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遺教經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四講)

方便遠離清淨戒共有三科的經文,前面的一科是遠離凡夫的增過,有十一條戒法要護持。以下看第二科:

合和湯藥,佔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

這一科是遠離外道的損智,佛弟子若做以下這五種事情,很容易折損清淨的智慧,故應避免造作。

(一)合和湯藥:這是透過煉丹製藥來為人治病。

(二)佔相吉凶:「佔」是占卜,如文王八卦或米卦等,從卦象中看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相」是看相,看一個人五官的長相,來判定吉凶禍福。以上的佔相吉凶也就是所謂的為人算命。

(三)仰觀星宿:透過觀察夜晚星宿的變化,推測人世間因緣的變化,這是以星宿的變化來判定人事因緣的變遷,稱為仰觀星宿。

(四)推步盈虛:前面「仰觀星宿」是以眼睛觀察星宿的變化,這「推步盈虛」則是由儀器推測星宿的變化,以判斷人事的吉凶禍福。

(五)歷數算計:由計算天干地支、生辰八字等陰陽數字,推算出一生的吉凶禍福,如紫微斗數、四柱等的算命,「皆所不應」,皆不該從事這些事。

蕅益大師總結前面五條戒,說這是「邪心求利,不達正因緣法。」就是對因緣觀還未堅固之前,若經常做這五件事,則容易生起顛倒的智慧。

我在未出家前,也曾親近一些外道的大修行者,後來我發覺這有問題,外道雖也強調斷惡修善,但他們的斷惡修善並沒有判定標準,如這件事是否該做,他們就卜卦問神明,神明說可以做,他們就去做,神明說不可做,就不去做。如此久後,自己的這念心完全沒有判斷能力,也就是說,什麼事情該做或不該做,自己的明瞭心完全要訴諸於外在的卜卦、神明的指示,否則自己不敢下決定。我發覺一個人待在外道久後,內心會喪失判斷能力。

佛法的八正道中,第一個就是正見,一個人一定先要有正見智慧,才能行善法,先要知道什麼是功德相、過失相,由正見才產生正思惟,也才產生正確的身口意。若對佛法因緣觀的真理沒有勝解前,就做前面的五件事,則你的心容易心外求法,時間久後,對吉凶禍福的因緣,這件事為什麼是功德相或過失相,你完全不能了知。

我有位師兄弟,他閉關好多年,後來他就不看教理,一路在行門上用功,後來他出了一些問題,請我幫他處理。他說他現在什麼事都請示觀世音菩薩,聽他講的意涵,我認為那不是觀世音菩薩,因他甚至今天中午要吃幾碗飯,也要請示菩薩。我對他說,你這樣內心已沒有智慧,猶如行尸走肉一般。佛法的六波羅蜜中,最尊貴的是般若波羅蜜,這猶如人的眼睛。修行要目足雙運,所有的修行是依止智慧的引導而成就解脫,如果甚至中午要吃幾碗飯,自己都無法判斷,則怎麼能知道什麼是生死的因緣?什麼是涅槃的因緣呢?臨命終時什麼該放下,什麼該追求,則更不可能了知了。所以前面的五件事雖是攝受眾生的方便,但佛陀提醒我們,做這些事情會折損我們的智慧,自己要小心。

我曾讀過一本古書,書中說:山上有一大戶人家,有眾多眷屬住在一起,這家人的長者往生,於是請山下一位有名的地理師來看風水地理。這地理師從山下走到山上,非常辛苦疲憊,這戶人家就準備熱開水給他解渴,而且在開水上面灑了一層粗糠。這地理師喝開水時起煩惱,他認為這戶人家請他喝水沒誠意,竟在上面灑粗糠。這樣的一念生起瞋心,他就把最壞的凶宅地理介紹給他們,說祖先若埋葬此處,家族會興盛,這地理師是想報復。

過了幾年,他想到這件事感到非常後悔,別人只是在開水上灑了一些粗糠,自己怎麼就做出如此大的報復呢?於是他又去找尋這戶人家,看看他們是否凶多吉少。結果他發現這戶人家的家宅,非但沒有凶多吉少,還更加繁榮,房子蓋的更大。這戶人家看到地理師來訪,表示非常感激。地理師問說,當時他從山下走到山上,為什麼請他喝的開水上面會灑一層粗糠?他們答說:「你從山下走上來,怕你口渴,喝水太急,熱開水會燙傷喉嚨,灑一點粗糠,你會吹開它,喝水就比較慢一點。」地理師於是說:「一念善心,轉凶宅為吉宅。」我們雖同意世間的因緣法,有陰陽五行的吉凶禍福,但從因緣上的觀察,心是根本,講因緣時若不講心則不是佛弟子。若只是觀察外在的因緣,心只是次要的角色,則你跟外道就相同了。佛法認為一切的因緣中,心是主要的因緣,外在因素是其次。若這樣,是否還需要看地理風水呢?我個人做出一個結論:

如果內心對業果的道理深信不疑,內心完全安住於真理,不把外境的因緣變化當作一回事,自己永遠相信,善業召感安樂果報,罪業召感痛苦果報,對這真理深信不疑,那麼不用看地理,你的心能轉境。如果對真理的信心跟理解有所動搖,心多少還會攀緣外在的境界,則也不妨看一下地理,因你的心對它有所著,它就會對你產生影響。所以若心一半安住在真理,一半安住在外境,則這部分對你就會有影響。

菩薩戒在講到攝眾生戒也有這觀念,若菩薩已通達諸法實相的道理,對真理深信不疑,永遠相信,心若安住在善法,一定召感安樂果報,若安住惡法,則召感痛苦果報。若自己對生命緣起的真理,已深信不疑,則可以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學地理風水算命,為什麼呢?因有些眾生若對他講真理,他不會相信,先以這種方便,「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你為他算命,他對你有信心,再為他講道理。

但這裡《遺教經》的涵義,從自利的角度上,這些佔相吉凶的事情,對初學佛法者而言,能夠不接觸就盡量不接觸,因學了這些佔相之術,對生命的因緣就會把它寄託在外境上,這對建立佛法的正見智慧會有所折損,所以經文上說:「皆所不應。」前面是遠離凡夫的增過及遠離外道的損智,這是滅惡;以下是生善的安住清淨戒法。安住清淨戒法又分為:

(一)身業的安住戒法。

(二)口業的安住戒法。

(三)意業的安住戒法。

先看身業的安住戒法。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

身業的安住有五條戒法要奉持:

(一)節身:節身是節制自身的行為,避免放逸他求,不能想要做什麼就去做,要有所節制,以避免「他求」。佛法認為追求內心戒定慧的增長是「自求」,這是向內的追求;向外攀緣則是「他求」。自己應該判斷,今天出去是為了放逸他求,或是為成就功德,對身體的行動要加以反省,有所克制,要節制自身的行為。

(二)時食:這是飲食的克制。「時」是指從早上到中午的時間,「時食」等於過午不食,這有兩層意義:(1)減少慾望:晚上飯食容易增長貪慾。(2)色身健康:過午不食使飲食能完全消化而有助健康。

(三)清淨自活:佛弟子不要攀緣權貴信眾,若攀緣有權力福報的信眾,容易產生貪求之心。有些東西本來不需要,但因攀緣權貴就容易得到,這增長自己的起心動念,增長貪慾煩惱的活動,所以佛陀要求清淨自活。

(四)不得參預世事:出家眾特別要避免參預世事,不要參加政治活動,不能做官,也不能參選立法委員。若參加政治活動,起初可能很客觀,但時間久了以後,自己就顛倒了,凡是同黨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不同黨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所以參加政治活動的結果,就會跟某類眾生產生對立,如此一方面破壞了內心的大慈悲心,一方面容易產生對佛教負面的情況。中國歷史上有四次毀滅佛教的悲劇,這四次中有好幾次都是因為出家眾參加政治活動,最後引起皇帝的瞋心而全面毀滅佛教。所以一位宗教師應該立場超然,決不可以在政治中公開表態,因這樣會對佛教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五)不得通致使命:這是做甲乙兩方的使者來密通消息。自己本來是修行者,因做這種卑賤工作而輕賤自身。

以上五件事是佛陀要我們的色身如法安住戒法。古德解釋這五條戒法,前面的三條戒法:節身、時食、清淨自活等,須有所節制,換句話說,色身的行動、飲食及結交信眾等,雖不能完全避免,但要有所節制。但參預世事及通致使命,古德認為此二事要完全避免。

以上是身業的安住,以下是口業的安住戒法。

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

口業的安住有兩個主題:

(一)不得依邪法語而住:這有兩個內涵,首先是咒術,咒術即是巫術,這是透過持咒招引鬼神來替自己做事情,這樣容易惱害眾生,橫結惡緣,這是邪法語,所以我們不能以嘴宣說咒術。其次是仙藥,這是宣說某種藥物能使人長生不老,乃至成就種種神通,及有種種怪力亂神之作用,這是口業的妄語。以上咒術及讚歎仙藥功德皆是邪法語。

(二)不得依邪人語而住:邪人是指「結好貴人,親厚媟慢」。貴人是掌握權力之人,若出家眾結交貴人,乃致彼此關係親厚,就容易產生「媟」「慢」的過失。媟是放逸,權貴之人有錢又有空閑,他的生命就是享受人生,及時行樂,他容易講出放逸的言語,所以結交權貴之人,容易受其影響而說出放逸的言語。其次,權貴之人常有傲慢之語,結交權貴容易產生傲慢言語,喪失修行者謙卑的態度,所以「皆不應作」。以上是口業的安住戒法,以下是意業的安住。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意業的安住有如下幾項:

(一)當自端心:這是當觀自心,不見他過。這念心在觀照時,不要觀察別人身口意的過失,而要觀察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是善念或惡念。出家眾若從安住的角度來說,「當自端心」是重要因素。有些出家眾在僧團能安住五年、十年、二十年,有些人在僧團安住卻覺得困難,「當自端心」是重要指標,這念心是向內或向外觀察,這是能否安住的重要因素。

就是說你既然不是主持和尚,寺廟的成敗得失不是由你負責;第二點,如果你不是他的師父,也沒有一定要教育他的責任。佛陀要我們剛開始修行,最好向內觀察自己,使自己的惡法減少,善法的功能增加,這是「當自端心」。

(二)正念求度:蕅益大師解釋正念求度為「如理思惟,希求解脫。」如理思惟是隨順真理而做思惟,比如經常思惟業果道理、空性道理,乃至真如佛性的道理,一心一意希求解脫。印光大師說念佛法門的成敗在於出離心,修淨土者須「信願具足」,每一句佛號都具足信心、願力,這願力包括「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憑良心講「欣求極樂」並不難,修行人對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功德,生起好樂心、追求心,這是不難的,但「厭離娑婆」則不容易,能安祥走出三界,沒有任何罣礙,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因為想要尋求解脫的心不具足。所以印光大師說,我們應該經常思惟,若今生沒有出離三界,來生就要墮落三惡道,因內心的罪業會召感三惡道的果報。這裡佛陀要我們內心經常正念思惟真理,產生希求解脫之心。

(三)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是指一時的缺陷,譬喻我們起心動念中都有一些貪、瞋、癡、高慢的煩惱。修行人的身業、口業可能有一些過失,或講錯話,或身體行為不正當,這時自己會知道,別人也會知道,所以很容易把它抓出來,透過懺悔來產生對治。但修行人最大的問題是意業的過失,自己心中經常起惡念,別人卻不知道,如果自己不觀照,就會有問題。

憨山大師說,一般念佛人,一方面起煩惱又不對治,如是心中就有兩種功能,一是念佛的善功能,一是煩惱的功能,則「佛只聽念,煩惱只聽長」,到了臨命終時,念佛的力量現前,煩惱的力量也現前,不幸的是,煩惱是多生熏習所成,是熟境界;念佛是今生才修習,是生疏的境界,所以最後煩惱把佛號的力量吃掉了。

有些人在修念佛淨土法門時,從來不對治煩惱,反正也沒有人知道。修行比較好的人,發現意業起煩惱,就趕快轉念念佛,如是停止煩惱後又開始念佛,念佛一段時間後又起煩惱,發現煩惱時又提起佛號,如是又中斷煩惱,但煩惱的勢力永遠存在,若沒有以呵責或觀照四念處來對治,煩惱就會永遠存在,臨命終時,自己的佛號不是煩惱的對手。

所以這裡佛陀的大慈悲,告訴我們不要包藏瑕疵,因為若放縱煩惱瑕疵,它就會不斷的增長廣大。所以憨山大師的慈悲,告訴我們要對治煩惱,念佛法門一定要調伏現前煩惱,煩惱現前時,或者以呵責的方式,觀照煩惱如大火,讓我們熱惱;煩惱如冤賊,偷走我們的功德法財;煩惱如毒蛇,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如是一方面思惟煩惱的種種過失,一方面用無常無我的智慧來觀察它,煩惱也是因緣所生法,若以觀照力來對治,它的勢力就會減弱。所以這裡經文告訴我們要對治煩惱,不要放縱它。

(四)不得顯異惑眾:異是指與眾不同,古德解釋這是顯示自己的功德來迷惑眾生,這裡特別是指顯示自己有神通感應的功德。佛法認為神通感應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個人只要不斷的靜坐,調伏粗重心,心靜下來就會知道一些消息,這都是正常的現象,因為世間上的事情要出現前都會有徵兆,所謂「月暈而風,處潤而雨。」看見夜晚有月暈,就知明天要起風,吉凶禍福出現前都有徵兆,所以心靜下來就會知道一些事情。但佛法中不能宣說,因為宣說神通感應,大眾就會以神通感應做為追求的目標,而不重視真理了,不再重視俢學最為珍貴的智慧,所以宣說感應神通讓眾生產生迷惑顛倒,增長眾生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

(五)於四供養,知量知足:對飲食、衣服、湯藥、臥具的供養,知道需求有一定的數量,得到後要滿足感恩,不要多多追求。

(六)趣得供事,不應畜積:趣是隨順,隨順應得的供養,有多的就佈施給常住或是需要的人,不要貪蓄積聚。以上六點是意業戒法的安住。

身口意三業的安住,我個人認為有兩段經文最為重要:

第一是「節身食時,清淨自活。」對出家眾來說,自己有兩個選擇,一是過「少欲知足」的生活,對別人無所求,如此就能把自己的精神體力,完全用於修學戒定慧以追求不朽的功德,追求臨命終時帶得走的功德。這是你第一個選擇;第二個選擇,自己喜歡過舒適的生活,則必須與有錢的信徒交往聯絡,你對他有所求,他也對你有所求,你得耗損很多精神體力陪著他,自己所剩下的時間就不多了,到了臨命終時,你絕對會後悔。所以這裡佛陀要我們覺悟,「節身食時,清淨自活。」要盡量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則對信施無所求,自己就能做主,把握時間,多在佛法上用功。

第二是「當自端心,正念求度。」只是「少欲知足」還不夠,內心要生起希求解脫之心,培養止觀的正念。以上這兩點,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這兩段開示:

節身食時,清淨自活;當自端心,正念求度。

丁三、明戒能生諸功德

前兩段的經文,佛陀把根本戒與方便戒皆宣說完畢,以下佛陀讚歎根本戒與方便戒能引生種種功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以上的根本戒與方便戒的戒法眾多,受戒後,所要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境界有無量無邊之多,佛陀在臨滅度時,挑選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故稱為略說。持戒是「正順解脫之本」,這裡是揀別外道的無益苦行,外道他雖也能持種種的苦行,但不能成就解脫。解脫是能解脫煩惱跟痛苦,此處的解脫主要是指禪定跟智慧,戒法本身雖非禪定跟智慧,但它能隨順解脫及隨順智慧,所以它是正順解脫之本,故有資格稱為「波羅提木叉」,它是別別解脫。

「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我們透過前面的根本戒而產生功德,透過方便戒使這功德更加安穩,更加增長廣大,如是而生起禪定,禪定則能解脫我們對三界的慾望。一個人若貪慾重,內心擾動不安,這是苦惱的境界。得到禪定後,內心能夠感到寂靜安樂,所以禪定有解脫慾望的功德。

其次,由戒、定的幫助,能產生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能滅除三界的痛苦。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持戒而生禪定,由禪定而生智慧,持戒跟禪定本身是扮演增上緣的角色,也就是說,雖然持戒,但要修禪定仍要修「心一境性」,須修專注力與相續力,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得到禪定後,若要成就智慧,仍要在教法上聞思修,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因此戒與定是增上因緣,它不是親因緣。

丁四、說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佛陀在講完戒法後,總結說:「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這裡的「當持淨戒」主要是指根本戒,須執持根本戒。「勿令毀缺」古德解釋是指方便戒,對身、口、意的方便戒不能缺損。這是總標,以下別明。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為什麼要持戒呢?因為只有透過持戒才能產生出世的善法,這善法包括禪定跟智慧。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如果不能依止根本戒與方便戒,則種種出世的禪定與智慧功德,皆不能生起,未生的不生,已生的也會喪失,所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我們在成就禪定跟智慧之前,內心要找到兩個住處,第一是功德住處,這是指受持四根本戒,則起碼自己的身、口、意安住在功德。佛法講功德是指三善道以上才稱為功德,五乘中的功德,起碼成就人天乘的功德。若不奉持四眾戒法,即使你佈施蓋醫院,做種種慈善事業,若戒法有所虧損,這善業不能成就功德,而到畜生道做一隻狗,福報雖很大,有人侍奉你,但你得不到尊貴身,只在卑賤的果報中享受善業。若要成就功德住處,須持四根本戒法,保住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尊貴身,所以修學佛法,第一要先找到功德住處。

其次要找到安穩住處,這是方便戒,若對已有的功德要增長廣大,對於遠離凡夫的增過,遠離外道的損智,乃至安住身、口、意的戒法,都必須要奉持,功德才能安穩。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對於「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曾講一個小故事:有一貧窮人供養天神,求能離苦得樂,他早晚上香供水供花,如是虔誠供養十二年。天人被他所感動,有一天這天人化成白髮老翁來敲他的門,這貧窮人問:「你是誰啊?」老翁答說:「我就是你供養的天神,我被你十二年虔誠供養所感動,你有什麼祈求呢?」貧窮人說:「我希望能離開痛苦,得到安樂」。於是天人給他一個「得瓶」,只要向「得瓶」祈求,絕對能「所求如願」。這貧窮人向「得瓶」祈求房子,如他所願的出現房子,以後又祈求車乘及種種享受的資具,這窮人也就解脫貧窮,得到快樂的生活。

有一天他舉辦一場慶祝法會,請過去所有的朋友來共同慶祝。那些朋友都是貧窮人,他們問主人說:「你以前跟我們一樣貧窮,現在怎能變成這麼富有?」主人答說:「我以前是很貧窮,但我辛苦的向天神祈求十二年,他送我一個得瓶,我向得瓶祈求,就能出現種種我所要的東西。」他的貧窮朋友請他表演這稀有事,主人於是在大眾面前向得瓶祈求某種東西,得瓶就現出這東西,大家非常驚喜,歡喜讚歎鼓掌。主人這時得意忘形,開始唱歌跳舞,在跳舞中不慎打破得瓶,於是從得瓶中出現的房子、車乘、珍寶也隨之全部消失,他又恢復了貧窮。

龍樹菩薩告訴修行人,「得瓶」就是戒法,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時是帶著虔誠恭敬的心,所以會珍重「波羅提木叉」,因為沒有皈依三寶的人,身心苦惱,後來戒法散發功德,使人身體健康,事事如意,乃至來生有人天的安樂果報。如果沒有生起出世解脫心,因為持戒而福報現前,就容易志得意滿。諸位要知道,我們之所以有福報是因有戒法,猶如這貧窮人本來沒有財富,是因「得瓶」而致富,也就是說,我們這念心本來充滿煩惱跟罪業,如果身口意有些功德,這是因皈依三寶的關係,在剛開始修行時特別是指因有法寶的戒法。所以如果放逸不持戒,就會喪失功德,又恢復過去的貧窮。龍樹菩薩以「得瓶」故事開示說:

持戒之人,所求如願;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故佛陀開示說:「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我們在身心苦惱時,要先找一功德住處、安穩住處,「波羅提木叉」即是我們的安穩功德住處。所以在還未離開三界時,先把住處建造安穩有功德,這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靜 壹前言 長久以來,佛教有許多深奧微...

【推薦】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

無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佛陀在許多經典中都勸告弟...

佛說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擁有了嗎

人活著,總希望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有些人觀念、...

信樂涅槃得解脫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當時,舍利...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的因緣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

四事之教

釋迦牟尼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在古印度毘舍離城的祇園...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古時在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大藏經】【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三界無安是火宅

我們以前有個例子說得非常好,千里來書為棟牆,讓他三...

著魔時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

廣欽老和尚對出家弟子之開示--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

素食已成了世界的流行趨勢

現在世界各國的素食館都像雨後春筍般林立,歐美先進國...

禪宗看話頭的用功方法

禪宗的法門呢?我略講兩句就好了。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

常說愛語攝眾生

佛教四攝將愛語列為其中之一,足見愛語在弘法度眾和修...

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護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毋...

初學佛應克服的哪些誤區

現在人一般誤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學...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必須去走一走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一定要去走一走,感受一下。那就是...

這幾種人最適合修地藏法門

《地藏菩薩本願經》,屬於地藏三經之一,是佛陀為母親...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釋迦牟尼佛往昔為海塵婆羅門時,曾發五百大願。誓言言...

你以前見地超卓,為何現在反而變得這麼平庸

【原文】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模擬,與一...

談感應

有些初入佛門的人對佛理的追求遠不及對感應的追求。那...

平常心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疑慮〗 念佛簡單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讀經吧 〖破疑〗...

虛雲老和尚《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

【佛教詞典】人天寶鑒

全一卷。南宋曇秀撰。乃依內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編集...

【佛教詞典】普度

(一)謂廣行剃度。宋史孔承恭傳載:「請於征戰地修寺,...

【視頻】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淨界法師《為什麼想出家的公案》

【視頻】朱老師的故事

朱老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