於如法的儀規操作,然後面對殊勝境界的發心。但諸位要知道,既然它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種子是生滅法,它會增加或減少,它不是涅槃的不生不滅,種子是會生滅的。所以即使剛開始受戒時是如法的受戒而得到戒體,如果受戒後不用佛法來熏修栽培它,它也會退失。

所以這段經文的不忘念,告訴我們要經常加強正念,否則受完戒後,它也不是永遠有這種功能,需要不斷從佛法聞思中,加強自己的正念,善功能才會增長廣大,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加強自己的觀照力,對於已經成就的佈施、持戒、忍辱的善法功能,加以適當的保護,不致被煩惱跟罪業所破壞,以上是不忘念的功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靜 壹前言 長久以來,佛教有許多深奧微...

【推薦】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

無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佛陀在許多經典中都勸告弟...

佛說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擁有了嗎

人活著,總希望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有些人觀念、...

信樂涅槃得解脫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當時,舍利...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的因緣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

四事之教

釋迦牟尼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在古印度毘舍離城的祇園...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古時在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大藏經】【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三界無安是火宅

我們以前有個例子說得非常好,千里來書為棟牆,讓他三...

著魔時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

廣欽老和尚對出家弟子之開示--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

素食已成了世界的流行趨勢

現在世界各國的素食館都像雨後春筍般林立,歐美先進國...

禪宗看話頭的用功方法

禪宗的法門呢?我略講兩句就好了。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

常說愛語攝眾生

佛教四攝將愛語列為其中之一,足見愛語在弘法度眾和修...

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護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毋...

初學佛應克服的哪些誤區

現在人一般誤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學...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必須去走一走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一定要去走一走,感受一下。那就是...

這幾種人最適合修地藏法門

《地藏菩薩本願經》,屬於地藏三經之一,是佛陀為母親...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釋迦牟尼佛往昔為海塵婆羅門時,曾發五百大願。誓言言...

你以前見地超卓,為何現在反而變得這麼平庸

【原文】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模擬,與一...

談感應

有些初入佛門的人對佛理的追求遠不及對感應的追求。那...

平常心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疑慮〗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破疑〗...

虛雲老和尚《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

【佛教詞典】人天寶鑒

全一卷。南宋曇秀撰。乃依內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編集...

【佛教詞典】普度

(一)謂廣行剃度。宋史孔承恭傳載:「請於征戰地修寺,...

【視頻】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視頻】朱老師的故事

朱老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