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佛人必須遠離這五種不正見

弘恩法師  2024/07/2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學佛人必須遠離這五種不正見

經典裡面所開示的五種不正見,這五種不正見就是凡夫和外道的五種不正見。五種不正見: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和見取見。

第一種身見,就是一般眾生執著身體為我,以四大五蘊為自己,這也就是《圓覺經》裡邊所說的: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妄認四大假合謂之身相,六塵緣影謂之心相。這就是身見。始終認為四大五蘊假合的身體就是我,所以眾生這一生可憐,茫茫然地為身體所累、為身體所忙,你看我們這一生忙來忙去,都是為了身體,吃好的、喝好的、聽好的、玩好的,是吧?身體要舒服,所以這一生都是為了身體的慾望而忙,就是因為這種堅固的身見,以身為我。

第二種見解叫邊見,邊,就是兩邊。這兩邊在佛法裡面叫「斷」和「常」兩個邊。斷見,一般的凡夫普遍執著的就是人死如燈滅。他既然執著身體是自己,身體死了,身體沒有了,他認為生命也就終結了,所以這種斷見就很容易不信因果,不信報應。

古人有一句詩說「行樂須及春,秉燭以夜遊」,趁著年輕趕快行樂,白天鬧不夠怎麼辦?晚上那時候沒有電,點上燈繼續玩。「行樂須及春,秉燭以夜遊」,這種縱欲主義,恰恰是因為斷見所導致的一種偏邪的行為。

另外一個邊是「常」,常是外道的知見,有兩種「常」。我們在學教理的時候,學到印度有兩種外道,一種勝論外道,一種數論外道。勝論外道就執著大梵天或者大自在天是造物主,他認為世間有一個神,有一尊神主宰這個世界,他是眾生的創造者,是萬物世間的締造者,這就是常見外道,他們認為這種神的力量是恆常的、普遍的、萬能的,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這是第一種常。

第二種「常」,他認為是一種不可見的力量,冥冥中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稱之為「神我」,在《楞嚴經》裡面可以看到末伽黎等外道,他們說「冥諦」,冥諦就是神我的概念,冥就是不可知、不可識,但它確實在冥冥之中是有,但是什麼我又不知道,我又認識不到,因為外道沒有般若正見,他不能見性,所以他就認為這個東西是有,我又看不見摸不著,是吧?分明是有,還能決定我的行為、決定我的思想,他認為這個是神我、是冥諦、是恆常的,這是第二種常見。那麼這就是邊見的斷、常兩邊。

第三種不正見就是「邪見」,邪見就是撥無因果,認為沒有因果,人死還為人,羊死還為羊,人作惡沒有惡報,這是邪見,這是這個世間最嚴重的邪見,因為不信因果,所以人沒有羞愧,肆意的作惡。

第四種不正見就是戒禁取見,戒禁取見是外道見,戒就是戒律的戒,禁就是禁止的禁,戒禁取見就指的外道種種的邪戒,印度的苦行外道:有塗灰外道,不穿衣服,裸身塗了一層灰;還有的外道從山崖上跳下去;還有的外道專門走火炭;還有的外道用竹籤子往自己身體裡面拚命紮,只要紮不死自己,他認為這個能消業,將來能得解脫,就執種種偏邪的戒律,還有外道的持牛戒、持狗戒、持雞戒,這在印度都是有的,這都是邪戒。所以這些戒律就叫戒禁取見,他用這樣苦行的戒律作為自己解脫的因,作為自己得到安樂的因,這叫戒禁取見。

最後一種,第五種也就是不正見的一個總綱,就是見取見,就是取種種自我的見解以為殊勝,取一種我見,而作為根本正確的見解,而不以聖賢的見解。所以世間有三種量值得我們去參考,現量、比量和聖言量。現量就是我們自己心裡所認識到的這一個,現量不是指佛法究竟自心現量,這個現量就是指的眾生眼前現的這個量,我們認為這個是好是壞、是長是短、是美是丑,是眾生的分別見;比量是通過後天的學習思考比對之後,而做出的一種所謂的理性見解。

世間人認為理性很正確,其實理性並不理性,為什麼?你所學的東西、所依的東西,它不靠譜,世間的見解要麼是外道見,要麼是凡夫見,只有佛法的見解出現於世間,才猶如赫日消冰雪,把世間的外道凡夫的見解統統的駁斥倒,這才是正見,這才是聖言量。所以第三種量也就是聖言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如果身邊有這四種「居士」,一定要注意

有的居士具備善知識的特點,可以幫我們更好的修行。 而...

宗舜法師:正信佛教應具備的三個條件

宗舜法師答: 我覺得這個它應該是從兩面去理解,首先...

出家師父的法名為何要尊稱上下

僧人自稱法號有:釋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門某...

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

小乘二宗之略要——俱舍宗、成實宗

俱舍宗 自佛滅後百年餘,佛教產生異議而逐漸分裂,義學...

寺院由誰管理才是最如法的

寺院原本就是十方布施所成,三寶所依,本來就是出家師...

緣起性空

彌蘭陀王非常尊敬有過禪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從禪修...

男眾入寺應注意的事項

清信士即對佛法有清淨信心的男子,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無論你學佛不學佛,踏入社會都...

如何不讓種下的惡因產生果報

我們如果了解了改變因果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做才能...

僧俗關係要建立在道義上

為什麼要講今天的僧俗關係呢?因為我覺得,今天的僧俗...

攝佛功德,成己功德

阿彌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議功德,我們前面講很清楚了,...

忍辱要從這兩個重點入手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

獼猴與獵人

過去在一座深山裡,住著一隻獼猴,這只獼猴不但有過人...

如何擺脫死亡的恐懼

我在東林寺接待一些居士,包括一些社會人士,都是來問...

誰拉你走向了平庸

有這樣一個試驗: 一個長跑運動員參加一個5人小組的比...

修學佛法以什麼為基礎和根本

問: 請法師開示,我們修學佛法以什麼為基礎和根本?是...

明末高僧蓮池大師

諸位有緣,大家吉祥。今天呢想給大家說說眾所周知的蓮...

印祖為何反對女眾出家

問: 弟子在《印光法師文鈔》中讀到說:至若女人有信心...

《觀經四帖疏》的不思議緣起

感應道交的特點在善導大師的著作裡面及實踐中比比皆是...

末法最後住世一百年的佛經

佛教的法運分三期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淨界法師法語名言分享【圖】

淨界法師法語名言分享...

印光大師對恐懼症患者的開示

原文: 九月接汝兄書,言汝有病,心志不定。或急於求醫...

身口意不離佛法,這才是真信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選擇信佛?很多人是一種盲從...

【佛教詞典】心法

【心法】 p0348 品類足論六卷四頁云:心法云何?謂一處...

【佛教詞典】執見

(術語)執持己心而不離之見解也。就種種之妄見而言之...

【視頻】釋迦傳-八相成道的故事

釋迦傳-八相成道的故事

【視頻】惠空法師《佛經與祖師語錄對禪修之價值》

惠空法師《佛經與祖師語錄對禪修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