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七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七法品第八之二

七非妙法者云何為七。答一不信。二無慚。三無愧。四懈怠。五失念。六不定。七惡慧。云何不信。答諸不信不信性。不現前信性。不隨順不印可。不已忍樂。不當忍樂。不現忍樂心不清淨。是名不信。云何無慚。答諸無慚乃至廣說是名無慚。云何無愧。答諸無愧乃至廣說是名無愧。云何懈怠。答諸下精進性。劣精進性。怯精進性。懼精進性。廣說乃至心懈怠懈怠性。心不勇悍不勇悍性。是名懈怠。云何失念。答諸空念性虛念性失念性心外念性。是名失念。云何不定。答心散亂性。云何心散亂性。答諸心散性。若心亂性心躁擾性。心流蕩性不一境性。不安住性。是名心散亂性。云何惡慧。答於不如理所引簡擇。執為如理所引。於如理所引簡擇。執為不如理所引。是名惡慧。如是七種名非妙法。問何緣是七名非妙法。答非妙謂非善士。此是彼法名非妙法。謂此諸法非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說是七名非妙法。

七妙法者云何為七。答一信二慚三愧四精進五念六定七慧。云何信。答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已忍樂。當忍樂。現忍樂心清淨。是名信。云何慚。答諸慚慚性。乃至廣說是名慚。云何愧。答諸愧愧性。乃至廣說是名愧。云何精進。答諸非下精進性。乃至廣說是名精進。云何念。答諸念隨念廣說乃至。心明記性是名念。云何定。答諸心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云何慧。答於如理所引簡擇覺。為如理所引。於不如理所引簡擇覺。為不如理所引。是名慧。如是七種名為妙法。問何緣是七名為妙法。答妙謂善士。此是彼法故名妙法。謂此諸法唯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說是七名為妙法。

復有七非妙法者云何為七。答一不知法。二不知義。三不知時。四不知量。五不自知。六不知眾。七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不知法者。謂不了知如來教法。謂契經應誦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是名不知法。不知義者。謂不了知彼彼語義。謂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是名不知義。不知時者。謂不了知是時非時。謂此時應修止相。此時應修舉相。此時應修捨相等。是名不知時。不知量者。謂不了知種種份量。謂所飲所食所嘗所噉。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睡若覺若語若默。若解勞悶等所有份量。是名不知量。不自知者。謂不了知自德多少。謂自所有若信若戒。若聞若捨若慧若教。若證若念若族姓若辯才等。是名不自知。不知眾者。謂不了知眾會勝劣。謂此是剎帝利眾。此是婆羅門眾。此是長者眾。此是居士眾。此是沙門眾。此是外道眾。我於此中應如是行。應如是住。應如是坐。應如是語。應如是默等。是名不知眾。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者。謂不了知補特伽羅德行勝劣。謂如是如是補特伽羅。有如是如是德行或勝或劣。是名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如是七種名非妙法。問何緣是七名非妙法。答非妙謂非善士。此是彼法名非妙法。謂此諸法非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說是七名非妙法。復有七妙法者。云何為七。答一知法。二知義。三知時。四知量。五自知。六知眾。七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知法者。謂正了知如來教法。謂契經應誦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是名知法。知義者。謂正了知彼彼語義。謂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是名知義。知時者。謂正了知是時非時。謂此時應修止相。此時應修舉相。此時應修捨相等。是名知時。知量者。謂正了知種種份量。謂所飲所食所嘗所噉。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睡若覺若語若默。若解勞悶等所有份量是名知量。自知者。謂正了知自德多少。謂自所有若信若戒若聞若捨。若慧若教若證若念。若族姓若辯才等。是名自知。知眾者。謂正了知眾會勝劣。謂此是剎帝利眾。此是婆羅門眾。此是長者眾。此是居士眾。此是沙門眾。此是外道眾。我於此中應如是行。應如是住。應如是坐。應如是語。應如是默等。是名知眾。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者。謂正了知補特伽羅德行勝劣。謂如是如是補特伽羅。有如是如是德行或勝或劣。是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如是七種名為妙法。問何緣是七名為妙法。答妙謂善士。此是彼法故名妙法。謂此諸法唯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名妙法。七識住者。云何為七。答有色有情種種身種種想。如人及一分天。是名第一識住。有色有情種種身一種想。如梵眾天劫初起位。是名第二識住。有色有情一種身種種想如光音天。是名第三識住。有色有情一種身一種想如遍淨天。是名第四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名第五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名第六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名第七識住。此中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種種身者。謂彼有情有種種顯色身。種種相種種形非一顯色。非一相非一形。故名種種身。種種想者。謂彼有情有樂想苦想不苦不樂想。故名種種想。如人及一分天者。謂總顯示人及欲界天。故名如人及一分天。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識住者云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色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種種身者。謂彼有情有種種顯色身。種種相種種形非一。顯色非一相非一形故。名種種身。一種想者。謂諸有情有時有分。於此世界劫將壞時。多往生上光音等天眾同分中。於彼具足意成色身根無缺減。支分圓滿形顯清淨。喜為所噉喜為所食。長壽久住有時有分。於此世界劫初成時。於下空中有空宮殿欻然而起。有一有情由壽盡故業盡故福盡故。先從光音等天眾同分沒。生下梵世空宮殿中。獨一無二無諸侍者長壽久住。時彼有情長時住已。欻然生愛及生不樂。作如是念。云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伴侶。當彼有情起此心願。有餘有情亦壽盡故業盡故福盡故。復從光音等天眾同分沒。生下梵宮與前有情共為伴侶。時前生者便作是念。我先於此獨一無二見壽久住。長時住已欻然生愛及生不樂。作如是念。云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伴侶。我起如是心願之時。是諸有情便生此處。滿我意願為我伴侶。是故當知此有情類是我所化。我於此類及餘世間。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時諸有情亦作是念。我等曾見如是有情。獨一無二長壽久住。時彼有情長時住已。欻然生愛及生不樂。作如是念。云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伴侶。於彼正起此心願時。我等便生彼同分內為彼伴侶。由斯我等是彼所化。彼於有情及世間物。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故名一想。如梵眾天者。謂此義中總顯生在梵眾等天。有種種身唯有一想。劫初起住者。謂劫初生時是名第二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識住者。云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色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一種身者。謂彼有情有一顯色身一種相一種形。無種種顯色。無種種相無種種形。故名一種身。種種想者。謂彼有情有樂想不苦不樂想故。名種種想。如光音天者。謂總顯示光音等天。是名第三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識住者云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色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一種身者。謂彼有情有一顯色身一種相一種形。無種種顯色。無種種相。無種種形。故名一種身。一種想者。謂彼有情唯有樂想故名一種想。如遍淨天者。謂總顯示遍淨等天。是名第四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識住者云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色受想行識蘊。名識住。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施設。無色身無有色處。無有色界無色蘊。故名無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超一切色想者。謂超一切眼識身相應想。滅有對想者。謂滅四識身相應想。不思惟種種想者。謂無五身識所引意識相應。緣色等種種障礙定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者。謂總顯示空無邊天。是名第五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識住者。云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施設。無色身無有色處無有色界。無色蘊故名無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者。謂總顯示識無邊處天。是名第六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六。識住者。云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施設。無色身無有色處無有色界。無色蘊故名無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者。謂總顯示無所有處天。是名第七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七。識住者云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

七隨眠者。云何為七。答一欲貪隨眠。二瞋隨眠。三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云何欲貪隨眠。答若於諸欲諸貪等貪。乃至廣說是名欲貪隨眠。云何瞋隨眠。答若於有情慾為損害。乃至廣說是名瞋隨眠。云何有貪隨眠。答於色無色諸貪等貪。乃至廣說是名有貪隨眠。云何慢隨眠。答諸慢恃執。乃至廣說是名慢隨眠。云何無明隨眠。答三界無智是名無明隨眠。云何見隨眠。答五見是名見隨眠。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如是五見名見隨眠。云何疑隨眠。答於諦猶豫。是名疑隨眠。

七無過失事者。云何為七。具壽當知有聖弟子。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如法引奪。是名第一無過失事。復次具壽有聖弟子。安住淨戒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具足。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常無毀犯。是名第二無過失事。復次具壽有聖弟子。親近善友善為伴侶。與善交通。是名第三無過失事。復次具壽有聖弟子。樂居閑寂具二遠離。謂身遠離及心遠離。是名第四無過失事。復次具壽有聖弟子。勤精進住有勢有勤有勇堅勐。於諸善法常不捨軛。是名第五無過失事。復次具壽有聖弟子。具念安住成就最勝常委念支。久作久說皆能憶念。是名第六無過失事。復次具壽有聖弟子。具慧安住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聖慧出慧善通達慧。彼所作慧正盡苦慧。是名第七無過失事。於如來所修植淨信者云何如來。答應正等覺說名如來。云何淨信。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信信性。廣說乃至心清淨性故名淨信。即此淨信於如來所。已修植當修植現修植。是故說為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等言。如前廣說。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永斷。安住淨戒者。云何淨戒。答諸所作業。謂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淨戒。安住者。謂成就淨戒修行勝行進趣契會。故名安住。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者。云何別解脫。答謂諸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自知自見。為諸苾芻半月半月。常所宣說別解脫契經。是名別解脫。問何緣說此名別解脫。答最勝善法由此為門此為上首此為初緣。別行別住由斯故立別解脫名。精勤守護此律儀者。謂於如是別解脫法。恆隨作恆隨轉。由斯故說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具足者。謂諸苾芻眾有五非軌則及五非所行。云何名為五非軌則。答一他勝罪。二眾餘罪。三墮煮罪。四別首罪。五惡作罪。云何名為五非所行。答一國王家。二執惡家。三淫女家。四音樂家。五酤酒家。諸聖弟子於此所說五非軌則五非所行常樂遠離止息棄捨。於正軌則及正所行具足成就。由斯故說軌則所行無不具足。於微小罪見大怖畏者。謂於小罪起極怖想。由斯故說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常無毀犯者。謂聖弟子不作是念。我於如是如是學處應勤修學。我於如是如是學處不勤修學。諸聖弟子常作是念。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自知自見。凡所制立一切學處。我皆受學常無毀犯。由斯故說受學學處常無毀犯。是名第二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永斷。親近善友者。云何善友答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佛弟子皆名善友。復次若有補特伽羅具戒具德。乃至廣說故名善友。於斯善友親近等親近極親近。隨順承奉供養恭敬。是故說為親近善友。云何名為善為伴侶。答於斷生命。若不與取。若欲邪行。若虛誑語。若飲諸酒。皆能遠離止息棄捨。厭患永斷說名謂善。與此善者為伴為侶。隨順趣向身心無二。是故說為善為伴侶。云何名為與善交通。答若於具信具戒多聞具捨具慧。隨轉隨屬隨順不逆。是故說為與善交通。復次若於具足出離遠離善法。隨轉隨屬隨順不逆。是故說為與善交通。復次若於具足出離遠離善法。一樂一欲一喜一愛。同樂同欲同喜同愛。是故說為與善交通。是名第三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永斷。樂居閑寂者。云何名為樂居閑寂。答諸空逈捨皆名閑寂。若住此中歡喜愛樂。不生愁思心無厭怖。是故說為樂居閑寂。具二遠離謂身遠離乃心遠離者。謂住此中能勤修學。內心寂止不離靜慮。成就妙觀長空逈捨勤修自義。能勤修學內心寂止者。謂住此中能勤精進。修學世間四種靜慮。不離靜慮者謂於世間。四種靜慮常勤思慕。不下不劣。無怯無斷是故說為不難靜慮。成就妙觀者。謂於世間四種靜慮。相應妙慧具足成就。是故說為成就妙觀。長空逈捨者。謂住閑寂空逈捨中。由簡擇力歡喜愛樂。不生愁思心無厭怖。增長身心及諸善法。是故說為長空逈捨。勤修自義者。謂諸愛盡。離滅涅槃名最上義亦名自義。於如是義精勤修學求疾證得。是故說為勤修自義。是名第四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增語勤精進住者。云何精進。答若於出離遠離所生善法。精勤勇勐勢用策勵。不可制伏策心相續是名精進。由彼成就如是精進。於所修習能行勝行進趣證會。是故說為勤精進。住有勢者。謂彼上品精進圓滿故名有勢。有勤者。謂即顯示精進堅固故名有勤。有勇堅勐者。謂由成就精進力故。勇決而取堅住而取勐利而取。諸有所取是善非惡。隨所取相守護不捨。如獲他國善能守護。是故說為有勇堅勐。於諸善法常不捨軛者。謂於善法不捨勤勇。熾然精進無間無斷。是故說為於諸善法常不捨軛。是名第五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增語。具念安住者。云何為念。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念隨念。乃至廣說是名為念。成就最勝常委念支者。謂八支聖道說名常委。此念是彼一支所攝。謂正念支。是故說為成就最勝常委念支。久作久說皆能憶念者。謂由此念於曾更事。不忘不失令心明記。是故記為久作久說皆能憶念。是名第六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六。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增語。具慧安住者。云何名慧。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諸法相能簡擇極簡擇。廣說乃至毘缽舍那。是名為慧言安住者。謂由成就如是慧故。於諸法相能行勝行進趣證會。由斯故說具慧安住。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者。世間謂五取蘊。云何為五。謂色取蘊受想行識取蘊。彼由成就如是慧故。能如實知此五取蘊生及變壞。由斯故說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言聖慧者。有二種聖。一者善故聖。二者無漏故聖。此慧具由二種聖故。說名為聖故名聖慧。言出慧者。謂彼成就如是慧故。能出離欲界及能出離色無色界。故名出慧。善通達慧者。謂彼成就如是慧故。於苦集滅道諦由苦集滅道相。能通達善通達各別通達。是故名為善通達慧。彼所作慧者。謂彼所引學無間道所有勝慧。此中說為彼所作慧。正盡苦慧者云何名正。答因故門故理趣故行相故說名為正。盡苦慧者。五取蘊名為苦。此慧能令五取蘊盡等盡遍盡。證永盡故名盡苦慧。是名第七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七。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增語。此中世尊說伽他曰。

 具信戒善友  居寂樂精勤
 成就念正知  名七無過事

七止諍法者。云何為七。答一現前毘柰耶。二憶念毘柰耶。三不癡毘柰耶。四求彼自性毘柰耶。五取多人語毘柰耶。六取自言持毘柰耶。七如草覆地毘柰耶。如是名為七止諍法。問何緣是七名止諍法。答諍謂彼此鬪訟違諍。由斯七法隨一現前。令所起諍皆調止息。由此因緣名止諍法。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七

 

上篇: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下篇: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法海經

法海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瞻波國,...

【註音版】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勸發菩提心集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

佛說佛醫經

佛說佛醫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 人身中本有四病...

勅修百丈清規

勅修百丈清規 禮部尚書臣胡濙等謹 題為重刊清規事禮科...

【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拾遺序 宋雲間沙門靈鑑述 宋天竺法師...

【佛教詞典】諸功德有七種垢如來永無

【諸功德有七種垢如來永無】 p1363 瑜伽七十四卷十二頁...

【佛教詞典】麗藏

朝鮮高麗王朝所開版之大藏經。又稱高麗本、高麗藏、麗...

正解「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怎麼理解?在《阿彌陀經》裡面會談一心不亂,...

修無常觀,破除對今生的愛取

前者思惟生死的過患,是改變對來生的愛取。而這裡是改...

為什麼集結經典都是由阿難負責

阿難尊者是佛的堂弟,佛成道那一天阿難才出世。阿難跟...

當鳴不鳴

心裡有鬼的人,不論講話做事,都恐惶而不能自在,不能...

最沒有智慧的高僧

今天的故事說的是領悟,它來自《雜譬喻經》。 在外國...

太強的自尊,會蒙蔽你的理性

【我慢】 這種那就更多了,你講得很有道理,他就不服你...

淨界法師:精進的釋迦牟尼佛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的特色,在六...

看看您的六根是如何被欺騙

眼 我們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覺地注視著這個世界,有...

善導大師答往生念佛文

知歸子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便屬後世,...

念佛時的妄念怎麼越控制反而越有

問: 我在念佛號時,總是有妄念進來。怎麼都控制不了...

慈航普渡救水災,慈航普渡救風災

怒海餘生(救水災) 古今記錄觀世音菩薩顯靈事蹟多不勝...

世間的快樂為什麼是痛苦呢

我們應該對輪迴要有所了解,不能一廂情願地活在自己的...

【視頻】《普賢行願品偈頌》男聲唱誦

《普賢行願品偈頌》男聲唱誦

【視頻】《佛說忠心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忠心經》風柯月渚讀誦