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五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三法品第四之三

三受者。一樂受。二苦受。三不苦不樂受。樂受云何。答順樂受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樂受。復次修初第二第三靜慮時。順樂受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樂受。苦受云何。答順苦受觸所生身苦心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謂苦受。不苦不樂受云何。答順不苦不樂受觸所生身捨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謂不苦不樂受。如世尊說。

 具念定正知  諸佛真弟子
 能正知諸受  令貪等不生
 於諸受及道  俱令漸次滅
 苾芻受盡故  無影般涅槃

三苦性者。一苦苦性。二壞苦性。三行苦性。苦苦性云何。答欲界諸行由苦苦故苦。壞苦性云何。答色界諸行由壞苦故苦。行苦性云何。答無色界諸行由行苦故苦。復次不可意諸行由苦苦故苦。可意諸行由壞苦故苦。順捨諸行由行苦故苦。復次若諸苦受。若彼相應法。若彼俱有法。若從彼生。若彼種類不可愛異熟果由苦苦故苦。若諸樂受。若彼相應法。若彼俱有法。若從彼生。若彼種類可愛異熟果由壞苦故苦。若不苦不樂受。若彼相應法。若彼俱有法。若從彼生。若彼種類非可愛非不可愛異熟果由行苦故苦。復次苦苦性云何。答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所以者何。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種種苦故。壞苦性云何。答如世尊說可意朋友可意眷屬可意境界。若變壞時。若遭譭謗[夌*欠]蔑等時。發生愁嘆憂苦悲惱。彼於爾時由壞苦故苦。行苦性云何。答除苦苦性及壞苦性。諸餘有漏行由行苦故苦。三慢類者。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我勝慢類云何。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我之種族形色作業工巧財位壽量力等。或總或別皆勝於彼。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蔑。是謂我勝慢類。我等慢類云何。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我之種族形色作業工巧財位壽量力等。或總或別皆等於彼。由別因緣而起於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蔑。是謂我等慢類。我劣慢類云何。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我之種族形色作業工巧財位壽量力等。或總或別皆劣於彼。由別因緣而起於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蔑。是謂我劣慢類。

第四嗢柁南曰。

 四三法有十  謂火福欲樂
 及慧根眼仗  六一火慧二

有三火三福業事三欲生三樂生三慧三根三眼三仗。火慧各二。餘六各一。初三火者。一貪火。二瞋火。三癡火。貪火云何。答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欲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由此貪愛所蔽伏者。發生種種身熱心熱身心俱熱。身燒心燒身心俱燒。身惱心惱身心俱惱。又由貪愛纏為緣故。長夜領受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果。是謂貪火。瞋火云何。答謂於有情慾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當瞋現瞋。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忿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為瞋。由此瞋恚所蔽伏者。發生種種身熱心熱身心俱熱。身燒心燒身心俱燒。身惱心惱身心俱惱又由瞋恚纏為緣故。長夜領受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果。是謂瞋火。癡火云何。答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廣說乃至癡類癡生改類改生。總名為癡。由此愚癡所蔽伏者。發生種種身熱心熱身心俱熱。身燒心燒身心俱燒。身惱心惱身心俱惱。又由愚癡纏為緣故。長夜領受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果。是謂癡火。如世尊說。

 諸有愚夫類  貪瞋癡火燒
 如次耽欲境  害生憎聖法
 於三毒熾火  若不如實知
 便耽著有身  不能趣寂滅
 由斯履邪路  墮三惡趣中
 受劇苦淪迴  不解脫魔縛
 正等覺弟子  晝夜常精進
 以穢想慈慧  如次滅三火
 從斯入聖道  降伏諸魔軍
 證得二涅槃  清涼無取漏

後三火者。一應奉事火。二應給施火。三應供養火。應奉事火云何。答父母是子所應奉事。如世尊為高直身形婆羅門說。云何名為應奉事火。謂世父母應受其子種種樂具。隨處隨時無倒奉事。云何其子以諸樂具。隨處隨時無倒奉事應奉事火。謂族姓子以精進力。及手足力若汗血力。如法所得財物樂具。隨處隨時無倒奉事供養父母。何故名為應奉事火。謂族姓子從彼而生。由彼長養乃得成立。是故父母諸佛說為應奉事火。應給施火云何。答妻子奴婢作使親友。是其家主所應給施。如世尊為高直身形婆羅門說。云何名為應給施火。謂世妻子奴婢作使及諸親友。應受家主種種樂具隨處隨時無倒給施。云何家主以諸樂具。隨處隨時無倒給施應給施火。謂族姓子以精進力。及手足力若汗血力。如法所得財物樂具。隨處隨時無倒給施妻子奴婢作使親友。何故名為應給施火。謂族姓子如法居家。其妻子等無倒承事。如教為作所應作業。令無匱乏速得成辦。是故妻子奴婢作使及諸親友。諸佛說為應給施火。應供養火云何。答真沙門婆羅門。是諸施主所應供養。如世尊為高直身形婆羅門說。云何名為應供養火。謂沙門婆羅門。若已離貪或復修行調伏貪行。若已離瞋或復修行調伏瞋行。若已離癡或復修行調伏癡行。如是沙門及婆羅門。應受施主種種樂具。隨處隨時無倒供養。云何施主以諸樂具。隨處隨時無倒供養應供養火。謂族姓子以精進力。及手足力若汗血力。如法所得財物樂具。隨處隨時無倒供養。如前所說。諸沙門婆羅門。何故名為應供養火謂族姓子供養阿羅漢及諸有學者。彼是世間真福田故。能令施主於中樹福。感得最勝此世他世富樂異熟及解脫果。是故真沙門及真婆羅門。諸佛說為應供養火。餘世間火非應奉事給施供養。彼不能令諸有情類得勝果故。如世尊說。

 智者能如法  祭事前三火
 生有樂世間  證無苦解脫

三福業事者。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三修類福業事。施類福業事者。云何施類云何福云何業云何事。而說施類福業事耶。答施類者。謂施主佈施諸沙門婆羅門貧窮苦行道行乞者。飲食湯藥衣服華鬘塗散等香。房舍臥具燈燭等物。是名施類。復次或由身佈施。謂或施身或施身業。或施所捨物。或由語佈施。謂或施語或施語業。或施所捨物或由意佈施。謂或施意或施意業。或施捨心。是名施類。福者謂施俱行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福。業者謂施俱行諸思等思現等思已思思類作心意業。是名業。事者謂施主受者及所施物。是名事。此中施類名施類亦名福亦名業亦名事。此中福名為福亦名業亦名事亦名施類。此中業名為業亦名事亦名施類亦名福。此中事唯名事。戒類福業事者。云何戒類云何福云何業云何事。而說戒類福業事耶。答戒類者。謂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離飲窣羅迷麗耶末陀放逸處酒。是名戒類。福者。謂戒俱行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福。業者謂戒俱行諸思等思。現等思已思思類作心意業。是名業。事者謂若防若止若遮。若離害生命事。是離害生命事。若防若止若遮。若離不與取事。是離不與取事。若防若止若遮。若離欲邪行事。是離欲邪行事。若防若止若遮。若離虛妄語事。是離虛妄語事。若防若止若遮。若離飲窣羅迷麗耶末陀放逸處酒事。是離飲諸酒事。是名事。此中戒類名為戒類。亦名福亦名業亦名事。此中福名為福亦名業亦名事亦名戒類。此中業名為業亦名事亦名戒類亦名福。此中事名為事亦名戒類亦名福亦名業。修類福業事者。云何修類云何福云何業云何事。而說修類福業事耶。答修類者。謂慈悲喜捨四無量。是名修類。福者謂無量俱行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福。業者謂無量俱行諸思等思現等思已思思類作心意業。是名業。事者謂所緣事緣彼而起四無量。是名事。此中修類名為修類。亦名福亦名業亦名事。此中福名為福亦名業亦名事亦名修類。此中業名為業亦名事亦名修類亦名福。此中事唯名事。如世尊說。

 智者能依法  勤學施戒修
 生無苦世間  受三種樂果

三欲生者。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彼於現前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謂人全天一分是第一欲生。有諸有情樂受自化諸妙欲境。彼於自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謂樂變化天是第二欲生。有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欲境。彼於他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謂他化自在天是第三欲生。此中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不可近得。非有非現有但於諸蘊界處。由想等想假言說轉謂為有情那羅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由斯故說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者。謂彼有情恆樂受用藏護積集委寄安置。隨本所生現前欲境。彼於現前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者。謂彼有情於所受用。藏護積集委寄安置。隨本所生現前欲境。有勢力得自在隨意受用。謂人全者。顯一切人。天一分者。顯欲界下四天。是第一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一。欲生者。謂此於欲界生。復次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樂受自化諸妙欲境者。謂樂變化天造化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隨所愛樂。化作種種男女等事而自娛樂。謂若天女化作天男而自娛樂。若諸天男化作天女而自娛樂。彼於自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者。謂樂變化天造作增上如是類業。彼由此業隨所愛樂。化作種種男女等事。彼於此事有勢力得自在隨意受用。謂樂變化天者。顯一切樂變化天。是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欲生者。謂此於欲界生。復次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樂受他化諸妙欲境者。謂他化自在天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與諸他化自在天。雖同一類身同一趣同一生同一進趣。而有高下勝劣差別。諸下劣天子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令高勝天子於中受用。彼於他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者。謂他化自在天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隨所愛樂。令他下劣天子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彼高勝天子於此欲境有勢力得自在隨意受用。譬如梵天雖同類同一趣同一生同一進趣。而有高下勝劣差別。謂梵眾天下劣梵輔天高勝。梵輔天下劣大梵天高勝。他化自在天亦復如是。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廣說如前。謂他化自在天者。顯一切他化自在天。是第三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欲生者。謂此於欲界生。

三樂生者有諸有情。即如是身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而住。謂梵眾天是第一樂生。有諸有情。即如是身定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而住。謂極光淨天是第二樂生。有諸有情。即如是身離喜之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而住。謂遍淨天是第三樂生。此中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不可近得非有非現有。但於諸蘊界處。由想等想假言說轉。謂為有情那羅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由斯故說有諸有情。即如是身者。身名為身。身業亦名身。身根亦名身。五有色根亦名身。四大種聚亦名身。今此義中意說四大種聚身。故說即如是身。離生喜樂者。謂初靜慮中所可得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者。謂梵眾天於此離生喜樂隨欲而得。無艱無難即此離生喜樂。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能令如是四大種聚身。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住者。謂彼爾時由離生喜樂。身心無苦惱安樂而住。如世尊於分別生記經中說。苾芻當知。如修定者從此處沒生梵眾天。數現受離生喜樂。彼先住此入初靜慮。亦數現受離生喜樂。彼先後所受離生喜樂無異無差別。依定等故。謂先此間於初靜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後方生彼梵眾天故。二所受離生喜樂品類相似。謂梵眾天者顯初靜慮。梵眾等天是第一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一。樂生者。謂此生處長時受安隱樂。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復次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即如是身者。身名為身。乃至廣說。定生喜樂者。謂第二靜慮中所可得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定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者。謂極光淨天於此定生喜樂隨欲而得。無艱無難即此定生喜樂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能令如是四大種聚身。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住者。謂彼爾時由定生喜樂。身心無苦惱安樂而住。如世尊於分別生記經中說。苾芻當知。如修定者。從此處沒生極光淨天。數數現受定生喜樂。彼先住此入第二靜慮。亦數現受定生喜樂。彼先後所受定生喜樂。無異無差別。依定等故。謂先此間於第二靜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後方生彼極光淨天故。二所受定生喜樂品類相似。謂極光淨天者。顯第二靜慮極光淨等天。是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樂生者。謂此生處長時受安隱樂。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復次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即如是身者。身名為身乃至廣說。離喜之樂者謂第三靜慮中所可得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離喜之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者。謂遍淨天於此離喜之樂隨欲而得。無艱無難即此離喜之樂。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能令如是四大種聚身。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住者。謂彼爾時由離喜之樂。身心無苦惱安樂而住。如世尊於分別生記經中說。苾芻當知。如修定者。從此處沒生遍淨天。數數現受離喜之樂。彼先住此入第三靜慮。亦數現受離喜之樂。彼先後所受離喜之樂。無異無差別。依定等故。謂先此間於第三靜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後方生彼遍淨天故。二所受離喜之樂品類相似。謂遍淨天者。顯第三靜慮遍淨等天。是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樂生者。謂此生處長時受安隱樂。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

初三慧者。一聞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聞所成慧云何。答因聞依聞由聞建立。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其事如何。如有苾芻。或受持素呾纜。或受持毘奈耶。或受持阿毘達磨。或聞親教師說。或聞軌範師說。或聞展轉傳授藏說。或聞隨一如理者說。是名為聞。因此聞依此聞由此聞建立故。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云何。答因思依思由思建立。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其事如何。謂如有一如理思惟書數算印。或隨一一所作事業。是名為思。因此思依此思由此思建立故。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云何。答因修依修由修建立。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其事如何。謂如有一方便善巧。自勤修習諸離染道。由此所修離染道故。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為修。因此修依此修由此修建立故。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修所成慧。有作是說。如此亦是思所成慧。所以者何。唯依佛法不共所修。乃可名為修所成慧。今此義中依諸等引所起寂靜慧。皆名修所成慧。

後三慧者。一學慧。二無學慧。三非學非無學慧。學慧云何。答學作意相應。於法棟擇極棟擇最極棟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毘缽舍那。是名學慧。無學慧云何。答無學作意相應。於法棟擇。廣說乃至毘缽舍那。是名無學慧。非學非無學慧云何。答有漏作意相應。於法棟擇廣說乃至毘缽舍那。是名非學非無學慧。

三根者。一未知當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如法蘊論廣說其相。如世尊說。

 學者學諸根  恆隨正直道
 常委勤精進  守護於自心
 初慧根無間  生第二慧根
 若第三慧根  解脫位方有
 不動解脫位  諸有結永盡
 無漏根圓滿  樂止息諸根
 將入永寂滅  任持最後身
 降伏諸魔軍  證畢竟常樂

三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聖慧眼。肉眼云何。答雜骨肉血淨四大種所造。眼界眼處眼根。是名肉眼。天眼云何。答不雜骨肉血極淨四大種所造眼界眼處眼根。是名天眼。聖慧眼云何。答諸有學慧及無學慧。並一切善非學非無學慧。是名聖慧眼。如世尊說。

 肉眼最為劣  天眼名次上
 聖慧眼最勝  有三種差別
 諸世間善慧  能順趣抉擇
 學無學正知  盡生老病死
 大覺天人中  名稱最高遠
 亦由慧速證  妙覺莊嚴身

三仗者。一聞仗。二離仗。三慧仗。聞仗云何。答多聞聞持聞積集者。若所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於如是法具足多聞。憶持所聞言教純熟專意觀察所聞言教。於諸法義見善通達。是名為聞。因此聞由此聞建立故。能斷不善法能修諸善法。此名為聞。亦名為仗。亦名聞仗。故名聞仗。離仗云何。答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為離。因此離依此離由此離建立故。能斷不善法能修諸善法。此名為離。亦名為仗。亦名離仗。故名離仗。慧仗云何。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為慧。因此慧依此慧由此慧建立故。能斷不善法能修諸善法。此名為慧。亦名為仗。亦名慧仗。故名慧仗。如世尊說。

 聞仗最為劣  離仗名次上
 慧仗最為勝  精進力具足
 具念樂靜定  知世間生滅
 於一切解勝  至世邊彼岸

第五嗢柁南曰。

 五三法有十  謂學修住定
 導淨默增上  無上明各三

有三學三修三住三定三示導三清淨三寂默三增上三無上三明。

三學者。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增上戒學云何。答安住具戒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悉皆具足。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是名增上戒學。增上心學云何。答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云何。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增上慧學。如世尊說。

 苾芻具三學  樂修如理行
 增上戒心慧  恆相續現行
 具精進勢力  及明盛靜慮
 常守護諸根  勤行不放逸
 如晝夜亦然  如夜晝亦爾
 如前後亦爾  如後前亦然
 如下上亦然  如上下亦爾
 勝伏諸方所  由不放逸定
 說此為學跡  不放逸而住
 由能了能捨  故得心解脫
 世說為等覺  雄勐至行邊
 明行俱圓滿  恆住無忘失
 命根不相續  愛盡解脫故
 如燈火涅槃  究竟心解脫

三修者。一修戒。二修定。三修慧。修戒云何。答於諸善戒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修戒。修定云何。答於諸善定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修定。修慧云何。答於諸善慧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修慧。如世尊說。

 善修戒定慧  至極究竟者
 已永盡諸有  無垢亦無憂
 於著得解脫  具利慧深定
 超眾魔境界  遍照如日輪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五

 

上篇: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下篇: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論

鞞婆沙論卷第一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

【註音版】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天台四教儀

四教頌 七賢七位藏初機。通教位中一二齊。別信並圓五...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一卷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

普賢菩薩聖誕祝聖儀

一、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熱在金爐...

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

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聞如是:...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一名《一切法義王經》) 元魏婆羅門...

身觀經

身觀經 西晉月支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所說大拯濟陀羅尼

觀世音菩薩所說大拯濟陀羅尼...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覺,子於...

【佛教詞典】一引

於叢林之儀式中,引率眾僧之一組僧侶,稱為一引。敕修...

【佛教詞典】三心相見道

(術語)相見道之中有二種:一、三心相見道。二、十六...

擁有了一億元,你就能得到幸福嗎

2005年,英國男子凱什.高夫和妻子喜中900萬英鎊,約...

霧霾——淨業行人的欣厭劑

在過去的三五年裡,整個中國大地基本都籠罩在霧霾的陰...

對六字洪名繫念不止,一定能生彌陀淨土

你只要對六字洪名繫念不止,一定會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

不要購買有佛像標籤的香燭

賣香這件事,最容易培福,也最容易造罪業。製造粗劣、...

打普佛念佛迴向出現的奇跡

章居士,湖州人。她有個老爺爺七八十歲了,摔倒了,把...

囉嗦嘮叨對孩子成長有沒有影響呢

問: 師父,我是一個孩子的母親,為了關心孩子,平時...

六大免除障難方法

一、戒殺吃素 肉食有毒,以殺時恨心所結故。故凡瘟疫流...

達到什麼境界才可以食肉飲酒行淫偷盜

《永明延壽禪師全書》: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

白隱禪師的「隻手之聲」

有一位沙彌南利,每天看著師兄們早晚都到禪堂裡參禪,...

淨土宗的思考,永遠要把功德歸於佛陀

什麼叫皈依?就是:必須要空掉自我! 我們能夠往生,是...

當代僧伽的職志

一、要有求學的志向 當代青年僧伽應有的職志是什麼呢?...

娑婆世界的安樂夾雜著毒藥

娑婆安樂的果報,在經典上講一個譬喻:譬如美食,夾雜...

【視頻】《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善音居士讀誦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善音居士讀誦

【視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黃慧音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黃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