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五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六法品第七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六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六法云何。此中有二嗢柁南頌。初嗢柁南曰。

 初六法十種  謂內外識觸
 及受想思愛  退不退各六

有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六順退法。六順不退法。六內處者云何為六。答一眼內處。二耳內處。三鼻內處。四舌內處。五身內處。六意內處。云何眼內處。答若眼於色。或已見或今見或當見。或彼同分是名眼內處。耳鼻舌身意內處。隨所應當廣說。

六外處者云何為六。答一色外處。二聲外處。三香外處。四味外處。五觸外處。六法外處。云何色外處。答若色為眼。或已見或今見或當見。或彼同分。是名色外處。聲香味觸法外處。隨所應當廣說。

六識身者云何為六。答一眼識身。二耳識身。三鼻識身。四舌識身。五身識身。六意識身。云何眼識身。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了別性。極了別性。了別色性。是名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隨所應當廣說。

六觸身者云何為六。答一眼觸身。二耳觸身。三鼻觸身。四舌觸身。五身觸身。六意觸身。云何眼觸身。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觸等觸等觸性。已觸當觸。是名眼觸身。耳鼻舌身意觸身。隨所應當廣說。

六受身者云何為六。答一眼觸所生受身。二耳觸所生受身。三者鼻觸所生受身。四舌觸所生受身。五身觸所生受身。六意觸所生受身。云何眼觸所生受身。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受。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眼觸等起。眼觸種類眼觸所生。眼觸所起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受等受。別受已受當受。是名眼觸所生受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身。隨所應當廣說。六想身者云何為六。答一眼觸所生想身。二耳觸所生想身。三鼻觸所生想身。四舌觸所生想身。五身觸所生想身。六意觸所生想身。云何眼觸所生想身。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想。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眼觸等起。眼觸種類眼觸所生。眼觸所起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想等想。現前等想已想當想。是名眼觸所生想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身。隨所應當廣說。

六思身者云何為六。答一眼觸所生思身。二耳觸所生思身。三鼻觸所生思身。四舌觸所生思身。五身觸所生思身。六意觸所生思身。云何眼觸所生思身。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思。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眼觸等起。眼觸種類眼觸所生眼觸所起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作心意業。是名眼觸所生思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身。隨所應當廣說。

六愛身者云何為六。答一眼觸所生愛身。二耳觸所生愛身。三鼻觸所生愛身。四舌觸所生愛身。五身觸所生愛身。六意觸所生愛身。云何眼觸所生愛身。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受。受為緣故愛。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眼觸所生愛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愛身。隨所應當廣說。

六順退法者云何為六。答一於佛不恭敬住。二於法不恭敬住。三於僧不恭敬住。四於學不恭敬住。五具惡言。六遇惡友。於佛不恭敬住者。云何於佛不恭敬性。答於佛世尊諸不恭敬性。不等恭敬性。不與自在性。不等與自在性。是名於佛不恭敬性。於法於僧於學亦爾。具惡言者。云何惡言性。答如前惡語說。遇惡友者云何惡友性。答如前惡友說。

六順不退法者云何為六。答一於佛有恭敬住。二於法有恭敬住。三於僧有恭敬住。四於學有恭敬住。五具善言。六遇善友。於佛有恭敬住者。云何於佛有恭敬性。答於佛世尊諸恭敬性。有恭敬性。有與自在性。有怖隨自在轉性。是名於佛有恭敬性。於法於僧於學亦爾。具善言者云何善言性。答如前善語說。遇善友者云何善友性。答善友謂佛及佛弟子。廣說乃至行遠離癡調伏癡行。是名善友性。若於如是善友。諸習近等習近。親近等親近。恭敬承事。是名遇善友。後嗢柁南曰。

 後六有十四  謂喜憂捨恆
 界出根喜通  明念上觀類

有六喜近行。六憂近行。六捨近行。六恆住。六界。六出離界。六諍根法。六可喜法。六通。六順明分想。六隨念。六無上法。六觀待。六生類。

六喜近行者。云何為六。答一眼見色已順喜處色近行。二耳聞聲已順喜處聲近行。三鼻嗅香已順喜處香近行。四舌嘗味已順喜處味近行。五身覺觸已順喜處觸近行。六意了法已順喜處法近行。眼見色已順喜處色近行者。謂眼見色已。於一向可愛一向可樂一向可欣一向可意色。以順喜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喜處作意思惟。所生喜受。是名眼見色已順喜處色近行。耳鼻舌身意喜近行亦爾。

六憂近行者。云何為六。答一眼見色已順憂處色近行。二耳聞聲已順憂處聲近行。三鼻嗅香已順憂處香近行。四舌嘗味已順憂處味近行。五身覺觸已順憂處觸近行。六意了法已順憂處法近行。眼見色已順憂處色近行者。謂眼見色已。於一向不可愛一向不可樂一向不可欣一向不可意色。以順憂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憂處作意思惟。所生憂受。是名眼見色已順憂處色近行。耳鼻舌身意憂近行亦爾。

六捨近行者。云何為六。答一眼見色已順捨處色近行。二耳聞聲已順捨處聲近行。三鼻嗅香已順捨處香近行。四舌嘗味已順捨處味近行。五身覺觸已順捨處觸近行。六意了法已順捨處法近行。眼見色已順捨處色近行者。謂眼見色已。於非可愛非不可愛。非可樂非不可樂。非可欣非不可欣。非可意非不可意色。以順捨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捨處。作意思惟所生捨受。是名眼見色已順捨處色近行。耳鼻舌身意捨近行亦爾。

六恆住者。云何為六。答一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二耳聞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三鼻嗅香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四舌嘗味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五身覺觸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六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者。謂眼見色於可愛不可愛。可樂不可樂。可欣不可欣。可意不可意。或所依止。或等無間。或所緣。或處所。或增上色。以順捨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捨處作意思惟。所生妙捨。是名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耳鼻舌身意恆住亦爾。問此中捨者何所謂耶。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驚覺任運住性。應知此中說名為捨。復次有說。六識相應緣色聲香味觸法境。捨受名捨。今此義中應知意說。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驚覺任運住性。行捨名捨。六界者云何為六。答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風界。五空界。六識界。分別此六如法蘊論。六出離界者。云何為六。答一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慈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嗔所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慈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嗔所纏縛。若心猶為嗔所纏縛。無有是處。謂慈心定必能出離一切嗔縛。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嗔縛永斷亦名出離。超越嗔縛亦名出離。諸慈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慈心定名出離。二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悲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害所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悲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害所纏縛。若心猶為害所纏縛。無有是處。謂悲心定必能出離一切害縛。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害縛永斷亦名出離。超越害縛亦名出離。諸悲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悲心定名出離。三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喜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不樂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喜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不樂纏縛。若心猶為不樂纏縛。無有是處。謂喜心定必能出離一切不樂。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不樂永斷亦名出離。超越不樂亦名出離。諸喜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喜心定名出離。四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捨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欲貪嗔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捨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欲貪嗔纏縛。若心猶為欲貪嗔纏縛。無有是處。謂捨心定必能出離一切欲貪嗔。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欲貪嗔永斷亦名出離。超越欲貪嗔亦名出離。諸捨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捨心定名出離。五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無相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隨相識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無相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隨相識纏縛。若心猶為隨相識纏縛。無有是處。謂無相心定必能出離一切隨相識。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隨相識永斷亦名出離。超越隨相識亦名出離。無相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無相心定名出離。六有具壽作如是言。我雖遠離我慢不觀見我我所。而我心猶為疑猶豫箭纏縛損害。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遠離我慢不觀見我我所。無處無容。其心猶為疑猶豫箭纏縛損害。若心猶為疑猶豫箭纏縛損害。無有是處。謂遠離我慢不觀見我我所者。必能出離一切疑猶豫箭。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我慢永斷亦名出離。超越我慢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超越諸慢名出離。

六諍根法者。云何為六。答謂有一類有忿有恨。若有忿恨。便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若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即不見法。若不見法即不顧沙門。若不顧沙門便起染著。輕弄鬪諍由起染著。輕弄鬪諍為所依止。令多眾生無義無利受諸苦惱。由此能引無量天人。無義無利諸苦惱事。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內或外有所未斷。即應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斷無得放逸。汝等應使如是諍根無餘斷滅。如先未起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內或外皆悉已斷。即應發起正念正知。勐利之心精勤防護。令當來世永不復起。是為正斷。善斷諍根如有忿恨。若有覆惱若有嫉慳。若有誑諂若有邪見倒見廣說亦爾。復有一類取著自見。起堅固執難教棄捨。若取著自見起堅固執難教棄捨。便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若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即不見法。若不見法即不顧沙門。若不顧沙門便起染著輕弄鬪諍。由起染著輕弄鬪諍為所依止。令多眾生無義無利受諸苦惱由此能引無量天人無義無利諸苦惱事。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內或外。有所未斷。即應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斷無得放逸。汝等應使如是諍根無餘斷滅。如先未起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內或外皆悉已斷。即應發起正念正知勐利之心。精勤防護令當來世永不復起。是為正斷善斷諍根。有忿有恨若有覆惱。若有嫉慳若有誑諂。如是一切皆如前說。有邪見倒見者。云何邪見。答諸所有見。無施與無祠祀。無愛樂。廣說乃至無自覺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邪見。言倒見者。謂即邪見所見顛倒。取著自見起堅固執難教棄捨者。云何取著自見。答執我及世間常。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廣說乃至執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唯此諦實餘皆愚妄。是名取著自見。云何起堅固執。答即由取著自見。是故起堅執。云何難教棄捨。答由於自見起愛樂等愛樂現前愛樂。是故難教厭離解脫。

六可喜法者。云何為六。答若有苾芻。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業。是名第一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發可意。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悅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復有苾芻。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語業。是名第二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說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意業。是名第三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說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以法獲得如法利養。下至缽中所受飲食。於此利養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別藏隱。是名第四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說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諸所有戒。無缺無隙無雜無穢。應供無執善究竟善。受取諸有智者稱讚無毀。於如是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無所藏隱。是名第五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說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諸所有見。是聖出離能善通達。若起作彼能正盡苦。於如是見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學無所藏隱。是名第六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發可意。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悅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於大師所者。云何大師。答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說名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云何有智同梵行者。答解憍陳那乃至廣說。是名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業者。云何慈身業。答興起俱行哀愍俱行所有身業。此中意說名慈身業。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此慈身業和合現前。由斯故說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業是名第一可喜法者。謂如是法是能隨順甚可愛樂。長養端嚴應供常委支具資糧。是故名可喜法。能發可愛者。謂由此法。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者。謂由此法能發尊重。能發可意者。謂由此法能發可意。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悅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者。謂由此法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悅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此中攝受。謂令和合。言一趣者。謂趣一境一味現前。如慈身業。慈語意業應知亦爾。以法獲得如法利養者。云何以法獲得如法利養。答若諸利養不由矯妄而得。不由詭詐而得。不由現相而得。不由激發而得。不由以利求利而得。然受用時無罪生長。故名以法獲得如法利養。下至缽中所受飲食者。謂下至墮缽中飲食。尚共受用。況餘財物。於此利養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別藏隱者。謂以法獲得如法利養。是名於此利養。若苾芻苾芻尼。正學勤策勤策女。近事近事女。是名有智同梵行者。以法所得如法利養。應與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應各別藏隱受用。是名第四可喜法等。如前廣說。諸所有戒者。云何名為諸所有戒。答無漏身業語業。及命清淨。一切皆名諸所有戒。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者。謂於此戒恆隨作恆隨轉。平等共作平等共轉。故名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言應供者。謂諸有情有貪瞋癡名為給使。若諸有情離貪瞋癡名為應供。應受給使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常供養故。言無執者。謂聖弟子於戒不起若取若執。善究竟者。謂於此戒善守善護至極究竟。善受取者。謂於此戒殷重恭敬。具足攝受諸有智者。稱讚無毀者。謂諸佛及弟子名有智者。此諸智者皆共稱讚。無訶毀者。由斯故說諸有智者稱讚無毀。於如是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無所藏隱者。云何名為於如是戒。答謂平等戒。平等戒者。謂八聖道支中正語正業正命名平等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謂解憍陳那等。皆名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無所藏隱者。謂於此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共一義利共一所趣。彼此相似。是名第五可喜法等。如前廣說。諸所有見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見。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諸法相諸簡擇極簡擇。乃至廣說。如是名為諸所有見。是聖出離等。如前廣說。於如是見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學無所藏隱者。云何名為於如是見。答謂平等見。平等見者。謂八聖道支中正見名平等見。餘如前說。如是亦名六和敬法。

六通者。云何為六。一神境智證通。二天耳智證通。三他心智證通。四宿住智證通。五死生智證通。六漏盡智證通。云何神境智證通。答領受示現種種神境。乃至廣說。是名神境智證通。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諸神境所有妙智。云何天耳智證通。答以天耳聞種種音聲。謂人聲非人聲遠聲近聲等。是名天耳智證通。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天耳境所有妙智。云何他心智證通。答於他有情補特伽羅尋伺心等。皆如實知。謂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是。有嗔心離嗔心。有癡心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掉心不掉心。寂靜心不寂靜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脫心解脫心。皆如實知。是名他心智證通。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他心等所有妙智。云何宿住智證通。答能隨憶念過去無量諸宿住事。謂或一生。乃至廣說。是名宿住智證通。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諸宿住所有妙智。云何死生智證通。答如明廣說。云何漏盡智證通。答亦如明廣說。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第十五

 

上篇: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下篇: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舍利弗阿毗曇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序 釋道摽撰 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世...

佛說鞞摩肅經

佛說鞞摩肅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註音版】佛說六門陀羅尼經

佛說六門陀羅尼經...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禪門要略

夫人修禪學慧法門。先明方便。後明正觀。方便者凡有五...

佛說諸行有為經

佛說諸行有為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三藏傳教...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佛教詞典】二種雜染

【二種雜染】 p0025   瑜伽九十一卷三頁云:復次有二...

【佛教詞典】邪見

1、五見使中,撥無因果之見,叫做邪見。   2、凡是不...

弘一大師勸念佛

在弘一法師諸多開示、論述中,提及淨土法門的很多,無...

真正的敵人

印度的琉璃王率領著一百萬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唱著勝利...

家人壽盡的時候沒有師父助念怎麼辦

問: 請法師開示,家人壽盡的時候,去寺廟辦佛事和在家...

佛教「四大天王」的表法含義

走進佛寺大門,你會看到一個建築物,叫天王殿。天王殿...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大師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其中一...

希求涅槃之樂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當時有位梵志,...

未成佛前,要先結人緣

佛能不能度眾生,眾生能不能被度,這其中的關鍵就是看...

佛教主張積極超越自我

( 導語: 佛教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直...

平常沒什麼感覺,臨終時你就知道怕了

如果一個人,他對過去的業都沒有處理沒有處理的意思,...

應具備何種參訪心態才能受用

問: 佛弟子應該具備何種參訪心態,才能真正受用? 慧...

極樂世界離開了八苦

我們展開的生命是在分段生死當中。你看分,分是分限的...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修陰德五讀書

生活的環境 中國人說怎樣做事會順利,一命、二運、三風...

【視頻】三十五佛懺悔文

三十五佛懺悔文

【視頻】《妙法蓮華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妙法蓮華經》平興寺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