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菩薩如何成就利他菩提心

淨界法師  2017/08/1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菩薩如何成就利他菩提心

由施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正攝受。

由戒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不毀害。

由忍波羅蜜多故,雖遭毀害而能忍受。

由精進波羅蜜多故,能助經營彼所應作。

即由如是攝利因緣,令諸有情於成熟事有所堪任。從此已後,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於開悟時,彼得成熟。

前面的菩提心偏重在自受用,就是菩薩只是利用六度來成就自己的菩提心,這個地方的菩提心開始利他了。這個菩提心,他開始從自受用的因緣轉而去觀察眾生的根機,做一些利他的事業了。

我們來看「由施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正攝受」。菩薩在前面長時間地修習佈施,他有一定的資糧力,所以他開始在度化眾生的時候會把他資糧的資具跟眾生分享。為什麼呢?因為攝受眾生!眾生需要生活的資具,菩薩就以資具來攝受他,建立一個很好的因緣,讓這個眾生對菩薩心生歡喜,就容易去攝受他進入佛道。所以,菩薩先用佈施波羅蜜多來攝受有情,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用「持戒波羅蜜多,於諸有情能不毀害」。眾生在成長過程當中有時候有煩惱,有煩惱就會對菩薩產生一定的傷害。菩薩因為有持戒的功德,他不損惱有情。我們受了菩薩的戒體,它的根本在於增上慚愧。增上慚愧,它有自調跟調他。自調,自己這一塊就是殺盜淫妄酒根本重戒。在利他這一塊,佛陀開出了五條戒不損惱有情:第一個,說四眾過;第二個,自讚毀他;第三個,是慳惜加毀罪;第四個,瞋心不受悔;第五個,謗三寶戒。這五條戒都跟口業有關係。

諸位!所以菩薩在整個修行當中他一定是善護自己的口業,不出惡言,不損惱有情。因為你一損惱有情,你就跟眾生結惡緣,就很難去度化他。所以,菩薩有戒波羅蜜的攝持,他能夠有一定的調伏力,他雖然不能馬上去利益到對方,起碼不損惱眾生,不跟眾生結下惡緣。這是第二點。

第三個,「由忍波羅蜜多故,雖遭毀害而能忍受」。菩薩有這種包容寬恕的胸量,能夠忍受眾生的毀害。當然這個地方菩薩他也能夠知道瞋心的過失。其實菩薩道你稍微生起一點貪戀,你貪戀世間的一些物質,傷害不大;但是你生起瞋心,這個問題就嚴重了。菩薩道有三個大忌,菩提心它最怕三個東西,我們後面會說到:第一個,瞋心;第二個,高慢心;第三個,嫉妒心。這三個會直接傷害菩提心的根本,會破壞菩提心。所以,忍辱波羅蜜在菩薩道特別重要。因為你一念瞋心起,就火燒功德林,你前面的努力可能就白費掉。菩提心一失掉,你所有的善法就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因為所有的草木要依大地才能夠生長,如果你把大地給弄沒了,你所有的草木就枯萎的枯萎,凋零的凋零,你又打回人天的有漏福報了。這個果報裡面全部帶業,帶了生死業。所以,為了保護菩提心,你要小心你的瞋心,小心瞋心的火,這是忍辱波羅蜜。

第四個,「由精進波羅蜜多故,能助經營彼所應作」。菩薩有那一分堅持的意志力,勇往直前,所以他能夠成辦經營他所應做的事業。可能他到人世間成立一個念佛堂,成立一個講堂,帶個佛七等等,就是成就佛法的事業還得靠一點精進。

「即由如是攝利因緣」,由這個攝受、利他的因緣,「令諸有情,於成熟事有所堪任」。菩薩通過前面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使令眾生的善根慢慢地成熟,對於大乘佛法有所接受,有所堪任。從此以後,「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安定不下來的,菩薩用善巧方便讓他做做功課,讓心定下來;已經定下來的,菩薩告訴他種種智慧的觀照,產生內觀,產生解脫。在解脫當中,先求開悟再求成熟,先明白道理,最後才證得真如。

前面的自受用的菩提心,它是菩薩的智慧來攝持。這個地方的菩提心,蕅益大師開導說,菩薩在從自受用的菩提心到利他的菩提心的時候,這個菩薩成就三種功德力:第一個,福德力的增長。菩薩在利他當中,他的福德慢慢增長廣大。第二個,慈悲力。菩薩對眾生慈悲包容的胸量擴大。第三個,方便力。菩薩經過長時間在人世間的歷練,他對各種有情眾生的需要清楚明白,他的善巧方便門的操作更加的熟悉了。

《法華經》舉一個例子說,我們自受用的菩提心好像一個車子。這個車子什麼都沒有,就是空空的一個車子,因為你這時以自修為主。你開始利他,開始幫助有情、調伏眾生時,你這個車子,欸,多了一些資具了,多了一個床座,有茶几,牆壁又多了一些花鬘,外面有種種的傘蓋莊嚴……就是說,你開始用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來莊嚴這個車子,讓這個大白牛車不但只是一個車子,它更加的莊嚴,更加的廣大,更加的殊勝。所以,在成辦利他當中,菩薩也是不斷地增上。有三種增上:福德增上,慈悲增上,方便增上。也就是說,前面的菩提心叫作「萬行一心」,這時的菩提心叫作「一心萬行」。《法華經》是這樣規劃的,就是從萬行回歸到菩提心;從利他的角度,從一心的菩提心又開展出萬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學《法華經》對修淨土有哪些好處

《法華經》當然最重要就是理觀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點...

什麼是菩提

菩提,梵語,此雲覺、智、道。廣義而言,即三乘聖人能...

自利與利他的關係

1、然欲利他,先須自利 須知此四宏誓願,乃三世一切諸...

凡夫為何要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同樣是空觀、假觀,這二個法門是完全一樣,內涵是一樣...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修行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修行人每天都在與自己的...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不一樣

前面講到橋陳那比丘知道:原來三界這個地方是住旅館的...

如何理解煩惱即菩提

菩提是指開悟的智慧。梵語bodhi,係從有知或覺之義的...

【大藏經】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美國畜牧大亨不敢吃自己養的牛肉

【導語】霍華李曼,一位曾經擁有上萬畝農場以及數千頭...

把真如本性喚醒激活

我們看蓮花的兩種譬喻:一個出水義,一個開敷義。天親...

電腦族的護眼食譜

眼睛乾澀不舒,甚至乾燥、畏光、視物模糊出現這些症狀...

佛法修學中的種種歧途

進了佛門之後,如果沒有用功調伏煩惱,輪迴中的可怕勁...

如果常能這樣想,就不會缺乏念佛的動力了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我們;無時無...

過失與功德能否相抵呢

功過是不能抵銷的,我們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來做比喻...

有兩種惡行,其果報之快能令人速墮地獄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 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

無著得道

過去,佛陀住在阿毗闍恆河邊。一天,有一位比丘來到精...

只此浮生是夢中

許多時候,一些從事演藝工作的人,不覺都會發出對生命...

念佛人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

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

人與人之間要用愛語來攝受

大家在家庭裡,夫妻之間、兒女之間、父母之間要互讓互...

人體七個器官最怕冷

寒冷的冬天一來臨,對全身器官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驗。面...

在家居士除了念佛,是否還需要閱讀經典

問: 年輕的在家居士,除了念佛號,是否應該多閱讀經典...

在家人是否比出家人更能利益眾生

問: 我認為我們修行實際上是修心的過程,要在生活中...

永遠對工作保持熱情

一個在路邊賣飯盒的男人,由於沒有文化加上聽力視力都...

聞鐘聲,苦痛止

【疏】《阿含經》云:聞聲止苦者,凡業有定與不定,故...

【佛教詞典】喜覺支

梵語 prītisambodhyavga,巴利語 pītisambojjhavga。...

【佛教詞典】金蓮華

(雜名)金色之蓮華也。觀無量壽經曰:行者命欲終時,...

【視頻】妙境法師《觀音送兒,一牛橫隔》

妙境法師《觀音送兒,一牛橫隔》

【視頻】天因法師《口出妙香的比丘》

天因法師《口出妙香的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